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1
根据庆元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结果,庆元县现状土地总面积为189776.31公顷(至2012年底),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0488.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0%;建设用地面积为3318.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未利用地面积为5969.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5%。从各类用地所占比例看,表明庆元县土地利用仍以大农业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很小。
二、当前庆元县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随着庆元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行中心城区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庆元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心城区规模小、集聚和辐射功能薄弱、设施共享性差等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城区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庆元县域总体规划(2007-2020)》,本着“调优调大调强”和“就近就便、整撤整并”的思路制订了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1〕363号文件精神,庆元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松源镇、屏都镇、四山乡建制,设立濛洲、松源、屏都三个街道,为调整后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是深入贯彻上级要求的顺势之举,充分体现了省委、丽水市委加强城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的精神;是体现自身发展迫切需要的必行之举,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发展集中度,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准确把握调整时机的应时之举。实施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城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统筹城区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注:2013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3〕61号):同意撤销合湖乡、百山祖乡建制,合并设立百山祖镇。此次区划调整后,庆元县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
(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倒挂”
庆元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建设对用地的需求量大,导致庆元县在规划实施期间建设用地总规模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难度大、推进慢,而城镇、新农村的新增建设又是必然趋势,导致庆元县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难以控制,出现严重“倒挂”。
(三)新增建设用地缺口较大
庆元县现行规划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76.73公顷,预测截至2020年实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888.37公顷,缺口为511.64公顷,未来新增建设用地不能满足实施需要,特别是工业用地出让近两年大幅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尤其是周边县市工业用地拓展较快吸引部分庆元企业外流,造成不小压力。
三、对“十三五”时期庆元县土地利用情况的展望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全面深化,丽水将迎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区域一体化全面推进的发展机遇。庆元县在着力打造丽水市域一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过程中,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到2020年庆元县经济发展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68元。
(二)人口数量增长展望
2012年庆元县的总人口为20.6万人。随着经济发展规划的建设,全县城市建设将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经综合考虑庆元县县域人口在2020年为20.9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约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0%左右。
(三)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用地展望
1.产业发展战略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原有产业大量向其它地区转移。产业梯度转移是最重大机遇之一,是庆元推行“工业强县”战略最重要的外部机遇。庆元要承接长三角、融入海西区、谋求新发展。庆元被纳入长三角和海西区,使庆元迎来了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借力发展和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交通和产业上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是庆元规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庆元县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生态核心区和生态产业建设示范区、丽水市域南部主要城镇发展区。庆元县形象定位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县、中国廊桥第一县、沿海生态休闲度假之乡。2.城乡产业布局思路县域产业布局以“联动合作、中心集聚、沿轴开发、递度推进”为总体方针,组建由松源、黄田垟-五都、屏都组成的县域产业发展中心、由黄田、竹口组成的黄田-竹口产业集聚区,并同时促进其他乡镇产业发展步伐。联动合作:通过中心城区的建设,带动松源镇与屏都镇的有机组合,在产业发展上进行联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形成“松源-屏都”组合型中心城区和县域产业发展中心。中心集聚:积极吸引各种产业要素向组合型中心城区集聚,并对中心城区的功能进行分工与协作,松源区块定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务区功能,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等,屏都区块定位于居住与工业为主导,黄田垟—五都区块定位于工业为主导的功能。沿轴开发:充分利用54省道这一发展基础较好的轴线优势,以该轴上各城镇(集镇)为依托,不断加强城镇(集镇)间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区域内的发展主轴,重点布局竹木产业、铅笔产业等。递度推进:依托中心城区、发展主轴和县域主要开发城镇(集镇),充分利用各地山地地形,建立毛竹、经济林生产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现代化的农工贸旅组合开发的格局。3.未来用地预测随着浙江省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丽水着力构建大都市经济圈,54省道、55省道、龙泉至庆元高速公路、丽水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庆元组团项目等重大工程的陆续建设使得庆元原本偏处一隅的区位交通条件将发生根本改变,与丽水大都市、浙西的联系更为便捷。同时伴随着海西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庆元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加。结合庆元县国土、发改、建设等各部门专项规划,预测到2020年庆元县将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1665.7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902.30公顷。
四、庆元县今后土地规划实施建议
(一)启动规划修编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庆元县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偏差,部分规划目标已不能满足当地实际需要。可以在庆元县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基础上,椐据实际情况调整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二)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庆元县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县生态用地不减少的基础上,预计到规划目标年,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势必会突破规划的控制指标,可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三)加快建设用地复垦
建设用地复垦尤其是村庄用地的复垦,是实现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村庄用地面积规划目标的关键,建议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
(四)建议对出现预警的主要指标进行跟踪监测
对出现轻警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修正。可以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着手,缓解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的警情。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同时也为农民提供宜居、便利的生活、生产环境,强化村庄向中心村集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加强节约集约用地
庆元县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在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着力点,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二是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完善预审管理、合同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并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供后土地的全程监管、全域监管、常态监管。三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试点的做法和经验。
(六)建议适度开发低丘缓坡资源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2
A: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
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誉。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着力实施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拉开了哈尔滨城市骨架,发展空间正在沿着松花江这条城市中轴线,向北跨越、向南拓展、向县域延伸,这也标志着哈尔滨市的老工业基地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时期。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大战略下,冰城哈尔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又将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和挑战?为此,《财经界》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
Q: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推动了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发展,哈尔滨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请您谈谈,哈尔滨在加快龙江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哈尔滨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A: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作为全省的龙头,哈尔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不到全省12%的土地面积、约四分之一人口,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半壁江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全省的一半。
近年来,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市着力实施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其中,我们规划了578平方公里的北国水城,被国家列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南拓”主要依托哈尔滨平房区,整合周边工业园区,集中打造462平方公里的哈南工业新城,目前已完成投资700亿元,引进企业500余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都开始入驻哈南工业新城。“中兴”主要是彰显哈尔滨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和城市风貌,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脏乱差的状况,提升产业层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再现欧陆风情,重铸哈尔滨辉煌。“强县”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哈尔滨农村地域广袤,这是其它副省级城市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新的战略,为哈尔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发展商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看重哈尔滨、看好哈尔滨。哈尔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越的环境,向世人展示她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
面向未来,哈尔滨将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抢抓东北振兴战略历史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奋力实现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未来五年,代表哈尔滨新跨越的“四大形象标志”是:老城展现欧陆风情新貌、新城拔地而起、城乡一体化明显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群众福祉的“四大民生指标”是:人均收入翻一番、基本解决住房问题、社会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多年积累的群体性突出矛盾基本解决。
Q: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素有“动力之乡”、“工具之城”、“中国亚麻城”之称。请您谈谈,目前哈尔滨工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思路和举措?
