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1

一、我区周边几个工业园的发现状

二、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应当说,我区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园区规划定位方面。罗亭工业园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园区道路建设为例,园区内三条纵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循环路网,由于缺少完善的路网建设规划,园区道路往往随着项目的落户而规划建设,导致部分路网地块标高不一,条块分割严重,同时,由于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存在搞什么样算什么样,来什么项目要什么项目情况,导致现有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彼此关联度小,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2、园区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区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项目建设,但鉴于区财力有限,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园区现有的3.5万伏供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银行、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配套服务发展略显滞后。

3、园区用地方面。现在全市各县、区用地指标都非常紧张,我区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00亩,用于园区项目建设的指标更为有限。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限制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园区江中保健品项目、东升塑编项目及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多个项目因用地指标的限制影响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园区用地指标缺口还将更大。

4、金融支持方面。区县级商业银行由于授权授信和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园区内新办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所需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创办单位的投资,企业资金链比较紧张。

5、招商引资方面。由于园区户口原因,难以争取省、市的政策支持,同时园区土地出让基准价高于周边,这些因素加大了园区招商引资的工作难度。

三、发展壮大我区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按产业链布局规律,结合湾里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工业经济区域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在园区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根据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围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园区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调整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在园区建设规模上,要一次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总体上要能满足发展需要,确保园区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园区发展规划的超前性、严肃性。

2、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后劲。一是要及时进行土地总规修编。把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区、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规划和用地指标上向工业园区倾斜,优先解决入园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用地,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力度,每年有计划储备一定的用地指标,实行工业园区用地占补平衡,余缺调剂。二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强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积极跑省、市争取土地指标,深入研究土地政策,随时掌握土地信息,切实做好土地报批工作。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2

如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我认为应该通过减少竞争、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助推开发区逐步跨入良性发展轨道。

全面梳理,高点定位,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科学发展。一是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对开发区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找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准确定位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避免园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四是围绕本地支柱、优势、特色产业,谋划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集群经济。

出台政策,扶持引导,不断创造更加优越发展环境。一是突出园区产业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二是实行差别扶持政策。通过土地价格差别,引导开发区向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财政分成差别办法,引导开发区向开发区产业规划调整的方向发展。三是贷款倾斜政策。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要重点向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倾斜,解决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利益分成政策。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共建、利益分成的办法;研究建立各开发区之间项目互引互惠机制,鼓励开发区实行一区招商、异地摆放、利益共享。五是税费返还政策。将开发区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返还,专项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开发区的企业收费项目;鼓励开发区设立零收费区。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突出打造三大板块。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

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河绿化等为重点,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发展重点

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开发区食品园区、乳业加工园区、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那一世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创新;科学;发展;规划;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我县,科技特色比较鲜明,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先进装备制造初具规模,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依靠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相关政策,以科技为统领,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大平台和科技生态城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规划布局依据

(1)《新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2)《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

(5)《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

3 产业布局规划

3.1 产业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寻求发展之机,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等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工业企业发展用地紧缺,企业增长后劲乏力,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对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县委县府抓住我省的这一契机,立足新昌实际,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昌丰富的台地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构筑产业集聚区,再造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思路,不仅是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发挥原有优势并增创新优势,推动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的关键之举,而且对新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2 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新昌县域总体规划》、《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在我县2010年编制完成的《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中将工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为东、西两翼。

3.2.1东翼

具体包括五个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桑园区块、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北部区块、青山工业区年岳和拔茅砖瓦厂北地块;规划用地面积约13.63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

3.2.2西翼

即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南部。具体指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以高新园区扩容区块中未开发利用土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附产业集聚新平台选址片区现状表

片区 区块构成 区块面积

(亩) 土地属性 土地开发潜力 选址依据

东翼 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8950 国家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 2011年国家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验收后,国家级基地政策扶持到期,可转为一般农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1、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西南接青山工业区、东南连新昌工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区位西邻羽林街道,城市功能支撑较强;

4、104国道、36、38省道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2600

青山工业区拔茅砖瓦厂北侧地块和年岳地块 1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大桑园区块 2400 林地为主 现状耕地约400亩,王家园低丘缓坡约300亩,林地及其他用地1200亩,道路、水域等约500亩,可通过农、林地异地置换转为近期建设用地。

