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的开发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1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了轨道,第三产业的出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与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物质,对精神层次的需求渐长。中国的旅游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并逐渐跨入旅游强国之列。但随着我国区域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怎样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了旅游开发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在众多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其特殊的历史进程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凉山州的旅游发展逐渐强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如何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来促进旅游开发是关键。本文通过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文化概况

凉山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因其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进程,大量的民俗文化被更完整的保留下来。生产和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礼节习俗,民间文化艺术等民俗文化也成为了凉山州独特的旅游资源。

1.生产生活习俗:建筑方面:瓦板房,木楞子房;饮食方面:彝族系列,摩梭人系列,苏里玛、咣当酒其它特色餐饮系列;婚俗方面:彝族姑舅优先婚、转房制,不落夫家,“换裙”仪式,“喜背新娘”,“同床共枕过七关”,“抢婚”,“走婚”。

2.娱乐竞技习俗:彝族民间形成了斗羊、斗鸡、荡秋千、射箭、射弩、摔跤,跳高、跳远、攀木杈、倒立、双棍对打、打拳、拔河、甩石头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传统的射箭比赛从站法,身法,勾弦,持箭,搭箭,拉弓,靠位都沿袭了传统的彝族射箭方式,还有独具特色的“磨秋”。

3.岁时节令习俗:每逢的农历6月24日彝族“火把节”时。彝族拥有自己的十月历,因此也有属于自己的新年,彝族年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按传统择吉日进行,时间不统一。于邛海边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开海节”也独具特色;“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每年七月二十五都会举行“转山节”来祭拜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格木女神峰。除此之外,凉山州还有很多节日,如川兴蜜桃节、安哈民俗节、会理石榴节、盐源苹果节,月华油桃节,樟木樱桃节,兴胜草莓节等。

4.礼仪礼节习俗: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洲彝族的礼仪礼节当然最具代表性。不管是长辈与晚辈之间,客人与主人之间或者是家里,公共场合等彝族人都有自己的礼仪礼节。晚辈与长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且记背家谱,不管是在坐次上,用餐上还是说话介绍时都应让长辈优先。拜访长辈,得提上两斤酒。主客在就餐之前饮酒庆贺也有很多特殊礼仪礼节。

5.民间文艺术习俗:凉山州的民间文艺包括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大类。其中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歌曲,如:耶,尔,合,昌,佐等;民间舞蹈,如:达体舞,火把舞,阿古舞堵格舞、苏尼舞、扯格舞、俄哈约庄舞、莫杀尼日舞等;民间器乐,如:口弦,月琴,二胡、皮鼓、木叶、二弦、唢呐、马布等;民间手工艺术品,如漆器,岩画等。民间文学包括了神话,传说,博帕,克哲诗,尔比尔吉,生活,童话,寓言,机智人物故事等。

二、凉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凉山州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积极的旅游开发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城市中位于前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凉山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逐渐被得到重视及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凉山州的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一)节庆旅游现状

以凉山州“火把节”为主打的节庆活动来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在“火把节”等各种节庆期间,凉山州会举行点火仪式,篝火晚会,游园,斗牛斗羊等民俗活动。

(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民俗文化商业化,凉山州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商品,如彝族漆器,彝族服饰,挂画,苦荞茶等。

(三)对外宣传现状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方式宣传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凉山州在中央台、四川台等媒体上投放了广告并在本土电视台制作民俗文化专题报道,以此方式向国内外的游客介绍凉山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四)政府开发现状

州委政府与民众对民俗文化逐渐重视,团结一致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规划,推出了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的方法,如安哈镇是彝族风情小镇,樟木主打樱桃节,会理主打石榴节等,在政府规划时民众积极配合民俗文化的开发,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的非常顺利。

(五)传授民俗文化

以更真实,更亲切的方式向大众宣传民俗文化。如教授群众跳“达体舞”“甲搓舞”等,让民众身着民族服饰,品尝特色饮食,教群众唱民族歌曲,请彝族演唱组合表演等。

三、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凉山州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凉山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提高了人均收入,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理念与规划方案以及人才与资金的不足,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忽视文化内涵

当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席卷凉山后,彝族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但它该如何被消费?全球化意义的旅游提供了明晰的解释。旅游本是从原初的旅行开始,当旅行变成人类的一种消费行为—旅游的时候,民俗文化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一种商品、消费品。凉山州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将民俗文化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打造成民俗文化表演,推出大量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让游客观看斗牛斗羊,到彝族餐厅品尝特色饮食,殊不知在这种商业运作下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视了最重要的民俗文化内涵。很多游客在民俗游后仍然不明白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形成,他们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游客观看斗牛斗羊比赛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竞技的习俗以及比赛规则,彝族射箭的区别,漆器的传统工艺,彝族为什么爱火等等。这些这真正的民俗文化内涵在现今的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中被逐渐淹没掉了。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的变异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凉山州是个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与传播。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民俗文化已经失去了最真实的面孔,很多游客接触到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甚至一些民俗文化表演仅仅是一种商业表演。在这样的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变异,失去了最真实的色彩。

(三)开发不全面,缺乏新意

民俗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凉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只着重开发了少部分项目,开发面狭窄,而形式上单一的模仿其他地区,如歌舞表演等,形式上缺乏新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四)游客缺乏参与性

