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财务;集中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财务集中核算使财务管理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实现了公司级财务信息的集中和共享,远程业务处理、远程出具报表、远程查询分析、远程监督控制具备了延伸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方法,下面对财务集中核算后,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集中核算后在管理方面应注意建立、健全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

1.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界定岗位职责,明确各会计人员具体分工。建立内部业务规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考评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保证财务部门廉洁、高效的为各单位正常工作服务。

2.明确各单位的职责。

实行集中结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各单位仍然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

3.加强资金和预算管理。保持预算的严肃性

预算是大型企业的行动总纲,各单位应准确、及时地编制财务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做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先行财政部门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结算中心严格按照财务处审批的计划对外支付款项。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以减少资金沉淀,加快资金周转,盘活资金,也防止“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财务集中核算后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核算与管理的关系

集中核算后,财务人员的核算职能相对弱化,但对核算的质量要求更高,必须提供更准确、更规范的核算数据。集中核算后,要更加注重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监督和控制工作,特别是确认和计量工作,促进会计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和控制职能的同时到位,要及时引导财务人员重新定位,同时,财务管理的其他职能也必须加强:要科学编制本单位预算,控制各项预算支出,做好预算分析;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做好资金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要细化资产管理,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益的分析;深入生产经营实际,更多地参与生产经营过程,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更全面相关的信息。

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公司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所实施的财务集中核算,本身就是适合财务管理实际的管理创新。随着集中核算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提高改革的自觉性,要探讨在集中核算模式下,怎样更好地改进财务工作,什么样的考核机制才能发挥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新经验,形成新思路,开辟新途径,立足自身实际,认真剖析自己,实现不断创新。

3.处理好集中与服务的关系

各级财务机关要转变工作作风,不仅树立为领导提供生产经营决策服务的意识,更要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集中核算后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要认真地解答基层人员提出的有关管理、核算、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要切实树立起集中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转变为同一目标下的互相服务、团结协作的关系,通过强化服务来实现有效控制,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最后,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把握好以下二点。

1.财务管理要强化实时控制

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管理的一项显著变革就是由“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和价值化管理转变。强调财务控制从静态走向动态,即从事后获取静态会计核算信息转变为实时获取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动态信息,对比分析、找出偏差、纠正偏差、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控制行为从事后走向事中,从静态走向动态。

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目前财务管理的集中控制、实时控制已经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和推行。有一项统计表明,世界500强的公司实现财务集中控制的已达80%以上。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和基础,财务集中核算的实施,为我们公司从根本上实现集中控制、实时控制提供了可能。

2.财务信息要共享化、集成化

企业的信息系统就好比人体的神经系统,人体需要神经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活动,企业需要信息系统来掌握和指导各种经营活动。财务如何同业务协同运作一直是公司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其他业务处理系统中的数据无法流入到财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核算,系统间不能无缝链接,那么仍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财务核算人员将大量的业务单据进行整理,然后制作凭证,一方面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没有得到有效减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常出现不同部门从不同角度采集的同类数据存在偏差的问题。这就需要系统的集成化,这种集成不仅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内部各模块的充分集成,也包括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强调面向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公司内部各部门在各个结点产生产、供、销信息的同时并行进入财务信息系统,同时将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真正实现公司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效率,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任立辉,武作杰.会计集中核算谨防“真空”现象.2004.

[2]张忠华,杨杰山,何少锋.关于勘探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大体设想与方案.2004.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2

过去的,公司监事会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对公司和股东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和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对公司财务运营情况及执行制度情况进行了核查,维护了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主要工作分述如下:

一、监事会的工作情况

本年度公司监事会共召开了五次会议,分别是:

1、2月23日召开第五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计通过:《公司监事会工作报告》、《公司财务决算报告》、《公司利润分配预案》、《公司报告》全文及摘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

2、4月20日召开第五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第一季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3、7月19日召开第五届监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4、10月25日召开第五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第三季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二、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能够依法进行管理运作,决策程序合法,内控制度较为健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各项决议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未发现公司董事、经理人员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有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行为。

三、监事会对检查公司财务情况的独立意见

度财务报告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师对公司度财务报告出具的审计意见所作出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

