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目标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42-02

体育校本课程指的是对国家课程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合理回应,即在保证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各高校自身主观条件与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体育校本课程最大程度反映了各方需求,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

1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删减,而且是体育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的做法是高职教育的要求与教育本义的回归。

1.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现实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资质、不同特点与不同个性的学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对不同个案研究分析后,即能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需要。

1.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就由执行者改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与评价者,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丰富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体育教师要胜任此项工作就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进行深化总结与提炼,不断学习与完善自己,所以说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水平的过程。

2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取向

2.1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准则

高职院校在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应以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基准,设计体育校本课程时,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体育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2.2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以现代健康理念为出发点

高职院校体育校本体育课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结合学生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变化与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身心调适能力,激励他们努力追求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3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确定终身体育的原则

高职院校体育校本在课程确定目标时,除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

2.4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取向时,一些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就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2.5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要正确处理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体育开发,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

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6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设计应符合时代性、发展性和民族性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2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我们甘肃省在2010年全面进入新课改,根据我的了解,有很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们。因此,我通过查阅资料,就校本课程的涵义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严格来讲,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包括国家课标下的课程、地方课程和自己学校所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指学校自己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符合本校学生的素质和兴趣的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最好的发挥,潜能得以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2)趣味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学得愉快、轻松。

(3)全面性。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形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习内容上既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又有实际生活的知识。

(4)实践性。校本课程要把学生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和社会实践能力。

(5)地方色彩性。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地方的一些民风、民俗、文化、地理等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操。

2.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我国中学课程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没有什么变更或创新,这就造成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3.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指导理论。当前本课程被炒得沸沸扬扬,它强调个性和特色,舍弃标准和统一,给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但任何一种改革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就缺乏一套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来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导致人们陷入了盲从的境地。

(2)对校本课程含义认识不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很多人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清楚,存在误区。其中一大问题是很多人把“校本课程”混同于“校本教材”,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开发校本教材,只要自己学校编写了教材,就算开发了校本课程。部分老师、学生把“教材”当成了“课程”。有的学校为了跟上课程改革的潮流,领导提出开发校本课程,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采用了“拿来主义”,把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放到了自己的学校,当作“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这样从根本上导致了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错位。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3

一、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

学校秉承“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摆渡文化,渡人成功”的校园文化。“摆渡文化”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摆渡到成功口岸,帮助每一位教师摆渡到幸福口岸。

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基本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与个性发展为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育人、年级德育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完善的公民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技能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在统一规划下,教师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个性发展课程体系包括艺体课程和科技课程,是依托地区历史文化和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开发的特色课程。

二、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根据校本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问卷调研、申报课程、课程审议、课程实施等过程基本形成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1.以学生需求为前提

通过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形成校本课程框架。一部分校本课程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也要随着不同的需求进行改变,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2012年11月到2012年12月对133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习压力问卷调查,发现有49.62%的学生是没有学习动力的,他们完全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下学习,所以往往是抱着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学习,更有3个学生明确坦言讨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在“年级德育课程”中,该阶段重点不仅要进行“心理调适教育”,更要加强“目标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2.以内修外联为保障

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是广大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建设。“内修外联”进行是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加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对部分主导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聘请专家进行带教,聘请杨四耕教授等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同时,与几所相关学校和单位建立“牵手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水平。

3.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知识、技能课程体系中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采取了“项目研究”的方式来推进。2012年,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五环节为切入点”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项目研究,共立项了《英语助学提纲》《初中化学实验导读与练习》等十四项项目。这些项目的立项完成了部分必修课程校本化这项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初中化学实验导读与练习》项目的研究补充了国家教材中一些实验知识,导读与练习形成后,在一些实验中就采用了学习、探究、讲解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2012年,学校龙头课题《基于学生学的课程构建及教学策略的研究》成功立项为嘉定区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通过研究过程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品德、技能、知识三方面素养的目的。

5.以文化建设为平台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摆渡文化,渡人成功”的校园文化。通过现代民主管理打造学校制度文化;通过“乐舟课程”“心”行动在黄中、爱心工程打造学校精神文化;通过习刻文化、知心工程、启航工程打造学校形象文化;通过建设书香校园和花园校园打造学校物质文化;通过幸福365工程、汽车之科技梦打造学校行为文化,使“摆渡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波,成为提升办学品质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

自2011年起,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在拓展以往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年级德育课程、学科育人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为支持的德育课程体系;创建了《民族文化赏析》《茶文化》等十九门拓展课程;建立了小木屋合唱团、网球队、车模队,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更新

