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92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理解学校的特色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树立“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想,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和谐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同时,在抓好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不仅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呢?

一、凝练办学理念,构建理想发展愿景

贵溪市实验中学,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喷泉、雕塑、景观石错落有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多年的文化积淀,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与管理模式,学校始终秉承“创一流名校,育世纪英才”的办学目标,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现发展为在校生5000余人、专职教师300多人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校”“江西省教研先进学校”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学校思想的一个精神内核。办学理念需要与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相适应,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策略、办学思路与发展途径。几年来,我们总结了学校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审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石,在国家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在米校长的带领下,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通过“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育人模式,以“培养智能型、复合型、抗挫型、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这里积累,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多彩的个性在这里彰显,理想的人生在这里起航,以阳光、自信的心态和谐共进,翱翔未来。

二、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理想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不但能激起教师教科研的热情,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增强其对课改的期待和热情。我校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创设特色办学条件,制定特色管理制度,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管理、师生多元化评价机制方面,也彰显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创设特色办学条件

学校在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我校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兴建了跆拳道馆、舞蹈房、乒乓球馆、图书馆、塑胶篮球场、健身房、科技馆、电视台、天文台、校史陈列室、教师书吧等设施。现有电脑教室5间,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4间,开通无线宽带网,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4个,基本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高达92%。有300米田径运动场,4个塑胶篮球场,4个水泥篮球场,2个排球场,30张室内室外乒乓球桌,4个羽毛球场。有音乐、舞蹈、体操、美术等专用教室,有多功能阶梯教室。我校投入上百万元建设了通用技术机械操作车间,购置了数控机床4台、普通机床14台、刨床1台、钻床1台等通用技术设备。

(二)形成特色管理制度

完善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我校先后出台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自2008年以来,学校初步构建了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贵溪市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一是贴近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如《学生行为礼仪》;二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贵溪革命人物赏析》《腾飞的贵溪》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的校本课程;三是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质提高的,如《跆拳道》《唐诗宋词鉴赏》《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物理走向生活》《服装设计》等校本课程。

(四)彰显特色课程管理

1.选课与分班。教师在开课之前,填写《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和《课程介绍》并上交到教导处。教务处将申报表汇总成校本课程选修模块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志愿及人数制定《校本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课程中来,每学期我校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根据教师的上课时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一定比例的加分。

2.课程开设。根据学校情况,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我们分11个模块让学生选择,每个模块由3个不同的校本课程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固定的校本课程《学生行为礼仪》课,根据学生选报志愿确定各模块上课人数,并编排校本课程上课安排表,学生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第八节课到指定的教室走班上课。

3.授课要求。学校要求校本课程上课教师做到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课堂管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教法,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真正体现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系统性、实践性,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建立特色评价机制

1.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同时,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

三、落实校本课程,收获特色快乐体验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上课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管理,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了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着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斯宾浩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从事校本开发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和专家型教师的意识,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围,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地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型教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激起了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了办学质量

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意识,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几年,我校不论是在文化成绩还是在常规管理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年高考以比较优异的实绩续写了实验中学历史上的新辉煌。尤其是理科班的张文林同学,他当年的中考成绩仅上我校录取线,却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了563分的优异成绩,超出了547分的理科重点线,赢得了社会、家长及同学的广泛赞誉。不仅如此,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全国、省、市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连续几年进入鹰潭市先进行列,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四)创建了品牌特色

只有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学校特色,才能使学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校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然后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鹰潭市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0年我校作为鹰潭市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江西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校本课程先进经验研讨会”,作专题经验介绍,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荣获优秀校本教材(校本精品课程)评比省级一等奖。这些活动,不仅证明了我校校本课程活动方向的正确性,也增强了我校的影响力,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一系列研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合力攻关,吸收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学校的课程开发不断向纵深迈进,真正实现学校跨越式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2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和自卑感,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校本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宗旨,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要与不同特点,从而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我们应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部署,根据当地条件和资源,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校本课程教材。其内容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经验、文化及家乡发展建设、学校的特点等情况而编写的,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走出了一条开发校本课程的特色之路。

