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1
自4月中旬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以下简称《发展意见》)一周年座谈会中提及,将加快出台《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以来,此规划的出台时间及内容就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早在今年2月有消息称4月中旬将出台《十年规划》,而公开的信息也显示,《十年规划》已完成编制,正在报送过程中,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估计在6月前此规划的可能性较大。”有业内人士表示。
种业《十年规划》有望近期出台
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在接受采访时分析,《发展意见》在种业发展过程中将起到积极作用,它不仅成为指导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未来种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而且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种业的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但从此前已出台的农业政策来看,集约化生产、龙头企业集中度等词汇被不断提及,在这些背景下,《十年规划》将对行业做出哪些不一样的指导就成了业界关注的目标。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种业市场小散乱现象突出,虽然近两年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然不足100家。因此,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了近来政策频频提及的要点。除此之外,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也成了行业饱受诟病之处。公开资料称,目前我国种子商品化大约为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90%的水平。
此前的《发展意见》虽然提及了30余项政策措施,但多数还在研究制订中,实施有待细化,而此意见出台之时,记者亦对多家种企做出调研,多数企业认为,只能等细则出台,才能判断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综合上述情况,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十年规划》内容将涉及《发展意见》细化等内容,“这次十年规划的内容,应该主要是针对一年前的《发展意见》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创新。一年前关于种业已有政策出台,只不过一直没有看到具体的政策落实。从最近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这些都极有可能是《十年规划》要重点提及的内容。”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称。
上述人士同时预测,《十年规划》估计会在6月前出台。
郑宇洁同时认为,在《十年规划》中,加强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推动科研单位的基础性研究,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路径等内容,将成为其中的亮点。
洋种子垄断国内70%市场
对于《十年规划》的内容,企业最期望能得到哪方面的政策支持呢?对此,数家上市种企纷纷表示,由于目前尚未看到十年规划的详细内容,不便对此进行评价,但从其了解的情况来看,公司尚未对十年规划的内容进行过大范围的研讨。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种业发展似乎并不乐观。
金融界网站首席分析师王桂虎介绍说,目前国内的种业和国际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13%。与国际种业前10强37%的份额相比差距一目了然。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仅在玉米作物上就有2000多家。
而正是因为碎片式的行业状况让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形成和洋种子抗衡的种业巨头任重道远。在此之前,国内种企与国际种企之间,已然拉开了较大距离。
“自20世纪80年代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中国国内70%的市场,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一家公司的1/15。”郑宇洁介绍。
种业变革大幕启动
在这些背景之下,关于种业变局的消息也屡屡传出,而农业公司中,也有多家企业宣布以收购资产等方式进军种业。
3月6日,农科院作物所携手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玉米种子骨干企业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旨在突破玉米育种,而这是种业企业首现重组。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2
一、值得学习借鉴的主要做法
等五县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其中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政府层面的主要做法
1.始终坚持工业化主导发展战略。五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化主导战略不动摇,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集中资源力量,引进现代制造业,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力争在现代制造业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实现了“工业兴,一兴百兴,人气旺,一旺百旺”的局面。、商帮文化底蕴深厚,时至今日,其仍然坚持以工业主导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发展大产业、振兴大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从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上升到“工业立区”战略高度,越来越重视工业经济的转型提升发展,等等。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五县普遍重视规划,规划氛围浓厚,编制体系完善,引领作用突出。坚持走“循环、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着手编制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产权结构从单一制向多元化提升;编制了十大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等等。此外,还大力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规划,如集团提出:企业发展平台“一座城”、销售收入“翻一番”、国际市场份额“一帝国”的五年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定位非常明确,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航标。
