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4―01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有时我们开展一项很好的活动,学生也受到了教育,但是,活动结束,如果没有后续措施加以巩固,很可能成为一时的冲动。如果常抓不懈,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把自然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小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良好氛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创造一种“科学、求实、文明、勤奋、团结、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使他们在科学民主的气氛中取得价值观点的“共识”,形成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二是要把校园文化建成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不断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以科学人生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高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二、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

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为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班集体作为对学生时刻都发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通过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风尚,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积极的导向,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应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抓好班主任配备入手,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正确引导,激发同学热爱自己的班级、热爱自己的学校,并由此上升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强化课堂教学渗透

强化课堂教学渗透,保证人生价值观教育深入持久。课堂教学具有面广、量大、时间长的特点,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级中学人生价值观教育得以深入持久进行的保证。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名利观教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价值标准教育。语文课是知识性、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要根据文中人物、言行、形象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内容中加入时代感,增强信息量和直观性。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如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

对学生个体来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着重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树立身边的模范生,以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内涵,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教师要进行言传身教

小学生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社会行为思考和社会行为辨别尚且比较模糊,教师的“不文明”容易被效仿,酿成不良社会风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于律己,弘扬正气,努力成为“文明模范”,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常开常飘香。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环境,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社会、学校和家长各方联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法守法,做个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做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小主人翁。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文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加深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怀得到一定的释放,最后拥有无限的正能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政治教学突出、道德说教明显、情感灌输太多、价值引导不正确。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价值观的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的特点有两方面,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只是体验性的目标,且实现这一目标的周期较长。

二、小学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1.摒弃教育功利,完成教学理念的多元化

(1)了解知识的内涵,关注情感的体验。语文教学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还在无形中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身思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社会现实中得到了体现,也告诫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能只专注于学生的成绩、考核和升学率,而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帮助他们追求全面发展和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明确情感周期,完善人生追求。家长和老师的攀比心理促使学生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在机械性地学习。这导致很多学生思想过于偏激和内向,扭曲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2.关注情感发展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1)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将学生的情感与语言文字相结合来完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在文字中传达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自己的情感,进而发掘到自己的情感所在。如古代诗词描述的美景有时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扩大想象空间。学生还可以自己利用文学著作中的经典语句,以作为对自己情感的释放或鼓励。

(2)关注学生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语文课堂教育40分钟,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掌握自己该学的内容,教师能否合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时间,主要在于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3.正视课堂中的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现代信息时代的冲击使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课本教学模式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时间进行正确引导。课本中西门豹人物的塑造,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机智勇猛,有的认为西门豹除暴安良。当然,教师给予了肯定。然而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残忍冷血,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因为西门豹处理问题的手段是过于残忍了。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4.重视教师的情意发展,提高教师的情意教学水平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价值观 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每个个体自身兴趣和需要而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它为高职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尺度。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无序化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认知、职业评价及职业选择。因此,如何结合就业市场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高校教育应积极探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知存在偏差

大学生职业认知标准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当代高校大学生受传统职业等级观念的影响,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因而这种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就业期望值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同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有一种“无奈的选择”,总以“职业”为贱、“一线”为苦,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

1.2学生的职业目标规划主体意识增强

高职大学生身处于大转型的社会,社会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从各个不同侧面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自由和个性,拒绝社会过多约束,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在确定职业目标时,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从“关注社会”逐渐转变为“关注自我”,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眼前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而缺乏全局战略思考和长远职业目标规划,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目标短期化、功利化。

1.3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职业素质是指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职业者对社会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职业道德偏“软”、偏“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通过开展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高职生深入理解职业价值,明确职业方向,从而失去了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引导作用。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影响。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对经济利益的最大追求、对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些特点在高职生就业问题上也表现突出。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及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这种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高职生在择业时不得不考虑地区行业和职业之问的收入差别,也就是说,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引导着高职生不断流向能够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等地区和企业。

2.2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处于知识信息的聚集中心,因此他们接受各方面文化的影响远比其他阶层多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风气也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对高职生的影响更为突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

