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1

一、课前,动手中生疑,激发探究的热情

波利亚曾经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而现行的科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大多数内容以图代文,高年级也是图文并茂。且有许多开发性的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特别是现有的三年级的《科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贴近大自然,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课前教者应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学生想“看”、会“看”(看课题,看图片、看课文,看文字提示,看各种自然、实验现象,可独自看,也可小组看),鼓励学生看中动手做,做中疑,疑中查,借做、查悟疑,以做、查促思,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与创新的勇气。

如教学《磁铁》,课前教者可以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设问:如你是磁铁中的一员,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你的家庭成员及其特性?启发学生分小组看、做、查。通过看,学生不仅自己能认识形式多样的磁铁,而且产生做的冲动。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磁铁不仅能吸引许多东西,而且能隔着物体吸,尽管磁铁吸引的东西各不相同但都是铁的。更可贵的是有些学生还能够做中生疑: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的东西,还能隔着物体吸?能不能吸引不是铁的东西?这一疑问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接着看、继续做,想方设法去查资料,请教别人,在做、查中努力自悟释疑。这样不仅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还为上课“充了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是“发现者”。

二、课中,动手中发展,迸发创新的火花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自然(科学)课的教学的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基础的师生共同探索的活动过程。“凡事预则立”,有了课前精心组织的“看”“做”“查”,课上师生就能“有备而来”。教师把“做”“讲”让给学生,指点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制作相互讲解,讲自己实践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产生的疑问以及自悟释疑的经历、感受,促使孩子们全面发展。教师则着眼于孩子的发展,仅在孩子实践疑难处、思维堵塞处、言不达意时相机点拨或课件演示、实验启发,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想、敢说、敢做,以讲促思、以思促做,促使学生实践探究不断深入,频频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磁铁》一课时,“磁铁能吸铁且能隔着物体吸”以及“磁铁的作用”都可让学生通过展示图片、实验演示、小组交流评议。教者仅在学生讲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讨论还有什么妙用,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而在玩磁铁这一部分时,教者在学生用磁铁指挥玩具人走路时,抛出学生前面所疑:玩具人是铁做的吗?有什么办法使磁铁吸住不是铁的东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做”“看”“议”顿悟:可以在不是铁制的东西上固定一铁片或磁铁,借磁铁与磁铁相互吸引、磁铁吸引铁片达到吸住不是全是铁制的东西的目的,为学生创新性地玩磁铁打开了智慧之门。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做、讲、议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课后,动手中创造,品尝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形成,同时也只有在活动中才得以体现和发展。因此,教者还应围绕教材,精心创设开放有趣的自然课外活动,把“学和用”“学和写”“学和做”“学和玩”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本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孩子的智慧之花得以全然释放,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 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63-01

中学创新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创新意识。教育部组织制定的数学科课程标准也明确将“培养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近些年的高考,已加强了创新意识的考查。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有发现、创新的体验。但对中学生而言,“创新”的定位不宜过高,只要在一定的思维层面产生新感受、新发现,就能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1 设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0、sin60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sin2400=-sin600、sin(1800+α)=-sinα(α为锐角)。再经过思考,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教师设问提示: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中求sinα、sin(1800+α)呢?学生都在α终边上任取一点P(x,y),设OP=r,并顺利找到1800+α的终边即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接着,有的还在1800+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并使OP’=r,利用对称性证得。

我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做出肯定后,开始让他们看教材,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有的说:“单位圆是画蛇添足”,有的说“单位圆更简单”。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和争论中,获得了对发现与创造的体验。

例2: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________________”,本题是通过对三棱锥的基本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和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来体现创新思维活动,实质上本问题的解决可通过以下几组几何要素进行对比:多面体对多边形、面对边、体积对面积、空间角对平面角、面积对线段长……不难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升华,从上例我们发现,高考已经逐渐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考查。

2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材中有些小节没有新概念,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向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3: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用描点法并分析函数性质作出y=tanx的草图。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法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如上教学设计,并由学生独立探索。约用了25分钟,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凭直觉;还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作图正确,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函数性质不教自明。下面是一种学生比较典型的探索、研究过程,其思维起点固然幼稚,其探索过程虽然曲折,但却是研究的开始、创新的萌芽。

(1)令x=0,,π,,2π,求tanx并描点;

自我启示:①发现五点法作图完全不行,应描更多的点;②x≠kπ+;③意识到函数具有周期性,并由诱导公式推得周期为π。

(2)令x=±,±,±,求tanx并描点;

自我启示:

①意识到y=tanx为奇函数并由诱导公式得证;

