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工业生态
一、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以压缩采购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价格驱动下的竞争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即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好的环境管理很大程度是好的资源管理,一个环境友好的供应商是有效率的供应商,而有效率的供应商从长远来看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兴起
据美国一项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公司都收到过他们顾客关于环境改善方面的要求。除了来自顾客的压力外,企业还受到来自竞争者和投资者等方面的压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其环境行为,而要彻底的改变其环境状况,必须从采购源头开始,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整合在其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可使企业获得额外的好处。
三、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
(1)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选择好的供应商首先要有好的标准,开发基于环境标准的供应商评价系统对于选择供应商和影响供应商的环境行为非常重要。目前供应商评价的主要标准包括:环境报告的公开披露;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评价;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禁用物质的使用;ISO4001认证;清洁生产实施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产品和包装的环境友好性等。评价时,企业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采购数量和政策。通常根据企业的环境表现,可分为被动性、预防型和价值导向型三类。被动型企业以末端治理为主要行为方式。预防型企业的治理方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在遵守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与供应商在废弃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价值导向型把追求生态效益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之一,把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其环境管理体系,注重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改善,通过不断降低环境成本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2)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也是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或联盟可有效的分享技术与信息,分担环境改善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实现提高顾客价值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环境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企业可向其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供应商也可对其顾客施加压力。在环境问题上,供应链上各企业越合作,效率越高。
四、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实现
(1)有效的公布和实施环境目标。有效的管理起始于对组织目标和期望的清晰陈述,及时明确地公布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非常重要,这些目标和要求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2)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交流是合作的基础,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首先要有合理的交流渠道和窗口,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会议、实地考察等方式,参加交流的人员应包括市场、采购、技术、环境等部门的人员。除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之外,交流的对象还应包括技术团体、咨询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他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好的建议。此外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增加其环境行为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和经验的共享机制。(3)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一方面顾客和供应商应分担与提升整个供应链环境性能的相关成本,分享因此而带来的收益,其中包括对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和对新的环保技术提供订单等;其次供应商对环境行为良好的供应商应给予增加进货量、价格优惠和媒体关注等奖励,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4)技术援助和培训。通常一些大型核心制造商的供应商是很多中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缺少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改进环境。一方面中小供应商可获得环境改善的能力;另一方面核心制造商可得到其供应商更有力的配合。(5)合作开发与改进。以前供应商只关心向下游企业提供它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不管下游企业是否有能力用环保的方式去处置,现在上游供应商越来越关注其产品对下游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在环保方面与下游企业积极合作,此时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环境改善不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成为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的责任,供应商参与下游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下游企业协助上游供应商改进其产品和包装。(6)定期审核。这是一种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监督的方法,ISO4001和EMAS等环境认证对于进行供应商评价和审核意义重大,它可免除大半甚至全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这对建立长期供应关系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2
一、经济新常态的现状
从经济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速的变化,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目前的中高速增长。过去几年时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在7.2%,这个增长率在世界经济体当中是属比较高的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目前,社会投资和消费比例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柱由消费支撑的比例逐渐增大,已经占到经济增长的50%以上。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增长点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在农业基础上加大,也在工业和服务业显著增长,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尤为显著。因此,结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三是动能转化。近年来,新动能加快成长,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新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下,不断涌现出新产品和新服务,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保持着快速增长。新业态,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壮大成长,也都已经深入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以及新商业模式,发展与私营企业、个体商户和大中型企业采用的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发展的速度很快。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们所论述的工商企业管理是在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系统的运用相关知识体系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概括性理论,运用一些具体的工作手段来落实企业管理的任务,并且负责实施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也在飞速发展,使得各行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变化,带来了许多经济环境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将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管理理念纳入企业内部管理,没有懂得这些知识的各类人才是完全不行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也是无法建立的。因此,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运用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创新,它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生命力。