2.3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不健全的影响。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限制高职生自由流动的就业政策依然存在:社会用人机制不够完善.我国还没有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就业程序繁杂.就业渠道不畅:人才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人才交流与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妨碍了高职生就业信息的迅速获取和就业面最大程度的拓宽,影响了高职生的职业选择。

2.4是学校和家庭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传统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仍片面强调学生要绝对树立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一元职业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影响产生了冲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滞后,只重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的指导,轻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一些家长进行职业教育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忽视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重智力、轻素质,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的素养等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标准。

3.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坚持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体现学生为本,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充分就业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

3.2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中的方式和结果。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师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大学生科学职业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强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文化环境。

3.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认识职业社会,并正确引导正确认识社会需要,调整职业目标,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岗位见习、实习,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3.4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作用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要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5发挥自我认知的动力作用

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才能形成成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科学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强化自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自我认知的动力作用。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帮助他们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动机,帮助他们自觉结合主客观条件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并制定科学的行动计划。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该论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与实践》课题( 2011lslktmks-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专学校;女生;体育兴趣;培养

中专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田径、铅球、篮球等,对中职学校现行教学大纲开设的体育项目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易出现疲劳,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含蓄、敏感、畏难: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懒动、怕别人嘲笑、对疲劳的耐受力差.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等。

鉴于以上特点并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中专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女生对体育健身功能的了解参差不齐

调查显示.在女学生中只有92%的人知道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具体的作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仅有45%的人知道至于体育锻炼对人的社会性健康的影响就只有38%的人了解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专学校体育的一个失误:受传统苏联体育的影响偏重于竞技方面和对人体生物潜能的挖掘.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播和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二、充分了解女学生喜欢增添的体育项目

有调查分析表明.有76%的学生对现在的体育课课程设置不满意,他们认为从小学开始就学习田径、铅球、篮球等,没有太大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能够适应职业所需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国际交际舞,网球保龄球、台球、桥牌等采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发展自己的情商其中国际交际舞很受女学生的青睐.有96%的学生希望添设国际交际舞。据文献资料分析:一切文化娱乐项目可以塑造人们的灵魂,培养高雅情趣.愉悦身心.给人的创新活动提供精神活力。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今年.我在中专一年级女生体育教学中选用了篮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合理的安排跑、跳、投等技巧和力量方面的教学.同时穿插相应的游戏和竞赛.有效地促进了篮球的学习。有学生说:“它让我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篮球的基本技巧.锻炼了身体。强了体质。”

四、教法组织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提高.即使是篮球等一些枯燥的教学课,也能激发女生的兴趣。

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创造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练习篮球步伐时.两人一组进行一个防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篮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通过调查.虽然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篮球,但篮球基础并不好。因此.在给学生教篮球时.就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她们就会不满足.自己就会主动学习较难技术。如学生在学会三步篮以后.有些同学就开始学习勾手投篮.而且兴趣更浓。

适当地运用考试巧妙地运用考试.能使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篮球运球时.很多女生怕动.没跑几次就不想动了.这时巧妙地安排篮球运球测验或一分钟运球上篮.有助于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主动加以练习.间接地增强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传递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用激励的语言中专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畏难、怕别人嘲笑,因此,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遇到困难时,有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并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当学生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想办法.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在和学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

在教学和练习中做好师生互动作为一名男教师.要充分了解女同学生理、心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女生更多地加入体育锻炼.增慢了学习效果因此,在和学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的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就能默契配合

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的因素之一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有效性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表现是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后的外化程度。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内因,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设定

当前理论界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时,多注重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如果仅此而已,忽视了个体自我教育的根本作用,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实现上就会存在困难,在解释力度上也会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设定。

1.自我分析,实现映像自我对本体自我的观照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实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就像一面面镜子,主体是照镜子的人,这样主体在一面面的社会镜子中就形成了一个个自己的映像,从而产生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本体自我是真实的主体,而映像自我是主体在环境中投影而形成的映像。主体正是通过观察自我在环境中的映像,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并以此为依据来教育和改造自己。这就促使我们可以从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氛围建设人手,大力宣传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践行者,实际地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可行性、普遍性,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最大程度上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让他们以此价值准则作为分析和判断自己的重要参照系,并通过自我反省或与别人的比较,观察和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背离,从而对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实践行为作出评价,力求使自我变得更加完善,更加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挑战。

