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1

摘要: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很强的传递信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出于融资、避免债务违约风险、满足市场预期等动机,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措施来操纵盈余。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并提出高质量地披露会计信息、加强内外部监督和增强维权意识等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中小股东利益 决策有用

一、引言

根据财务会计理论,理想情况下的未来现金流量是确定和已知的,再加上固定的无风险报酬率,我们可以通过折现从既相关又可靠的资产负债表中直接获取所有数据,而利润表则不包含任何信息。然而,在会计操纵的现实环境下,上市公司无法正确计算资产与负债的现值来反映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编制一份完全建立在现值基础上的财务报表十分困难。因此理论上既真实又准确的净收益概念在现实会计环境中根本不存在。一方面,真实净收益的不存在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对企业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进行严格限制,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采用会计政策,这使得盈余管理充满可行性。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准则中的可选择余地进行盈余管理。

目前,会计理论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年度采取包括会计估值和会计政策等会计手段,譬如通过计提坏账准备、重新估计资产价值等方法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通常认为应计盈余管理不会影响整个期间的总盈余,只会调整分配各期会计盈余来实现预期目标。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真实活动,例如操控商品销售、生产成本和酌量费用支出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标。虽然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可能因为高昂的代价直接影响上市公司长远的经济利益,但因其较强的隐蔽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小股民参与到投资领域,很多中小股民拥有市场上的流通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活动与这些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正确认识盈余管理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为中小股民理性决策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二、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

(一)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我国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变更会计政策及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也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不同核算方法的使用会对会计利润产生一定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操纵会计盈余,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应计项目的管理。财务报告中的应计项目通常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为了实现预期盈利,会计人员可能会提前或推迟确认资产和负债。另外,对于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将其视为应付账款挂在账面上;对于已经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上市公司会选择暂时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等到必须报告亏损时一次性大量冲销应收账款,也就是俗称的“洗大澡”。

(三)利用关联交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关联交易的方式来调节会计盈余。有的上市公司选择和关联方进行不合理、不真实的商品购销活动,比如关联方高价向上市公司购买商品,通过购销活动中貌似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来暂时实现各上市公司的高额收入和转移利润的目标,等到来年再通过退货等方式冲销记录。还有的上市公司利用我国证券市场上关于托管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将不良资产暂时转移给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委托他们经营,使得自身本已亏损的报表呈现出较小亏损甚至是盈利的假象。

(四)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债务重组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非货币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属性进行确认,而且允许债务人把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当上市公司面临亏损需要维持稳定发展的形象时,大型公司往往选择通过债务重组来获得巨额的重组收益,比如在尚未成熟的市场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利用劣质资产换取优质资产来增加资产价值。债务重组交易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加隐蔽和自然。

三、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一)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传递有效信息。对于盈余管理,有些学者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减少委托者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的工具,将复杂的内部信息通过盈余管理的“修饰”有效地传达给投资者。当上市公司准备采取新的经营战略或者是某些公司特征、市场环境将发生大的改变时,公司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或是调整某些会计项目来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传递关于未来经营的某些信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这些有效的内部信息至关重要,它们可以缓解中小股东在信息上的劣势,使他们对上市公司做出理性的预期。然而,财务会计理论虽然证明上市公司有可能出于契约或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负责任的盈余管理,从而向市场投资者传递有效的内部信息,但是我国会计实务界普遍认为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过分运用盈余管理,这会带来恶果。

(二)利用再融资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面临融资需求时,除了利用留存收益之外,上市公司更常用的两种渠道便是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无论采取哪一种融资方式,上市公司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盈利水平作为融资保障。然而,一个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的上市公司通常已经入不敷出。为了能够达到潜在债权人的预期获利能力或者为了满足股权再融资资格的获取条件,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操纵盈余获取融资。

