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疾病预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疾病预防概念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在嘉鱼县实践三年来的成效。方法通过同参与绩效考核自查评分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绩效考核对县级区域与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促进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结果绩效考核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论要想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在实践中更能反映区域与机构的工作能力,必须加强对绩考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当地修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评价;改进策略

嘉鱼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自2009年开始,到2011年底已开展三年。按照卫疾控字【2008】68号文件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参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每年由嘉鱼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对前一年全县疾控工作进行了逐项自评,其中区域指标6类17项,机构指标 8类35项101个指标。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绩效考核工作在对本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分析探讨如下。

1、促进作用

1.1、绩效考核对区域疾控工作的促进作用

1.1.1、政府日益重视疾控工作。通过绩效考核使区域相关工作指标量化,较实际地反映了区域疾控工作能力与水平;使地方政府进一步了解了疾控工作性质与职能,更加重视疾控工作,从而切实提高了区域疾病防控工作水平。

1.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得到落实。在2009年,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与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均为0。而在2011年区域考核中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61%与60%,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1.3、促进了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建设达标。在2009年,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达标单位比例中的仪器设备未达标。而在2010年通过对实验室等级评审与改造使仪器设备建设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1.4、人力综合素质指数得到逐步提高。在2009年,人力综合素质指数为4.7759,而在2010年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使人力综合素质指数提高到5.023,达到了上级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要求。

1.2、绩效考核对机构疾控工作的促进作用

1.2.1、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得到明显提高。在2009年中心没有开展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及规范处置工作。考核后中心相关科室加强了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及规范处置工作,到2011年规范处置率达100%。

1.2.2、促进了应急物品储备。在2009该疾控中心的应急物品储备很少,2010年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应急物品储备基本上能满足本县疫情处理的需要。

1.2.3、信息利用率得到加强。在2009年该疾控中心基本上没有开展向政府报告或媒体报道相关信息,在2010与2011年积极开展分析预测研究报告信息并向政府及相关媒体报道多篇信息。使政府及相关媒体关注并重视疾控工作。

1.2.4、检验设备达标率明显提高。在2009年考核中该疾控检验设备达标率为79.74%,而在2011年考核中该项指标达97.40%。

1.2.5、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数明显增加。在2009年以前,中心每年除了个别要求晋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人员。2010年,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专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

1.2.6、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明显增加。在考核前,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为33.20%,考核后政府拨款占年度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到2011年达到49.43%。

1.2.7、疾控职责逐渐明晰,工作有的放矢。在2009年前,疾控工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导致工作无重心,职能不明确。2010-2011年,中心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要求将各项考核指标逐项逐条按照科室职责分解到各科室,并制定岗位职责将其分解到个人。中心制定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工作。

1.2.8、在区域、机构、科室、项目及岗位等五个层次对疾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考核,建立了疾控工作考核理论体系。通过规定的考核指标项目使绩考工作逐层落实,最后以综合量化评分来确定评价疾控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条件、能力、过程与结果等[1]。

1.2.9、绩效考核有力地促进了被考核单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原始资料的收集,强调在日常工作中要留痕迹。在2009年前,单位不注重收集日常工作资料,导致很多历史性的资料无据可查,考核后中心制定了专门的收集资料方案措施,每年将资料收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各项工作资料记录详实。

2、存在的问题

2.1、部分绩效考核指标概念理解程度不一。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绩效考核概念理解不透彻,存在着一知半解的现象,导致绩考资料收集不规范,参差不齐,影响了考核的结果与质量。

2.2、县级有科研项目很少。科研工作在县级疾控机构考核不切实际。基层很少有科研项目,主要原因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仪器设备达不到科研的要求。

2.3、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指标是否得分。区域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项不得分不合理。因为一个区域若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县疾病防控工作做得好,所以应该得分才对。

2.4、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全地区别开来。主要原因是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都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一定都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单纯地将专业技术人员区别开来是不合乎实际的。