一、 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认为,校本课程应依据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组编主体是校领导和教师。校本课程的建立与校领导和老师密不可分。他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编制与时俱进的教材;另外,要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校本课程虽说老师具有了极大的自,但是老师的自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可以没有目标,这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时特别注意的问题;再次,校本课程要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内部课程,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只有持之以恒,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从内容到教材结构都充分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的特征。编写前,我们要多次调查和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广泛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有关知识材料,同时采取学生乐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编写。在编写校本课程教材还要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才可行。

二、校本课程――信奉生本教育的思想

我们还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主动地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使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校园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努力去获得成功。我们设置校本课程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喜欢因素,还考虑学生的发展因素。根据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生本教育思想出发,在课程实施阶段,首先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家乡、适应社会。其次,我们还要以课题牵动的形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授课,如:利用多媒体、社会实践、舞蹈、美术、小记者、演讲、旅游团、故事会、一些体育活动等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实践,充分体现出了校本特色。再次,利用校内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一些事物。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等。

三、校本课程的反馈与评价――阶段调控与及时反馈

对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进行阶段调控与及时反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每月一次的常规教育会诊。讨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反映情况,同时交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与经验,并且能够根据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计划调整、诊治。2、主题教学后的专题会诊。所谓主题教学,指的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或者说相对集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结束以后,进行一次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分析会诊。对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与教学目标,进行一次讨论与交流。3、定时进行交互听课。听课,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方法,老师每彼此之间互相听课,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反映的情况,了解教材对学生的适应程度,为我们进一步的充实教材内容起到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4、及时总结。对每一个阶段进行的教学,作为实验教师要及时地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最后的教学效果,我们也要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教材与课程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法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遵守多元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导处通过听课、与老师们沟通、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二看: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主动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

我们在不断地研究和调整中要步步把改革推向深入。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应从从学生和教师实际需要出发,从地区经济文化氛围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指向。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在广泛考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才能得到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的欢迎与支持。

2、校本课程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利用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多种因素,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素材性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全面、健康、主动发展服务。

3、课程内容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

4、让教学硕果丰富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应用和延伸,如果有效地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与校本课程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我们就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充分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不能只会讲课,而且还要会编教材,通晓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3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4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包括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实施及评价四个阶段,内容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使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关键词:

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内容设置

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即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一所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公办义务制小学,承担着国家、省、市对外交流的任务,目前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小红花”自诞生之日起就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强化基础,实践琢练,交流推广”的艺术教育新路,成为南京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名片。如今,学校依托“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形成了“团校合一,每个孩子既是学生也是小演员”的独特办学风貌和教育风格。“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本文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内容设置及具体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赖于艺术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再实践—再评估—再开发”,其间,专家把脉,提出意见。具体而言,“小红花”艺术课程的开发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评估。从1957年建校以来,“小红花”一直实施着艺术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口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包括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评估,并分析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其二,确定目标。这是学校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规范各类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其三,组织实施。是指为实现艺术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根据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程,校委会根据学校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审议;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课程,把好质量关。每个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编写《课程纲要》,设立教材框架,然后分发至教研组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布置的任务编写教材。其四,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二、“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小红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比如,舞蹈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技巧欣赏、音乐、舞台实践等课程;声乐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唱、节目排练、形体、舞台实践等课程;器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奏、节目排练、舞台实践等课程。这三个专业课程之间有时互相交叉,有时独立进行,舞台实践时三者合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再开发。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及节目创作,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更成为了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宽泛,舞台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舞蹈、声乐、器乐等单一课程趋向综合。我们还着重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如声乐与舞蹈的整合、器乐与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实课程计划。

学校根据各方面的考虑,每年都会制订艺术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安排计划、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艺术创作计划、艺术活动计划等,发放到舞蹈、声乐、器乐教研组推进实施,每年两次汇总考核。