3.高度重视工业平台规划建设。五县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构筑大平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着力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重点谋划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推进20万平方米“128创新园”,引进各类软件企业220多家;区依托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设立金西开发区;依托两个省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空间拓展、项目落地力度,重点抓好滨海产业园、模具城三期等重点区块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发展。
4.高度重视重点产业培育发展。五县坚持把发展大产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提出“三个千亿主导产业、三个五百亿骨干产业、三个百亿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对现有特色产业进行分类指导、梯队培育;大力实施工业创业创新翻番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推动模具、文具等六大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型、抱团式”方向发展;深入实施“2+3”工程,壮大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个特色产业,彻底改变了纺织服装产业占据半边天的状况,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5.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但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实力普遍偏弱,在全球化、高端化竞争中劣势逐渐显现。五县党委政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当地企业的旗舰,如集团、雅戈尔集团的产值已占当地工业经济总量的1/7左右。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在南部商务区,投资60亿元打造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总部经济高地,引进泛亚航空公司、东航建设集团等一大批企业总部,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和产品展示;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评选出工业企业综合实力20强、最具潜力20佳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分层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6.强化工业转型提升发展保障。一是政策到位。五县都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政策。如于今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明确了10个方面的政策扶持资金盘子,总金额达2.17亿元。二是措施到位。以工业、公建项目、优质教育、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六个拉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实施转型升级十大行动计划,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双十工程”、“苗子工程”,每年扶持10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高新技术项目、50家科技型苗子企业,通过打造自主创新、多元融资、产业升级、科技合作“四大创新平台”,力破发展瓶颈,加快工业转型,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三是服务到位。从各地考察情况看,虽然各地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各异,但当地干部群众追求经济发展的认识,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要求,不懈维护招商、安商环境,对投资者尊重爱护的态度却如出一辙。
(二)企业层面的主要做法
1.十分注重战略规划。这次考察的各个企业都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战略,引领企业科学转型发展。如集团成立时确立的“奋斗十年添个零”目标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航标,几十年不变;舜宇集团坚持国际化道路和名配角战略,找准企业发展定位,做强、做大、走远;集团提出企业转型四大战略规划——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智力密集型企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型的传统制造企业向行业资源整合型企业转型;实现由产品输出型企业转型成解决方案输出型企业;实现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企业转型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企业。
2.十分重视人才战略。得人才者,得发展。这次考察的企业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正是因为舍得在人才引进培养上花重金、投感情,注重发挥人才的价值,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如奥克斯集团每年至少投入3000万元,引进全球一流人才;舜宇集团提出“钱聚人散、钱散人聚”治理思想,通过分享股份凝聚人心,三次资产量化配股,公司400多人持股,董事长本人持股份额仅占总股份的7.2%;集团“奋斗十年添个零”,不仅是利润目标,还是职工收入目标,到2019年职工最高年收入可达1亿元。
3.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这些企业始终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并且善于利用借助高等院校等外部科技力量为企业服务,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集团的研发团队达300多人,并在韩国首尔设立研发机构,通过主持制定产品行业标准,实现行业领跑;万里扬集团长期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科研工作站,每年投入研发经费5000万元,实现产品不断自我超越;大丰公司巧借外力提升技术,与国外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共同承揽工程项目,有效地将国外成熟的专业技术嫁接应用到自身工程设计建设中。
4.十分注重市场开拓。这次考察的各个企业在发展中能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实施多元化发展,外拓国际市场空间,内扩内需市场份额。如集团在国内设立38家分公司,指定经销伙伴超过4000家,零售终端超过5万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销售网点;青年汽车集团进行跨国合作,牵手世界顶尖企业,成为德国NEOPLAN、MAN和英国莲花公司的合作伙伴;如意集团从注塑小厂通过两次合资,发展成为世界搬运车大王,市场覆盖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