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变化因素,怎样在管理创新中寻求管理理念、思路、方法的创新,怎样适应市场经济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的要求,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各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在理念、组织建设、技术革新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使企业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意义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往往都会因为各自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对经济市场发展预见性不够、对应市场掌控力不足等原因发生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受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增速的逐步放缓和经济实际体量的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多元化带来的投资多元化以及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市场经济环境越发成熟等情况的出现,必然要求企业积极做出战略调整和改变,这就需要企业,提高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水平,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求迅速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围绕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质量监管等过程管理,必须在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增强企业内部竞争力和重塑自身优势,使企业在发展中能更好地预见风险、防范危机和挑战面临机遇,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顺应社会进度潮流,不断提升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二)经济新常态下树立企业工商管理的意识培养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在管理上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意识,通过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和培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识到只有树立起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了解它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积极、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而不是依靠经验去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要加大培养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在企业中形成自有的文化氛围,建立企业内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全员的凝聚力的学习能力,使各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了解新时展经济发展大趋势,了解企业的发展定位,把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员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增加员工的责任使命和成就感,营造个人与企业、团队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第三是要遵循企业管理规律,要科学的对待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是一味的最求经济效率,不计后果的迎合市场需求,要把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等重大趋势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一致,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等待。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体系创新要保持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稳步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管理体系上有所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因此,企业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势在必行。首先是思想创新,所有的管理干部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改变思维模式,要跳出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习惯,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在企业的管理中融入新思维、新思想、新观念,对于企业形象、品牌、文化等采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在思想领域开拓创新,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第二是管理制度创新,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有了健全的制度,既能规范工作中涉及的流程、步骤、方法和行为,也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成果,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是组织体系创新,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通过调整优化人员配置、资财分配,以及职责确立等,对企业内部在管理者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和职能,使内部管理高效、务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第四是技术创新,企业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上必须要有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级人才,要掌握自有的核心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能让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要有不断创新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占有率。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3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管理范畴
工商行政管理的内涵,概况地来讲,指的就是政府管理者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专门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及执法机关按照法律相应的规定,采取措施,监督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行政的管理范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和管理现阶段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格;二是,对于市场经营主体的所作所为实施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以便更好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是,管理整个市场秩序;四是,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合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及时有效的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查处,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简单的说,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担任的主要角色是: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者及执法者。其主要目标是营造并维护我国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主要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经济管理体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个管理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到的管理内容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这为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般来讲,宏观经济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例如:地方政府对于经济的管理调控属于国民经济管理,却不属于宏观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具备极为广泛的管理范畴,主要维护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它的存在,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管理搭建了相互联系的桥梁。
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在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行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我国市场经营主体及其经营行为,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着重要作用。工商行政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促进完善了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规范了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同时,对其实施了相应的监管;二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促使我国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三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拉高了其层次;四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对于稳定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地位及作用的相关认知
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既有内因影响,又有外因影响。就内因而言,目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缺乏具备高知识能力水平的专业人才,造成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就外因来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着部分缺陷,让不法分子有空可钻进,乘机躲避了市场经济下的相关规则。
总体来讲,在内外因双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没有落实到位,也未能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也面临着职能泛化和模糊化、职能越位等问题,造成我国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弱化、部分管理部門行使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利。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发挥其职能及作用,有着极其不利影响。