很多游客去旅游是都想亲身参与到旅游中,而不是一味的观看。凉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缺少了对游客体验旅游的开发,没有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真正的民俗文化体验中,如制作手工艺,弹奏乐器的,学习歌舞都是游客想亲身体验的而没有机会体验。

(五)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

随着雅西高速的开通,西昌对外的交通更加便利,然而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都位于偏远的民俗村寨,交通极其不便;这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瓶颈。每年火把节,酒店房源不足,很多游客甚至要住到学校,因此配套设施的不足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凉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现提出一些开发策略:

(一)注重传承与保护

很多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为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保护与传承。凉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建立保护理念,提高人民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切实保护民俗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可以举办关于民俗文化的专业讲座向人们宣讲最真是的民俗文化,培养传承民俗文化的专业人才,如毕魔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让民俗文化以其最真是的面孔传承下去。

(二)开发体验式旅游

打破常规的旅游模式,让游客参与其中。如制作模型,用模型的形式让游客模拟建设木楞子房等建筑;在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中,让游客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从选材到加工到烹饪的整个过程都参与其中,婚俗方面,可以借鉴“观光性参与模式”,让游客主动转换为主题,深入到当地人家,作为当地的一分子去体验民俗。也可以让游客以一定的价钱认领牛,羊,鸡等,动物由游客取名,让游客与动物的主人建立朋友关系,斗牛斗羊比赛完成后游客仍可以随时回来喂养牛羊。这样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归属感,同事有利于增加“回头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真切的让游客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挖掘文化内涵

凉山州在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中之停留在表面,应该把民俗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展现在游客面前,而不是只能体验到民俗文化的表面。如彝族的礼仪礼节,漆器,歌舞,婚俗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应加强这方面的宣讲,可以将这些文化内资料存储于电脑中,游客可以在电脑中自行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这样用几分钟游客就可以了解大致情况。资料中还可以配上图片,增强生动性。也可以将民间传说改编成动画片,画册,将民间歌舞刻录成光碟让游客将画册光碟等旅游产品带回家观看,更有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

(四)完善交通与配套设施

凉山州应争取铁路与民航的更多支持,力争在节庆期间增开旅游专列,奋力开辟西昌只国内主要大城市的航线,加强凉山州与外界的联系。随着也要尽快完善较偏远地区民俗旅游景点的公交路线。大力发展包括通信、邮电、计算机网络在内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能够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餐饮、酒店、宾馆、饭店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度假型的酒店,以满足节庆期间众多游客的正常接待。

(五)形成系统,注重创新开发

对凉山州民俗文化种的生活生产,娱乐节庆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同时要想要在众多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还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开发出只属于凉山州的旅游开发形式,结合当地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如可以联合当地旅行社开发专门的婚俗旅游项目等,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项目。

五、结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民俗文化非常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地方,怎样更好的利用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一直以来都是凉山州开发者所探索的问题。总体来说,凉山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在过去几年得到重视并迅速开发,但出现了上述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凉山州应首先充分了解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整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其次组织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系统的规划,再次以政府的全力支持为基础,以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为依托,加强媒体宣传,根据凉山州本地的具体情况,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开发模式,制定合适的开发策略。但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找到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要一味重复模仿,找到一条适合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的独一无二的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凉山州统计局.凉山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Z].2007

[2]邓永进等.民俗风情旅游[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3):371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35-236

[4]张方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1-5

[5]周云富.凉山彝族传统婚俗及改革趋势研究[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26

[6]杨明旭,李玮,刘海国.大凉山彝族摔跤活动探源与发展研究[J].大舞台2010,(7):15-20

[7]李阳,白旭.彝族民俗文化的景观再现[J].小城镇建设,2009,(6):5-7

[8]吴桃,吉木哈学.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4-8

[9] 潘文超.凉山彝族酒文化概论[J].凉山大学学报,2001,(2):1-5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2

一、立教学,不断利用社区资源的更多渠道

民俗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展,依然可以立足回归课堂的现有平台,做实做足做好,则更给力、更有效。结合美术教学大纲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尝试教学过程中巧妙介入社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探究,多渠道地利用和发挥了两个结合:1.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尝试美术课堂不仅仅是教材的材料和资源的“静态”取用,更是“动态”天马行空的左右逢源,以致静与动能相互流动和渗透。《自然与生活的定格》的课堂里,我们可一起定格奔牛风景,街道、河流、古宅的清丽婉约;《体积与空间的生命》的课堂里,我们可一起验证奔牛精神,家谱、壁画、雕像的长远永恒……多次常态课堂和研究,多回课题组公开课和论文的组织研究,都能在相对的静态中探寻到更生动、更活跃的立体结合。2.个性与全面结合的尝试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的是美术和教育的双重功能。美术教育应是个性与全面的结合体。事实上,我们的美术教材编制也由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和学段构成,但不同的美术课堂、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系统和整体,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面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同样不是单一、孤立的说教和练习,在每个独立的课程里,奔牛独有的地区文化,各类资源都能现卖现炒,灵活运用,都可在绘画、摄影、手工等形式的作品里赋予更深、更全面的意义和内涵,都可在体验乡土文化性的学习和感受里,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积累丰富、完善、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二、立活动,不断深化文化资源的更高推进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民俗文化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91-01

