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1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178-02

作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秦皇岛的旅游业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递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秦皇岛旅游业逐渐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在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的强力推动下,秦皇岛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较之其他旅游城市,秦皇岛旅游业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竞争力。本文在分析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秦皇岛旅游竞争力的策略途径,以期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秦皇岛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

1.区域位置优越。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环渤海与东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重要港口城市和驰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城市试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及河北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2011年,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沿海地区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为秦皇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旅游资源丰富。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秦皇岛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资源在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孟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这些资源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3.政策环境良好。《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将河北省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达到旅游强省发展水平。作为河北省旅游龙头城市的秦皇岛,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率先在河北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和《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多次提出要把秦皇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2010年秦皇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四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秦皇岛旅游总收入172.84亿元,增长17.3%。“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将以休闲、度假、健身旅游为龙头,建设河北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4.发展势头明显。尽管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秦皇岛旅游各项接待指标出现滑坡,但并没有从整体上影响秦皇岛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1—11月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 22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37亿元。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 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亿元。2011年秦皇岛市旅游市场呈现异常火爆景象,前十个月全市接待游客2 056万人次,比2010年全年1 880万人次高出9.4个百分点;旅游创汇13 093.42万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9.3%,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以旅游立市百项工程为抓手,力争接待游客达到2 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秦皇岛旅游业在今后发展中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5.整体实力偏弱。优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明显的发展势头构成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基本特征,但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特别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分散经营较为明显,没有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季节性反差较大,尚未形成淡旺季之间的旅游衔接链;旅游品牌力有待挖掘和提升,旅游环境的宽松度有待提升,基础实施建设急需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平偏低,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缺乏专门的旅游研究机构,高水平、指导意义强的旅游研究成果偏少,不能够有效指导旅游业发展。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秦皇岛旅游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优越的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为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国内外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仅仅凭借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始终不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以资源条件为基础,着力构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体系,唯有此才能实现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体系,需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资源、提升发展品牌、实施发展评价。

1.创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任何设计良好的行动都不会收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旅游业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要创新发展理念。在日渐激烈的旅游业竞争环境背景下,理念创新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因此,要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既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也要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结合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实际,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要树立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设备,增强发展的科技性和现代性;要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重点做好与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也要做好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旅游业的合作发展,从整体上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2.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不同层面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任何一个层面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秦皇岛旅游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就需要为围绕发展环境的结构体系,重点做好各层面环境的优化工作。在社会环境层面,市委市政府要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环境层面,要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做好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政治环境层面,要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在文化环境层面,要培育良好的文化心理,合理引导文化消费,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科技环境层面,要着力提升秦皇岛旅游科技研发和利用水平,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制度环境层面,要制定和完善符合旅游业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则,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3.挖掘发展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做支撑,秦皇岛旅游业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这种制约作用在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初期表现得较为明显。然而,秦皇岛旅游业的吸引力、整合力和渗透力也十分强烈,随其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依附性会逐渐式微,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挖掘旅游资源,需要跨产业的资源整合、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和跨地区的资源流动。跨产业的资源整合就是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就是积极培育秦皇岛旅游资源的高度集聚,推进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跨地区的资源流动就是突破秦皇岛旅游业已有的发展空间,推进秦皇岛与其他省市之间旅游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跨产业的资源整合、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和跨地区的资源流动,不断实现秦皇岛旅游业发展资源的深入利用。

4.提升发展品牌。随着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能够反映和体现秦皇岛旅游产品、服务和文化的标示——旅游品牌。作为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旅游品牌只有依靠秦皇岛的环境资源,形成具有特色和个性的品牌生态,才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具有明显的品牌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秦皇岛旅游业竞争的关键。因此,就需要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品牌,具体而言:树立品牌发展意识,增强品牌发展理念,培育品牌发展心理;加强品牌发展理论研究,成立品牌研究机构,组织专人开展秦皇岛旅游品牌发展的专项研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定期开展秦皇岛旅游品牌发展评价;加强秦皇岛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秦皇岛旅游品牌宣传氛围。

5.实施发展评价。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是一项需要人财物资源投入的系统工程,这些资源投入之后要产生出一定的绩效,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资源利用水平,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走向。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绩效收入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然而如何把握绩效收入则是首要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实施发展评价,通过发展评价来发现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发展的绩效性和方向性,最终达到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3