(一)监事会对公司最近一次募集资金实际投入情况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未募集资金。公司最近一次募集资金实际投入项目与承诺投入项目一致,未发现使用不当的情形;募集资金项目和用途变更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二)监事会对公司收购、出售资产情况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收购、出售资产的情况。

(三)监事会对公司关联交易情况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的关联交易事项如下:

1、向控股股东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原料,全年累计发生金额18.04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0.04%;通过此项关联交易,公司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2、向控股股东的控股子公司福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采购原料,累计金额1,373.55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100%;通过此项关联交易,公司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3、向控股股东的股东的子公司新疆燕京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购原料,全年累计发生金额584.63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1.43%;通过此项关联交易,公司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4、向控股股东的控股子公司福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啤酒,累计金额599.32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0.66%;向其销售原料9.59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100%。该交易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5、经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本公司代其行使在福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燕京啤酒(赣州)有限公司的股东权利,此交易有利于减少同业竞争,有利于本公司营销战略的科学实施和市场的统一规划管理。

监事会认为:以上关联交易中,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决策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交易价格公允,未发现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

(四)监事会对公司核销部分坏账的独立意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公司章程》及公司相关的会计政策制度,公司拟对部分坏账进行核销。本次核销的坏账共计27笔,金额共计5,860,741.38元,其中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共计5,791,636.22元,度计提坏账准备69,105.16元。本次核销的坏账,影响当期利润69,105.16元。

本次核销的坏账,绝大部分为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对公司当期利润的影响甚小,公司将以“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继续保持和落实追索债务的权利和措施,切实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监事会认为:本次核销的部分坏账准备事实清楚,并已证明确实无法收回,公司董事会对其进行核销是合理的,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况,监事会同意上述处置方案。

四、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非标意见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聘请的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公司度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五、监事会对公司利润实现与预测存在较大差异的独立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未披露过盈利预测,不存在差异情况。

六、监事会关于《公司年度报告》的审核意见

监事

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对董事会编制的《公司年度报告》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核,并提出了如下书面审核意见:《公司年度报告》的编制和审议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

《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符合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各项规定,所包含的信息能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出公司度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等事项。

在监事会提出意见前,我们没有发现参与《公司年度报告》编制和审议人员有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

因此,我们保证《公司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承诺其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七、监事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审阅情况

监事会认为,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报告期内公司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能得到有效实行,在公司经营管理各个关键环节、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管理控制作用,能够对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运行及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保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的。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3

一、  销售主体的改变

销售模式其实是一种销售方式,是销售主体通过流通领域,运用销售方式销售商品的一种活动。其流程是:商品——流通领域——消费者;具体操作为:销售主体——商品——销售人员——营销方式——流通领域  〈市场〉——消费者。

计划经济下的销售主体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和一些个体商贩。国有、集体企业占所有销售主体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它居于次要地位。以前我们外出时通常能看到一些企业的名称前面都冠有“国营”两个字,连一些集体的饮食店、供销社也冠有“国营”的名称;在公安、司法实践中要认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主体,很间单,没有任何异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  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确立了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十几年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了国有经济,同时也使许多国有企业改变了性质,采取了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帮助力度,初步建立和逐步规范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主要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主体演变而来,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以及个体、私营企业等销售主体,销售主体就变得复杂。

在公安、司法实践中  要认定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必须先查明企业性质。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加工企业,连法人登记都没有,根本无法查明,在诉讼阶段,就有一些典型案例引起司法界、法学界的争议和争论。

二、  销售人员的身份改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是明确的,习惯统称“供销员”。所谓“供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供应〉原材料,推销〈销售〉商品的行为。企业的供销员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采购;二是推销。

所有的供销员都是企业的正式干部职工,一些大中型企业把人事、劳动部门分开,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职工由劳动部门管理;一些小型企业把人事、劳动部门合并为统一科室进行管理。公安、司法机关要确认其身份,到所在单位调阅一下档案就可以。那时个体经商人员的成分不叫供销员,有一个固定称呼,叫个体商贩。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销售人员”。现实中有称:“业务员”、“推销员”、“销售员”、  “供货员”、“委托产品销售人”、“人”等;工作职责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致相同,负责销售主体的采购、推销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是复杂的,有正式干部职工,有合同聘用制销售人员。其中聘用的销售人员有长期、短期的区别。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和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公司管理规范,公安、司法机关要确认销售人员的身份,到企业查一下档案就可以。但是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旦企业被诈骗或被侵害时,无法维权,无法举证。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说!”如某市公安机关今年三月份侦破了刘某涉嫌特大职务侵占一案,涉及到证实犯罪嫌疑人的“销售人员”身份时,由于是私营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混乱,连起码的聘用合同、销售合同都找不到了,公安机关为了证实其身份,只好到外地客户去调查取证,花费了一些本不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训很深刻。

