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化;对策

近年来,校园内的欺凌现象有所增加,事件的性质恶劣。根据教育署2002至2003年度的统计数字,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约达七百多宗。若扣除学校假期,则平均每日三宗。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年,中学教师处理了643起欺负学生案件。中学学生人数为0.14%,表明校园内欺凌案件的严重性。

原因分析

(一)从家庭角度来看,相当多的父母对阅读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感到困惑。与孩子的无效沟通导致父母与父母之间的疏远,这不可避免地会会产生矛盾。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他们将使用极端的行为来发泄。暴力的情绪会滋生对周边人、事、物的反击,父母平时的疏于教导,忽略孩子的情绪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欺凌者是在家庭中是十分受溺爱的,家长对孩子的纵容和放任自流,一味地宠溺,致使孩子不懂谦逊,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除自己以外其他人的感受,从而导致对他看不惯的人或事大打出手。

(二)从学校方面看,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顾及的。受高考制度的深远影响,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视。在埋头苦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削弱,导致在受到欺凌后,无法得到正常的倾诉,学校的惩戒大多是草草了事,以息事宁人为主。这多方面的阻碍是欺凌事件的推动者,使此类事件仍在不断发生。

(三)从社会方面看,暴力的杀戮游戏,影视剧中的黑社会的形象,在更广阔的意识形态空间中,它甚至影响了欺凌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在欺凌者心中埋下的是对罪恶的深刻认识和崇拜。这种基于非理性的身份和崇拜已成为内化后一些“问题青少年”的常态。这使得它们在诸如对待他人等许多方面反映了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恨。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二校园欺凌现象对被欺凌者有危害

近期有关被欺凌者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成年期,欺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伤害,还有在身体上不可轻易被磨灭的伤痛。在研究中所采访到的儿童,通过对他们的血液检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被欺凌次数的增加在他们成年后对长期健康有负面的影响。心理的病痛是隐藏的,具体会影响到他们的哪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是否能完全治愈也是未知的。这可以看出欺凌所带来的伤害是深远而悠长的,在被欺凌者的心中是久久不能抚平的。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

(一)对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关系中去沟通和对话,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作为家长来说,在良好的沟通下,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发现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是一切事端的良好解决办法,如若平时与孩子沟通较少,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知和谁倾诉是延迟事态严重发展的阻碍。当问题发生时,作为欺凌者的家长不是一味地谴责,而是要关注到这背后隐藏的原因,孩子的欺凌动作是如何形成的,做到了解事态的起因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作为被欺凌的家长应首先及时疏导及安抚他们的的情绪,可以咨询心理医生,用更好的方式让情绪得到释放。

(二)对学校而言,学校教育应在重视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中,德育是不应被忽视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集体,学生们也是在其中学习如何和他人沟通交流。学校也可多培养及发展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能意识到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也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1]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教师应与学生在不公开的场合进行引导,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以及避免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应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冲突,让他们意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只惩戒、教化的基础上,使欺凌者真正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于被欺凌者,如何及时安抚情绪,怎样安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时,能及时发现不稳定的情绪出现并处理,作为教师可以就校园欺凌问题举办主题班会议,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理解,并学习如遇到此问题如何处理。

(三)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法律政策的出台,不仅做到警示欺凌者,并且让部分欺凌者通过法律来反省过错。同时,有必要完善纪律处分机制,使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施加必要的惩罚和处分,让被欺凌者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破解学校欺负问题一定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忽略儿童的特殊性,一味简单照搬成人世界里应对欺凌者的策略来解决学校这种问题,用成人理解的方式方法解决儿童所遇到的问题,这并不是解决而是处理,违背儿童成长的规律。二是尝试彻底消除欺凌的行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化、限制和惩戒欺凌者方面。一味地谴责、教育欺凌者,是在表面化处理问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所带来的的深远的恶性影响,其实并没有消除。理性看待欺凌行为,认识到儿童在各方面的未完成性,并将欺凌行为放在儿童群体交往的大背景下,从教育儿童不去实施和巧妙应对两个方面着手应对这种情况。如此,方能真正走出破解学校欺凌问题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琳.浅谈校园欺凌[J].教育导刊,2013(5).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3]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5-6.