幼儿的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所以对他们的学前教育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学前教育内容的民俗文化课程,在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所选取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都是从我国各个民族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精髓,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让幼儿从小就开始了解各种民俗文化,培养民俗文化情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达到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时展的必然需要。

1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含义以及开展的理念

1.1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在以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研究背景的情况下开展的

并结合了目前幼儿的实际需求,将提炼的身边以及生活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其它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再将这些课程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将这些民俗文化慢慢吸收,并达到教育性的目的。

1.2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的开展理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幼儿为主体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课程,主要考虑了幼儿的成长的文化背景、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受教育性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适应性等等。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幼儿树立多元化的意识,并逐渐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教学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快速稳定和谐发展,使他们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并将优秀的民俗文化通过这种良性的传播方式持续的传承发展下去。

2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指利用资源实现计划课程目标,再者就是指形成教学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但是一般情况下,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所选取的是后者。其资源主要是从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理念意识以及民间习俗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将其进行归纳汇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2.1 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

主要是以家庭、宗族、市镇、乡镇以及村落为单位的民间组织。它主要是以个人为单位向外发散发展到家庭、家族、乡镇乃至民族,并结合社会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产物,具体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人际交往民俗、节日民俗、家庭乡里民俗以及人生礼仪民俗等等。其中参与的人群有很多,如狩猎组织、工匠以及村民等。幼儿可以借此学习人际交往、合作以及相处的方法,从小培养他们友爱、关心的情操。

2.2 物质民俗文化资源

主要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并进行反复模式性活动,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其涵盖的内容相当的广泛,主要包括农牧业、渔业、狩猎业、商贸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以及民俗建筑等。物质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沉淀的文化产物,在满足人们各项需求的同时,也逐渐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促进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效的进行。

2.3 口头语言民俗文化资源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口头语言,而口头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是其它许多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主要包括了故事、传说以及神话等等,这些主要是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其中的精髓部分依旧被代代相传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渐的演练成于人们的生活相适宜的民俗文化。幼儿在学前教育中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民俗文化来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提升思维速度,同时也是一种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2.4 意识形态民俗文化资源

意识形态民俗文化资源主要涵盖的是民间的宗教礼仪、文学、艺术以及伦理等,其具体主要包括了尊老爱幼、敬老、养老、祭奠、天文、生产技术、技艺技术、民间测试、民间治疗、民间占卜、民间禁忌以及民间信仰等等,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可以借此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让他们敬畏生命。

3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将一切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资源引进教学课程中,并且针对教学的地域特征、学科特征以及幼儿受教的特征等选择事宜的、合理的课程方案。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宽泛的学习环境和内容。但是随着幼儿理解力以及认知度的提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以不同的形式纳入课程中,以丰富多彩的结构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3.2 遵循价值性原则

其方法是将多元文化进行加工提炼,吸取其中的精髓部分,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不断的改进,从而创造出有益于培养幼儿各项能力的民俗文化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文化学习以及学习经验,这样才能将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

3.3 遵循适应性的原则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必须能够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选材应贴近他们的生活,且是他们各项能力范围之内的,其内容应该对他们的认知、感情、技能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歌舞、讲故事以及乐器等方面。此外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施教能力,这样才能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利用。

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幼儿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我们对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民俗文化课程教育的内容做了探讨,并对此提出了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方法,从而有效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一个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 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八[J].幼儿教育,2007(9):4-6.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4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精神性;亲和性;应用;开发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CHENG Jun-li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gqiu Normal College, Shangqiu, Henan 476000)

法国油画家布丹在谈油画创作时说:“(油画)是集体的创作,亦即任何优秀之作都是集前人之大成的产物。”①油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油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交互,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无论其风格如何,它都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质和应有的观众,这二者缺一不可。油画进入我国,它已成为与国画并驾齐驱的艺术,但与西方油画作品相比,我国的油画创作还有一点“水土不服”。追究其因,笔者认为,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对民俗文化重视不够。人们热衷于将油画与中国画进行比较,认为“油画反映现实,国画塑造意境”。这个以偏概全的理念不仅简化了中西美术史的丰富事实,而且也误导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

油画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工具和以油画元素表达对世界观照和情感的方式。当油画传入中国后,画家和欣赏者大多是从传统的审美观出发,把油画并到高雅艺术的范畴,认为民俗文化与它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偏见把油画真正内在的品质大大忽略了。仅以我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的二十幅作品为例,涉及民俗文化题材的作品仅有寥寥几幅。但从世界各国油画发展史来看,油画在不同世代都与它们所在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为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油画作品背后还应有一种东西,一种我们眼睛不能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悟到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那就是油画创作离不开人民的习俗和生活、情感和审美,离不开所在地的文化土壤。事实上,“东西方两种传统文化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②。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且不断重复进而沿袭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现象。它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思想,是民族界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民族文化凸显的表现形式。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传统文化最绚丽的色彩。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素材宝藏中挖掘出它的精神性和亲和性,利用油画这个平台,来弘扬民族精神,繁荣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在今天有其重要意义。