A: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集聚了电站集团、哈飞集团、轴承集团等一批“国宝”级企业。产品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汽车、食品、医药、化工等35个行业,其中电站设备、微型汽车及发动机、工具量具、铝镁加工、化学原料药及中成药等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石化四大主导产业和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电子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工业园区26个,其中经开区、高新区、利民、宾西4个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经济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达到了49%。立足未来发展,瞄准世界前沿,我们正在着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力求通过五年努力,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力,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尽快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哈尔滨在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上适合发展云计算的有利条件,加快引进并做大云计算企业,争取成为国家云计算、物联网试点城市,并在国际国内分工布局中抢占重要位置,把哈尔滨打造成为立足东北亚、面向全球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基地。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云计算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吸引了中国移动、中金数据、神州数码、浪潮集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市云计算企业将达到200户,云计算及相关产业收入可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
Q:据我所知,哈尔滨已经被国家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冰城夏都”,请市长谈谈哈尔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3
1990年,从我国第一家超市——广东东莞虎门镇美佳超级市场诞生以来,中国本土超市行业已经历了23年的风雨洗礼,从小到大、再到战略细分,从独立作战到连锁经营,在国外大型超市企业的挤压下,已经逐渐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国际零售巨头们纷纷提高了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在完成对一二线城市的开疆破土后,渠道深耕也成了他们不得不进行的另外一项战略布局。这也对本土连锁超市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内“大腕”们亦不惜放下身段布局“长尾”时,超市业态已呈现日渐白热化的趋势。金润万家连锁超市正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诞生并成功破局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连锁超市”这一舶来业态中,凭借自己的思考和独辟蹊径,走出了差异化经营道路。
终成自有模式
2002年4月,一名南京的司法公证员做出了一个让周围朋友都始料未及的举动,毅然辞去了司法公证的铁饭碗,来到安徽庐江,开始了自己的下海创业,十年的发展,让“金润万家”的招牌在所到之处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这个不“安分”的人就是金润万家总经理华云。
金润万家创业初期,在县级城市,特别是安徽的欠发达地区,超市还是个新生事物,并不为广大消费者所知。人们习惯着购买必需品去集市,购买高档生活用品进城去的传统观念。金润万家初期便将自己定位在很高的起点,将一二线城市的超市业态带入县级城市,生鲜、水果、副食等产品同时上线,这种前所未见的模式,也着实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在起初的六年里,公司规模尚小,并未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当时很多的本土超市相似,其也在时时关注国际连锁的发展经验,通过模仿取经,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经营水平,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管理的逐渐精益化,六年时间完成了“从土到洋”的转变。
在向国外企业学习的基础上,金润万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如何能在众多企业中杀出重围,突破跨国连锁的封堵和本土大型超市的挤压,走出自己的差异化道路:一二线城市已经太过饱和,未来想要发展必须专注三四线城市未开发的市场。于是金润万家在2010年提出——打造“县域连锁超市第一品牌”的战略愿景。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差异化经营的方针,使其在激烈的连锁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从2002年到2011年间,金润万家实现了从当初不起眼的一个食品百货超市发展为跨越三省八市十余县近30家的区域连锁店,年销售额由不足千万一举突破6个亿;销售业绩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人。并在2008—2010年度实现了243.09%的综合增长率,成为零售连锁行业排名最高的企业。
转换思维
面对未来,金润万家在思考如何将“县域第一超市”的愿景落到实处,并为这一愿景进行着产业模式及经营思维的转型。
在金润万家舒城店我们看到,经营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两层营业空间中,一层集合了国内多家百货品牌、贵金属饰品、名牌服饰及家用电器等产品陈列其中;二层的超市区域亦品类齐全。这种“百货+超市”的业态便是金润万家的一大创新,对此,金润万家超市董事长陈爱和表示:“金润万家目前业态涉及大型购物广场、综合性卖场、城市生活广场、社区生活超市、时尚购物店等,力求在县级城市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茶余饭后休闲购物的一站式商超。”
与国际大鳄、国内大型超市一二线布点逐渐饱和的尴尬局面相对的是,三四线城市的购物环境亟待解决,甚至在部分欠发达县区存在着山寨横行的局面。消费者购买放心产品难与商家难以渠道“下沉”存在着现实的脱节,一方面,三四线市场消费者难以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品牌商家由于渠道开发的成本问题,难以实现“深耕”。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整个零售行业中。著名糖果企业徐福记媒体总监孙天珍就曾对媒体表示:“虽然徐福记的品牌认知度有所提升,但徐福记产品在国内同类商品中处于中高价位,培育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群体,还需要一些时间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
金润万家这一差异化定位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市场的空白,为众多依靠渠道扩展而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路径。不仅使多品牌的渠道下沉成为现实,也为县域消费者购物环境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华云说:“以往在县级市场,购物环境混乱,部分无良商家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不利于消费者购物,也使这一市场环境中的商家形象整体受损。金润万家从介入这一市场以来,一直秉承诚信、负责的态度,不仅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也力求将名品、名牌产品推广到县域市场,提升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但由于这一定位,金润万家也面对着零售企业渠道下沉的“痼疾”,虽然这部分市场整体容量大、竞争相对较弱,企业毛利率也较高。但是,想要打开三四线市场,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物流便是这部分市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三四线城市消费相对分散,这也造成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成本高,因此大型商超在一二线城市的成功商业模式不能简单地在三四线城市进行复制,这也导致虽然近年不少零售连锁高调宣扬渠道下沉,但其三四级市场开发仍然雷声大雨点小,鲜有成功案例。对于这一问题,金润万家也有着自己的准备,在庐江县商务局《庐江商务简报》中,我们看到,金润万家物流园于2011年上半年已经正式签约。
开发“乡情”
与一二线市场不同,县域市场的购物体验呈现出更多“人情味”,口碑效应及跟风购买的情况依然不可忽视。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购物环境的复杂,县域市场的品牌忠诚度并不高,如何增进消费者的购买“粘度”,也成了渠道商必须考虑的环节。
金润万家对这一趋势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当《新领军》问及其与同区域一家全国连锁超市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原因时,华云用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向记者阐释:“大型超市有他们的优势,我们区域型连锁也有我们的优势,比如我们的副食产品,再具体点比如传统中式面点都是聘请本地的师傅根据本地居民口味制作的,我们也很重视客户的反馈,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虽然单纯的面点并不会为超市带来多大的利润。但这种方式却形成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惯性,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连带消费。”
在金润万家舒城店的副食柜台,记者看到了近30人排队购买的壮观场面。显而易见,消费者虽然因为更加可口的副食产品进入超市,却不会单纯只购买副食产品,“顺手”而产生的消费,也必然促进超市其他类别货品的销售。这种由更多“乡情”产生的购物习惯,无形中也增进了超市消费者的购物粘性。
另外,华云还对《新领军》介绍说,由于采取“百货+超市”的模式,使消费者在同一店面即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商品购买,从服装、电器到高档化妆品及饰品等,这种一站式的购物模式,也简化了消费者的购物过程。金润万家事实上成为了县域消费者闲暇时间休闲购物的核心,在多种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中制造了“网状”刺激的模式,通过刺激不同需求消费者的次级消费欲望,扩大了店面的消费规模。
