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1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机制从粗放投入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当前组织实施“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密集地区之一。 

二、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现状 

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能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从输入学校培养到输出社会供应,以及在社会中的工作现状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才培养质量呈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不断加快。但是,相对学生规模增长,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专业实习经历严重不足,且在专业实习中的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全国工商管理类人才逐年增加,但是,这还够不上人力资源强国。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方面来看,企业的情况并不佳,只有50%的董事长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层次仅为10%;总经理本科学历占60%,硕士层次仅为15%,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更小。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近年我国工商管理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分布呈现区域集中、产业合理、行业广泛的现状。从人才分布区域来看,近年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人才市场为龙头,珠三角、长江三角、京津翼和华东地区人才市场为支撑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江三角两大核心区域,二级城市较缺乏,县域、城镇更是难以吸引、留住人才。 

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及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在亚洲地区属于第一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与研究型,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从各层次人才供应数量来看,低学历、低技能人才数量供大于求,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据人才网数据统计,本科、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人才总体呈现供过于求局面。其中,行政、人事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财务类、贸易类人才供过于求现象也较为凸显。然而,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 

从不同性质单位看,我国近年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企业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规模单位看,大型用人单位招聘比例相对较高;从区域来看,长江三角和京津翼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大,西南及西北等经济较落后地区对大中专人才需求巨大。近年来,随着京津翼经济圈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地区人才多,边远山区人才稀少。 

根据需求层次和方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的是综合型人才,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快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这一时期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打破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突出国际化优势,在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自己的分工地位,最终提升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工商管理类人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断创新,这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和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僵化的发展模式,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即创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市场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和内涵化战略进行人才的培养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育向高端转变 

高等和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的产业发展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前后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链,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形成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体系。 

(三)走特色教育之路培育区域性工商管理类人才 

我国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因此,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专业设置,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施市场化战略。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2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学生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状况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1.9%和37.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今后就业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访者了解的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不满意率”高达34.1%,对口就业职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3%和11.0%。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持消极态度对待此类专业的。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更是占76%的受访者选择“既不合理也不实际”和“没考虑过”。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三)狠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 实训软件 功能 开发 教学规律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高职教学实训实践课程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都配备了相应的实训实验室、电脑设备等软硬件。笔者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针对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家实训软件不同的工商管理类模块,如市场营销实训软件、工商管理模拟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进行个案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征,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软件的采用、实施及教学软件的开发者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帮助,使将来的软件开发、设计与高等职业教学规律相结合,使其更好地服务工商管理教学,也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存在的问题

1、工商管理类实训软件开发的教学思路亟需梳理

本文所分析的三款软件反映了当前部分公司所开发的工商类实训软件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开发思路不明确,存在着对高等职业教学规律认识的缺失。当前高等职业的教学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掌握技能,因此根据课程的性质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法、行动导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有一定的课程针对性、有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的要求。从对目前这几款软件的分析表明,它们不能鲜明地体现出其属于哪种教学模式,这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水准。软件的开发者一定要对具体的课程进行研究,根据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功能开发。

2、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开发的学科专业性需要加强

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与其他相比有独具的特色: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专业的广度,专业细分与专业综合的特点兼具。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知识,掌握其中的技能绝非易事。除了普通讲授式的课程要求有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外,实训软件课程也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然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其中的专业特色,表现为专业体系的逻辑既与课程专业不符,也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以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为例,其软件介绍为:“教师端系统建立一个模拟营销环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扮演生产商、经销商及顾客三种角色,进行相应角色的市场环境分析,制定营销战略和具体的营销计划。”表述似乎合理,然而却达不到市场营销专业所要求的水准。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对象――消费者,消费者当然很重要。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去扮演某种消费者是不科学的,因而所得结果必然是不全面的。这种方式忽视了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的问题,而市场细分是当前市场营销学的基石之一。

3、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权威内容的缺失

工商管理类的教学特色要有丰富和真实的情景与内容,其仿真度不够必然导致学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笼统的概念。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些工商管理学上的概念与内涵一定要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诠释,才能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良性循环。从几款软件来看,这方面内容的缺失不容忽视。因此这对软件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专业知识库的重要性。

二、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的开发思路分析

1、实训软件的功能开发需要和课程设置相适应

实训软件的开发须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以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为总规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具体学科规划,以教材为知识载体,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对课程的理解;在现实教学中也得到认同,原因就在于其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