其二,落实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艺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5间舞蹈房、5间声乐教室、30间小琴房,还有形体房、器乐排练间、小剧场等等。每个舞蹈房均配有音响设备,每个声乐教室均配有钢琴。器乐品种多样,学校备有扬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筝、马林巴、竹笛、唢呐、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乐专业学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证他们的练琴需要。学校还根据招生情况,及时添置各类设备。如2015年扩招了60多个学生,艺术器材缺口较大,因此在开学前学校全面添置钢琴、中阮、扁鼓等设备,增设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实教学人员。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目前有艺术教师15人,包括舞蹈教师6人、声乐教师4人、器乐教师4人、形体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级职称达到33%。这些艺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高,创编能力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将人员落实到位,编内、编外同时招聘,编内为主,编外为辅,招聘程序严格把关,让能人进,让有道德的人进,把好人员进口关,定人定岗。

其四,落实教学时间。

学校在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科学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信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艺术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个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学校整个下午安排有4节艺术课,在时间上充分保证艺术课程的实施。

其五,落实基础训练课。

学校设有舞蹈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等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仅时间上有保证,而且是专业教师对口教、学生对口学,把个体教学与普遍教学相结合,并课课落实。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进行考核。

其六,落实节目创作。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进艺术创作,每两个星期交流一次创作思路和想法,每个月汇报一次节目创作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汇报,每年举办一次南京艺术节展演。为此,学校充分保证排练课的课时,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时。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演出者替换比较频繁,但每个教研组都安排有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节目的创作及老节目的延续。

其七,落实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小红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校小剧场演出,不管是大队部活动(包括小型演讲),还是艺术考核,均安排在小剧场进行;二是对外演出,学校每年有5场公益演出,还有艺术节的演出、省(市)的春节团拜会以及一些接待活动,这样的舞台实践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访交流演出,学校最多一年出访5次涉及7个国家,演出场次达到30场。这么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任何学校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说,“小红花”的学生大多“脸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实评估考核。

“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专门辟出“艺术”一栏,每学期分别按舞蹈、声乐、器乐进行艺术考核,考核过后集中评析考核情况,摆成绩,谈问题,从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并在课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调整。尤为可贵的是,“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绝不固步自封,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注重解决问题,如演出时发现声乐队、器乐队的学生上台下台时有同手同脚、哈腰驼背、手足无措等现象,为此学校对这两个门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形体课;注重技能传输,如声乐课程中不仅有声乐基本训练,还有乐理及视唱练耳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技能;注重课程组合,如舞蹈队不是纯粹的基本功训练,还加进了节目的排练,开设了民舞课、技巧课、欣赏课,让学生获得多层次、有顺序的学习。伴随着多年的实践研究,“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日益丰富,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从“小红花”走出去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活,“小红花”也因此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未来,“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会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小红花”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作者:邓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5

满,还因为贴近学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升教学的效果。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把品德课程与校本文化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校本文化的育人功效,是摆在每个教师眼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结合实际,设计校本化品德课程

渭田中心小学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在进行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实验与《弟子规》德艺教学研究过程中,经过集思广益,精心设计出了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方案,并付诸实践。

1.基础型课程尝试“校本化”

几年来,学校教师围绕教研组的研究主题,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弟子规》、《论语》经典国学内容纳人校本课程开发系列,全面进入学生课堂,在教师的讲解中,用中华五千来的民族智慧开启学生的本善之心;在“教学相长”中,教师都能本着“友爱一切”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劝勉自己,让学生明白在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了不好的状态时,想想原因在哪里,改变了原来“各相责,天翻地覆”的现象,形成了“各

自责,天清地灵”的局面,既避免了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苛求与放纵,也让学生在学校里还能感受到像家一样的那份亲情。

2.拓展型课程力求“多元化”

多元课程建设,可以提升教师对品德课程的施展力,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让缤纷的课程变成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万花筒”。如: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评选“超级书生”,开设“读书银行”……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书包里,必定有一本喜爱阅读的课外书,读书成了他们的习惯和需要。

3探完型课程提倡“生活化”

通过组建和培训“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德育墙讲解员”、“安全墙讲解员”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感恩歌曲演唱比赛、“感恩母亲”征文比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汇报演出”、“八德之星”的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活动,用身边的人与身边的事来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恩之心,培育他们道德教育的根本,开启道德教育的源泉。

二、对三类课程的教育功能进行科学的定位

1.基础型课程――致力于“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建设,使之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逐步使学校各项基础型课程的质量齐头并进,进一步形成优势课程和特色课程。