2.5、新改(扩)建项目卫生学评价率不合乎实际。因为对在建项目的卫生学评价需要建设单位的申请,若不申请疾控中心也不能强制开展评价,所以开不开展评价的主动权不要在疾控机构。

2.6、上级考核下级相应专业技术指标的考核人员的专业性也会影响到考核结果。如对县级疾控机构中的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考核,因为市级疾控中心没有相应的结防科室。市级考核组应该安排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考核。

2.7、食品污染监测率让疾控机构来完成不合理。因为食品卫生监测职能能已移交质监部门,卫生系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数量。

2.8、检验设备达标率不实用。因为县级疾控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检验项目未开展,导致配备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如气象色谱仪、甲醛测定仪等),浪费公共资源。

2.9、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低。因为有些检验检测项目非本单位原因而未开展,所以参数不可能完成。如食品卫生、寄生虫等。

2.10、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纳入考核不合理。因为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的职能在教育部门而不在卫生部门。卫生部门负责补证(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疾控机构负责补证(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补证(种)工作[2]。

3、讨论与建议

3.1、完善标准是根本

一个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反复地实践与论证来促进其不断完善。因为不同地域与时间的工作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地改进才能使之更贴近工作实际。如绩考标准中规定的仪器设备与检验项目有一部份在县疾控中心很少使用或者根本用不上,建议仅在市级以上疾控机构配备此类仪器设备与开展这些检验项目。所以标准应该考虑到地域差别、时间差别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修改来完善标准,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

3.2、加强培训是动力

3.2.1、由于各级工作人员对相关绩考工作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因概念模糊而出现在实际绩考工作中收集资料上的偏差。因此,每年应定期从上到下(省-市-县)集中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工作知识培训和交流,鼓励各级绩考人员提问,通过提问来进一步深化相互对相关绩考概念的理解。

3.2.2、因为相关科室每年都有一部份人员流动,所以单位绩考办应每年定期加强对参与绩考工作的人员的培训,让干部职工均能逐项逐条将考核标准及内容理解透彻,做到有的放矢,稳步推进。同时,各科室负责绩考工作的资料员要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出最佳方案。

3.3、合理引进人才是策略

由于县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大部份都是从原县卫生防疫站过来的,原县防疫站的工作模式与条件限制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导致县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业务素质偏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素质的人员来参与完成。目前县级疾控机构一方面存在着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有人没事干的现象。而导致这一个矛盾的根源就是缺少可用的人才。所以要合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3.4、政府重视是保障

3.4.1、绩考是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评价。其中,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应逐年增加,且不低于当地财政支出增长的比例。这说明了政府的财政经费投入是运行保障之一。

3.4.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辖区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工作,不是医疗卫生系统一家的事。所以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引导与宣传,促进该项工作的尽早落实。

3.4.3、其它部份绩考指标也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如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艾滋病预防控制等。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2

产品要从三个方面应对市场

周晓文(盛世旗舰团队策划总监):一个产品上市要解决3个问题:概念、渠道、传播。从“菩闻喜”来看,现在正在不断完善这些东西。

首先,产品的概念符合一般常识。产品概念一般来源于产品机理、功效。概念表述要符合消费者的一般常识和思维习惯,不能过于新颖或怪异。“菩闻喜”拥有一个明确而且简单的概念―一天只点两滴,远离病毒侵害。谁都能听懂并记住这一产品概念。而有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就是状元子所制造出的状元子概念。状元子概念虽然表述符合逻辑,但机理过于生僻,不符合一般常识,给人生造的感觉,不易接受。

