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1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第3大非传染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1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包括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慢性并发症系指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异常、糖尿病眼肌神经病变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上述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其重要意义在于减少糖尿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 预防及护理

2.1 健康教育 根据病史长短、病情轻重,教育内容侧重不同。对初发者及病史短、病情尚轻未出现并发症者,除普及糖尿病的一般常识外,应以预防并发症为主。对病史长且病情重,已出现不同并发症者,教育内容应以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怎样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如何减轻痛苦和预防尚未出现的其他并发症为主。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注重沟通技巧。初期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护士主要通过亲切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经济状况、发病经过及对本病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中期患者对糖尿病有了一定认识后,易产生悲观情绪,可反复劝导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后期患者自认为患病多年,已经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宣教知识不感兴趣,护士应采取提问纠正的方式,以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赢得患者的信任。

2.2 控制好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变化的关键 老年人的内脏器官功能多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体内的胰岛素缺乏,加之患糖尿病后,在治疗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导致血糖升高,而逐渐出现精神萎靡、昏迷。或者是在治疗方面的严格要求,不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坏、进食多少,都按时、按顿的服降糖药物,加之严格控制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对老年人而言,由于反应性差,在低血糖发生时常不出现典型症状,不能及时发现,由轻而重,最后发展为低血糖性昏迷。所以,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平日血糖和尿糖的监测,家属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做好家庭监测。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教会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盲目就医,防止无效花销,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允许下,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平稳、体质量减轻、体质增强。但要注意活动量适度,避免运动过量。

2.3 护理措施

2.3.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科普知识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他们丢掉包袱,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要让患者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3.2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质量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

2.3.3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时,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注射后30min进餐。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何反应,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永远存在着低血糖的可能性,如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时,可饮少量糖水,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出院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时间、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2

【摘要】为使更多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跌倒引起重视,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了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对有效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 跌倒 预防 护理

1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被划分周围环境较差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身体健康很差、灵敏性很差、居住内外条件较差都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如:室内家具摆放不当、光滑的床垫、光滑的室内装璜及地板;病房照明灯光昏暗或直射,致使老年人看不清楚东西;病房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病房走廊部位堆放有障碍物,病房内设置家具多,病室内病床间距过窄,病室墙有棱角,楼梯过陡或台阶过高,没有安全扶手。

1.2 药物性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昏、跌倒。

1.3 衣着因素 穿着过于长大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

1.4 其他外部因素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1.5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2)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多数人的跌倒与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和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反应时延长和平衡功能被损害等有关。感觉的传入不正常,老年人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能力下降;触觉下降;踝关节躯体感觉的传入通常与地球吸引力中心位置不吻合,多数跌倒者与低视觉分辨率有关。

2 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2.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2.2 加强个人防护 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 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2.3 用药护理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患者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2.4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5 加强宣教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护理人员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说明有关发生跌倒的一般知识,交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加强遵医行为。

3 护理

3.1 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对65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进行跌倒高危性的评估,从年龄、神志、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既往史、应用药物方面评估在患者一览表和床前做好防跌倒标记,引起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的警惕,使护理人员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对高危患者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2 心理护理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跌倒的危险性,发现困难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对于发生过跌倒的患者,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克服恐惧心理,摆脱跌倒的阴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护理对策,通过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花.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B):26962697.

[2] 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C):10411043.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3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 原因分析; 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27-011 低血糖的简介

1.1 低血糖指血糖

1.2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轻者表现为心慌,手颤,出汗饥饿感,乏力,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跌倒等[3]。

1.3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00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低血糖工作组重新制定有关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4]:不管空腹与否,血糖≤3.9mmol/L即按低血糖处理,提示临床工作者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机体的损伤可能已发生。

1.4 低血糖处理: 血糖反应诊断明确后,轻者可给予进食或饮糖水即可纠正;较严重或昏迷的患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 ml―60 ml ,如未改善可根据血糖变化决定是否需要5%葡萄糖或10%葡萄糖静脉滴注维持;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嗜睡、昏迷、抽搐、口角歪斜、癫痫样发作等症状,要及时检测血糖。