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 5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西翼 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 15810 农用地和村庄用地 农用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村庄用地可通过村庄整治和集中安置工程进行置换。 1、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北接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东北延新昌中心城区、南接梅渚镇区,城镇功能支撑较强;

4、新磐线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南复线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4 产业布局规划方案

4.1 产业布局指导思想

4.1.1 注重整体协调。产业发展规划是特定地域空间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应统筹区域内的各项发展,协调好区域内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按照“优(优化产业结构)、新(发展新兴产业)、高(提高科技含量)、特(发挥特色优势)”的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4.1.2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需综合考虑县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从县域特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等重大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制定符合县域实际、彰显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

4.1.3 体现空间引导产业。产业发展规划是对重要县域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必须选择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空间载体,作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集聚的平台,要有效整合提升已有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各类平台(载体)。

4.1.4 突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要严格保护水土和生物资源,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生态敏感区。要注重集约节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发展。

4.2 产业布局用地选择原则

产业布局是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点,规划建设不仅要与用地空间拓展、产业现状基础和产业调整方向结合起来,还应与城市功能延伸、重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统筹考虑。因此,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空间开发资源充裕,且土地完整成片;

(2)产业依托有力,且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3)区位毗邻中心城区,且城镇功能辐射带动较强;

(4)设施基础配套方便,且设施网络延伸便利。

4.3 产业分布经济因素

4.3.1 聚集因子

产业区位集中,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是主要依据和动力。它减少前后关联产业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的相应费用;便于交流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

4.3.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但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也包括为人类生活和发展服务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信息设施、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4.3.3 市场因子

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

4.4 产业规划布局选址方案

4.4.1 新大线以东区块

4.4.1.1 区块优势

(1)新大线以东为新昌工业园区范围,规划主要作为工业用地,有利于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和形成节约资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以优势行业和企业为中心调整企业空间分布,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该区块目前已编制完成《新昌县大明市(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昌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根据《新昌县产业新平台集聚规划》,在新大线以东的大桑园区块和东高植物园区块,规划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用地,该地块地势较为平坦、独立,王家园至大桑园道路工程已进行拓宽改造,只要水电等配套完成后即可启动建设,因此前期开发建设条件较为成熟。

(4)新大线以东区块,用地范围广,可用地面积较大,将该区块作为产业布局重点地块,有利于园区整合,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并能强化资源集约利用,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5)如对该区块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可通过整合资源来调整产业方向与布局,对给排水、供电、供气以及物流等生产条件要求相近企业就近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益。

4.4.1.2区块劣势

(1)现状基础条件不是很成熟,没用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

(2)现状土地尚未征用,局部地块的土地征用费用较高,如大明市区块。

(3)因用地范围较大,地块间有山地阻隔,如需连片开发建设,难度较高。

4.4.2新大线以西区块

4.4.2.1 区块优势

(1)交通便捷,可依托新大线的交通优势出行,便于员工上下班和货物运输。

(2)可对城北台地东侧地块的开发建设产生一定带动作用,能促进城北台地的建设。

4.4.2.2区块劣势

(1)该区块目前已编制《新昌县城北台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定位为生活旅游度假区、养生休闲度假区、教育科研办公区、铁路货运物流区、台地综合服务区、园林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居住示范区,因此在该区块发展工业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

(2)该区块内现状工业较少,村庄较多,如安排少量工业用地,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3)与该区块一路之隔(新大线)便是新昌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如再设置此处设置工业用地,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建设管理。

4.5 比选区块与影响因素比较

号 影响因素 新大线

以东(1) 新大线

以西(2) 区块比较

1 聚集因子 符合 符合 (1)优

2 基础设施 不符合 不符合 (1)=(2)

3 市场因子 符合 符合 (1)=(2)

5 结论

产业布局的选址涉及影响因素、基本规律、演进过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模式、政策等问题,经综合比较,从有关产业布局因素和我县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考虑,新大线东侧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竞争优势。地域面积较广,产业发展空间充裕,目前可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2)政策优势。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县工业园区建设也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

(3)环境优势。该区域处于新昌台地,植被以茶园等农作物为主,环境优越,地势较为平缓,便于地块的开发建设。

(4)区位优势。因该区域紧邻县工业园区和拔茅青山头工业区,可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区块建设,逐步推动整个区域的开发。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5

编制《市“十二五”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工业平台空间布局现状,结合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产业优势,统筹考虑全市环境承载能力,有效配置资源要素,使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层次化,更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有利于集约节约工业用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基础与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工业平台布局现状

