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物理新课标;培养目标;三维目标;角色转型;物理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37-04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物理新课标》)已颁布9个年头了,广州市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已基本参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市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改革,笔者结合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现实,联系教学实践,对物理新课标教学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思考
物理新课标规定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并将其细化。这一培养目标反映了正确的物理教育观,即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结合物理教学,我认为可从阳光的外表形象、正确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远大的志气抱负和科学创新能力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培养阳光的外表形象
阳光的外表形象绝不是单单指健康的容貌,更主要的是指经过教育形成的知识气质、科学气质等。当然这一培养并非单单物理学科就能完成,必须是各学科协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高中物理学科承担的是在学校教学“一盘棋”中发挥“一粒棋子”作用,以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载体,渗透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科学中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情感品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冲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思维和劳动无不促进着思想、心智的一步步成熟。另外,在物理学习活动中还可以造就客观、公正、无私、高尚的情感。长期积累,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逐渐形成一种知识气质、科学气质,初步具有阳光的外表形象。
2.培养正确的态度
正确的态度,就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物理新课标》),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同时,把物理课上培养起来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物理实验教学最能直接培养正确的态度。我们应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介绍实验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该实验在生活、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也应联系有关的实验内容,讲述伟大科学家的典型实验,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的实验、爱迪生发现耐用灯丝材料的实验等,使学生领会、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还应经常组织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合作探究、独立思考,自己操作实验去探求知识,得出结论,以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此外,还应不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的误差,靠修正方法、仪器而不是靠胡编乱凑去减少误差,使他们养成大胆质疑、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应开放物理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整改意见。如结合“交变电流”、“远距离送电”等专题的学习,组织学生考察一些城中村的电路布局。一些地方的高压线路、通讯线路、家电电路互相纠缠,既可能引起短路、火灾,又可能使用户电压不稳,导致家电的损毁——这些现象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拍照片、画电路图、提出整改建议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这样既使学生用活了物理课堂的知识、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
4.培养远大的志气抱负
这当然也是各学科协同的培养目标。物理学科担负的任务就是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相关物理史知识教育,如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牛顿的生平与贡献:讲授“引力常量的测定”时向学生介绍卡文迪许实验室:讲授“行星的运动”时宣讲托勒密到开普勒:讲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时注入“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神舟号”等航天史迹。用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震撼学生的心灵,用科学家为捍卫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不断树立一种意识——科学技术是用来造福人类的,国家的振兴更是需要靠科技的发展,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远大的志气抱负。
5.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培养能力不能只着眼于应试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科学能力不是“看”或“听”出来的,而是动手“做”出来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既要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又要训练学生动脑、开发潜能。因此,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在实验课堂。要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和养成学生的科学能力,应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是把每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做完并尽可能地把部分教师演示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二是要求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分析原因,尽可能多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三是遵循自设方案一讨论方案一选择方案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报告的程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去完成实验习题,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 阅读 价值 取向
在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文章是一切语文知识的载体,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旨意,才能切实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当今中学生的阅读文本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化,教育网络化,音像、电子读物也越来越介入传统的阅读领域,中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拓宽。
但许多文章的价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颇有争议的。中学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
1.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在语文界颇为流行的提法,因为语文有贯彻德育思想的重大任务,而文本又承载着德育思想的大量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语文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心理学家认为,某些价值观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之后,就会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据此,按笔者的理解,价值,就是指文本中所载的“道”,即作者通过文本来阐述他对人生或事情的看法、主张或主观感受,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思想。所谓“取向”,即是说认同文本的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及行为等方面的主观表达,以致形成自己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等。
2.中学生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会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们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其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会千差万别。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文本阅读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最主要阵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们说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四有”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接班人。
