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
Abstract: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ethnic areas of Guizhou have made great explorations i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err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to unique advantage, even become market advantages .However,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t is still a poor province of agriculture. The writer pointed out that undertak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agricultural. This feature took a survey on the situation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made an analysis on restraint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de some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items as well.
Key words: ethnic areas of Guizhou ;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 industrialization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7%。包括黔南、黔东南、黔西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以及252个民族乡。少数民族数量在居全国第3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5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等17个。贵州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县。[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大气和耕地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土壤类型多样且富含有益元素,是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天然场所。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尤其是把资源环境特色转变成农业特色乃至市场优势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形成了如施秉中药材、湄潭茶叶、从江椪柑、贞丰花椒、绥阳辣椒等一批经营规模适度、主导产品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贵州省正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农民增收的步伐正在加快。
然而,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农业的桎梏。第一,经济总量小,农户分散,生产方式粗放。长期背负“粮食小省、农业弱省、农民大省”的包袱蹒跚前行。第二,市场开拓力度小。不少地方还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重生产,轻销售。第三,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第四,生产者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大多数地区还未建立连接生产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找出一条适合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道路,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特色农业产业化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特色农业是以特色资源和名优产品为基础的农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群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纽带。[2]
1、政府的规划与支持,在战略层面上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贵州省政府在《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生态养殖业推进工程。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重点推进47个特色商品蔬菜大县建设,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发展壮大茶产业,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加快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和林果业,中药材面积达到300万亩,果树面积达到500万亩,油茶面积达到30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优质烤烟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围绕建设优质白酒基地,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建设优质高产油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杂粮种植。实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动植物良种繁育、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建设。
2、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的自然资源颇具特色,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物资源丰富,品种多,价值高。就特色农产品来说,主要有烤烟、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产品,这些产品在目前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潜在特色产品主要有中药材、茶叶、猪牛羊肉、竹业、油桐籽、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立体农业。尽管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但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198.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38.1万亩,马铃薯面积超过1000万亩,水果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11.24万亩和38.4万亩。全省禽蛋、奶类和肉类产业分别净增3.08、1.11和12.6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281.53亿元。同时,以优质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全省现有市(州、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76家,已初步形成以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覆盖农业优势领域的企业群体,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
3、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贵州“十二五”期间确立了产业发展的趋势,逐步发展和形成五大产业群。其中,轻工业产业群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壮大轻工业,包括卷烟、酿酒、制药、特色食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大气、水源和耕地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少,土壤类型多样且富含有益元素,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天然场所。今天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贵州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农产品会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三、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土地资源可利用率不高。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一山四季,气候垂直分布,降水丰富,生物物种较为齐全,但山高坝低,优劣势相抵。全省土地资源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地较少。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山间平坝地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征表明,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地处岩溶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传统农业的生存,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组织结构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业价值链体系。
传统上由于受自然环境脆弱不稳定、人口素质低下、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以及深居内陆的区位等因素的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加之产业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天条件不足。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重资源,轻市场”,单纯依赖于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忽视以市场为导向。其后果是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脱节,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二是支柱产业选择上的趋同性,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灵及过度低水平竞争。另外,农业产业价值链短,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技术落后,增长率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脱节,不能形成有效的价值链体系。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快速和健康发展。
3、产业集聚效应差,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组织支撑体系薄弱。
该地区虽然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带,但缺乏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遍地开花”现象严重。也使得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等相关支撑机构难以聚集,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缓慢。
