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如何培养

数学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赞可夫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影响。

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真诚相待,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火花。教师走进课堂准备上课时的态势语言,是上好课的良好开端。教师步伐稳健,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表情自然,会立即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的愉悦感。因此,动作要求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幽默自然,不失风度;语言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面部表情应当自然大方,让人倍感亲切。力戒板着面孔,评议枯燥无味,千字一腔,平铺直叙。乌申斯基说过:只有心中有火的人才能点燃别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2.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情境的创设,注重的是逐步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境的创设而被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如在教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先精心好设计好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古代印度国王的故事,使故事与知识教学巧妙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活跃。又如在教《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时,先介绍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登陆作战,由于潮汐现象,港口每天的水深与时间成三角函数关系,此次作战因为没计算好准确时间,结果登陆方登陆时恰遇到退潮,使士兵暴露在一片开阔的海滩上,任凭对方轰炸,登陆士兵伤亡惨重。介绍完这个故事后,学生学习本节例4相关知识时,特别认真,学习效果很好。

3.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数学史知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教版必修一至五教材中都设置有“阅读与思考”,其中有不少数学史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必修二“阅读与思考”中欧几里德《原本》与公理化方法,还有笛卡儿解析几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悟出学习数学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如刘徽及他的《九章算法注》;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如华罗庚、陈景润等,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4.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欠发达 高校 思想政治

高等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出蓝领精英,乃至“大国工匠”。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由于受到区位、资源、观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着经济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高等职业类院校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且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因而要摒弃重理轻文、重技能轻思想的错误教育思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在校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成为每个高等职业类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应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并把这两项贯穿在学生大学阶段的各个方面,用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学习、实践氛围,用大学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生即将正式迈向社会前,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架构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思想理论基础。

(二)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要想发挥出高职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中,引导高职生明确今后成长的目标和方向,认清发展的道路和途径,帮助高职生建构正确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而又远大的目标,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认可。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高职生提高思想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形式有清醒的认识,避免高职生受外来拜金主义以及主义思想的侵蚀,杜绝高职生极端行为甚至行为的发生。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已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职生民族自豪感。高职生担负着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结。高等职业院校要以马克思理论加强在校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其责任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职生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当代高职生面对的诱惑更多样、更繁杂,部分高职生甚至养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性,毕业时,更是期望值过高,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就业”、“高待遇”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价值观的一种扭曲和变态。高校要深化“两课”改革,用马克思理论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给高职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指引。帮助其正确认识价值观,同时引导高职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开展各项就业前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生心理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随着高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和“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境况,高职生的心理极易引起病变,轻者对个人造成伤害,重者就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高校要在如何培B高职生健康的心理上有所偏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帮助高职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学会如何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和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加强高职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高职生社会竞争力。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下,高校要始终把培养合格的诚信的高职生当做重要任务来抓,将诚信融入各项工作中去,做到润物无声。将诚信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将诚信与各项评优活动紧密结合,建立高职生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度作为高职生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人们去寻求生活的本质乐趣和美好,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作为培养高职生的高等学府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培养的高职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只是赚取金钱的机器,他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成为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要学会感谢、学会爱、学会奉献、学会如何真诚,要有对美德的追求和思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

(二)拓展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作高职生知识的传导者,精神的领路人,教师们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教师通过个人人格魅力的散发,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高职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第一课堂。高职院校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利用“两课”教学,从道德人格、专业学习等多个方面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增强对人类、对社会、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高职生养成严谨、求实、扎实可靠的学风。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实验课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高职院校要切实注重开展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诚信感恩、法制教育等,切实发挥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功效。

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但要边行动边研究,切不可拖延,因为它关系到未来高职生是否能够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决定性问题,大力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王成平.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点关注[J].教育与职业,2008,(08).