2.自我调控,实现理性自我对感性自我的驾驭

当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主体站在理性应然的角度来审视自身时,就产生了理性自我和感性自我的二重化。理性自我对感性自我一方面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即控制、削弱和扭转不合理的感性需求,引导和发展健康的感性需求,从而确保感性自我合理、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理性自我还能够对感性自我进行肯定和调整,即对感性自我做出具体分析和整体性评价,对合乎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部分予以肯定并提供实现的条件,确保感性自我的合理需求分步骤、分层次地得到满足。这启示我们,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交融与冲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标准,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地开展斗争,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矛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抹杀、消灭大学生的感性需求,而是要让他们超越感性自我的局限,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设定的目标,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自我有一个理性和客观性的把握,以理性自我合理调节和控制感性自我,使感性自我得到升华和超越,进而实现自我从“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转化。

3.自我发展,实现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的引导

当个体站在未来视角上,按照一定标准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设计时,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人正是按照这种理想自我的尺度来教育和改造自己的。所以,大学生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设定为理想自我的标准,这样才不至于在个人发展中产生偏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既定的存在,代表着社会共同体的普遍态度和价值导向性,体现着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性,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将其内化于心中并形成理想自我的目标,以此对现实自我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使现实自我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达到新的境界。在提高认识、增强实力后,大学生还要自觉进行道德实践,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爱心奉献等种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重视外因,构建高校各种力量的联动机制,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风尚

协同论认为,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各子系统的系统行为能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因此,我们应着力构建高校各种力量的联动机制,力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协调配合、功能互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首先,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之中,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要求,通过集体备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其次,要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网络论坛、指导课外阅读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服力、感召力,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法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最后,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教师备课、教学、答疑和考试的各个环节以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地接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2.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橱窗等学校各类媒体要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作为一个冲突与稳定相依、个性与归属同在的青年群体,他们一方面追求新奇的变化和挑战以及个性释放,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另一方面,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尊重社会美德和公益,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因此,这些媒体要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有分别、分层次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注重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尽量减少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努力使大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必须要注意的是,只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那么无论他们在具体的思想、道路、职业和生活上做何选择,都应当受到媒体的肯定和尊重。

3.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价值示范的导向作用比价值规范的导向作用更有说服力,教化效果更明显。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规则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在高校里,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相吻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表率,为大学生的价值行为作出榜样。否则,教师说一套、做一套,学生就不会相信教师所宣讲的道理,就会削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人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实践锻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行动,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肩负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的引导责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再次,要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当今前沿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用自己的学识魅力教育人、塑造人,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多方协调,齐抓共管。目前,必须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注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道德素质,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才能在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6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职业选择自主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为标志的人生取向构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职业价值观转向“经济价值型”和“自我价值型”,个人本为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寻求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观念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从“关注社会”逐渐转变为“关注自我”,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并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忽视远大理想和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职业价值观评价标准倾向于现实和具体化。

(二)职业目标功利化

职业目标是职业价值观最集中的反映,指的是择业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分化,当代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注重经济收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如果选择的职业与自身的愿望不符,则勇于放弃,重新选择。这表明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精神状态和行为取向,逐步转向满足短期化的物质利益要求,缺乏长远的职业目标,很难进行全局的战略思考。

(三)职业评价务实化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家庭环境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他们表现出来的职业需求也不同。既有多样化的选择趋势,又有动态性的特征,但找到一份稳定、高新的工作,不愿吃苦受累、不愿去基层和贫穷落后的地方却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标准。他们将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作为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将经济收入高低作为职业评价的主要杠杆,满足个体享受,追求实惠心理,传统的“干一行,爱一行”转变为“爱一行,干一行”,缺乏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表现为强烈的务实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激发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探索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注意,并且有向往的情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受职业兴趣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育人为导向,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容,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科技知识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内容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对各种职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自然而然会产生感情,发生兴趣,而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于是,就会激发为一种爱好,有可能成为他未来选择职业的依据。因此,在高职院校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提高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中通过类化迁移、发展、整合,才能形成为稳定的综合能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依据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调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工学结合模式为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环境,使职业价值观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职业精神

党的十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