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2

当前,尽管建材行业出现好转态势,但并不稳定。主要有:一是建材行业结构矛盾突出,传统建材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普通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而海洋工程用特种水泥等专用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普通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而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优质浮法玻璃原片还需要大量进口。二是市场需求短期增速下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有限,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际市场环境难有大的改观。三是建材发展环境约束加大。建材行业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总量大,随着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不断深入,建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

2017年,建材行业面I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行业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为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狠抓化解过剩产能和发展绿色建材两大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三大板块,综合运用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四个手段,促进建材工业在“新常态”下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平稳运行。

2017年建材行业管理工作应围绕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攻坚克难去产能。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和《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底前严禁新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不同实际控制人间的产能置换。

二是会同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开展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督查,强化联合执法,严格执行现行的污染物排放、能耗限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强制性标准,依法关停不达标产能。

三是支持水泥玻璃骨干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探索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推M区域企业联合重组。

四是积极推动在市场相对独立,积极性高的东北、新疆地区开展水泥去产能脱困转型试点,河北省沙河市开展平板玻璃去产能脱困转型试点。

五是在进一步完善水泥熟料错峰生产的同时,根据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积极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其它相关行业试行错峰生产。

(二)精准发力补短板。

一是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和《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建材生产绿色化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围绕装配式建筑组织建材部品化专项,加快水泥、玻璃、陶瓷、墙材等大宗建材产品升级换代;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和评价标识,促进消费便利化;从装饰装修材料入手,完善建筑材料有害物质排放限额强制性标准,搭建信息化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材料,围绕重点产品、依托重点企业、面向重点地区,优先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专用装备和石墨烯等前沿材料,推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培育建材工业新的增长点。

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的《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地区发展规划》中“建设民族地区矿物功能材料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结合实施建材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进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发展矿物功能材料,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培育4~6个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实施“石墨烯+”行动,狠抓中国制造2025年度标志性产品和工业强基工程重点应用方向,着力构建产业链,协调石墨烯重点应用示范,扩大石墨烯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省级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三)开拓创新增效益。

一是推进绿色制造,在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行业开展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和节能降耗改造,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物,组织生物质建材发展专项,推进基于建筑垃圾生产绿色建材项目示范。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在生产线搬运、码垛、打磨等重复操作、劳动强度大的工段推广“机器代人”,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先进智能制造技术,打造3~5家建材工业高标准智能工厂。

三是以《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为抓手,促进产融对接,推动在建材行业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流向建材新兴产业,围绕品种质量、清洁生产、降本增效、智能生产等开展技术改造。

四是引导建材工业“走出去”,编制水泥工业“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指引,建立水泥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库。

(四)夯实基础强管理

一是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定期召开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座谈会,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报送运行分析报告、专报信息,研提政策措施建议。

二是贯彻落实《建材工业发展规划》,推进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实施,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会同专业协会研究制定各细分行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三是修订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耐火粘土萤石行业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和水泥行业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滑石行业规范条件和公告管理办法;强化行业规范公告动态管理,加强对已公告生产线和企业的监督检查,对经复核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撤销。

四是推进水泥、平板玻璃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研究拟定耐火材料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14-05

近年来世界纺织工业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逐步向亚洲转移,使该地区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得到迅猛的发展。2009年全球纤维产量超过70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世界各国对纤维的需求量将超过9500万吨,纺织工业发达国家对纺织印染助剂产量与纤维量之比达到15:100,世界平均水平为7:100,即纺织印染助剂需求量已经超过350万吨,直接销售额超过420亿美金,而亚洲的东南亚逐渐成为新兴的纺织工业强区,亚洲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已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之和,列世界

第一。

1 国际印染助剂行情

国际纺织印染工业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不断注入,新纤维、新设备不断涌现。产品朝着高档、舒适、健康及生态绿色方向发展,纺织品的高环保化、新颖化、高档次化、功能个性化已经成为未来主流方向。然而,我国国内技术含量高、环保性能好、专用、高档纺织印染助剂仍需要大量进口。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行业为了在世界纺织印染助剂领域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制订或修订纺织印染助剂的发展策略及技术壁垒,反映了当今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1.1 国际格局

虽然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四大国际化供应商,DyStar(德司达)、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汽巴精化)、Clariant(科莱恩)、BASF(巴斯夫)已经逐渐被收购或者关闭工厂宣布退出本领域。但是,如Lanxess(朗盛)、Cognis(科宁)、NovoNordisk(诺和诺德)、Wacker(瓦克)公司和日本的松本、竹本等公司仍然凭借它们突出的技术优势,在纺织印染助剂领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所以,即使世界纺织工业转向亚洲,但由于发达国家纺织印染助剂质量有保障,品种数量多,服务到位,依旧占据助剂行业的高端市场。中国、巴西、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占据中低端产品市场。

1.2 国际技术壁垒格局

纺织印染助剂是纺织化学品领域的一类重要化学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占支配地位的技术优势,对产品市场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和贸易壁垒”,其中“生态安全绿色壁垒”尤为突出。欧美等国家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生态安全贸易保护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设置高门槛。这无疑是对我国作为纺织服装和纺织化学品出口大国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和严重威胁。

