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新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法新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法新规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高层建筑;建筑规划设计

一 对绿色建筑的探讨

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十年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而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

(1) 在区域层面上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经济发展不一样,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如北方寒冷地区因冬季采暖造成能源高耗费、环境高污染问题严重,故发展较早; 而有的经济发达地区节约意识较差故开展的较晚,甚至处于起步状态。

(2) 在制度上没有激励性政策的配合,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执行贯彻度底(喊的多做的少),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均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性作用。国外实践表明: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两大因素,技术提供支持,而制度构筑环境,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保证。制度革新的获益要比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3) 在建筑的节能工作上,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在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总体节能状况令人堪忧,大批量的高能耗建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现仍然有众多建筑未达到节能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导致从技术体系到配套法规上没有从根本上理顺相关工作。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中某些缺乏科学性的条款使标准在执行中存在漏洞; 软件的某些评价结论与标准不协调,会产生建筑节能的技术屏障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绿色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

二 链接方法

每个建筑,每个区域,每个城市之间都存在着链接。链接也不同于一般的联结。一般意义上的联结往往是漠然的被动式的,仅仅是A 与B 被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捆住。而链接却是具有互动性的,碰到A 会联系到B,而B 又与C 有关,所有的部分组成一个互相作用的链式整体。在建筑单体中,各个空间之间就是一种链接的关系。每个空间并不只对自己负责,还与其他的空间相互作用。当你踏入了一个空间,你所看到的光影,你所感受到的气氛,甚至你听到的声音都可能是另外一个空间传递来的。如果每个空间都失去了链接性而仅仅只用机械的走廊之类的方式进行联结,那就会是最乏味的建筑,更甚之说其根本不具有建筑性而仅仅是一堆盒子的组合。在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中,链接的存在也必不可少。整个区域内的功能分布,人流走向和建筑风格都是相互链接着的,区域中的某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往往会波及到区域中其他的各个部分。链接的存在使整个建筑或区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这种链接关系梳理的条理清楚,也会使这个建筑或区域功能更合理并具有可发展性。只有存在着清晰的链接关系,对于此建筑或区域的进一步开发才容易实现。而链接关系处理好的建筑,不但其功能性绝佳,由于内部空间关系明确合理,其外形也会更加美观。链接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建筑之中的,从古至今,好的建筑或规划都离不开一个清晰健康的链接关系。就拿我们熟悉的故宫紫禁城来说,宫殿,园林,院落,护城河等就构成了一个链接系非常明确的格局。偌大的宫城,一切都可以有条不紊的围绕各个部分所链接成的系统运作。这都得益于建造紫禁城的能工巧匠把这种链接关系整理的井然有序。在现代的设计当中,具有合理的链接关系的建筑和规划不但给人良好的实用性,也会给人美妙的观赏性。

三 高层建筑

论证高层项目和高层政策的可行性是一个相当繁复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实证工作,其涉及因素之多,范围之大往往对正确决策造成不利。因此,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慎重对待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片面和主观的决策失误。由城市发展的规律看,高层建筑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是很难避免的。为尽可能减少高层建筑由于规划和设计不当而导致对城市环境和空间品质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需要两个方面的协同工作:一是决策者客观认真的工作和研究态度;二是建立一套有价值的科学论证体系,两者缺一不可。文中提到的“平衡法则”主要是为后者提供起指导作用的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它逐个梳理了影响高层建设的诸多因素,针对各个项目不同的要求和建造环境,分析高层建筑的正、负面特性,其结论在决策模型中整体平衡各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后得出。“平衡法则”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能帮助决策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构架,避免了由于概念的含混不清而造成的片面决断,同时也为规划和设计者今后的深入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 总结

绿色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政府应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广泛宣传、深入、持久的教育认识资源危机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引导大众最终采用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建筑法新规范文2