未来,金润万家希望将现有的各种消费促进模式整合得更为系统,希望在门店覆盖范围内形成购物社区化的业态。在《新领军》的观察和走访中,发 现县级城市的购买力主要集中在相对较为富裕的企事业员工和收入较稳定的公务员群体,而这部分消费者对于品质消费也有其更高的要求,他们期待消费更多一二线市场的高端产品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另外,在这部分消费群体的福利结构中,仍然保持着年节“分红”的模式,为数不少的单位会在节假日为员工提供一定数额的购物卡作为奖励。而这部分消费卡也不可避免地向如金润万家一般的品质商家倾斜,如何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更加契合这部分消费者的需要,未来也许会成为其构建社区的主要特点。在金润万家的规划中,购物卡不仅可在超市中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亦可在百货部分购买相对金额较大的商品。同时,金润万家也注意总结购物卡的实际消费走向,并以此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以求更大程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深挖利润空间
虽然,通过对开发更为符合县域居民的副食产品及对消费者粘度的建设,金润万家在庐江区域与另一家全国连锁超市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这种“因地制宜”的战术也显然增加了扩张的难度。这要求其在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区域时,对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喜好进行深入了解,并且与当地大型社会集体关系与沟通也要更为顺畅。为此,金润万家在近年来,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扩张态度,改变了以往快速布点的战略,更加着力提升单店盈利空间。
董事长陈爱和表示:“国内有很好的大型连锁通过改善生鲜产品而获利的例子,从金润万家的定位区域来说,更容易获得新鲜高品质的生鲜产品,而在超市业态中,生鲜产品也是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空间。”
实际上,生鲜产品也已经成为了公认的超市业态的“下一桶金”。2011年,华联食品类营业收入约为72.8亿元,利润率为9.95%,同比增长1.7%;而非食品类营业收入约为30亿元,利润率为15.13%,同比下降1.82%。永辉超市2011年年报显示,其生鲜及加工收入占比达到全店的44.3%;生鲜食品毛利率也提至13.18%,不仅高于平均值,还在其他品类毛利率均呈现下滑态势的情况下,保障了该公司整体毛利率的上升。
对于县域超市,更加贴近乡村生鲜产地的地理优势,显然为金润万家获得更好的生鲜货源提供了便利。从全国环境来看,由于今年食品安全问题被广泛关注,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进行购买,这一趋势促成了传统“菜市场”向超市生鲜柜台的购买力转移。显然,金润万家未来对于生鲜产品的加强也将为其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对比国内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商品运作模式,不难看出超市长期以来通用的“账期”模式无形中制约了其获得更好产品的需求。出身传统农业的生鲜供应商,更倾向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更愿意与账期短甚至携带现金的买家交易。对此,金润万家也在积极调整自身的“现金流”策略,一切以取得更高品质的产品为前提,以带动更多的消费,提升自身的店面形象。
降速融资
“连锁超市,有时不容你慢下来。”陈爱和发出这样的感慨。反观十年的扩张道路,金润万家的高速确实令人咋舌。从最初的一家到现在的直营30余家、加盟近180家(含服饰专营店),金润万家保持着10年平均每年50%的扩张速度。在公司“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更是将目标从2011年的销售由目前的5.96亿元提升到2015年达到35亿元的高度。
对未来的发展,陈爱和如此诠释:“员工之所以追随我们一起奋斗,是因为希望在这儿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要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更注重做好、做长、做久。”为此,从2011年金润万家宣布正式进入“转型期”:由标超业态向卖场、百货、等多业态转型;由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向规模化、精细化、数据化管理模式转型;由传统的采购模式向上游、源头延伸,向规模化采购模式转型;由保利型盈利模式向价值型盈利模式转型。
为此,金润万家也积极与投资者进行接触,并启动IPO上市辅导。但对于融资,金润万家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华云说:“企业融资的本质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资金及资源,但目前看来,不少企业融资后反而受到了来自资方的多重干预,偏离了原定的发展轨迹。金润万家在融资过程中非常注意这一点,希望选择志同道合的投资方共同发展,在找到合适的伙伴之前,我们会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积极并审慎地接触资方的同时,金润万家也在着力锤炼自身的经营管理。未来超市的发展,要在不小的程度上向管理要效益,不仅要简化内部管理,也要为管理的切实实现积蓄人才。今年4月,其与“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合作的“金润万家企业大学”第一期研修班圆满结束,华云说这是公司最具收益、最有意义的一次资本投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它将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和提供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警惕“外来和尚”
究其特点,金润万家超市是本土超市寻求差异化发展的典型范例。其对于洋模式的学习与本土特色的研发,值得所有本土企业学习,但与此同时,不得不面对在近年来,尤其2012年开始的超市巨头下沉趋势。
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对中国市场的良好预期,沃尔玛、家乐福、华润等超市巨头加速了自己渠道下沉的步伐。甚至,这些大品牌已经试图通过便利店模式渗透入农村市场,目前对于三四线市场,大连锁们也有了自己明确的战略,中小型店面降低成本、差异化产品贴合消费需求等。如果说,还有什么是阻碍洋超市“下乡”的路障,便是建设物流体系的时间和成本,可以预期的将来,三四线市场也将成为超市业态的新战场。
在这样的态势下,从区域经营发展而来的本土连锁超市,一定要在洋管理的同时,保持自己“土”经营的模式,不盲目追求高端。三四线市场虽然购买力有所提升,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购物习惯,价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此外,就是如金润万家提到的本土口味,如何能在商品选择、购物习惯及推广渠道等层面,综合做出自己“土”的优势,在提升消费体验的同时,在经营发展上充分利用“地气”,走出有本土特色的连锁之道。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小额信贷;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81-03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融资条件的限制,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确定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进一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并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但是很大的一部分民间资本缺乏进入流通领域的合法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其制度缺失的问题:如法律定位不清、监管主体模糊、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些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本文的写作正是基于此出发点。
2小额信贷综述
申韬在《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如下:根据各国普遍接受的标准,小额信贷指专门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较小额度信贷服务。具体而言:①服务对象为低端客户(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②取信用贷款形式。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③额度小,通常按照当地人均GDP的倍数衡量,农村地区一般不高于5000元,城市地区一般不高于2万元;④金融监管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和做法。小额信贷机构指专门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各种机构(或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福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和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微型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方面,施金影(2009)认为当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还处于试点和起阶段,其在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表现为:客户风险、内部风险和经营环境风险,其中客户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影响因素方面,吴晓灵(2005)认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监管模式的不确定性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章敏(2010)则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缺失,融资困难,贷款业务小额、分散且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税收压力大,经营品种单一且专业人才匮乏,这些都会给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
3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3.1张利划分的风险种类
张利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中介绍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
(1)人员风险。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小额贷款公司是专门从事信贷业务的公司,具有特殊性,现代的信贷管理对技术要求非常高,也比较复杂,通常要求从事信贷管理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如果缺乏充足的、合格的业务人才,就会缺乏良好的业务开发与拓展能力,如果缺乏符合要求的风险管理人员,就会增加公司发生风险的概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比较小,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不是很规范,对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的人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一些民营的小额贷款公司,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缺少信贷的专业知识。
