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研究

在新的地产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应尽快确立产品模式和管理模式。房地产多项目开发,作为当前形势下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这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1多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1.1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年开发量不大、资质等级低、企业经营能力与其拥有的资源存量不匹配现象,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比较松散的阶段,资源集中度低、抗风险的能力差,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地产只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进行多个项目的开发,才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整合资源,必将有利与企业的长足发展。

1.2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买方市场,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变化,而去适应这种变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本。由于房地产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风险不断增大,这就要求开发企业有较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同时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是根本不可能进行新产业研究与管理创新的。

1.3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在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市场供给的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行为,确保市场稳定平衡。

1.4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提高投资利润率的有效保证

在国家新的房产市场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如果还是实行单项目开发模式,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出。在企业资金有限情况下,融资费用以及项目的成本费用等必然要增加。而在销售回款之后,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除了支付有限的项目资金费用外,大量的现金都只能存放在银行。但在通胀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时期,这种情况就要导致资金的缩水。结果是投资利润率将远低于预期的利润率。所以,多项目开发模式一方面是适应了新的市场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模式的变化,也是房地产企业实现资本、规模快速扩张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急待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企业的多项目开发管理,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目前房地产公司所采用的多项目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大型房地产企业多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大致有三种:矩阵式管理型、职能管理型和项目管理型。

2.1矩阵式管理型

矩阵式管理型指项目部是执行的主体,在管理上企业集团直接对区域公司实行监管,设计、拓展和销售等职能将由总部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具体一般性业务则由区域公司自行管理负责。而项目部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人进行组建,项目成员一方面对部门经理负责,也要对项目经理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但不足之处是人员所要受的双重领导。

2.2职能管理型

智能管理型是完全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项目不同开发阶段来介入项目的管理。集团只监控管理到区域一级,项目及具体业务则由区域级直接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拓展、项目的设计、工程和销售等阶段。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分工的高度集中和专业化,能把内部资源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起来,不足之处是对外界的环境变化反应速度慢,部门之间协调过多,造成决策缓慢的现象发生。

2.3项目管理型

项目管理型是指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项目公司则下设拓展、工程、设计、销售以及各职能岗位。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能迅速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足之处是总部对项目的控制不到位,造成了资源闲置的现象发生。

3目前房地产多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多项目开发模式日益兴起的今天,多项目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但与单一项目开发模式相比,多项目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也势必会面临许多新的管理难题,如成本的压力、资源的竞争以及市场目标快速变化等。

4多项目开发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4.1战略发展目标不明确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发展规划等。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标,所以在多项目开发的初期,房地产企业就应该研究并制定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在确定市场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明确了目标方向后,在确定区域发展规划时,要进一步分析目标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和第三产业比重,还要确定进入的先后顺序等。在确定产品发展规划时,要明确产品的模式以及项目的规模,各档次产品的比例等。各类问题都必须在多项目开发初期予以明确。否则盲目性扩张将引发管理上的混乱。

4.2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合理配置资源是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房地产企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包括土地、人力、财务、技术以及品牌等资源,还包括政府、供方、客户等外部资源。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是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4.3规章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单项目开发模式下,因为管理层级和人员都较少,所以简单的管理制度就可以管理企业。但在多项目管理模式下,层级、部门和人员都众多,工作流程以及资金和信息的交流都比较复杂,如果房地产企业没有一套全面和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就必然会导致权利的交集或责任的真空现象发生,监管和考核不清晰,部门沟通协调不畅,这也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房地产企业应该在进行多项目开发前,就制定出完整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人力、资金等资源。并制定一套全面、适宜和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多项目开发过程中,有效的实现投资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制管理是当代房地产企业极力推行的组织管理形式。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各个房地产企业为求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尽快确立适宜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针对房地产管理中的多项目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高房地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建达.人造景观建设“当醒”[J].中国园林.1999(02)

[2]毛玉元,刘援朝.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开发研究及前景浅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S1)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2

公司有了规划,就会使公司的发展脚步更为稳定,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公司三年规划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公司三年规划范文1为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正确定位企业奋斗目标,实事求是地规划企业建设和发展前景,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资源优势和潜力,不断激励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凝聚力,鼓舞职工士气,全面推进企业规模发展、快速发展。结合公司当前发展趋势,特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陶瓷酒瓶的基地,现有员工近千人,与武汉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立了长期的信息、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被酒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外酒器协会命名为“中国陶瓷酒瓶生产基地”,产量、产值、销售收入与同期相比,各项指标平均增长了30%。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企业发展为主线,以科学管理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以“做实基础、做精项目、做强企业”为目标,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行业内一流先进企业。

三、总体目标

根据我县“坚持大上工业,上大工业不动摇”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及县委县府的指示精神,我公司今后三年的总体目标是:

1、20__年,我们计划在东开发区征地120亩,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产7500万件陶瓷酒瓶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为提高我县的文化品味,同时我们将在新厂址建设中国第一家陶瓷酒瓶博物馆,建设设计为防古建筑,与新建龙门水库相对应,将成为我县开发区的一道新的风景线,为我县开发旅游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开展信息与技术研发合作,完善国家陶瓷包装行业标准。