对于债务再融资而言,由于上市公司以虚假方式调整会计利润,经过盈余管理之后的盈利等相关指标掩盖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尚未有良好投资项目的财务窘境,很容易导致中小股东作出错误决策。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通常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成本要低于债务再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成本促使那些经营业绩并不佳的上市公司不惜利用盈余管理获得配股资格来筹集大量股权资本。一方面,由于中小股东没有精力和能力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他们很容易被虚假的公开财务报告所欺骗,进行错误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大股东和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实际配股价通常远高于均衡股价,即便如此中小股东仍会出于除权价格低于原股价的诱惑选择继续投资上市公司,而大股东虽然放弃或少量参与配股,但是却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将圈得的现金转移到自己名下。盈余管理使得本不满足要求的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以较高的配股价大规模圈钱,盈余管理程度越深,配股价越高,大股东收益越多,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隧道效应”。由于“一股一票”和积累投票等规则,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由少数大股东控制,而拥有投票权的中小股东因股权比例极少无法参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方面的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来推测公司的经营状况并用脚投票。然而,绝大多数中小股东由于专业能力和精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像专业的分析师一样对上市公司的背景信息和会计公告等资料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预测。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委托问题更加严重。在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很可能背离中小股东利益,甚至会在中小股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运用盈余管理掠夺公司资源。“隧道效应”作为一种大股东较为隐蔽地掠夺公司资源的方式,是指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以非公开的方式偷偷地将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公司。为了避免被中小股东发现盈利水平的下降,上市公司往往会使用盈余管理来掩盖公司被逐渐掏空的真实状况。例如,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们可能会做出过度募集资金和向关联企业借出资金等不理性决策,而中小股东由于无法有效识别盈余管理,浑然不知自身利益已被侵害。

四、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对策建议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采取的是投机性盈余管理,会对中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考虑到盈余管理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密不可分,为了尽量避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伤害,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质量地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应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努力对财务报告的披露加以改进。很多文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增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需要会计人员对低持续性项目和重要的可操控性应计加以清晰地报告,比如详细地描述收入确认政策、坏账计提政策等,这样就可以限制管理者和大股东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纵会计盈余。一旦出现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管理者和大股东需要为其自利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强有力的惩罚也会抑制部分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地披露财务报告,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就可以根据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减少对上市公司行为偏见的敏感性,从而作出理性决策。

(二)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严格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比如要求独立董事必须与上市公司董事无关联关系,要求独立董事有过硬的专业能力。除了提高独立董事占董事的比例之外,还应增加拥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人数。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努力将独立董事的职能重点放在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对其他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监督三大方面。独立董事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独立性,不仅可以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时时监督,还可以参与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有效的内部监督,将大大减少大股东和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机会,促进上市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审计监控,改善外部监督环境。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它的审计单位是否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否被国际“四大”审计已被纳入研究盈余管理重要的控制变量体系。可见,通过加强外部监督,可以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首先,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增强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监管力度,比如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应严查到底,严惩违规人员,并利用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进行通报。其次,如果高管具有审计背景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就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下降、审计风险上升。在“校友效应”的影响下,公司管理者甚至会与事务所合谋,损害审计质量,不利于审计独立性。因此,为了加强审计监控,应该坚决执行“冷却期”政策,从法律法规上严格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其高管是否具有审计背景等重要信息。针对具有审计背景的高管所在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机构更应该保持职业审慎态度,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保证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四)增强中小股东维权意识。当面对类似“獐子岛”事件时,上市公司突然宣布的巨亏让股民叫苦不迭。中小股东人数众多,但每人所占份额极少,虽然大众普遍质疑上市公司是否在采取“洗大澡”等盈余管理模式,却很难就个人损失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要求索赔。除此之外,如果注册会计师被收买,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意见,导致中小股东投资失败,他们也很难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索赔。

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赋予信息使用者向审计师和上市公司提讼的权力,允许并提倡有相同遭遇的中小股东进行集体诉讼,为中小股东提供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蔡宁.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5,(5).

[3]蔡春,谢柳芳,马可哪呐.高管审计背景、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J].会计研究,2015,(3).

[4]杨晓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14).

[5]王克敏,刘博.公司控制权转移与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4,(7).

[6]蔡吉甫.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8,(11).

[7]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8]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7).

[9]张嘉兴,傅绍正.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盈余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2O06年2 月l5 日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在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极大地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一些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受到抑制。而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将随之催生。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

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同时,又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新准则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大大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能更加全面地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在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总体上消大于长。

新会计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按照新的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二)存货管理变革。新会计准则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相应缩小了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范围。 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 使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没有被人为调节。

(三)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颁布,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并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通过降低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提高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可以提高企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四)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其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这些财务报表列报要求不仅可以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容易地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决策科学性,还可以有效抵消企业进行利润包装的“成果”。

二、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

(一)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

新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金融工具、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中,均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相关利益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取渠道仍不透明。公允价值计量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同时也将导致财务数据可操纵性加大。对于公允价值,实际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获取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根源在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自身缺陷和不足。而这种不足,在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尤其的明显,所以这样的制度现实,势必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价值体现。除非具有比较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才会更加的可靠。而这种现实的最后结果,就是使公允价值仅仅作为了利润调节的工具。