Abstract:School renewal means that schools inclund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develop better based on previous and presen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an meet students'needs, challenge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highlight school's characteristic of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school renew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refer to those characterized with clear orientation, uniqu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The mechanism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involv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being based on schools and connected with communities; taking teachers as main body and negotiating with other parties; integra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perfecting the ensuring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main theme of promoting school renewal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o promote school renewal in course of developing school culture and to display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by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 renewal

当前,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但考试制度的改革还不够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改革的切实推进。在课程实践中,抓必修、必考科目,“知识本位”“学科至上”的弊端并未真正扭转,那些不属于升学考试范围的内容,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则不受重视,当作可有可无的“陪衬”,教师更多是关心必考科目的教学,对其他课程则缺乏关注和投入,由于教师以执行国家课程为主要任务,缺少独立开发课程的实践机会,所以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存在着不足。①由于课程类型事实上的单一性,教师成为“法定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机”,致使学校的课程文化缺乏生命活力。能否通过突破课程类型的单一性,创造基于本校实际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开发实践中,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学校的更新,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思考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学校更新的影响。

一、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的关系

(一)校本课程的特色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的。

针对性,即紧密联系本校实际,针对现实需要。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使课程校本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独特性,即具有本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继承学校传统并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独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是学校独特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适切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校本课程意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可以顺利实施的,它既要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也要适合于教师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

(二)学校更新

所谓更新,即不同于原来的状态,而且是朝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从学生方面看,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涉及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情感、道德、审美、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良好发展是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持续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既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良好而稳定的职业态度,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高超的教学能力等,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过去的问题,教师的发展主要涉及观念的更新,如教育质量观、课程观、学生观的转变;教育实践能力的更新,如课程开发能力、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等。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端正,学校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表征。学校更新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更新,即需要认真思索和回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机构?”等问题,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突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职责的特点。基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来带动学校评价管理制度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更新等。

(三)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1](68)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则可以使学生分享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和课程内容,如校史、校训、校歌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而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能够反映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真正提高。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且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范围,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制、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可以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能动的实践中,更新课程观念,锻炼并提高课程开发及教育科研的能力,也能够帮助教师克服对国家课程的“依赖心理”和“忠实执行的习惯”,增强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确立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强调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1](67)当学校以追求特色为取向时,就会在达到统一要求的同时“求异”,就会认真思索本校的办学宗旨、办学传统和发展路向、学校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等,从而找准学校发展的起点和路径,而不是盲目模仿和攀比,这对于学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以形成校本课程的特色带动学校更新的策略

(一)探寻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

1.基于学校,联系社区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其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受办学宗旨规定、在贯彻办学宗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模式,涉及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形成与彰显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师生澄清认识、明确目标、调控行动,使全校师生为之而努力。其中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全环节,可以实现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沟通,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理清学校课程发展的走向,借助校本课程的合理定位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也更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有的学校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可将学校历史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利用教师的爱好和特长,编制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像剪纸、线艺、陶艺、版画等,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的学校发掘和利用所处社区的课程资源,像文化古迹、风景名胜、民风民俗等,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历史文化。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实现多方力量协商对话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有“专家决策”“集体审议”“教师自主”等不同的开发模式,其中“集体审议”模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集体审议”要求多方人士参与,在审议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沟通融合,不同的利益在互动中协调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能够兼顾多方需要,也能够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具有合理性,能够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理解和支持,为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此,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特点是在寻求特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捕捉到具有特色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3.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所以有必要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精心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是否能够彰显特色,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感受、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等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课程的适切性;校本课程能否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同、能否在本社区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否在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这些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

4.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

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赖于相关条件的支撑,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是必要的。具体涉及课程资源系统、师资队伍系统、评价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掌握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队伍,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而规范的制度、清楚的责权利划分,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监控、指导、激励的作用,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二)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

1.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

课程文化是人们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涉及课程建设制度的变革和随之产生的新的课程产品,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形成的新的课程理念等。传统的课程是“官方课程”,课程是由专家学者开发的、代表国家意志的“制度课程”,是“法定文化”的载体,多由固定的知识内容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学校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严格规范地传承“官方课程”中的固定内容,并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当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位一体共处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时,学校在课程开发上的权利得到了确定。学校独立开发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旨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如果是由学校自己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就需要创生新的、独特的、“为我所需”的课程文化。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校、教师、学生、社会有关人士在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协商、对话、合作,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

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学校上下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认清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认清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必须为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如调查研究、校本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开展合理的课程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部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评价不能仅以终结性的结果为指标,关注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是必要的。

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给教师赋权增能,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在评价校本课程时,有必要考虑教师的态度、行为以及实际的收获。一要看教师是否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践;二要看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践,如做调查、写反思日记、收集资料、编写课程方案、撰写学术论文等;三要看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中的实际收获,如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同时,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补充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有的教师通过课程开发实践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既要考察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又要看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实际表现,还要看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所得到的收益,如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见识是否得以增广,学生的心灵是否得以净化等。

