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1
为了切实做好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工作,我校扎实开展了治理整顿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为了确保扫黑除恶工作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落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行政领导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此项工作,并召开教师大会、学生会,进行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大家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扫黑除恶工作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制度
我校制定了扫黑除恶工作制度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制度,建立扫黑除恶工作应急处置预案和预防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和扫黑除恶工作的职责。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能履行职责,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近年来无打架斗殴等特大事件的发生。校园风气比较正,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三、开展了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专项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各班召开了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主题班会,同学们以知识问答等形式,了解了校园欺凌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明确了同学们的认识。
2、给全体师生开展普法法律知识讲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观念。
3、利用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的知识教育。
4、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了扫黑除恶和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使全体教职工了解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方法,增强了处置能力。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校园在对学生宣传教育渗透不足,学生对扫黑除恶和防欺凌领悟不够,需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
2、校园学生矛盾纠纷彻查力度不够,常出现小的矛盾纠纷,需加大力度。
3、在对学生宗教法制渗透教育方面较少,需加强力度。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ppt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欺凌事件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3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少年的你》是真正意义上正视校园霸凌的电影。
初高中校园环境封闭,自成一个生态圈,意味着外界的干扰:家长,老师,甚至法律法规在这里都不是主导。
因此看这部电影会对被霸凌的无力感感同身受,警察,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最多就是简单关怀和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而让被霸凌的局面稍微减缓的方式只有让一个人像影子一样随时护卫在侧。
解决问题,越界是解决不好的,这个道理成年人都明白,但在孩子遇到问题之后,就固执的以为自己成年人的力量可以干脆利落的解决孩子们的“小事”,这是明显的误判,往往会加剧霸凌。
看到陈念在下学路上被那群女生爆揍,我想起多年前我被学姐和一些人尾随咒骂的场景,那是我第一次对学校升起莫大的憎恶,陈念用超人般的意志力熬到了高考之后,而现实中因为被霸凌而三观一夜间转变的孩子有太多,一个好学生可以因此迅速堕落,求助无门,“自救”成自己的对立面。
初高中生霸凌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有多大的仇恨,仅仅是出于无聊,找乐子,因此在一个强势者的带动下,三五个毫无判断力的乌合之众外加其他沉默者,就可以拧成一股“巨大”的势力向被霸凌者压过来。
如同魏莱一样,施暴者往往也有自己的精神障碍,出于博取关注,集中权力等目的再加上偏执的性格,对周围的人进行精神控制,便轻而易举的操纵起一股势力,犹如校园里的恶魔,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的事很复杂,成年人不会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过程就格外会处理这些矛盾,甚至往往因为觉得学生时代单纯孩子的事不叫事儿,因此简单粗暴的处理,加剧矛盾。
用抽空人格的粗线条方式去质问活生生的灵魂实在是无趣至极,特殊的事件有特殊的内在机制,用共相审判个例,不会对之后有建设性影响。
人自有其特殊性,而多数人的确容易从众,在一个固化的群体中,高压让一群人变成羊群,那么领头羊的意见就格外有力,出现不服管教的个性者,这个群体的“主流”自然会“关照”这个特殊的个体,然而,什么是主流?这个群体里的主流去到另外的群体里,一定不是异类吗?
可惜我们一直呼吁大家有包容之心,这往往是对群体说的话,而个体对于外界的声音,吸收起来总是因人而异,或许包容对于狭隘的人来说,就是反了他的人性呢。
人与人的悲欢从不能真正相通,就像电影里,陈念他们在操场上百日宣誓,同样正值韶华的小北只能在赌场和人打架;胡小蝶跳楼前陈念他们作为沉默者也未能伸出援手,陈念被霸凌别人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她那么孤独;甚至连令人反感的魏莱都有自己的畏惧和苦痛。
这部电影反映出太多问题,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条文,看各个学校大张旗鼓,也是下决心要保护学生,可惜,校园霸凌是针对个体的,是素日安静潜在的鬼,不是与学校和社会硬刚的组织。
不是每个施暴者在接受普法教育后就能在内心设置底线,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水准处理这种复杂的问题,不是每个受害者都知道如何处理好麻烦,甚至……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但一茬茬新的人,他们还是会轮回同样的问题,真正遏制是不可能的,解决办法往往效果也不乐观,还是会有孩子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什么呢?