一、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性

生活是油画创作的源泉,画家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油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坚实立足点。俄国油画家列宾在谈创作经验时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切的、充分的理解。” ③民俗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与经典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特征,它虽不像经典文化那样高雅、清淡、飘逸,也不像宫廷和宗教文化那样神秘庄严、工于雕琢,但却与日常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密不可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无不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春节,全世界的华人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搭汽车历经旅途的颠簸都要回到家人的身边,我们的这种习俗令全世界惊叹和疑惑,岂不知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享受。油画创作需要对这种民俗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挖掘出精神的顿悟,这是油画创作最重要的一环,经过心灵的实践和感受,萌发创作的灵感,这就是油画创作的初级阶段。我们民俗文化中的这种精神性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油画创作当中,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艺术大师吕品田在评价李自健油画作品时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间蕴涵、贯彻着良知之魂。这灵魂融汇着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怀、热爱生活的达观态度和感恩济世的责任担当。可以说,是沉潜而遒劲的良知之魂,把感于生活层面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其绘画的基地,并通过形、色、质的演绎化作无法与精神性相剥离的艺术魅力。对于时下中国画坛上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漠视社会责任担当的思想和实践倾向,李自健的油画艺术堪称可贵的鉴照。真正的艺术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经验的充分表达。沉溺于绝对个人价值的自我表现不屑以社会良知为价值诉求,是当下油画艺术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而被人诟病的根本原因。”④

任何一个时代,油画创作都不是白手起家、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的需要,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割断油画创作本身的传承关系,那是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作品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油画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油画在中世纪是为宗教服务的,宣扬禁欲主义,否定人性和自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则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和世俗生活发生了一定联系,画家肯定和表现了人性和自然,同时表现技法也发生了改进,一改上帝和圣母形体僵直,体态平稳的表现技法。从而产生了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色调配置法等。创作题材也从表现宗教和贵族生活逐渐到表现社会生活。

每一个时代的油画家面前都有着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当他们从事创作的时候,不管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总是要从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这种营养是多方面的。如: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银奖作品《冬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作品选材于民俗中的冬至节气,用油画技法真实表现了集市喧闹的氛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作者崔小冬感叹说:“当今中国的油画创作不仅是失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丰富的精神性,也没有认真学习、消化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⑤崔小冬画中的人和事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画家把赶集、宰羊的人们从平凡单调中提,运用油画的表现力唤起了我们渐渐淡忘的记忆。油画创作还应从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和习俗中挖掘它的精神内涵。如:亭台楼榭、民居庙宇、桌椅板凳、席枕屏帘、锅碗瓢勺、春联门神、接人待物以及旗袍服饰鞋帽装饰等,它们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要,也蕴含了民众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能在油画创作众多元素中表现出这种朴素醇厚、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这无疑对提升油画作品的格调有重要的帮助。

精神是油画创作的目的之一,当油画作品作用于人的意识之后,必然对人的精神方面发生影响,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想像、情感、认识以及意志等,这些精神作用主要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这方面和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民众独特的审美意识,民俗文化的审美功能更多的偏重精神功能。一张明代座椅,结构对比均衡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少数民族的竹编背篓,造型纤巧优雅,配之以各种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情;北方的大鼓响声震天,动作夸张,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江南的民歌委婉动听给人一种婉约之美;南北不同的民居在夕阳中静穆无声,却沉淀着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更不用说剪纸、年画、皮影、脸谱的视觉美感形式;供奉的纸扎、面塑、神像画传达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种精神性审美不仅愉悦我们的身心,还开启了我们丰富的想像,获得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更深刻的精神性审美体验,这都是油画创作珍贵的素材。

美藉华人油画家李自健善于把这些中国民俗元素应用到油画创作,如:《红花被》、《家书》、《黄土地》、《台湾乡土旧情》、《祖母》、《牛崽》、《汶川娃》等油画作品。经过油画科班训练的李自健,有深厚的写实功底和扎实的造型能力,熟谙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娴熟地运用民俗生活中的蓝印花布、红花被、水烟袋、老羊皮袄、绣花围裙、缨络包头以及竹篓、斗笠等元素作为油画创作中的陪衬素材,又充分地发挥了油画材料特性和表现性。让油画作品中的人物透出空灵和神韵,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的享受。逼真地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的真善美。

美国资深美术评论家丹尼斯・怀伯曼说:“李自健运用了像是炼金术的神秘配方,将一群分散的人或物,……这些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超越了眼见的物质外表,而带有符号般的象征意义,同时它透露了画家意图让我们感知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意蕴,那似乎就是在他的绘画符号中所要尝试表达的一种真实,这属于中国传统所强调的美学观念。李自健的油画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但他的艺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而具有了人类性。”⑥李自健的成就无疑包括其出色的油画技巧和对民俗文化精神性的感悟。一位华裔观众看了他的画展之后留言:您的画足以让华人社会感动、自豪,感谢您将中国人的美和善良传递给美国人民,当一批批移民竭力使自己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时候,您的画无疑使他们想到自己的根。