[2]袁贵礼 马超.《家庭因素对高职生政治态度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6,(04).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时事热点 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校为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开设的重要课程。时事热点是最近社会发生的有普遍影响力的事情以及最近人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社会热点和现象的本质分析,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时事热点的重要意义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时事热点是最近社会发生的有普遍影响力的事情以及最近人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氛围。

(二)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事件的背景和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事件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时事热点话题的分析与了解后,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时事热点的具体措施

的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时事热点应该成为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时事热点的结合,更好的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和效果。要想做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热点的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立专门的时事热点专题教学

考虑到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时事热点内容的缺乏,我们可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设立专门的时事热点专题。通过专题的学习实现学生对于时事热点分析技巧的掌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很好的解读时事热点。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时事热点专题教学研究小组,让专门的老师进行时事热点话题的选取和教学工作的安排,对于时事热点的科研工作是实现时事热点教学的前提。

(二)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时事热点

当然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热点结合的良好效果,在时事热点话题的选取上一定要科学合理,必须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大纲的教学要求,还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进行选取。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中如何认识追星现象的课程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某某明星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带病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募集善款,以及某某学生为了看自己喜爱明星的演唱会,居然卖肾买门票等话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能动性

在教学的过程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实效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做好对时事热点的分析和解读。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中集体团结与合作课程教学时,对于时事热点我们选取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地震灾害的话题。我们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信息制作PPT,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更好的理解团结与合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也可以把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引入到课堂,提高教学内容信息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在进行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课程教学时,结合神九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对接的话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我国在航天航空事业取得的成果,播放神九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全景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五)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对于时事热点的解读与积累,很好的巩固学习的效果,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这也于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学习目标不谋而合。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非常的有意义。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柴红艳.试论如何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3)

[2]梁春松.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时事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1)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4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还未形成自己的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社会生活的影响,缺乏对人和事物的客观判断。首先,现代的高校学生缺乏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缺乏信心,这都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的结果。第二,高校学生越来越缺乏诚信意识,作弊和抄袭现象司空见惯。第三,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被家里的大人百般呵护,缺乏独立的能力,并且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愿与人分享,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缺乏。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学生升入高校,开始了更加专业的学习,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经常会花大部分的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在专业上的能力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上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较为浅显,也没有具体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们的正确道徳观念的形成。然而人们的不加重视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重要了。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在于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学校需要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且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发展,推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进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来推进。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在思想上的进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环境混乱,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高校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是非对错,认清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真正明白好与不好。而且,高校应该倡导诚实诚信、公平公正的良好风气,用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建立校园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积极正确的校园环境的营造。学校要尽力为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场所。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重视学校的学习和教学风气,帮助建立温暖愉快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中的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包容万象,不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有国内外的时事政策,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而以更加开放,并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接受和认识这个广漠的世界。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处的世界不仅广大且异彩纷呈,从而有一个谦卑的心去对待它,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刚好给教师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实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并将自己的意见看法发到班级群里进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任和培养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和方针的主要宣扬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引导人。高校必须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标准来选聘任课老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老师的整体素质。高校应根据学生人数,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需要来聘任一定数量且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此外,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对思想道德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新任教师的岗位要求,促进其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马虎,必须坚持先培训在开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多种手段,通过生动幽默的讲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原本枯燥的政治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生的法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总结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蒙学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

蒙学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的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和道德养正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包括对八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所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所使用的教材、课外读物和学者研究、指导蒙学的理论著作等。在蒙学的每一个教育阶段中都融进了如何做人的思想,并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外语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国家教育教学整体计划调控下,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依据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条件和需求,实施并完成具体学习目的的一种新的语言习得模式。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性学习能力和调控学习策略等方面紧密结合的一种自我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注重完善学习者独立习得知识的能力[1],学习过程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态度,教会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习者擅于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自主思考、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蒙学教育模式在许多教育教学方面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学理念方面