3、招贤纳士,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以陶瓷包装为龙头,对客户提供瓶盖、木盒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立体包装。

5、工艺革新。

改造传统的人工注浆成型,建成自动化注浆成型生产线项目,开创陶瓷注浆成型的先河,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档次。

6、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全员素质,建设好具有好“”特色的企业文化。

总之,我们计划在三年内,总产量力争达到1亿件,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从而做大做强陶瓷酒瓶及文化产业。

四、工作措施

1、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公司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要想加快发展,出路在哪里,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改进的生产技术,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传统工业发扬广大。今后我们要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内最先进陶瓷酒瓶注浆设备,改变传统的人工注浆为自动化注浆,同时实施黄河冲击泥沙资源土利用技术、窑炉余热利用技术,快速制膜技术等几项综合节能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评审委员会的技术鉴定,该项目投产后,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坚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多策并举,才能为企业发展留足后劲,所以我们进一步招贤纳士,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做好育人、留人、用人三篇文章,以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环境。技术?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币鞫龌鳎惺谐〉餮校扇 白叱鋈ィ虢础钡?a href='//xuexila.com/fanwen/banfa/' target='_blank'>办法,寻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努力提升产品档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建学习型企业,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工作。开展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努力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系列思想熔铸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及生产行为中。其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及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同时通过外聘专家来公司诊断、咨询,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再次强化执行力,努力使全员的思想觉悟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形成具有“安华”特色的企业文化。

4、树立品牌意识,启动公司网站建设和宣传工程

公司在一定规模后必须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恰如其分的宣传造势,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和信息。扩大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领份额。因此,公司将加大自我包装宣传的力 度,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合

适的媒介和载体,特别是加强建设公司自己的宣传网站并与别的网站加强沟通,相与链接,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公司三年发展规划及工作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光明,但是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顾客至上,质量至上,信誉至上”宗旨,全体员工尽职尽责、扎实工作,我们一定能够再上台阶,再创佳绩,再创新的辉煌.

公司三年规划范文2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其根本任务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激发员工活力,开发员工动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在未来三年内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从员工的思想工作入手,通过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让员工接受公司创新发展的改革思路,及时解决在这一进程中的矛盾。举办各种创优争先和比赛活动挖掘员工思想中先进成份,大力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引导员工把个人理想与公司发展目标相结合,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以此激发员工的高度责任心,使公司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以发展为核心,构建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指引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应该以优秀的文化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协调企业和谐发展,而企业的竞争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知识更新。所以,要鼓励员工争做知识型员工,根据公司所需,采取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专业水平和技能有较大的提高,共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公司制度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责任、细化管理,狠抓落实提高各项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企业制度,岗位规范,使公司管理和员工行为均有章可循,倡导在共同的企业文化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机制的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市场和利润,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当领导要有威信,要有群众基础,就必须要有作为,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让企业员工口袋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增长,做领导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说话才有份量。贵州国惠民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领导、同志、员工的努力。但是,公司本身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形成制约,如企业发展方向模糊,战略目标不明确,机制不灵,公司内部人员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较被动,内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公司今后到底如何发展?怎么生存和做强?以下是我对贵州国惠民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后发展的几点构想:

一、制订战略,明确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不同情弱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和完善的大好环境下,根据国家、我省及贵阳市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结合本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很好地明确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从而突出各阶段工作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避免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高起点绘就企业发展蓝图,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凝集力,使员工自觉融身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群策共力。

二、突出主业,多业并举,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国家特别是我们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会较快,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应看到农产品市场管理还不尽规范,为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在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上对改变旧农贸市场脏乱差、发展电商、建设基地、连锁经营打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优势,具体有如下设想:

1、建设我们公司的生产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食品。

2、开展电商模式,让我们公司的商户不再是以前旧的营销模式,让我公司商户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喷水池,让产品走出贵阳、贵州甚至是全国。

3、连锁经营模式,让我们公司的实体店遍布全贵阳甚至全国。

三、基于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的公司内部管理实施方案。

(一)实施人才战略,缓解和消除公司发展的“瓶颈” 公司目前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少,独挡一面的人才少,高素质管理人才少,公司要发展,光靠目前的人员显然不够,市场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在做好企业现有人员素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人才结构,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企业培养人才的实施计划。要改变用人观念,大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公司目前急缺的靠引进和聘用来解决,同时加强新来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1、招贤纳才,网罗公司发展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我们适时调整用人政策,通过猎头公司等其他途径,招聘业务经理,为我公司技术负责人以及其他专业人才,招聘公司急需的大学生,充实公司的技术力量。满足我公司长期人才需求。

(1)立足岗位,加强培养 。在做好引进人才的同时,根据我公司目前发展现状,还应注重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调配和有效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扩展其才能,提升其进一步为企业发挥智力的积极性。要鼓励其立足本职潜心学习,主动帮助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对现有人才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培养前途的,要创造条件把他们送到有关院校进行专门的理论培训,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尽早培养为企业自己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是我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对新来的大学生,大胆使用,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早一点成材,满足我公司长期人才需求。

