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1
一、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
所谓民俗,就是民众的一种独特的、重复的生活方式,来自民间,生存于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具有继承性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深深地渗入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民族兴衰,天心民意,人间世象,无一不在民俗文化中得到折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留在现实中的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每一个民俗背后都烙刻着那一个深深的记忆痕迹。在民俗文化中,“民”性、民族性、大?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酝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这种民俗文化上的多样性,为我们研究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实物的佐证,也是我们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且多处于自然存在状态。这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征,一方面使它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和失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一些地区对民俗、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其资源处于艰难的境地,加之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对这些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地区的人们已经在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淡化,不少民俗资源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特征,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史许多拥有这些资源的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民俗文化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1.民族民俗文化的地位
中国史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得以从中追寻到祖先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足迹。民俗文化作为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乃至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以其社会性、多样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等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意义是深远的,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好民族民俗文化实物搜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工作,这是创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的重要途径。
民族民俗文化的搜集工作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为地方决策机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当前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本地区特有的优势来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政府部门优先考虑的课题。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各种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各产业部门特点,民族风俗、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教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信息,分析得失,地方文献正是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是图书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巨大的塑造、规范、引导和凝聚作用。民族民俗文化记录和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的民族风俗、风情、民族人文景观。民族的风俗文化对于同一家乡的人来说格外有亲切感,感染力、说服力特别强,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是图书馆文献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民族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民族一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建设特色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样做好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从事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整理的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搜集资料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有一定分析鉴别能力,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怕吃苦的实干精神,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奉献建设的搜集资料队伍。这支队伍在征集地方民族文献工作中,首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了解民族风俗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宣传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工作,介绍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范围、内容及其重要性,有政府主持征集地方民族文献的工作落到实处。
2.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2
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
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
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
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3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习惯、节日、传统习俗等,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渗透能够给予初中生以良好的思想指引,使得学生能够回归传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环节,达到更好的教学互动,也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回归传统中获得更多关于语文学习以及人文方面的知识。
一、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面貌,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遗留下来的各方面的民俗习惯和内容,是一种对祖辈们智慧等的继承。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民俗由于各种缘由已经改变或者消失了很多,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对其的深刻理解是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的前提。
各国各族人民都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习俗,是一个地区的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生活风貌。民俗是依据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方面而激发出来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化习惯。民俗增强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使得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得到加强。也锻炼了民族个性,使得民族精神得到加强和历练。而民俗所关系到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涉及到生产、日常生活、婚葬嫁娶等各个方面的民俗观念和活动。通过长期人们的实践积累,达到一种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民俗文化对于初中生思想文化的培养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断与各国之间相互融合,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被一些洋文化、节日所冲击,而正处于身心成长期间的初中生是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的,他们也不断求新求异,对一些传统的节日开始不那么重视。而一些中国的民俗节日更是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使得学生在成长阶段缺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其健康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通过了解民俗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基础,因为初中生对其的不断了解,能够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我国具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一步步的传承和发展中,许多在逐渐的消退,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存在阻碍的。学生是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将来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代,而传统文化的丢失会造成其成长中思想文化的丢失,不利于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增加思考和思想内涵
民俗文化是有具体的民俗活动作为现实基础的,初中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来加深对于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文内涵。民俗活动里有许多的讲究以及一些历史故事,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参与到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中。
三、民俗文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及内容中都进行相关的民俗文化教学,增加相关的游戏或者是对民俗文化的实践环节,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更加丰富的课堂内容,也能使得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热情以及促进其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积累。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以往沉闷或者是传统中对于语句、课文的死板教学,新的教学理念下,就是要不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进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具体案例以及学生的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扩展学生视野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起到丰富和扩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广泛涉猎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民俗文化中具有的丰富内容和文化底蕴能够给予其良好的熏陶,让学生去了解到更多关于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具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传统文化正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中,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相关民俗文化的教学和探讨,能够在新一代人的成长中留下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使得民俗文化不至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人彻底遗忘。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保留价值。新形势下,一些民俗文化在不断受到冲击,学生也更乐于去参加和了解一些社会新兴的事物,而对于传统文化处于淡漠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成长,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总结:
民俗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对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习惯、文化、节日等的总结。随着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国际交融,使得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语文教学中加入民俗文化能够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4
论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文化潮流,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又回到现代文化的阵地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世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得以光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1.经典诗文背后氤氲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气息
通过阅读《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亲水采莲民俗风情,通过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骑马纵歌的生活习惯。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荟萃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
“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已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鸭蛋、精神层面的鸭蛋,它更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视野和生命的历程去解读它,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刻,学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华。端午的鸭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胶片,上面承载着作者对童心的复苏、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风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间流连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山伟岸、水奔腾,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这些蕴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类几千年来赋予“物”的特殊含义,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4.故事传说背后掩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经典的、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蕴藏在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灿烂的华夏文化。
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当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在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比如举行一些“元宵节——我和花灯有个约会”;“清明——追寻英烈的足迹”、“端午——走进屈原的世界”等活动,对于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搜集身边的民俗风情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正是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参观名胜,收集对联。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家乡的西楚霸王项羽故里,泗水古国遗址、嶂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 转贴于
3.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坚记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5
摘要:“园本课程”不是外来的课程,而是在幼儿园内部逐渐生长起来的课程。民俗文化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是民众思考的渊源,而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民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而且还创新了幼儿教育方式。将民俗文化赋予不同的形式融入民俗n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创新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开发;应用
民俗文化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是民众思考的渊源,而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教育总是在延续着一种文化,同时在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新生机和新前途。民俗文化在形态上来看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学前阶段的儿童信息吸收特点也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也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发挥创造了天然有利条件。
一、民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因时因地制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等重要理念。《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承认了开发“园本课程”的实际价值,强调在课程建设上充分给予幼儿园与教师自,体现课程决策民主性,支持并鼓励幼儿园与教师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开展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
浙江嘉兴古属吴越之地,水乡泽国,民俗文化江南特色突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特征和历史渊源,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船文化、水文化、潮文化、灯文化、瓜文化、菊文化、画文化、服装文化等源远流长。不仅有硖石灯彩、海盐滚灯、平湖琵琶、打莲湘等民俗艺术,端午节赛龙舟、舞龙舞狮,元宵节赏灯、猜灯谜、滚灯笼等民俗节日习俗,桐乡蓝印花布、桐乡蚕歌、南湖采菱歌等民间文艺元素,还有各类地域特色的民歌民谣以及民间体育游戏等,均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启蒙益智功能
民俗中的蒙童诗、文等蒙学内容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学话,利于开发智力,特别对记忆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极有好处。鉴于杭嘉湖地区对童谣的重视和接纳独特而鲜明,因此这里的童谣丰富而璀璨,非常有代表性的展示了本地区灿烂多姿的民间文化特征。例如流传甚广,朗朗上口的《摇啊摇》《马林糖》《三三三》 等等。如果将不同类型的童谣加以适当的改编,就可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例如游戏童谣《赛赛赛》,儿童即可一边玩木头人一边念诵,不仅锻炼了儿童的记诵能力,还为游戏增添了较高的乐趣。
调查表明,一些由歌谣,民间通俗曲调改编而成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自然亲切,合乎年龄的儿童教材,能使儿童“乐学”。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2%的老师表示不会对民俗文化如歌谣等进行一定的改编,我们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据资料显示,目前城乡幼儿园里流行歌曲多,情歌多,而真正适合幼儿年龄、身心特点的自然、清新、天真活泼并带有一定内涵的儿歌太少,这与忽视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同时民间的一些传统游戏如“猜手指、猜掌中物,捉迷藏”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敏捷反应能力等。游戏材料的创作如自制的风车、风筝、枪等是一种绝好的内在智力体操,有益于幼儿兴趣的养成、智力水平的提高、潜能的发挥和各种能力的增强。在幼儿园实践期间,我们发现民间游戏与低结构的民间游戏材料运用还是较为广泛的,例如“丢手绢,系手绢”游戏,幼儿热情很高,玩法多样。
(三)道德潜化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本的,在民俗文化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当然面对民俗文化,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幼儿具有吸收力的心智,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应当选择优秀的,积极的民俗文化,让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四)审美创造功能
儿童所能看到,接触到的周围事物,都是部分的艺术教育。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习俗内容,都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趣味。以嘉兴地区为例,嘉兴市的粽子文化,灶画农民画,土布印染等等民间技艺性劳动都具审美创造性,若将其开发并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民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途径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的,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因此,民俗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应用也应当是成系统的,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生成本土化教育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园本课程构建。
(一)民俗文化融入环境创设――物化教育
精心选择地方特色的民俗趣事,有意识地融入幼儿活动的环境中,创设富有民俗特色的环境或区角。有助于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看、听、说、玩等多感官作用,直观地体验与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和趣味。
1.创意楼道环境凸显民俗风情。浙江嘉兴独具江南水乡特色,浓厚的水乡文化便可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例如平湖市钟埭幼儿园就非常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的创设中。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在幼儿园走廊的环境布置中加入大量的传统建筑元素,使用大量深浅不一的废旧布料拼贴出传统的水乡建筑如房屋、小桥、亭台等。在此基础上,张贴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传统诗词和嘉兴地方特色的民谣小调的图画。此外结合青花图案的纸盘,花布进行装饰,饶有韵味。幼儿在走廊上活动时便可自主观赏触摸和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传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班级环境。例如吴越之地的食俗文化,也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助在班级区角设立糕点坊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利用彩泥制作出大量逼真的传统糕点,摆放其中。同时附上糕点的图片和详细介绍如制作方式、历史起源、风味和食用方式等,让幼儿了解并喜爱嘉兴当地的传统食品。例如,在区角活动里设置一个“小小五芳斋”,使幼儿在游戏中增进对嘉兴著名食品――粽子的了解。