(2)管理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检与监督、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完善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有效得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从2005年试点至今,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在大幅增加,规模在逐扩大,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在去年也实现了增资扩股,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从此次印度小额信贷危机来看,发展过于迅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小额贷款公司不受约束的扩张,必定会导致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进而破坏行业的健康发展。
(3)流动性风险。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不均衡,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同其他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渠道过窄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受限,流动性供给往往无法满足流动性需求,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导致公司陷入困境;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业加大了调控力度,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出现了问题,而有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导致公司出现了坏账预期,资金收回出现了问题。
(4)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内控机制,是否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竞争,这都是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应当关注的问题。制定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理性扩张,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唯有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3.2李君划分的风险种类
李君在《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中将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分为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监督评价与纠正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在组织架构方面:第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这样的运作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第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严重缺乏管理。首先高管层以公司效益为主,轻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其次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机制,过于关注人的资历,轻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企业内部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提拔和重用,导致人力资源的形式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监督评价与纠正力量薄弱。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不合理。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审计情况更多的是向管理层而不是董事会汇报,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审计人员所做的仅仅是收集一些财务和业务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没有审核,对业务的实质更是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审计的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落后,缺乏日常监控手段;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合规和盈利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价值衡量的两把标尺。内部审计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时也要把握好这两把标尺。
(3)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小额信贷公司目前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按照相关风险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风险控制目标,但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识别与评估风险的方法没有创新,使用老一套方法,不能起到正确评估风险的作用。同时公司内的风险控制部门没有配备足够的风控专员,大部分风控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有的风控人员是其他部门人员调整过去的,这样的团队很难胜任风险评估及控制工作。
(4)内部控制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控机制,主要精力仅是关注业务的拓展上,对风险控制不足,对流程疏于规范,对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当风险发生后开始找原因,找责任人,追查是哪里出了问题。事后控制虽然起到了总结经验的作用,但是已经挽回不了已经发生的损失。
(5)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首先是公司制度建设滞后,团队过于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对相关的各类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的操作程序不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合理,风险控制措施太粗糙,可行性差。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推出新的产品和业务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导致业务人员办理业务时无所适从,不但影响工作效率,也加大了操作成本。
4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张利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中介绍小额信贷公司应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方面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4.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
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良好的风险文化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要为公司的员工定期组织培训,请一些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开展讲座,向员工传授一些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经验,同时注意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及职业操守。小额贷款公司还应该健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工资奖金与其业绩挂钩,要为员工提供不断提升的平台,保证员工的福利水平,请得来人才也要能留得住人才,避免人员的过分流动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通过先进的风险文化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并涵盖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以及各项业务的全过程,加强风险管理。
4.2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分工明确,公司应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及职能职责,建立总经理考核制度及信贷管理制度,信贷部门应做好信贷资金的屯查、审批、复议,把好风险防范关;财务部门应明确资金进出的审批手续,做好清月结,杜绝白条抵库,严格印鉴、印章的管理;审计部门应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制度,使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操作环境;各个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制约,进一完善公司治理,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内控能力,成立风险管理部,具体而言,在贷前应当做好调查工作,将贷款投给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与个人;贷中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避免出现操作风险;贷后要整理好档案资料,集中统一管理,也要及时关注借款人的情况,并且提取风险准备金,尽可能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申韬在《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表示小额信贷公司应该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的内部配套措施。