2、人才管理

(1)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人能尽其才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人才队伍,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一整套“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 的用人奖惩机制。公司要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尊重、和谐、进取的环境,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实行自我管理;敞开渠道,鼓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按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使每个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他们感到公司不仅仅是发挥才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提升才干的地方。做到公司与员工在利益上的双赢。

(2)鼓励学习,不断提高 。随着农贸市场各种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要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为赢得市场做好人才储备。

(3) 待公司新招聘的人员到岗后,公司要制定措施,定编定岗。在工作中鼓励竞争,对于公司内部少量文化程度低、专业不对口、出工不出力的人员,调离现有岗位。 通过以上措施,可尽快缓解公司专业人才缺乏的紧张局面。并形成一批经营管理、专业合理、业务精湛的人才力量,使企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 调整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公司现行的科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公司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公司目前情况,对公司内的机构设置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强,突出经营和招商在公司机构设置中的重要位置,以更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初步设想是:

1、拟设立办公室、经营部、工程部、财务部、后勤部、招商部、行政部。

2、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办事处。

3、各机构成立后,对业务分工和人员做适当调整和加强。

4、成立公司智囊团,充分发挥公司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

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公司在商城当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吸收、改进国内外先进的营销模式、规划。

(三)建章立制,实行公司规范化管理 公司各内设机构成立后,根据分工情况,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和奖惩制度,做到责、利对等,提高公司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司运做效率。

(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公司网站建设 公司在一定规模后必须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恰如其分的宣传造势,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和信息。扩大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领份额。因此,公司将加大自我包装宣传的力度,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合适的媒介和载体,与别的网站加强沟通,相与链接,及时刷新,多一些项目和内容,提高网站的游览量。

公司三年规划范文3一、三年发展战略概要

1、抓住机遇,向外拓展,向内挖潜,扩大品牌知名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三年内业务收入逐年增长,行业资质上一级,成为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具有知名度的园林公司之一;

3、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实现从单纯管理到市场经营为一体综合化的转变;

4、扩大品牌优势,探讨总结管理经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二、公司三年发展规划

一、公司发展思路

公司以“抓住机遇,向外拓展,向内挖潜,扩大品牌知名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扩大公司在广西区内乃至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力争在3年内让公司成为广西区内以及周边地区园林行业的好品牌。

二、园林经济环境分析

我国十二五期间地产园林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我们预计地产园林行业的增速将保持在18%左右。首先,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商品住宅投资(包括经济适用房)增速将在10%以上,虽然调控较严的一线和二线城市销售同比回落,但广大三四线城市,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加之居民对住房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商品房销售情况依然良好。其次,随着购房者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开发商越来越多的把园林景观营造作为其竞争手段,园林投资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三、战略实施要点

(一)大力扩展园林业务,提高公司业务能力

1、借着公司园林绿化资质的机遇,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

一是公司要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所属苗木场要“走出去、请进来”聘请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林学院等科研单位的资深专家做技术指导,与上述单位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成为上述单位的种苗实验基地,发展无性繁殖、湿地植物、无土栽培等新科技、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企业的

2、是公司业务在扩展上要开拓视野,主动出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对周围环境越来越注重,因此业务向住宅小区、单位场地绿化、道路绿化等方面延伸,不怕小,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绿化设计和施工服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将园林绿化形成为公司主要的经济增长亮点。

3、积极扩展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时机成熟时,完成公司资质的升级工作,以争取更大的业务,形成公司主要经济增长点。

(二)、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加公司的实力

人才是战略成败的关键,公司对员工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培训培养,是公司不断发展的要求。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技术、意识、公司制度、企业规划、行业发展状况等,使员工清晰的认识到本职岗位在全局的作用、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做到知己知彼。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企业的发展具有足够的动力。同时,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扩充公司园林专业队伍,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

(三)建立公司的规章制度,实行公司规范化管理

公司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和奖惩制度,做到责、利对等,提高公司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司运做效率。

四、公司业务发展规划

1、公司地产园林业务未来三年增长有望保持在50%以上,净利润增速将超过营业收入增速。

首先,公司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将受益于行业的稳定增长;其次,在园林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大环境下,公司凭借其在品牌、苗木、设计、施工和资金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市场份额在未来将稳步提升;公司的主要客户——大型房地产企业,其市场份额的提高也将促进公司业务的增长;最后,随着苗木产能在未来的释放,公司苗木自给率稳步提升,将直接提高公司未来的毛利率水平,使公司净利润增速有望超过营业收入增速。

2、公司园林设计业务未来三年将实现高增长,2014~2021年预计增速在60%以上。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3

[关键词]政府主导;安顺;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46-02

1 安顺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的现状及问题

(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功能弱。市、县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实际开展工作不是很正常,只是政府分管领导用少量精力来抓,个别情况下主要领导也出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旅游管理部门管理、协调职能弱,难以真正有效地担当起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旅游产业的职责。