(一)学习目标的明确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调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会一门具体的语言学科知识,其最根本的内容还包括了在学习非母语语言体系的过程中,怎样形成、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为什么学”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自主学习所应确立的终极学习目标,同时,这也是蒙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即教人如何为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是以“明人伦”为学习目标,以孝悌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儒家教育模式,“学为己,明人伦”(《初学经训》),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以“仁孝”为其理论核心的儒家思想贯穿于蒙学至“大学”的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蒙学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教育目标是教人如何为人、养成端正的行为习惯,这种思想品德方面的人性教育是终身制的,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始终[2]。外语学习者在进行非母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外语语言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冲击,有时这种文化碰撞会对我们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在学习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进行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正确的学习目标,即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教人如何为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历代的蒙学教育著作中也都贯穿着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经典上乘之作可作为学习的参考,如春秋时代的《弟子职》、宋代朱熹的《小学》、明人屠羲时的《童子礼》、清朝崔学古的《幼训》等等,外语自主学习者可以以此作为明确学习目标的文献参考资料。

(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正

外语自主学习是一个自主性管理学习的过程,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和评估自身学习成果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内在化的学习习惯养正的过程。而蒙学教育对学习习惯养正方面就非常重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就集中体现出了蒙学教育对学习行为习惯养正方面的重要程度。儒家蒙学教育过程注重对学习者的养正教育,将大道理、大学问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又把与学习者成才密切相关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气质修养以及思想品德等等方面融入到蒙学教材的编撰中。蒙学教育对学习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正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可作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借鉴。

二、教学模式方面

(一)学习策略的选择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即“怎么学”[3]。在语言学领域中,不乏有著名学者提出层出不穷的外语学习方法与策略,不论是斯金纳引用“条件—反射”理论形成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归根到底在语言掌握的初期都是需要有一个不断出现的信息进行刺激,才能达到识记的效果,这些学习方法说到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都是一种自愿或非自愿的机械背诵记忆的学习方式。蒙学教育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五个步骤,以识字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知识。尽管各个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以下步骤和内容进行:第一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主,即,识字启蒙。蒙学教育首先是要进行识字教育,先通过要求学习者进行机械化背诵的方式,学习一定数量的基础字、词,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以知识教育为主,即,礼仪教育[4]。通过循序渐进的礼仪教学,使学习者掌握基础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第三阶段以写作教育为主,即通过诵读记忆一定数量的经典诗词歌赋文章。这些蒙学教育的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学习方法以机械背诵记忆为主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习者通过反复地背诵,将语言文化知识牢记于心,然后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去领悟、体会其中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外语自主学习过程来说,这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常用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反复的背诵,把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字、节奏、语音、语调熟记于心,将目标语语言的文章中精美的语言表达通过不断的重复,逐渐变成自己的表达和思想,日后对其再进化应用就凭的是语感而不是凭语法知识的堆砌了。

(二)教学过程的中心

外语自主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前提基础,即学习者应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育机制能够提供给自主学习足够的“教”与“学”的空间[5]。对教育者来讲,怎样处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整体教育方针实现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因材施教”是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毕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格、能力、爱好等因素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还注重个别教学,看重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激励、积极自觉的完成学习目标。在以“学”为中心的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习者主体的差异性,顾及到学习环境的悬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蒙学教学模式,强调的这种老师对学习者的“一对一”式的教育方法,虽然在授课的效率方面不很理想,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正确的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找到适合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三、教材编撰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了外语学习目标后,如何能够做到选择贴切、详实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学什么”的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所学知识既要能完成既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能保证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的密切结合,在这个方面,知识集约化的蒙学教材可以提供给外语学习者很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范例。蒙学教材分类繁多、有大致分工,又各有侧重,其教化人性的功能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蒙学教材在知识文化教学与人格养正二者间,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人格培养的关系。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载体,蒙学读物的工具性是非常突出的。它不但注重培养儿童基本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教给儿童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皿等许多生活历史类、医学药物类、人体器官类、农业生产类等方面的知识。蒙学教材对各科知识都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与使用范围。