3.户外环境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在户外幼儿活动的空间内设置传统的菜园或盆栽,种植当地应季的蔬菜瓜果或其他植物,并做好介绍的标牌。让孩子在认识植物的基础上了解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节气季节等知识。结合这种绿植或菜园环境,再加入一些传统的地方装饰物件,如耕地的器具、水等等。另外,在户外游戏区域周围,可以加设环境布置。如利用剪纸或儿童画,将一幅幅表现民间游戏如舞龙舞狮、踢毽跳绳、抖空竹、耍莲湘的作品装饰在墙面上,这些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感官,让他们在户外游戏中玩着与背景相似的活动,让孩子体验着民间传统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喜爱上传统民俗文化。
(二)民俗文化渗入教学主题――特色教育
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对幼儿的教育应面向最真实贴切的生活和世界,而民俗文化无疑是生活宝贵的馈赠。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生活习俗的观察了解,进而激发其对家园的热爱。
1.渗透五大领域:以“粽子文化”为例,幼儿园在端午节前后可推出相关的“粽子飘香”主题教育,结合健康领域,可开展“赛龙舟”比赛;结合语言领域,教师可以讲讲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让幼儿初步了解历史和民俗,也可让幼儿阐述自己眼中的端午节;结合社会领域,可开展“我来卖粽子”等活动;结合“科学领域”,可开展“认识粽叶”“我来称一称”的活动;结合艺术领域,可组织画粽子,包粽子等活动。
2.创建生活体验馆和民俗工坊:生活体验馆内设置众多店铺,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茶铺、餐点铺、水果铺等,幼儿在生活体验馆内自主活动,扮演顾客或商人,自行购买和交易,在学习社会生活常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创客工坊,以大班幼儿为主的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做好基础保护,幼儿自主创造,学习刨木花、钉钉子、锯木头、打磨、钻孔、雕花等木工操作,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完成自己的木工作品。
3.开设主题活动:例如:“莲湘”主题活动。耍莲湘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幼儿园以此为主题开设莲湘舞的学习,早操学做莲湘操。幼儿了不仅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莲湘的使用艺术,更能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出新的莲湘游戏。既发展幼儿的能力,也使民俗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三)民俗文化加入家园合作――亲子教育
1.利用家园互动平台构建民俗教育交流平台
幼儿园可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宣传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传统民俗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通过“传统民俗专栏”介绍和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及地方特色节日。各班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 “家长信箱”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民俗的信息平台。家园合作,带领孩子们参观当地的民俗风情馆,体验民俗。
2.开展节日民俗的亲子活动,体验节日民俗教育的魅力
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活动,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将节日风俗习惯的种子埋进到幼儿的心中。
三、结语
在日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在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嘉兴民间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广泛的内容,把它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加以开发,要立足于幼儿园当地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立足于儿童的经验水平。民俗从民间而来,最终也要回到民间中去,民俗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应用,还应当结合时代因素给予必要的创新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继承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从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每一处细节着手,将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入到学前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梁小丽 张婵香.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价值.(G).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2013.
[2]石贤磊.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与实施. (G).成都师范学院.2015.
[3]赵海燕.幼儿园乡土教育的价值及内容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2.
[4]葛晓英.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4.
[5]吴艳辉.教师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
[6]吴冬妹.杭嘉湖地区方言童谣辑注.2013
[7]刁培萼.教育文化学.1993
[8]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2011
注释:
[1]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买个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外孙吃仔豁虎跳,一跳跳到城隍庙,香炉蜡签全翻倒。
[2]马林糖,马林糖,三分洋钿马林糖,苹果香蕉马林糖。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6
【关键词】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9-01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发扬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要根据山西省的战略优势、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山西民俗文化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在于要引进对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此外,如何让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业人才必须将民俗技艺推向市场,体现其经济价值,并获得社会与民众的认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这就要求由当地政府或部门挑选,或者是经过社会民众推举出来一些擅长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人才,同时构筑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发挥这些人才自身的优势,将山西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体现其经济价值,并提高经济收益,扩大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解决山西民俗文化与相关技艺人员的传承与生存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制度
山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其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条件。对相关的保护工作者而言,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要开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1.成立以政府和民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保护部门;2.加快保护制度制定工作的开展并利用现代设备与技术全方位推进民俗文化宣传[1]。为了开展保护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山西省还可以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督促相关部门与机构共同开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山西是一个具有多种民俗文化资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法规与制度,能够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门,包括相关的新闻媒体,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宣传,以增强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及参与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识。
(三)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对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才能开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传承人的补助与补偿标准制度的确立,可以使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与日常开销得到保障,以促进其对民俗传承与创新相关工作的开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够使民俗文化宫、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得以创建和发展,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门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单位、个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并促进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实这三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
(四)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创建
要想真正实现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要加快创建其基础配套设施。具体的做法有:1.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展览馆的建设,以增加民俗展览馆的数量。民俗展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加强对珍贵民俗文化的收集与保护,并且在修复、还原民俗文化时,民俗展览馆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2.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表演厅的建设,定期进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厅的建设能够吸引民众定期到固定的地点观看表演,长期如此,民众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就可以扩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为民众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也可以为以单位或个人组织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广场的平台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览提供便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与创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虽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全社会民众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对此,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