(2)政策措施不到位。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安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旅游政策扶持相对较为薄弱。由于没有持续、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扶持鼓励措施,导致安顺一些旅游企业发展难,甚至生存难,不少旅行社是“夫妻店”,“酒店”、“宾馆”也不过就是个“初级阶段”的小饭馆、小旅馆,不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和规模,所谓的“旅游商品”也大都不过是一点点“小玩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大营销”观念薄弱,缺乏对安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我市对旅游的分析研究长期实际重视不够,理念相对滞后,没有从“综合旅游区”的整体层面认真对安顺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整体分析、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在旅游环境、营销战略、管理模式、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创新。

(4)相关部门认识不足,各自为政,未能就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联动效应,缺乏必要的有机配合。出于部门利益或者职能配置等考虑,一些部门对旅游业发展长期缺乏应有的认识,或者长期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具体行动和实际支持几乎为零,未能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全力以赴“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气候”、“大格局”。

(5)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虽然政府部门一直也对安顺的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但一直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整合协调发展机制,资源整合度差,整体配合无力,各景区、各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客观上对安顺旅游业发展乃至整个安顺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6)缺乏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指导。虽然安顺旅游业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出台,但并未见其对相关方面产生实际的和应有的指导效果。

2 加强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首先,要学习借鉴成功目的地的做法。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以及目的地都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论证,制订出着眼本地区长远发展的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使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科学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以成为国内第一个城市旅游营销战略的样板城市――宁波市来说,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宁波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一核一廊两翼五圈”概念,亮出四张名片、打造十大主题、构筑十二大重点发展区块的设想,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党政主导、整合营销、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闻名的“栾川模式”――栾川县来看,不仅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围绕生态建设制订了《栾川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子系统规划》,为将栾川县打造成为以“山水栾川”为标志的生态观光型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我市要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使我市旅游业走上一条科学、规范、高效、健康的发展道路。其次,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及时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我市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顺应新的休假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尽快出台休闲度假旅游规划,用新的视野规划休闲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推出新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和经营,积极引导和培育旅游者未来强劲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

(2)政策支持。脆弱性是旅游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显著特征,因此,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和支撑。这些年来,即使在2008年雪冻、汶川大地震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影响之下,我国旅游市场仍呈现持续增长势头。这主要得力于国家各级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4万个亿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振兴计划、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计划的实施。

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当地旅游业快速稳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一直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虽然对旅游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但缺乏及时、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引领,导致旅游发展模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参与每年的宣传、推介),旅游发展方向不明晰,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管理、协作较为困难,大小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政,艰难维持,更谈不上长远规划、发展壮大。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推出旅游发展具体政策与措施,是安顺市委市政府当务之急。

(3)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其便利、快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长三角是我国城镇部分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立体式运输体系。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行,一批城际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车程的旅游经济圈的形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未来15年内,长三角地区将搭建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内主要城市,建5条城际轨道交通,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这又将进一步推动其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市这些年,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黄果树机场建成通航,清(镇)镇(宁)、贵(阳)黄(果树)、关(岭)兴(仁)、水(城)黄(果树)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阳)昆(明)铁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纵贯境内,黄织铁路、镇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距省会最近的入海码头镇宁坝草码头正在抓紧建设,市内旅游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提高了旅游可进入性。但安顺市作为省级重点发展旅游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急需建设完善的方面:道路、供电、供水、通信、标识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须进一步完善配套;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旅游运输站场及停车场;全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全市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规范集中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大型游乐场等)和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的建设;酒店住宿接待设施的完善。

第二,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由于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和对投资的高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投资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基础服务接待设施,是启动旅游业的关键一步。同时,政府投资往往能够促使社会资本投资到旅游业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借鉴成功模式,提振旅游投融资市场化、社会化的信心,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多元投入,政策作保障,提升产业基础。遵循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支持非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如新景区(点)、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娱乐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客服中心等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激发起非政府性资金的注入积极性,政府要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如:根据其投入的实际情况由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助)或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优惠;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据其开发投资项目实际投资额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旅游饭店自投入经营之日起,其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地方留用部分,前三年由市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后三年减半补助;对旅游运输企业购买新旅游车,单车价格在40万元以上,报市旅游局备案,且在我市营运3年以上的,经交通、旅游部门审核认定后,按车价的一定比例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等。

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省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省市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内和省内外资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发展;创新开发培训项目;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作者简介:李欣(1962-),女,重庆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助理,教授。(吉林 长春 130022);王立志(1967-),男,山东新泰人,国网技术学院培训教务部副主任,教授。(山东 济南 25000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8-03

2011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由国网技术学院组织率领的电网运行专业考察学习小组赴德国GridLab GmbH(欧洲电力系统安全研究与培训中心)进行学习,目的是掌握电力企业岗位培训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国网公司培训基地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笔者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随团参加了此次学习考察活动。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重点利用仿真系统对电网运行的监控、操作以及调度等岗位职责进行了培训体验;对德国电网的建设、改革概况,市场运营模式,新能源发展态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德方共安排了9位专家及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介绍。同时我们还到德国50Hertz 输电公司(德国四大输电公司之一,负责德国东北部电网输电业务)的控制中心(TCC)和所属的一座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参观考察。