(1)构建层级少、决策权相对集中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划分为分散式组织结构和层级式组织结构两种类型。在分散式组织结构中,决策所依赖的资源相互独立且大部分情况下具有竞争性,而层级式组织结构中,决策权限倾向于集中。Stein(2002)直接地指出两者之间更为本质性的区别,即决策者与信息采集点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分散式组织结构与单层级相对应,而层级式组织结构与多层级相对应。分散式组织结构具有软信息处理的优势,在分散式组织结构中,生产信息的人(如一线客户经理)不需要向上级传递信息,而作出自身决策。在层级式组织结构中,人所采集的软信息需要进行进一步编码、量化,以便传递给上级决策者,严重地削弱人采集信息的激励,因为总有部分软信息无法实现顺利转化,而客户经理也无法根据所采集信息进行决策。Berger & Udell(2002)认为关系型借贷依赖于一定时期内信贷员的软信息积累。由于软信息由信贷员存储,于是产生组织结构中的委托问题,通过将银行构建成为小型、管理层次较少、不公开招股的组织结构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贷款客户的信用档案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大客户信用调查力度和不断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系统,为贷款客户建立永久性信用档案,逐步构建自身严密的征信体系。信用档案采取一户一档的形式,内容涵盖经营区域内客户的相关信息经济来源、人均收入、经营项目、效益预测、授信额度、借贷历史和偿债情况等内容。研究认为,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支持使该档案系统具备查询、管理、统计三大功能:一是查询功能,该系统可以查询县域内客户的产业和行业分布情况,单一客户各方面全面、详细的信用信息;二是贷款管理功能,提供县域范围内客户的贷款需求和实际贷款余额,根据系统数据对贷款需求旺盛且信用良好的客户提供及时、足额的贷款服务;三是统计功能,通过系统统计从事某产业的客户贷款情况,分析自身贷款投向和投量是否合理,贷款的经济效益如何,保证贷款顺利偿还。该系统能够促进所在区域金融同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全国性征信系统的形成,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贷款客户的社会违约成本,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约束和激励履行贷款偿还义务,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申韬.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李君.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5
摘 要 本文在现代金融学和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以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为研究对象,从农户、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通过分析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现状、各改革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的成效,总结杨凌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评价两年来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研究;杨凌示范区
0 引言
长期以来, 由于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盈利压力和股东约束,往往都更倾向于参与到竞争激烈而利润率更具吸引力的城市金融领域。在从专业银行体制转向商业银行体制的过程中,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县级以下机构,加上农村信用社普遍强调商业化转型,使得农村金融对县域以下市场的服务逐步萎缩。事实上,许多县域以上的区域已经处于金融竞争日益充分的状况,而多数县域以下的、亟待金融支持的区域,却一直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对此,应该在金融机构布局、业务重点等方面努力改变这一局面,构筑多层次、广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本文在现代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以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为研究对象,从农户、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通过分析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现状、各改革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的成效,总结杨凌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评价两年来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成果:
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国外理论界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分别从信贷补贴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政治化、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出发点,探索了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演变过程,并且指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信用需求的夸大和信贷有价证券购买力的损失,金融发展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研究基础。
1.2 国内研究成果: 按照周小川(2004) 的划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的农村金融包括国家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等;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具体是指当前所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近年来有关农村金融改革的论述越来越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依然很多。
1.2.1 对广义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 很多学者从制度变迁的层面分析了农村金融改革的诸多问题。其中,代表性的有张杰,尚长风(2006)从农村金融市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角度,强调改革的方向应该着眼于理解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应有的地位,改革的方向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金融生态与金融资源配制的内在均衡逻辑1也有的学者认为只有金融体制创新才能改善农村金融市场,如李建军(2010)认为正规金融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供给不足,合作性金融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非正规金融所具有的制度缺陷也会影响其金融支持作用
2。因此,必须要从根源上把握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加速金融深化,才能推进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1.2.2 对狭义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
农村信用社改革至今,热点的问题突显为产权结构和历史包袱两个问题,同时这样的问题不单单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农村金融需求、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无疑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论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文献很多。何广文(2009)提出,农信社改革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约束机制,就要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创新农村信用社机构体系;在强制性制度供给体制下,张国(2009)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由于惯性,在省联社的管理模式、各基层分联社人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4。从发展环境来看,改革金融资源错配和管理链条的长短都将影响改革的绩效。
在实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谢平、徐忠(2006)通过对贵州省及其样本县农户和金融机构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分析表明,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5。
1.3 文献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会发现,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信用需求、产权结构、制度变迁和市场机制等因素上,针对特定区域,从农户层面通过案例分析对农村金融改革成效进行理论总结的还很少。
2 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以上农村金融改革理论基础上,结合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本文基于系统论基本原理构建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的特殊性和普适性。
我们认为在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系统由农村金融改革基础条件子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子系统、农村金融改革建设途径和支持政策子系统和农村金融改革制度保障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其中,农村金融改革基础条件子系统处于基础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子系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主体,建设途径和支持政策子系统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子系统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农村金融改革保驾护航。农村金融改革基础条件子系统、建设途径和支持政策子系统和制度保障子系统三者处于整个系统的,三者相符相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农民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承载着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责任。基于上述观点,我们给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2-1所示)。
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农村金融改革基础条件子系统是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系统的起点,在整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广提供了先决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载体,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更是农民改善生活的保障。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子系统位于金融改革系统的核心位置。