就笔者前期接触考察的三款教学软件来看,其开发者有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地的公司,其共同点是缺乏对教学课程的支撑。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缺失较多,其中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软件甚至没有企业财务管理这样的基本模块;其二,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实训课就成为对着电脑里面的内容进行操作,系统性不强。有人认为,有软件里的内容,不需要教材一样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教材的指导性、系统性是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实践总结的成果的,不可贸然舍弃,它的意义和作用是实训软件不具备的;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以此为蓝本,不断加强其理论性和系统性。

2、实训软件的开发须体现其独特的科技功能

笔者在应用五款工商管理软件时发现,软件开发者没有发挥软件的功能,大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应用。这完全不能体现其实训软件的独特的科技功能。分析其开发功能的缺陷有三。

(1)软件开发的功能仅仅是将一种“平面”思维移植到软件里面而已。举例说,案例分析这一工商管理重要的教学方法,本应是实训软件功能开发的重点,而软件开发者们却仅仅把案例的文字内容放在软件里面,这与教师用普通的word文件在课室里投影何异?或者说与学生翻看教材内容何异?与教师的教学有何裨益?实训软件如果不能有具独特的科技功能,则必然会使学生的期望值降低,影响实训工作的展开。

(2)软件的开发应当符合系统开发的“闭环原则”。再以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为例。工商管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符合闭环管理,亦即要求把所分析的企业的产―供―销、或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有始有终的闭环系统,把系统中的各项业务管理,如生产、供应、市场、销售、物流、人力资源、财物等作为一个有信息输入、有信息反馈,有目标、有结果,有起点、有终点,再从更高的起点到更高的终点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业务链。软件的开发也应如此,有前文也要有后语,前后呼应,不能只开发某一功能,后续完全没有相应的功能配合。就工商综合实训而言,既然有产品管理功能,就会有销售管理功能,就会有财务管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功能。而笔者所接触的几家综合实训软件的开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开发思维,乃至软件前后各功能相互割裂,非常分散,这种缺憾有相当的代表性。当然,笔者仅以有限的软件作为分析对象或有不全面之处。

(3)软件的开发应体现其高技术特点。目前开发的工商管理类软件多半是将一些文字内容的组合放在软件里,最多是放一些教学视频,而不能体现软件高技术含量。实训软件的开发必须体现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流程性、互动性、操作性。教师如何应用软件的操作按钮指导学生回应,这就给软件的开发者提出高要求,绝不仅仅是把一些内容放在软件里,而应当使用相应的技术来完成。举例而言,在市场预测、人力资源规划需求预测、销售预测这类教学中,完全可以将量化的数学统计内容放进来,将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困难解除,而学生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如最小二乘法这样的题目,真正可体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这方面的实用功能却在实训软件中鲜见。

3、实训软件应当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方向

高职教学的特色应当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向。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更要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做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好的互动载体,而实训软件则是体现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1)实训软件应当体现“教学做”的教学过程。教、学、做皆不可偏废。教师精讲,不等于教师不讲。精讲是要抓住重点,讲清要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对教师的要求只高不低。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强的课程,而且涉及的知识层面十分广泛,让高职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实非易事。如何避免工商管理的教学流光掠影,浮于表面,很需要教师的功力,需要实训软件助教师一臂之力。

(2)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实训软件中加强“实际操作”,寓教于做;实训软件恰应体现强化理论在教学的应用。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例如,教学机器就是一门按学科的内容和逻辑联系分成的一系列知识项目,编制在一套严密的、逐次加深的问题模框里面,学生正确回答前一个步骤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步骤。一些游戏攻略软件的设计就非常符合学习强化理论,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多种角色互想配合。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做,不等于让学生不思考,一款好的软件是令学习者边学边做,或者做中学的。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勤于实际操作而疏于逻辑思考的特点。

(3)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课程的评价功能,从每一个知识项目出发,再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考核。软件的开发在技术上的实现应当体现形成性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恰恰有软件的科技优势。课程体系的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它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完整地体现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而非期末的一纸试卷。高职院校当前提倡这种形成性评价,我们的高科技的软件开发者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

4、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体现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的开放思维