其次,要建立大流通和全国范围的协销体系。全国大品牌还有一项硬指标,就是产品通过各地经销商体系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铺货,终端则一定要进入全国连锁的大卖场、大超市;同时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协销体系。让普通消费者可以随便在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看到全国性大品牌的影子。我们所说的全国范围的协销,是指产品通过地区经销商的销售网络进行铺货和网络维护的同时,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协销体系。“菩闻喜”经过招商和区域分销,形成对局部区域城市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第三,传播要有深度。产品启动方式各有不同,但只有电视媒体,才能做成全国大品牌。“清华清茶”最初以报纸广告启动了北京、天津等地区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经销商闻讯而至,迅速建立了全国的分销网络。但其产品并没有在最辉煌的时候迅速转入电视媒体,再加上批文等其他问题的困扰,使“清华清茶”淹没在市场的风云变化里。“菩闻喜”的全国战略就是在局部市场获得成功后,再利用电视的传播进行纵深宣传,这样便于形成大的品牌效应。

先进的管理系统是成功保证

周雪涛(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中国医药保健品成于营销、败于管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巨人、三株和飞龙等公司,虽然各有致命的死结,但总结起来都是重营销、轻管理。高管人员绩效如何考核,人力资源如何配置,广告制度如何完善,经销商体系如何控制,价格体系如何稳固,信息反馈系统如何建立,财务风险如何控制,新产品和产品线如何规范以及危机管理等等诸多问题,均应高度重视。

品牌定位准确是打开市场的法宝

王仙顺(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研究员、 世界策划人联合会公关总监):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是一盘散沙。同样,一个没有品牌的产品肯定不能深入人心、撼动市场。在高度成熟的补钙品市场,各个品牌已经开始重视品牌的规划定位。

那么,“菩闻喜”作为一个拥有美国科技背景的产品,当然会用足美国这一强势的文化背景。美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以严谨和理性著称,这与产品严格按照科学配比,强调“科学预防”“正确预防”的品牌形象吻合。所以,“来自美国的呼吸道疾病预防专家”的品牌定义获得了所有策划人员的认同。

品牌具体的内涵如下:如果以人来比喻的话,“菩闻喜”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呼吸道疾病预防专家,用法非常简单;从感性的角度讲,它懂得现代人的内心;从理性的角度讲,它能全面分析,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解决现代人的预防呼吸道疾病问题,所以说,它是循循善诱,值得信赖的。

用概念颠覆市场

用产品解决问题

赵程(营销专家、醒客公社副总经理):因为产品价格、功能等多重因素,决定了“菩闻喜”是一个大市场流通的产品,决定了市场启动前期必须依靠“软文”这一营销利器,结合市场促销活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软文推概念、产品,活动拉人”的完美局面。所以,“菩闻喜”特别聘请了国内知名的营销机构策划、撰写“软文”。

以“用概念颠覆市场,用产品解决问题”为指导思想,在整个“软文”的整体布局上分三大战略步骤:

第一个阶段主推“菩闻喜”的美国进口概念,推出单纯吃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第二个阶段从症状、机理、效果等角度力推“菩闻喜”产品;

第三阶段全面提升产品品牌,以热销、企业背景、送礼等角度丰满品牌形象。品牌提升的阶段主要将品牌的信息最大化地释放出来,报纸功能有限,此时借助电视、广播、口碑等,实现“菩闻喜”震撼人心的品牌冲击波。

广告、终端、服务中心

三位一体的“销售金三角”

左右(医药保健品策划人):打破传统医药保健品的“广告+终端”销售模式,构建“广告、终端、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销售金三角”运营模式。“菩闻喜”的市场运作不但要依靠锐利的“软文”,实效的活动,强大的终端,还要依靠能提供增值服务的“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以咨询医生和检测仪器为核心,同时赋予数据收集等功能,顾客在这里不但可以获得疾病预防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将获得多种健康资讯和服务。

同时,企业将不断地为经销商和顾客提供新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菩闻喜”。这样同时完成了企业由“走医”向“坐医”的战略转变。

预防感冒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3

1 全科医生与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概念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2]。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上海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

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20余个防保条线的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为了与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进行区分,防保科医生称之为“基层公共卫生医生”较为合适。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3],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科医生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是两个独立的整体,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具有与全科医生同等重要的作用和职能,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无法替代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