②意识到函数在[0,]递增。

(3)构造图1,发现当x“无限接近”

(“无限接近”为学生语)时,tanx无限增大;

(4)作出正确的草图。

3 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激发创新思维

3.1 教材中例题一题多解

笔者深有感触,对教材中例题一题多解,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题教学中,不要追求学生的思路和教材一致、跟教师一致,要创设态度民主型、思维开放型的课堂。教材中,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但其中不少题却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在备课中尽量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通过点拨、暗示体现出来,凡是学生有能力解答的,教师只作评价和总结。在教师的点拨、暗示或提示下,学生思维活跃,竞相发言,课堂迭起。

3.2 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打破条条框框,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注意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出新解,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4:{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句话的深刻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上,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意识,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表现,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顾名思义,创新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思维程度上能够加强思维的开发和延伸,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限,不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加强创新意识的渗透。(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概括。(3)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具备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推理能力。(4)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七节“圆的一般方程”授课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又该怎样去创新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当今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学生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推动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数学领域。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6

艾红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功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通过几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而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环境;思维过程

一直以来“为什么产量上‘中国制造’的生产大国却在‘中国创造’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的话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注、死记硬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崇尚书本、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憾仍然存在,致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无法适应我国知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数学本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理论和思想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世界科学报告》中曾深刻指出:知识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而知识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及造就人才的教育的差距.这说明:教育、人才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么创新,要么衰退.所以,既然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思维活力、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中国未来的全新发展势必要依靠着善于产生新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加快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完成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认识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体现

首先来讲,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动机、愿望和设想.它的本质表现在:代表着人类奋斗的明确目标、价值追求,是持久创新、理性态度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潜在本质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于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见,我们强调的创新意识不同于创造,也有异于创新能力,是产生创造前的精神表现,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态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走前人不曾探索的路,敢做前人从未进行的创造.

(二)了解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激情.它可以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进行验证、改组或延伸;又可以是乐于独立思考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推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积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证和检验;也可以是对于产生的问题或结果大胆评判是否正确和优良,求新立异,提出新见解,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题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和体现,才能明确目标,适宜地转变教法来优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懂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改革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能力,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战略出发,别具匠心地“破解”教材、“重组”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其次要善于各种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问题;最后要具有反思和总结能力,及时更改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转变“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状况,切实落实对所需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展开,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内在的思维活动方面来进行会更为有效.优化氛围,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机,奠定兴趣基础;优化情境,激活培养开端;“授生以思”来开辟思维道路,实践创新培养.

(一)优化数学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课堂氛围是由师生的感觉、思维、情绪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巴班斯基曾说:“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为进行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就应当是适宜创新发芽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教师应着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能敢问、敢说、勤于动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落实“人人学有价值、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使“师生关系”优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知识,会像与朋友一样同教师一起探究.课堂氛围的优化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理压力的驱除,思维、心态的开放,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起点

赞科夫曾提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就将落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所以,利用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再加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精心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是培养创新意识最简单、有效的起始方式.这需要教师注重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的数学知识,加强打通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不仅生活化、趣味化且现代化.在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彩票、商场抽奖的中奖概率是多少;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线性规划初步;圆锥曲线中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林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银行贷款时,知道钱数和时间的情况下,应支出的利息数是多少;一件好的产品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将数学学习变成为用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的优化可以是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等.发挥其本质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优化数学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途径

不可否认地,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形成创新意识、拥有创造力,没有培养途径的实践,一切都是徒然.正所谓,教无定法,妙存一心.优化的教法无非就要学生学会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数学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转变,因此,“思维教学法”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继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授学生运算的技巧和方法,而应将重点放在思想的传授上,用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如讲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应有引入的过程;讲定理应有产生的过程;讲证明应有分析的过程;讲对答题时应有尝试和探索思路的过程;讲优化问题应有对比的过程.让学生重走数学知识发现之路,体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领略前人创新的真谛,从而增强创新的欲望,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问题的引申和推广.拓展知识空间,从深去探索、从宽去发现,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加强相似性思维.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进行猜想是思维的直觉表现,一些好的直觉推断常常是某些理论、定理或定律的萌芽.可见,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第四,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发现线索.敢于大胆联想、突破繁文缛节,沿自由的方向延展意识空间.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引导就能激发的.即使教师讲得再明白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只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把“应试学习”的出发点转移到“创新学习”上来,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据地.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着学生,学生也推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数学思维火花的引燃下,创新之火定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国梦教育梦—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J].中国教育报,2013,(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庆英.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0(5).

[5]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