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1

多年来,陕西把军民结合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系统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系统军工单位累计实现民品产值2735多亿元,年均增长15.55%。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特种化工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

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军民融合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统筹。成立军民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贯彻国发3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军民融合工作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明确了建设军工强省和军民融合大省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落实国家中长期航空工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指导和推动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和航空产业的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双百工程”。政府设立每年1亿元的省级民专项扶持资金,持续实施“重点扶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加大对军民结合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共支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276个,财政扶持资金4.2亿元,带动投资210多亿元。

加强军地合作,“央企进陕”。先后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兵器工业、中船重工、中核工业、中国电科等军工集团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共建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船舶重工科技产业园、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园、宝鸡军民用新材料产业园、汉中航空产业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形成了“三基地一院七园区”的军民结合产I发展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军民结合产业聚焦和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

深化战略合作,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深化与中航工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舟700飞机、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等重大项目和西安阎良航空新城、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成立了注册资金30亿元的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组建了10亿元规模的西安溜北航空产业投资资金。支持航空产业发展。

统筹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建立了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技术转移中心、交易中心、孵化中心和转化平台,推动了高新区及更大范围的民和民参军;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了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截至目前西北工研院已实施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23个,新成立企业1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4亿元。

加强指导服务,积极引导“民参军”。加强对民口单位政策指导服务,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参与国防建设,支持地方企业承接军工能力扩散。对民口单位的军品配套科研生产条件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军工配套科研和军贸任何项目给予科研补助。

军民经济融合实现突破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发展至500余家。西飞公司、西航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5家龙头单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其中总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12家,过亿元的企业50多家。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2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8月以来,我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在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在建或正在规划的产业园区共12个,规划面积总的为462.68平方公里。其中,省级产业园区2个:一是红桥新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将原水城县红山工业集中区和石桥工业集中区合并开发建设,4月正式组建,规划用地面积59.40平方公里。二是两河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126.36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5个:一是盘县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含鸡场坪园和柏果园,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二是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包括董地园、老鹰山园,面积约36.92平方公里。三是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包括月照乡部分村、水钢片区、老鹰山镇部分村,面积约70平方公里。四是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包括木岗镇全部行政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五是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郎岱镇政府所在地及陇脚、洒志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各园区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路子,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强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如红桥新区已于11月29日前完成各项规划,并通过省市城规委审查;两河新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研究两个规划已通过评审,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认证之中;董地产业园区生产发展规划,已于6月经省经信委审查批复,园区控制性规划在7月经市城规委专家评审通过。目前,各产业园区在空间上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互有依托不重复、紧密相连而相互独立的格局,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破解了项目用地、村镇规划、城市特色三个难题。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三)抓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秉赋和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1至10月,全市各园区修建标准厂房12.45万平方米,建成园区主干道总里程45.45公里;12个园区签约项目194个,开工项目114个。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各园区编制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和《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对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各项手续等工作机制,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卡片和宣传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二是积极探索“无缝隙”服务模式。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加快园区建设用地报批速度;三是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健全客商审批一条龙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开展了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审批、缩短办事时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的模式,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一站式”办公、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提高为入园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抓整合,多种投资模式运行。一是通过银行贷款,建立健全还贷机制,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通过负债加大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的办法和渠道;三是放宽政策限制进行融资,引进具有资本和建设实力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集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五是充分利用各类开发投资公司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

三、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迅速加快,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但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建设滞后。我市12个产业园区中,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保田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市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等设施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难题,园区整体档次还不高。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统一。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建设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标准给予补偿。但是部分群众以土地补偿低为由上访,并且到现场阻碍施工,导致场平工作进度慢。

(四)项目招商难度大。部分园区开发建设受地域条件制约,投资成本高,园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引进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占地面积大、产业关联度弱,项目质量不高、且污染环境;有的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明确,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

(五)管理体制亟待规范。一是管理机构不明确,干事力量难凝聚。虽然大部分园区都分别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或指挥部等机构,也组建了园区开发建设领导班子,但有的园区管委会和指挥部都是临时机构,人员从不同单位借调,影响了园区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有的园区至今无任何规划和审批手续,工作不知从何开展。如保田产业园区、盘北工业园区和发耳产业园区至今总的发展规划还未制定出来。

(六)园区建设进度不一。全市12个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水月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两河新区抓得较紧,成效比较明显,其他园区抓得不紧,强调客观原因多,等待观望,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主观努力欠缺。以致形成市里抓的几个园区速度快、成果显著;县抓的园区在动、应付检查;乡镇园区不动、强调客观条件的态势。