3.1 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地段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前,其功能定位是以医疗为主,预防保健工作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医疗养防保的格局,防保科中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的医务人员很少。由于工作任务不多,工作量不大,防保科还一度成为医院临床各科室转岗人员的“收容所”,一些因身体状况或其他不适应临床工作的人,均可到防保科从事预防工作,造成防保科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整体素质等较低。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拓展,防保科工作量的大量增加和新的防保条线的不断出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拓展工作的需要,原来“以条为主,按条管理”的防保工作模式被更为科学合理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防保工作新模式所取代。新的工作模式不但要求每位防保科工作人员掌握自己分管条线的工作,而且对所有的20多个防保工作条线以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成为“全科公共卫生医生”。但现有防保科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人才的梯队建设等都很难适应目前预防工作的需要。

3.2 重医疗轻预防形成不良循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以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加之防保经费只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经费的很少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作中重医疗轻防保也是无奈之举。凡此种种,直接导致了各方面对防保科的发展重视不够。表现在防保科医务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中所占比例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不愿到防保科从事预防工作,现有的防保科医务人员有的也不安心本职工作,很少有新的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补充进来,人才梯队建设严重失衡,以至形成了重医疗―轻预防―没有医务人员愿意从事基层预防这样一个不良循环,严重制约了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原因分析

4.1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预防工作重视不够

尽管大家都知道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性病防治、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康复等,可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伤残率,既可充分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可减轻政府和病人巨大的经济负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远期经济效益。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预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许多原来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肺结核病等的死灰复燃,正说明这个问题。尤其是经过“非典”后,政府虽然加大了对预防体系的投入,但仅仅是对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结构中处于“网口”及“网身”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三级网络最重要的“网底”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及承担的基层预防工作并没有加大重视力度。如果没有一个牢固的“网底”做支撑,再牢固的“网口”及“网身”仍然会有“漏网之鱼”。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和建设日益重视。2007年上海开始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计划,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和扶持,每位社区居民每年的防保经费增加到40元,且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医保预付制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应该可以重视预防工作,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但实际上由于缺少正确导向,对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医疗和全科医生仍是严重滞后,重医疗轻预防仍在不良循环之中。

4.2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

从“全科医生”概念引入我国,到地段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计划,全科医生得到了长足发展。部分政府决策者片面地认为培养好全科医生就可完全解决基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预防任务,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工作认识不足。

于是在政策的制定上比较侧重于对全科医生的扶持和培养而忽略了对原本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扶持和培养。中央最近推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构建“医疗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但对构建同样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承担“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一字未提,更不用说加强培训培养了。如果中央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也不重视的话,那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5 对策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象推出全科医生那样,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大力推出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制度和概念,树立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和全科医生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的理念,形成重视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氛围。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有较强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社区卫生服务除承担常见病处理之外,还承担繁重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所以应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着力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学习及生活待遇,阻断重医疗―轻预防―没有医务人员愿意从事基层预防的不良循环,增加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工作自豪感和成就感。真正做到全科医生铸实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基层公共卫生医生铸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6 参考文献

[1]顾,吕繁.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2]医生研究室.全科医学专用名词解释[EB/OL].. 2008-12-01.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4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

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

情况,

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

好奇和有趣,

对学校、

环境、

老师、

同学、

课堂、

学习、

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

好动、

易兴奋、

易疲劳,

注意力容易分散。

本班现有学生

X

人,

其中男生

X

人,

女生

X

人。

经过学期为期

X

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

有的同兴趣较浓,

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

能主动学习,

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

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

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

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

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

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

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

进行线上学习,

这就导致拉大了

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物质”

单元,

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

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

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

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

单元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

单元,

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

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动物”

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

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

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

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

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

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四、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

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以测试的方式了

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加强指导,

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

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

对学生多一些宽容,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

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

动脑,

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五)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

