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1
摘要:在汽车行业里,需求拉动式生产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得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积极尝试这种生产方式。可是,笔者发现国内一些汽车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和经销商伪合作,致使需求拉动式生产方式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以上海大众途观为例,在揭示伪合作对需求式生产影响的同时,试图提出解决措施,以帮助实施需求拉动式生产的企业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关键词措施:需求拉动伪合作解决方法销售案例
由于按顾客需求生产更能保证销售的有序进行,减少库存产生的资源浪费,需求拉动式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在汽车行业里,按需生产的理论结果是销售的顺畅无阻,可是现在汽车销售市场中却存在加价提车的现象,即供需不平衡。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汽车行业价值链
汽车行业价值链既包括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购、零部件的生产、整车生产,还包括租车、新车及旧车销售、购车信贷和保险、修车和服务等一系列价值活动(如图1)。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价值链上信息流、价值流、物流是自供应商向顾客流动,既不容易更贴切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也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浪费资本。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顾客需求为起点,看板生产,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能使价值链上各企业主体合作共赢,提高企业主体的核心竞争力。
二、需求拉动式式生产方式理论回顾
需求拉动式生产方式是以精益生产思想为指导,以准时化生产为核心,以降低成本、持续改善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通过拉动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实现逐步消除无效生产和压缩库存、在制品储备,更加及时、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完善系统的运行,从而逐步达到精益生产的要求。如张青(2003)所述,需求拉动式生产方式即在设立一定的成品和工序在制品的储备条件下,根据需求由后向前层层拉动每道工序的生产,从而达到按时按量提供所需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1)。可见,需求拉动式生产方式比传统方式更能帮助生产企业了解客户需求、组织生产。
除了是一种生产技术以外,需求拉动式生产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必需建立在一个互利合作的价值链上下游体系之上。段永朝(2003)说明,拉动式生产方式的实施会使企业更加注重与上下游供应商的合作,以降低风险和波动对各自生产线的影响,也只有将供应链上的多有企业进行整合,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利益(3)。只有将JIT管理贯穿于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才能真正的实现JIT“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的先进理念(5)。可见,将需求拉动式思想应用在除生产领域之外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生产企业与上下游伙伴进行利益不一致的伪合作,需求拉动式就丧失了根本的价值链依靠,客户的需求信息流的价值也大大降低。即使生产技术非常先进,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无法实现目标获得利润。下面以上海大众途观为例予以说明。
三、上海大众案例介绍和分析
上海大众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在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引入了精益生产的先进理念,推行准时化(JIT)生产,配备柔性生产线,探索出了一套精益生产的模式。
途观以拥有高通过性、高配置、出色车型设计等特点为卖点,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需求,上市之后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销售一路走高,但是市场的热捧也使得这款车很是紧俏。据了解,该车2010年3月底上市后订单猛涨,有限的车源使得已交定金的车主要等上4个月左右才能提车。据上海大众4S店销售人员介绍,4S店展厅有途观部分车型,消费者如果提现车的话,需要加价3-5万元。如果不加价预订的话,需要半年才能提到现车。
目前,上海大众通常都将销售环节交由专业的销售公司运作。即从汽车走出工厂大门、到交付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并不是由上海大众一家掌控。汽车制造商的目的是将更多的商品卖出去,经销商的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目的不同当然难免存在矛盾。当制造商无视经销商的利益,就难免出现将库存压给渠道的情况,而当经销商无视制造商的利益,就可能私下降价或将畅销车型加价销售。(4)作为连接生产企业和客户的桥梁的经销商或销售部,对需求信息的回传就至关重要。对上海大众而言,只有处理好与经销商的利益关系,才能真正的解决加价销售现象的出现,也只有建立在利益一致的价值链上的需求拉动式生产才不会产生加价销售的现象。
四、解决方法、改善措施
第一,供应链管理创新,并加入需求拉动的理念和精益思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价值链上企业主体间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程再造,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第二,提高软件配置,保证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为基础,帮助企业计量客户价值、发掘商业机会,改善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三,以营销管理功能为前提,建立地区分销中心,构筑新营销网络,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区分销中心,构筑新营销网络,实现企业营销管理功能在各地的延伸。
五、总结
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每个生产厂商的制胜之宝,然而,需求拉动式生产不仅仅是技术更新的问题,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采用问题,需要从价值链上创新管理思想。各企业主体间需要整合,才能使各生产线按需生产,实现共赢,获得价值链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晓彤、王贺峰.中国工业经济,创新型价值链管理――基于“一汽大众”订单制产销模式的案例研究,2009;10
[2]张青.用需求拉动方法改善生产管理,山西建筑,2003;9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2
一、课题引入要说明设计实验的必要性
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于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既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教师在这节课引入时,应该理清这里的承前启后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
具体可以这样引入.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质量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然后举实例(比如汽车启动),把语言叙述转化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有关.通过这样的引导猜想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模仿伽利略猜想与逻辑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再回归实例体会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必要性.