二、借鉴民俗文化中的亲和性

荷兰伟大油画家伦勃朗说:“从自己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我的意思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意大利,他们对意大利的事物具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生活在荷兰,我们从我们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而不是从千里之外去找到一些东西。”⑦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审美要符合人们的需求,要有广泛的亲和性,没有亲和性的作品是没有市场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那是因为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亲和性。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中挖掘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形和题材。如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奇花异草、祥禽瑞兽、民俗风情、图案符号,和麒麟送子、孟母三迁、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福禄寿喜等民间故事题材进行研究,找出人们喜欢的素材幻化为审美创造力,油画创作的题材有没有亲和性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杨飞云说,一个家庭要收藏着自己的老照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老照片”,给后代留一些可供回忆的、回味的东西。一个民族有价值的,是它的民俗文化传统,是它的传统审美情趣。他的油画作品《梳妆》中的三位少女,无论是旗袍、服饰、图案都具有典型的江南民俗特色,画面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情调。油画家陈逸飞笔下的中国女子系列油画创作更是如此,如:《恋歌》、《人约黄昏》、《幻想》、《浔阳遗韵》、《丽人行》、《红影》、《多梦时节》、《上海滩》等,画家笔下的江南女子无不纯情与温婉、高雅与雍容,把少女情怀的憧憬、期待、酸涩的心灵表现出来了。《浔阳遗韵》画中的三位女性端庄、含蓄、温雅,该作品通过雕镂的琵琶、得体的旗袍、古老的家具与周围的氛围,把中国女子的美和韵致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基培尔蒂所说的:“应该努力塑造的,仅仅是被看到的东西。至于看不到的东西,谁也不会否认它们和绘画没有任何关系。”⑧那个“至于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亲和性,民俗文化的亲和性大多是通过吉祥的图形和色彩来表现的。如:喜鹊象征吉祥喜庆,牡丹象征大富大贵,仙桃象征长寿。葫芦、莲子、石榴、鱼等常作为多子多孙的吉祥象征物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中,并丰富出如榴开百子、鸳鸯贵子、莲鲤生子等艺术主题。而人们对病老衰亡的生命态度也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寓意,如五谷丰登、万寿长春、龟鹤齐龄这些题材经过世代传承,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图形、色彩的寓意和象征,来表达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情感。

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无不是通过江南女性喜爱穿戴的蜡染、蓝印花布的面料以及上面的鸳鸯、蝴蝶、龙凤绣花图案,得体的旗袍、明清家具和瓷器,使得画面的构图和色彩形成和谐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可以说,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是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体现的典范。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评价李自健的油画创作时说:艺术是一个民族审美的体现,他的作品之所以感动了三十多个国家的观众,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赋予其中。这种审美情趣源自他对乡土父老乡亲的爱。源自民俗文化审美观对他的影响。这一切都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他的审美既是个人的,同时也包涵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色彩在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亲和性,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象征吉祥的红色分不开,红色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使人的情感体验变得生动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我们国人喜欢,红要红得艳,绿要绿得鲜,白要白得雅。总的来说,“红红黄黄图个吉利”是我们民俗文化的色彩理念,“图个吉利”是我们的目的,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

民俗文化的这种色彩观也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产生了一些影响。油画家段正渠长期以来关注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他用敏锐的视角和个性色彩感觉表现黄土高原的人和物。他的作品表现那些在夜色中被灯火照亮的人们,无论是传统节日的焰火,还是私密空间温情的油灯;无论是雪夜里熊熊燃烧的炭火,还是奇异地划破夜色的手电光,在这些红色、金黄色的调子里,都显示出画家对黄土高原人们的浓浓情感。如:《夏日黄河》、《火堆》、《东方红》、《飞跃少年》、《山上》、《大鱼》等油画创作,作品中大多以红色调子为主,给人一种强烈的温暖感觉,他用单纯而强烈的红色调子传达山乡男女的粗犷和率真。尤其是《读书》这幅油画作品,描绘出山乡孩子灯下读书的场面,画面正中高悬的灯照亮了窑洞里读书孩子的脸,在红色的笼罩下以及桌面上的微型木雕、陶瓷碎片、坛坛罐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画家对乔治・鲁奥后期风格的借鉴,他借鉴并发挥了鲁奥的庄严与神秘,却改变了鲁奥的阴沉和忧郁。

三、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丰富的矿藏中去寻宝。民俗文化的精神性、亲和性都值得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借鉴,用油画的表现技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拓展油画创作的空间,这必将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繁荣提供契机。(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赵锦剑《东方油画》,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②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

③ 严摩罕《列宾评传》,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页。

④ 《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新世纪巡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⑤ 《当代艺术家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⑥ 同④,第11页。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5

【关键词】婚俗文化;畲族婚俗;景宁;旅游开发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是著名的畲乡、生态之乡、廊桥之乡,具有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苍翠浩瀚的森林景观、秀丽壮观的溪瀑景观、神秘动人的民间传说,是人们理想的游览观光、避暑度假、休闲游憩的生态旅游胜地。笔者主要以景宁畲族婚俗文化的开发问题作为研究的切人点,在分析开发特点、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开发思路,进行相应的策略研究。