5.十分注重品牌建设。这些企业十分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始终坚持产品质量战略,视品牌为企业的生命,以高品质为树牌之本,以研发创新为立牌之道,以构建独特的营销模式为创牌之基,强化宣传,致力创新,争创中国驰(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如雅戈尔公司以“创建国际品牌”为目标,实施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的品牌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6个中国名牌产品,“雅戈尔”商标成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最“贵”的品牌。
6.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着力构建以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哲学、企业道德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凝心聚力,使广大职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此外,还将产品与文化有效融合,通过文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如达利公司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开发了“江南丝绸之源”旅游园、“丝绸世界”品牌直营广场,形成了丝绸文化、工业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产业链,2012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达利公司销售下滑,而利润却增长了四成多,文化功不可没。
二、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营造氛围,强化引导
思路决定出路,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观念意识升级,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市人民生存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关系到企业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必须自觉地牢固树立起“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的思想观念,更要在“营造氛围、加强引导”上下功夫。
1.在“氛围”方面:一是要营造浓厚的转型升级的社会氛围;二是要营造转型升级成功案例的典型氛围;三是要营造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氛围。
2.在“引导”方面:一是要加强产业导向的引导;二是要加强扶持措施的引导;三是要加强激励政策的引导;四是要加强惩罚手段的引导;五是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引导。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1.转型升级要抓住关键。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如何充分调动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各级各部门需要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
2.转型升级要抓住重点。重点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从政府层面来说,至少要抓住五个重点:一是要做好正确及时的引导,始终坚持兴工强市第一战略,牢固树立工业经济第一经济、招商选资第一要务、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的理念,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好转型升级的软硬平台,一方面是要积极争列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重点抓好莲华山工业园、协作示范园、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空间平台建设,以及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另一方面是要制订实施“自主创新、多元融资、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措施,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人才高地,等等。三是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鼓励支持重点培育产业企业技改扩建,大力培育“4+X”产业,推进我市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四是要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五是要优化服务,主动服务园区、企业和项目,提升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做好风险预警等。
从企业层面来讲,至少要抓住五个重点促进转型升级:一是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狠抓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二是要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巧借高等院校等外部科技力量,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狠抓技改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三是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抓好新项目引进实施,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四是要注重企业品牌建设,借力借势打造知名品牌。五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善待人才,善待员工,着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和职工的综合素质。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3
日前,广州市客轮公司宣布将让公众投票决定未来水巴船舶的外形,而这是继不久前,广州未来水巴发展规划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之后的又一新动作。该规划提出,要用四年时间为广州打造一条水上交通网络,在2016年基本辐射中心城区珠江沿线的主要客流集散点,水上客运年客流量将可达到4100万人次,比目前增长一倍。
其实,早在2002年,广州市交委就曾编制过《公共客运码头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复兴珠江水上交通的梦想。但过去十年内,珠江水运的发展一直波澜不惊:2007年开通的首条水巴线路,客流一直在低谷徘徊;公共客运码头数量十年零增长……
去年7月,广州出台私家车限牌等一系列治堵举措,珠江水运发展也骤然提速。
复兴珠江水运,让其成为广州路面公共交通的有力补充,在机遇之下又如何保证不会重蹈过去10年的覆辙?