四、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园区发展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规划。根据“十二五”规划及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各县(特区、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加快集聚。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促进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重点扶持积极性高、抓得扎实的园区,打造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带,力争经过5年努力,率先把红桥和两河新区打造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打造成“省示范园区”。三是集约用地。大力推行园区向山要地,建设山地梯田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如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四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减少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力求把每个园区都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化、循环式”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产业园区吸引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否引进项目、留住项目、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资源富集,资源深加工链条拉长,产业进入园区尤为重要,招商引资的成败,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硬件)和全程为客商服务(软件)的建设。因此,各园区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完善、配套,千方百计落实省政府规定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不同级别园区的建设标准。

(三)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外引内扶推进项目落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总抓手,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推进重点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侨引商、以台引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网络引商、媒体引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本、引进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点招商,做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激励他们在园区投资建设和延长产业链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狠抓重点项目,搞好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发展全程服务,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园区工作职责。已经成形的和正在筹建的园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抓紧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职责和负责园区的具体工作。在健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工作,使产业园区的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3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同志汇报了产业园工作情况,总结了近几年特别是年以来产业园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园区今后的发展设想,我都赞同;各成员单位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不少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管委会要认真研究采纳。下面,我再强调讲几点。

一、进一步增强加快产业园建设的紧迫感

近年来,在中科院的关怀支持下,管委会各成员单位协同努力,开拓进取,深化院地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创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园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园区,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园区建设和发展还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年园区生产总值11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服务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偏低,难以发挥其招商引资、体制创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形成的五大产业还只是雏形,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链条不长,核心竞争力不足。三是园区管理创新、制度设立、用人机制、项目运作、奖惩考核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四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硬件功能不强,保障供给能力不足,软环境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站式”服务落实不到位。五是招商引资氛围不够浓厚,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大局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加快园区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省委“中心带动”战略的需要,是推动城市转型的需要。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园区发展的快慢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实践证明,园区发展慢,经济增长就没有龙头,生产力布局就形不成拳头,很多发达地区就是凭借园区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市场优势地位。白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想赶超先进、后来居上,就必需大力加强园区建设,打造强势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源。

产业园是全市各类园区的龙头,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提速发展、加快成长,切实发挥在城市转型中的带动作用,为其它园区作出榜样、树立标杆。管委会及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主动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自觉把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大局,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政发[]44号)文件精神,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努力建设白银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西部优势资源集约利用区的高度。

二、切实做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

今年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一年。做好产业园各项工作,加快产业园发展,对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认真编制产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给白银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理念,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园区、经济带、核心经济区的层次,积极和兰州衔接、协商两市园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兰州市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逐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搞好规划分区,加强园中园建设,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到各方面资源、要素的条件,通过科学规划作进一步的梳理优化,努力形成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特别要加强化工及精细化工园、医药园、风电设备制造园等园中园的规划建设,为承接兰州产业外移做好充分准备。要坚持“工业入园、产业聚集”的原则,突出产业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巩固和壮大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加工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企业是园区的命根子,没有企业,园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企业从哪里来?从招商引资来!要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努力探索和掌握招商引资规律,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商务谈判知识,学会捆绑式、契约式招商,善用优惠政策抓住优质项目。要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法,丰富招商内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采取产业小分队招商,集中关键产业领域,确定重点对象,主动出击。要借助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业界知名人士等各方资源和力量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便利,挖掘招商新渠道。当前,要特别做好星湘公司风电成套设备总装和刘化集团化工项目的引进工作,配合银光集团做好TDI、MDI、PC等重点项目布局白银的争取工作,确保枸杞深加工项目和隐形眼镜项目早日建成。

(三)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拓宽融资渠道。今年,市上将设立“白银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支持我市辖区内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产业园建设无疑非常有利。我们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上有关部门的协调衔接,争取“延续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基础建设资金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同时还要拓宽融资思路,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与银行和相关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搞好“三通一平”。二要大力实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重点是做好绿化工作,加大绿化投入,加强道路两旁和庭院绿化,引进适宜的花草树种,强化管护,切实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三要加快实施亚行贷款项目,搞好东区开发建设。东区建设要与园区“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为企业入驻和园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四)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认真落实“一站式”服务职能,提高园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和提高园区硬件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吸引力。要把为企业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深化细化服务方式,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健全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开展专案服务,切实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要继续争取中国科学院及相关院所的支持,依托中科院系统的人才、技术资源,建立院地互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院地合作,坚持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高科技企业,依托产业园创业大厦,发展壮大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孵化器。

(五)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去年,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园管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完善,内设机构“四局一室”,落实相应的审批权限和职能,从现在的情况看,园区各项职能落实还不到位,产业园管委会执法主体还不明确。产业园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特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大胆借鉴其他省区好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切实下放管理限权,不断完善园区职能,不设框、不划线、放心、放权、放手让产业园管委会开展工作。产业园管委会要突出加强能力建设,创新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好服务。

(六)继续做好园区提位升级工作。目前园区升级工作已到关键阶段,要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及省科技厅进行汇报衔接,加大跑部进京力度,争取国家科技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力争国务院审批通过。