(二)知识体系的规划

蒙学教材是由一个由简到难的知识系统构成的,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内容选择的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大多数蒙学读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如《三字经》指出:教师要跟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依次对下列内容进行教学,要“明句读,详训诂,讲义理,考事实”。作为学习者,首先要从阅读朱熹的《小学》开始,通过学习了解日常生活的礼节、基础文化知识、及尊师敬长的处事道理。之后,再进行“四书”的学习。通读过“四书”之后,紧接着学习《孝经》。当以上基础知识掌握完全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更加深奥书籍的学习[6]。综上可见,蒙学教材已具备了自己的课程教材体系,不仅罗列了学习者应学习的课程,而且整个过程贯穿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蒙学教材不仅重视了对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身心特征的分析和把握,而且坚持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知识集约化的教材知识体系可以提供学习者丰富的文化材料,引导学习者逐步的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也对外语自主学习的教材选编起到体制性的指导作用。

(三)编写形式的特点

古代的蒙学教材在帮助儿童诵读和记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蒙学读物的编撰通常采用的是便于记忆的韵语或对偶的形式。当然,蒙学著作还包括诗或散文化的语体,与此同时,中国文字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象形、会意、指事等文字的都与形象、生动的故事相联系,这些内容又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那么,对这样的教材形式进行学习的同时,就能够对其所代表的文化有更深厚的理解。蒙学教材的编排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心理成长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激情与主动性,这样也便于语言学习者进行记忆,逐步提高他们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借鉴。综上所述,蒙学教育经过近二千年的历史积淀,从萌发到壮大,从废黜到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它是中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蒙学教育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集约化的学习内容体系、行之有效的机械化记忆学习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它更接近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含义,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是一种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借鉴作用的教育形式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根平,刘道溶.目前国外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研究动态[J].外国教育研究,1990,2:20-25,36.

[2]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卷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7.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6.

[5]庞维国.论学习者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0(2):78-83.

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心理需求;指导;培养;校园;恶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10)03-0266-01

近些年来,中国校园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升级。仅以2008年为例,一年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就有数十起,而且还出现了像中国政法大学和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学生弑师这些危害极其严重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学校的管理和社会的影响不无关系,但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需求的指导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人要生存,就必须有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一般表现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总体来说呈递进发展,由低到高,需求不断增值。学生作为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正是生理发展、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上存在着个体角色表现与社会地位现实之间的差距,存在着成人意识与社会认识之间的差距,造成他们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心理需求,如:

好逸恶劳:习惯于从父母亲或社会相关群体中无偿获得利益;对生活十分挑剔,要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有的甚至上学、放学请人接送,雇人背书包,写作业,过着名副其实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铺张浪费:随心所欲地浪费食物,更换衣物,买高档物品,有的甚至请客送礼,玩“大哥大”、“大姐大”。钱在他们眼里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高自大:自我意识严重,只知道接受人爱,不知道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只顾自己。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人利己的事无动于衷;固执任性,个性张扬,稍不满意就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

剖析这些不合理需求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出:学生的各种不正确的需求观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社会不良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地指导,当这些需求一旦演变为他们不可抵挡的主观愿望和理想,而这些愿望的实现又与社会现实发生强烈的冲突时,学生过激的行为就会发生。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学生合理需求方面的指导都相当缺乏,要有效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需求观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直接相连,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人个性培养的基础,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迟早要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的整体习惯,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力争从源头着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是减少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最有力的手段。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尊重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得到人们的尊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当前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满足尊重需求的前提条件不是唯我独尊,不是一个人的孤封自赏,要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也不会轻易去伤害别人。

三、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心

人人都希望同事、伙伴之间的关系融洽,需求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需求关心和照顾。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反叛个性、社会角色、男女意识都集中显现,爱心的培养尤其重要,它是学生生活的剂,能让学生充满烦恼、焦虑、冲突的阶段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