1.3 纺织印染助剂技术发展方向

1.3.1 低碳、高功能性、高效、绿色环保型产品开发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近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新型高性能纺织印染助剂,目前研发力度主要集中在低碳型但又含有高附加值的助剂上,如:高专用性助剂、高功能助剂、低温型助剂、多功能助剂等。在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的开发上,不仅要具有要求的牢度和应用性能,还必须满足一些特定的质量指标,特别是受限成分的控制。

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都把新纺织助剂的研究和开发放到显著的位置,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纤维、新型助剂不断涌现,使得纺织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各国都采用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不含磷和有害物质的有机溶剂进行合成和复配,不仅能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的需要,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质量、性能和效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1.3.2 应用交叉学科技术开发多功能高效助剂

正如所有学科一样,一个学科的进步是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进步的,在对多功能高效纺织印染助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各国技术人员采用各种新技术,如:复配增效技术、微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技术、生物酶技术等新兴技术、材料对传统的纺织印染助剂进行改造、改性,得到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高效印染助剂,为传统的纺织印染助剂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积极推动催生了纺织印染助剂升级换代,必将推动世界纺织助剂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健康发展。

2 国内印染助剂行情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家,2010年我国印染布产量超过601.65亿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10.69%。而在国家“十二五”计划伊始,就进一步明确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列为国家十大重点振兴产业之一,强调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工业将迎来一次突飞猛进的技术改革和创新。纺织工业的持续增长必将带动纺织印染助剂的快速增长。当然,国内印染助剂行业发展的过程将是艰难前行的。

2.1 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印染助剂行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薄弱的基础,使得产业在制造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世界纺织印染助剂约有100个门类、15000多个品种、而我国能生产的仅有29个门类,1500个品种。行业中具有规模生产专用纺织助剂的企业不多,国内行业结构布局仍待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形成了国内企业占据中低端市场,而国外企业却占据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专用、高档纺织印染助剂市场的局面。当前国内纺织印染助剂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4

一、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政府职能之一

1 制定符合廊坊实际情况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建立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社区。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廊坊的环境容量、资源状况、区位条件做出科学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内容列入“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了贯彻执行发展规划,各级部门要积极进行梳理并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为了从技术层面扫清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政府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以科技力量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发展循环经济融入部门年终考核项目,促进各部门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激发企业发展循环产业的内动力。通过调整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科技政策等政策体系,起到调整不同企业的收益的目的。通过政策影响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行为,促进企业自觉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如适当提高资源价格、资源税,使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同时通过增加企业成本,促进其改革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回收利用率,起到节约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另外,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开征环境税,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或将费改税,从严征收,使环境成本企业化,对高污染高能耗又治理无望的企业和行业采取坚决的“关停并转”措施。

3 政府要有计划地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首先,组织报告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同志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认识水平。其次,将循环经济培训纳入日常学习工作计划,适时举办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开展群众性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更深刻地认识循环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巨大作用。第三、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循环经济建设情况和先进典型进行了报道,发挥其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最后,对于潜在的生产消费群体,加强教育和宣传重在知识的普及。中小学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循环经济宣传造势工作,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传播力度。

二、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生产与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实现

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

(1)从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抓起,扎实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在各行各业中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审计,通过清洁生产审计,节省资源,降低消耗,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排污,保护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社会效益。

(2)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产品设计要考虑资源耗费是否最经济,原材料是否利于循环利用,产品是否易于再利用、再循环,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的产生、处理,考虑产品的生态效益。产品回收环节要设计最佳的产品追踪服务及回收方案,对部分本企业不能加以回收利用但依然具有利用价值的原材料、回收产品和零部件要投入到其他企业或部门继续利用,从而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产业循环链。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间生态工业链和生态企业网络的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这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因为,企业内部改善到一定程度,进一步消减污染、处理废弃物品往往需要与其他相关企业联合,可能使一个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逐步形成一个闭合环状利用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在规划发展新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加快对原有经济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的改造,引进配套互补企业,推动更多企业走高效发展之路。

2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1)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树立生态农业的科学理念。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壤利用率低,水源浪费,例如传统的大水漫灌不但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反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地下水位下降;例如化肥施用量多而有机肥投入量绝对减少,其结果是造成耕地土壤贫瘠化。传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链条过短,造成种、养业收益低。农村居民既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人数最多的消费群体,要改变传统耕种、经营方式,就必须扩大宣传,加强对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专业培训,帮助广大农村居民对传统的农业模式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向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广大农村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氛围,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市政府需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行政措施,使之有章可循,对不符合循环农业经济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查处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继续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整治,继续推进农药残留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要在城乡所有的农贸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药物残留检测,把住偷用高毒农药的关口,为绿色无公害产品创造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监管环境,以引导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3)加大农业科研部门的科学研究力度,以及示范推广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的无公害及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培育循环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走“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要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木、名优花卉、特种畜禽等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农业品牌、倡导无公害生产,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工业化”的理念打造农业产业开发。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循环生产。首先,种植业上,林业先行,以改良土壤肥力,保持永续利用为主,间种粮、棉、没、菜、牧草、中药和食用菌等农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发展农业节水,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基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其次,在养殖业上,大力推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把畜禽粪便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和农田有机肥料等,改变目前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染问题,变废为宝。最后,开拓板材加工、生物制浆、棉粮油肉加工等副业,板材下脚料制纸浆和种植食用菌,粮棉油菜下脚料饲喂畜禽,畜禽类粪便回归大地,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另外,以农民个户为单元,以农业、养殖场废弃物为来源的沼气工程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尤其重要。