二、通过问题串设计理解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本节实验由以前教材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现在的探究性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理解,另一方面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问题1,要测量加速度、质量、力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
加速度――打点计时器、纸带等;质量――天平、台秤;力――弹簧测力计
问题2,能否把实验装置图画出来?
大多数学生立刻画出装置图1,
问题3,这样的方案实施起来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手边的器材经过试验,会讨论得出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好控制为恒力(恒力作用下小车才能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和力才好测量).接着部分同学通过实验桌上器材的启发能把实验装置换成图2.
问题4,这样就可以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小车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阻力,并且阻力不好测量,导致小车所受的合力不好确定.
问题5,能否把阻力消除掉?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
师生共同讨论,阻力不可能被消除,只能效果上等于没有.我们可以把长木板一端垫高,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如图3.
问题6,怎样确定阻力被恰好平衡?该如何操作?
学生结合实验通过桌上的器材,讨论后可以说出,把砝码和砝码盘撤去,然后轻推小车,通过纸带上的点迹是否均匀分布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过程结束之后再追加一个问题:改变小车的质量是否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对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是通过Mgsinθ=μMgcosθ的呈现,让学生理解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写出这个等式的前提是把小车的阻力都看成是滑动摩擦力,而小车与木板之间是滚动摩擦,且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也有摩擦,小车质量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摩擦力的变化.这样考虑起来很复杂.学生经过实验的实际操作,知道本实验的装置稳定性不是很好,无论怎样不可能恰好把摩擦力平衡掉,所以改变小车质量,无需再次平衡摩擦力.
三、怎样快速处理数据
1.事先设计数据记录表
学生实验前设计好表格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到,学生先把主要精力放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到进行实验时反而不知实验目的主要是什么,所以方案设计好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
实验次数12345
F(N)
a(m/s2)
实验次数12345
F(N)
a(m/s2)
2.快速算出加速度
通过打出的纸带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个知识在课本第二章学习了,但是很多学生虽然会算但方法不一速度较慢,给整节课的进度带来一定的干扰,这是不必要的.教师再前面课程中肯定都讲过通过纸带求加速度的较准确的一种方法――逐差法,但学生用起来嫌烦,而且计算慢且容易出错.其实可以把逐差法等效为把纸带上的位移数据段一分为二,用Δx=aT2一步解决.
