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1

1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l.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首先,在医学和临床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比重,在这一点上,医学院校具有别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室条件成熟,并且有长期合作的临床见习单位。其次,在保险学、人身保险、法学等理论课上,要增加案例分析课,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定期请保险公司专家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保险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以建立一批实习和见习基地,供学生实践锻炼所用。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2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机制;可信承诺;x效率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自建立发展以来,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启动再到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普遍推开。今年开始,国家又实行了旨在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而随着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扩大,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的低效率等问题也往往随之产生。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基本概念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医疗保险既包括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也包括由市场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通常来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除了社会性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形式之外,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一些中间形式的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指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超出上述社会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医疗保险,称作补充医疗保险。

3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

3.1 可信承诺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可信性”问题。所谓可信性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博弈方是否该相信后行为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或不利行为。因为后行为方将会采取对先行为方有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承诺”,而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不利行为相当于一种“威胁”,因此可以将可信性分为“承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即可信承诺和可信威胁。可信承诺是约束机会主义,维护人人合作的关键条件,而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达成互惠的共同知识,使大家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动机持续地兑现承诺,并使大家确信这种承诺具有强制性。

(1)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可信承诺分析。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实质上是一种“父子关系”,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审评和奖惩机制并不具有实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由于管理层和员工都意识到审评和奖惩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对他们来说,工作与任务执行与否或执行效率如何都无所谓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随之产生,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2)商业保险公司的可信承诺分析。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是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对其起很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保险公司管理效率的高低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管理效率高和业绩好的企业相对而言更能占据市场,而低效率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奖惩机制的惩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各保险企业及其员工认识到这种市场奖惩机制是可信的,只有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奖励”,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这样,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也得以解决。

3.2 x效率

“x-非效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勒伯斯坦提出的反映大企业内部效率及水平状况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勒伯斯坦称这种状态为“x-非效率”。 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组织机构和人们动机的不同,企业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机会,特别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或者由于企业氛围的不同,对内部成员的监督成本可能较大,从而使企业很难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人力资源浪费等。

(1)社会保险机构的人事管理模式存在x低效率。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它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兼顾了组织和员工、现在

和未来。但是社会保险机构采用的是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且内部层次多而复杂,管理和监督成本大,导致产生x低效率。 

据x效率理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或理性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与所受的竞争压力成正比,竞争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工作理性和斗志。而在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下,竞争机制缺乏,外在压力不够,集体努力程度和个人努力程度不高,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商业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效率大大提高。商业保险公司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作,采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进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等企业目标。它强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增加了员工的竞争压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减少了管理和监督成本,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

4 此外,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还具有如下优势

(1)商业医疗保险的新方法、新技术。商业保险产生较早,许多原理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如商业医疗保险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并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等都作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预测,这些做法在各级各地政府制定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措施时,都应加以考虑和利用。

(2)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 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商业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基金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引导,不仅可以对其不合理的供给行为进行制约, 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支付措施促使医疗机构降低费用,提高质量,使广大参保人获得实惠。

(3)利于政府转换职能, 将工作重点放在筹资和基金运作的监督管理上, 同时降低社会保险运作成本。第一, 借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成的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第二, 可以防止政府运作过程中的人情操作、不规范、不透明和低效率等问题, 保障了基金安全. 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既可以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又能够提高广大职工的医疗水平,同时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可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是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军.保险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3

关键词:必要性;条件;形式;方案

一、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企业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职工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必须通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

2、基本医疗保险定位在“广覆盖、低保障”,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实行统一的政策,难以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现实差别,并且降低一部分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影响了基本医疗的稳步推进。因此,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效率、公平原则,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

3、有利于职工队伍稳定。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同时享受特殊的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以保证广大职工队伍的稳定。

4、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还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医患的制约机制,有利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

二、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的条件和形式

1、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

首先,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其次,具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即具有持续的税后利润,并按时缴纳其他社会保险费用,保证足额发放职工工资。第三,已经形成的医疗保障待遇高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且有能力主办或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2、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

其一,建在企业内部。如有实力大集团、大企业可以自办补充医疗保险,但应建立相应的经办和管理机构,并使补充保险资金与企业经营性资金分离,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其二,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也可以保险公司的某一相关产品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由商业保险机构根据订制的方案确定费用。

其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也可以实行企业单独缴费,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体现合理分担的原则。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