三、  销售人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的改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供销员拿销售主体的固定工资,领出差补贴,一切福利待遇与正式干部职工同等。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没有固定的工资待遇,销售方式普遍实行“责任制”。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和一些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比较好,在实行“责任制”的同时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待遇尚能落实,如保险、统筹等销售主体都能解决。一些不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销售人员的待遇就没有保障,尤其是一部分不讲信用的个体、私营企业等销售主体拖欠、克扣现象严重,纠纷频繁。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员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人员待遇和销售方式方面最大的区别是:销售行为与销售业绩是否挂钩的问题,前者不挂钩,后者挂钩。  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员的采购、推销行为不落实“责任制”,不与业绩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对销售方式普遍落实了各种“责任制”,而这些“责任制”名目繁杂,形式多样。如“包干制”、“包底销售制”、“地区产品委托销售制”、“利润分成销售制”、“让利销售制”、“某某销售制”等。

如某市公安侦查机关今年二月份办理了一起挪用资金案件,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挪用货款的问题。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其销售方式、销售人员身份进行了调查确认:销售方式是“包干制”,即销售主体以低于出厂价格提供给销售人员商品,并送货到客户,承担运费、税收,不拿固定工资,自负盈亏年终到销售主体结账;身份是销售主体正式聘用的销售人员。由于销售主体内部管理混乱,“包干制”有缺陷,销售主体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活动、资金回笼等无法监控、管理,“包干制”流于形式,给犯罪嫌疑人钻了空子;在报捕阶段,个别司法机关的经办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人员身份识别不清,认为证明犯罪主体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后来公安机关直接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依法起诉,最后审判机关认定被告人有罪判了刑。由于侦查、检察机关对该案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认定有异议,严重地影响了办案的质量和速度,造成了打击不力的现象。

从公安、司法实践中大家体会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安、司法机关要查清供销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很容易,有档案可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安、司法机关要查清销售人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很难,原因在于:

〈1〉销售主体复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区别巨大,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公安、司法机关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公安、司法人员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有的公安、司法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思想僵化,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模式区别不清,常常因案件的一些细节争执不下,影响了办案的速度和打击的力度;

〈2〉销售方式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在销售活动中销售主体说了算,不能以一句营利和亏损来概括。

如某市公安机关2002年11月在初查一起职务侵占案件中,发现一销售主体从营销策略上去做文章,临时搞部分商品底于出厂价进行亏本销售,具体销售活动由销售人员进行,销售主体没有书面授权,也没有文字记载,只是电话通知,又没有原始记录,时间一长,大家都说不清楚了,年终结账时将亏损部分都算到销售人员上。销售主体以涉嫌职务侵占犯罪将销售人员告到公安机关。虽然该案侦查机关没有立案,但销售人员的名誉受到了侵害,这些都是销售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3〉档案不全,销售主体被侵权后无法举证。国有、集体企业、公司,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内部管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档案完整。但是一些小的企业、公司,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在聘用销售人员、福利待遇、采用销售方式等方面,没有任何档案或原始记载,甚至连本台帐都没有,发生案件、纠纷后,自身无法举证,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诉讼活动困难重重。

2002年10月份,某县公安机关派员到沿海一个发达的城市去调查一起职务侵占案件,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找到一个个私公司的老板,意图取一个证据,要求个私老板提供财务账,一问才知道哪有什么财务账,他做生意从来不建账,收支全在自己的口袋里,本来可以通过查一下账目,个把小时就能解决的事情,却无法进行。由于这份证据是定案的关键,某县公安机关前后三次找他,制作了三份笔录,最后还是达不到要求,真是劳命伤财。