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把空调做好,把空调卖好。把我们的企业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企业成功并不是说我这个企业今年赚了多少钱,明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我这个企业能不能活上一百年。因为我觉得,你只有想着我能活上一百年,这个企业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做好,那么怎么样能够做到一百年?最近总书记讲了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我觉得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承担起我们要承担的责任。中国要崛起,要走向世界,受世界人们的尊重,是要我们这些企业拿出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只有我们的产品走向了世界,他们在使用我们中国的产品的过程当中,才能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格力用21年的时间,从2000万做到1000个亿,用12年的时间实现了100亿的突破,再接着用2年的时间,再次突破100亿,以后来的十年每年是以100亿的平均速度在增长。今年我们做到1000亿以后,未来的五年每年是200亿的增长速度。那么就是说,5年以后,格力将成为一个只做空调的专业化企业,一个2000亿的大企业。这些数字说明我们的基础一定要做扎实。一个企业不要盲目地追求扩张、追求大,而应该是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格力电器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格力电器创造的阶段,当时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空调,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就很好了。从1992年提出格力电器创造2亿,到1995、1996年,我们提出“好空调,格力造”。再到2006年,提出掌握核心科技,最后到前年我们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这四个阶段都标志着企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高度。我们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是一种社会责任,要让消费者享受我们产品的过程当中,更需要对大自然环保。所以,把人类的健康跟生存的环境要融入到你的产品里面去,这就是社会责任。

格力未来要多元化吗?在很多的判断以后,格力电器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坚持走专业化。在2007年的时候很多人问我,董明珠你的专业化,你们空调做这么大,已经是第一了,你是不是到了天花板了?我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没有天花板,但是企业一定有天花板。什么样的企业有天花板?没有创新力,没有创造力。为什么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觉得,制造就是生产出好产品,实际上就是创造,为什么要走向创造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技术要突破别的行业,我们同行很多都进入了其他的行业里去了,我们还坚持在这个上面做,唯一的办法是天花板到了,要技术突破,从家用空调,到家庭中央空调,到中央空调怎样的一个技术升级转换?唯一的办法是自主创新。因为你有了自主创新,就不会有天花板。所以,我跟他们讲了一句话,企业是有倒闭的,行业是不可能倒闭的,除非你永远不创新,你永远依赖于别人,所以你永远会挨打。所以,格力电器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我认为技术创新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就是我们要脚踏实地。格力21年的时间,2000万到1000亿,它也是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强调技术创新的时候要沉得住气。既然我们是一个实体经济,工业精神就是吃亏精神,格力电器也是一样,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儿。

在这个过程当中,强调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的定位要准确,一定不要被外面的环境所左右,自己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管理,没有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这些东西都会灰飞烟灭,瞬间就会没有。要把它保持下去,就要有一个很好的文化。什么是管理?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格力电器也是很特别的企业。格力电器最近提出要讲真话,干实事,因为你的部下汇报的时候,如果信息不对称,你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我非常不讲道理的要求大家上班不准讲话,因为初期建设时候,我们才做2、3亿,3、4亿,不准讲话,没有事干的时候给我看书。这是第一个规定。第二个规定是所有的要货必须有钱且财务确认以后,开票人才可以开。第三个我定了一个小小的制度,大家看来很过分,但是我觉得有必要,上班不准吃零食。对商家的要求是没有钱不能提货。

我认为管理是点点滴滴,在细微之处,形成一个规定,形成一个规则,这个企业才能真正的发展。我们今天只讲管理多么重要,大家都说董明珠厉害,她自己自然而然要遵守制度,这是我们管理者,有时候要强硬,强硬在哪里,一定要知道。所以,有人说董明珠走过的路都不长草,我说必须让它不长草。

建筑法新规范文3

关键词:珠心算;常规计算;“正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5-2

一、声音:“珠心算”与“常规计算”同行之褒贬录

声音一:

褒:1.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培养注意力。珠心算速度的快慢、正确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脑中算盘的保持时间的长短、痕迹的深浅等等。2.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

贬:1.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孩子很难静下心来,教具较少。2.孩子对量的概念以及量与数的结合的概念掌握得不是很好。3.由于珠心算是在珠算纯熟的基础上在脑子里打算盘,而后形成条件反射,直接心算得出结果的一种速算法,因此,要学好珠心算,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珠算。这就会使一些已经会简单加减心算的孩子由于无法熟练进行珠算,在脑中形成不了珠象图而导致无法进行珠心算。