别有洞天

青川乡地处延寿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与宾县相邻,西与尚志市接壤。全乡幅员312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总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17.5万亩。这个乡地理环境为浅山丘陵地带,分布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西柳树河流经延宾公路,北环路,西四路全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石城山属于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西麓,位于延寿县西北部青川乡境内,总面积5 233公顷,距县城40公里。2003年3月经专家评审,石城山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这里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数十种,植物种类1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260多种,干鲜果20余种。

公园内主要有三大山峰:石城山海拔773米;双鸭山海拔884米;花砬山海拔773米。景区石城位于石城山腰,四周城墙是悬崖峭壁,拔地而起,如斧劈刀切,鬼斧神工。城内呈近方形,城墙高10米至30米不等,长约300延长米、宽在2米以上,面积2 500平方米。城内及城墙上生有珍稀树木,每当春暧花开之时,达子香花布满城墙。城西北角有一处只能容一人爬行出入的石门,也是石城唯 一的出入口。石城周围还有望水亭清泉,滴水观音,弥勒佛,毛山祠遗址,仙人洞等众多景色引人注目!

白顶山游览区内林木葱茂,泉水涓涓,绿荫如盖。白顶山那延绵2 000多米的白色巨石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它们肩并肩,手牵手,沿山脊蜿蜒曲折,好似人工雕琢的万里长城。花砬子峰是石城山森林公园最富感染力的一个景区,总占地500公顷,这里最雄浑壮美的是高耸云际的五砬峰,它由五个砬子相连成峰。

欣悦山庄位于延寿县青川乡境内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总占地58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95%以上。山庄风光原始,赋予野韵,是景色优美的生态公园之一。这里有水面200亩,荷花塘140亩,野生核桃林200亩,红树莓里140亩,山梨30亩,沙棘100亩,名贵中药材800亩。2004年修建S级、SS级滑雪场各一处,雪道总长1 000米,2006年被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锦上添花

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环境良好,养生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较多等有利条件,重点围绕“寿”字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强标准化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一品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集中精力打出“寿”文化旅游品牌。这是青川乡党委和政府的共识。

从2005年开始,延寿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了详细踏察,青川乡作为旅游重点区域,派出专人参加了踏察。大家行程800多公里,拍摄景点照片5 760张,录像带67本,收集文史资料107篇, 印制《延寿风光》旅游宣传册4 000本,录制16分钟的电视宣传片一部。县里召开不同层面的研讨会,形成了《延寿县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2006年初,县政府投资50万元,聘请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旅游专家,编制了《延寿县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欣悦山庄旅游总体规划》等等,为全县及各乡镇村旅游景点确定了目标和指导思想。

为了旅游业的发展,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宾平公路青川至马场屯11.3公里,也是通往石城森林公园的必由之路,原来是沙石路起伏不平,乡政府向上争取资金400万元,硬化了这段水泥路面。同时,将马场屯至石城山脚下2公里土路改造成沙石路。福兴路通往欣悦山庄6.5公里是沙石路,影响旅客前往的情绪。乡政府几次筹集资金630万元,将该路段硬化成标准的二级水泥路面。由于旅客成番论倍的增加,2009年欣悦山庄投资700万元,新建宾馆800平方米,餐饮部12 000平方米,建休闲长廊80延长米,建铁索桥120延长米。平均每年来山庄观光旅游者3万多人,5年收入600多万元。

彩笔在握

中国・延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后,青川乡党委和政府认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在“十二五”期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4

一、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格局

把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发挥省会带动作用,鼓励市州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提质发展印刷复制、广告、会展和收藏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与信息、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壮大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巩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演艺创意等,提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增量。推动文化与数字湖南建设相结合,加快天闻数媒数字出版平台、电子书包、云电视系统建设。加大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支持湖南省文化企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淘宝、富士康等的合作发展。加快手机动漫游戏、联通阅读基地、青苹果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建设。办好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

三、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扎实推进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图书发行信息平台等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湖南广电创意精品人才基地、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和潇湘影视大厦、中南图书大厦建设。