三、努力形成园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余杭星桥;工业园区;现状;改造思路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的基本情况

1.1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总体概况

星桥产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其前身为余杭星桥日本工业园,1997年7月被余杭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桥配套区块,并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04年国家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后,列入杭州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之一。2008年7月调整为以电子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

星桥产业园区主要特色是“小而精”,即:一是项目占地面积不大,平均不到20亩,但完成总量不少,79家企业中规模以上的有22家,其中亿元企业5家,分别为杭州博宏纱线有限公司、杭州华味亨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银都餐饮设备有限公司、杭州联升行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二是规模比重高,达到90%以上:三是区域集中,95%以上的企业和98%以上的总量集中在功能区:四是科技创新尤为突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已占四分之一。近年来电子、机械作为星桥功能区的主打产业而逐步壮大,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子、机械产品为主的集服装、化工、食及其他等多行业多种类精致型的生产格局。

1.2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改造的价值

1.2.1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的必要性

第一顺应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旨在努力改变星桥产业园区工业企业布局散而乱、管理模式粗放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

第二完善规划的需要。根据本区的目前现状和未来定位,通过改造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品质。

第三拓展空间的需要。通过园区升级改造,提高地块容积率,拓展产业载体空间,利用新增面积引进高端业态,增强产业后劲。

第四改善环境的需要。结因地制宜地实施园区内外部环境整治提升,既要体现园区特色,又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1.2.2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的意义

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是对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整体行动方案,从园区发展整体趋势来看,星桥产业园正经历了由一代到二代,现在正迈向第三代,对于园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理清了星桥镇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怎样发展产业园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园区的问题,明确了其在余杭产业园区的定位。规划的制定使未来的产业园区在更大程度、更广的范围上,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工业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确定了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和缺陷及产业园区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将产业园区的发展与产业园区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用地,改善园区的环境,对于制定园区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有利于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协作,产生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未来入园的企业将遵循产业园区的产业导向原则,使其形成园区产业集聚,集中发展,最终形成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四,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合理确定了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充分发挥星桥产业园区的区域优势、地理位置优势。

1.3发展规划要求及目标

《余杭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2015),要求如下:在余杭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布局导向中,提出了坚持优化与拓展相结合,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大平台,构建以“三区八园”为主平台的现代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即以余杭经济开发区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四园”的格局:以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一园”格局:以仓前创新基地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三园”格局。

《余杭未来工业发展空间手册》(2011.7年),要求如下:近期发展策略: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对区块内部企业进行优化整理,逐步将不符合区块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提升改造,有意识地设置企业入园门槛。中、远期发展策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形象独特、交通便利的成熟配套工业园区。

2、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发展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发展空间

对星桥工业园的项目用地的容积率进行统计后得出,容积率1.0以下的占了48%。该园区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偏低,土地利用过于粗放浪费,不利于园区的集约发展。

2.2产业集群化弱

星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为制造业,从整体布局上看,同类型的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较弱,难以形成集群化发展。同时由于一些产值较好的企业周边用地紧张,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成为园区龙头企业,致使功能区至今缺乏龙头企业。

2.3急需升级改造

星桥工业园区还存在一些向外排放有毒气体、烟尘、污水等的企业,加上环保投入不足,对环境缺乏积极的维护和开发,严重影响了该园区的发展。

该园区紧挨临平城区,随着杭州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但是土地的级差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使其仍表现为土地产出效率低,土地区位效益差。

2.4基础配套滞后

目前,本功能区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路况较差,多条道路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不能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其次园区对于污染的处理很少,多家企业存在直接排放的现象,园区的空气质量较差:最后园区的电网设施老化,破旧电线杆、老化电信与崭新的厂房形成强烈对比,且存在安全隐患。

2.5整体形象欠佳

本功能区总建筑物面积为78.50万平方米,其中一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85.08%:二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14.33%:三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0.59%。总的来看,本园区的建筑质量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建筑质量较差的厂房。星发路作为园区的北界限,其沿线的园区形象存在“小而乱”的问题,开口较多,整体感较弱。而在作为园区中心轴线的星桥北路沿线,沿街立面缺乏秩序感,没有空间层次,过于平淡,甚至有些杂乱,整体形象欠佳。

3、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改造思路

3.1土地策略

根据杭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若干意见(试行)对评估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总投资额低于1 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和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名层标准厂房,不予单独供地。

3.2容积率策略

对于现状厂区低于规定容积率的企业。规划采用低限容积率指标,建议总建筑面积为2 51.01万平方米。对于汤家区块,规划改造后建筑总面积为62.85万平方米。

3.3标准厂房策略

在园区内划定区域由政府建设标准厂房,制定“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引导小企业进入标准厂房,加速小地块厂区有机更新。规划划定的标准厂房用地面积为1g.43公顷。