四  、销售环节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环节是计划性、指令性、层层进货、批发,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环节、手续繁杂。在公安、司法实践中收集证据容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环节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定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销售环节的简单化,一般商品取消了计划、指令性。销售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消费者可直接向销售主体进货,在流通流域减少了许多环节,减轻了生产、销售成本,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4

财务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展示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能力。

在新的世纪,每个组织的各个部门将尽力展示他们以最佳方法和最低廉的成本所提供的价值.像财务部门一样,组织中的其他部门将转向以服务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服务。转变后形成的全新的财务职能要在整个经营领域内推动变革,为公司其他部门做出表率。财务部门要在其他部门之前率先实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引进和学会新技术、使用新工具,更多地涉及到经营理念的转变。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以灵活多样、迅速反应的方法,运用新近发展的技术提供全新的服务。

2.应对技术发展的挑战。

近年来,技术发展对财务职能影响十分深刻,不仅表现在运行方法的变革上,还表现在对传统组织结构的改变上。这种变革导致如下结果:记账过程和数据收集过程本身都实现了自动化;因特网的使用,例如电子商务,给财务职能的扩张带来了新机遇。

很多组织在建立和维护连接全公司的系统上不惜投入巨资,一些组织开始运用ERP系统,另一些组织则设法使以往的系统与中间件系统建立联系[4]。一旦将原有系统连接起来,投资即转向支持网络的系统,以便与组织的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将经营的信息及时送达供应商和客户,并将有关原料订购或产品供应信息在公司内部迅速传递.典型的情景是:客户所下的订单通过作业流程技术自动传递并送达供应商,以便向供应商相应提供所需投入的要素,而结账通过电子转账系统实现。财务人员会发现,他们仅仅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才能有用武之地。

3.由记账职能转向增值职能。

由于使用了新计算机技术,会计流程缩短2/3,会计核算成本大大降低,而决策支持和控制活动将向以价值增加为主,并将占到全部财务活动的一半。因而,今后财务部门至少要将50%的努力集中于价值的创造、竞争力的提高。这一变化将不可避免地使那些曾经满足于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记账和一些技术细节上而不承担任何风险的财务人员无所适从。

4.引入非财务的和质量的绩效衡量标准。

信息时代已不同于工业时代,他以知识经济与创新、一体化、全球化和个性化为特征,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仅以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是不全面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由于太“财务数据化”而不能与企业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相联系,因而不能有效地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的信息。以非财务的和质量的指标评价来弥补财务指标评价的不足,正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

5.控制整合信息和绩效管理战略。

新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组织内制定一个完整的信息战略是可能的.不仅如此还意味着可以有一个供组织所有人员使用的统一的绩效管理系统,而不会出现由不同部门收集数据所造成的相互冲突的情形。决策的制定以可信的且可以降低风险的信息为基础,并由新一代财务人员用大量时间来实施这项至关重要的活动。整合的系统还需要与组织内各层次的绩效相联系,才能实现组织目标。

财务职能的内容

(一)筹资职能

财务首先是一种本金的投入活动。由于企业再生产过程是不断进行的,本金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投入与周转。企业本金投入的数额是由生产经营要素形成的规模与本金周转速度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财务不断筹集投入所需的本金,使财务具有筹资职能。筹资职能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量的确定、筹资渠道的选择以及相联系的本金所有权结构的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渠道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发挥财务筹资职能,是进行财务组织的前提,也是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前提。随着企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财务筹资的规模也要扩大,筹资职能更显重要。

(二)调节职能

财务是一种经济机制,对再生产过程具有调控功能。

财务作为本金的投入活动,本金投入的规模与方向,一方面受制于生产经营要素形成的规模与结构,另一方面当本金筹集量(可供量)一定时,为执行资产所有者调整结构的决策或贯彻国家有关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通过本金投向与投量的调整,使企业原有的生产规模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发生调整,这是财务调节职能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实现方面,财务作为企业本金的投入活动,通过优化本金配置,进而调节资源配置,达到提高经济效率与效益的目标,也是财务调节职能的重要内容。发挥财务调节职能,是调整企业经济行为并使之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于企业微观活动的重要连接装置。