2.拓展型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童年经历。

3.探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善于发现、乐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以专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以及共享成果的新时代优良品质,并逐步形成探究型课程资源库。

三、结合“家长微型课”共建教育平台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6

1.配合区、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全力实施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设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禁挤占、挪用体、音、美、地方、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薄弱学科课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学校考评的项目之中。

2.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常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教研室深入开展常态课堂的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地抽查教师的备、教、辅、改、考、评、研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通报,各校要继续加大常规检查力度,使课堂教学常规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本学期教研室将对各校常规教学进行全面督查。

3.完善备课组建设。转变集体备课理念,充分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加大对集体备课过程督查。备课中以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出现问题的修正等作为交流反思研讨的切入点,主备人与同组课任教师互谈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要抓好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杜绝一人备集体用的现象出现。

4.结合市“基础教育提升质量年”活动。补充完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二、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重点,教师培训方面。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既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有集中培训,也要分散学习;既要骨干引领,又要个人自修;可以是师徒结对,也可以是网络拜师,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1.继续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学习型群体,师生共同养成自觉读书习惯,提升文化品位。

2.组织各级骨干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班学习;

3.继续在总结2010国培计划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音体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参加脱产置换、短期离岗及远程网络培训等“国培项目”研训学习。学校要制定保障措施和考核细则,做好督促、检查、评价工作,确保今年国培项目顺利开展。

4.组织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教材分析、观课与议课、有效教学、师德修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特岗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听课、上汇报课、研讨等活动,帮助特岗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5.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结合教学实际采取讲座辅导、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二级培训工作,九月中旬进行我市继续教育二级培训,此基础上各校做好校级培训考核工作,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十月份做好继续教育的考试组织和阅卷工作。

6.深入开展课标、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各校在开学两周内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进行质量分析,进一步做好教材教法专题教研活动。

7.做好音乐、美术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音乐、美术学科今年实行分课教学,学科教研员在做好本市教师培训的基础上,主动邀请出版社和区内外专家来我市对学科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积极探索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教学思想,教研员要加强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指导,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问题。

1.学校层面的达标课”展示活动。开展达标课、创新课活动,即以学校为主体。各学校要成立由骨干参加的教师“达标课”工作指导和评议小组,制定评议工作表,通过达标课的形式,探索高效课堂策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学校在完成“达标课”展示活动后,可按10%数额公示并上报教研室,参加市示范课的比赛。

2.校长要带头参与“达标课”展示活动。此基础上上报并参加市中小学校长课堂教学大赛”

3.开展教研员集中或分散蹲点“磨课”活动。按照“备课-上课-评课-展示-总结”为工作基本线索,从各学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1.继续开展联片教研。促进城乡教学质量共同提升,继续开展以四小、二中为中心的教研基地建设,通过中心辐射、校际互助、学科互补、以强带弱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本学期各学科组织市级以上教研活动一次,片区教研活动每月一次。

2.加大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组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课程建设现场会,推动我市学校课程建设。

3.继续深化重点立项课题研究。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各校要围绕各类立项课题。做到内容充实、过程扎实、资料详实、成果真实,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教研室将在本学期择机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专项评比、验收等工作,并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

4.各学科要有计划的组织基地学校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到对口学校紧紧围绕“创建高效课堂”开展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与点评、专题讲座等活动。做“影子”教师。各校定期向基地学校选派教师观摩学习。

5.各学科继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教、交流、研讨、评比等活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好骨干教师的使用、考核和评价工作,骨干教师在专题讲座、课堂示范、送教下乡、教学点评、跨校带徒等工作中。月底将各校骨干教师考核资料及考核情况报教研室。

6.适时以专题形式在网上开展在线交流研讨活动。加大网络教研的专业引领力度。

7.继续组织好期中和期末各学段质量检测的考务和统一阅卷、成绩分析工作。

8.做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组织高中教师参加辅导班和研修班,教研室要搭建平台。择期组织毕业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探索毕业班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要研究历年高考、中考命题的趋势、动向,与区内名校加强沟通,获取前沿信息。

六、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