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是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下的一种必然,它不仅具备相应的行政职能,而且对于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内外因的双重因素,造成目前其职能弱化的结果,为了更好的促进提高社会公众对工商行政管理地位与职能的认知,应该从内外因双重影响因素下手,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行政管理的存在,对于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管理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角色。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关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地位职能的相关思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主要对工商行政管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展开了相应阐述,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层次的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的内涵。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4
一、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作用
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户口上。由于工商管理部门会在网络上记录和公布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与日常监管信息,所以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和信息共享作用,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信息数据条件。可以说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有极大的优化和推动效果。
二、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部门的协作问题。
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差异,而其整体又呈现统筹化和协作化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一旦各个环节和部门在协作上出现矛盾,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就会下降。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来源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调性的欠缺,由此导致的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的下降会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规章的缺漏问题。
由于所涉及层面过多,企业的信用管理呈现出繁杂化和庞大化的特征,为了令这种管理体系不至于引发过多的矛盾和疏漏,需要严格、具体、细致的法律规章对其加以规范。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在条款上失于粗略,在适性上也过于陈旧,不仅对许多信用管理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许多新兴的信用管理措施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令法律规章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体系也相应地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技术的落后问题。
由于上诉的复杂性特征,为了满足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现阶段,应用于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技术依然较为落后,换言之,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这种信息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发展,举例来说,由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没有动态实时跟踪功能,所以众多信用数据要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更新,这种信息滞后大大降低了信用信息的准确程度,令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经营决策。
(四)管理制度的混乱问题。
如前文所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了多个部门和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各个部门在信用管理方面所用的标准不一致,这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难成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无法运作,总体来说,信用管理体系在整体上的运作效能完全体现不出来。
三、应用工商管理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一)推动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商管理属于一种行政行为,负责主导这一行为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强化这种主导作用,各企业应积极予以推动和支持。具体来说,要积极提供信用管理相关的实际情况信息和经验,使政府可以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合理优化,完善针对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配植、披露等方面的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
为了解决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问题,需要通过工商管理手段将数据的交换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信用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混乱状况。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令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用管理能够统筹运作,放大账目的监管作用,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的统合性。
(三)发挥管理的主动特征。
目前来看,企业各个部门对自身保有的信息资源都有独占心理,这种心理令其不会积极参与征信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发挥信用管理的主动化特征,保证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予各个部门以信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工商管理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的实际应用。
为了令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必须予以强化,这种强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于对监督运作效率的提升,以此强化监督体系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在于对企业意识的提升,通过保证信用意识的根源来提升监督体系和企业的适性;第三方面在于对社会需求的考察,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体系,避免监督体系脱离社会实际空转的现象。
(五)增强信息的管控优势。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持有信息本身就属于一种竞争力优势,而工商管理所驱动的信用管理体系正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管控权。企业不应放弃这种便利提供的信息管控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管理体系的多元化价值。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是面临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企业的工商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根据目前形势找出问题,通过分析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就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模式等,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过程[1]。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企业工商管理能够规范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证管理质量,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以往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改善公司管理的方式,发挥各职能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管理职能属于工商部门对企业行使的主要职能[2]。但行使该项职能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职能作用。总体来说,工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引导所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工作。此外,还要带动弱势产业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发展饱和的产业进行分流,拓展外地市场。为弱势产业积极引进资金,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对象主要是处于困境和发展受到阻碍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对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3]。由此可见,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是为监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状况,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按照地区划分,很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工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还减弱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为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标准,规范企业的工商管理行为。