(三)分配职能

财务作为企业本金的收益活动,当取得货币收入后,要按照上缴流转税、补偿所得税、缴纳成本、提取公积金与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顺序进行收入分配,这就是财务分配职能的基本内容。财务分配的对象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额(C+V+M)。由此可见,财务分配不仅是资产保值、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手段,同时也是资产增值、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工具。财务分配还是正确处理满足国家政治职能与组织经济职能的需要,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等几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财政分配、信用分配、保险分配与企业的关系,是以财务分配为纽带来连接的。财务分配职能是使财务范畴与其他经济范畴相区别的又一重要特征之一。

(四)监督职能

财务作为企业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活动具有综合反映性。一方面,财务活动反映生产经营要素的形成、资源的利用与生产经营及对外投资的成果,能揭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财务关系集中反映国家行政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能揭示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合理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国家制定了有关财税、金融、财务法规,所有者与经营者也制定了各种有关财务决策方略与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须按国家与所有者及经营者的有关规定实施财务监督,使这些规定得以执行,这就是财务监督职能的基本内容。财务监督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财务关系处理合理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财税监督、信用监督和其他宏观经济监督措施得以落实到企业的重要桥梁。

正确认识财务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的作用,促使企业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明确了企业财务职能,才能明确从什么方向去发挥财务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不同的财务职能的发挥,影响着财务管理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对财务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内容相关文章:

1.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和必要性

2.企业财务流程再造的意义和作用

3.现代企业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

4.财务职能有哪些内容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代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系统管理;相互牵制

财务风险和财务内部控制,是一对相伴相生、“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高校来说,不容忽视。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和对外经济交往的频增。为顺利推进大众化教育进程而累积的银行债务负担十分沉重,财务风险也逐渐积聚。然而,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和安全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系统性不强,权责不明晰、甚至不相容职务未严格分离,越位或缺位处理经济事项,进而引发财务舞弊的事件屡见不鲜。财务风险尽管无处不在,但总体是可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缜密的制度约束可以消除,抑或控制在组织可容忍的范围内。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主动跟进,在内控的范围、内容、方式或手段方面有所突破。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或组织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其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决策理论学家狭义上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日本学者龟井利明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根据财务管理活动及关系特征,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经营、存货、流动性风险等类型。

(二)内部控制

最早提出内部控制概念的是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协AICPA的前身)。它在1936年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首先提出:“内部控制这一术语是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1985年,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美国财务经理协会(FE1)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多个专业团体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称Treadway委员会)。1987年其赞助机构成立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aaniza-tion,COSO)委员会。即“内部控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1992年该委员会公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框架,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对环境的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我国将内部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注协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同时也指出了在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内部控制的六个固有限制,即:(1)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2)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3)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4)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5)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6)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1 内部控制的结构完整关系到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任何一个财务管理环节中,包括资金筹集、财务决策、预算分配和会计核算等。每一个环节又涉及到各个岗位职责和财务管理操作流程。内控结构的完整性。指内控结构内容的全面性和各个内控环节之间的系统性。财务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之分,但仍然有章可循。财务风险存在于各个财务管理活动中。有效地监控和防范财务风险必然要求内控设置的全面化和系统化。内控结构既要体现出内控内容的全面性,又要反映出内控环节之间的稳定性。否则无法有效地、持续地防范财务风险。

2 内部控制的制度化是科学决策,降低风险的必要保障。内控的制度化,就是要将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决策方式、财务岗位职责,财务分工、人员配备、财务流程等纳入内控制度中,使之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财务管理的盲目性,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风险。

3 财务风险的存在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存在,必然对内控的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风险体现的形式、程度、特点、人为因素、客观环境等等,给内控的内容、方式、着重点的确定提供了参考。财务风险越充分,反映出来的内控越薄弱,那么内控的完善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二、运用系统管理思想科学构建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一)系统管理原理

系统管理亦称一体化整合管理。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组织核心价值寻向和战略目标为核心,对组织整体的运行模式、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进行全面评估,确立整体解决方案的管理模式。系统管理模式不是管理模块简单相加的解决方案,而是使组织整体与子系统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动性、协调性、增益性得到全面协调解决的模式。

