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本文在论述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文章从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扩张、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束缚了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引入总部经济概念,推动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等经营实体将总部布局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的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区域中心或者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营运成本较低和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密集的周边地区,最终通过公司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并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一种新经济形式。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年,北京丰台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首批有80家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随后,总部经济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在世博园B片区规划建设央企总部聚集区,预计注册资本将超过500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分列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6名。

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企业总部通常从事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物流等高端知识型劳动,占据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所占区域面积单位小,产业贡献率大,它有利于破解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同时促进人才、资本等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激发通讯、传媒、金融、会计、评估、法律、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住宅、交通、教育、商业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总部基地为枢纽,发挥产业链高端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带动辐射制造业等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理布局与集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发展总部经济取决于某一区域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布局、制度环境、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包括与兄弟省市的产业布局协调等。当前,部分二三线城市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盲目炒作“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时尚概念,导致了同质性化竞争的盛行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亟需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不可否认,总部经济概念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同样,它对于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总部经济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新视角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盲目追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地区拥有较好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基础、或者特色民间文化社团经营经验,却忽视已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盲目追求时尚,提出发展艺术设计、创意咨询、会展等产业门类,意图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模式移植迅速占领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阵地,却因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水土不服”而“后继乏力”。同时,盲目转型使原有的特色文化产业门类失去了良好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等政策依托,竞争力提升受到限制,形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头尾顾此失彼”的发展局面。二是盲目追求产业链的完善性,搞“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一些地区既要发展文化制造业、又大力推动文化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又积极鼓励发展建筑与装饰设计、信息与软件设计、广告与会展等创意产业。大而全的产业布局,稀释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呈现“失焦”现象,使政府有限的资源供给更加分散,形成“撒胡椒面”效应,“都有所涉及、而均力有不逮”,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兴起的同时,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企业进驻不同的园区,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园区之间关联性差,在产品结构,宣传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形不成规模效益,产业集群非但没有生成反而容易形成“同室操戈”的局面,区位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力缺失。四是部分区域文化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部分区域在文化产业更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因为各种原因向人力资本更加便宜、税收等政策优势更加明显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却没有及时跟进,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断层。五是满足于低水平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发展格局。部分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发展数量的扩张,大力扶持作坊型、粗放式的文化企业,搞“文化创业”人民战争,忽视文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创新度与集成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低层次的循环运动状态。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盲目引进非文化类、非创意型企业,对孵化对象缺乏科学合理评估、甚至沿袭传统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形成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

总部经济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的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的构建直接规制和区隔了总部及其关联区域的产业内容及产业形态,界定了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之间的空间布局,实现了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对“固化”,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文化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重点的频繁置换,资源的稀释与挤压,通过新经济形态的确立消除了搞“大而全”产业布局的体制空间与学理基础。通过总部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高端产业门类的集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集约式发展。以总部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的确立及其对周边产业带的辐射效应,有效填补传统制造业基地迁移后带来的产业空白,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淘汰传统的产销合一、粗放型、小规模、低水平的文化产业经营与发展模式,转而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大项目、大平台,通过发达的文化企业“大脑”的构建,及其所主导、牵引的发达的“制造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质的提升。#p#分页标题#e#

三、以总部经济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中,要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特征、政策环境及文化积淀等,科学编制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类型结构,根据区域文化产业门类特征,在管理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经销型、仓储物流型等产业门类中确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主导类型结构。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层次结构,在规划编制中,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提出上层次、上水平,意图通过一步到位达到某种发展水平。要建立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发展路线图,科学判断区域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竞合格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近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在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总部聚集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使产业特色的凝练、发展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夯实与发展速度实现和谐统一。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区域结构。企业总部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级定位,比如全球总部、总部洲际派出机构、总部国家中心等。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周边省市竞合现状,确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面向的层级范围,即明确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通过发展量能与层次的合理定位,更好地衔接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总部企业聚集区不能一味求大,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简单群聚,炒作企业规模体量的数字流水。要根据区域经济承载量、市场前景、文化产业的现有基础、竞合格局等合理确立总部聚集区的规模。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的整合与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打造旗舰型、示范性的总部聚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部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予以撤销;对于背离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或者传统工业项目的园区,要果断“摘牌”,厘清其性质,不再享受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推动产业业转型所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