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工商管理是一项相对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且涉及内容较多,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很多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培训时,只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理念,且教学内容陈旧、考查方式单一,还忽视了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实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的将掌握的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在培训时,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引导管理人员区分现代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和企业两方面,还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5]。然而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相对薄弱,执法手段也比较缺少。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得出,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进行了分离,很大程度的削减了执法的权威性。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地方保护现象,限制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甚至出现私自规定工商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当地政府的认可才能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公正,也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遵守依法行政的原则,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运用依法治国的方针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
(四)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也是影响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其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效率。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会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无法发挥管理职能。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不完善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职能划分不明确和内部审计职能不健全。因此,为了完善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就要根据管理范围和内容划分职能,为审计建立健全的部门职能,从而达到各司其职的效果。
工商管理的心得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薪酬 公司绩效 高层管理者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存在不足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许多上市公司对高管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高管的大量“偷懒”行为和短期行为,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薪酬激励制度对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影响,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解决目前对高管有效激励不足的问题。
一、对高管进行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所有者不能在进行风险决策的同时圆满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管理人员来经营企业,这就产生了委托关系。由于委托关系的四大缺陷――利益不相容、风险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利用其职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委托人权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解决委托人和人利益上的矛盾,必须激励人,使其行为与委托人效用一致,这样成本就不可避免。
2、委托问题的解决途径
理论上,只要委托关系存在,委托人的目标就不能自动实现,问题就不能根本消除。如何使委托人与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并使成本降至最低?理论认为:人必须承受部分风险;如人是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人承受完全风险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但实际上只能让人拥有部分索取权。委托人可以运用奖金、年薪、股权激励等报酬计划使的报酬与经营绩效相挂钩,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最大程度减少成本,并达到对人的有效激励。因此,为了研究薪酬激励计划的有效性,很多实证分析都非常关注高管报酬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模型设计
1、模型研究的目的
模型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持股激励对高管得薪绩敏感性的影响。我国的高管薪酬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基薪+奖金+年度利润分成+福利等;(2)年薪制;(3)工资+年度奖励+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管进行长期激励。(1)、(2)薪酬制度注重对高管进行短期激励,而高管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公司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会发生冲突。鼓励高管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财务指标,股权激励无疑是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其理论逻辑是:股权激励―高管努力工作―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上升―高管获得收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高管的共同目标。
然而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管为使自己的股票升值不得不勤勉进取,以使公司业绩向好、股价提升;一方面也使个别人铤而走险,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财务舞弊,给公司带来危机。本文要研究的是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敏感性的变化,分析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原因。
2、变量定义
(1)定量变量。①高管薪酬水平:高管在这里包括首席执行官、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行政管理和经营事务。搜集的数据是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求平均值即可得高管的个人薪酬水平,记为COMP,取对数为LN(comp)。②公司规模:由于大量实证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这里引入其作为控制变量,用公司总资产ASSET作为公司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取对数记为LN(asset)。③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年末的股东权益进行计算),它反映了当期的经营业绩,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是短期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记为 ROE。④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年末所有者权益/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1/3)]-1。它是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公司的长期绩效,记为 IROE。这里将计算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IROE。
(2)虚拟变量。①公司所在区域:我国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港澳台未计入内),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公司所在经济地区不同必然会影响高管薪酬水平,所以这里引入两个区域虚拟变量:AREA1和AREA2 。东、中、西三部分划分标准为:东部包括京、津、冀、鲁、辽、沪、苏、浙、闽、粤、琼;中部包括黑、吉、晋、豫、徽、湘、鄂、赣;西部包括渝、川、贵、陕、甘、青、藏、蒙、疆、宁、桂、滇。按照公司所在区域赋值,若该公司在东部,则AREA1=1,否则AREA1=0;若该公司在中部,则AREA2=1,否则AREA2=0。②高管是否持股:记为 EOS,该变量反映了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若高管持股,则EOS=1,否则EOS=0。
(3)模型假设。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度,因为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让高管持股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以使其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关注公司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改变过去高管只注重短期财务指标,甚至不惜牺牲长期绩效来提升短期绩效的倾向,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基于此作出以下假设――假设一,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正相关;假设二,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水平与长期业绩的敏感性将上升。
(4)模型构建。激励机制模型(MODEL1):用以验证假设LN(comp)i =β0 +β1LN(asset)i+β2ROEi+β3IROEi+β4EOSi×ROEi+β5EOSi×IROEi+β6AREA1i+β7AREA2i+εi。其中,β2和β3分别衡量高管短期和长期的薪绩敏感度,验证β2和β5符号的正负和显著性水平可以判断假设的正确性。
三、回归分析
1、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这里以中国2004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需要,剔除以下不符合条件的公司:极端值会对统计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国内投资者主要关注A股上市公司,所以剔除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新上市公司业绩容易出现非正常波动,而且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所以剔除新上市公司;由于模型的构建特点及相关指标的有效性,要计算高管薪酬的对数,故剔除高管薪酬为0的公司,要计算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并考虑ROE指标的有效性,所以剔除在2004年初至2006年末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出现为负的情况的公司;还要剔除相关数据披露不完全的公司。共选取1082家上市公司,除了IROE的计算要用到2004―2006年度的年报数据之外,其余变量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2006年公布的年报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系统。