是有进步的,毕竟现在睁开眼了不是吗。
哎,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小北,那些忍到最后豁出去的人在沉默中爆发,也或许有人另辟蹊径“练就”了讨好型人格,有的人铭记痛苦,有的人选择忘却。
然而,真实不虚的过程骗不了人,于是肩负“自由”稀里糊涂的走过了人生性格塑造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岔路口。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少年的你上映的第三天,突发奇想还是得去支持我的小黄鸭和四字,校园暴力的题材太过沉重,两个年轻演员实在太棒了,周冬雨的笑太治愈,易烊千玺的笑带着一种会感染的魔力,让我不由自主也想笑。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幸运,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只是这个词语离我们真的很近,以前我也想象过如果我被校园暴力,我会怎么做,是将一切深埋心底,还是武装起来捍卫自己。其实想这种问题的一定是弱者吧,勇敢的人从一开始就不怕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自然会奋起抵抗。
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只是其中的主角是未成年的学生,如果和社会对等的话,校园暴力就是刑事案件了吧。仅仅是因为年龄的问题,“不懂事”的孩子依旧可以不懂事,老实的学生就算受了伤却要一再退让,并且原谅那些“施暴者只是个孩子”,为什么施暴者因为年龄就可以不对它所做的一切负责,而受害者却要承担这一切呢?听说未成年保护法将要大改动,当法律能够重新审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立场,那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吧。
一个被迫屈服,一个勇敢反抗,反抗很痛,但那些痛只是暂时的,屈服也痛,更是一种折磨,并且长久,社会从不因谁懦弱而同情谁,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主导自己的行为。
还是少年的你一定要勇敢。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上个学期末,我就听说过电影《少年的你》的消息,所以很期待。
电影讲的有关校园暴力的事,内容不多赘述,电影还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于没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个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后的真正原因。但整部电影看完后很震撼,带我陷入深思。
第一,很多学生对“校园欺凌”没有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审过一个案子,一群男生打一个男生,把那个男生打死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样会打死的。”这是影片中一位警长说的话。很多校园欺凌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欺凌者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那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认识肤浅所以往往顾及不到后果。从这点来看,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给孩子加强对“校园欺凌”这一主题的普及,让孩子对校园欺凌有深刻的认识。不对他人进行欺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自己受到他人欺凌时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和老师。
第二,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电影中,三个欺凌者中有一人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可能刚开始,她们三个人成了朋友。那个女生并不了解她所交的朋友是一群恶臭少年,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和她们一样的人。现实中这并不少见,很多学生走向歧途都和他们交的朋友有关。从中告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选品行端正之人,家长也要教会自己的孩子识人。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女中学生 欺凌行为 心理归因 积极心理学 规避策略
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热议的话题之一。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在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女中学生越来越成为欺凌事件的主角,她们欺凌的方式和手段甚至比男生更加残忍。排除外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外,女中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更是促使她们欺凌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女中学生的欺凌行为进行心理透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女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特征
1.排他性的欺凌动机
女生的欺凌行为都源于一些琐碎的小事。例如“她为什么要比我长得好看?”“凭什么那个男生要喜欢她?”“她说话的方式真让人讨厌哎,我真的看她不顺眼。”这些小事激发了女学生的报复心理,促使她们展开了一系列具有对性的欺凌行为。在这种针对性的欺凌行为中,被欺凌者是特定的,女学生通常都在伺机等待,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便开始实施欺凌行为。
2.侮辱性的欺凌内容
侮辱性的欺凌内容包括语言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侮辱。语言上的侮辱主要是女生会对被欺凌者的道德声誉进行诋毁。身体上的侮辱来自女生欺凌者对他人肢体上的伤害及性器官的抹黑。
3.聚众性的欺凌形式
学生之间都会由于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而组成一种关系密切的同辈群体,女生之间更是如此。同辈群体除了有积极的正向功能外,也有着消极的负向功能。例如:“我要去欺负一个人,你们不帮我就不是我的好朋友。”这种同辈群体负功能促使女生实施欺凌行为时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给同伴施压迫使她们加入欺凌的行列中,为自己呐喊助威,具有明显的聚众性特征[1]。
4.持续性的欺凌伤害
男生的欺凌行为一般只需要发生1~2次,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报复心理。但倘若女生看某一个同伴不顺眼,有了欺凌的念头,那她们发生欺凌的频率将是不间断的、持续性的。她们会在一整个学年甚至在整个学生生涯中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很多时候她们欺凌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被欺凌者难以忍受,而最终转学。这种对被欺凌者持续性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更是造成了“昨天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常常会成为明天欺凌行为的加害者”现象的发生。
二、女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心理归因
女中学生正处于较为敏感的青春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们的情绪起伏较大,易发生情感纠纷,反抗心理强烈但抗逆力较差,性意识开始萌芽但性知识储备不足,心理闭锁与渴求关注相矛盾,人际关系易失和。因此,女学生更容易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促使较高频率的欺凌行为的发生。
1.自我客体化是认知不足的导火索
所谓自我客体化是女性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开始重视身体的外貌特征,而不再是身体的能力属性,表现出习惯性的、持久的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最终导致抑郁、药物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2]。“我看上去美不美?”这是很多女性挥之不去的念头。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她们对于容貌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极点。她们希望通过梳妆打扮来吸引同性或异性的注意力。所以一旦有某个同伴的颜值超越她们本身,并成功吸引原本自己想去吸引的对象的时候,女生便认为自己遇到了挫折,并抱有遇挫折必侵犯的心理,开始对那个同伴实施间接或直接的欺凌。这是明显的认知不足:一是女生“挫折”这一定义的认知不足,二是学生对欺凌行为本身以及欺凌带来的后果认知不足。
2.嫉妒心泛滥是情感偏激的助推力
嫉妒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这不是一个病态的问题。但嫉妒也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每当两个人能够相互进行对比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而且由于嫉妒的缘故,人可能会变为破坏者[3]。这时的嫉妒心是一种混合心理,其包括恐惧与愤怒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反映出同一个问题:恐惧或愤怒别人优于自己。女学生心思缜密,一旦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同伴尤其是女同伴,就很可能激发出自己强烈的嫉妒心理,而这种强烈的嫉妒心理容易造成她们出现焦虑、抑郁、疲惫、无助等不良情绪,促使她们在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一旦女生不能有效驾驭、控制自身的情感,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缓解自身的情绪问题,她们就会很容易通过向他人实施欺凌来转移自身的负面情绪,以求得释放感。
3.角色定位偏差是人格异化的催化剂