二是要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要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要进一步协调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完善区域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总部经济实体的投融资、人力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比如,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参与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总部经济实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探索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可行性。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等。园区可以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定向人才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以多种身份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调控高端人才流向,建立和保障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入股的创新机制,更好地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保护与侵权界定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意保护的构成要件、技术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知识产权侵害的判定标准与依据。制定符合文化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规。根据不同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处以勒令整改等的处罚,通报并处理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可以通过司法渠道予以解决。通过行政、司法和市场手段的综合作用,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和楼宇经济高地,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心商务区,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总部企业和楼宇运营商数量明显增加,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形成规模。力争到2011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016年达到9%;税收直接贡献率2011年达到10%,2016年达到18%。

3、发展重点。坚持“产业第一”的发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主要途径

4、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城西港区和浔阳区高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采取大型企业独自成幢式、多个企业联合成幢式、行业集中成幢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在中心商务区内营建总部大厦,鼓励产业相关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运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5、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使我市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企业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聚集地。鼓励县(市、区)引进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商务区,凡由县(市、区)引进的总部企业,其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给引进总部企业的县(市、区)。

6、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总部。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积极鼓励市内大企业大集团不断优化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业务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积极开发异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7、鼓励和引导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城区内的写字楼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展楼宇经济。

三、扶持政策

8、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标准。参照国内外的通行惯例,总部企业是指国内外大企业(至少包含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运营机构)在我市以独立法人注册、办理税务登记,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

(1)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

(2)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2个(含2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3)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

(4)在*新注册的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总部(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总部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

9、设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的设立,以及对*企业异地设立服务机构的必要资助,主要采取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也要安排适当资金进行扶持。

10、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套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住宅(公寓)用地,总部企业分配给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满五年后,可进入市场交易。

1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新入驻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总部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在地(区)政府给予“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期满后,延长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总部企业发展项目推介会,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总部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13、积极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服务。为商务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长期居留以及临时来本市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总部企业人员定点医院就医,并建立门诊"绿色通道"、电话预约专家坐诊或上门就诊等制度,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1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楼宇集团人才。加大总部企业、楼宇集团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相关人员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优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办、市卫生局、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建立专人联系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制度,不定期研究推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

16、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类别,分别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按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设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信息平台。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向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

18、加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健全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计分析体系、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快递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策略;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89-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成果显著,特别是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本文将以SWOT分析法分别对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别展开讨论,并提出发展河南省快递业的发展策略建议。

一、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的五大优势(S)

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体系完善。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要冲,拥有铁路、公路、航空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雄厚。(1)河南省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快递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 942.68亿元,全国第五,比上年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2)食品、医药、加工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为快递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劳动力、仓储、运输成本低,快递企业有较大利润空间。河南省人口、土地、交通资源丰富,劳动力、仓储、交通运输成本相对其他快递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低。公路到全国平均成本为每吨346元,远低于陕西、湖北等省份,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利润空间。

4.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现代电子商务业态发育趋向成熟。河南郑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通信信息枢纽,省内“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3月,全省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3 343.3万户。2011年第一季度,互联网用户累计新增1 327.5万户,其中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累计新增41.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累计新增1 286万户,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为0.550,互联网发展趋向宽带化和移动化。电子商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通过信息技术发展为河南快递物流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5.快递物流发展环境改善,内生动力强劲发展迅猛。在目前物流行业内,快递物流是运作成熟度最高的一个行业。2007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快递服务》、《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新修订的《邮政法》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快递物流业的发展有了根本性保障。随着快递物流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近三年来,快递物流企业的发展能量得到释放,增速迅猛。

二、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的四大劣势(W)