声音二:

褒:少儿珠心算的正迁移在中小学其他学科中的作用:由于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右脑已得到有效开发,记忆能力增强,善于利用脑照像法调动右脑记忆,在语文生字记忆和课文背诵,在英语单词记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贬:珠心算的计算方向是从高位到低位;小学数学竖式计算的方向是从低位到高位,方向相反,矛盾突出,给小学数学教学和珠心算的发展带来障碍。

二、剖析:“珠心算”与“常规计算”之利弊

1.误区一:珠心算和常规计算冲突,珠心算=计算?

珠心算的优势是能够快速计算加减法,但是学好珠心算的前提是形成珠像图,当快速报完题目后,孩子能在大脑中打算盘,答案就能出来。珠心算的劣势是珠算只能计算加、减、乘、除,不能计算乘方、开方、微积分等等。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今年开始我们在一年级开设珠心算课,很多家长持反对意见,认为学习珠心算占用了孩子们原本学习的数学课时间,我认为这些人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珠心算=数学。显然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数学不单单是只有计算而已,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那么珠心算就等于计算吗?在国外,大家都知道是不用花很多课时间去学习计算的,因为他们觉得有计算器可以代替计算。数学学得好的原因我相信不是因为会做题,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珠心算,把珠心算当做是孩子学习计算的另一个途径,多一种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不是很好吗?

片段: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2012新修订的苏教版一下教材第四单元44-46页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例题:大客车有45座,中巴车有30座,小轿车有3座

(1)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出两个算式:45+30和45+3

教材首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进行自主探索,然后引导他们交流算法,提炼出先算40+30=70,再算70+5=75(先算5+3=8,再算40+8=48)的口算方法及步骤。教材主要突出如果要加整十数就先用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如果要加的是几个一,就先用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

在上第2课时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45+30=75的和,最后和学生总结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口算方法,就是把个位和个位的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但是班级里出现了一个小郑同学,他觉得书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方法烦,个位和个位的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方法教了好几次都没学会。最后磨蹭了很久他问我:“王老师,我能拨珠来计算吗?”我当时楞了一下,转念想,是啊,我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又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珠算法。于是这位小郑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就经常带着算盘进行作业和练习,他的速度也不比其他同学慢。

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学习珠心算和书本是冲突的,这是不全面的看法。是的,把珠心算作为课本以外的另一种算法,显然也是有孩子采纳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或者以偏概全的看待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两者可以取其长处,弃其糟粕。

2.误区二:学过珠心算会逐渐忘记,学了=没学?

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注意定期训练,遗忘的速度会慢很多。脑功能的开发包括六种重要的脑机能:继时信息加工、同时性信息处理、凉脑协同机能、视运动反应、听运动反应、表象操作。通过珠心算学习,对人脑的继时性、同时性信息处理能力的开发有重要价值。珠心算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动作过程,通过对孩子珠心算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系列性信息处理机能,而且对孩子左右脑都起到了均衡开发的作用。孩子上小学后,逐渐会忘记了数码,计算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是孩子的左右脑在关键期已经开发出来,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益处。

另外,孩子逐渐忘记,是因为孩子刚开始学习珠算,脑中形成的图像是虚像,如果坚持学习2年左右,虚像会逐渐成为实像,此时就不易忘记。就像人们学习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一旦真正学会,将是终生难忘。

笔者在所教学的两个班级中做了一个小实验:

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珠心算手册第一册,学生对于20以内加减法在直加、直减、满五加、破五减、进位加、退位减这些题目的拨法已经比较熟练了,甚至一些孩子心算也比较快了。但是一个寒假过后,我做了一个调查,因为一年级孩子自觉性差,家长有些本来就对珠心算比较抵触,寒假坚持基本每天练习的孩子比较少,一个班级有11个,一个班级有12个。这23人中有个别孩子是一学期学完后掌握得很不扎实的。在第2学期开学初我给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做了一张小练习,包括听珠算、看珠算、看心算方面。本次实验,一(1)班47人,11人坚持寒假练习;一(2)班46人,12人坚持寒假练习。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除了听珠算外,其他的题目孩子们是可以在纸上看见题目的,也就是他可以不一定采用珠算的方法做,我们能得到的只是一个结果。就练习结果来看:坚持练习的