四、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继续推动芒果传媒、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向新领域、上下游扩张。加快推进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等上市企业成为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企业上市服务指导,加快华声在线、体坛传媒、快乐购、和光传媒、琴岛演艺、学海传播等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组建省演艺集团、湖南动漫产业集团、湖南有线网络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等省管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五、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加快培育消费主体,丰富文化消费产品。适应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文化旅游融合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开发,支持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加快发展。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进入农村设立经营服务场所,开展连锁经营,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推动长沙、岳阳、永州、韶山、南岳、炎陵、凤凰、武冈、洪江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开辟特色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支持张家界建设旅游演艺中心城市。

陕西省

科学谋划 开拓创新

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行业以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强化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紧抓世园会、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契机,围绕发展生态休闲产品和红色旅游等重点,主打“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品牌,不断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加速产业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一)政府主导,助推旅游业快速发展

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省级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旅游强市、强县战略。目前全省已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全国旅游强县、21个省级旅游强县、5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体制先行,促进“大旅游”发展

陕西省政府成立了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担任组长,主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29个省级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组成。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旅游产业发展。

(三)政策优惠,确立旅游产业地位

各市县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助推器。如商南县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财,以金丝大峡谷开发为突破口,力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1年全县旅游收入已占全县GDP的30.05%。

二、以建设精品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一)精心编制旅游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的方针,先后编制完成《陕西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大秦岭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旅游规划,逐步形成省、市、县、景区,旅游总体与旅游专项规划相配套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

(二)全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利用中省资金近12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及壶口瀑布景区、牛背梁森林公园、长青―华阳景区、南宫山景区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中海地产、曲江、陕文投、陕煤等重量级投资集团,开工建设了楼观道文化展示区、法门寺二期工程、照金香山等旅游项目,2011年招商投资超过75亿元,增长51%,各类旅游投资协议金额超过400亿元。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坚持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红古结合”、与生态旅游的“红绿结合”、与黄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红黄结合”,着力抓好“一个中心(延安)、四大景区、六条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长廊,形成了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红色旅游体系。

(四)全力推进文化旅游

一是强化和发挥西安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建设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二是以古都西安和周、秦、汉、唐文化园区为支撑,建设民族特色突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三是依托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打造以黄帝陵、壶口瀑布、延安革命旧址、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为代表的陕北区域特色旅游产品。此外,陕西省投资130亿元,实施了50余项文化旅游和文物遗址保护项目,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曲江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休闲精品。

(五)加快发展县域旅游

一是大力推进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已打造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二是积极开展旅游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工作,确定乡村旅游示范村47个。三是进一步规范农家乐服务。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协同理论;“点—轴”理论;游艇旅游;空间开发模式;长三角

Study on Yach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ver Delta

Liu Rourou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234)

Abstracta: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y of yacht touris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yacht tourism development documents and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tourism resources proposed by the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Synergy theory and the pole-axis theory are used to develop the yacht tourism centers and the growth poles in this reg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yacht tour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llustrates the mode as three center, two key development axis, one development axis and three yacht tourism pl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ation, the issues of realizing image synergy, product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long triangle yacht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Theory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s are conducted for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yacht tour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Key words: Synergy theory; point-axis theory; Yacht Tourism; Space development mode; The Yangtze Rver Delta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游艇业因其是兼具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及文化密集而形成的长产业链,因此被称作“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游艇在许多西方国家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旅游休闲方式。我国游艇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旅游局在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游艇旅游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地位,将其为优先发展的旅游产品之一。为此,诸多滨海城市都以发展游艇旅游作为新的增长极,兴建游艇码头,建立游艇俱乐部等。

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游艇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作为我国沿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其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完善,客流关联互动性高,人均收入相对最高,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具备了发展游艇业的经济条件。并且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及悠久历史且具备先进技术的船舶工业。据统计,现长三角地区私人游艇拥有者多达五六百人,参加游艇俱乐部的人数也高达五六七人。这些条件都为长三角游艇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外对游艇业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游艇经济、游艇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游艇营销和游艇设计、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政府对游艇旅游的发展相当重视,但由于我国游艇业刚刚起步,针对游艇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不够完善。国内学者对游艇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国外发达国家游艇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对国内游艇业的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而针对游艇俱乐部、码头建设、游艇安全、游艇保险及税收等配套设施研究相对很少。(见表1)

以上研究都未将“点-轴”理论应用于游艇旅游发展的研究,本文以长三角游艇旅游地为例,以“点-轴”理论为指导,探讨游艇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相关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邮轮母港;产业链;邮轮经济