(二)利用无形资产调节利润

原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而新的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很显然,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两个阶段分界点的手段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因此。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资产折旧(摊销)年限的变更来调节利润。

新会计准则关于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规定,也是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放松表现。这种新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有利用上市公司对自身的利润实现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实现盈余管理。而这种实现,是建立在上市公司寻找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或者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

(四)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旧准则规定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范围。

三、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长期以来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当局提供太多的判断及选择空间,就会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的同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方面,对原会计准则作出了很大的变动。然而新会计准则在遏制传统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又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者们要认真审查已经颁布的准则和制度,发现其中的真空和漏洞,及时加以弥补和完善。

(二)强化财务报告编制的监督机制。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进一步明确审计委员会委员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对审计委员会委员的持股计划、薪酬等做出明确限制或规定,同时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增加与审计委员会相关的事项披露,以利于股东更好的评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三)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具体,尤其是对第三者(报表的使用者)应负有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基本上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状况做揭示,从而使报表使用者因使用失真的会计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方面需要规范评估业务,提高评估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评估人员专业素质、法律观念同时进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赵欣,任庆玲。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J]。商业经济,2010(5)

[3]李琴,李文耀。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时代经贸,2007(6)

[4]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3)

[5]杨照方。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0(6)

[6]梁燕。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及识别方法[J]。财会研究,2008(13)

[7]雷箐青。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及识别方法[J]。财会通讯,2008(8)

[8] 郑喜雅,徐爱农。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J]。财政监督,2008(2)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股票周转率

一、文献回顾

Diamond与Ver-Recchia(1991)对企业信息披露如何达到预期的股票流动性作了较为准确的计量。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达到一定程度时,假定投资者对股票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则信息不对称会对预期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影响,从而直接作用于股票的市场价值。因此,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市场价值负相关。Gordon M,Bodnar(1996)提出了会计信息不对称与会计政策选择、市场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会影响股票交易数量,即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会导致股票交易数量的减少。Warfield等(1995)提出,当管理人员入股或机构所占股权增加时会降低人成本,因此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的可能性,LaPorta等(1998)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Beasley(1996)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等,该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性和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越严重。国内相关研究尚局限于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规范性研究,如陈汉文等(1999)、吴建友(2001)。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独立变量定义。本文需要进行两次回归分析,因此设有以下两个独立变量:其一,与会计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指标是公司股票交易数量,信息了解较少的投资者会减少证券的交易数量,信息了解相对较多的投资者会增加证券的交易数量。本文利用股票年周转率作为反映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指标,将其定义为:样本2003年度个股交易股股数除以截至该年度末发行在外的A股流通股股数。记作GPZZL。其二,由于存在变量误差问题,本文对上述变量进行了修正,对股票周转率和该样本1998至2003年度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回归分析,以反映股票周转率受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波动性越大,股票周转越快。用回归的残差作为反映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替代指标,残差越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记作GPZZLC。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定的联系。因此,本文以GPZZLC作为独立变量,以公司治理情况的业绩分值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控制变量定义见(表1)与(表2)。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4

关键词:高管团队;关系一致性;企业绩效;

三、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计

1. 样本。以2007年11月20日《扬子晚报》副刊登载的挂牌公司为总体,随机选取了210家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其中沪市120家,深市90家。利用证券之星数据系统和样本公司网站收集各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成员信息。我们考察各企业高管团队中的五人,董事长、总经理,及3名副总经理,其中有106家上市公司高管团队5名成员的个人资料较为完整。最终我们用此106家公司作为分析样本。

106家公司中69家为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65.1%)、11家房地产企业(占10.4%)、8家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企业(占7.5%)、6家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占5.7%)、4家计算机、软件服务业企业(占3.8%)、3家建筑业企业(占2.8%)、2家采矿业企业(占1.9%),另外还有零售业企业、环境与公用设施管理企业、体育与娱乐业企业各1家企业(分别占总数的0.9%)。

2. 自变量。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我们首先收集样本公司中董事长、总经理和3名副总经理的籍贯、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是否是内部晋升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测量每家公司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如果某公司两个高管成员存在学缘关系,则计他们之间的学缘一致性1分,对该公司高管成员两两学缘计分后加总,得到该公司高管团队的学缘一致性得分;依同样的办法可以得到该公司高管成员的地缘一致性得分和业缘一致性得分。由于上市公司信息中很难收集到高管成员间是否存在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没有对血缘关系进行测量。最后再将每家公司高管团队学缘一致性得分、地缘一致性得分和业缘一致性得分加和,即得到该公司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测量值。样本企业高管团队学缘一致性得分、地缘一致性得分、业缘一致性,以及关系一致性测量值如表1。