此次赴德考察学习感触深刻,收获极大,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印象深刻,对强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政策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更是叹服不已。在广泛地考察、学习和了解中,领会和理解了德国供电企业的培训模式和培训理念,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对今后开展岗位培训与练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创新培训奠定了基础。

一、德国电力企业发展概况

1.德国新能源发展概况

在学习期间,9位培训师的讲课内容中有5位涉及到了新能源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新能源在德国以立法形式促进其发展,发展力度大;二是新能源的开发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环保意识强;三是新能源的发展也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投资积极性高;四是新能源的发展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坚强而稳定的电网作支撑,新能源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设想上。

为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德国于2000年出台了新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又做了修改,极大提升了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大体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新能源要安全投入电网。新能源法同样对可再生能源入网的安全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一方面促进了新能源的发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技术上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二是明确了新能源必须优先入网。新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必须首先保证可再生能源优先入网,并且给出了相应补贴措施,这从真正意义上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促进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电网改造和欧洲联网的进程。

三是对新能源的入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对新能源入网的补贴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制定高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以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新能源发电市场的竞争中。

四是规划了未来新能源发电量的比重。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影响以及民众的意愿,德国政府要求在2022年之前,关闭境内的所有核电站,同时对新能源所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做出了初步规划,即2020年新能源要达到总能源消耗的35%以上,2030年要达到50%以上,至2040年达到65%,而至2050年则要求达到80%以上。可见德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五是不断降低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新能源入网初期(2004年之前),德国政府对新能源入网给出了几乎10倍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但经修改后,对新能源入网规定和加大了入网电价逐年递减的幅度。从而强力促进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发电成本,以保证未来方便、快捷、灵活以及廉价地应用新能源。

新能源法的出台和实施,激活了许多投资者的热情,使德国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特别是风力发电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旺盛”。目前,德国的陆上风力发电能力基本已趋饱和,已转向海上风力发电。尽管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但因其发电能力远远大于陆上风力发电,所以德国很早就已经致力于海上风电的开发。目前已有位于德国北海离岸45公里处海域的12台风机60MW的海上风电场已经并网发电,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400kV的海底电缆工程。德国的海上风电未来将占整个风力发电的25%。

2.德国电网企业的改革概况

受历史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电网新能源的发展需求,德国的电网建设以及电力企业的运营也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电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改革。在1998年之前,德国的电力市场也是由几家发电企业所垄断,形成这种垄断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发电企业只在某个固定区域供电,用户没有更多选择的可能。1998年至2005年,经过几年改革的起伏变化,最终实现了发电与电网的真正分离,形成了电力企业有序竞争的局面。

二是电网发展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欧洲联网的规划格局,实现大区域、跨地区(国家)联网是为了实现清洁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需要说明的是,德国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达到稳定阶段,所以用电负荷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几乎没有增容扩销的电网扩张工程,所以网架结构相对简单、变化较小。对德国来讲,电网工程改造的重点主要是更新设备和实现跨区域联网。

三是电网运行设备的改造。至2005年,德国境内电网中的大小变电站,全部完成了自动化改造。过去分散控制的变电站,全部实现了集中控制。以德国50Hertz输电公司为例,全公司只有1个控制中心(TCC,相当于调度中心)和6个区域集控中心,共监控69个变电站,变电站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

二、德国输电系统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概况

德国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所引起电网结构变化及设备的更新改造而不断改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运用仿真系统对员工进行培训虽然从2005年之后才开始,但是在培训理念上,却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把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作为第一重点来抓。在德国,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被作为一项法律条件来要求企业。比如,某员工一旦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有关调查人员要检查该员工是否有接受企业组织进行的安全培训的记录,否则将追究企业的责任。不仅是电力企业,政府或工会组织也对安全培训极其重视。多项监督的合力作用,使得安全培训成为自觉自愿、必不可少的常规性培训。其培训形式(以过去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为例),既有个人操作的模拟演练和讲解示范,也有实际操作的视频录像,还有非正常操作引起的事故仿真画面,通过增强视觉上的冲击感,以此来增加印象。

二是培训的方式更加注重角色的扮演。以我们所体会的调度人员培训为例,学员接受培训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模拟出一项工作任务,每个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工作流程,行使各自角色的岗位职责。在角色扮演中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掌握每项工作的技术要点和可能存在的危险点。

三是培训内容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德国人的培训理念中,培训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行为能力的培养。仍以电网调度人员或变电运行人员为例。按照他们的培训思路,一定或尽量要让培训学员能面对自己岗位所熟悉的系统网络或对应的设备,培训中注重每个细节的训练,包括每句话的规范性以及每个动作的标准性等等。