例如:a=(x3+x4)-(x1+x2)(2T)2
3.如何有效描点作图
很多教师在PPT中插入Excel,每输入一组数据图像就自动生成,也有很多教师对此做法大加赞赏,原因是这样新奇.应静下心来想想,这样虽然省事,但忽略了学生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如果不把Excel插入PPT而是直接在Excel中,插入xy散点图,把表格中的数据线描点,然后让学生观察规律,再用直线或光滑曲线拟合,这样更能体现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
四、通过误差分析感受实验的严谨性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3
摘要:学籍档案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为我国高等函授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本文主要针对性我国高等函授教育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提高高等函授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籍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目前,高等函授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一种主要形式,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实践当中,也证明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高等函授教育质量却直线下降,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
1.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学校机构中严重缺少专职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其他部门临时调过来的兼职人员,一方面,他们的工作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籍档案管理的及时性、规范化和科学化。
2.学籍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学籍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质量较低,这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从学校的领导到档案的管理人员都没有注重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对学籍档案没有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和保存。一些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还仅仅是为了应付函授毕业生以及上级的检查,缺乏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高度认识,进而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断地发生变化,加强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因此,在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如果学籍档案没有进行统一规范,根本实现不了学籍档案永久保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进行。
3.缺乏完善规范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特别是基层学籍档案的管理,缺乏可以遵循的规章管理制度,即使有,也缺乏统一性、具体性、可行性,另外,一些学校在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本不按规章制度执行,进而形成了工作上的推诿现象。另外,当前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各个办学机构的联合,但是由于缺少了工作上的有效衔接,这给学籍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联合机构之间对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另外,由于校方提供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影响到办学方教学课程的有序性进行,再加上校方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进行导致 了整个管理系统呈现松散无序的状态。以上种种问题,都造成学籍档案管理上的混乱,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4.落后的学籍档案管理手段。
在当前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在学籍档案管理方面,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甚至于还以人工填写学籍的方式进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专业类别的不断增加,人数也相应地增加,学籍的收集管理工作会越来越繁重,长期下去,管理人员对这种形势的发展是无法招架的,因此,这样的管理手段,不仅工作量大、准确性不高,而且还会造成管理者身心疲惫,效率低下。显然,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学籍档案管理,提高高等函授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强化学籍档案管理意识。
学籍档案管理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在长期的工作管理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学籍档案管理部门,其首要工作就是积极有效地开展《档案法》的宣传,让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及其管理的必要性,强化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的落实情况,提高有关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并且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做好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籍档案管理的意识。
2.加强和完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
当前,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把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教学规划的范畴,制订相应的计划,其次,要将学籍档案管理归入教学管理工作,还有,关于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问题,要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有效地提高高等函授教育质量。
3.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再加上,教学管理信息的复杂多变,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技术。另外,其培训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使管理人员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比如:开展培训班、组织交流会、进行业余讲座,有效地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学籍档案管理的作
用。
4.强化学籍档案管理手段,构建学籍档案网络管理体系。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籍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准确性以及公平性和科学性,形成现代化的学籍档案管理管理体系。随着当前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通过校园网,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当中,建立和完善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实效管理的实效性,形成资源共享,进而使得学籍档案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对函授教学计划的随时监督和管理。
三、总结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性、前瞻性的有效措施,不断地探索高等函授学籍档案管理模式,改善当前的现状,提高高等函授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4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科学制定评价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当前时期的教学质量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引导、监控和促进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院校无论在课程体系的重整、课程内容的拓宽更新,还是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使人忧虑的问题。传统的重接受,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基础课程(诸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之类)的不及格率始终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专业课程事实上也有类似问题存在)。因此,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导向功能,必须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简言之,是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或者说是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1、教学质量的内涵 按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教lJ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通过教学媒体把信息传递给教学对象的活动。