三、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循环消费理念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5

一、指导原则

1、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省、市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扩区和调区工作。

2、集约用地原则。严格执行建筑容积率、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集约用地标准。

3、产业集聚、特色突出原则。产业发展与市和县产业定位相结合,与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与市和县工业强攻战的战略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要求相结合。

二、申报工作程序

1、由县发改委牵头,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四址范围,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编制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时报送资料到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由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文,以县政府名义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园区扩区和调区。

三、调区、扩区规模

1、调区规模共72.4公顷,2006年工业园区在确定四址范围时,将较大面积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划入园区范围内,不可建设用地有72.4公顷(已做土地利用评价报告),需调区至永康工业园。

2、扩区规模共533.3公顷,其中:一是目前园区已完成开发或正在开发的面积133.3公顷(园区已开发400公顷,减去国家审定批准的面积267.7公顷);二是抚八线、抚吉高速下线和永康工业园结合部位,与新老园区集中连片,规划面积约400公顷。

四、工作任务与分工

由发改委牵头,工业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工信委、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和乡、镇、镇密切配合,完成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园区扩区和调区范围、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具体任务及分工如下:

1、完成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

由统计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完成园区近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单位项目用地产出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

2、完善园区扩区和调区用地相关手续(2012年2月28日前完成)

园区扩区和调区用地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近期开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局牵头,园区管委会、国土局、乡、镇、镇等单位配合,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四址范围;园区管委会根据扩区和调区范围,会同建设局完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土局积极推进土地规划调整工作,确保扩区和调区的用地符合土地规划要求。

3、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2012年3月30日前完成)

通过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完成对园区土地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的基础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测算,全面掌握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促进园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提高园区用地管理水平,为园区扩区和调区升级审核、动态监控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由国土局、园区管委会负责完成。

4、完成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3月30日前完成)

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园区优越的环境和区位优势,走集约开发、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发展路线,将园区规划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型工业城区。工信委牵头,组织发改委、科技局等单位根据我县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提出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园区管委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负责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5、完成扩区和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012年4月30日前完成)

由国土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在分析工业园区扩区和调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编写扩区和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6、完成扩区和调区范围区域内的环评工作(2012年5月30日前完成)

由环保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完成园区扩区和调区区域环评工作,包括完成扩区和调区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及评审、报批工作,并通过省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查。

7、编写园区扩区和调区申请报告

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范围以及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后,由扩区和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并编写园区扩区和调区申请报告后报县政府,最后由县政府上报市人民政府。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园区扩区和调区是县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振兴现代工业经济战略,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园区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园区的发展水平,促进县经济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相关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园区扩区和调区的要求上来。

2、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工业园区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

3、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

县发改委、园区管委会、工信委、建设局、国土局、科技局和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汇报园区扩区和调区的进展情况,争取园区扩区和调区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范文6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4日《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安全营养、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实现稻谷、小麦加工业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饲料加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2020年达到6.9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同时,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确保2015年和2020年口粮供给不低于5150亿斤和5050亿斤,饲料用粮不低于4000亿斤和4550亿斤,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健全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及高效供应网络,到2015年大中城市及重点地区的应急加工及供应覆盖面稳步提高,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国的粮食应急加工及供应体系。

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自主化研发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和2020年,粮食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45%,加工关键设备自主化率达到60%以上和80%;分别建成6个和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和30个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两部委:支持部分城市试点肉菜流通追溯

财政部、商务部2月20日联合通知,2012年将继续支持部分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食品安全近年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对蔬菜的来源进行查询,确保是放心肉放心菜,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日,财政部等通知提出,以肉类、蔬菜“一荤一素”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覆盖全部大型批发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机械化定点屠宰厂和标准化菜市场,以及部分团体消费单位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财政部表示,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主要承担信息存储、过程监控、问题发现、在线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在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团体消费等主要流通环节建设追溯子系统。鼓励城市根据当地肉类蔬菜的不同包装程度、流通模式及经营者信息化管理水平,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CPU卡等不同信息传递载体和技术模式,提高追溯精度。

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4月举办

2月23日,记者从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组委会获悉,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将于4月8日至10日在安徽省淮北市举办。本届博览会以“绿色・美味・营养”为主题,以投资贸易洽谈、招商项目推介、产品展示展销为主要内容,共布设展位600多个,展览总面积将达2.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