农村金融改革不仅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政策支持和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组织,还必须要政府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这不仅能给农村金融改革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金融扶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和发展。
3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分析
在农村金融改革理论支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现状、改革主体关系和改革成效三个不同维度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农户、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综合客观评价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以期望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3.1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现状分析:
杨凌示范区全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前,杨凌示范区共有工、农、中、建、长安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共8家银行机构,1家证券公司,12家保险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截止2012年6月底,示范区人民币贷款余额29.43亿元,较年初净增1.88亿元,同比增长17.42%。其中,涉农类贷款余额16.6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6.36%,同比增长67.34%。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6%,同比增长82%。
3.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关系分析:无论是农户的经济行为,还是政府的调控行为,都依赖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农户是经济行为主体,政府通过引导和规范农户行为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是联系农户与政府之间的纽带,是调节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政府出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以后,农户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和期货期权合约等形式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最终完成生产资料筹集、风险管理和生产销售活动。在整个传导过程中,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当媒介的作用,成为政府相关政策实施的载体和渠道。因此,一套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必须集农户、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职能于一体,集中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3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成效分析: 杨凌示范区金融改革试点成效显著,2011年示范区区内金融机构全年贷款增速达24.65%,位列全省首位。从此杨凌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极富“杨凌符号”的特色农村金融创新的崭新道路。
截止2012年6月底,杨凌示范区共成立3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8700多户,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公司+基地+农户”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创新银保富、订单贷款等模式,通过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风险补偿金,构建全方位涉农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杨凌示范区还积极探索,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成立土地银行,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的介入,而且成功带动传统农业产业化转型。
4 综合评价
自2009年,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杨凌示范区发展战略定位以来,杨凌示范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全新目标。改革试点两年多来,杨凌示范区以解决金融体系不健全和涉农企业融资困难两大难题为突破口,抓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机遇,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金融机构、农户和政府三个层面上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4.1 农户视角:
农户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一方面杨凌示范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作为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一种大胆尝试,将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农业生产设施、活体动物即果树等资产纳入农村产权抵押物范畴,最大限度盘活农业生产资料资产,基本解决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不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另外,杨凌示范区成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公司,与各家银行紧密配合,创新开展“集合担保贷款”,同时积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将创业投资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来,通过资本的力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也涌现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2 金融机构角度: 目前,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的很大成功,集中表现在金融机构设立和改制取得突破、集合担保的创新、金融生态的改善三个方面。2008年10月份以来,邮政储蓄银行杨凌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杨凌示范区支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杨凌支行、杨凌农村商业银行都相继成立,标志着杨凌农村金融开拓创新、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杨凌示范区的信用环境,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构建诚信和谐的银企关系,示范区金融办、人行杨凌区支行多次在社区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并通过建立优先放贷、差别利率等优惠信贷政策,鼓励农户形成诚实守信意识。从而规范了企业与农户行为,创建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4.3 政府层面: 杨凌农村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为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能,示范区管委会明确加大了解决 “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努力创建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技能改革创新试验区。其次,为了破解杨凌金融改革难题,管委会努力争取多家金融机构落户杨凌,不断深化银政和银企合作,而且创新担保模式,推动企业直接融资。这些举措有力支持了科技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特别是为杨凌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4 客观存在问题: 但是,由于杨凌农村金融改革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改革当中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农户自身来讲,一方面由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只想着“利益共享”而不愿接受“风险共担”;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面临着规模化不强、法律主体不明确以及推广难等诸多问题。从金融机构层面来说,农商行改制的遗留问题、各商业银行支农政策性与企业效益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农发行对新型农业扶持力度不强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
6。从政府的政策效应来看,由于政策传导机制过于冗繁,造成传导动力不足、政策信号失真,政策扶持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政府一直倾心于大刀阔斧的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忽视了土地流转负面效应
7,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孤寡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的后续工作中,政府和金融机构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作用,还富于民、让利于民,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张杰,尚长风.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 经济发展视角的一个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60-65.
[2] 李建军,制度范式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改革路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1):77-80.
[3]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 50-54.
[4] :张国.制度变迁下农信社改革的路径依赖与选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9):30-32.