从某种程度讲,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科技投入农业,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科技进步的产业活动。[3]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贵州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的投入无疑是克服诸多硬约束,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目前,这一地区农村科技资源缺乏,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4、市场机制不完善,开发程度低,政府支持力度尚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产品开发的动力,而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形成的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为,市场主体结构发育水平低;市场中介严重短缺;市场开发程度偏低等。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特色农业规划和拨款的力度,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1、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建设。
农业产业价值链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它是一条协作链、增值链、信息链,也是一条选择性竞争链。贵州省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应该是,在巩固粮食、白酒、烤烟、油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中药、马铃薯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十二五时期,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围绕上述特色产业,集中开发,重点培植,区域推进,规模发展。
首先,规模化——奠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市场的重要导向。“十二五”时期,在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贵州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规划马铃薯稳定在1000万亩,蔬菜发展到2000万亩,茶叶、中药材各发展到500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促进贵州特色优势农业的高速发展。
其次,产业化——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纽带。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起来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4]贵州民族地区应着力于这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环节,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一个高效益的产业链条。从传统的基于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战略联盟、流程对接为特征的深度合作。“小土豆”也可以做成“大产业”。
第三,品牌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打“贵州牌”增加区位品牌效应,通过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环保、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品牌创建等一些列措施和活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形成“绿色、健康、环保、原生态”具有贵州区位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如贵州“老干妈”油辣椒、“黔山牌”蔬菜等已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还可以进一步以“黔茶”为品牌符号,打造“贵州高品质绿茶”等一系列具有独特地域优势的农产品。
2、规划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集聚,延伸具有成长性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已有初步发展,如毕节地区以威宁、赫章、纳雍、大方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全区马铃薯产值已达83.42亿元。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等春夏秋冬蔬菜产业带初步建成,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夏秋季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经济观光等蔬菜产业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遵义建设和打造的以湄潭翠芽、银针茶为主的湄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凤冈为主的富锌富硒茶产业带;以正安、道真为主的富锌硒高山云雾茶产业带;以余庆为主的名优苦丁茶产业带。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带动作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能够发挥本地区农业产业固有优势,并尽量在发展前景最好的环节或产品来提高竞争力。应选择茶叶、中草药、烟草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业以及特色、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三大类特色农产品发展为重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跨区域经营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做大规模、提升档次、延伸农业发展链条,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走以产业集群促产业特色,以产业特色促产业集群的循环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3、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和政府推动,合力推进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应逐步形成特色农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实现特色农业支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进程。创新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在养殖、中药材、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上,以“合作社+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促进农工贸、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形成“企业发展、农民致富、地方增收”的格局。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从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高度来进行战略性和经济性的平衡投资与指导。一方面通过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规模。正如贵州省政府在2012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的,由省农委牵头,到2015年,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0家,扶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0家。着力建成一批标准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好、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部人才、技术和资金,鼓励具有优势的产业优先发展。其次,还可以通过成立产业化信息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茂兴.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65.
[3]戴媛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曹县模式[J].农业经济2009.2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08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00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00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10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
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本文从和庄镇的实际出发,主要分析了和庄镇特点发展趋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1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主要措施
3.1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康国强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一、乡镇特色经济孕育着强劲的发展优势版权所有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全民创业的强势推进,全市在以机械、化工、医药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也在部分乡镇蓬勃兴起,并对推进创业富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了解,目前,我市在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品有:黄桥的牛仔布、分界的肉制品、溪桥的小提琴、姚王的减速机、胡庄的医疗器材、古溪的玻璃器皿、珊瑚的铸件冲压件、曲霞的钮扣、大生的电子接插件等等。不仅加工制造业是这样,还有像梅岱山药、七圩江鲜、蒋华麻鸭、横垛禽蛋等诸如此类的特色农产品,几乎乡乡都有。目前这些乡镇特色产品,从经营规模看,大则数亿元,小则几千万元;从吸纳就业看,多则上万人,少则几百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了创业富民的道路,加快了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进程。我们认为,乡镇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特色产品向特色产业跨越的过程,是从分散经营向产业集聚提升的过程。分析和展望全市部分特色产品的走势,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特色产品具有产业延伸的大文章可做。如今,黄桥之所以能有上千部织机从事牛仔布生产,日产牛仔布30万米,一举成为“江苏省牛仔布名镇”;溪桥之所以有上规模的小提琴生产大军,产量和质量创全国之最,成为“中国小提琴之乡”,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选准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用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实现了由一个产品向一片产业的快速崛起,创造了乡镇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再如,曲霞的金属钮扣,是一个具有若干年发展史的特色产品,它属于日用消费品,件件服装少不了钮扣,市场空间很大,如果能用浙江人那种小商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的理念来做产业,何不可以创出千姿百态的钮扣品种、形成千军万马的钮扣产业大军呢!