1.5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特点: ①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②低血糖好发于夜晚、凌晨及餐前,不易发现;③多并发有心脑等脏器疾病;④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轻,脑功能障碍症状多见。诊治上应及时监测血糖明确诊断、早期补足糖分,减少脑组织的损害,迅速缓解症状。轻症患者口服糖块,重症意识障碍者须采用静脉补充葡萄糖、增加体内糖的形成及抑制胰岛素分泌。用药时注意:糖尿病治疗个体化,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证。积极预防,做好宣教。

1.6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和加剧慢性并发症的进程,Cryer等学者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①低血糖显著减少玻璃体中的葡萄糖水平,加剧缺血视网膜的损伤,严重低血糖可出现眼压突然下降,引起动脉破裂、出血。②急性低血糖减少约22%的肾血流,降低19%的肾小球滤过率,加剧肾脏的损害,低血糖的程度和危险因素的多少还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③低血糖影响大脑能量供应,葡萄糖为脑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每克脑组织糖储量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因此,一旦低血糖即可导致自主神经代偿性反应和神经缺糖性脑损害。如果严重、长时间的低血糖,则由于氨基酸脱氨基形成氨离子,代谢性酸消耗增加及乳酸形成减少,使脑内pH值增加,并引起嗜酸性神经元细胞死亡,即使低血糖已经纠正,神经损害仍可持续数日或几周时间。④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智商损伤非常明显,如果低血糖不及时抢救则可造成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即使抢救过来,很可能并发痴呆症;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患者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2 原因分析

大量循证医学资料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高糖毒性对人体损害,并延缓视网膜等微血管并发症,取得糖尿病Ⅲ级预防的效果,然而老年人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低血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生理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器官功能老化和退行性变,并且合并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又因老年人调节激素功能低下,低血糖时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素。因此老年人在低血糖发作时常无前驱症状即出现精神障碍或嗜睡、谵妄,甚至昏迷。

2.2 药物因素: 低血糖反应是应用降糖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胰岛素和一些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不当所引起的,老年人服用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发生率可达20%,使用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为10%~25%;磺脲类格列本脲作用强、半衰期长,老年糖尿病病人服用易发生低血糖。老年病人因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手的精准度下降等,易发生多服或误服降糖药、胰岛素用量不准,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最常见,反应快,症状典型,临床易观察;而磺脲类药物引起的反应慢、持久、不典型,也最危险。

2.3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没有饮食治疗就没有糖尿病的满意控制。饮食不规律是发生低血糖的重要诱因。

2.4 反应性低血糖症: 胃肠手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葡萄糖吸收太快,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过量而引起低血糖症。

2.5 运动不当: 运动时间不合理、运动时间过长、运动强度大导致葡萄糖的消耗增加,病人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当体内葡萄糖水平不足以支持体力消耗的时候。

2.6 合并基础疾病或与其他药物合用: 器质性低血糖常见于胰岛β细胞瘤、严重肝病、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恶性肿瘤等病人。很多老年糖尿病病人同时患有几种基础疾病,可能同时服用使降糖药增强效应的药物,如磺胺类、H2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喹诺酮等可增强降糖药的降糖作用,另外,老年病人如有肝、肾功能不全,使肝糖原储备不足,降糖药物的蓄积增多,都容易引起低血糖

3 预防与护理

指导患者糖尿病治疗饮食,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饮食治疗的要求. 运动能直接降低血糖、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使用药物治疗是DM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用法又有特殊性,与普通药相比要求高,同时使用的药物种类多,很难排除药物的相互作用。要准确掌握服药要求与进食的时间,注意药物半衰期,避免用药后血糖浓度高峰与胰岛素分泌高峰落入血糖低谷而致低血糖;尤其注意胰岛素在晚间或清晨给药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应避免此时给药。加强血糖监测和自我监测,可有效地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老年人低血糖危害大,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在8.1 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11.1 mmol/L以下由于老年患者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对晚餐的血糖尤其不宜控制得过低。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基本治疗五项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应贯穿于整个治疗和护理的始终。医护人员要对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接受相关知识。并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内容的考核,以强化教育效果。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肺癌;呼吸道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12(c)-100-02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肺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退行性变,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损害,反复化疗和放疗激发白细胞低下,因而易导致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出现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老年肺癌患者在住院放、化疗期间,加强呼吸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61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在61岁以上,其中晚期肺癌16例,肺叶切除术9例,肺叶切除术后化疗20例。其中2例发生肺不张,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治愈,2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后治愈。