系统管理既是对系统本身的管理,更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系统尤其是大型复杂系统实施的系统化管理,即遵循系统思想理念,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系统管理强调对管理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式管理。从时间维度上看,系统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一般的管理主要对管理对象的目前状况进行控制,使之与预期目标一致,而系统管理则不仅注重当前管理,还注重对管理对象行为特征的分析和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它在时间维度上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和联系观,强调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把系统看成是时间的函数。

从空间维度上看,系统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一般管理往往只关注某个具体特定的管理对象,而系统管理从整体、联系和开放的观点出发。关注具体对象控制的同时,还考虑该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构成及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控制度的构建,必须与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相匹配。一般来讲,对于规模较小或新校区建设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的高校,采取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更为精简和富有实效;而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校(学生人数在20000人以上,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采取分级分权管理模式。即通过分级放权归口管理,便于明确责任,有利于实现内控监管的精细化。内控制度的构建,应当与高校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相适应。

研究和实践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应树立系统管理的思想。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监控约束的内容很多,根据经济业务的关联程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八个相对独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呈网状交织的内控子系统,即预算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收入组织与学生资助管理控制系统、分配与绩效管理控制系统、票据(含支票)与印鉴管理控制系统、财务信息与查询管理控制系统、内部稽核管理控制系统。其中,预算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收入组织与学生资助管理控制系统、分配与绩效管理控制系统是重中之重。而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又是贯穿整个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主线和核心,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是控制的基础,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是控制的关键。

1 预算管理控制系统。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既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贯穿整个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主线和核心。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预算观念淡薄,预算编审重视程度不够,预算与执行脱节、管理松散、控制不严。预算时间过短、过粗,导致预算不准确、不全面。调整带有随意性,执行力不强,最终导致预算缺乏刚性和约束,失去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 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高校的一切经济活动最终会通过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加以集中反映。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防止造假和提高效益,也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高校会计核算管理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它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另一方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影响,促使内部控制在控制方式、控制对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机结合的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取代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会计账务处理集中化,传统会计的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内部控制自然消失。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难留痕迹。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或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单位重要的财务数据。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控制舞弊和犯罪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3 资金管理控制系统。组织存续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资金血液。高校虽不同于企业,但企业资金运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于高校资金管理而言,有借鉴意义。要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运转正常,资金链不能断裂是关键,也是最基本的要求。1999年教育扩招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各高校通过向金融机构举债等方式,投入到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项目多。资金量庞大。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004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4]38号)强调,高校资金的安全管理要以实现资金数量完整、交易公平、效益保证为前提,具体包括资金存取的安全性、资金活动的有效性、资金效益的保障性三个层面的内容。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高校资金安全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乏力,监控不到位。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公办高校尚无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破产风险的先例,但超过学校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而过度负债的问题,应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4 收入组织和学生资助管理控制系统。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学费等各项事业性收费。收费与资助工作事关学生的基本利益。当前高校尤其是公办师范类院校欠费相当突出,经济困难而需要资助的学生群体庞大。两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使高校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更显突出。收费与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内控制度设计不当,学杂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困难补助的发放等方面稍有疏忽,在学生中乃至社会上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对校办产业、后勤等经营性实体,以及联合办学、各类培训等创收项目,也应规范管理。

5 分配与绩效管理控制系统。传统的分配与绩效管理主要依赖于手工归集收入。主管人员照章计提。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的分配绩效管理系统实现了“人机”结合的电算化分配管理。校内分配制度执行的流程是:主要通过计算机定期汇总基本信息,人工辨别选择特定的分配比例,计算机系统计算并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自动完成上账。为避免人为操纵出现的分配的随意性,应建立科学的分配与绩效监控制度。同时,随着高校的发展,并受专业的市场接受度、管理职能、创收能力等因素影响,学校与各二级单位之间、教学单位与非教学单位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与利益诉求,分配格局日益错综复杂。高校内部一方面存在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公平分配的呼声日渐高涨。另一方面。平均主义、苦乐不均、分配不公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更好地、合理地落实好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克服更高平台上的“大锅饭”问题也亟待解决。分配与绩效管理控制系统应当在高校绩效评价和分配制度方面发挥动态监管、及时预警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作用。