1.社会有关部门对快递物流社会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滞后。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十二五”以前快递物流发展一直游离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外。2010年省政府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将现代物流定位于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将邮政、快递物流列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十大现代物流之一,快递物流才开始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具体推进落实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会有关部门对快递物流不够了解,对其在新型经济业态中的作用及其服务生产、社会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对吸引国内外快递龙头企业将他们的全国网络区域枢纽放在郑州给河南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二是快递物流发展规划尚未列为全省专项规划考虑,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快递物流企业基础建设用地难、道路运输经营办证难、快递车辆进城通行难、优惠税收政策落实难、简化分支机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难等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全国龙头快递企业总部在河南规划布局和建设全国性网络枢纽的积极性。

2.社会综合交通运输未形成“无缝对接”,对快递物流发展构成约束。快递物流运输载体的特点是:“航空为主,公路为辅,铁路为补。”以河南快递为例,预计“十二五”末将形成出口快件1.58亿件,进口快件2.37亿件,年出口运量31.6万吨。其中,1 000公里以外的城市(省、市)基本依赖航空运输,年需航空运能越18.96万吨,约占河南快递物流年出口量的60%,1 000公里以内的城市(省、市)基本依赖公路运输,年需公路运能约12.64万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航空、公路、铁路之间各负责一段,互不衔接,运输对接不畅,效率不高。二是由于社会综合运输保障能力不强,快递物流企业普遍倾向自购飞机、汽车,自建企业运输网络,形成重复投资,运能利用率低、消耗大、成本高、浪费严重。

3.河南省的经济和消费结构对快递物流发展构成较大制约。河南省制造业规模大但生产层次较低,商贸业交易量大但交易方式落后,消费需求规模大但新型消费比较低,社会经济外向度不高,快递物流发展规模比较华南、华东、环渤海区域有很大差距,与武汉、西安相比在很多方面也差距明显。

4.竞争主体较多,难于管理,市场存在恶性竞争。自2007年河南省快递协会成立,快递业开始清理门户,一些黑快递很快被取缔。但由于竞争主体较多,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市场中仍然存在恶性竞争,价格竞争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消费者满意度低。

三、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的三大机遇(O)

1.河南省政府重视的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对快递物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将构建郑州全国快递物流区域中心纳入全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给予诸多政策支持。为快递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政策依据和保障。

2.规划郑州为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的机遇。国家发改委曾就郑州建设成为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问题到河南省进行规划调研,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汇报、密切配合,争取将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快递物流中西部区域集散中心纳入到河南郑州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之中,推动解决郑州快递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具体落实问题,推动解决将快递物流运输需求纳入郑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问题,为将郑州建成全国快递物流区域中心创造条件。

3.龙头快递企业总部全国网络布局尚在形成过程中的机遇。在国内龙头快递企业总部全国网络布局尚未确定之时,哪个省出手快,哪个省就能抓住先机;哪个省快递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等政策落实得快,哪个省就能吸引龙头快递企业的投资建设目光;哪个省能将国内外龙头快递企业的区域枢纽建在本省,哪个省就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的两大威胁(T)

1.外部威胁:(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物流行业逐渐解限,国外快递巨头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对河南省区域快递物流企业品牌的塑造构成了威胁。(2)武汉、长沙等城市都曾宣布建立全国中部快递物流区域枢纽并曾积极筹备,对郑州构建快递物流区域枢纽构成了一定威胁。

2.内部威胁:(1)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研发新产品和快递物流企业管理不利。(2)快递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业务内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结合SWOT分析法理论,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快递业发展的机会大于威胁,优势与劣势同在,快递业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积极配合,以使其更好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河南省发展快递物流的发展策略

1.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快递企业与生产制造业、商品贸易业的深度合作以及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快递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引导快递企业由价格竞争转向服务品质的竞争,提升快递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衔接。加快快递产业园建设、干线运输网络建设及城乡服务网点建设以吸引国内外龙头快递企业进驻河南,且更好地服务快递企业的发展。加强综合交通“无缝对接”,以提高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利用率,减少消耗与成本。

3.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企业进入市场。政府及监管部门应支持国外龙头快递企业进入河南,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国际快递企业与国内快递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拓展快递市场。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重视专业人才。快递企业应面向全社会和高等院校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快递业协会等监管部门尽快推动持职业技能证书上岗制度的落实,以提高快递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5.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入贯彻落实《邮政法》,依法开展市场准入和业务经营许可,支持进入快递市场的经营主体在业务许可范围内实现互相竞争,合作共赢。同时,扶持骨干企业扩大网络覆盖。促进快递企业间良性竞争,以提高快递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会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群力.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状况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

[2] 李静宇.快递成本与服务的博弈[J].中国储运,2010,(1).