0 引 言

按照功能类型划分,世界邮轮港一般可分为母港型(Homeport/Terminal)、停靠港型(Calls of Port)和小码头(Jetty)等3类。邮轮母港在功能上较之挂靠港更加全面,这对邮轮母港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以邮轮靠泊、邮轮游客上下船和岸上旅游为核心的下游产业更加成熟便利;以邮轮设计理念、邮轮技术创新、邮能优化等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为主的中上游产业效应更加明显;与邮轮产业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法律服务、邮轮供给、人才培养、航运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支撑和配套体系更加系统。

目前,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邮轮经济和邮轮产业稳步发展。以上海邮轮母港建设为契机,邮轮码头设施不断完善,邮轮旅游蒸蒸日上,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此外,全球众多邮轮巨头期望以上海邮轮母港为基点,拓展我国巨大的邮轮市场,为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依托良好的政策、经济、地理位置等优势,上海港成为亚洲最具潜力的邮轮母港之一。

1 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1)邮轮码头及配套服务不断完善。码头设施方面,上海港已形成“两主一备”模式,基本满足各类邮轮船舶靠泊要求,奠定了硬件设施基础。码头经营方面,依靠地产项目整体受益,码头单体经营主要通过展览场地出租、商业配套设施对外招商等方式加快资金回收。邮轮接待方面,上海港接待邮轮及邮轮游客数量不断增长,2012年接待国际邮轮247艘次,国际邮轮出入境游客及船员50.3万人次。口岸服务方面,上海口岸办和“一关两检”加大邮轮游客通关支持力度,启用“口岸移动检查”设备,还允许将团分组、分批上船,有效地减少了码头滞留,口岸通关效率居全国之首。

(2)各大邮轮公司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皇家加勒比、歌诗达、丽星等全球顶级邮轮公司纷纷入驻上海,我国本土邮轮公司也进入探索阶段,以上海为母港运营的国际邮轮不断增加,运营航线不断丰富,邮轮包船业务也略有涉足。2013年,“海洋航行者”号等5艘国际邮轮均已确定以上海为邮轮母港运营,刷新2012年4艘的纪录。上海主要运营邮轮航线以日韩、东南亚航线为主,航线覆盖时间设计灵活,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

(3)邮轮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邮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部分旅行社相继开设邮轮部,推出邮轮旅游业务,国际邮轮公司也逐渐完善中文网站,以便我国邮轮游客查询信息和预订航次。目前,上海在整个邮轮母港产业链上涉及最广泛的是邮轮旅游业,而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邮轮母港产业的发展。

(4)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促进上海邮轮专业人才培养。2011年,上海市旅游局指导成立了“上海国际邮轮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上海邮轮港口企业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举办了邮轮母港产业培训班;上海市部分高校已开设邮轮专业或设置相关课程,上海海事大学亚洲邮轮学院、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邮轮专业人才。

(5)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相关单位纷纷出台邮轮政策法规。国家及地方层面对邮轮产业发展日趋重视,先后颁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我国邮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上海市邮轮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等文件,为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1.2 存在问题

上海邮轮母港产业链很不完善,其产业发展主要停留在以港口接待和旅游接待为主的产业链末端,而邮轮修造、邮轮公司运营等邮轮产业核心环节鲜有涉及,与迈阿密等世界邮轮母港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邮轮码头建设经营及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邮轮码头设计人性化不足,注重外观性而忽略了功能性;二是开发运作缺乏一体化定位,邮轮码头尚未形成统一管理;三是口岸服务效率有待提高,需扩大口岸开放程度和改善查验机制,提高登船和通关效率。

(2)本土邮轮公司和母港航线相对匮乏。一是上海缺少本土邮轮船队和邮轮公司,运营经验欠缺;二是母港邮轮数量相对偏少,吨位偏小,缺乏超大型豪华邮轮和奢华邮轮船队;三是区域联动性不强,周边邮轮港口硬件稍显落后,邮轮可挂靠港口数量有限,配套程度不高,影响邮轮航线丰富性。

(3)邮轮设计和修造领域几乎空白。一是缺乏邮轮设计理念和技术;二是还未掌握邮轮建造核心技术,目前技术水平普遍停留于主流船型;三是邮轮修理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其技术主要集中在碰撞事故等给船舶造成的“外伤”上,对于邮轮“内伤”和“护理”还无法很好地解决。