4、结语

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都市型工业园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从开发模式、投资主体、管理方法、规模与效益、政策与服务等方面进行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实建好、办好都市型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5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自“十五”中后期开始,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创新气氛日益浓厚,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发展中的深圳文化产业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深圳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

2006年,全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层产业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8%。核心层的增长速度快于层和相关层。

其次,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产业门类发展潜力较强。

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出版和版权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三大传统优势行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

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发展迅速,逐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动漫游戏行业营业收入已超过10亿元,经营动漫游戏类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游戏经营企业10余家,另有复合经营类别的企业约40余家。深圳已是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

第三,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土地等资源紧的特殊市情使深圳的文化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模式,不仅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如田面设计之都、怡景动漫基地、华侨城的LOFT创意园区、南山动漫产业园、F518创意产业园、蛇口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并充分发挥了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第四,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等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博会在深圳的创立和举办,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由于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由于毗邻香港,港资投入深圳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呈现出国家、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目前,深圳人均GDP已率先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大城市名列前茅。从1990年到2006年,深圳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从140.8元上升到500元左右。2007年,全市文化办公、体育娱乐用品类分别增长2.5和2.0倍,显示出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

第六,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初步确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3年,深圳市被中央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经济政策,以及提供协调、管理、行业指导和相关的公共服务。经过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演出、娱乐、出版、图书、广告等各类文化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形成一批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圳先后完成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的编制工作,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设立并运作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深圳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比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标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园区基地、重点项目、知名品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12351”战略的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建成10个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个文化产品和服务知名品牌,扶植30个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和重点企业,建成50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培养或引进100名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文化名城。

落实到具体方面,首先要重点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高端创意产业,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产业集聚战略。新建园区和鼓励旧工业区、旧村和旧城区改造建设成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创建创意产业孵化器,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实现集约化发展。

项目拉动战略。以重点文化项目为支撑,引进和发展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好的产业项目,鼓励国内、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深圳。

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深圳在设计领域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外向发展战略。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人才支撑战略。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创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造就一支适应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创作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次,大力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大众传媒、现代印刷、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认真梳理和扶持现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

在大力的战略支持之下,还要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加强与香港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香港的资金、影视制作、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实行互补性发展,努力实现互惠双赢。推进深港文博会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辐射范围广、中介机构力量强大的优势,推动文博会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依托珠三角区域的广阔市场和资源空间,努力实现深圳与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严格、科学地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评选、认定、授牌和命名工作,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管理。落实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文化产业项目进驻“三旧”改造类园区。加强对园区和基地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办法或政策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园区和基地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专项配套政策,全力落实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作,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重点体现扶持创意及其成果的产业化等。结合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行业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6

自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1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推进哈尔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推进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齐齐哈尔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

1.1.1 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取得新进展

哈尔滨高新区快速启动了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推开,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一座承载着“北方智谷和松江水韵”的新城雏形屹立在松花江北岸。大庆高新区在东北率先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相继辟建了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齐齐哈尔省级高新区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继哈尔滨、大庆高新区之后,我省第三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战略布局圆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辐射集聚作用,推动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国家级高新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97亿元、965亿元、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26.8%、19.2%。

1.1.2 省级高新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牡丹江高新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光伏产业园建设进展较快,超常规地完成了项目规划、可研编制、施工设计等各项前期手续。佳木斯高新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特色产业园,两年多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0多亿元,吸引了一大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材料领域企业及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正在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兴的产业发展集聚区。

1.2 积极推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

在高校周边和区域内最好的板块,建设科研转化基地和产业载体,形成“环高校经济圈”,推动以高校科研成果为支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校周边集聚,形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哈工大大学科技园、哈工程大学科技园、哈理工大学科技园、东北石油大学科技园四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34 家。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孵化企业175家,累计毕业企业86家。

1.3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和科技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筑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1.4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启动“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重点面向集中开发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征集技术发展难题,推介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服务支撑全省产业大项目建设。

1.5 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孵化

加强对科技企业的引导与扶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省财政科技经费在给予大力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两年多来,省财政资金投入40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并向国家推荐,累计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204项,支持金额13560万元,分别占1999年国家创新基金实施以来获立项数和支持金额的36.7%、42.9%。其中,2010年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90项,支持金额6395万元;2011年已获国家立项114项,支持金额7165万元。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企业超过60%是集中开发区内企业。

认真贯彻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从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及申报认定工作。全省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4家,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达797个;认定创新型企业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157家。

还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孵化工作方案》,对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条件、培育申请、培育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培育和孵化计划指标,积极推动落实。两年来,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新增孵化企业791家,孵化毕业企业199家。

1.6 积极推进集中区发展环境建设

统筹规划园区发展、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用地、财税、投资及其他方面支持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未来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