[3] 马凌,李琼.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增值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为加快我区楼宇经济发展,打造都市经济品牌,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益,加速推进长沙芙蓉中央商务区建设,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现就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先导、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思路,以长沙芙蓉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和协调区为重点,以五一路、芙蓉路、韶山路、解放路、八一路为轴线,突出抓好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管理服务,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强特色、做精服务,使楼宇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效益高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年,全区商务楼宇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达6000家以上,楼宇经济对区域税收贡献率达60%以上。重点新建一批高端智能化商务楼宇,置换转换一批非商务楼宇,改造提质一批旧商务楼宇,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商务楼宇。着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和国内500强企业总部。

三、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谋划,积极推进。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楼宇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工作措施,协调解决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各街道(乡、园、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区、街、楼宇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加强工作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2、加大财政投入。区政府每年度安排地方财政收入的20%投入长沙芙蓉中央商务区建设,发展楼宇经济,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中心城区环境提升,建立优质高效的楼宇经济服务平台,扶持商务楼宇建设和入驻企业发展。

3、提高服务效能。区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受理、限期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相关手续,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规范对入驻企业的检查收费,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的执法检查,年度内不得超过1次(国家、省、市另有规定的除外),执法检查单位提前5个工作日告知区楼宇经济办公室和企业。完善楼宇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公布政府相关规划、政策法规、企业信息、最新动态等信息,及时提供楼宇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楼宇资源供求信息情况。

四、发展政策

(一)支持楼宇建设

1、对新建单体商务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高端智能化商务楼宇或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的开发企业,符合长沙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按相关政策执行。对不符合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按该项目实缴区级建安营业税的100%给予开发企业财政补贴。此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

2、对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旧商务楼宇进行整体改造提质,改造投入经费超过500万元,改造后楼宇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按改造提质投资额给予投资改造主体20%的财政补贴。

3、对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非商务楼宇实行整体功能置换,转为商务楼宇并成功招商,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按改造投入额给予投资主体20%的财政补贴。

4、对原有旧商务楼宇规划配套停车位不能满足需要,新增建设立体停车场的,在建成投入使用后,按每个车位1万元的标准给予投资主体财政补贴。

(二)奖励招商主体

1、培育一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引进的企业税务注册关系落户我区(下同)且同行业率达80%以上的专业商务楼宇,奖励招商主体100万元。

2、引进一家国内外银行区域性总部的,奖励招商主体50万元。

3、引进一家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的,奖励招商主体50万元。

4、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或国内500强企业总部的,奖励招商主体50万元。

5、引进一家国内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或省内大型企业总部的,奖励招商主体30万元。

6、引进一家上市公司总部的,奖励招商主体20万元。

7、引进一家国际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的,奖励招商主体10万元。

8、引进一家国际知名品牌湖南总经销或旗舰店的,奖励招商主体10万元。

9、引进一家国外知名品牌物业管理公司、国内一级物业管理公司的,分别奖励招商主体10万元、5万元。

(三)扶持入驻企业

1、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到我区购买20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商务楼宇作为自主经营场所且税务注册关系落户在我区的,按2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同一单位最高补贴不超过600万元。

2、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入驻我区商务楼宇且税务注册关系落户我区的,从其申报纳税之日起连续五年给予奖励。在剔除一次性税收之后,前三年按实缴区级税额的50%给予奖励,后两年按实缴区级税额的25%给予奖励。

3、对新入驻我区商务楼宇或税务注册关系变更到我区的楼宇企业,从申报纳税之日起年度内实缴区级税额60万元以上(含60万元)的,按其实缴区级税额的20%给予奖励。

4、对原有楼宇企业上年实缴区级税额达到60万元,当年实缴区级税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按其实缴区级税收净增额的20%给予奖励。