6 票据、支票和印鉴管理控制系统。票据管理是高校收入管理的源头。这里的票据是高校履行国家赋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所使用的收据,是高校收入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也是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进行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票据管理。有利于规范高校收费管理工作,保障收入及时、完整、足额实现并上缴财政,遏制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支票作为一种付款凭证,一旦填写了相关内容,并加盖了留存在银行的预留印鉴后,即可成为开户银行提现或转账结算的凭证。所以,在使用上必须加强管理,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妥善保管,以免发生非法使用或盗用、遗失等情况,给国家和学校造成损失。

7 内部稽核管理控制系统。财务部门内部稽核不同于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

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而财务部门内部稽核,从其组织上来讲,它隶属于财务部门;从其职能上来讲,是财务部门内部的“调音师”,是发挥财务内部监督职责的“最后防线”;从其目的上来看,在于防范财务部门内部出现会计核算差错和财务管理人员舞弊。通过稽核,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疏忽、错误、舞弊,或发现财务内部管理中出现的不协调因素,及时加以制止或矫正,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稽核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8 财务信息与查询管理控制系统。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决策层对财务综合管理信息和核心数据、学院领导对学院各类经费分配信息、教职工对工资个税及个人科研经费信息、学生对收费与资助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沟通不及时,必然会影响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信息需求各方对财务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同时,由于财务部门的核心、敏感特质,其统辖的工作内容事关学校的经济命脉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故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等服务之前,一定要有严格的内控制度约束,确保其真实、准确、及时、严肃。

三、切实采取措施健全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缺乏预防机制,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内部人”监守自盗造成的。因此,发生财务风险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内部控制的缺失。2009年查处的四川某高校财务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王某重大舞弊案件,就是典型的内控制度不健全、长期缺乏监管、财务负责人“一条龙作业”引发的内控制度舞弊案。经查,2002~2007年期间,该校财务报表均由王某自己制作,自己审核;利用职务之便,多次违规按照会计口令做账、使用出纳的私人印章和财务专用章;长期违规参与收费,采取收入不入账等方式,累计贪污430余万元,另外造成学校收入144余万元去向不明。此案的爆发,在四川省属高校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为保证财务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处于严密、安全的控制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系统内控观”。在坚持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互相牵制和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前提下,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以预算内控为主线,统领财务内控制度,对各财务内控子系统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会诊,提出解决方案,并采取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内控体系。

(一)强化预算刚性,严格预算调整程序

预算管控应贯穿高校经济活动的始终,财务内控应突出预算的主线与核心作用。高校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坚持科学预算、全面预算。要构建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治理软预算约束,强化预算刚性。严格预算调整,减少预算收入追减、支出追加事项。对预算执行中的调整问题。应在充分规划论证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学校常委会或财经委员会、校长、副校长、财务处长的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坚决杜绝越权审批调整预算,特别注意防止支出追加、收入追减的随意性。强化节约办学意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由粗放办学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支出。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和完善专项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构建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项目资金使用和建设情况及时追踪问效,确保专项资金按照预算确定的具体项目和资金使用方向、进度落实。切实降低日常消耗性支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内控制度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具体来讲,一是要根据业务要求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立不同的会计核算管理岗位。审核、复核、审批、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等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不得兼任。二是要明确界定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采取措施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或直接登记入机内账簿。三是要加强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及时对软件进行升级补漏、更改参数,将错误存在的时间控制在最短。硬件方面,必须保证质量,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应当采用双系统备份。网络系统安全方面,应做好用户权限和密码的设置、重要操作的日志记录、安装网络安全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禁止用户自行安装或卸载软件等工作。四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借出和复制,应予严格控制,完善手续。同时,采取必要的存储安全保证措施。磁盘介质应贴上保护标签,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防湿的地方,最好进行双备份或三备份,并存放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分别保管。对保存的磁性介质要定期检查和复制,防止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资料丢失。

(三)科学规划,理性负债,确保资金安全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资金需求旺盛,供需矛盾突出;融资总量激增,还贷压力明显;欠费催收任重道远,资金来源渠道受限。在资金管理中,应坚持钱账物分管,支票和印鉴管理分离,大额支出和资金调度应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同时,针对高校的负债结构,重点抓好银行贷款管理。对于贷款融资,高校应坚持总量控制,理性负债,适时监控。科学规避风险。应以高校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建立基于学校发展战略、风险管控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信贷资金管理常态机制和长效机制。以教育部公布的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模型测算的贷款限额为基础,综合考虑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校园规划建设、学校财务状况、校区置换或整体出让、融资成本、银校合作关系、金融系统不确定性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链牢固,确保支付)等因素。量力而行,综合平衡确定贷款总规模,把握融资节奏。应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中长期资金管理规划(3~5年)和年度资金计划,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规范贷款投向。合理安排还贷。贷款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对外投资、捐赠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等。

