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疑”;探究性学习
一、背景
结合小学语文课标以及教学大纲指导,强调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教学设“疑”,设“疑”应具备生活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等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其语文语言以及文学的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理解力以及图文想象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推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其教学目标构建在小学生识字、规范书写、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表述能力等知识与应用层面,一般情况下,以教师设“疑”为主导,以学生解“疑”为过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化以及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使其教学层面多层次,不仅仅只停留于单纯的教学文本,意在构建一种多延伸化的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笔者以《乌鸦喝水》进行设“疑”教学为例,简略分析。
1.情境设“疑”,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在进行《乌鸦喝水》一课中,笔者利用教学前夕的教学备案,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情境导入,以图片、动画、配音等多媒体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观赏,并设“疑”: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方式喝到水?
设“疑”完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质的探究性讨论,从而进入解“疑”阶段,从实践教学表明,大部分的小学生会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并踊跃发言。
结果:以情境的导入,并成功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表现力,不仅教师可穿插其教学文本内容以及理解内容,更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境思考与讨论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实践表明,如此设“疑”可以让学生巩固旧识与提升新知,训练其语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理解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个人素养。
2.解“疑”重实践
笔者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试化教育而存在的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以及规范课堂的前提下,进行了解“疑”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亲身实验之前对于疑的回答,并与《乌鸦喝水》的方式做对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吸管、瓶子(有少量水),让学生进行三组解“疑”,第一组:利用吸管喝水;第二组:把瓶子倒过来喝水;第三组:用力挤压瓶子。经小组实验所知以及教师的从中指导与解释,进行如下归纳:第一组效果好(喝水多);第二组效果不佳(喝水少);第三组无效果(无水喝)。
参考文献:
[1]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2]张莉.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11).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2
【摘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位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在各个学校普及,这一重要资源教师们必须应用起来。有了现代化的设施,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徜徉。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注意扩展课文中未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断这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能得到很大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4-02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本教育构建的重要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性要进行合理的前置性作业学习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本文主要探究生本教育理念性下前置性作业的方法。
1.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的好学程度而设计的教学方式。生本教育的本质是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方法[1]。所以,在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研究工作,通过课前学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积极谈论课堂问题,使学生更具创造性与个性性,使生本教育更具生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前置性作业的教学方式。
2.生本教育理念性前置性作业的方法探究
2.1前置性作业具备趣味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识字学习,当学生面对生字时,极易感到厌烦。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等方式认识一些字,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会有不认真学习的情况发生,但学生没有掌握句子的意思,所以,前置性作业要具备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得学生在更快乐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趣味性前置作业的完成并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也不是通过课文朗读就能完成,需要学生间交流与讨论,并与自身的兴趣和学习内容结合,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2]。
例如:在讲解《春晓》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句朗读,并进行前置作业设计.提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诗中描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景物?"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所考,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前置性作业具备自主探究性。在进行前置性作业时要考虑到作业的探究与合作学习性。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也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一李文时,对这篇文章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名同学,教师提问:乌鸦除了通过文中的方法喝水之外,乌鸦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喝到水。小组可以讨论,每组得出自己小组认为可行的喝水的方法,再由一位组员将可行的方法在课堂上讲述。这样前置性作业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3前置性作业具备目的性。前置性作业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时,要结合教学的进度和课文的重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特征。前置性作业的实际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清楚地告诉学生你让他做什么?怎么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地落实前置性作业的题目,给学生反馈,促进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鲸》这篇课文时,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学生便会乱七八糟的说一大堆,或者只是草草地说一句,很显然,这样的前置作业设计并不符合其目的性的要求,没有达到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而学到相关的写作方法等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前置性作业[3]。比如:教师将前置性作业题目改为: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模仿课文,运用相应的说明方法,想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符合单文目标的要求,也结合了说明文的重难点,学生有了明确的回答方向,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前置性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对作业的难度进行控制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知识,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实施前置性教学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秀丹.前置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成长之路,2014,45(7):63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4
1.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感官,使他们进入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如在教学古诗《小池》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播放远程教育资源《小池》一课的视频图片,并伴有和谐动听的《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小池旁边———初夏,微风徐徐,诗人来到池塘边,只见细细泉水从泉眼里缓缓地流出来,一点声响也没有,好像泉水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树影倒映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柔美的春光……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了诗词大意,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2.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詹天佑》一课,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轨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有模拟从中间低洼处向下凿两眼井,再同时向两边开凿的flas,使学生明白大大缩短工期的原因。用flas演示人字形轨道的巧妙设计,火车上的两个车头,上山时,前面的拉,后面的推,当运行到人字轨道后,原来拉的车头推,原来推的车头拉,从而减缓了火车上山的坡度。通过演示,学生一目了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会有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得好:有“感”而“发”。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鲜明的色彩、动人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以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用课件演示乌鸦是把小石子放进瓶里使水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然后提出疑问:“不用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我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有的学生提出“把水瓶扳倒”,有的提出“用吸管吸”,有的提出“把瓶子砸碎”,还有的提出“再到别的地方去找”等等方法。对于他们的大胆想象我做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又让学生认真观察:当时水瓶的旁边没有吸管,只有小石子,再看看乌鸦口渴着急的表情,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找。他们看看画面又否定了一些做法。
4.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学生的班会、队会或活动课时间,有计划地播放一些科普知识、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节目。通过科普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科学的力量,憧憬科学的美好未来,激发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智慧;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明白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息息相关;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饱览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5