(四)鼓励优质服务

1、对商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企业入驻率90%以上,入驻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率达95%以上,积极协助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的物业管理公司,年度奖励6万元。

2、在剔除一次性税收的基础上,单栋楼宇当年实缴区级税额在500万元、1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以上的,分别奖励该楼宇的物业管理公司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临空经济区建设理论基础

临空经济是指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在机场周边形成经济发展走廊,形成临空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各类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各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国际机场的空间结构模式,可大致将临空经济区分为四层空间结构:

中心机场环:范围在机场周边1公里内。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和直接与航空运输业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后勤、旅客服务、航空货运、停车场和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

商业服务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至5公里内。主要是商业服务区,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例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等。

制造配送环:范围在机场周边5至10公里内,或15分钟车程可达范围内。主要是利用机场的交通和口岸优势所发展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如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机场的区位优势所发展的物流配送产业。此外,还包括旅游博览、办公会务等第三产业。

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0至15公里内。随着与中心机场距离的加大,所受影响力逐渐减弱,直到中心机场对幅地的影响力消失。在此以外的区域,不受空港影响。

临空经济形成的条件与基础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着临空经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而临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临空经济的产业选择必须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重要产业相协调。

设施完备的枢纽机场的建设。机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大小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临空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临空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临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机场的设施条件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硬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跑道、候机楼、维修后勤等设施,软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航线资源和发达的航空运输网络、服务质量和政府的执行能力等,只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具备之后,临空经济的发展才有基础。

便捷的地面交通和商务设施。便捷的地面交通是机场客流和货流畅通流动的关键性条件。直观地讲,地面交通越畅通,机场的辐射能力就越强,临空经济发展越有动力。此外,与机场功能紧密结合的地面商务设施,包括休闲、办公等设施,也是临空经济尤其是成熟阶段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对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成熟的临空经济的发展,将吸引很多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机构的集聚,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来配套,为临空经济区提供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生产力与科技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良好的自然环境。公司总部集聚的临空经济区要求有较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空气清新、绿化率高、气候温和、风光优美,等等。同时,聚集在临空经济区的高科技企业出于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临空经济的发展涉及的利益主体多,体制问题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也比较多,这一点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其特殊性表现在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航空运输的管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场建设的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础性;机场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机场功能相符合,等等。这些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是任何一个企业很难解决的,因此,临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中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政策和详细规划的支持和协调。

首都临空经济区与国门商务区的契合点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航空物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方面发展迅速,但是在产业关联、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以及发展空间利用等方存在着不足。因此,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审视首都临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谋划临空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临空经济区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航空物流、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等行业已占据了很大部分,但相应配套的休闲娱乐、金融保险、营销拓展、财务管理等较为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空经济区的长远发展。国门商务区要立足于完善临空经济区整体功能布局,从完善第三产业角度出发,填补临空经济区功能的缺失,成为北京临空经济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遵循“做强东西、拓展南北,打造临空经济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顺义区提出将首都机场东侧的林河工业区、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机场西侧的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企业的集聚区;将机场北侧的空港物流基地建设成为以航空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机场南侧国门商务区建设步伐,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以航空企业为主导、总部型企业为重点的临空经济核心区。

结合国外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为尽快推动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建设首都临空经济区核心区便异常关键,其起到了引领、助推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是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特色国际商务、研发设计为核心;以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为突破口;重点与航空服务、投资营销、研发设计等行业中的大型重点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设成为国际信息交流与服务中心,众多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企业总部区。

国门商务区西起温榆河中央别墅区,东至六环路,南临机场南线高速路,北接机场征地界,总体规划面积19.65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面积9.65平方公里。北京“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之一,国门商务区作为临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北京发展临空经济价值的核心表现。

目前,国门商务区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一是依托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依托北京城市转型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工作思路,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加快园区第三产业

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三是依托临空经济区市场需求。经过多年发展,临空经济已占顺义区经济总量的70%、财政收入的85%。随着临空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为国门商务区聚集高端要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加大临空经济核心区――国门商务区的建设势在必行。国门商务区将围绕航空泛金融产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进而打造一个绿色航空金融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顺义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国门商务区成为继西城金融街之后北京又一金融业平台,推进首都临空经济区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门商务区的发展思路