、畲族婚俗的内涵及功能畲族的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习俗都蕴藏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蕴,对其进行深入的考究不仅可以窥探出畲族文化的深层根源,还可以梳理出畲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畲族婚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同时也蕴涵着一种行为文化。所谓行为文化,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问的‘第三种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创造、传播、占有、享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化活动过程,它侧重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畲族人民在婚姻仪式的举办过程中,拥有着许多较为特殊的方式,这些方式有的是直接借鉴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而有的则是Et常生活中某些行为的变体,只是这些行为附着上了‘婚姻”二字,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畲族婚俗在景宁的民俗旅游开发中有以下几个功能:其一是经济功能。畲族婚俗是景宁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特色的畲族婚俗表演为景宁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笔者在实地调查时也发现,很多旅游者都是专门来观看畲族婚俗表演的,而且以团队为主。其二是调适功能。在畲族婚嫁过程中,个人与血缘群体通过仪式,如‘馈郎礼”、‘哭嫁”等增强了个体对家族的依恋与关联,使二者关系更加融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大家庭。

同时,畲族通过婚礼,对加强彰显邻里的关系与交流、促进团结有很大的好处。其三是文化功能。畲族婚俗有着深刻的内涵,体现了畲族人们传统的生活文化。通过畲族婚俗的表演,能使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的畲族婚俗文化

畲族娶亲队伍有‘亲家伯”~人(男方全权代表)、‘高媒”一人、‘行郎”两人(对歌兼抬轿者)、‘车郎”两人(运送聘礼者)、‘接姑”(提灯接引新娘者,常被称为‘哧娘”)两人、抬嫁妆者若干人,并有两个‘照火郎”(要夜出夜归)。

若是行‘借镬嫁”,则还要一位“当门车郎”(代表夫家带去的厨师)。人员总数要凑双数(返回亦同),但忌‘18”、‘24”两数。迎亲队伍在黎明前到达新娘家,独特而有趣的娶亲仪式就开始了。

首先是女方‘拦路”。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庄附近,即鸣鞭炮报信。女方的‘妻姆妯娌”们闻声后,即在要道路口用荆棘柴把拦路,设路障数处,阻其通行,等媒人递上小红包后,才撤路障放行。

此乃抵抗‘抢亲”之为。

第二环节是‘关门迎亲”。迎亲队伍行至女方家门前,女方‘妻姆妯娌”们又闩起大门‘对抗”。

媒人等即在门外不停地鸣放鞭炮,女方亦在门内院子对放,像是一场混战。而后女方门开一缝,男方亲家递上一对小红包后,才开门让迎亲队伍进屋。之后便是杀鸡洒红。红轿抬进入新娘家大厅,女方婚宴的‘动用人”接过男方带的鸡杀之,将鸡血洒粘于厅壁、两栋柱和大门两框上,然后将鸡从轿顶上抛出,俗称‘淋轿煞”。

第四环节是‘火笼暖轿”。畲族原盛行‘行嫁”(步行),红轿乃受汉族的影响,其轿全用竹编制,小巧轻便,或云‘竹种凤凰山”之说。红轿进门后停于院子一旁,下垫脚盆,轿脚不粘地。轿后还挂米筛、镜子、剪刀及尺等物以镇邪,此乃华南一带相沿的巫术。落轿后,女方‘理事者”用一火笼盛炭火,放置男方从女方取回的火种人种,预示婚后生活红火、人丁兴旺。可能是古人在骚乱时首先保存火种之举的变异仪式。

第五环节是‘查亲举礼”。男方挑来的礼品置于中堂桌案,点上红烛明香后,亲家在中堂右首,大至小逐一查讨招呼女方亲属代表及账房、厨馆等主要理人即分别上堂,被推之‘大边”(左首)与亲家兴礼,表示对母系亲属的尊重,畲民称之为‘高头嫁女,矮头讨女”。‘杀家伯”若是站错位置,则被责之‘不懂规矩”。双双作揖后各自向对方跨出右脚一步,双手碰到对方下身,俗称‘拣田螺”,是父亲生殖崇拜的变异遗存,强调父亲的血缘地位。

第六环节是‘奉宝塔茶”。迎亲队伍进入女方厅堂落坐后,女方女眷代表首先给他们敬茶,有的地方女眷端给‘亲家”的是用桶盘托着叠成三层宝放的五碗茶(上一、中三、下一),要“亲家伯”一人接去分送给媒人、‘行郎”与‘‘车郎”,用他们的智慧来为难‘亲家伯”。‘亲家伯”如何接茶,当有定法,若把碗弄翻了,则不仅要出红包,还要遭奚落。接着女方男理事亦以盘托酒壶至媒人跟前,问‘‘是行云而来还是骑马而来”。媒人若说‘行云而来”,行致雨,就要给媒人灌酒;若说‘骑马而来”,并将小红包置于盘中,他则口说彩语高兴而去。这些都是为难、考验男方迎亲人之举。

第七环节是‘借镬”。迎亲人用茶、‘脱草鞋”(吃点心)后,行‘领酒水”婚仪的“当门车郎”即端桶盘(上置一对红烛一刀肉及红包等)到厨房举行‘借镬”仪式。意即女方一应宴度酒菜都自男方挑来,男方厨师“当门车郎”来女方厨师面前作揖,厨师接过桶盘置于灶头,“当门车郎”先说几句谦语开场,即念一串谜语式的‘惜镬”词,女方‘妻姆妯娌”们多方刁难,若说漏一件要重念一遍。