1.企业补充医保险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订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一定要依法从事,切不可认为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自己的事而自行其是。

(二)是合理负担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抑制不合理费用支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如有的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门诊和住院费用都不设起付线(免赔额),就不符合这一原则。

(三)是针对性原则。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目的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以外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主要是解决患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血液透析、器官、骨髓、血管移植及服用抗排异药等)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医疗费用支出的绝对数额越大,个人负担的比例应该越低。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雪中送炭”的原则。

(三)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企业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应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从操作上讲,这样也有利于报销单据的收集和范围的认定。

2.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设想

(一)“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一部分职工所占比重较小,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职工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基本医疗既不可能完全包下来,也不可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因此应该为职工寻求一个最佳解决办法,即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职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

其具体做法,可以由统筹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根据患“超大病”的职工比例和职工总数等数据资料,合理进行资金筹集数额和承保水平测算,制定出在年人均几十元钱的条件下,保证“超大病”医疗费用支付的办法,至于资金的来源,可通过个人为主,单位为辅的方式实现。实际上,只要是费用低,即便是完全由职工个人负担,单位代扣代缴也是可以实现的,更何况还有统筹地区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这一方案的实施,是本着规模出效益的原则承办的,因此对于在统筹范围内的职工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其参加,集合大多数职工的力量为少数需要的职工提供帮助。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由于承保费用较低,便于推广实施;二是可以减少单位的医疗费用支出和行政管理事务,若发生超限额医疗费用,可由参保职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三是可以沿用和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易于实施和管理。

另一方案是,企业如果效益好,可直接拨付一部分款项支付自负段。

(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职工所在单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用基金,在企业内部实行统筹使用,所需资金可按企业、职工共同分担的原则进行筹集。

如企业可以在新增效益工资的税前福利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职工在包干药费或工资收入中提取小部分。基金的使用,要按职工工龄长短、贡献大小有所区别。

四、结论

补充医疗保险不同于基本医疗保险,其方案不求一致,只要能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就可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需要对职工基本医疗的保障程度、医疗需求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保险目的,以及可能提供资金和管理情况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规划。重点研究针对不同保险目的的资金来源和给付、管理方式等各要素,目的是提供设计水平不一又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由单位承办时应有一定的限制,即单位经济效益要好,具有一定承受能力。同时,补充医疗保险的范围只能是职工本人(不含家属)。补充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能与物价挂钩,还必须体现一定的差别;在保险项目上要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陈智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2]郭士征,葛寿昌.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与探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 197.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8-01

【关键词】 卫生保健改革;组织和管理;保险,健康;学生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是继中小学生纳入医保后,国家为在校青少年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积极稳妥地推行这项重要工作,笔者在贯彻指导意见的同时,通过对山西省15所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的公办和民办高校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及推行中将要面临的问题,为省(市)级部门落实中央政策、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改革方案分析

1.1 基本原则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时坚持自愿的原则,学校日常的医疗工作继续进行。根据中央确定的主要政策和地区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大学生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 主要政策

1.2.1 覆盖范围 此方案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习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都纳入参保范围。

1.2.2 保障方式 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3 资金筹措 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大学生日常医疗所需资金,继续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国家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的资助方式,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2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

2.1 医疗经费来源 山西省高校及全国大多地区沿用的还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财政给计划内招生的部委所属院校学生每年每人拨60元,省属院校学生40元作为医疗费用(高职高专和后来建立的二级学院的学生则没有国家拨款)[1]。各个高校建有校医院或校医室,其服务对象主要限于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某些高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引入了商业医疗保险,让学生自愿参保,以获得最大幅度的医疗保障。

2.2 医疗管理体制 高校通过校医院或校医室进行医疗工作,有的院校也让学生处等管理部门协同管理。各个高校都基本制定了针对学生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2]。在校学生生病后,一般先到本校的医疗机构就诊(某些医科院校因有其附属医院所以不归为此类),常见多发病就在校内进行处理,其费用直接由学校垫付报销,学生本人支付10%~20%。但遇到大病时,各个高校便捉襟见肘,力不从心[3]。一个重病学生花掉全年级学生医疗费用的情况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屡见不鲜。