3. 因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企业绩效,用样本公司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主营利润算术平均值的自然对数来测量。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5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其学科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其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则需要大批的高端以及中层管理人才来做为坚强的后盾。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因此,未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根据上述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不好,导致就业夺力仍然巨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和素养还适应企业的需要。当前,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随便的接纳刚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纠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应聘企业管理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是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或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接受沟通技巧运用、心理能力磨练、实战方法掌握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企业的发展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当然敬而远之,因此,企业不愿意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试教育的壁垒,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只会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做习题,因为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经验自然也无从谈起。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不想花费大量和时间和资金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企业更希望所招聘来的员工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给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本来看好的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1、搭建“立体式”实训平台。职业高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通过聘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通过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鼓励学生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接受公司上岗综合实训,从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实践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职业高校应当建立与各大企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问,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通过认真归纳梳理企业的需要,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并通过

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才能提高“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必将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打开“方便之门”,也必将成为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打造“专业化”就业名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同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这一突出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最佳的途径就是为自己的应聘简历“加码”,其中一个重要的一种方式参加资格考试。

工商管理研究对象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工商管理是针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开展的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任务也日趋加重,工商管理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抓住工商管理热点问题,了解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是工商管理研究的基础,也是工商管理部门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的统称,企业战略是企业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筹谋和计划。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企业战略在工商管理和工商管理研究中根本不受重视,许多企业在发展中也没有给予企业战略足够的关注。如许多企业在提出发展决策时,都没有针对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没有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战略才逐渐进入工商管理的研究范围并最终成为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跨国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环境下,许多企业也将管理重心逐渐向企业战略转移,力求能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广受企业成员认同且需要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化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综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精神鼓励、思想塑造的有效手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将文化手段、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综合起来进行企业管理,才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鉴于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出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工商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以及工商管理研究中的企业文化研究,其焦点都聚集在企业文化整合、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在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也被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3.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围绕经营目标对企业资产购置、资本融通、运营资金和利润分配的集中管理。资金和财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也是企业所有活动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关系到每一个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要以资金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根据财务目标来计算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减轻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说到财务管理,就不能不提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重视人的价值,协调好人力资源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中的薪酬设计、工资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构建等,都是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1.知识管理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知识管理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发展企业知识资源、激发员工学习潜能、知识共享为目标,以知识组织模型构建和管理方法实施等形式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在经济管理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知识管理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赢得竞争优势,以提高组织业绩,也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关注的重点。工商管理视域的知识管理,以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为焦点,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工商管理条件下的知识管理,涉及知识服务、知识支持、知识发展、知识机会、知识创造等方面的内容。以知识管理战略为首,通过知识战略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工商管理努力的新方向。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发展。模糊经营管理是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在批判吸收科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管理方法而形成管理方法,模糊经营管理并不是一种没有界限、不定量、不规范的管理形式,只是这一管理模式的界限不是很清晰,管理定量和技术方法有限规范而已,它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旧是非常科学的。近年来,在常规管理外,许多企业的管理范围都朝物流管理、电子营销管理等方向不断延伸,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即时生产中,本着“无库存经营”理念,采用模糊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调配来打造最佳工作群体,施行适合于各部门的管理方法,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必然会促使企业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不断更新、发展。3.学习型企业建设备受关注。学习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源。在工商管理理论中,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管理理论的前沿理论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型企业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建立学习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学习型企业建设在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工商管理视角的学习型企业建设,主张企业从思想上给予学习型企业建设以高度重视,然后通过学习机制建设为其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学习目标确立、学习奖惩机制实施和领导垂范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4.朝着管理国际化方向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企业与世界接轨的层次也不断提高,这必将引发新的管理革命。提高企业运作管理国际化水平,不仅是企业努力的新方向,也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在当前战略管理基础上,及时调整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如进一步细化管理内容,发挥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优势,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同时将企业管理放置在国际化管理的大环境中去,将企业管理与国家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其他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其他组织单位、社会机构的合作,通过各种手段筹集更多的资金,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成.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才智,2013,(10):265.

[2]尹玉霞.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赤子,2015,(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