国门商务区最终将建设成为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临空产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临空要素的控制性基地;首都国际商务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临空经济区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基地。

打造总部型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符合城市核心区域资源禀赋特点,是城市核心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总部经济能够为城市核心区域带来税收效应、产业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资本效应。

国门商务区应重点引进国内外航空总部、金融总部、科技研发中心等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航空类企业总部。该类企业总部在行业内具有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管理下辖航空公司运营,为下属公司提供战略政策支持的作用。航空类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具有资本运营率、资金流动率、资产总价“三高”的特点。国门商务区依托区位优势,针对此类企业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为突出临空经济核心区的作用,必须在此方向大力推进,积极运作。

二是金融类企业总部。其中包括保险类、投资担保类企业总部,国门商务区作为首都J临空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承担为临空经济区各功能板块内企业提供相应金融、投资、担保服务的义务,为临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服务。通过金融融资等工作的推进展开,可极大地吸引各类金融类企业总部入驻,带动其他企业的积极入驻,产生企业总部集聚效应,并使之成为必然趋势。

三是企业研发中心。从事自然科学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的机构,研发内容可以是基础研究、产品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研发中心可以转让自己的研发成果,可以委托或联台开发的形式与国内外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此类企业在提升区域形象,加强科技力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益。

四是培训教育机构。以学历教育或成人继续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构,需具备相应的场地及师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于认证。此类企业立足于商务区,形成互赢局面,区域内总部型企业,高管及员工存在继续教育的需求,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建设节能环保型园区

为引领未来经济的发展,商务区在总体规划上紧扣“低碳节能”理念,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园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力争打造“节能减排绿色园区”。

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全部执行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已有建筑在五年内完成节能改造,达到节能改造设计标准要求,绿色建筑以及低能耗、低碳建筑示范项目规模,不低于新建总建筑面积的10%。

所有建筑物内光源全部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或能效标识二级以上的产品。商务区内市政道路采用LED节能灯或其他节能产品,使其完全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取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占15%以上;实现园区内80%以上雨水得到收集和利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50%,园区内绿化灌溉将全部采取循环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园区内交通优先采用电动公交摆渡车,在区内鼓励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

国门商务区计划在5年内投资3亿元,将商务区建设成为紧跟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园区,全面实现园区开发建设、公共服务,企业经营、投资合作、信息交流和社区生活的高度数字化。

通过对节能减排、数字园区的规划实施,力争将商务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低碳。绿色、数字化的示范园区。

打造服务型园区

建立健全总部经济专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商贸、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共赢发展,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建设服务总部企业的硬件载体,集中建设为总部企业直接人住的多功能,规模化、标志性的商务楼宇。

推进服务总部经济的金融体制创新,支持总部在商务区的金融机构参与政府组织的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加强商务区银企合作,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翻5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加快建设良好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属地管理职能。政府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定期向人区企业区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等,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为人区企业在政策扶持、项目融资、项目审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园区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半年经济总体回升

今年上半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更加明显,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接近2008年同期水平。

据统计,上半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4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税收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21.2%。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主导产业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5%。

今年以来,大兴与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带来的新优势,使得开发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优势项目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开发区新人区企业386家,同比增长41.4%;新批企业投资总额(含增资)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工业引领开发区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累计工业投资项目102个,完成工业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70.6%。占全社会投资的40.2%。仅京东方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中芯微电子厂房项目及航天煤气化装备产业基地三个项目就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

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圆满闭幕

8月26日,持续了两个多月的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圆满闭幕。贯穿旅游节始终的“寻找绿色,发现未来――中关村科教游绿色发现征集行动”评选结果出炉,“中关村科教游绿色发现者”等六项大奖一一揭晓。