3 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的问题及建议

不少学校的专家认为,以自愿为参保原则充分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和公平性。然而,广大学生中不乏经济条件差和自我健康保健意识薄弱者,如果这些人群不积极参保,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为今后医疗费用的负担埋下隐患。因此,针对此类人群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参保公益宣传也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都为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帐户,而在校大学生人数庞大且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如只针对在校期间建立个人帐户和IC卡信息,必将导致财政负担的加重。倘若建立长效机制,在大学生毕业后参保基金的缴纳得以顺利衔接,并过渡至用人单位,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为大学生健康保障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校的部分大学生参加了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其他医疗保障体系,此类人群在纳入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时应如何对待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避免各类医疗保障体系不相冲突,就必须统筹安排、以发展的眼光理顺各类参保基金的关系,达到卫生资源不被重复利用,避免浪费。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虽为其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仍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高校应引入健康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健康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健康危险因素还需进行全程干预[4]。笔者认为,能否将大学生的体检也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以及早发现疾病隐患,防患于未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节约了可能耗费的卫生资源,还能为进一步开展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4 参考文献

[1] 肖俊辉.我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中国卫生资源,2008,11(4):188-190.

[2] 杨辉.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88.

[3] 汪丹萍.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势在必行.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703-704.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5

关键词:经济信息学;问题:医疗保险

Abstract: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re generally highly information-oriented economy, which have effici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s we all know, a country'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untry's rapi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visible to improve our economy, careful study and develop economic informatics is essential. Meanwhile, health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informatics,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insur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improving market mechanisms play a decisive role.

Keywords: Economic Informatics; issues: Medical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的重要性凸显,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已经融入各个学科、行业、生活等方方面面,信息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研究信息的新兴学科,主要是用计算机等工具获取、处理、传递以及利用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以及其发展和运行的学科。经济信息学是信息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与经济和信息都密不可分,从信息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学,对经济方面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当然也有助于完善医疗保险市场的体制。

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

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从名称上就特别容易让人混淆,无外乎不少人以为是同一个学科,其实它们是情报学的两个分支学科,虽然都是有着的相似地方----都是由经济学与情报学两门学科互相交叉所形成的学科,但是它们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居多,相对而言,对经济信息学的研究明显很少。

经济信息学兼具经济学和信息学的一些特征,是从信息化的角度,用信息学的方法、理论等去研究经济活动与信息等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研究经济学的相关问题。经济信息学的主要研究范式有信息运动范式、领域范式、行为范式、解释学范式。信息经济学诞生于经济信息学之前,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统计决策、不完全及非对称信息假设、信息产业等角度研究分析信息经济的现象。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问题,涉及的研究领域一般是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转化经济学、信息的经济研究和不完全信息经济学四大领域。

经济信息学工作与经济统计工作

我国的经济信息学起步较晚,一直处于严重滞后的位置,发展很长时间,我国对经济信息学才由不够的重视逐渐转变为非常重视。在经济信息学发展最初,我国投资了数百亿去构建的一些大型信息系统,同时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使得经济信息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很多人却不能正确区分经济信息学工作与经济统计工作,将它们混为一团,众多学校特设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是从事软件开发、统计工作等一些非特定经济信息学方面的工作,致使那些大型信息系统搁置浪费在一旁,设备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虽然统计工作也是属于经济信息学,但是前者属于数量关系的研究,而后者还包含很多非数量关系的经济信息研究,两者不能处于等同的位置。截止到目前,我国对经济信息学的相关研究不多,甚至可以说严重匮乏,国家与知名大学应当作为引导者,指引学者们正确区分经济信息学工作与经济统计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加强对经济信息学的理论研究,扭转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局面,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经济信息学的学科性质

经济信息学是经济学融入信息学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其既不属于社会科学,也不属于自然科学,它介于二者之间。由于经济信息学是交叉性学科,故其兼具经济学与信息学的特征,它运用信息学的技术、工具、方法等去探讨、研究经济信息及其相关活动的问题。再者经济信息学也属于信息科学的二级学科,其广泛吸收了信息学的众多知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跨学科兼具多种属性的综合体,与信息密不可分,其涉及范围广,渗透到经济和信息等相关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二是其研究内容具有广泛性,对经济信息流、源、过程、系统、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

经济信息学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的应用

医疗保险市场本身就信息匮乏,而且还具有不确定性,其是一个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概率市场,其中经常存在经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从有限的数据中作出合理的决策是医疗保险市场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若想提高医疗保险市场的效率,需要善于应用医疗保险业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疗保险市场方面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分析、传递及输出等,已获得合理的决策依据,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进行逆向选择时带来的风险。