(23人)正确率没有坚持练习的

(70人)正确率听珠算89.13%81.78%看珠算、心算95.65%92.93%单看“听珠算”这一栏,一共8题,其中有5口的3题,3口的5题。练习的23人中,一共错误20题,正确率为89.13%,其他的70中,一共错误102题,正确率为81.78%。那么听珠算这类型的题目可能是没练习的因为口诀不熟练,因此不如练过的孩子。

再看看其他类型的题目:看珠算有6题,都是5口的,看心算有6题,两个3口,4个5口。没有练习的70人正确率为9293%,练习的23人正确率为95.65%。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题目,孩子只要坚持练习了,在计算方面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所说的学了等于没学的言论确实不太可靠,如过孩子能坚持练习,那么我想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追寻:“珠心算”与“常规计算”间的相互“正影响”

1.抓住教学契机,发挥“正影响”。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就高,再把珠心算的教学加进去,这无疑给我们教师钻研教材,选择教法、学法增加了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外加在一年级上学期就要突破珠心算教学中珠算的四大难关(满五加、破五减、进位加、退位减),所以有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很正常,因为刚开始还没有感受到珠心算教学的后劲。如何越过这个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珠心算的优越?办法就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节数学课只要与珠心算教学有连接点的教学内容,都要有珠心算教学的明确目标,教师都要及时、有机地进行与珠心算有关的珠算、数珠互译、空拨、想拨等内容的训练,每节课如此,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放弃珠心算的训练。

只有结合教材实际不断提高要求,并逐步引导学生借助珠心算的方法进行较好的正迁移,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珠心算教学。

2.合理整合教材,挖掘“正影响”。小学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那么,如何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进行珠心算教学与常规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

建筑法新规范文4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企业的经营行为都是法律行为,房地产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疏于法律常识,不守法律规则,不经法定程序,忽视国家法律监管和约束,所实施的行为产生的、可预见的或难以预见的、造成与法律相悖或触犯法律的可能。房地产开发的每个环节,即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受让、成立项目公司、房屋拆迁、市政配套到房地产的合作开发、施工建造、项目转让、房屋销售、按揭贷款、物业管理等环节都有疏漏和失误的可能性,进而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和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只要在房地产市场中运作,就会毫无例外地面对各种法律风险,就必须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事中加以控制,事后加以补救。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房地产开发法律风险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房地产开发涉及法律多且关联性强。房地产开发涉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担保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共同作用,影响着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二是房地产开发法律风险的阶段性特点明显。房地产开发时间周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各个阶段主要任务不同其法律风险表现也是不同的。三是房地产开发法律风险多且具挑战性。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房地产权属于物权的范畴,而且是所有物权中最具份量的。房地产由于位置固定性、价值量大、附着于其上的社会关系复杂等特点,使国家针对房地产的产权确认、产权使用和让渡等都从法律上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远比一般物权复杂,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面临着更多、更具挑战性的法律风险。综上笔者认为,房地产业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非常重要,必须采取“三点一线”模式,即以土地获取阶段防控为基点,以投资决策阶段防控为难点,以建设销售管理阶段防控为重点,以完善的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防范流程管理为主线,实现“点线面”结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全面、系统、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

1、把土地获取阶段作为法律风险防控的基点,搞好项目立项可研论证和风险分析,把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第一关。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运作之前,应注意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详细制作项目可行性报告、法律风险评估书、法律风险意见书等文件。对项目立项的依据手续、工作流程等都要规范,形成体系,使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在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过程中,要结合规划设计、拆迁安置补偿和资金筹集等工作,应重点关注土地法律风险、市场法律风险、拆迁安置法律风险和和筹资法律风险,加强对项目开发经营的风险性分析、适用性分析和价值性分析,进行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比较,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运作,较大程度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实践经验也证明,项目运作前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前的法律风险预警是企业健康经营的第一道屏障。