3.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的教化。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价值取向切入点,领会文本的思想精髓,达到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这些都是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比如我在跟学生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时候,谈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职归隐,过起悠闲自适的隐逸生活的故事,还谈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如何勇敢面对政治厄运,继而谈到前不久轰动一时的北京大学数学天才柳智宇在写了《人为什么活着?》一文之后,放弃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毅然出家当和尚的新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结果。我决定乘机引导学生们分析比较他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先向同学们抛出三个问题:第一: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第二:苏轼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第三:为什么我们对柳智宇的皈依佛门大都抱惋惜的态度?同学们都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最后,我总结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非常黑暗腐败,他为了生计曾多次出仕,结果都难以跟黑暗的世道相调和,不得已才毅然归隐田园,以寻求心灵上的自适。而苏轼则持积极的入世态度,他的命途同样多舛,但他有一套与残酷的现实相适应的人生对策,他深深懂得“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的处世哲学。李白有豪情壮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时候,有的人自己不一定知道“己用”为何。因而韩愈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北大才子柳智宇想不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个人价值取向首先就偏离了社会性这个维度,难免会遁入空门。人要投身社会,学以致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他的人生价值才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我们说的价值取向,首先就要考虑其社会性。
又如我在讲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时候,也有意识的通过比较两个人物性格来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同学们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认识到不要“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的深刻道理。在谈到孔乙己的自我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时,我也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让同学们谈谈对偷窃的认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偷菜游戏中大力奉行一个“偷”字,大家完全认可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种菜谁就是傻子,这款游戏深刻地告诉人们:干不如偷,辛苦劳动不但劳累,而且愚蠢;只有偷不但财富来得快,而且光荣。它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是对勤奋、敬业、诚信的动摇,是一种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
4.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培养的关系
通过阅读优秀文本,吸收作者的思想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追求人生价值会外化为不同的人格表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人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而且个体定位过程也非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从一个优秀的文本里学会了“自尊”这个价值取向,那么他就有了“自尊”这个美好的人格,然后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实践,这个学生最终会养成稳定的、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个人品格。同样,诸如“诚实负责,成熟的爱,真正友谊”等美好的人格,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加以培养,最后形成稳定的、高尚的人格。所以说,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最佳途径。
有些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好的人格。教师要努力扭转这类学生的不良人格,最好还是要通过一些优秀的文本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不好的人格,只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广东省出版社2010.10
[2] 《管理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 学生 地理教学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这里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导师指正。
一、通过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教育,引导学生讨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第一、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其人均占有量的过多或过少所出现的矛盾;第二、人口与矿产资源;第三、人口与水资源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供养的人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特别是由于人口多而导致的粮食问题已成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并且对学生进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教育。针对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向学生传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同时,对学生说明近年来少数民族在全国的人口百分比的增加,是因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防建设和边疆建设。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发展了学生智能;并且阐明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国情教育之目的。
2.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形势。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既有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地理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山脉纵横,山区面积广大且多高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交通发展,造成交通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特别是山区经济十分落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致使夏季易涝,其他季节易旱,对农业生产也不利,且降水的变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以及寒潮引起的霜冻、台风引起的风灾和水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较大危害;内陆无流区广,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利方面,从而从反面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且不失时机地指出“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地地”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土地资源》这一部分时,我带领同学们联系耕地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样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树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使命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自觉遵守和宣传“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的国策,以及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结合实际,加强乡土教育,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向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劳动,因此,乡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乡土教育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面貌、经济建设与远景规划,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毕业后乐于从事家乡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欣赏美的能力,它同德、智、体、劳等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产生于劳动,来源于实践。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实际。同时,社会与自然也是进行美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包含着不尽的美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1.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国处处皆景,不只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变化之中。水的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树木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净如妆等都是无穷无尽的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砺品行。