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科教资源高度聚集,品质优秀,这些高度聚集的现代科技教育资源,为科教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充分展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成果,促进旅游业和科技、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旅游局隆重举办“2010首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将科教旅游打造成为海淀区继皇家园林,自然山水之后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本届活动在旅游与科技、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教旅游市场初步形成,华旗资讯、汉王科技、新东方等一批科技、教育企业首次面向团队游客开放参观。四太主题科教旅游产品“游海淀,学科技一动感科普游”、“爱北京,励人生―修学励志游”、“赞祖国,品历史一历史文化游”、“爱环保,倡低碳一地球生物游”广受好评。初步统计,本届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合作的6家旅行社目前为止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科教夏令营”营员人数4.4万人次,收入接近5000多万元。参与活动的传统景区6-8月累计接待游客980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接待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15%。

石化新材料基地走出国门赴日招商

7月25日至7月30日,石化新材料基地联合市投资促进局、市经信委、中石化集团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等多方负责、人士,组成联合工作团,赴日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招商推介与访问洽谈。赴日工作团在日本东京王子酒店举行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专题投资说明会,日本石化新材料相关企业、投资机构、财团协会单位共计46家约70人参加了会议,约有32家日本企业希望与石化新材料基地进一步接触洽谈合作事宜。

怀柔影视基地在2010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上进行专题推介

8月19日,2010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国际论坛在怀柔区唐的山庄隆重举行,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在论坛上进行专题推介。为提升影视基地影响力、扩大招商成果,在当天上午的活动中,怀柔区在论坛上特别进行了专题推介,就怀柔影视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项目情况、政策保障等内容向与会者进行了集中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电影节入围的25部影片中,《孔子》、《功夫梦》、《唐山大地震》、《长江七号爱地球》等均在怀柔进行过拍摄或后期制作,今后,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仍将常抓不懈地为人区剧组提供更优质的协调服务,以满足数量持续增长的入驻剧组的各项需求。

雁栖开发区助推重点企业增资扩建

今年以来,雁栖经济开发区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企业增资扩建工作,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点。截至8月,玛氏公司、东明兴业、达能乳业公司等企业的增资扩建项目进展顺利。

经开发区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目前投资7000万元、占地10000平方米的玛氏公司总部基地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规划手续,计划9月15日举行开工仪式;东明兴业公司模具基地项目计划年底开工建设;达能乳业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今年4月已经完成,另一项投资4亿多元的生产车间扩建项目目前正在前期手续的办理中,预计年底前开工;投资近1.5亿元的碧水源膜科技公司二期扩建项目于7月20日已正式竣工投产,三期工程也将尽快适时启动。

据统计,这四个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技改扩建的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超过40亿元,特别是玛氏公司总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5至20亿元,新增税收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开发区新的增长点。

空港: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新址开幕

8月18日,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新址开幕庆典。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北京市顺义区代区长王刚、宝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睿博等领导出席庆典仪式。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丰台科技园已由早期科技工业园的定位,逐步向科技型总部经济区转型,成为了北京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吸纳地和成熟型企业总部进入首都的桥头堡,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总结这几年丰台科技园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阶段性的发展思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丰台科技园产业发展的思路,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中心的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以总部经济理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阶段。第三阶段主要是促进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

丰台科技园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是1992年到2002年。

1991年11月,丰台科技园批准成立,成为北京市最早的三个科技园区之一,1992年,丰台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九十年代初,科技园区的使命是实现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主要着眼于科技制造业的环节。丰台科技园初期的定位,就是科技工业园区,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生产线来发展产业。但随后,在九十年代末期,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受到了三大难题的挑战。

第一大难题:如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城市化和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使发展工业的成本急剧攀升,无论从地方政策还是土地价格,发展工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同时发现,原来进入园区的制造型科技企业,由于土地预期收益与人员成本的上升,不断将生产环节向北京市外进行迁移,制造业功能的减弱,迫使丰台科技园不得不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园区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大难题:如何解决空间和产业的集约化问题。

在丰台科技园第一阶段末期,原来宽松的土地政策逐步向从紧的政策转变,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撑要素,越来越显紧缺。同时工业项目具有投入大,产出低、占地广、转型难等缺点。丰台科技园1992年启动建设的一期,按照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大约引进十余家工业项目,但是有一半产出效益差,而用地规模均在50至100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产业发展形势的转变,部分调整的工业,其已经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再利用的难度很大。