[5] 谢平,徐忠,沈明高.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 (1) : 23-39.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6
熟悉她的人都说,孙董事长是个谦逊、低调的人,总是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政府的扶持和员工的团结奋斗;总是倡导并践行学习观念,注重提高自身和团队素质,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而德州银行近年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玉芝坚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作为德州银行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孙玉芝一路披荆斩棘,积累下丰富的经验,而作为现任的掌门人,她更有信心将德州银行带向更光明的未来。
定位要“准”
2001年7月,德州市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了德州市区5家城市信用社,结束了信用社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大改善了规模小、盈利水平差、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2004年12月,由于准备充分,信用社成功转制为德州市商业银行,是为中国银监会成立后首家获准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而后又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家“全国一类城市商业银行”。2010年4月再次更名为德州银行,启用了新的形象标识,标志着实现了从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乃至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跨越,反映出“根植德州,走向全国”的战略意图。到2011年末,全行资产总额208.6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3.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5.21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4.7倍、4.2倍和4.4倍;实现税金2.17亿元,是成立之年的10倍以上。“更名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需要理念、体制、素质等诸多发面的跨越,才能打造精英团队,迈向良好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玉芝谦虚地说,我们是小银行,起步晚、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差,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找准自身市场定位,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差异、特色”实际上是指选择适合自身的业务服务长项,精选业务和服务,而不是简单跟进“大银行”的道路。德州银行的优势则在于:
采取“总部+中心支行+支行”式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目前,本行有员工700余人,总部设15个职能部门,全辖34家支行(其中中心支行5家、县域支行10家),有效增进了组织的灵活性,促进员工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传导速度和工作效率。
根植地方,精耘细作。德州银行自成立以来,在确保全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高全市金融服务普惠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小企业的助业银行、首选银行”形象业已形成。在个人客户方面,德州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导向,积极改革创新,开展客户金融教育和引导,增强品牌认同度和公众美誉度,使“个人客户的贴心银行”实至名归。而自2008年起,德州银行业深入县域,对德州市“三农”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
因此,孙玉芝确定了“服务德州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德州人民”、“地方金融、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建立了覆盖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本外币一体化、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和绿色信贷通道,实现经营的快速发展。
文化讲“德”
文化立国、文化兴邦是中央的国策,是政府的执政方针。2011年银监会也要求城商行必须加强以合规、诚信和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更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孙玉芝说,德州银行的名称中最耀眼的字是“德”,虽然一般人看到的是地域简称,但实际上却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大成以德、诚信为本、坚守承诺、大爱奉献、以行为家。“德”不仅是她灵魂中的标杆和尺度,更是行动的自觉把持。从德州银行的实际情况看,面对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全行员工坚持职业操守、合规诚信,拿出比以往更大的勇气和付出,推进各项工作的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构建“德文化”适逢其时、必需必要。
“德文化”既有思想层面的方向指引、价值判断,也有行为层面的规范引导、匡正带动;既有业务操作方面的制度坚守、合规约束,更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正确把握、和谐共鸣;既有对管理干部的权责安排、素质要求,也有对员工群众的空间打造、成长拉动。“德文化”构建到位后,可以渗透到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团队建设、市场拓展、客户关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带动着总部各部门与支行、管理人员与员工群众各个层面,形成方向正确、思想统一、力量强大、内外和谐的发展格局。
首先是要以德律己。身为党委书记的孙玉芝说:“作为银行业干部职工,必须要树立负责任、勇承担的人生观,淡名利、守本分的价值观,明事理、知廉耻的荣辱观,积极引导并培养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根基才会深入、深厚、坚固。”有了她的以身作则,德州银行各级管理人员、一线职工也都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行其权、尽自责”。一是各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员工意识和基层意识,不仅业务上管好市场拓展和风险控制,而且要了解员工思想、发现员工行为亮点,让他们及时得到激励和鼓舞。二是巩固创新载体阵地。要发挥好内刊和行报的作用,更要创新丰富宣导载体,如增加开展励志活动、业务竞赛的频次,通过活动发现优秀员工。三是落实好行级班子成员基层调研制度,靠前指挥工作,现场解决问问题。四是制定员工激励方案,建立贯穿全年、标准明确、围绕重点、年终评选与日常激励结合的优秀员工生成机制,让更多的员工把自身的价值观和全行发展诉求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孙玉芝更号召员工要像经营自己的家庭那样来开展工作,以行为家,推广家园文化,“让我们的员工感受到德州银行大家庭的关注关爱和温暖,让大家知道德州银行是全行员工的家园、是全行员工获得尊严、受到尊重的坚强靠山。”在顺境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果实;在事业发展的拐点、在多重问题和困难交织的关键时期,要能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这是德州银行的希望动力,是事业持续发展的骨干和脊梁。”
其次是要以德治行。银行是信用中介和经济的核心,恪守商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行业。会计出身的孙玉芝常说:“合规是银行的生命,是银行业从业人员的血液,是银行业员工职业操守的起码要求。”在当前背景和较为复杂的形势下,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来的都强。一是制度规定、机制建设必须到位,合规管理的“三道防火墙”必须坚不能摧,银行“三铁”形象必须树立。部门业务条线的管理监督必须要服从刚性规定,审计监督的深度和能力必须加强。二是违规成本必须提高,制度面前一律平等,违规问题没有借口,及时追究、高效追究、严格追究一定要做到位。三是树立“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价值观,在是非荣辱问题上能够理性正确决断。
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帝王准则”,也是单位从业人员的操守标准。对事业讲诚信、对集体讲诚信,这是一名员工最起码的操守要求;对客户讲诚信、对他人讲诚信,是获得尊重的有力手段。那些敬业爱岗、一心一意、光明磊落、心无杂念,视权为责、心怀敬畏,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同志,则是诚信的表率,是全体员工共同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同志多起来,德州银行的希望天地才会大起来。”