(4)邮轮供应环节面临挑战。世界邮轮市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全球邮轮供应系统,而上海尚未跻身其中。一般而言,除新鲜蔬菜水果等需在当地补给外,其他供应物品均通过全球邮轮供应系统采购直接上船,大多数邮轮公司无需专程到上海进行邮轮补给。因此,上海要建设成为亚洲邮轮供应中心面临巨大挑战。

(5)邮轮旅游客源动力不足。一方面,我国游客邮轮旅游观念缺乏,消费能力有限,休假时间受限;另一方面,旅行社对邮轮产品认识不足,不愿承担风险,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邮轮公司服务不够“中国化”,造成本土游客“水土不服”。

(6)邮轮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邮轮专业人才主要分为管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三大类。上海本土邮轮船队运营经验缺乏,面对技术难、标准严的邮轮设计和修造,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都表现出空缺;船员等邮轮服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在邮轮航行中,中国籍服务人员仅占很小的比例。

(7)支持上海邮轮母港产业的政策力度不够。一是口岸管理政策制约游客登船效率,团进团出易造成游客滞留码头;二是多港挂靠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落地,部分航线和港口未实行多港挂靠政策,而目前已实施多港挂靠政策的航线和港口多为特案批准,并不存在操作的广泛性;三是缺少专业邮轮旅行社特批政策,导致上海专业邮轮旅行社匮乏,邮轮产品分销渠道的多样性和通畅性存在问题。

2 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分析

从发展现状来看,上海发展邮轮母港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准确分析上海邮轮市场需求,有利于把握邮轮母港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2.1 客源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旅游业迅速发展,邮轮旅游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上海的主要客源腹地,能为上海带来持续的客源增长动力。

(1)人口环境。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较多的高收入城镇人口,普遍受教育水平较高,这些人口特征为培育上海邮轮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条件。据波士顿航运咨询公司大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邮轮市场客源容量在100万~250万人之间。

(2)经济环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邮轮客源市场的培养。

(3)旅游环境。2011年,我国旅游市场呈现“两高一平”格局,国内旅游和出入境旅游稳步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国内旅游收入均位列前茅,其打造的区域旅游合作将为上海吸引邮轮客源提供不竭的动力。

(4)交通环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公路、铁路、航空等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便捷的交通条件能吸引大量江浙两地的邮轮游客。

(5)地理环境。上海是我国近海邮轮航线和亚洲邮轮航线的圆心所在,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著名港口相连,根据季节不同可开辟多元化航线,成为东北亚地区最为理想的邮轮运营区域。

2.2 接待能力

基于上海客源市场潜力、码头配套设施、全球邮轮公司入驻等情况,加之航线日益多元化经营、吸引大船靠泊等助推因素,预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上海邮轮到访量和邮轮游客到访量将呈现跨越式增长(见图1)。根据指数曲线趋势外推预测法,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上海邮轮到访量将达到442艘次,邮轮游客到访量将达到70万人次,基本实现“十二五”目标。

图1 上海港2007―2020年邮轮及邮轮游客到访量趋势

(预测部分为虚线)

2.3 航线设计

航线设计是对船公司设计能力、控舱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三重考验。结合上海邮轮市场现状,设定满足本土游客需求的多元化航线,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潜在客源。

(1)挂靠港口。从目前挂靠港口的情况来看,日本的福冈、长崎、鹿儿岛、宫崎、神户、横滨和韩国的仁川、济州岛常作为受我国游客欢迎的邮轮目的地。基于口岸管理限制、东南亚邮轮港口基础设施与上海不配套等因素,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及东南亚等港口没能在上海邮轮母港航线上普及,而这些港口日后极有可能受到我国游客的广泛关注。

(2)航行时间。我国邮轮市场的平均航线设计时长为4晚、航行时长在1周之内较符合我国休假制度和游客旅游习惯。随着邮轮旅游文化的宣传普及,游客年龄结构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以孩子为主的暑期游和以时间充裕的老人为主的长线游,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航行时间应提供更多的选择,无论是2至4天的短线,还是8至12天的长线。

