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1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达到每个城市(地区)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区)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战略导向 全面预算 控制实施
面预算控制是将企业的理念、战略与企业的具体运作连结在一起的管理方法,它立足企业整体,用预算手段调控企业的资源配置、协调部门目标,便于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但由于我国部分企业在全面预算控制过程中未能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过于注重短期目标、忽略部门协调,加之预算管理本身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现行全面预算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资金预算为中心导致预算缺乏全面性
全面预算是企业营运活动的细化与量化,包括特种决策预算(如资本预算)、日常业务预算(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内容。日常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通常以会计分期进行编制,便于控制执行,操作性强,分为年度预算及中期预算(季度、月度或半年度)。从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看,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企业的理想目标,而以年度预算为主的短期预算则通常以短期利润最大作为其真正的目标。企业实际操作中一般以销售为起点、以财务预算为核心,年度全面预算主要侧重于以销售为起点的现金预算和以年度利润为目标的财务预算,难以对企业中长期问题进行预算控制,难以协调各部门控制目标,预算变成短期行为、局部行为;部分企业也尝试编制1年以上的中长期预算。就实际执行而言,没有充分调研与科学决策的中长期计划的实用价值比较低。
(二)中高层参与度不够导致预算控制层级过低
预算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通过预算企业可以优化人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配置。由于不少企业侧重进行日常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预算工作的责任主要落到了财务部门。因财务部门权限与工作范围及业务能力等制约,以财务部门主导的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同时由于缺少预算委员会或者高层经理参与度不够,导致预算并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企业高层的目标和各业务层的诉求。此外,全面预算控制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否则,预算将是一纸空文。
(三)预算控制与战略脱节导致预算控制缺乏可持续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要高瞻远瞩,从大局、从长远考虑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是整体的、长远的,预算控制则需要具体的、现实的,许多企业战略目标宏伟而全面,却从来没有分解,是否可检验、是否得到认可则不得而知,造成预算目标与战略完全脱节,经理人随意性极大,预算成为没有方向的数字工程。一些企业高层盲目制定业务指标,中层管理者通常只盯住量化的考核指标,预算管理成为数字指标分解的代名词,数字政绩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脱节。企业全面预算控制不仅是要正确做事,而且要做正确的事,只有符合公司战略导向的预算控制对企业长远发展才是有利益的。
二、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内涵
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就是要在战略导向下确定全面预算控制目标的内容,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将企业战略目标逐步变成现实。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应突出对战略的支撑作用,其顶层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包括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资本支出计划、中长期研发规划、中长期人力资源计划、中长期薪酬设定和绩效计划、战略物资储备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综合企业人、财、物及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综合权衡并伴随经营形式的变化适度修正。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下制定相应的中、短期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分项预算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包括运作管理计划、资本支出计划、研发计划、市场营销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成本费用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融资计划等。在年度经营计划的基础上最终量化形成企业的年度预算。正确把握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内涵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全面预算控制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全面预算控制管理,战略目标才能与企业的经营挂钩,才有实现的可能。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可使预算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
(二)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的体现
全面预算管理源于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财务战略等分项目标,企业的经营战略、财务战略必须服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全面预算控制目标是以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对战略目标实现步骤科学分解为基础,在制定科学合理、协同一致的经营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明确目前所处的阶段和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量化的过程。如何将没有任何操作性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成可量化、可控制、可考核、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
(三)全面预算控制相对于战略目标具有很强的机动性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指导性、方向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企业经营环境却是多变的。预算控制的生成过程决定了其前瞻性、指导性,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是不可控制的,企业只有主动适应并动态调整,预算控制才具有实战性。因此,全面预算控制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必要的调整机制,企业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通过预算管理相关机构提请企业高层对企业战略方向作必要的修正或调整。
三、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实施
基于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要求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要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充分进行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战略研究,纵向合理规划战略实施阶段与阶段目标
战略决定预算,预算支持和修正战略。没有战略的预算是缺乏长远计划的短视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企业战略目的不明确或者没有清晰的战略,就无法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全面预算控制只能形同虚设。因此,企业不仅要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有1到3年或5年的中、近期的细化目标。
全面预算控制目标必须与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企业如果过于急功近利,阶段目标过高,则风险过大,最终偏离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如果过于保守,同样也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因为企业会错失良机,被对手淘汰出局。阶段目标是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出发点,在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划分战略实施阶段与阶段目标成为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控制实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加强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协调,横向实现各战略目标的相互协同
在纵向合理规划战略实施阶段与阶段目标后,配套的分项预算目标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各分项预算目标要高度统一,以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为例,如果没有财务的支撑、不符合财务管理的规律,盲目确定经营预算目标并强力推进,也许短期看成效显著,但从长远看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并没有什么益处,甚至是反作用。没有财务保障的经营预算、财务不具备可行性的经营预算最终都无法顺利实施并完成。
企业的中长期经营预算、财务预算等分项预算是在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分解下完成的。在实践操作中,不少企业重经营预算数量忽略质量及企业的财务保障,特别是在年度预算中不少企业认为经营预算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目标,企业实现了经营预算也就实现了战略阶段目标,出现盲目定预算指标数额、盲目定预算增长率、盲目分解预算指标等情况,甚至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成为一种负面的工具。基于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要避免定位过高或定位过低两种不良倾向,预算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现实性,才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因而,预算编制要整个企业一盘棋,要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要打破公司和部门之间的壁垒,避免各自为政,加强内部协作沟通,特别是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沟通,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只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同时得到各层级的广泛认可,后续控制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与控制要紧密配合,科学进行绩效考核