水上长途客运终结轮渡客量逐年递减
背靠珠江、南海,又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历史上一直都是华南第一港口,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广州开往国内绝大多数沿海城市的航线达到40多条,近至香港、澳门、广西,远到上海、厦门、青岛、大连;省内、市内航线更是数不胜数,水路客运成为连接该地区间人们相互往来的主要运载方式。
然而,随着1989年广东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全省掀起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陆路交通大大提速,传统的水上客运逐渐被代替,广州开往各地的水路客运量逐年下降,通往广西、东莞、肇庆、惠州等地的内河航线因客流减少不得不叫停;而随着火车的不断提速,广州到大连、青岛、上海等北部沿海城市的航线也相继“死亡”,广州整个水路客运量逐年大幅下降。
1999年3月1日,过去曾是珠江水上客运的巨无霸企业广东省珠江航运公司正式宣布属下内河客运分公司在珠江水系的区间水路客运运输全线停航。尽管此后不甘寂寞的舵手们在2002年曾再次起航,但稀疏的客流不仅不够船员工资,甚至连燃油费都不够,复航的努力最终也化为乌有。
到了2010年,广州最后一条长途客轮“椰香公主”号因客运量太少停航,静悄悄地结束了广州水上长途客运的历史。
和水上长中短途客运同样衰落的还有轮渡。珠江穿城而过,将广州分成片状,为了方便两岸市民往来,摆渡过江在于年前便应运而生。
据广州市客轮公司介绍,上世纪80年代轮渡迅速发展,从1980年开始以每年8242万人次的客运量增加,到1988年达到最高峰,创下年客运量1.16亿人次的历史高峰,当时客轮公司一天要运送10万乘客,相当于当时广州公共交通总运量的14%。但从1989年开始,客运量开始逐年递减,到了1993年,渡轮的客运量以15%-20%的速度递减,年客运量从最高的1亿多人次降至2011年的2000万人次,珠江水运日渐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资金匮乏政策乏力码头更新建设停滞
珠江水运衰落在让人惋惜的同时,更让政府进一步思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复兴珠江,让珠江与广州互相成就,成为像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莱茵河之于法兰克福一样的城市地标。2002年,当时的广州市交委和市客轮公司委托中山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编制的《广州市公共客运码头发展规划》就是努力迈出的第一步。
正是在上述规划中,广州市政府首次提出恢复并发展珠江客运的主张,珠江今后不仅要成为广州标志性的城市形象品牌,还将形成完善的“水上公交”系统。
像陆路公交必须要有公交站作为配套一样,为了逐步实现“水上公交”的建设,首先要改变的是当时客运码头不足的局面。由于长年投入不足,当时珠江客运码头绝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都陈旧且更新很慢,码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在珠江前后航道上,其他区域极少。更重要的是,客运码头分属不同行业及部门管理,大部分由广州市客轮公司建设及营运,其余则由各行业、各部门独立运营,各码头之间互相割裂,无法整合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
为了改变码头布局的不足,当时规划提出未来广州码头的升级步骤:保留28个至今尚在利用的公共客运码头,未来逐步增加37个码头。需新建或改造的码头按景观码头、综合码头和客运码头3种性质分别,投资规模分别为480万~66015元、120万~180万元、48万~85万元,至2020年将全部建成。
遗憾的是,尽管政府提供了完美的规划蓝图,但在后续资金支持和政策配套上的乏力却制约了蓝图的实现。各企业的码头不愿让外人使用,而水上客运稀少的客流也让拥有码头的企业本身没有动力加大投资,只能依靠政府单方面加大投入,无法吸引社会资金,一旦政府财政支持不够,码头更新和建设只能陷入停滞。据2011年市旅游局就珠江游给出的一份资料显示,至2011年底,珠江上公共客运码头依然保持在28个,而规划的番禺莲花山及南沙水上客运中心则还停留在纸面上。
码头偏远等候太久水巴亏损惨淡经营
2007年4月10日清晨7时,一艘小型客轮载着10余名乘客从中大码头出发开往芳村码头,这是广州开出的首班水巴,也是自2002年提出发展珠江水巴后首次将其变成现实。
带着让水巴成为另一种出行方式的愿望,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乘客,都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运营方市客轮公司免费开放三天,听取市民对运营的意见,运营首天更有4000名乘客前来捧场。
开通初期,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都对水巴赞赏有加:价格便宜,既不拥挤也不会“塞车”,从芳村码头到中大码头全程只要30分钟,沿途还能欣赏两岸美景。当时甚至有乘客担心水巴班次少,只有两艘60座的快船满足不了上班高峰期的客流需求。
然而,等最初3个月新鲜感一过去,水巴客流开始逐渐下降:开通初期动辄上千人排队候船的场面变成了门可罗雀,不仅早班船常常一个乘客都没有,其他时间水巴乘客也保持在20人左右,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来观光的外地客,乘坐水巴上下班的乘客极少,即便在游人众多的周末,拥有250个客位的水巴常常只有30名乘客。
在客流下降的背后,水巴诸多不便之处也逐渐浮现:“水上巴士虽然不塞车,可等候时间太长了”,这是乘客抛弃水巴最常见的原因,“等半个小时,还不如去坐公交车。”
除了候船时间长外,水巴的换乘接驳也饱受诟病,由于停泊码头少,只能吸引码头附近的一些乘客。而且一般码头都相对偏僻,离公交站和地铁都比较远,从码头走过去很费时。
来自市交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水巴开通后,最初三个月的客流人数是每天7000余人,三个月后降至每天2000余人,而2011年最新的数据是每天才60余人(注:由2011年全年客流71万人换算),相应的,市客轮公司经营水巴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市交委总工程师沈颖介绍,2011年的亏损额达到了645万元。
水运跻身限牌配套财政补贴提到桌面
借着限牌的契机,在诸多困难中生存下来的珠江水上交通在2012年重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应对限牌后剧增的公共交通需求,市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交通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水上客运,成了诸多限牌配套措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限牌后3个月,市交委正式公布《2012年广州水上巴士发展规划》,意图复兴珠江水运。
规划检讨了过去水上交通发展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2013年计划新开通金沙洲至新电视塔、金沙洲至西堤、长洲至海心沙的3条水巴航线,优化整合现有5条水巴航线,线网航程从现状的16公里增加到约59公里;到2016年,广州完成规划航线19条,总航程约122公里,基本辐射中心城区珠江沿线的主要客流集散点;到2020年,规划航线21条,总航程约237公里,覆盖范围将拓展至珠江后航道的番禺、大学城等区域,并强化与南沙新区的联系,同时构建珠江黄金岸线休闲交通航线。