2、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EXCEL2003计算相关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管前三名人均薪酬均值为25.21万元,不同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极大,极差达312.07万元。与以往的统计相比,高管薪酬是在不断上升的。李增泉统计1998年84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4.09万元,魏刚统计(816家上市公司)为3.75万元;张必武统计2001年909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3.07万元;王培欣统计出2003年85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6.5万元。当期业绩指标ROE均值为6.61%,与张必武统计的2001年5.51% 和王培欣统计的2003年5.66%相比提高了1%,但各公司的ROE差距十分巨大。由统计来看,仅248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有持股,占样本总数的23%,零持股现象十分严重,股权激励未能普及。
3、回归分析结果
表2持股对高管人员薪绩敏感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n=1080)
(注:ER定义为EOS×ROE,EI定义为EOS×IROE。)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R2 =0.242437,Adj-R2 =0.237490;F(7,1072)= 49.00918,p值为0.000000;德宾―沃森d统计量=2.00088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用怀特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高管薪酬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a,说明高管薪酬受到短期绩效的强烈影响。这与目前我国高管薪酬大多和当期业绩指标直接挂钩的情况相符,而且其回归系数为0.724388,具有经济学含义,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长期绩效IROE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符合现实情况,即多数上市公司相对于短期绩效指标而言,忽视了长期绩效指标,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并不挂钩,这导致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IROE的回归系数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其值为0.098986,远小于ROE的回归系数,说明高管薪酬水平对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对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ER和EI都是差别斜率系数,分别表示引入高管持股制度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敏感性的差别程度。ER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但却高达0.44536,大大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绩效的敏感性。这可能是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不成熟造成的,高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如进行财务舞弊、操纵股价,从而在短期内攫取大量财富。EI的回归系数非常不显著,而且仅有0.015152,因此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假设b。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激励机制并没有使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相挂钩,也没有使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性过强、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未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造成的。因此,这种激励不能公正地给予高管适当的报酬,股权激励也就不能真正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而且当股市整体上涨时,高管即使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依然可以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报酬。
此外,模型验证了这个结论: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但是中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不显著。模型也验证了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4、模型特点与不足
过去的研究多使用ROE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管持股这种长期薪酬激励方式对于薪绩敏感度的影响。但是ROE只能反映企业当年的绩效,衡量的是短期绩效,应该采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绩效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才能够清楚股权激励是否真正起到了长期激励的作用。比较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除了用传统的ROE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以外,还运用了公司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作为公司长期绩效的一个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何影响。本文也有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到行业及其他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由于公司的长期绩效衡很难衡量,这里用“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也只是近似反映公司长期绩效的好坏。
四、政策建议
1、改进高管持股制度,规范股权激励,提高高管持股比例
回归结果证明:高管持股制度并不能显著提升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制度不完善:高管持股属于公司内部职工股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于一种福利制度;凭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高管无需努力也能够获得巨额回报;同一公司内部高管之间持股数量没有太大差别,起不到长期激励作用。如果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这种持股制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更容易被高管利用,成为短期内谋取大量财富的合法而便捷的工具。
2、完善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公司长远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得高管的薪酬更多地体现公司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的会计盈余,从而减少高管的短期机会主义,防止财务舞弊和操纵行为,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3、培育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强外部约束
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是对高管有效的外部约束,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迫使高管努力工作,否则就会面临失业的风险;这也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但是由统计分析来看,高管的薪酬差距十分巨大,这固然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也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而且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中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说明人才流动不充分。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反映股票的真实价格,正确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客观地反映高管的经营绩效,使股权激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给予高管公正合理的报酬。但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显然不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只有培育稳定理性的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外部资本市场对高管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实施一切股权激励机制的基础。
4、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对高管有效约束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客观公正地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监督、约束高管的权力,防止高管自定薪酬和内部人控制,维护股东的权益,提高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敏感性,维持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论
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ROE显著正相关,长期绩效IROE对高管薪酬有微弱的正影响,但这种影响非常不显著。同时,高管薪酬对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大大超过了其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引入高管持股机制后,并没有显著提高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也没有大幅度提升高管薪酬度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反而提升了高管薪酬对于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2] 魏刚、杨乃鸽: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