关于“德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思路,孙玉芝指出:一是围绕“德文化”建设,梳理重建文化理念体系,努力把“德文化”理念体系上升为组织智慧、集体思想和团队价值。二是制定《德文化行动指南》,明确“德文化”建设的载体、员工参与的方式、优秀员工发现培养的途径;围绕重点工作,把全行各层级的业绩提升、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形成一级带一级、相互负责、共同进步的格局。三是增强“德文化”建设的活动支持和措施安排,通过活动和措施,让员工积极参与到构建“德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使员工主人、员工主体成为现实常态;通过职代会的召开,把员工诉求征集上来、回复下去,并探索建立长效、顺畅的员工诉求表达机制,以员工诉求为风向标和信号,疏导帮扶、贴心跟进,让员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四是强化行史教育,编纂《德州银行群英谱》,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改革发展汲取动力。
业务求“精”
服务对象上:扶持中小,积极惠农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首先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孙玉芝介绍道,德州中小企业群体作用突出,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52.7万人,对GDP、税收、城镇就业贡献率均超过80%,服务中小企业是德州银行的重要市场定位。
在2011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德州银行并未从自身一行利益出发,采取常规手段规避风险,而是提升境界主动当好政府帮手,坚持在企业困难之际不抽贷、不减贷,通过降低利率减少相关收费等方式,自觉与企业携手共御“寒冬”。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减费让利额度接近600万元,受惠企业达到近30家。与此同时,德州银行还积极优化顶层设计,通过专设机构、建立特色支行、优化定价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创新业务产品等方式,确保扶持小企业发展措施力度大、工作成效好。如结合小企业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增多的实际,适时加大承兑汇票业务量,缓解小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优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流程和制度设计,将企业未来收益转化为现金流;积极推进仓单质押贷款、厂商银等业务,盘活企业自有资产,增加信贷资金获取通道,为企业应对复杂形势、实现稳健运行带来了便利;结合小企业贷款客户实际,努力建立动态灵活贷款利率机制,实现了贷款利率“客户说了算”,为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搭建了平台。2011年,德州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13.96亿元,中小企业客户保有量1555户,小企业贷款存量占比和增量占比分别达到29.74%和109%以上,较上年末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和50.57百分点。
做好惠农金融服务。自2008年开始进军县域以来,德州银行已对德州县域实现全覆盖,为开展惠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平台。一是依托“柜面通”业务,发挥该行长河卡免费及优惠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外地用卡制约矛盾,与山东省20多家金融机构实现联网,联网网点多达600多个。二是推进便农支付,通过大力发展乡镇村特约商户和加快POS机及自助服务设备布放等方式,减少现金使用,促进现代金融理念的普及。2011年,本行在乡镇及行政村布放自动取款机7台,其中有4台直接布放在行政村。三是不断加大涉农贷款工作力度,截至2011年末,德州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8.52亿元,较2010年增加7.59亿元。四是创新产品便利为民,通过提升“96588电话银行”服务功能,完善客户电话呼叫服务系统,有效满足农民客户的服务需求;推出手机银行业务,“足不出办业务,随时随地到银行”为农民朋友了极大便利。五是面向农民开展金融教育,集中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进乡镇”活动,利用周末或乡村大集时间广泛普及现代金融知识,直接接受农民客户咨询超过2万人次。
风险防控上:优化结构,大力落实
德州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是以改革启动活力。2011年之前的内部改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运营管理环节,2011年则开始转向组织架构和风险防控的改革。
充分评估各支行的综合发展素质。在辖下各支行选定5家风险管控能力强、业务规模大、发展潜力高的支行作为中心支行,建立了“总部+中心支行+支行”的管理架构。同时通过竞争择优,向5个中心支行各选派一名信用风险经理、一名操作风险经理,专门对中心支行及中心支行辖属支行的授信管理和存款及柜台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监督和指导。从运行情况看,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骨干支行的规范带动作用,有利于缩短总部管理半径,集优资源来更好地开展金融服务,促进规模增长、业绩提高,而且可以为本行未来跨区域经营在管理架构上积累经验和路径借鉴。 着力构建了“大审计”体系,筑实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一方面使审计力量得到充实,人员数量高于银监会要求标准。另一方面也使得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增强,逐步从经营审计向合规及风险审计转变,与风险防控形势相同步,与风险防控重点相适应。再就是积极推动了与外审机构、监管部门的三方合作,主动增强风险防控措施应对,审计有效性的显著增强,为安全、平稳、高效运营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执行和监督上下功夫。以《干部职工诚信承诺书》为纲,制订《员工违纪处罚办法》、《违规责任追究办法》、《违反“十条禁令”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时通过纪检委和人力资源部务落实到位,把干部职工行为排查作为常规手段,建立压力传导、“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用好《诚信举报制度》等有力武器,拓展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方式,及时发现、查纠违规行为,净化全行治理环境。
眼光放“远”
孙玉芝一直把“现代化公众持股精品银行”作为德州银行未来发展愿景,主要考虑如下三点:一是在资本市场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家银行是否稳健、盈利状况好坏、市场表现优劣的公众标准,能够上市,实际上已经证明了一家银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小银行把上市作为战略安排的基本动因。二是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实际上也是一家银行练好内功、强身健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炼,而这些恰恰能够主动加强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建设,特别是以科学业绩考核制度的构建为抓手,审时度势,加紧实施符合本行资源优势、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偏好程度,充分体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只有拥有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商业银行才能真正做到“强身健体”,从而更有能力、动力和潜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主动接受市场和公众监督,建立资本畅销补充渠道。除了资本约束、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和监督是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营的第三支柱力量;而且如果在资本市场无法立足,商业银行将无法真正走出“风险资产扩张――补充资本――风险资产再扩张――再补充资本”的怪圈。因此,从构建长期有效的资本补充渠道这个角度考虑,上市已经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
然而,没有较强的影响力,银行即便上市也无法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更无法获得较高的市盈率和股值预期;同样,没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一家银行即便勉强上市,也难以有让股东、监管当局和利益相关者各方认可的业绩表现。因此,德州银行既然有了上市目标,所要做的,不仅要把上市银行的游戏规则作为自己的运营标准,而且需要在稳健性、规模成长、财务业绩、团队建设、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谋求上佳表现,因为规则是最低标准,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银行概念股的特殊属性,规则会不断拉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务必要反思事业责任,凝神聚力、心无旁骛地做好当下、履行好职责、唯其如此,愿景才会在更短的时间之内,成为秀美的现实图景和真切的自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