尤为重要的是,在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方面,规划也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措施:建议将水上公共交通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体系,每年根据广州市水上公共交通航线合理运行成本,模拟核定基准票价计算的票价收入与实际票价收入之间的差额,给予经营单位全额补贴;对广州珠江游市场进行整合,对珠江游线路经营资格进行招标,招标所得费用用于水上公共交通的补贴,以减轻市政府财政补贴压力;给予企业码头、船舶广告业务经营、商品销售、场地租赁等政策,提供多元化经营条件,提高企业经营收入,同时减轻企业和政府的负担。
在去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上述部分建议通过了市政府的审议。
“过去发展水上交通,政府投入不足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并没有这么迫切的需求,在限牌政策出台后,局面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是本次规划在执行层面和过去最大的区别”,在新规划获得通过后,市交委一位工作人员向笔者如此分析。
水上交通再出发
难题1
尽管有了市政府的支持,但广州真的要复兴水上交通旧日的辉煌,仍有诸多难题需要一一解决,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投入。
笔者查阅过去4年广州市财政决算,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用于公共交通的支出为10亿元到30亿元不等,其中2011年最高,投入为29.4亿元,2008年最低,为8.5亿元。这些钱主要用于地铁公交票务补贴、公交车辆配置改造和资源整合资金、“村村通”客车补贴等,能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和建设的只占10%-20%(注:财政决算并未给出准确数据),平均每年大概只有3亿元到4亿元的建设资金,如果扣除每年新建公共站场、新公交专用道、各项治堵改造等费用,在政府不额外投资的前提下,基本上现有的财政交通支出里没有钱可以用于水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而另一方面,规划提出至2016年新建和改造码头共计31座,同时,为了满足新开航线的需要,近期实际需新建造船舶共34艘,其中15艘用于金沙洲等地区新规划航线,16艘更新即将达到使用年限而报废的过江轮渡,3艘更新目前即将达到使用年限而报废的渡车船。即便上述所有投入都按照最低标准,这些基础设施投入至少都在5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航线开通后短期客流不足带来的运营亏损补贴。
市交委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国外的经验,水上交通发展初期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投入必须持续多年才能慢慢形成效果,对此市政府在吸引社会投资之前,必须先以专门的财政资金建成各种基础设施,“2013年市政府会投7.80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未来几年的投入规模则仍需视情况而定。”
难题2
另一项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水巴码头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配套,不仅需要有已经成型的居住小区,更需要有商业区、景点、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共空间,以此保证有足够多的客流能够支撑水巴线路的持续经营。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AP1000;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网;发展规划;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L48 文献标识码:A
1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1 针对AP1000技术转让特殊地位应进行的知识产权管理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与一般的制造企业相比,其作为AP1000技术转让指定用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一般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其掌握的知识产权不仅仅是由单一的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组成,还包括了从转让方获得的知识产权。
1.1.1 对于完全未做创新,直接按照引进技术制成的产品、辅助工具等不应盲目进行以本公司为知识产权成果权利人的专利申请,杜绝侵权的发生。例如: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直接利用从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转让方标明“含有其保密信息”的图纸、技术资料中信息进行专利申请,一经证实此信息来自于转让方,则为侵权行为。
1.1.2 对于在技转合同有效期内,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应及时采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等专利保护手段保护起来,因为若技术转让合同要求对受让方对转让方进行技术回授,如果不及时采取知识产权措施保护起来,被转让方恶意抢占先机作为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起来或泄漏给第三方,则会对我国新兴的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极大损失,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还十分薄弱,这种损害很难以法律手段索赔。例如:参照转让方给出的技术要求及参数,并加入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本身的创新技术所制成的生产用工装、工艺等,若合同有相关回授规定则应将相应的创新技术回授技术转让方,我国的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应注意在技术回授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保存技术回授的过程资料。