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

教材只是提供了

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附疫情防控开学准备方案2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20xx年度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措施及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诺如病毒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诺如病毒传染病等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2)班主任每天进行巡视;(3)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4)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并列入工作考核。

(2)开展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5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习俗色彩;传统模式

作者:陈崇刚(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所谓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常指政府主导的集疾病监测、预防、控制与治疗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1]。不同历史时期卫生宣教、疾病防控都是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传统医药和民族医疗保健的文化习俗包裹中不断发展,相对于中原王朝公权力主导的卫生服务体系,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自发性、常态化尤为显著。一方面,民族地区公共卫生防管控通常在食药同源的医学文化习俗中不断潜移默化地践行,或者说,民族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性地以区域单位为基础,开展着公共卫生服务。比如:傣族群众通过“睡药”的运用有效地预防了三伏天气痢疾的扩散;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镶嵌于传统文化当中,或依附于民族体育活动。比如:毛南族传统体育项目“同顶”对幼儿驼背等疾病的预防与矫正有着极大的益处。或统筹于民族习俗活动当中,比如:侗族洗澡节通过雄黄兑水、植物药材的添加有效地促进了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此外,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宗教神秘色彩的渗透中本身具有先天性的心理预防功能[2]。因此,抛却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学科性界定和概念性归类,依托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社会职能,审视民族地区社会功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传统模式,有助于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六免一补”等政策的落实提供必要的参照和有效路径。

一、以典型公共卫生体系为支点的民族传统模式探究

(一)政府主导,地方分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

政府主导,地方分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是民族地区最基础的模式。顾名思义,政府主导,地方分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托公权力的推行和社会公共卫生资源的非盈利性配置。当然,民族地区在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阶段性的盈利性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隐性存在。但是,政府主导,地方分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的三维机制基本以社会公益为主。在共同卫生体系方面,封建中央政权对民族地区的瘟疫防治、季节性疾病的监控都有专门的负责。比如:隋唐时期大夏河流域回鹘(东乡族)群众窝疤病盛行,在疾病防控中由政府牵头,地方乡绅以村寨为单位防控,政府统一支配。药物资源的配置以公益性为主,药物以东乡族民族民间疗法蒲公英外敷为主。在卫生服务对象方面,政府主导下的民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极力注重大众的全覆盖和特定群体的扶持[3]。比如:近代蒙古族地区在天花等疾病的防控中侧重全体群众,而对个体医生、医药行政人员的卫生宣教也颇为突出。在疾病防控方面,传统民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模式侧重地方分流,根据地域性、季节性、惯发性疾病的防控,地方医药行政机构通过禁令、忌讳、惩戒性政策达到公共卫生的防控。比如:赫哲族群众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中善用“隔离治疗”,在传染病预防治疗和疾病防控中政府也借助宗教力量,赫哲族群众在萨满教宗教教义的庇佑下注重简单药物的疾病防治。当然,政府主导,地方分流为基础的民族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虽然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碎片式的疾病防控同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如出一辙。

(二)村寨自主,家族宗室为辅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

村寨自主,家族宗室为辅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是民族医药文化不断传承的结果[4]。一方面,民族地区基本处于边疆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国家公权力的卫生救济与防疫难以有效地传递,以村寨、家族为单位的自我救济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和有效模式。在原始自然条件下公共卫生服务的自发性开展成为民族群体生活领域的必然本能。另一方面,民族医药卫生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村寨为基础的特色传承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必然以家族为基础。比如:丽水地区的畲族、武夷山区的瑶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儿)的习俗,使得区域性疾病防控和卫生宣教只能以村寨家族为单位。