(四)完善收入与学生资助管理内控

制度

重点是完善学生收费管理内控制度,包括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定制度(财务、监察、审计等部门会审论证制度)、收费系统机内数据的修改复核审批制度、学费减免与退费审批制度、票款分离制度等。财务部门、学生所在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牵制,特别关注机内数据的修改复核制度。收费管理系统内的数据,未经过特定的授权审批程序,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进一步完善办理退费的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审批退费的额度权限,超过限额的必须经过上一级管理人员审批。要防止化整为零的分解退费行为,有效堵塞违规退费漏洞。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舞弊。在高度关注民生、扶弱济贫的现实环境下,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贫困生、特困生减免学杂费和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授权审批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小范围、提高或降低标准。改革奖、助学金发放方式,防止经办人员截留克扣。长期保存退费、减免、资助等的操作日志,以备审核。

对校办产业、后勤等经营性实体目标上交任务,以及联合办学、各类培训等应上交学校的比例,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减免,并采取措施“应收尽收快收”,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

(五)建立科学的分配与绩效监控制度

为避免人为操纵而出现分配上的随意性,应建立科学的分配监控制度。一是收入的确认与归类要准确。主要依据是财务、人事等部门,在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基础上形成的校内分配制度及教学、行政、教辅、校办产业与后勤等分类分配制度。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当根据收入的类型,通过会计电算化处理程序进行科学准确的分类。对收入类型不明确的,应根据经济业务的主要属。性进行归类。二是分配比例的确定。收入类型一经确定,收入在校、院(系)两级的分配比例业已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将收入确认工作标准化,并创造条件进入计算机分配管理系统。三是复核确认入账。对收入类型、金额、比例反复进行复核后八账。复核中要高度关注并避免收入分配的重复计提或漏提。四是建立分配与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学校分配和绩效情况进行检查,对绩效考评和分配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对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问题进行纠偏,对重大问题及时向学校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预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加强票据、支票和印鉴管理

加强票据管理,务必要做好票据的“申购、领用、使用、核销”等环节的工作,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票据领购、核销手续。严格执行有关的票据管理规定,力求票据与项目相结合、票据与收入相结合、票据与稽核相结合。同时。大力推进票据管理的网络化。跟踪每一张票据使用的具体情况,加强票据管理力度。逐步实现非税收入票据管理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

对支票和印鉴的管理,一是要严格贯彻“票印分管”的原则,空白支票和印章不得由一人负责保管,并明确责任,形成制约机制,防止舞弊。二是要做好支票签发与保管工作。支票签发工作由负责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出纳(银行出纳)担任,审核记账及复核人员不能兼任支票的签发工作。支票存根和退回的作废支票要同其他会计凭证一样妥善保管。三是印鉴的管理。印鉴包括财务部门内部相关人员个人名章和支票印鉴。作为经济工作者,应有较强的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财务工作个人名章由相关人员自行妥善保管,不应随意置放。同时,要防止个人名章的使用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杜绝图省事、简化工作程序或责任心不强等出现财务内部个别人员借机舞弊的行为发生。

(七)推进内部稽核制度化、规范化

财务内部稽核应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检查、复核各项财务收支及其涉及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同时应系统地对其他内控子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包括对各项财务收支及其涉及的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审查和事后复核。对内容不合法、不真实、手续不完备、收支额度不准确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予以退回,或要求更正、补充。稽核人员在对经济活动、经济业务进行稽核监督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向部门领导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财务部门的内部稽核分为日常稽核和专项稽核。对中小规模的高校,内部稽核一般通过设置审核、复核、主办会计等层次的岗位来监控,规模较大的高校可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独立的稽核科室负责。当然,无论是哪种模式,都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内部稽核操作规范,确保内部稽核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推进内部稽核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