2、把投资决策阶段作为法律风险防控的难点,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减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负担。房地产企业的法律风险体现在投资决策的全过程,何时何地开发何种类型的房地产,能否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法律风险防范非常关键。房地产企业必须考虑有关开发区域、开发房地产类型、开发时机的法律风险,坚持分散投资的策略,对备选项目的城市布局、区位优势、物业形态、消费市场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全方位把控,确保摸清、看透、投准。房地产投资分散是通过开发结构的分散,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一般分投资区域分散、投资时间分散、投资主体分散等方式。投资区域分散是将房地产投资分散到不同区域,从而避免某一特定地区经济不景气对投资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投资时间分散则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从而避免因市场变化、或市场脉搏把握不好而带来的损失。投资主体分散是通过寻求良好的合作伙伴,充分调动投资各方的积极性,双方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

3、把项目建设销售管理阶段作为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加强运营过程的合同管理,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载体。投资房地产是一项收益与风险都很高的经营项目,而合同条款的严谨和完备程度决定了合同法律风险的大小。合同是房地产企业对外经济往来最重要的载体,在当事人之间具有意定的“法律”效果。事实证明,房地产企业发生的大量的法律纠纷都与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的不规范、不严谨甚至不合法有关。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销售管理阶段是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招标模式、承包方式、承包合同、工期拖延、施工索赔、租售合同、销售时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方面都存在法律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重点完善对合作方履约信用和能力的审查机制;完善对合同的定价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招投标、审核定价制度;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实行合同审批领导联签、部门会签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制作公司内部各种规范性的制式合同文本;对公司管理人员及相关经办人员组织合同规范运作的专业培训;建立公司合同跟踪、付款的监督、保护机制和办法,实行互相制约、层层把关的监督机制。通过系统的合同管理以及履约责任制的建立,有效防止法律风险的产生。

4、以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防范流程管理为主线,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内控体系。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到众多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对外交往都可能产生法律风险。及时建立房地产项目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防范一条龙流程管理制度模式,对防范法律风险至关重要。法律风险管理必须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强化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营造企业法治文化氛围。加强员工法律意识培育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要使法律风险防控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企业法治文化氛围。企业的每位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关注新法新规的出台。企业必须将学习培训作为法律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风险的警觉性和预见性,从而有效地构建起防范法律风险的无形屏障。

二是要加强法务队伍建设,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构。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建立,必须对外聘请法律顾问,对内设立法务部门。外聘律师最重要作用并不在于诉讼阶段,而在于非诉讼阶段,即以事前防范为主,以事后处理为辅,在房地产开发各阶段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重大决策和危机处理,审点工作和重要环节的法律风险,提出法律意见。只要充分发挥专业律师的作用,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签约环节的失误和疏漏,并及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从而顺利完成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而内设的企业法律部门主要侧重于企业日常法律事务的处理,负责与外聘律师的工作对接,内外衔接配合,更加细致准确地解决企业的法律问题。企业的法务部门应深入企业经济活动,积极为重大决策发表法律意见,开展重要制度和重大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参与易发纠纷事件的预告防范和应急处置,提前介入诉讼纠纷,找好法务工作的切入点,将业务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工作有效衔接起来,处理好业务开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使法务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融为一体,与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切实履行法律管理和服务职能。

三是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的自我诊断体系,实施全面法律风险管理。根据房地产投资、建设、运营的特点,建立测评监控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诊断体系,用以诊断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状态及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排查制度和纠错机制。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法律风险识别,通过分析研究在项目每个阶段在哪些方面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进而对这些法律风险进行归类分析。第二是法律风险的分析评估,主要是分析研究项目实际运营中的法律风险造成后果是什么,引起后果有多大,是否可以避免法律风险等。第三是法律风险处理,根据拟定的法律风险对策,协调、解决和处理法律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