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从规划协调的机构看。许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工作,以提高规划协调力度,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组织规划协调的主要机构,从第五个计划开始,在计划草案报送内阁批准前,必须广泛征集有关方面对计划目标和政策的意见。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是具体负责中长期规划编制事务的机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的协调平台。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四、中外规划的评估

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监测和评估两部分。监测是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记录,评估可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最终评估(后评价);不定期评估主要是指应急评估。各类评估的差异很大,年度评估的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的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目前,我国规划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长期没有开展。2003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但该报告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规划评估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投资、财政、信贷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量等指标来安排具体项目,对其评估的重点是主要指标实现程度和指标之间的平衡趋势,方法主要是对指标进行定量对比。指导性规划目标的重点在于阐述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相应对策措施,对这类规划的评估也集中到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主要是评价各领域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评估方法也由单纯的定量比较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包括利用定量指标判断基本指标的实现程度,依靠专家定性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划战略的吻合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评价规划对企业和民众的影响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性规划,而且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评估的重点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可通过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在规划前后的切身感受对比,辅助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二是产业、区域、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虚实结合”。评估应兼顾战略方向和具体工程的进度。三是发展指标性质不同。评估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指标。应着重从“指标、战略、满意度”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指标”主要是评估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度。“战略”是评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否遵循规划的战略意图。“满意度”则主要调查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满意程度。

“指标”的评估主要可采用数值对比方法,难点在于约束性指标的评估。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均分性指标和不可均分性指标,即有的指标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均分后通过数据对比直接测度。许多指标包括全国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受自然规律影响,工作成效难以逐年体现。为此,一方面,应注重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年度目标。另一方面,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测度应放到较长周期考察。还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国家已对每年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确定,可对照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科技创新工程等探索性、试验性、风险大等项目进程往往具有时间不对称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况,对其评估应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标进行处理。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2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3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编制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总体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促进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措施建议,为修订“十一五”规划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准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重点不够明确,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不强;产业空间布局比较零乱,空间集聚优势尚未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较弱,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雷同,集群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制约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编制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涉及行业多,工作难度大。这次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是弄清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工业空间布局方案。规划编制完成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报市政府审定批准后实施,并制定落实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内容

(一)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年为基期,规划期限确定为*—*年,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区域。

(二)具体内容

济南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近年来我市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对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找出差距,弄清我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三是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提出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四是对土地适宜开发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工业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和重点行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五是围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出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

三、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系统性强,工作量大面广。为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专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也要对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成专门班子,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搞好协调配合。为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有关行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衔接。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各方面要给予全力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及布局规划建议;

各县(市)区负责编制本地区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方案;

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编制各自的发展规划方案;

各重点企业集团负责编制本企业发展规划方案。

(三)强化社会参与。为增加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要按照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一方面,邀请有关方面专家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二是认真采纳公众意见。通过网络等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意见,提高规划的民主化水平。三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规划成果形成后,要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意见。

四、规划编制的时间步骤

初步考虑,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4月11日之前,动员阶段。主要是印发工作方案,制定调研提纲、进行各种调查图表的设计,通过动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安排部署。

(二)4月12日—4月30日,调研阶段。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开发区、重点企业集团提供相关资料,编制规划方案。市发改委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形式,与县(市)区、市有关部门、重点企业集团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基本情况,拟定规划大纲,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布局大体框架、鼓励和限制政策等。

(三)5月1日—5月20日,规划起草阶段。市发改委根据有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以及调研情况,按照确定的规划大纲,完成规划初稿,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

(四)5月21日—5月31日,规划修编申报阶段。规划成果发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对规划方案进一步论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批。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4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5

矿区总体规划是在分析矿区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的前提下,对矿区的建设规模、井(矿)田划分、煤矿生产能力与建设顺序、煤炭加工、地面配套设施,以及矿区环境保护和其他外部关系等进行的全面规划,是协调国家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划[1-11]。煤炭资源开发必须编制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是矿区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的依据,是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煤矿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办理项目核准的基本依据,是编制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社会经济规划、相关城镇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的依据。矿区总体规划是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绝大部分矿区内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只有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作为矿区开发的主体,对矿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开发,才能减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对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落到实处。矿区总体规划可以避免小煤矿的无序开采,避免其对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造成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对于已有生产矿井的修编矿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剩余资源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类似霍州矿区的优质炼焦煤、晋城矿区的无烟煤、开滦矿区的肥煤、潞安矿区的瘦煤、新疆拜城矿区的焦煤及其他矿区的瘦煤、肥煤、焦煤、无烟煤等;矿区内国有重点煤矿起步较早,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所剩无几,需要尽快建井接续;同时由于小煤矿无序开采对大片的资源造成破坏,必须对矿区内的国有重点矿进行重新规划,并对矿区内的预测资源进行勘探规划,以保证矿区的正常接续和可持续发展。