至“十一五”末,全市共设立各类工业平台17个,其中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园1个、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15个。各平台分别位于全市16个乡镇街道,且主要分布于以320、330国道、杭新景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沿途区域,横贯东西,东起钦堂、乾潭工业功能区,中段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经济开发区,西至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基本形成了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主的工业空间框架。

2、工业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末,全市17个工业平台已开发面积约28596亩,累计开发投入约23.6亿元。入区企业共701家,入区企业总面积约18471亩,其中竣工投产企业564家,属规上企业33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0.8%。2010年入区投产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约25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50%。“十一五”期间,投产企业亩均销售产值214万元,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75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向工业平台集聚的势头日益强劲,块状特征和集群化趋势逐渐明显,工业平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凸显。主要体现在:

(1)工业平台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平台。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区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总量的44.3%、46.37%和50.4%。2007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100多亿元,到位外资近2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平台实际到位内资和外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和50%以上。

(2)工业平台对全市城镇化进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街道及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向城镇集中,拉开了城镇总体框架,促进了新城形成,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如经济开发区通过扩容提升,带动了寿昌新城发展,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平台;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梅城、下涯等乡镇跨江发展,促使大城东新城的形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间布局散,规模难以做大

目前,市工业平台仍按乡镇(街道)属地设置,主要分布于全市各乡镇(街道),呈现出“散而全、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不利于全市工业集聚发展以及做大做强。

(2)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功能弱

除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之外,其它各工业平台之间产业混居、产业同构、产品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错位发展不明显;单个工业平台内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集群效应差,特色不明显,以区域经济特色和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工业平台未成气候。

(二)工业平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1)大经济圈的构建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为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主城区着力打造都市经济,加大“退二进三”的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为市承接市产业梯度转移,做大做强工业平台创造良好条件。

(2)区域交通运输格局改善

随着杭黄高铁、杭建衢铁路、临金高速、新安江—富春江—兰江航道疏浚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现,有利于市对接、温州、金华和衢州等周边经济圈,接受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入驻市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3)“工业强市”战略持续贯彻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工业主导地位,明确提出到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为做大做强工业平台赋予新的重任,提出更高要求。

2、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先天不良后天不足

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建设用地资源先天匮乏。工业平台建设受丘陵地貌土地分散这一自然特点制约,在空间拓展上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土地指标紧缺,土地执法趋严,对工业空间布局和平台扩容提出严峻的挑战,土地供求矛盾在“十二五”期间会更加明显。

(2)环境承载严格受控,产业调整压力巨大

市地处钱塘江流域上游,属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承担为下游群众提供优质水源的重任。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产业导向,工业项目可选范围缩小。“十一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内入驻企业主要以能耗高污染大的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严重,“十二五”期间,市必然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3)周边县市快速发展,工业增长相对严峻

目前,市工业平台无论是区域规模、投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与省、市要求以及周边兄弟县市对比,差距较大,所处排位相对偏后,现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同级开发区中名列末位。“十二五”期间,市要加快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预留足够的工业发展空间。

三、规划依据

1.市城市总体规划;

2.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市市域总体规划;

4.市生态功能区规划;

5.市沿高速公路产业带发展规划;

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8.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9.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10.市“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

11.市各街道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各街道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建设大平台、扶持大产业、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抓手,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整合“一区一园四区块”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要素,努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区域联动发展、基础配套完善的工业空间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平台集群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注重衔接,统筹协调。加强与省、市以及市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统筹协调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建设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等问题,妥善解决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使全市工业与其他产业、城镇社会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2、突出重点,完善配套。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工业空间布局重点区域,集中土地、资金等有限资源要素向重点平台倾斜,在全市搭建产业布局合理、地位主次分明、建设规划有序的工业空间结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工业平台;同时,充分考虑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需求,培育提升具有潜在发展力的工业平台。

3、生态优先,集约用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集聚区域。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坚持挖掘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缓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加强亩均产出、投资强度、容积率等企业用地指标考核,提高土地、水、矿产、电力等资源的利用率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4、彰显特色,错位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化园区,推动各园区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关系,避免产业“同构”现象,在全市逐步形成既统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产业层次分明呈梯度化发展的工业网络体系,增强工业平台的产业集聚集群能力和全市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通过工业平台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工业用地空间。“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工业用地不少于1100公顷(即16500亩);新增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新增入区企业200家以上,其中至少新增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达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争取工业平台销售产值突破7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70%以上,亩均销售产值不低于380万元。