实训软件的开发一般是软件公司开发,开发好后再销售给各高校,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各高校由于有其不同专业的限制,以及教育体制内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几乎难以见到独立的优秀软件。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则可以实现双方共赢;企业有追求效率的动力,学校有对教育领域规律的把握。双方应当摒弃甲方乙方的固有角色定位,建立双方合作共赢、知识产权共享的成果。比如,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开发者利用对最新科技和软件的熟悉,教育者利用对实训要求的理解,优势互补。开发后的软件再行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掌握高等职业教学规律并贯穿于实训软件的开发中是前提条件,尊重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征是开发好实训软件的必要条件,而在开发中使用技术手段整合静态的信息是软件开发的必备优势,强调知识互补、知识产权共享是实训软件开发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积家:高等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1).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4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5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重点倾向于学习者的自身技能培养,而非培养侧重于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在这种前提下,高职院校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比本科院校或更高学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更快、技术运用能力更好、吃苦耐劳精神更足,比社会其它人才知识面更广、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济适用型”人才,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把招聘目标对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原因之一。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抱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工商管理类员工,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连企业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不能怨企业的用人要求太高,问题在于现在的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在太弱,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现实要求脱节,教育方式和方法亟需改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就显的十分重要和迫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

2.1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从建立初期就非常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并积极努力地去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人才。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学校慢慢地将工作重点向自身的发展转移,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断地扩大学校规模,从而忽视了对教学的“严格把关”。

(2)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但是,我们借鉴回来之后,并没有解决国内众多企业的困难,甚至有些理论和案例我们已经讲解了很多年,从来没有更新过,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学到什么,毕业之后能为企业带去什么,解决什么,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3)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

对比过去高等教育“严进严出”的时代,现在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导致学生没有珍惜这种学习机会。久而久之,就出现当下学校中不良的学习风气,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有时根本不去上课等等。这种态度问题都保障不了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还谈什么教学质量?

2.2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轨”

(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般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就如同在教室里传授学生们游泳技巧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读理论的理论家,而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2)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没有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感悟到管理学的精妙之处。而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开始教学工作,相当一部分人毫无管理企业的经验,这种从未下过水的“游泳教练”,又怎么能教会别人游泳呢?

2.3缺少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虽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人才,但毕竟这种从学生到人才的身份变换需要适应,将所学变为所用的工作需要熟悉,那么如何能平稳地度过这段转换时期呢?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提供适当的平台,企业给予技术帮助和耐心,共同为学生走向成功的管理者铺好路。可现实中,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多少呢?缺少了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再怎么改革也无法培养出“即插即用型”的人才,就好像没有风,没有水,造出再好的帆船也无法远行,驶向成功的彼岸。

3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尽快摆脱现在所处的困境,就要认真分析形势,努力寻求能够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从而走上正确的教学改革之路。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3.1保持教学内容的“潮流化”

专业上任何理论都不是亘古不变的,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因此,对于之前的理论就会有新的认识,并赋予其符合当下的解释与定义。而作为工商管理这样一门涉及很广的学科,更加不能因循守旧,常年不变的抱着老教材,学着旧理论,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这样才能管理好企业。所以,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更新教学内容,使用最前沿的教材,保证所教跟得上“潮流”。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目的性和特殊性,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根据这种客观要求,学校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注重并加强“双师型”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不断派出现有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组织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3重视开展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但难以接受理解,而且也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就很有必要。通过在实训室进行沙盘模拟或案例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消化理解知识点,同时也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决策的权力,在情境中体会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3.4寻求国家和社会支持

仅靠学校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成才,简单的考试与实践检验不出人才的本色,所谓“在实战中磨练,在感悟中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寻求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为学生毕业后能合格上岗创造一个锻炼的平台。

(1)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感受工作的氛围,了解工作的内容,这样比在学校的模拟和实践更直观。

(2)建立实习基地,开办“创业公司”

有些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企业经常把他们安排到基层岗位上实习,从事着车间工人的工作,这样在学校中学习的管理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对专业前景大失所望,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造成专业人才流失。现如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创业毕竟存在风险,还是有些人望而却步。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就业相关部门能否寻求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为学生搭建一个实习的平台——建立实习基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申报创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评估通过后,由国家或社会企业出资创办公司,由学生执行管理。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由学校和出资企业进行监管。这样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整合社会资源再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知识,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遇到问题也有老师给予帮助与教导,实现“共赢”。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不变的。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着手改革,提出更多适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增加就业率。

4总结

工商管理类的前景范文6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