所以,教学质量不仅只是学生考分的高底,还包括教师对大纲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精选组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手段(如实验、电教仪器等)的运用及与学生信息情感交流渠道的沟通等方面,它不仅受教师的素质、工作态度、情感的影响,还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评价含义 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简称为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3、评价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检查教学质量,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最主要功能是改进与调控。具体地说,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多重的功能,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其首要功能,评价的重心不是放在结果的评定上,而是放在过程的形成上。当然对于不同的买际需求,评价的某种功能与作用会受到偏重。教学评价具有导向、鉴定和监督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节作用、诊断作用和激励作用。毫无疑问,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已成为系统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但它自身的质量和水平也必须不断提高,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造成有害的影响。
5、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当体现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应当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及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学习潜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各类高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倍加重视。同时,我国大多数理、工及经济类专业将公共基础课的成绩作为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标准,公共基础课成了升学的必考课程之一,也大大强化了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的关注与重视。
1、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指标设计既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又要尽量简单,便于操作,笔者认为教师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指导性原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突出当前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系统、科学、规范教师授课要求。
第二,科学性原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表述简洁,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相结合。
第三,重点性原则:抓住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科学制定各级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权重系数。
第四,创新性原则:突破传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束缚,在体系结构、指标设计、内涵表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第五,可行性原则: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过程简单,结果真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六,客观性原则: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指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第七,有效性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前提是评价标准的有效性。长期以来,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8寸考虑更多的是规范性和客观性,对有效性考虑明显不足。事实上,评价的有效性应是评价赖以进行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评价很客观、很准确,但其有效性差,最终也很难达到评价目的和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
第八,完备性原则。指应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不应有重大遗漏。
2、评价指标的选定 由于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持有一定的教学态度,以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期望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承担本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及大学物理等基础课,根据多年调查材料,并且征求多位教师与专家的意见,制定了适合本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评估表中最主要内容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定。评价指标包括五个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和教学效果,而每个评价指标都有具体的指标内容和标准,如下所示:
指标1:教学态度,内容及标准包括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备课、教风、教书育人、遵守教学纪律等方面评价,分值为20分;指标2:教学内容,内容及标准包括从基本概念、原理、理论讲解、重点、难点讲解,教学信息量,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及培养等方面评价,分值为3O分;指标3:教学方法,内容及标准包括从教学环节安排,课堂结构安排;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评价,分值为20分;指标4:教学表达,内容及标准包括从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板书设计,体态语言等方面评价,分值为15分;指标5:教学效果,内容及标准包括从学生听课情况,课堂秩序,师生互动,学生反映等方面评价,分值为15分。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5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并结合实际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框架,以期更加契合当下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1-03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准则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
1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经验
2014年,笔者在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为94.8%。其中,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6.4%,稍多于女性;35岁及以下占43.1%,36~45岁占43.6%,中青年居多;本科及以上占38.5%,专科占61.5% ;党员占22.9%,群众占62.4%,主要涵盖群众和基层干部;图书馆员占11.5%,教学人员占22.0%,学生占66.5%,学生为主,岗位涉及学校各部门。从上述数据可发现,此次被调研对象无论从年龄、学历、政治面貌还是类别上都有较强代表性,基本反映了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真实看法。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本校及相关院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两项的积极评价比例分别为:80.3%、78.9%。这说明,有八成左右的师生及馆员对本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整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可见,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这些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1扭住“总开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
在学习教育中,图书馆要紧紧扭住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倡导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开展个人对照检查,组织专题征文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进而拓宽精神领域、提升思想水平。
1.2坚持“讲认真”态度,建立师生导向的考核高标准
图书馆从实践层面出发,把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专区”,从党的光荣传统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将价值观建设与年度综合考评紧密结合,努力把价值观建设成效转化为美化校园的物质成果。[KH+4mmD]
2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存在的问题[KH+4mm]
尽管高校图书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调研中仍发现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2.1缺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深刻理解