2 护理对策

2.1 一般护理

2.1.1 入院宣教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医院对患者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患者刚刚住院,往往较为紧张、焦虑,担心疾病预后差,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生活制度,作息时间及主治医生、护士的姓名及与病情有关的诊疗方法,经常与患者沟通解释,使患者对住院生活有一个全盘了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尽快适应住院的治疗生活。

2.1.2 病房环境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洁净空气,病室空气定期臭氧消毒,并做好空气菌落培养,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加洗洁剂液湿拖湿擦2次,床旁用物及病床使用含氯消毒液每日擦拭2~3次,拖布作好分类标记,抹布做好一床一巾,每天使用后清洗,消毒凉干,以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

2.1.3 加强营养支持,饮食护理 营养支持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癌防病能力的重要手段,癌症患者因为摄食量减少,吸收与消化不良,营养异常流失,代谢功能改变,需求量增加等常有体重减轻与营养不良的情况;因而其食品要多样化、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热量,富含优质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牛奶、鲜鱼、瘦肉、鸡蛋、豆制品。对不能进食,一般情况较差者,可行静脉高营养,以促进组织修复,补充身体的消耗。

2.1.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护理作为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效、半衰期,还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明确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剂量、间隔时间;自觉按规定的时间给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认真观察疗效,准确做好记录,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

2.2 放化疗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的护理

化疗药物和放疗均会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特别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骨髓细胞,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等尤为重要,因此在化疗和放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可能会引起老年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因而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全方位的护理,以防止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2.3 呼吸道的特殊处理

2.3.1 有效咳嗽及深呼吸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以帮助排痰深呼吸方法:可取坐位或侧卧位,用鼻子慢慢吸气,使肺泡膨胀,维持约3 s;然后由口慢慢吐气,注意吐气时间大于吸气时间,2~3次/d,每次10个呼吸即可。有效咳嗽:即分2次将痰咳出,首先进行5~6次深呼吸,在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对病情较为严重,无力做到“有效咳嗽”的患者,给予吸痰;吸痰能刺激气管起到反射性咳嗽作用,但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实在必要时,行气管插入或气管切开后吸痰。

2.3.2 给氧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要遵医嘱给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流量3~4 L/min,使动脉PO2维持在13.3 kPa,SpO2≥96%以上,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直到患者病情好转,无低氧表现后再停止吸氧。

2.3.3 超声雾化吸入护理雾化可将药液变成微细的雾滴。随患者呼吸吸入支气管肺泡,以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阻力,并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排痰:如痰液不易咳出,可使用α-糜蛋白酶+抗生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使痰液利于咳出。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5

【关键词】跌倒评估预防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机体功能不健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应增加,如发生意外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并且容易导致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 虽然跌倒的预防措施已经得到不断发展,但跌倒仍然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

1跌倒的危险因素评估

1.1年龄年龄是跌倒危险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且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

1.2神智 此项改变是导致跌倒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的神智改变有: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但记忆障碍、理解障碍也显著增加了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1.3跌倒病史 有跌倒史者,可预见其跌倒危险增加。

1.4药物 作用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被公认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1.5自主活动疾病因素如衰弱、病理步态不稳、下肢活动受限、共济失调等动作协调障碍,都是跌倒的相关因素。

1.6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衰老因素影响,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躯体疾病的急变是发生跌倒的常见因素。

1.7其他 频繁如厕(如腹泻、尿急)、地面潮湿、睡高床、着长裤、大鞋也是跌倒的相关因素。

2 预防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

2.1安全护理 高龄危险患者,首先应采取预防对策,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个体预防,关注个人需求,使护理策略更加灵活[3]。