2.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环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是同理想紧密相联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确人的美的本质含义,从而提高认识,不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所影响、引诱。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质形态。劳动产品大到建筑,小到玲珑的雕刻,以至一笔一纸,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地理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劳动的美,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识到家乡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信心,投身到建设家乡与祖国的壮美事业中去,投身到现实美之中去,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中创造美与欣赏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着人,环境与自然相互影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美。让学生懂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欣赏环境的美,从而使他们关心自己祖国的建设,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4
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音乐课因为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范围,而被当做“副课”,校方如此,家长也如此,临近期末考试时常出现音乐课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抢占的情景,学校和家长不断给学生传递音乐课“无关紧要”的信息,学生慢慢明白音乐课是一门“副课”,艺体教师经常处于尴尬的位置。我深深地记得从教第二年,在一所公办学校里教学一年级音乐学科,当时音乐课是在音乐教室里进行的,于是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穿戴鞋套携带音乐课本上音乐课。当我发现A班有一个小男孩没有带音乐课本时,就问他什么原因没有带课本,小男孩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妈妈说了音乐课不重要,所以不需要带音乐课本。如果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小学高年段的孩子这么回答我,我想我是会生气的,抛开音乐课重要与否不论,至少这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没有考虑老师的感受。然而当这个对所有事物尚处在接受阶段的一年级孩子给我这么一个答案时,我却不知道该做何种反应。课后,我把这个小男孩带到办公室,无非是告诉他音乐课如何如何重要,那些音乐家具有怎样怎样的音乐才能。当时,我还担任着一年级B班的副班主任,自然B班的音乐课也是我上,我与正班主任(语文教师)互相配合管理班级,期间我把音乐独特的魅力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一开始就给了学生语文、音乐课同样重要的印象,所以B班的学生从学习到生活是很信任我的,虽然也有忘记带书、忘穿鞋套的情况,但是没有出现过类似A班小男孩的案例,整个班课堂纪律很好,课堂气氛活跃,与老师互动率高。后来,我思考导致前者现象的原因,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在同一条阵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忽略引导学生平衡地看待每一科。这当然只是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片面现象,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从2015年开始艺术教育课程将正式纳入小升初考试范围;苏州地区,音乐舞蹈将纳入中考范围;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出现主打“艺体特色”的义务阶段学校。各项政策表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以文件口号在推进,各大省、市、地区,各个中小学更以行动在大力落实。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音乐课的地位,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正确价值观,对音乐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哲学提到,在事物的全面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音乐教师担任班主任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课程因为没有被列为升学考试科目,导致被孤立,音乐教师要当好班主任,不仅要把音乐课上好,更要体现自身综合素质及教育管理水平。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要淡化教育活动中知识传递过程,让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进行得更顺畅,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表现为得过且过,最直接的表现为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互动,有的中学生甚至不愿意开口唱歌,更别谈审美了。多数教师想着反正不考试,上得好与不好又有什么关系。作为班主任,音乐课堂乱糟糟,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对待音乐课及教师的态度,增加音乐老师管理班级的难度。
三、结语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5
一、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体验式教学重在学生的心理意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兴趣积极学习。这种主动、热情、积极的学习情绪,也会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里的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看似只是商品、货币这些物质的形式,与人没有多大关系,而实际上,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商品的含义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为什么要交换?(因为它的使用价值不同)养牛的人把牛卖了交换土豆、黄瓜、鸡肉,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这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的属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价值。养牛的人不可能只吃牛肉,所以,他需要买土豆等。商品怎样实现交换的?因为它们的价值量相同。一头牛,甚至可以换一车的土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养牛花的精力、成本等于种植一车土豆要花的精力成本。而劳动,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含量。引申到人的职业本身,为什么医生的工资要比服务员的工资高很多?这就是价值的不同。医生需要刻苦学习几年,还要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而服务员只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学习就可以上岗,他们的投入是不同的,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社会上的诸多现象中的价值含量,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好地去适应生活,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让学生对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自己的思想状态和学过之后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二、多使用生活化的故事
留在人心中印象最深和最永久的,永远是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完全进入故事本身,去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发展。仍以“神奇的货币”一课为例,讲述的故事是:中世纪时一位欧洲人到非洲土著部落去猎财,他想要回国,首先得有一艘小船。但是,他自己并不会造船,他就用自己的缝衣针换了象牙,再用象牙换了罗纱,最后用罗纱换了小船,但是,从他用针到换到小船,用了整整半年时间。这就是交换,因为他自己不用生产小船。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绘声绘色,把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出来。问题又来了,这个人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针换小船呢?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因为他换不到。会做船的人,不需要针。只有那个有象牙的人,才需要针。而有罗纱的人需要象牙,这样换下去,他最终才换到了自己想要的小船。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耗时长,成本高,而且非常麻烦,从而产生了交换的媒介,它方便易携带,也好衡量和切割。假若学生家养牛,他家想吃土豆,如果用牛换土豆,得买一车土豆,那要吃很久,吃得乏味,如果只买几餐的量,或者几天的量,就得把牛宰了,切一小块交换。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用这种生活中的故事、例子,尤其是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让学生体验到这种不可能性或艰辛,明白货币产生的原因。而随着劳动产品的大量剩余,商品交换的频率越发高,交换量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货币的产生和种类的变更。在以天然海贝币为货币的时期,商品交换的行为肯定是不多的。用举例、故事化的方式,来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同阶段的担当货币职能的媒介是不同的。在当前这个商品交换非常频繁的时代,学生如果背上一包贝壳去逛街,那就太沉重了。所以才有纸币、银行卡,依照这种规律,将来会用什么做货币?显然,目前最先进的电子货币也不是永恒的。