四是培训的师资更加注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培训师。对于某些专业性很强,需要综合能力的技术岗位,德国的培训机构,更倾向于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培训师或来自学员所在公司的技术专家,承担重要技术岗位的培训任务。这对于学员来说,更能够有针对性的掌握本企业的综合情况,按照本企业的特点,进行专项技术技能的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习考察后的思考与启示

1.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创新开发培训项目

从德国乃至欧洲对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目标,可以看出未来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我国目前能源结构虽然仍以煤炭资源为主,但是随着“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和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势在必行。而对供电网络来讲,则要应对各种新能源发电中不稳定因素对电网冲击所带来的挑战;要应对大区域大范围联网对系统稳定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挑战;要应对事故紧急情况下系统协调调度、安全运行的考验。所以,在目前国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强劲势头下,创新开发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项目,是提升人员素质,做好能力储备的必要条件。可探索和开发:(1)电网运行调控一体化的培训项目;(2)新能源入网的协调联合调度、监控电网稳定运行的培训项目;(3)电网事故状态下应急处理培训项目;(4)智能电网综合性培训项目;(5)智能用电侧的需求管理培训项目;(6)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仿真系统监控运行、紧急状况预案处理等等。

2.跟进企业发展脚步,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电力企业的职业特点是:技术工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要求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结合德国考察的体会,主要启示是:一是应加强安全行为的专项训练。特别是生产类的运行、调度、检修与试验等岗位,对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动作、标准要求的强化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应加强岗位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标准化作业的练兵。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作业训练,有利于学员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提升完成任务的工艺水平、综合质量和工作速度等。三是应加强岗位工作角色扮演的模拟训练。按照实际工作的角色分别进行模拟强化练兵,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了解实际工作内容,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5

关键词: 德国鲁尔区;资源型区域经济;政府治理;新兴替代产业;借鉴

中图分类号:F1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110-03

综观世界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期——资源大量开发引起的经济高涨期——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衰退期——经济转型期”的过程。素有“德国工业引擎”的鲁尔区也是如此。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了鲁尔区的煤、钢产业,使其逐步陷入结构性危机中。为摆脱困境,适应新经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1968年),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经过区域治理后的鲁尔工业区社会经济结构协调,工业布局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从公共管理层面说,鲁尔工业区整治其实也是一个区域治理的过程。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联邦、州和鲁尔区政府治理鲁尔的特有模式和路径。

一、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治理模式

(一)区域性政府政策主导

在“区域政策区域化”的目标下,德国机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各方呼吁替代中央集权的地方管理者应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在鲁尔区的综合整治过程中,众多由地方政府机构、工会、政党和各种协会组成的地区会议纷纷设立。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地区会议联合制定并实施了包括“鲁尔发展规划”、“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规划”和“鲁尔行动计划”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的《鲁尔地区结构改造计划》等政府政策,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资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正是在此时期,鲁尔区相继出现了电子工业、核电工业、信息和媒体产业等一批新兴工业,在用现代技术改造旧的工业部门提高其竞争能力的同时,着力开拓了新领域。

鲁尔的经验表明:实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地方政府不仅是管理机构,而且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根据市场来调整政府行动,使政策更多地来自于基层。

(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市场

在转型过程中,鲁尔区政府不搞新行业的一刀切,而是在竞争机制的指导下力求促进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政府的保障和主导下,着力发展了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协作治理关系,区域(城市)和企业之间通过优势资源互动和相互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系统环境,共同推进着可持续发展。鲁尔工业区复兴过程中,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治理”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如在鲁尔集团和鲁尔区的统筹发展中,政府、区域(城市)和企业三者在转型中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明确:政府是在宏观层面提供保障和引导、区域(城市)在中观层面提供支持和规划、企业在微观层面积极参与。[1]鲁尔工业区复兴策略的尝试性成功,与“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规划运作所产生的巨大合作治理收益是分不开的。

从形式上看,虽然许多改造转型都是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机构的领导下以“自上而下”的模式推行,包括项目的发起、核心机构的组建以及主要资金来源等,欧盟、州政府、区域政府、地方政府、经济部门、非政府组织、公私合作组织以及其他众多机构都参与其中,但是,具体到各个项目的实施运作却是借助“自下而上”的方式得以推进。[2]

鲁尔复兴的实践证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需要各子系统单位协调行动。从鲁尔集团与鲁尔区积极寻求转型,共同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和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的成功转型之路来看,两者的转型其实是同步的,整个转型过程实现了合作与统一。合作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尔集团积极参与鲁尔区的结构调整;[3]二是鲁尔区大力扶持鲁尔集团的转型。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规划,即企业与区域的规划相统一;二是统一实施,即企业和区域对既定的政策和规划严格实施;三是统一发展,即企业和区域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治理层次说,一方面,鲁尔区的成功改造依赖的不仅仅是地区“内生”力量,更多地是通过吸引“外来”产业和投资实现了地区复兴。在政府的层面,内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一是价格补贴、矿工补贴、投资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收购、社会保障等政策保护了地方产业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政府资助煤炭钢铁产业集中改造,通过企业调整、关停合并老厂、扩建新厂、技术改造升级、产业转型等方式进行传统工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新兴工业迁入本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州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政府资助和灵活用工等一系列措施,如对落户当地的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投资者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补贴等。