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开发者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切合实际,更具本校特色。

3.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校本课程系统,但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核心”,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成为课程系统“核心”的因素不止一个,但“特色”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有的学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加大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比重,在校本课程中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把“儒家经典”“文学”“戏剧”“民间工艺”等多个科目集结成校本课程系统,形成学校独有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以“审美”为基点,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科目中,如手工制作、舞蹈、文学、武术、标本制作、书法、科学小实验等,突出美育的要求,实现美育的目标,将审美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内容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通过各个科目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该科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上都有实在的进步。还有的学校以“农业技术”为中心,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作为课程“模块”,每一“模块”由一些具体的科目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来学习,掌握一种或多种农业技术。由此可见,通过特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①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而且新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教材,以及校本课程地位的确立等,都为教师的课程开发实践提供了机会,也随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5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依然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工作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是符合职业性原则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效能化明晰化

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跟着就业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灵活性。制约这个特点发展的因素是课程。部颁、省颁计划、大纲、教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课程尤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体现职教之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社会、家长负责,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先导,以名校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质就是要以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职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计算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的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在我校上述办学理念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于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发。其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考察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本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地区经济发展报告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环境调查等。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市场变化大,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要有前瞻性,学的课程落后,毕业后更落后,势必造成“就业难、招生难”、“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

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评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库。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计算机课程中有理论很深的,也有应用性很强的,如何平衡这两者,使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经过学生能力评估,以指导课程编制。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

4.优势评价

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先应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学校领导进行初评,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学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当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7544405265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6

1、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准备要充分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出周密的计划,防止活动失败,如:(1)明确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发后的课程会不会受到学生喜欢;(2)讨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对具体课程开发的过程;(3)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课程开发参与者的积极程度、态度、知识储备等;(4)课程开发可能遇到的困难、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外界帮助、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及方法;

2、校本课程开发的选题要恰当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意选题的恰当性,不宜太大,不宜太小。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感兴趣,更要注意选取健康、文明的题材内容,目的是增长学生的课余知识以及某些方面的生活技能。

3、校本课程开发时分工要具体、明确

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给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具体的时间表,防止有的教师因工作繁忙而忘记时间和具体工作内容。

如:《身体健康与地理环境》的分工和时间表:

3年建设目标

①2009-2010年编写完成本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基本达到能教学的水平。并投入实践。

② 师资队伍:目前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健全,地理组共计5人。每人可以开发、讲授一个章,以教研组长为总负责,督促协调教师进行开发和实践。今后一是继续抓紧年轻教师的地理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多与老教师交流,在教学上进行讲课示范,在实践教学中给他们压重担,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二是聘请校内外领导、知名专家进行指导。

③准备将本研究课题,以论文形式发表 。09年课题立项时将本课程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立项,如果成功可以以论文形式发表。

④2010-2011年进行实践并完善

⑤任务分配:

本学期近期计划:由于本期工作较繁忙,很难保证所有的课程事项都能进行顺利、完整,我们会把基本的框架和思路理顺,争取在假期里将所有问题整理清晰,达到能够在下学期能上课的基本要求。

4、校本课程开发要及时协调困难与经验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会遇到或这或那的困难,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或是新的技巧和方法。

在遇到困难时,课题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协调能力帮助课题小组成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要调整原来的某些计划细节,使原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在各成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时要及时分享并尽快推广,完善我们的计划和成果。最终形成《身体健康与地理环境》的实验稿。

5、校本课程开发要征求学生的意见

在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不断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在课题确立时就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使我们的课题能够被学生所喜欢。开发完成到草稿时也同样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不断地修改,达到令“顾客”满意的程度。

6、校本课程开发要征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的基础,又要在学校中开展选修教学,这就必然要征得学校的同意和支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都要有学校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如果学校不承认我们的劳动,即使课程开发再好也是徒劳,必须获得学校的支持,使学校愿意让学生选修、愿意帮我们安排选修课的选修时间、地点和选修的学生。

7、校本课程开发要与开展研究性学习向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进行自由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相对校本课程来说比较简单,实施起来更容易。研究性学习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些资料和经验。配合研究性学习可以使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得以顺利实施,同时研究性学习是校本选修课的有力的补充。

我们通过发放研究性学习选题参考(见附件三),统计选择人数,开展研究性学习。

8、校本课程开发要及时实践

课程开发完之后要立即进行教学实践,并进行课堂观察,保证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及时得到反馈。并不断调整。

2010年2月,我们开发的校本选修课《身体健康与地理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在3月份开始在高二年级中进行实践,每周一节课,共计8节。有两位教师间周轮流上课。经过统计参加的学生有360人。

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开发的选修教材基本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可以继续进行完善、总结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