三、师生合作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改之后,淡化了老师的权威性,提倡学生自主、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互动、互动、讨论的学习。一方面,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至于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书本理论,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考试时临阵磨枪,磨过就忘。这种“唯理式”(下转第37页)(上接第31页)的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这门理论强的学科来说,显然没有达到它的开科目的。所以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即是体验,只有体验过,才是真正将思想政治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独立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也较为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更能够产生“头脑风暴式”的效果。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就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在今天怎样看待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主题,分为正反两[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方进行辩论,一方以西方文化的侵入,我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为观点。另一方以西方文化也有所长,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局限为观点。教师之所以提出这两个主题,是因为它是时下我们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争端较多的问题,各有各的看法,但是,思想政治课就在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周遭的事情,在学完这门课后,学生应该更理性。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在于解决时下热门争议中学生的迷惘,最后还是要引领到正确的价值观上来。即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国境内的华夏民族长期共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而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要择其所长,这部分将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进步和发展的。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式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认识自己,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多使用故事,对于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也增加了体验效果,师生合作探讨,又将这种体验进一入深化,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最终引领到正确的观点上,而这门课,作用于心和脑,最终也是以观点的形式来体现。理论指导生活,最终以观点来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范文6
一、对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
有效教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问题,那么怎样的课堂效果才称得上有效教学呢?课堂教学的高效即提高课堂效率,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
他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时间和课堂效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学效果,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堂课的完成,而不重视课堂效果的检验。
2.有效教学要建立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上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需要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在课改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角色转变又伴随着学生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课堂。
3.有效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一系列的教学行文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手段,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虽然不需要掌握全部技能,但是教师必须针具课堂的需要,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案,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高效课堂的意识。教师要做到高效课堂就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自学。教师可以自己动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好课下的备课。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思维如果处于活跃阶段,应该让学生的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当中。而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地发些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努力构建充满问题精神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笔者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时,进行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遭遇火灾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去灭火?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用水或者用灭火器。然后笔者问学生,大家见过水或者灭火器中产生的CO2能够过火吗?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调动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采取实验手段给学生展示,从而为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创造高效课堂,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关注课堂的创新能力,是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营造自主创新的课堂,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教师要做到以上要求,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应该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基础,同时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例如,一线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讨论,让学生在化学现象中,探索化学规律,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和电子白板技术发展的都比较迅速。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迅速适应这种教育技术的进步,让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我所用。一线教师要运用课件,这样可以把课本的内容较为丰富地展示给学生,而且可以变复杂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化学中的一些实验或者不太直观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对实验知识加深印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适当地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加热然后再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再将水加入。这一实验演示之后,教师讲解这一错误的操作的严重性,教师然后给学生操作正确的实验,然后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也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际的操作。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一线教师的努力,教师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迅速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认真贯彻现代的教学理念,营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1]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施良方,崔允.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