预算管理本身是企业战略、绩效等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战略目标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业绩评价分析的基础。战略、计划、预算与绩效考核等组成一套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闭环。没有预算就没法控制,没有控制的预算就等于没有预算。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要落实预算部门的职责,建立全面预算考评机制,预算考核一定要与绩效评价紧密相关,与员工完成实绩高度相关,与企业战略目标正相关。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也是实现全面预算总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预算的绩效考核应遵循激励、遵循权责利对等和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事前制订明确的激励机制,注意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奖励结果与完成结果正相关,激励员工工作责任心,增强组织归属感,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目标。
企业要完善相应的预算控制机构,避免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预算考评机制只有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并行之有效,才能促进各阶段预算目标的有效实现,让员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根据完成情况各得其所,预算控制目标才会落实并如期实现,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亚兰.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3
全省水利系统有2000多家企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不多,打入市场的拳头产品也少,有些以水资源为经营重点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强势,譬如供水、水利旅游等。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开发力度不大,也缺乏完整的、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欠活。水管单位的防洪保安、排涝抗旱等社会公益支出缺乏补偿机制,水价、电价不合理,水、电费也难于收取到位,支出缺口越来越大,负债包袱越背越重,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虽然已作政策规定,由于各级财政资金紧张,进展缓慢。其次是中小水电、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复杂,问题也较多。
筹资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投资策略。中小水电、城镇供水、水利旅游和种养业是水利经营的重点,潜力巨大,一大批项目亟待开发,但资金缺乏,同时也缺乏筹资策略,筹资数额远远跟不上需求,严重制约着项目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政策不配套。经过努力,先后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几个产业政策文件,但还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管养分离、水权、水价和水市场问题;其次,省里下发的政策文件,具体贯彻执行难度较大。发展水利经济要靠政策支持。要加大水利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配套的力度,要为发展水利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速发展水利经济的措施
1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把水利经济纳入本地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使其成为地域经济增长点。
2配套产业扶持政策。要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向水利行业。
3水利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建设有机结合。全省水资源要做到科学、合理和有序开发,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特别要做好水利经济工程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要把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与水利发展规划相衔接,把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总之,各级要在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规划、计划、用地和资金投入方面给水利经济留足发展空间。
4建立多元投资体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解决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策文件规定各级政府用于发展水利经济的资金一定要到位,除定的几个投资外,建议再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拿出10%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引导和引进民间社会闲散资金。中小水电建设筹资已有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鉴;四是通过国内外银行取得信贷资金。
5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水利产业市场。采取并购、租赁、托管、BOT、TOT项目融资等方式,促使水利产业资本营运走向科学、良性循环。要进行整个水利产业资产的整合,做大做强水利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争取其中部分企业成功上市融资。
6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要快速发展水利经济,使水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在产业策划、企业发展、引进外资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急需复合型的人才,要不断引进熟知经济管理、会外语、会计算机、懂法律的人才。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4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5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5
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总纲,中国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初步编制,日前已经完稿,近期将在多个部委会签,而后报请国务院讨论批准,并有望在三中全会后不久出台。
该课题组的一位成员对记者介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该规划总述部分之后提到的首要问题,单独成篇。由此可见,这一版城镇化规划紧扣“人的城镇化”主题,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任务。
据记者了解,从发改委人士到相关专家,都将支出成本视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难点表面上是各项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本质上却是制度改革背后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问题。”今年7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对市民化成本问题如是描述。
市民化成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其中包括城镇化建设维护、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投入等;二是个人成本,主要包括农民工生活、住房和自我保障等成本支出。
上述报告指出,公共成本全国人均为13.1万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撰写上述报告的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农民改居民”的公共成本更高,大概在20万元左右。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不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以卖地来实现的土地财政并不能持久。贸然推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并提供市民待遇,地方政府将很可能面临资金缺口。
“未来需要建立由中央、地方、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魏后凯说。
上述报告认为,未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跨地区农民工集中流入地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应着重承担城镇建设维护与公共服务管理成本;企业重点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住房和自我发展成本;农民工应主要承担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生活与自我发展成本;应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资产,实现农民工“带资进城”。
“目前发改委已编制成稿的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内容,与这一报告的思路基本一致。”一位城镇化规划课题组成员透露。
个人成本方面,根据上述报告测算,全国人均为1.8万元,东中西部则分别为2万元、1.5万元和1.6万元。
倪鹏飞表示,解决市民化过程中的个人成本问题,能否实现稳定就业至关重要。他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的城镇化一旦开闸,农民很可能在还不具备就业技能的情况下,就被动地“城镇化”了。
“部分农民住上城市化的楼房后,交不起水、电、物业费,很多无形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假以时日,他们反而住不起楼房。”他进一步指出,市民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忽视农民就业岗位的问题,入城后的农民又失去了可以回归的土地,就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6
一、关于技术开发费
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以下统称企业),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下列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二、关于职工教育经费
对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关于加速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前两款所述仪器和设备,是指20**年1月1日以后企业新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
四、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自20**年1月1日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上述企业在投产经营后,其获利年度以第一个获得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可以依照税法规定逐年结转弥补,其获利年度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
按照现行规定享受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内资企业,应继续执行原优惠政策至期满,不再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