1.1.3 对于在技术转让之前就已经拥有的或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以及技术转让完成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则应做好保密工作或及时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等。而完全由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自行研发的制造工艺、方法及系统等则无需告知技术转让方。不仅如此,如果对此类技术进行了专利申请的,在专利公开或授权前应做好对此类专利的保密工作以防其他公司恶意窃取先行申请,对此类技术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则应加强保密措施并做好文字材料的存档工作,以防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没有充分证明此项技术是公司技术秘密的材料。
1.1.4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还应对转让方在世界各国进行相关专利申请的状态进行跟踪,这样不仅能够得知转让方技术更新的状态,也有助于掌握转让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布局,从而有利于制定适合中国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1.1.5 以技术为标的的转让都回对所转让技术的保密性进行规定从而保证所转让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技转技术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只有与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才可以将相关技术文件提供给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进行相关服务方面的使用,并且应在与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的合同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条款,进行责任限定,转移因泄密造成侵权的风险。
1.2 作为设备制造企业应进行的知识产权管理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除了应注意在行使合同规定的权利,及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应通过积极形成多种形式知识产权对公司的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网。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形式有专利、技术秘密、商标、著作权等。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作为制造型企业,本身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主要智力成果涉及到著作权的并不多,而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装、制造工艺等,因此“在核心技术领域‘制造’核心专利,在技术领域实施专利包围战略”,是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手段。另外考虑到国内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承担了世界上首堆AP1000核电站的核电设备制造,其所掌握的核心制造工艺、技术、试验数据、记录等具有世界首次制造成功的特点,若利用专利申请的保护方式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因而并不利于其核心技术的保护,则对于这部分核心智力成果则采取技术秘密的保护方法。再有考虑到国家将打造CAP1400和CAP1700两个自主品牌,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应加快本企业商标的申请,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1.3 制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好的计划就没有好的管理”,要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尽快提升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结合公司发展规划、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相配套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并以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主线,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保障体系,及时将公司生产、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智力成果快速转化为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使公司硬件及软件都协调发展。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在公司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中,对世界范围内AP1000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知识产权现况进行统计,对本公司知识产权现况进行总结,从而确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方向,找出知识产权发展潜在风险,明确可能出现知识产权成果的领域;另外公司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还应确定公司在设定阶段,包括体系制度建设等的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考核标准(如知识产权成果数量、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情况、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公司重点知识产权等工作,为公司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大量的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权成果做好前期规划。公司还应根据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进行年度评估,如果所得成果与设定的目标有偏差,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调整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结语