长期以来,女中学生一直被贴着温柔、乖巧、善良的标签。但随着学业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那些原有的标签早已不能满足女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期待。女生逐渐有意识地拒绝自身相对弱势女性身份,而以模仿男生的方式去获得强势的感觉。但对于女生自身来说这种角色转换是矛盾的,在父母老师眼里她们需要扮演乖乖女的角色,而在私下她们需要成为“女汉子”去羞辱别人。长此以往若这种角色定位偏差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女学生的人格就会出现狭隘、孤僻、不具有罪恶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旦处理不好将会进一步促成她们人格的异化。而这种人格的异化将直接影响女学生在个人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方面的自控力、自制力,成为促使女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的根源。
三、规避女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策略
女中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是促使其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来考虑如何提升女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而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
1.营造积极校园文化,丰富女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学生精神活动正常运作的重要场所。女学生常常有着丰富的情绪体验,她们的情绪体验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女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使得她们无法正面直视自身的情绪化问题,容易造成她们对他人语言或身体的攻击。而其积极的情绪体验通常伴随着愉悦的主观幸福感,这种主观幸福感能有效帮助女生克服学业等方面的压力,提升其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不断扩充其心理张力,以优化其心理品质。而情绪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感染性和传导性,在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女生能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并将这种心理氛围分散到同辈群体中,从而有效降低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营造积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以改善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在硬件设施方面可以为女生建立单独的心理健康俱乐部、阳光小屋等,帮助女生找到合理释放自身不良情绪途径;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为女生建立积极交流的校园平台,提升她们的交际能力;在软件设施方面,应营造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倡导感恩文化,让女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等各方的关爱,帮助其学会关心自我和他人。学校还要针对女生群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文体活动。让女生融入集体文体活动,不仅能使女生身心放松,提升其积极情绪和愉,也能增强她们的集体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
2.实施积极课程,培养女学生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e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4]。通过培养女中学生积极人格特征,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乐观精神,优化其心理品质,减少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因此通过开设积极课程能有效帮助女生将积极人格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必备积极品质。积极课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性别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幸福课程。性别教育课程首先是帮助女生了解基本的生理知识,揭开性的神秘感。其次帮助女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认知。要帮助女生认识到男女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是存在先天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女生在充分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积极向男性学习,克服自身在人格上的弱势,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5]。而幸福课程帮助女生从美德和善端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激发自身内在品质,提升自身积极精神,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的状态。
3.构建积极教师队伍,关注女学生独特心理需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承担着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积极人格特质,才能真正体验到主观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生活满意感,并拥有自信、激情、乐观、创造力。在工作中,教师能有效抵御繁重教学工作的压力,发现自身的美德与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才能;在生活中,教师能在繁杂的生活琐事中保持自己的积极心态,学会通过体育锻炼、心理咨询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其次,教师要具备积极的人文关怀。诺丁斯(Noddings)说过:“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赖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6]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淡化自身的权威意识,主动在课下与女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女学生给予鼓励与支持,表现出对她们的殷切希望,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女学生提供参与活动、比赛的机会,促进她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4.进行积极心理咨询,生成女学生心理安全维护路径
心理咨询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咨询活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女学生建立积极咨询关系,对其心理安全生成教育式、预警式维护,能有效提升女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式心理维护即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充分给予女生信任和尊重,鼓励女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同时咨询师根据女学生的问题,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并在下次回访咨询时对女生的任何进步和努力都要给予鼓励和赞美,帮助她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会感恩与回报。预警式心理维护即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根据女生的阐述,准确判断女生心理隐患的程度,及时联合校方人员、家长建立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机制。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女生有轻微不良情绪,可以启动黄色预警机制,做到防微杜渐。当咨询师发现女生有严重不良情绪和轻微欺凌动机,可以启动橙色预警机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里。当咨询师发现女生有严重欺凌动机和报复心理时,应启动红色预警机制,在最短时间以最小代价帮助女生消除心理危机。另外咨询中心不仅要增加面对面咨询次数,更要拓宽咨询渠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咨询平台,并对已经咨询的女生进行及时的回访,及时与女生的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女生调整心态,努力培养女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女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使其体验积极心理咨询的魅力以轻松应对来自学业、生活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程.女性之间的暴力:一种被忽视的性别暴力[J].北京社会科学,2016(1).
[2] 郑盼盼,吕振勇,Todd Jackson.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1).
[3]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M].王祖望,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4] Lazarus R 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3,55(3).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6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一】 一、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 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