调查中笔者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宣传教育职能”,而对如何创新沟通渠道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从分类群看,认为图书馆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群众占23.8% 、党员占58.0%。可见,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深刻理解,这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能力。
2.2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
调查显示,认为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的调查对象占42.6%。现实中,有些图书馆部门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安排。从师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是检验图书馆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准,图书馆应深入开展各种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实现师生切身利益的主题实践活动。
2.3缺乏持续、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
调查中,被认为存在突出问题且比例排在前五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项目中,有四项引起我们的注意:①理想信念教育不到位(57.3%)。②品德修养教育不到位(47.2%)。③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走过场(36.2%)。④红色传统教育不够(35.8%)。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师生希望能有可持续的配套教育培训来推广、深化、巩固这些效果,若能做好这一步,将得到更多的师生认同。
2.4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测评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并没有被纳入到学业鉴定、年度绩效考核、晋级任用等体系中,缺乏有效约束力,师生主体参与度不够理想。另外,有些图书馆部门片面强调职能部门监督,忽视了师生监督、媒体监督和内部互相监督的有机统一。
3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见图1)
3.1深入开展顺应师生意愿的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图1数据显示,调查对象认可度最高的是“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例达到71.1%。其最受师生欢迎,应该大力推广,形成常态机制,并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旋律,以为师生服务为核心,以学习教育为引擎,以走访调研、收集建议为手段,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为监督形成有机整体。另外,调查对象对“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召开班内和院系民主生活会”的认可比例也都超过三成,应予以足够重视。图书馆要加强公益宣传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加大公益宣传展示力度,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此外,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增强传播力感染力[2]。图书馆服务项目应拓展为讲座朗诵、文化展览、专题陈列、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学术交流、网上咨询、文献提供、新书、多媒体互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形式,汇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思想流[3]。
3.2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式
就增强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教育效果而言,笔者建议重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87.6%)和举办专题讲座(71.1%),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将精神家园建设专题送进课堂、送进支部活动、送进网络宣传阵地(见图2)。
加强师生人品修养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主要措施应围绕加强校内自我和互相监督、制定学生和教师道德规范、建立师生诚信机制等方面展开(见图3)。
[TP0516.JPG,BP]
图3加强师生人品修养的有效措施(请选2~4项)
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在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各项途径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范围最广,达到52.8%;宣传栏、横幅、展板等能覆盖到的比例达到21.6%;图书馆组织的主题宣传及实践活动占17.9%;专题讲座为6.6%。可见,图书馆在巩固、发扬新媒介宣传功效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当代新媒体技术的易达性,提高它的覆盖率,即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移动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体,打造出一个既符合现代特色又遵循传统规范、既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3.3创新师生教育培训机制,深化、巩固师生精神家园建设成效
3.3.1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优势和教师宣讲优势,引入中央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及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促进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此外,在内容上,图书馆应加大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力度,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应利用红色教育资源,锤炼道德修养;应着力培养师生地哲学思维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开办“师生道德讲堂”和“周末道德讲坛”,打开汇聚道德力量的阀门。
3.3.2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因人制宜、因课制宜。①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课堂案例教学流程,课前采用预习与小组讨论方式,课中采用原理讲解、案例分析、教学互动方式,课后实现回顾复习、自编案例、成果检验等程序。②创新MOOC新媒体学习模式。尝试开通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学习园地,连入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课程、案例库和学术资源,在突破时空的前提下实现学习目的。
3.3.3不断创新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机制。调查中,82.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教师、图书馆互评机制。78.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培训后与院系建立培训沟通机制。此外,图书馆培训部门应及时提供师生学习情况,同时通过问卷、电话调查或访谈等方式,向院系了解教师、学生培训后的精神面貌变化情况,实现双向反馈。
3.4创新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监督管理机制
3.4.1坚持“两个结合”的考评原则。①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主要将政治学习、专题会议、教育实践活动的次数、人数以及设施经费保障等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量化。②坚持定期考核与常规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是一年或两年进行总评。日常考核是实时考核院系和班级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情况。
3.4.2考评和奖惩有机结合。加大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考评奖惩的力度,注重发挥两项功能:①典型引导功能。大力培植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精神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②强化激励功能。设立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先进个人奖,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师生工作业绩和学业成果的重要依据,与评优、晋升、晋级、评奖相挂钩,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4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图书馆凝集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开展师生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努力探索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图书馆积极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不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新师生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构建起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格局,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ZK(#]张小`.论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6):116-118.