本文从根据AP1000技术转让合同条款特点,履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责任,建立适合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制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方面,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还应注意如何建设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经营,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5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飞天。飞行期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迈出重要一步。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第一个体验了太空自行车,航天员乘组成功接收到地面第一封电子邮件。
神九“吻”天宫的精彩瞬间,只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还有北斗卫星、气象卫星、嫦娥探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C9飞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 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等,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已在不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据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CERC)联合业内外知名学者编写的《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超过美国的1.952万亿美元,占比为19.4%。中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高端制造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员魏际刚也表示认同,“中国制造业的产值以美元计已经略高于美国,但美国达到这一水平所用的劳动力仅为中国的10%。中国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科技、低效益’的特征明显,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过大。”
在2010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高端装备制造被确定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今年五月初,工信部正式对外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与《决定》一脉相承,并同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两个子规划。
《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智能技术及核心装置得到普遍推广应用,高端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超过3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
魏际刚表示,我国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看,金融危机使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发展路线,瞄准高端制造领域和新兴产业,谋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十分迫切;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未来5~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规划》,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相关重大工程主要包括: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化工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深海工程装备发展工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在这些重大领域,哪些企业将脱颖而出?哪些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航空装备
航空装备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大国崛起的标志,也是博弈世界舞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它的巨大高技术发展引擎,不仅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更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称为“工业之花”。抑或基于此,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中,航空装备业被列为首位。
未来十年,航空装备产业前景广阔,“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加快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的发展,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喷气支线飞机成功研制,实现支线飞机年销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目前业务涉及航空装备业的上市公司有西飞国际、哈飞股份、洪都航空、航空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海特高新、贵航股份、中航光电、四创电子、中航重机、中信海直、威海广泰、中航精机等。
重点关注西飞国际、哈飞股份、中航动控、航空动力等明显受益的龙头企业。
个案:西飞国际
西飞国际创立十多年来,不断强化航空制造核心能力,确立了军机、民机、航空服务和国际合作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了由飞机零部件制造商向整机制造商的转变,创建了军民机协同发展的商业运作新模式,成为集融资功能与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军民机发展重要战略平台,成为我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军工业务整体上市公司。
公司十年发展规划范文6
“噼里啪啦!”城口县庙坝镇排山村响起了阵阵鞭炮声。“周厚金开公司了!”村民们奔走相告。
“200多亩的养殖场,6间标准化的生态养殖鸡舍,育雏室、消毒室、隔离室一应俱全……”在公司挂牌仪式上,周厚金喜上眉梢。
看着自己的养殖场和新成立的“双金山地鸡养殖有限公司”,周厚金感慨万千:“要不是党委、政府给我扎起,我可能还在外面下苦力哟!”
思变
2007年,排山村召开了一次城乡低保群众意见征求会,会上充满了火药味。
面对会议主持者,周厚金大声嚷道:“我凭什么不能吃低保!除了外出打工,我又没得其他收入。”
“我也够资格吃,我也没得其他收入!”一旁坐着的几个村民也大声附和。
场面变得不可收拾。村干部挺身而出:“低保只有十几个名额,大家都享受,怎么可能嘛!”