另外,以家族宗室为体系的民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过群体自觉参与、潜在遵循的形式抑制疾病的季节性突发和瘟疫的隔离性防治。首先,民族地区通过乡约寨规、宗族家规、习俗忌讳的形式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比如:黔东南苗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以宗祠为单位,在生育保健方面禁止同姓、进亲结婚,通过激励孕妇定期服用宗祠秘药的形式进行新生婴儿疾病防控[5]。其次,在宗祠祭祀活动中忌讳患病者参与,在疾病防控中苗族同撒拉族群众基本一致,通过亲传口述的形式进行以家庭夫妻、兄弟代传相互监督的形式,对造成疾病传染者采取驱逐的形式。再者,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中通过惩戒的形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卫生事故。比如: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疾病防控中通常由族长督责,对防治不力的群众除家族惩戒外,还需上报官府。总之,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民族地区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中必然要以家族宗室为单位,自发开展疾病防控与卫生宣教。

(三)宗教为轴,乡里元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

宗教迷信在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区域性疾病防控、健康教育、生育保健当中具有难以言喻的优势。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具有宗教信仰的习俗,宗教色彩所席卷的心理治疗与精神慰藉是药物治疗无法媲美的。比如:藏药《四部药典》记载了大量宗教医学方剂和疾病预防途径,而在疾病防控中多数相接于佛教教义。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宗教与医学总是休戚相关,宗教医学的实践机能甚至超出自然医学的效能[6]。比如:傣族医药经典《玛驽萨罗》以“风”“水”“土”“火”四塔为疾病防控的核心,运用宗教和谐观念预防治疗。宗教为轴,巫师元老为主的民族公共卫生体系模式通过宗教教义和巫师巫术对民族医学经验在社会功能公共卫生服务当中予以传播并践行。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巫师元老作为责任体,负责区域内疾病的医治与预防。当然,民族地区在疾病预防中多以中医中草药为主,对症下药的探索过程在宗教的包裹下成为必然的结果[7]。比如:大理白族宗教信仰以本主崇拜为主,村寨在疾病预防和传染病救治过程中由巫师主持,通过反复的中草药救治、病情记录、采取封建迷信式的万能药剂的形式实现疾病防控,在疾病防控监督和卫生宣教中白族群众也多以群体精神信赖的宗教法则为主。而彝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基本以毕摩为主,毕摩通过召集群体采集药物,针对时令变化和宗教巫术开展疾病防控。同时,宗教为轴的公共卫生服务注重宗教、宗祠等公共场所疾病的定期防控与治疗。比如:佤族地区在习俗活动密集区通常事先采用雄黄兑水、撒金银花等形式防治疾病。总之,在宗教神秘色彩的包裹下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具有顺天意的本能和敬畏自然的趋势。

二、以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为导向的民族传统模式探究

(一)民族地区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医疗与预防优先性的决策是构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的核心[8]。民族地区食药同源的医药习俗具有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先天性,这是民族地区传统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中避免了药物资源配置和技术扶持的普渡性难题。首先,民族地区食药同源使得公共卫生服务成为自觉性的常态化生活习性,这是现代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机制难以比拟与衡量的。一方面,民族群体通过个体之间的简易药物预防,在发展民族医药保健的同时有效地丰富了民族群体对疾病预防的认同与接纳。比如:京族群众通过对热带草本植物的采集与服用,有效地缓解了岭南地区痢疾、热病的传播,在近代西方买办创办的诊所中也都采用京族朴素的疾病预防办法。另一方面,民族群体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也不断探索疾病预防的策略。比如:畲族群众在热病(中暑)的治疗中不断以凉性草药的内服预防为主,在医疗方面除草医治疗外,村寨元老也会安排专人开展。其次,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机制通过群体的类化和季节的变迁进行整体性布局[9]。比如:傣族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常以内服、外用为主的药物在季节交替时开展疾病预防,而琼州黎族群众对不同疾病患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统计,并根据大体患发频率开展治疗,对于妇女儿童通常实行医疗与预防并举的措施。再者,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按照群体疾病率分配,疾病的预防与卫生宣传同疾病救治并轨开展。比如:藏北土族群众通常根据疾病发生率分配卫生资源,在疾病防控中通常借助藏药方剂进行病愈后的防治[11]。总之,民族地区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在医学欠发达、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开辟了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与防疫并举的先河。