[2]黄莉萍.关于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J].艺海,2014(5):177-178.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6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理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出现价值观扭曲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锻炼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不仅如此,初中生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可约束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的思想,使其能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在政治知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顺利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学生就能了解自己的义务,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而这非常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懂得乐于助人、相互帮助,而这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法治知识和道德知识,可使其深入理解和掌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可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家价值的内涵,增强其法律意识。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其能为了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这样的政治课堂能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使政治学科的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有益于搭建特色政治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融合和综合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还能很好地诠释道德教育的本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合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为学生搭建特色政治课程,可以将其作为搭建特色政治课程的主要途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政治教师应将核心价值观切切实实地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将其贯穿于课程的整个过程,唯有这样,才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并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将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充分呈现出来,能将我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出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引领。因此,学校应带领全体教职工了解和贯彻党的十精神,将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这也能为初中政治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要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教师就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具体到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方案的可落实性和实施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案,从多个角度和方面钻研教材内容,用心搜集和整理更多的教学素材,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强化课标理念,优化学生学科素养
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科学把控政治课程的性质,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情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表现为年龄小、经历少、心智未成熟、在价值理念方面具有可塑性高的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引入初中政治教学,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谐对待自己和社会、他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教师须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思想觉悟水平并优化道德品格,从而推动学生提升学科素养,这也符合课程标准理念。把初中政治教学合理融合核心价值观,还有利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基于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将会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推动自身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挑选教学案例,激活探究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政治学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其中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就应在教学时加入各种教学案例,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需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例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个小品:一个经历千难万险终于获得成功的少年,带着金钱、美貌、诚信、才学、健康等背包过河。但是因为这些背包实在是过于沉重,必须舍弃一个才能顺利过河。于是,这个少年思考片刻决定将诚信扔掉。此时,教师可围绕着小品内容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将会选择丢弃哪一个呢?”学生可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而教师需进行适当点评,并借助多媒体呈现一句话:“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就是诚信,而这也是一个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与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个十分经典的小品,即《打工奇遇》。学生需分析小品中的社会现象,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非诚信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有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出现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的行为,都属于非诚信行为,需要进行抵制。在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和归纳:谎言背后隐藏的是利益和面子,其产生的危害就是失去信用,因此在生活中必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实现健康、快乐地发展和成长。借助真实案例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融入日常教学环节,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在日常教学实践环节中,初中政治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与接受水平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秉持合理与科学性原则开展此教育活动,以提升政治教学效果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还须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和具体状况,借助适宜的典型事例、历史故事或新闻事件等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此为学生呈现简单易懂与直观形象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关于励志类课程教学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行采集有关励志方面的故事,例如,霍金与张海迪等名人故事。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与分享自己搜集的事例,并围绕此内容进行探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品质并强化思想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初中政治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可以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与美德方面的故事,比如,宣扬善良与爱国的事例,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可以渗透核心价值观的电影,如《红海行动》与《战狼》等爱国电影,另外,初中政治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法律意识与自我约束力。
(五)构建模拟现场,增强法治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拥有的思想意识。法治意识是学生拥有公平、正义、平等和权利的前提,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此基础上开展法治意识培养非常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为了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构建相关的情境和场景,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入合作探究活动。例如,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教师需加入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还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行搜集和整理生活中听到的法律故事,并在上课时分享给其他同学。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先围绕着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法律具有怎样的作用?如果生活中缺少法律,你认为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为了让学生了解缺少法律的生活状况,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演绎出来,呈现缺少法律的生活实景。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新闻报道等。在完成情境的构建后,教师还可提出一些探究任务:哪些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如果缺少这些法律,人的生活是否会发生变化?教材中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吗?我们的主要权利都有哪些?学生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和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这些案例和探究活动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能自觉遵从法律、尊重法律,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政治课堂中,教师需增强学生的公共事务意识,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必要时还可加入模拟法庭、听证会等,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发挥表率作用,优化学生综合素养
为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目标,初中教师不仅需要博学的才识,还应具备开阔的视野,因为学生将直接受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与熏陶,而且,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普遍向教师看齐,将教师视作自己的学习榜样。为此,教师应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初中政治教师应利用言谈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并了解国内外大事。除了言谈之外,还应时刻关注自身的形象,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严谨治学的工作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持一种尊重与爱戴之情,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此外,初中政治教师还应以师生平等的理念沟通与交流,强化“民意”,在互动中逐步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辅助学生处理学习与生活问题,逐步强化自身教学能力与思想品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进步。
(七)有机融合教材与时事热点,引入核心价值观
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围绕课本内容,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然而,政治课本中不乏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此类知识点为学生带来了较高的学习难度,学生很难理解与记忆这部分知识点。基于此,若政治教师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课本知识,不仅无法保障课堂教学效果,也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内化课本知识,也就无法顺利与有效渗透核心价值观。针对此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应有机融合课本内容与时事热点,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以“关心国家发展”一课为例,为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优化对学生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理念,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取我国自主创造的科技成果等时事热点,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并解析此社会热点,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逐步引入核心价值观。
(八)借助多元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