经济信息学的体系结构

对于经济信息学的体系结构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上对其都有分析,在这里,列出一些大家较认同的经济信息学的体系结构:

邱均平和黄学忠教授的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一是参照自然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把狭义的经济信息学的体系结构分为理论、技术、应用三种经济信息学;从多层次、多方位把广义经济信息学分为广义经济信息学概论、经济信息系统和流、生产者和消费者经济信息论、经济信息流通形成的产业和经济活动、经济信息与经济系统、环境、社会发展等。黄教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经济信息的理论、管理、处理的思路将经济信息学划分为基本概念、特征、经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经济信息与管理部分、经济信息决策等部分。

罗式胜和谭卫东教授的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以理论到方法再到应用的路线,从微观角度出发,将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分为经济信息服务业研究、检索研究、收集研究、用户研究、分析与预测研究、开发与利用研究、传递规律研究、整理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源的分类与分布研究这十项研究。谭教授的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坚持从广义的角度研究经济信息学,构造了一个立体的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将其分为人与计算机、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流循环流转、经济活动及经济信息流转形成的产业、经济信息流及概述经济信息系统及其中的核心要素这些部分。

谢阳群、臧国全和华勋基教授的经济信息学体系结构:将经济信息学划分为概念体系的理论研究、与经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在微宏经济中的应用研究、经济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这四个层次。谢教授又依据上述四个层次把经济信息学划分为理论、技术、应用经济信息学三大分支。同时臧国全教授与谢教授观点一致,同样把经济信息学划分为以上三大分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但是华勋基教授持不同的观点,其将经济信息学分为经济信息学理论、管理、专门研究三个层次。

经济信息学的意义

对经济信息学的研究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宏观上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微观上有助于国家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1)研究经济信息学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率;从实质上分看,经济系统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系统,经济信息学通过对经济类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传递、输出等操作,对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有利于做出较准确的决策,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率。(2)研究经济信息学有助于升级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引导人们消费、社会生产等方面活动,还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经济,升级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大大有助于提高对以上活动做出引导的正确概率。(3)研究经济信息学有助于升级企业经济信息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决定一般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做出的,对经济信息的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正确的决策可能使一个企业跃上行业的顶端,当然一个失误的决定也极可能使一个企业跌倒行业的谷底,甚至破产退出所在的行业,而升级企业经济信息系统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比如,有助于引导医疗保险市场的发展,降低其风险。

总结

一是区分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经济信息学工作与经济统计工作;研究经济信息学一定要能够正确区分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以免走向误区,偏离主题。虽然它们同属于信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可以从它们的特征、研究范式、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区分。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经济信息学工作与经济统计工作,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清孰轻孰重,加强培育经济信息学方面的专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是明确经济信息学的学科性质和重要性,认清其本质;了解经济信息学的学科性质,有助于区分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更有助于解决经济信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能自然而然渗透到人们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来我国的经济信息学起步就晚,最初又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其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明确经济信息学的重要性,宏观上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微观上有助于升级国家和企业经济信息系统升级,辅助它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谢阳群.关于经济信息学的几个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1995.

[2]李国秋,吕斌.从学科交叉路径看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区别[J].情报资杂志.2004.

[3]臧国全.经济信息学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17(1).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6

各项人力资源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特别是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在人力资源工作上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今年作为公司的管理年,人力资源部在对员工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公司的内部培训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培训,使我在加强了对其他部门工作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对今后更好的配合各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进一步在业务技能上有所提高在今年我参加了劳动和社 会保障局主办的《企业人力资源上岗证》的培训,通过对《企业工资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工伤保险管理》、《法学与劳动法》、《劳动经济概论》六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我对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业务技能。随着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开展,在今年的下半年我还参加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学习与考试,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增长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处事能力。

在今年对各项社会保险的管理过程中,除日常工作外主要上半年进行了新一年公司本部及代管部门员工的各项保险基数核定的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数据是这项工作的重点,通过人力资源部全体同事的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该项工作,为日后保险工作的管理奠定了基础。另外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由于现行制度的制约在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报销上存在报销基数比较高的问题,通过公司及人力资源部领导与总公司的协调和努力在今年6月份我们人力资源部为公司全体员工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做了补充医疗保险,使报销基数由每年xx元下降至每年500元,这项工作的实施确实地解决了员工的看病问题,体现了公司对每一位职工的关心,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企业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