第二,特色产品具有推进创业富民的大潜力可挖。目前,部分乡镇的一些传统特色产品虽然在乡镇经济总量中显示不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已经成为致富一方农民的重要财源。只要因势利导,用招商引资的办法,用技术创新的手段,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对这些传统特色产品实施扩能增量,嫁接开发,集聚发展,就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链,从而促进全民创业。如胡庄从事医疗器材、古溪从事玻璃器皿的农民经纪人较多,他们在以做专业买卖为主的基础上,同时兴办了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如果能利用这支队伍,一方面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人才进行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形成一条龙加工生产的制造业基地;一方面招引外来客商建立医疗器材、玻璃器皿的专业市场,那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产业,就会使千家万户融入到自主创业之中。
第三,特色产品具有发展乡镇经济的大后劲所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今后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看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这就迫切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增创竞争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兴化戴南的不锈钢产业,邗江杭集的牙刷产业,浙江地区制袜、制鞋、制笔、服装、打火机等小商品加工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外知名产业,打的就是特色牌,走的就是特色路。
二、发展乡镇特色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
1、重视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发展。目前,部分乡镇由于对发展特色经济缺乏应有的认识,所以不注重选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用心培育自己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在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中,仍然采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那种“掼散网”和“拾芝麻凑斗”的办法,捞到什么上什么,碰上什么搞什么,缺乏产业化招商、专业化开发的思维,办了若干年的工业,依然搞的是“杂牌军”、“大路货”,形不成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什么项目都搞,什么都不出色。由于忽略了对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一些地方多年来经济总量虽在上升,但产业特色却不明显,发展后劲不大;gdp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及群众得益并不理想。
2、思维陈旧,缺乏现代产业的发展理念。我市部分工业产品虽然有一定特色,但难以盘大做强,难以成为一大产业。个中原因主要是少数地方的部分干部与私营业主,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是不愿共同发展。当一户或几户发展某一加工产品时,兴许搞得很好,但接二连三串联发展时,往往在加工技术、工艺流程、市场信息等方面谁都会留有一手,久而久之,就会互挖墙脚,难以形成“葡萄串”效应。二是嫉妒领先发展。“同行是冤家”,这在泰兴显得比较突出。谁成为同行的“大哥大”,谁就会成为部分人的众矢之的,被搞得难以安宁,致使有些想领先发展的人,也只能乞求平安,害怕招怨。三是忌讳合作发展。相互之间不愿走抱团竞争、联合竞争的路径,不愿在合作中做别人的配角。正因为这样,我市版权所有虽然有不少优势特色产品能在全省全国叫响,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以联合方式出现的大型企业集团,还没有一家能成为上市公司。所有这些,都与现代产业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3、成长缓慢,缺乏快速崛起的催生机制。分析我市部分特色产品之所以难成产业,难以做大,其根子主要通在没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机制。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化生产弱,系列化服务差。目前,全市尚缺乏完善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特色经济的研究机构,缺乏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缺乏支撑特色产业盘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在拓展经济工作的路程上,还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即,重项目开发,轻培育特色;重规模企业,轻规模产业;重招商引资,轻产业延伸;重制造业发展,轻服务业配套。
三、乡镇特色经济期待着政府各方的精心培育
大力发展乡镇特色经济,是全市“十一五”期间再造发展优势,促进富民强市,实现争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应当引起市委、市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要选准发展特色经济的主攻方向。我们认为,所谓特色经济,就是要有明显优于他人的比较优势,在某一方面通过开拓创新,做得特别出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风格、产业文化、产业方式,并在一定范围内是某一行业的“王牌”。因此,要引导全市各地从区位竞争、行业竞争的比较中,择定一个或几个最具特色、最有前景、最可做大、最能带动全民创业的项目,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攻目标。要改变目前少数乡镇在产业发展上乱打锣鼓、乱弹琴,主业不突出、重点不明确,把产业搞成“大杂烩”、把企业办成小而全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使全市各地集中主要精力打“特色牌”,努力在全市尽快形成一批结构更合理、优势更明显、核心竞争力更强的特色经济板块。
二要加快特色经济的载体建设。特色经济不是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概念,也不是九十年代那种狭隘的专业村、专业户,或“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格局。特色经济就是要按照现代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龙头带动、系列延伸、分工协作、产业接长,规模生产、品牌经营、利益连接、公司运作的产业化经营。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眼光,打破区划界限,注重特色经济的“四大载体”建设。首先,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今后,在确定市级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产规模企业时,应把能否成为全市发展特色产业的“领头羊”,能否由一个企业延伸一片产业,由企业自身发展走向联合社会发展,作为考核认定的重要条件,以充分发挥各类骨干企业在发展特色经济中的孵化与幅射功能。其次,要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使其在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对行业引领发展、规范发展、服务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再则,要努力创建各类特色经济园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的承载力、集聚力、支撑力。今后,开泰黄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聚区,要以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为主,把园中园、园中区变成专业性很强的特色经济板块。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积极拓展特色产业的生产,增进生产与流通的互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