第三大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园区建设的城市化水平。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丰台科技园逐步与城区连成了一片,但是大片厂区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较早时期建设的厂区,与现代化的新城景观反差很大。同时,由于制造业对所在地较弱的产业聚集能力,使服务业很难实现快速聚集,城市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和景观现代化的目标很难实现,空城、死城现象突出。

丰台科技园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总部经济理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从2002年至2006年。

在1999年底,丰台科技园开始思考第一阶段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对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探索。2002年11月份,丰台科技园联合学术界的专家,对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讨调研,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设想,这个设想,为园区,也为全国各地的高新区,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总部经济依靠现代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条件,实现了企业总部与制造功能在地域上的分离。借助于这种理论,丰台科技园逐步跳出单纯以细分产业方式发展园区的思路,以功能的划分来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大家知道,从产业的价值链角度,一个产业链或一个企业,有着研发、中试、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等诸多的功能环节,在工业化的时代,这些功能都在同一个地域上发生,但在现在,交通与通讯打破了传统产业链在同一区域聚集的传统,使一个产业链上的功能在不同区域分布,而又使不同的产业相同的功能在同一区域聚集,以总部功能为主的管理、研发、中试、营销等在一个区域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

而在北京等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正在快速推进和形成。丰台科技园抓住这一点,逐步把总部经济的理论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政策服务上,逐步构建出一套发展总部经济的模式。就产业规划而言,丰台科技园把科技企业研发、管理、营销的功能作为首选,而逐步放弃科技企业制造的功能。就空间规划而言,丰台科技园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总部基地,提供给企业总部更为合理的空间形态。就政策服务而言,丰台科技园逐步构建企业总部政策服务平台,满足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要求。

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效地规避了第一阶段产生的三大难题,产业结构显著提升,空间资源节约利用,企业容纳能力大为增强,城市发展景观大大改善。

第二阶段的五年,由于总部经济模式的引领,成为了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园区逐步摆脱了工业园区模式的束缚,成功实现了二期建设,经济规模、建设速度、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到2006年,丰台科技园已拥有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已达到了750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的知名度与地位显著提升。

丰台科技园发展的第三阶段,促进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从2007年开始。

总部经济的提出与发展,是丰台科技园的一个创造,它对全国高新区和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但作为新兴区域的丰台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难题。

这些挑战和难题集中表现在:一、由于对企业横向功能选择加强,纵向的产业选择减弱,大量传统行业的企业总部进入园区,产业特征不明显,使许多人认为丰台科技园在放弃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总部经济对地区较强的商务服务、文化品牌的需求,迫切要求丰台科技园快速增强配套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丰台科技园在第三阶段,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实践,将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选择的重要手段。

一是把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放在发展总部经济的首位。

丰台科技园在实践中不断对总部经济理论进行深化。将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四大中心的建设,即科技研发中心、决策管理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特别把科技研发中心放在首位。丰台科技园的企业总部,半数以上具有该企业或该企业集团研发中心的功能,大量应用成果在园区创造实现。当前,园区已有国家级与市级研发中心15家,5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2007年,丰台科技园共计有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大量聚集,使园区创新与研发氛围大大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受此影响,一些传统行业的科技研发中心也开始入驻园区,使园区成为科技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基地。

二是把总部经济对于资源的聚集能力作为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家火炬计划已经实施20周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资源环境,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人才等重大资源的需求,比任何时期都显得强烈。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正是对高端资源强大的吸纳能力,对于人才的吸引能力、对于资本的吸引能力、对于信息的吸引能力,对于生产业的聚集和整合能力,对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丰台科技园企业总部的增加,使园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三是通过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合作。

总部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本质上又是一种合作经济。企业总部依托中心城市良好的商务设施、文化氛围、人才环境和市场条件,获得更多可供发展的资源。科技制造功能利用所在地成本较低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人力等,降低成本、扩大效益,通过相互分工,中心城市与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避免了企业和项目“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这种模式,使发达地区的技术不断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地理上的扩展。丰台科技园近几年引入的企业,京外企业总部群成为重要的特色,它们在园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国际业务拓展中心,充分利用于北京的资源,反哺发源地,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能力的突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