五、空间布局

(一)总体框架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以经济开发区和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由白沙—更楼、乾潭、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共同组成的“一区一园四区块”的工业空间布局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各类工业平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初步建成产业层次分明、特色彰显、联动协作的工业空间格局,有效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二)发展路径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以产业链、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顺应现有“一纵两点”的产业格局,全面实施“中优、东融、西拓、南延”策略,引导产业加快向“一区一园四区块”集聚集群,做大做强主平台大平台,做精做专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市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一纵:以境内320国道为主线,加速提升该线中心段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优化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积极拓展东西两端的乾潭和大同工业功能区,培育挖掘杨村桥工业功能区空间潜力,沿该线向东、西两端扩展,分别与乾潭、下涯工业功能区相衔接,初步形成连片发展的态势,建构一条“纵向”的工业分布带。

两点:分别沿330国道和规划中的临金高速公路两条短横线,重点打造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助推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建构市西南部和东南部两个工业分布“点”。

中优——优化“一纵”的中段区域,该区域包括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白沙—更楼、洋溪及航头工业功能区,属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高地,成为体现产业优势,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经济增长极。

以新安江主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的城市新型工业;航头工业功能区向东扩展逐步融入经济开发区,加大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积极落实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规划,形成开发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市工业主平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

东融——深化“一纵”的东端乾潭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为承载市产业梯度转移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做好杨村桥工业功能区扩容规划工作,沿320国道逐步向东发展,初步形成与乾潭工业功能区衔接一体的态势。

西拓——推进“一纵”西端大同工业功能区的扩容进度,成为西部工业大平台,对接温金衢经济圈。

南延——延伸西南和东南“两点”,建立与金华商圈联动的纽带关系。利用临近义乌经济圈优势,加快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市西南部工业发展的主阵地。抓住临金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契机,做好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预备打造东南工业发展新领地。

六、发展重点

根据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及策略,优化整合全市17个工业平台。将整个工业空间划分为三大层次:一是重点提升平台,即“一区一园四区块”。这类平台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加快推进空间扩容,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工业主平台形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培育开发平台,即杨村桥、航头、大洋工业功能区。这类平台空间发展潜力大,在“十二五”期间作为培育对象,是着眼于市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为后续工业经济增长提供空间保障;三是一般发展平台,即梅城、下涯、洋溪、三都、钦堂、李家、莲花工业功能区。原则上对这类平台不作空间扩容要求,以现有产业为主,强调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重点完善园区配套建设,美化园区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各层次空间建设规划如下表所示:

“十二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分类及建设重点规划一览表

园区类别园区名称功能定位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十二五”建设重点总规划面积

(公顷)其中:

工业

用地

(公顷)“十二五”新增工业用地(公顷)涉及地域基础设施投入

(亿元)2015年入区企业累计数

(家)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

一、重点提升类(6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机械)制造、日用轻工、建材冶金53601167300寿昌镇、更楼街道和航头镇部分区域1010080园区主干道、青田畈主干道、110KV卜家蓬变、铁路货运站迁建工程、寿昌江和童家溪整治工程、滩下路、机场路、江滨路改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卜家蓬及青田畈区块建设马南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国家级试点基地(拓展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电器、轻工制造、生物工程1352592220马目、五马洲、南峰10100220建设8公里主次干道、五马洲大桥、110KV马目变及到园区企业专线、五马洲污水厂二期、工业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白沙—更楼功能区新安江区都市工业集聚区、水产业基地水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8026740新蓬、朱家埠13530有机硅区块三期和水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主干道、水、电、污管建设,环境绿化提升。更楼区91072540后塘、湖岑畈、黄岙、新市、张家(于合)12825调整相应区块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园区控制性详规,完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10KV更楼变建设。乾潭功能区东部窗口工业主战场、机械制造及五金工具特色园区轻工机械、五金工具、家纺667533133新程村、万龙村、乾一村、陵上新村、沛市村、后山村220090五金工业功能区扩容500亩,城中工业区扩容4392亩。自来水厂主干道延伸工程及绿化和路灯安装;各区内道路工程、绿化、路灯、管网建设。大同功能区西部工业发展大平台碳酸钙、农产品深加工350300120草坪山26050“三横三纵”园区路网建设约6800米,并配套自来水、雨水、污水管网6800米;园区绿化约200亩。大慈岩功能区西南部工业发展主阵地建材、粉末治金、轻工机械630417120湖塘、檀村25030完成园区内道路建设,总长3500米;完成石柱源水厂及供水工程,管网长12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长10公里;完成园区给排水、污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站和排污管道)、通信、燃气、照明、河道改造等等