炊具‘借”齐后,“当门车郎”还杀鸡、刷锅、生火。杀鸡时,如果有一滴鸡血滴出碗外,就要罚饮.158.一碗酒,女眷们故意左推右推,使鸡血洒出碗外。

刷锅时,女眷们不断朝锅里撒糠粉、菜叶等,使之刷不干净,但‘当门车郎”把肉放下锅,就不能再撒。生火时设法使之总烧不着,甚至还将火炉管上口抹上炭灰,‘当门车郎”用之吹火,嘴上即粘上黑圈。但“当门车郎”都有办法对付。这些仪式完毕,‘

当门车郎”双手平端菜刀与红包向女方厨师作揖,女方厨师接过菜刀,将刀口调向已方,向‘当门车郎”回礼,即表示愿意代庖,‘借镬”仪式结束。

第八环节是畲族祖先崇拜的遗俗即‘请祖公”。

女方厨师将三牲祭品和主要菜肴各盛一碗并一包饼干置于祖宗堂前,点起香烛,由畲族师公请女方祖宗来受用婚宴。它与平常祭祀不同的是,酒杯数目要与该姓项数相同。如雷姓是‘大、小、百、千、万”五项;蓝姓有五项,也有‘大、小、百、千、万、念”五项,则要置六杯酒;钟姓无‘‘千”项,是‘大、小、百、万、念”五项。这项数既代表纵向大小辈份的代数,也代表五组或六组包括天神、道教神、师爷神、战神、狩猎神和祖宗神在内的神团系统。

最后便是畲族婚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长夜对歌”。迎新队伍到女方家后,女方女歌手先与‘‘车郎”对一阵歌,俗称‘嚓车郎”。中午后直到第二天凌晨轿子起身,皆是女方女歌手与男方两‘行郎”对歌。歌的内容大体与婚俗程序相一致,从择吉日、定亲开始,直唱到“红轿起身”,最后唱《十二生肖》压歌门,表示对各位客人致谢。。这些歌统称为‘嫁女歌”。然而在多数场合,女方歌手往往插入一些情歌和赛智歌,以压倒‘行郎”为胜事。比睿斗智,人们尤喜听。上席宴饮时,女方来劝酒,必唱《劝酒歌》,准夜半吃点心时唱《点心歌》,均有唱有回,‘行郎”边吃边听边回,宴饮时仍然歌声不断。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传统的畲族婚俗已经被过度商业化了。畲族婚俗在民俗旅游开发中被作为一种商品来展现给旅游者。婚俗表演的人员基本上不是原住民,大多数是从县畲族民间艺术团、职业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员,然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的排练,呈现给旅游者的畲族婚俗也并非完整,而是截取了娱乐性、商业性较强的桥段,比如迎宾、拜堂、拦路等有商机可图的环节。此外,这些演员在17I复一日的表演中表现出态度冷淡、缺乏互动性等现象,大大降低了畲族婚俗的真正内涵,导致很多旅游者成为一次旅游消费者,表示不会再来当地进行婚俗体验了。

三、景宁旅游开发中对畲族婚俗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表演化、舞台化倾向严重畲族婚礼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严肃性和严格的程序。真正传统的畲族婚俗礼仪一般有十个环节,中间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其具体细节在前面畲族婚俗的介绍中已经详细提及。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这些传统礼数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当地在开发畲族婚俗旅游的过程中,没有尊重当地民族婚礼程序,不分场合与内容,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片面迎合游客的口味,只选择畲族婚礼中表演性以及娱乐性强的部分展示给游客,导致畲族婚俗向表演化、低俗化发展。同时,由于婚俗表演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表演而敷衍应付,游客对于这种没有内涵、没有真实情感的表演难以产生兴趣。从一项对游客在景宁观看畲族婚俗表演的印象中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满意度仅为20%左右,中间态评价(即‘般”)占45%,认为‘‘无特色”和‘‘差”的旅游者占35%。

也就是说,有高达80%的旅游者对畲族婚俗表演评价不佳。作者也实地参与调查过,感觉此类表演只能满足游客一时的新鲜感,却形成不了长期的旅游吸引力。

(二)游客对于此类婚俗表演参号l生比较差一般来说,在对婚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形式,一种是以博物馆的形式,以图片为主,供游客参观,缺少参与陛;另一种则是婚俗旅游中比较泛滥的模式——婚俗表演,这种模式看似存在着潜在的参与陛,但其实这类表演也仅仅是邀请少数游客上台扮演新郎、新娘,大部分游客仍然作为观众观看,游客的参与I生比较低。在当地旅游区表演的婚俗文化,一般新娘是由当地居民担任‘新娘”,邀请旅游者扮‘新郎”来参与表演。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婚俗表演,会要求其他男性旅游者扮演‘赤郎”的角色,除了少数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婚俗体验外,其他女性旅游者和大部分男性旅游者只能作为旁观者,参与性比较差。

(三)婚俗旅游开发呈现商业化、低俗化特征许多景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不择手段地设计旅游项目,把游客当做‘挨宰”的对象展示的婚俗内容不具有文化内涵和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有些景区甚至胡乱编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内容。