二、鲁尔工业区整治的政府治理路径

(一)政府治理的行为方式

1.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各种相关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服务。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政府已预见到鲁尔地区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压力。当鲁尔区结构性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各级政府适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的难题,德国政府设立了“欧洲复兴计划”、“新企业投资项目”,在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时提供信用担保;颁布了《关于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等文件,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造和引进,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多次修订《反对限制竞争法》,以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和保护,鲁尔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大增,新建和迁入的工业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目前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先进的中小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涉及微电子、橡胶、化工、工艺品制造以及服装、食品等多个领域。

2.政府财政补贴。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加强了对老工业地区的改造,将资助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的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

资助政策导向的变化。在整治初期,联邦政府一直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进行补助,意在通过补助使传统工业焕发竞争力,但高投入、高资助以后的结果,却是鲁尔区仍在进一步衰落。于是,为增强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联邦政府调整了对老工业基地的资助办法,减少了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帮助该地区投资生产新产品,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德国联邦政府给予鲁尔区矿业的补贴从1998年的47亿欧元将逐年降低到2005年的27亿欧元。[4]

3.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鲁尔区产业转型和复兴的历程表明: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地区创新体系是产业竞争力得以维持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鲁尔区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还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4.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它能够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此,鲁尔工业区在转型之初,就大力加强了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德国政府投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发达的、功能完善的运输网体系成了保障工业区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鲁尔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区水运优势,搞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这些措施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在鲁尔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通过立法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德国政府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环保基本法》等法律,有效地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

(二)政府治理的组织设计

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因而需要对非独立行政区域的鲁尔区实施统一部署和管理。为此,德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与实施了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长期战略规划。在1920年以前,鲁尔区无论是在发展工业生产,还是在城市建设、交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划,这种盲目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区的生存发展。1920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简称S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但在初期,其主要的工作也只是制定一般开发规划(General Settlement Plan),即为工业和民用地的交通线路、绿化环境等提出轮廓性布局方案。随着区域发展及其职能逐步扩大,分别在1936、1950、1962、1972年通过相关法律逐步扩大其权力,这一规划机构现已发展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和州联邦的权力部门,即1975年成立的鲁尔区城镇联盟(简称KVR)。1979年,德国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进一步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现代化,同时,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以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掌握了结构调整的主导权。

此外,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协会由88个成员组成,其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在行政上受州政府当局管辖,财政上由地方当局拨款和协会自身筹款(蒂森钢铁财团)。1960年,煤管区开发协会提出了把鲁尔区划分为三个地带的设想,即“南方饱和区”、“重新规划区”和“发展地区”。根据三地带的不同情况,协会提出“发展第三地带、稳定第一地带、控制第二地带”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为以后鲁尔区的全盘规划打下了基础。

(三)政府治理的体制机制

1.市场机制的法制化。市场机制和竞争政策在广泛的领域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配套,形成体系,市场机制和竞争是这一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法律、法规成为了老工业基地推进结构调整、各类企业运作的基础性保障条件。学术界普遍认为,确立和选择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包括鲁尔区在内的整个德国经济能在战争废墟上迅速恢复,并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德国奇迹”的根本原因。德国1949年颁布的《基本法》,对社会市场经济做了制度和法律上的安排,并强调在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中考虑宏观经济均衡的要求,即国家有义务对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于社会均衡发展的行为进行干预。此后,在确立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国家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如比较著名的《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对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对政府适度干预经济乃至扶植老工业基地和落后地区都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保证了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

政府和立法机构只是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有关条例,对经济进行适度调节和扶植。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条件下的产业转型过程。如先确定鲁尔产业振兴的总体框架,再通过法律、政策和各种条例的不断充实加以完善。可以说,这一制度安排和相应法律体系的建立,加上政策相对稳定,为鲁尔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奠定了制度和法律性保障。

2.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鲁尔所在的北威州政府提出了有效期从1980-1984年的行动计划,这一规划的目标是降低失业率。其具体做法为:一是无论是对参与结构调整的产业的进入、退出资助,还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首先要看其能为社会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二是结合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比如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工人的转岗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资助;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四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鲁尔工业区在多特蒙德、波鸿等城市陆续建立多所大学,开展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鲁尔集团还成立有专门的培训公司,范围几乎覆盖岗前、转行以及在制期限等职业教育的全部领域。

3.社会保障机制。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经验是政府为每一个公民都筑起了“社会保障”的大堤,使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里,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工资等。

三、基于比较的启示

总体上看,虽然中德两国的资源性地区发展存在社会体制等多种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消化吸收鲁尔经验,充分认识和发现问题,在比较中学习,在研究中借鉴。