二、培育开发类(3个)杨村桥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和新兴区机械制造、家纺、水产业33222060绪塘村、上山村、官路村、杨村桥、岭源村、十里埠0.85040建设园区道路2600米、排污管网3000至5000米,防洪坝1000米、桥梁一座。大洋功能区化工产业拓展区精细化工、家纺53014616大洋村、胡店、三河0.253040新建园区道路1000米,路面硬化1500米,自来水、污水管网各500米,路灯安装。航头功能区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先进机械制造13711533大店口、彭家0.253027大店口区块2000米道路建设;排污及供水管道延伸,污水处理站建设。

三、一般发展类(7个)梅城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低压电器、家纺150080033顾家、龙溪0.33025征地和平整300亩,道路500米,及排水排污管道500米下涯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化工、建材、橡胶、低压电器、印刷1501500下涯、乌驹市、春秋村0.350100区内道路、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完善洋溪功能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发、文创、农副产品深加工20014720友谊村0.94030农产品园区杆线迁移,自来水工程建设,堤坝建设1000米;新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道路3650米。三都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钢铁铸造、电器开关、家具家纺、食品加工、伞架加工1331336松口村0.25020园区内水、电、污管网建设、环境绿化提升钦堂功能区碳酸钙产业基地碳酸钙、PVC管材1209010谢田村蒲田村和大溪边0.16015征地和平整150亩,道路300米,石坎800米,排水排污1500米,高压电缆300米李家功能区轻质碳酸钙基地碳酸钙、建材100833上前山0.12018道路硬化600米,排污管道400米,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等莲花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家纺50503昂畈村、莲花村、戴家村0.1405莲花村功能区内盛华路至莲花溪的道路建设、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合计128015935115731.3973845注:规划范围中的“总规划面积”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是指各级各类工业园区长远性规划面积,不是指“十二五”期间的规划面积。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充分认识工业平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改、经发、外经、国土、建设、环保、林业等部门各负其职,做好入区项目立项报批审核和选址引导等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防止无序布局。财政负责监督市级财政投入和融资资金,建设、环保、交通、供电负责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抓好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工作,凡新建项目一律按照空间布局规划定点选址。

(二)树立全局观念,加快空间布局调整

各乡镇(街道)树立全局观念,探索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减少“散、小”工业区块数量,加速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调整。既扩大市工业平台总体规模,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又降低工业平台建设成本。

(三)落实扶持政策,保障资源要素供给

制定和完善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财力、人力、地力等资源要素供给,支撑工业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在节能技改、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土地指标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6

坚持“**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规划控制,调整优化结构,逐步实现“生产上规模、工艺上水平、管理上档次、企业进园区”的目标,努力促进化工行业**全发展。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确保**全。化工建设项目凡是不符合规划、环保、**全生产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

(二)坚持鼓励先进,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原则。凡是生产规模和工艺、设备水平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规定的项目,不得设立和批准建设。

(三)坚持严格控制新增剧毒、高毒危险源,严格控制剧毒、高毒化学品长距离运输的原则。

(四)坚持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原则。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必须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科学发展

各区县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源头管理,严格准入,科学发展。应将本辖区的化工集中区**全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政府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保统一性和可持续性。

(一)对各区县确定的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要统筹规划**全、消防、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整体风险分析和**全条件论证,预留充足的**全防护距离,确保区域**全。

(二)各区县所选定的化工集中区或化工园区,应进行整体性**全评价,如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确保园区的**全生产条件满足**全生产需求。所有进入园区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所有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均要进行设立**全评价、**全设施设计、编制试生产方案和竣工**全验收评价,并进行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等专门的**全论证,并按规定进行申请许可和备案。确保**全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转产、停产、搬迁化工企业要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并对拆除方案以及生产装置、储存设施拆除等资料建档。确保不遗留**全隐患。

(四)进入园区的新、改、扩建项目,严格限制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等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实现自动联锁控制、自动化控制和中央集中控制。