(二)民族地区潜移默化的自发性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潜移默化的自发性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是民族地区传统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模式的灵魂。同现代国家主导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所不同的是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多以潜移默化的自发性行为为主。一则在自然敬畏的生存空间中,民族群体注重个体生命健康的维护和族群安危的顾及。在疾病预防过程中,以家族为单位的卫生服务体系通常主动进行,而非被动的开展。二则民族群众在长期的医药探索中毫无察觉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卫生防疫与疾病防控。三则在宗教迷信的理性枷锁中祈福避祸、驱病除疾成为个体本能。比如:拉祜族群众在多神崇拜中求图驱病除疾,他们认为“众尼”是防疫治病的神灵,在疾病防控中会开展求尼、骂尼、逐尼的心理变化,从而确保疾病的控制[12]。总之,民族地区传统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模式的多元化推进都以群体的自发性为支柱。

(三)民族地区镶嵌于民族习俗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疾病预防概念范文6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特点;问题;提高管理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1.1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病原体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接触而发生传播的疾病。现阶段,我国将传染病分为了三大类别,分别为甲型传染病、乙型传染病和丙型传染病,共三十九种。

1.2 传染病的特点

1.2.1 病原体的不同性: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即可能是微生物、又可能是寄生虫,他们又由不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组成。

1.2.2 传播性:传播性是传染病有别于其他疾病的首要特点,它能够将其病原体通过接触、血液、飞沫、粪口等形式传染给他人或动物,使其患病。

1.2.3 季节性:部分传染病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季节的不同会出现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给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带来途径,例如,流感。

1.2.4 传染后的免疫性:大部分传染病在治愈后,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使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性。有的传染病一次治愈后,可以终身免疫,例如,水痘、麻疹等疾病。

2 医疗机构中对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

2.1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与管理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约占总体医疗卫生费用的百分之十五,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占总卫生费用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由于投入资金的有限性,是我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落后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

2.2 传染病控制预防医疗机构不健全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现阶段的医疗体系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信息的沟通和传递方面,无法实现畅通。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只注重医疗,而轻预防的观念,使得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性传染病,例如SARS;会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2.3 缺乏一流的预防管理人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市场价值的影响,许多医学人才都从事了医疗事业,而疾病预防和控制却很少有人问津,使得在此领域中的人才较为贫乏。人才配置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这样的人才体系难以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4 传染病预防控制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持

我国针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支撑,许多工作缺乏完善的程序性,导致可操作性较差。由于配套制度和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5 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业务知识不足

由于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预防控制责任心不强,对业务知识的更新较慢,导致技能水平的下降,出现疫情后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影响控制的效果和速度。此外,部分传染病患者对传染病的传播性和危害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病原体的迅速扩散,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对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投入

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资金投入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逐渐加大对疾病防控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各个城市建立起相应的疾病防控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传染病医疗设备,为传染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与支持。通过城市向周边县、镇、村发展,逐步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一体化。

3.2 转变观念大力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要发展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重医疗,清预防”的观念,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到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宣传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明确疾控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传染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疾控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使国民对传染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预防、控制传播的基础常识,更好的为医疗及国民健康服务,达到促进疾控事业发展的作用。

3.3 做好传染病疾控系统体系与医疗体系的对接

为了更好的推动传染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应当将其与医疗体系有效的对接,建立完整的体系结构,保证两个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确保沟通和传递的畅通性,只有这样才能当出现突发性流行性传染病时,变得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3.4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疾控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在医学高校中进一步开发疾控专业课程,从高等院校中培养新兴的疾控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对目前传染病疾控预防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定期业务技能培训,学习现阶段国外先进的疾控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加大对疾控人员的考核管理,实行“优者上,劣者下”的选人机制,使疾控人员自觉的重视本职工作。此外国家要加大对传染病疾控人才的待遇与奖励政策,防止出现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