2.2病情观察 意识模糊或定向障碍的患者须在护理人员视野内,或家属陪伴左右,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对那些记忆障碍的患者要加强环境介绍,选择醒目标志,能起到警示作用和便于患者记忆。

2.3环境设施 有跌倒既往史患者,应鼓励患者恢复其运动功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在环境方面,应重视洗手间及床头配备报警装置。夜间有地灯照明,床边配有床档。

2.4用药护理 对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患者,服药后仔细观察不良反应,还要尽可能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选用药物时,应遵循老年人特性,首选副作用小、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剂量要动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5健康教育对活动受限的患者,除了要协助肢体功能锻炼外,还要向家属重申患者活动能力障碍、《住院老年人意外事件防范告知书》及要求监护人签名表示理解、支持、配合院方进行治疗、护理等措施。

2.6针对性护理 加强巡视,仔细观察,重视患者的主诉,解决不安全隐患。落实8∶00~20∶00每2h巡视记录1次,20∶00~8∶00每小时巡视记录1次,一级护理每30min记录1次,尤其要加强床边交接班与书面交班。

2.7其他措施对有特殊排泄要求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其接近洗手间的床位,保持地面干燥和搀扶易跌倒患者定时如厕或送便器。包括尽量调低床的高度,患者经常需要物品放于随手可得距离内。另外,衣裤合体、鞋合脚及提醒患者穿脱裤宜坐位进行。

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护士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掌握熟练操作技能,有针对性的加强看护,更要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将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6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深静脉内形成凝块的过程, 好发于下肢[1]。而DVT一旦形成, 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导致患肢肿胀, 轻者可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文献报道, 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条件下, 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35%~68%[2], 老年患者又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是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故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为重要。2010年3月~2013年10月, 作者对6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有效的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 女38例, 年龄59~82岁, 平均70岁。股骨颈新鲜骨折62例, 股骨颈陈旧骨折7例。行股骨头置换术42例,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本组术后发生1例心肌梗死死亡。3例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两例进行了介入治疗。

2 护理

2. 1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既往有无糖尿病、创伤、高脂血症、恶性肿瘤及有无吸烟史。围绕评估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及其护理。①控制血糖。②戒烟酒。③指导患者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量避免下肢穿刺及输液。⑤药物预防:术前常规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⑥适度的床上活动如翻身、踝泵等, 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2 术后护理

2. 2. 1 术后护理观察 ①患肢缠绕弹力绷带, 外展≤15°处于中立位。②做好术后有效负压吸引, 防止髋部、腹股沟部出血肿胀, 减少局部压迫可预防DVT[3]。护理则应保证切口引流管通畅, 经常捏挤引流管,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数量。③观察小腿有无疼痛、压痛、肢体远端水肿、皮肤发绀等。其中,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④听取患者及家属对胸闷、胸痛、咳嗽、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倾诉。⑤患者有无发热。⑥观察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出血并发症。⑦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有无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⑧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新鲜水果, 适量饮用蜂蜜水, 保持大便通畅, 要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的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⑨鼓励患者多饮水。24 h饮水量2500~3000 ml。

2. 2. 2 功能锻炼, 促进静脉回流 术后回病房即指导家属不间断捏揉腓肠肌。麻醉作用消失后, 按医嘱使用止痛药, 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应用间歇性加压充气装置。抬高患肢20~30 cm, 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增加肺活量, 改善血液循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家属同时可以进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注意健侧肢体和上肢的屈伸、肌肉收缩等活动。

2. 2. 3 DVT的护理 ①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 嘱患者绝对卧床。②严禁按摩患肢, 避免栓子脱落。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③保持病房安静, 避免不良刺激。④每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 有无血尿、便血、穿刺点出血等现象。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防止机械性损伤[4]。⑤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3 讨论

DVT的发生是局部和全身诸多因素所致的疾病过程, 护士要熟悉DVT发生的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护理措施。本护理小组对患者的术前评估、健康教育、术后进行基础和专科的护理干预, 对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DVT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柳仁.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6):9-10 .

[2] 陈丽霞.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1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5,8(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