(五)逐步提高企业的**全管理水平,达到国家“**全标准化”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培育**全文化,形成“人人要**全”的**全生产氛围。

(六)各园区要有专门的**全管理机构或人员,负责园区**全生产的统一协调、宣传、检查和指导工作。

(七)已经进行园区建设和进入园区的企业,应执行第二条规定,在三个月内完成相关手续。

四、建立健全区域应急救援体系

(一)各园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区域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或协建应急救援队伍,保证事故状态下应急救援需要。

(二)所有企业都应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配置应急救援器材,并进行应急演练。应急救援预案应报所在地**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应通报公**、环保、交通、质监、周边相邻企业、居民区、医疗机构、危化品运输单位等应急协作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三)所有企业事故状态下“清净下水”的收集、处置措施应与工程主体设施一并建设和验收,确保**市环境不受污染。

五、关于各区县化工行业**全发展规划的意见

(一)**溪区

依据《关于**溪区**年至**年化工企业**全发展规划的报告》(**政办〔**〕40号),本区目前尚无一家化工企业,**年至**年不上化工企业。应严格执行本规划要求,确保不上化工企业。

(二)**区

依据《关于呈报**市**区化工行业**-**年**全发展规划的报告》(政办〔**〕35号),决定以原**区城东工业园为基础,沿**赣铁路向东南扩展,规划设立**区循环经济园,作为**区的化工园区的拓展区。

1.沿**赣铁路建设项目时,按照《铁路运输**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有关规定,确保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生产和储存设施距离国家铁路的**全距离达到200米;

2.本规划区域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建设时必须统筹**排拆迁**置工作,确保建设项目与居民区的**全、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要求;

3.由于本规划园区位于**溪区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项目建设时应确保其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要求。

(三)**区

依据《关于设立**区化工集中区和钼业聚集区的报告》(黄政办〔**〕78号),决定在**工业园区(筹)西北地块(1-1-1、1-1-2、1-1-3、1-2-1、1-2-2、1-2-3六个板块)设立化工集中区。

1.引进的化工项目应满足污染小、**全风险程度低、附加值高的特点;

2.建设项目应确保与浦溪河的**全距离符合国家要求,确保与居民区的**全、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歙县

依据《关于歙县化工行业**—**年**全发展规划的报告》(政办〔**〕55号),决定在郑村镇山坑村**赣铁路以南地块设立循环经济园,作为化工聚集区和化工园区。

1.沿**赣铁路建设项目时,按照《铁路运输**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有关规定,确保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生产和储存设施距离国家铁路的**全距离达到200米;

2.本规划区域内及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建设时必须统筹**排拆迁**置工作,确保建设项目与居民区的**全、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要求。

(五)黟县

依据《黟县化工行业**全发展规划的报告》(政办〔**〕56号),化工集中区选定在渔亭镇楠玛村渔亭工业园区一期规划区域。

1.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建设项目距离水源保护区、河流的**全卫生防护距离,并做好防洪工作;

2.本规划区域内及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建设时必须统筹**排拆迁**置工作,确保建设项目与居民区的**全、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要求。

(六)休宁

依据《关于呈报休宁县**年至**年化工行业**全发展规划的报告》(休政办〔**〕51号》,化工园区选定在“怀玉”化工园区建设。

1.本规划区域内有高压电力线路,建设时必须统筹**排拆除或避让,确保建设项目距离高压电力线路的距离符合国家电力**全要求,高压线“走廊”垂直距离50米范围内不得有建筑物;

2.确保建设项目距离水源保护区**全卫生防护距离符合要求。

(七)**门

依据《关于呈报**门县化工行业**全发展规划的报告》(**政办〔**〕77号》,化工园区选定在金字牌镇九里冲。

1.本次规划化工园区属于山坞,具有窝风的特点,不应建设产生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化工项目;

2.做好园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防止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做好防火防爆工作,预防山火发生;

3.本次规划化工园区交通条件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应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消防和运输需要。

六、工作要求

1.加强规划引导,突出产业特色,建设高水平化工集中区。建设化工集中区是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的方向和主流模式。各区县、市直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引导化工企业向当地化工集中区聚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进一步强化**全、环保意识,实施循环经济**全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高水平化工集中区。

2.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技术并重,新技术开发与现有技术改造并重,产学研联合与以企业为技术中心并重,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化工产业,走产业集群道路,形成相关产业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化工企业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