一、坚持先做后教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先教后做的教学模式,实行先做后教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利用课堂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深化对科学教学内容主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这些固体放到水槽中,引导学生将苹果、铅笔、黄豆、海绵、石块、玻璃球、瓶盖、泡沫、土豆、鸡蛋、抹布等固体分别放入水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固定状态,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使得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后,教师要对其固定沉浮现象进行讲解,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将传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集声音、图片、视频等功能为一体,活化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出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并播放诗歌“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勃勃生机,无声的树木在生长,美丽的鸟儿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粼粼波光,快乐的鱼儿在跳跃,青青的水草在舞蹈……”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一起去寻找这些有生命的物体吧!”引出教学主题内容。
(二)微课教学方式
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一次整理与规划,精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在原本的教材知识结构中进行延伸和拓展,丰富学生科学知识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课前根据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制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微课视频,视频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遵循务实高效原则,对微课视频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本节课核心科学概念,教师先出示鼓、钢尺、皮筋,提出“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提出“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大量的动手实验后,总结声音产生原理。教师引导学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采用动态教学方式,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动态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引出教学主题。
四、结束语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6
【关 键 词】有效教学;语文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137-02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高投入,低回报。学习语文是要教会与人交流的技能,教会阅读与写作的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坚实基础。无论何时何地,语文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无论课程怎样调整,语文课的地位都不曾减轻,在课时上就表现为课时多,单单一门课就占到了总课时的20%~22%。[1]语文课的投入较之于其他课程来说是最多的,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但不少学生学了十几年,甚至有人学了几十年的语文,却仍然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阅读的情况时有发生。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少、慢、差、费”的低效情况。
2. 课堂过于形式化的现象比较明显。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常常不加选择地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存在过多的小组讨论,甚至只要有疑问,有些教师不管难易程度如何,一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解决,甚至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不例外;课堂提问多,但真正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提问太少,实际上多数问答都成了浮于表面的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也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课堂教学失控,教学有效性大大下降。
二、当前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1. 从教育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当前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以传授语文知识技能为主,强行传授给学生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许多考试的技能和技巧,而非学习语文的方法,甚至连学生写作也教给了写作模板,比如三段式写作就把语文当成了一种训练活动,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第二,语文教师倾向于用分析文章的方法进行语文的教学,有的教师甚至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来讲解知识,这很大程度上割裂了语文的整体性,不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不利于学生产生自己对语言的深层感悟。第三,语文教师过分重视对文章作者的表达思想的总结而忽视了对学生鉴赏写作艺术、写作技巧的引导,这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 从教学对话来看,存在大量的假对话想象,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成效不大。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2]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啊!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是点头肯定或微笑(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
案例中前三种意见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越来越脱离文本的教育价值,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常常不加选择地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存在过多的提问和讨论,实际上多数问答都成了浮于表面的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
3. 从师生沟通来看,师生间关系的不平等,无法达到有效沟通。不少研究表明,教育活动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育者沟通不善造成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师生关系做了要求:“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与语文课的特性是相符合的。对语文的理解没有唯一的正确理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倾听来自不同学生的心声,从内心去理解他们才能达到真理解,实现真沟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不是真正的平等关系。新课改多年,师生间的关系虽然有所改善,但教师仍然以自己的意志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教学,即使有机会参与教学也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教师的知识权威始终压制着学生的言行,师生间无法实现自然、平等的对话更谈不上很好地沟通。师生间缺乏沟通必然导致双方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大量的误沟通也就随之而来。张东娇认为真正教育中不存在教育者故意制造的歪曲沟通,却存在大量的假沟通和无意而为的误沟通现象,无效教育是沟通不良的假沟通和误沟通的必然结果。[4]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消除大量的假沟通和误沟通,师生间只有达到很好地沟通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现状,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三、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关系,而非主导关系。[5]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不科学的语文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语文老师可以从自身语文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两方面来培养,这是改变不科学教学方式的重要基础和具体实施的保证。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教师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保证了课堂形散而神不散。第一,培养教师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平时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课后除了阅读参考书外更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注重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对于文章不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注意关注文章语言的美。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写作能力,让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掌控好教学环节是驾驭课堂的关键。提高自身教学设计的能力,科学设计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循序渐进,有利于更好地驾驭课堂。当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协调时应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当发现学生的情绪或课堂氛围不适应当前教学,当发现预设的教学计划发生突变等等情况时,要能审时度势,灵活地、及时地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否则整堂课下来就是无效的。
2. 学会反思、善于反思。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堂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等。教师还要学会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如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学生除了知识、在能力、情感、潜能等方面是否也取得发展?反思课堂的师生沟通是否顺畅、有效?师生间是否有误沟通和假沟通存在?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等等,反思许多与有效教学有关的问题。切忌片面地追求“生成性的课堂”,切忌要避免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防止形式化的东西,要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善于不断地反思教学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观,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沟通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本来属于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权利力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通过学习来谋求个性的发展、人格培育的权力;在学习中保持身心健康权力;在交往中要求平等对待的权力;正当天性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力;在教学中表达个人合理愿望和意见的权力、提问的权力、质疑的权力、批判的权力;在学习中有学习课程的权力、课堂教学的参与权力、展现自我竞争的权力。只有还学生以主动权,学生才能摆脱被动的地位,才能实现自由对话、自由选择、自由理解、自由体验和建构。
4. 利用和合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能仅仅把课程资源局限在一些显性的、文字的、实物的资源上,否则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直接降低教学的有效性。要有课程资源的广义上的概念,机智地关注课堂,灵活地对待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把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整合成课堂的学习资源,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学情境及他们之间的一系列的关系等,把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当成一生的备课来对待,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备课。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作为一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学科,语文更强调自主实践性,不仅学生需要不断地亲身去历练,教师也同样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缺乏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来说,就如同纸上谈兵;教师单纯地讲语文知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教师缺乏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是一大损失。师生间缺乏沟通必然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马长燕.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刘春双,薛连宝.关注实践“新课标”中的九种倾向[J].小学语文教与学,2004(7).
[3]唐思,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