2矿区总体规划编制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2.1客观分析矿区勘探程度矿区总体规划应交代清楚矿区的勘查历史、现状和已提交的地质勘查报告或资料,提供矿区勘查程度图,在图中详细注明矿区内不同区域的勘查程度,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叙述说明矿区总体地质勘查情况。总体规划应对矿区勘查程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应包括矿区勘查程度能否满足矿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分析和结论性意见,以及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意见与建议。客观分析矿区勘探程度是合理确定井田划分方案的前提。

2.2正确计算矿区储量矿区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应覆盖全矿区,并应以经国土资源部门评审过的矿区汇编地质资料为依据。总体规划应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地质报告的名称,评价资源储量估算依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按煤炭资源储量的分类说明各类资源储量的数量及所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评价矿区煤炭资源储量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满足矿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应以矿区“煤田地质图”和“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标示煤层露头、重要断层和褶曲轴线;对矿区内非含煤的范围和埋深大于1200m的范围以不同色块在勘察程度图中标识。落实矿区内的森林公园、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铁、高速公路、水库、泉域、水源地、超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等的位置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城镇发展规划区的范围等,分列其压覆的资源储量。存在奥灰水还应结合奥灰水承压开采的威胁程度,按照“三下采煤”规程的规定,对矿区内煤层埋深小于1200m范围的资源储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正确计算资源储量是确定矿区内规划矿井的规模和矿区规模的主要依据之一。

2.3矿区范围的确定研究并合理确定矿区范围是矿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矿区总体规划应对矿区范围的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矿区范围的确定应以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为依据,在分析区域煤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况、地面河流水体或其他人为限制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属于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范围内的矿区,在确定矿区范围时应比煤炭基地规划做更进一步地的研究,矿区规划边界不但要与已经审批的相邻矿区的边界相衔接,不留规划的空白区,同时应结合区域大断裂构造并兼顾行政辖区的实际,对矿区的规划范围进行划定和论述。不属于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范围内的矿区和相对孤立的含煤盆地,应认真分析地质资料,以煤层尖灭线、煤层露头、埋深1200m线等为界,说明矿区范围划定的合理性。

2.4提出有针对性矿区规划原则矿区的规划要紧紧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统筹规划,适度开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矿区内的资源开发活动均应纳入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结合矿区内的生态、环境、文物、城镇等重点保护区域,优化总体布局和井田划分(扩界)方案,协调发展。矿区的规划要有利于引导和培育矿区内的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延伸相关产业链。依靠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把握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以资源合理开发为原则,注重安全,注重提高资源回收率,合理安排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矿区均衡服务年限为原则。例如位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矿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矿区,应以煤炭开发与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坚持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的原则。

2.5井田划分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在充分分析煤层埋藏深度、赋存条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煤质、储量、矿区勘探程度、开发与生产现状、外部交通运输条件、矿区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划分井田。根据矿区资源丰富程度、煤层厚度、赋存深度、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煤层和顶底板岩性、国内同类矿区生产经验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确定矿井规模的大小。井田边界尽量以断层构造、主要可采煤层边界线、国铁干线、输油输气管道等为边界,力求减少煤柱损失和三角煤损失,另外井田划分时还应适当考虑现有探矿权的设置情况,减少纠纷。在综合考虑矿区公路、矿区铁路、总用地面积、总投资以及总效益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经济技术比较,确定最佳井田划分方案。

2.6合理确定勘查区规划方案在详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范围内的预测资源进行勘查规划可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合理的勘查规划是国家对资源进行管理的依据。在进行勘查区划分时也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合理的勘查规划方案。勘查区的规划应结合大的地质构造和重要地物进行划分,范围不宜太小,要保证每个勘查区能够满足单独建井的条件。如果矿区内存在环境敏感目标和重点保护区,在确定环境敏、感目标和重点保护区的禁采范围后,避让后再规划勘查区。

3结语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范文6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加快推进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招商引资,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增强私营业主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政府的服务机制建设,用活用够党和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全民创业精神和积极性,促进我镇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2016年的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新增私营企业6户,同比增长20%;新增个体工商户40户,同比增长10%;新增就业人数1000以上;全年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镇政府成立民营经济工作领导组,负责民营经济工作的具体领导和协调服务,切实加强民营经济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把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部署,合理分类指导,把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各村(居)民委员会,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村(居)民委员会必须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确立一名村干部主抓此项工作。

镇政府民营经济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二)突出重点抓发展

1、结合镇情,切实搞好民营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培育私营企业大户。

2、着力为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依托镇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外商到循环经济园区落地办企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狠抓政府和镇属部门的服务建设,促进民营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1、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激励机制,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协调解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指导,扶持发展,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全方位、多层次为民营企业服好务。

2、鼓励和促进全民创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即可准入;有限制的依照法定条件准入;上级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都要鼓励进入,实行市场公平准入政策,全面放开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项目、技术等回镇创业,积极为投资办企业者搭建投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