笔者在实地走访发现,很多畲族民俗旅游区内的表演者大部分是非畲民,不能真实准确地展现原汁原味的畲族婚俗文化。我们在对当地居民访谈中了解到,其实很早以前畲族居民结婚并非如此热闹,新娘都是半夜去新郎家的,而现在当地一般也实行现代婚礼,原住民已很少有采取传统的畲族婚俗礼仪的了。

四、畲族婚俗在景宁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利用建议(一)对于景宁旅游业的定位要合理旅游业在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定位就不同。在对旅游地依赖程度很强的地区,旅游业被定位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对旅游业依赖程度较强的地区,旅游业被定位为重点产业;在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一般的地区,旅游业被定位为一般产业。对旅游业的定位越高,政府对旅游的开发热情就越高。景宁当地政府已把畲族民俗旅游定位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资金、技术、管理力量不足。因此,景宁当地政府就以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外来的资本、技术、管理资源出现了盲目引资现象,不切实际地追求旅游产品商品化,不加分析地吸引外来文化因子。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源,当地还把过多的权利外放,甚至包括旅游地开发的决策权。显然,旅游开发商拥有过大的控制权将给当地政府对旅游地发展的协调和控制带来困难。

(二)开发商要合理利用畲族婚俗文化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开发商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时,都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原则,这种对旅游者数量和消费额最大化追求的倾向,既会使旅游者充斥旅游地,又会引发社会消费趋前化,改变旅游地社会的观念意识、文化心态等,导致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太大变化。开发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发商打破了旅游地稳定循环系统,为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系统的循环注入了各种物质、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异化。开发商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商品化包装,只要有利可图,一些当地婚俗文化就会成为大量复制的对象。这种用片段时间、片段意向打造畲族婚俗文化从而使景宁畲族当地文化的特殊性与演进过程被忽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原住民要从婚俗文化的开发中获益民俗旅游地居民受到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不是介入者(旅游者)单方面作用的结果。(下转第169页)当地的旅游民族作为与游客接触的主体人群,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参与旅游活动的程度都会影响到旅游地新的旅游文化的形成。事实上,不同的居民对外来文化的反应不一样,与游客相互作用的效应就不一样。笔者在深入景宁畲族自治县调查后发现,景宁畲族原住民特征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景宁畲族原住民参与旅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旅游活动。

在旅游活动中,原住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畲族居民扮演服务人员的角色,一些畲族居民扮演商品出售者的角色,一些则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有些扮演投资者的角色,有些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不同角色对旅游活动的控制权力不同,关注的利益也不同,分享到的收益也不同,从而也会暴露出一些经济上的问题。二是参与当地的旅游管理决策。在当地旅游发展决策中,畲族原住民是否参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会影响他们与当地政府、客商、旅游者的关系。许多旅游地出现矛盾冲突常常是因为在旅游发展决策中未能倾听当地居民的心声,景宁在发展畲族民俗旅游时也不例外。旅游地居民被置之旅游决策系统之外,直接导致整个旅游地系统各主体间的不协调,导致当地社会文化影响产生负面效应。三是参与当地旅游收益分配。原住民参与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只要在开发展畲族民俗旅游时满足这三点,畲族婚俗文化的社区认同感就会比较一致。

民俗文化的开发范文6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

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 最朴素、 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3]鲁芊在提出民俗的内部属性大体上显示出三个特征:即民族的区别、阶级或阶层的差异、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6]尹伊君,王国武总结出,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形象性五大特征。[7]杨静如认为民俗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丰富、雅俗共赏性、独特性的特征。[5]

综合来讲,许多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从各个角度都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其中所言,可简单概括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民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

3.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之后,文化建设的新正在涌起。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并开发文化产业等等,无一能离开民俗文化。[7]民俗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还具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城市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1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共同遵守和具有的规范,民俗起到了维系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6]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无形中扩大了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覆盖率,间接地增强人民文化的认同感。

3.2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张月婷认为民俗文化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源依据,是一种地方文化价值,能转化出新的价值。[2]杨静如提出,民俗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旅游考察,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5]

3.3对国家经济有促进作用

谢科提出,民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8]曹瑞琴强调,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9]

4.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4.1民俗文化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

4.1.1在影视传媒业中的运用

在《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广告业,许多广告商通过在重要的传统节庆前夕推出广告和在广告中运用民俗吉祥图案以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表现广告主题、提高视觉效果。[10]“功夫”和“熊猫”两个民俗文化符号被外国人拿去后,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市场化运作,使《功夫熊猫2》获得了市场的青睐。[11]

4.1.2在餐饮业中的运用

餐饮业也利用节庆做营销活动。许多饭店还将民俗技艺融入饭店营销当中,推出传统的曲艺表演项目,如木偶戏、皮影戏等。[12]

4.1.3与旅游业相结合

这其中结合的最好的当属旅游业,无论是民俗主题公园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俨然已形成产业。董祖斌,冉红芳提出在全国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13]

4.2主要问题

我国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且在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与民俗文化本身的保护也产生了冲突。

4.2.1市场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产业化运作

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学者强调,我国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三点问题: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民俗产业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市场机制不成熟,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度不足,缺乏文化创新与内涵提炼。[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