第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要有长期作战准备。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及时确定新的目标和政策,这些目标和政策不能只看短期利益,具体的操作中,必须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阶段实施。鲁尔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合作下,经历了40余年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发展的三次转型(目前仍处于进一步转型的过程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矿业城市大多是按照一厂一市的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经营资源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振兴是矿业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不过,资源开发企业的资产总量大、国有资本比重大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现实,使得合作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协调矿业城市的结构调整工作,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两方面力量,使资源城市的各利益相关者由“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在合作的框架下,制定统一发展规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通过政府和企业互动来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对体制和机制的认识。市场机制和竞争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鲁尔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企业体制只有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保证转型的成功。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不应分国有和私有,而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成功。在转型过程中,德国政府特别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速,规制—服务型政府已经在不断建立和健全之中,政府的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社会服务的理念和实践也得到增强,但与鲁尔政府与市场部门“合作转型路线”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对国家和政府补贴的认识。在鲁尔产业转型过程中,德国(鲁尔)政府经历了从大力补助煤炭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到减少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投资生产新产品,扶持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的转变过程。资助办法的调整,使原来单一产业结构的企业逐渐演变成了多产业的企业,促进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兼并或合并。我国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补贴应向新技术产业倾斜,对其进行减、免、补。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涉及领域众多,跨越多边界。单纯依靠投资或者贸易杠杆来促成区域经济共生共赢已不是最优选择。区域政策不仅要关注于经济平衡和合作发展,更需要注重社会因素,因而区域政策已被赋予了“经济、社会与地域聚合”的涵义,它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意。我国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和参与区域合作议程也应以治理为导向,形成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与地域协调共赢的联动格局,[5]以全面推进内生性、整体性兼具的区域协调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Stone Sweet, Alec-Wayne Sandholtz. European integra 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J]. Journal of Euro pean Public Policy, 1997, 4(3).

[2]Phillip J. Cooper, Linda P. Brady. Public Administrati 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Florida: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349.

[3]周健奇.鲁尔区与鲁尔集团市矿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07,(9).

企业发展规划与设想范文6

关键词:企业实训;招聘流程;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

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帮助,已构成各个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辅导员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员工培训以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和实际运作情况,是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辅导员参加企业实训,就是为其增加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指导实践能力提供一次很好的学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也是深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和要求。

一、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但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一)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局限在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合同的签订和就业政策的咨询上,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其内容仅是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就业信息的通报,以及如何撰写求职报告,如何填写个人的求职简历,如何应对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等方面。以如何包装自己、推荐自己为关注点,片面强调学生择业技巧的培训。

(二)就业指导专业队伍人员不足,企业经验欠缺

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且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校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此外,就业指导老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人才要求和需求的特点还不完全深入了解,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培训和企业实战经验,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停留在表层的、常规的工作,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客观分析和有效沟通。

(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意识

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应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可是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阶段式”的就业指导层面,还属于“临阵磨枪”型,只是到大学四年级临毕业的时候踢出临门一脚,把教育对象仅仅锁定为应届毕业生,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上,距离“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企业实训的内容

2007年上海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组织了上海11家知名企业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训基地,笔者有幸成为第一批成员。从3月至6月,笔者参加了在易贸资讯有限公司为期三个月的职业发展教育企业实训。整个实训分为五大板块: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和大学生职业适应及发展状况评估。

在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板块中:了解公司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企业的发展及企业的远景规划和员工成长的总目标。在员工招聘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录用大学生的流程,了解了易贸资讯人力资源部关于校园招聘录用标准和录用要求,同时观摩了易贸资讯的大学生面试环节。在员工培训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在员工培训方面有非常详细和完整的规划。包括:职业习惯培训;技能培训;团队建设培训等。在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的人才筛选原则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设想。在大学生职业适应及发展状况评估板块中,笔者了解了易贸资讯公司在新人职业适应及发展培养方面有一套非常规范的计划和方案,尤其是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30M计划很有创意。

通过五大板块的实训,不仅较详细地了解了企业招聘流程、人才需求、人才选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看待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教育等问题。

三、企业实训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必修课

通过企业实训对企业如何招聘人、培养人、使用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人才的使用有机衔接,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

在高校,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工作管理者绝大部门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走进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大多数凭想象、凭其他老师的经验传授。在易贸的三个月,笔者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差别之大,也深刻体会到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实现实质性指导、有效性帮助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企业实训是辅导员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基础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过去的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对企业不胜了解,特别是企业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没有感性认识,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通过企业实训也是辅导员实地了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职业生涯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实际。

(三)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窗口

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反应也是各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企业的第一线实训,听到最多的是关于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问题,有的说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了,外语流利了,但责任意识淡薄了。比如说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承诺中的随意性,甚至不负责任;在实习阶段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认为应当把加强学生的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企业责任等责任意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来研究。

(四)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愿望的直接途径

随着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高校人才的培养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通过企业实训,特别是参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关于人才需求计划的讨论和研究,更直观和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专业人才有哪些要求?这样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就能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教学部门在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更新提供最直接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北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2、雷五明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3、高洁静.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德育工作新途径[J].科技信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