这次会议令时任庙坝镇党委书记的王宗伦感触很深:“不是群众想占便宜,而是他们致富的渠道实在太窄了。如果大家都有了致富门路,谁还撕破脸来争着吃低保。”
当时的庙坝镇一穷二白。没有一条像样的村级公路,没有一个农业增收项目,村里的物资进出全靠骡马驮,运一袋肥料就得花上十元钱。地里刨出的,只有“三大砣”:玉米、红薯、洋芋。全镇人均纯收入仅有2049元。
穷则思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庙坝镇党委、政府开始酝酿一场“产业革命”。
镇党委、政府很快出台了增收的“八字诀”:“茶椒竹菜、猪鸡羊蜂”。
“我们就是要靠山吃山,围绕‘山’字做文章。这八个字展现的就是一幅立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图:山上种茶和花椒,林中养蜂,林下养鸡,地上种菜。”王宗伦在谈及当初的规划时,仍颇为自豪。
破局
“有了发展思路,首先得群众认可,不然还是空中楼阁。”党委会上有人提出。
镇里干部在做产业推广时,多数群众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打工要比种地强”。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镇党委决定先从党员干部入手。
江奉军是罗江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号召下,他带头转包了110亩土地,投资8万余元,召回在外务工的一对儿女,创办了一家金银花收购企业。
一年下来,挣了十几万元,江奉军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他给大伙算了一笔账:“我的一对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吃不好,住不好,一年顶多挣四五万元;如今回家创业,一家人团圆了,还能坐地生财,多好!”
有了带路人,周边农户和村社干部信心大增,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展到310亩,产业大户发展到15户。
除了党员带头发展,镇党委还出台硬性规定,要求每个干部帮扶一个困难户,为他们发展产业“保驾护航”。
朱长青是石兴村的困难户。今年3月,他拎着两只鸡来到镇党委,非要感谢党委书记何云明,“何书记,如果不是你的帮扶,我连自己吃的鸡都没有哟”。
朱长青是何云明的结对帮扶户。在何云明的帮扶下,朱长青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生态鸡舍,养了1000余只山地鸡。
周厚金也是受益的群众之一。
“低保风波”之后,周厚金看到镇党委、政府鼓励养殖山地鸡,于是萌生了养鸡的想法。镇党委、政府不仅替他作贷款担保人,而且帮他协调了一块200多亩的土地。
有党委、政府撑腰,周厚金一口气饲养了上万只山地鸡,还建起了自己的公司。
收获
一斤茶卖700多元,做了二十几年茶生意的郭训洪,做梦都没想到。
“樱桃溪茶现在是抢手货,要买得提前预定。”香溪村茶农袁宗兵自豪地说。
可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樱桃溪茶因品质和口感上佳,久负盛名。但盛名之下,却面临尴尬的现实。同其他茶叶一样,樱桃溪茶仅以几块至几十块钱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
“我好几次都想放弃了。”郭训洪坦言,“樱桃溪茶就像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不能丢了这块牌子,我们要鼓励农户向深加工发展。”2009年,庙坝镇党委、政府在调研全镇产业发展现状后,作出了这个决定。
随即,镇党委以郭训洪为龙头,组织村民成立了“城口香溪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免费为合作社成员提供300亩茶树苗,邀请县农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大户注册商标。
几年下来,郭训洪的茶叶生意越来越好,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已发展至50余户,年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今年我们的樱桃溪茶拿到了有机食品的认证。”郭训洪兴奋地说,“我决定在庙坝工业园区租一块场地,成立香溪樱桃溪茶叶公司,放手大干一场。”
机遇接踵而至。2009年,城口县工业园区食品加工组团落户庙坝。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借力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庙坝镇镇长李章平说。
转眼三年过去了,经庙坝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引进的腊肉加工企业、金银花加工企业达十余家,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合作协议,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如今,庙坝已初步实现“茶椒竹菜,鸡蜂羊猪”的发展规划:花椒试验基地达300亩,标准化茶园达1000亩,山地鸡年饲养量达30万只,生猪、中蜂、草食牲畜养殖规模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49元增加到2012年的5612元。
今年,城口县委、县政府对庙坝作出了新定位:县城的后花园、县域经济的新极点、集镇建设的新样板和统筹城乡的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