(3)游客偏好。航线设计应符合我国游客偏好。一是适应我国游客目的地旅游的习惯,选择特色突出的挂靠港,使其更好地体味异域风光;二是邮轮上配备更多诸如麻将、纸牌等我国游客喜欢的娱乐设施,使其更好地度过邮轮上的休闲时光;三是结合我国游客出行结构特点,增设更加人性化的老人房、三人房等,满足游客实际需要;四是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提供更加符合我国游客口味的中式餐饮。

3 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建议

3.1 发展定位

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邮轮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内容,结合国家战略方向,综合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发展现状,以地理区位和丰富资源为依托,切实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上海邮轮产业先发优势,借鉴国内外邮轮母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坚持“规划引领、设施配套、政府协调、区域合作”原则,构建北外滩邮轮产业核心功能区和宝山国际邮轮城,加快打造功能齐全、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的上海邮轮母港产业链,大力促进邮轮经济发展,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技术管理先进、服务配套齐全、产业结构合理、政策扶持到位的亚洲邮轮中心,着力打造立足上海、辐射中国、面向亚洲、迈向世界的国际邮轮母港产业。

3.2 发展路径

上海打造邮轮母港,发展邮轮母港产业,可实施“三步走”战略。

(1)实现虹口与宝山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虹口北外滩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成熟的经济、交通、旅游等邮轮相关产业基础;宝山吴淞口码头设施先进,周边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上海港首先要协调虹口与宝山的邮轮码头功能,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有效规范服务和管理,营造更加便利的邮轮经营环境,以吸引国际邮轮前来,实现共赢。

(2)建设吴淞口邮轮旅游基地,加快打造宝山国际邮轮城。在加快完善吴淞口邮轮码头基础设施和商业、娱乐配套的基础上,争取邮轮产业相关政策突破,推进宝山“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通过综合开发模式,使邮轮停靠、旅游观光、生活居住、休闲游憩、社区发展和环境营造等诸多功能在同一空间内实现最佳结合,最终将宝山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国际客运中心和集金融商务、商业贸易、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邮轮城。

(3)构建北外滩邮轮产业核心功能区,形成高端邮轮产业集群。结合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发展目标,依托其中央商务区(CBD)区位优势,进一步改善国际客运中心周边环境,完善邮轮配套服务,加快法律、保险、金融、贸易等功能配套,完成国际知名邮轮公司总部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国际化的高端邮轮产业核心功能区,促进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

3.3 发展重点

(1)培育客源市场。上海大容量的客源市场是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纷纷进入上海的重要助推力。结合我国游客偏好,开辟更具吸引力的多元化航线,挖掘本地客源;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为我国游客所接受的休闲旅游文化;在市场客源不足的情况下,调整休假制度,允许国企员工出境旅游,奖励国企员工邮轮旅行;政府通过提供特批政策,开通专门通道,保障邮轮旅行社成立审批工作,支持成立专业邮轮旅行社,拓宽邮轮产品分销渠道,加快培育邮轮客源市场。

(2)健全产业要素。上海打造邮轮母港产业链,必须健全产业链上邮轮产业主体、邮轮修理技术和邮轮供应系统等核心要素。通过组建本土邮轮公司,培育邮轮产业主体,完善在邮轮母港产业链上具有核心控制力的环节;借鉴欧洲团队经验,以项目购买的方式从欧洲邮轮修理企业买入技术,由上海船厂进行大规模的邮轮修理,逐渐学习掌握先进的邮轮修理技术;加大海关等政府部门支持力度,提供便捷、优惠的邮轮采购途径,增强上海邮轮供应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邮轮供应系统,推动亚洲采购中心向我国转移。

(3)完善配套服务。一是要完善码头功能和设施,改变开发理念,注重交通集散能力、检票大厅容量等码头功能性;二是要完善满足游客需求的休闲、娱乐、购物、住宿、居住、银行等诸多商业配套设施,打造上海国际邮轮城;三是要完善方便游客集散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直通邮轮码头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设,改善市内通往宝山区邮轮码头的行车路况,扩大私家车和旅游大巴停车面积;四是结合我国法律法规,放眼国际,积极推出新的政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惯例,完善上海邮轮母港建设“软”配套,保持市场稳定。

4 结 语

上海打造邮轮母港产业链,发展邮轮母港产业,有利于扩大邮轮产业经济圈,增加邮轮经济带动效益。现阶段,上海邮轮母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立足现状,正视存在问题,明确发展重点,培育客源市场,健全产业要素,完善配套服务,以促进上海邮轮母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