[4]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4-41.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2

【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9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9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9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让我们远离校园欺凌,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活动目的及意义: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的攻击,都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行为。在校园暴力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抵制呢?我们应该保护自己,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间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6、请胡悦悦同学带领大家读口号。

7、活动结束,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班会效果: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19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班会总结: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3

展开专项治理,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行政举措,在解决一些突发问题或者社会突出问题上,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难想象,随着专项集中整治,校园欺凌事件必然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频发,有它产生的深层土壤。如果仅寄希望于专项治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思考它产生的深层原因,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理方案,多管齐下,打持久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出于抱团、炫耀的心理实施欺凌行为。之所以要抱团,要炫耀,自然是因为价值观扭曲,人格残缺,最终归根于学校考评机制单一,只抓升学率,唯成绩论英雄。作为学校,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人”,平等的“人”。但只要看看每年中高考红榜的喧嚣热闹,就知道现实的“势利”!当大多数学校都把立德淙朔旁谧焱罚只盯成绩。必然会有一些学生被忽视。在冷漠忽视中成长的人,最渴望的就是别人的关注,所以他们抱团、欺凌、炫耀就不足为奇。至于行为的性质后果,他们往往不首先考虑。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如果学校的办学思想功利化严重,小者而言,校园欺凌不会杜绝,大者而言,违法犯罪会层出。所以,要真正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对一所学校的考评,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也应该建立一种追踪机制,看看那些触犯法律、扭曲人格的学生曾经就读于哪些学校(不用再用“某校”为其遮掩),既是警醒,也是给学校一种压力,迫使学校关注更多的学生,着眼树人,而非杀鸡取卵,只顾成绩。

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也源自于这些学生对于纪律、法律的漠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只能说由来已久。很多时候,学校的纪律形同虚设,且因为年龄问题法律在这些孩子面前无可奈何。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新加坡至今仍然保留鞭刑,韩国有《教育处罚法》,甚至标榜人权第一的美国对老师也授予很多形式的惩戒权,瑞士、法国、英国无不如此。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得培养孩子对于法律、规则的敬畏之感。可我们的学校呢,对于一些顽劣者,有何具体可操作的惩戒措施?大多听之任之,无可奈何。前段时间,那两个猛揍老师的高中生,不是也仅仅被批评教育而已。公然挑衅道德法律如此,仅批评教育,能产生敬畏之感吗?如果要真正杜绝校园欺凌,不如由国家层面设计、出台一些合理合法的惩戒措施,让老师的教育行为理直气壮一些,让学生对于制度和法律真正怀有敬畏之心。未必惩戒就不是保护未成年人!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4

近来,媒体报道的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一些事件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手段之残忍令人胆战心惊,场面之血腥让人触目惊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处于花季的孩子们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这种现象又该如何遏止呢?

校园欺凌可能造成的恶果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且对“施暴者”和“旁观者”也带来危害。“受害者”被人欺负,留下心理创伤,难以治愈;“施暴者”总是欺负别人,对同学缺乏爱心、同情心等,导致人格出现缺陷;而“旁观者”会因为没有帮助受害者而感到愧疚、不安等。同时它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校风校纪以及给涉事学生和其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是什么造成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呢?第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使得孩子的品行教育缺失。第二是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缺位。一些学校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对犯错的学生处理方法存在盲区或误区。第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受一些充满暴力的影视、游戏的影响,孩子们盲目模仿。第四是一些孩子自控力较弱,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失控,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因此,要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德、法双管齐下。德育是预防手段,法制是惩戒手段,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方面,通过德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相结合,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吃穿住行外,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加强对孩子品德、品性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此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以色列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挪威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反校园欺凌方面的法纪,为消除校园欺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5

面对日益蔓延的校园欺凌现象,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入手。

教师心态务求阳光

这样说绝没有指责教师的意思。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心态不够健康阳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角基本都是“双差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中老年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会拔高对他们的要求,却总也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青年教师通常会以极大的热情和“潮”“酷”的方式来教育这些学生,而学生则多报以冷漠和反叛,导致教师心理产生极大的落差。久而久之,教师们无法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去教育这些学生,用有些教师的话说,看见这些学生,心理上就要经历一场“折磨”。教师缺乏阳光心态,师生敌对情绪严重,教育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有足够的爱心与宽阔的胸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山西康杰中学的一条标语很值得我们反思:“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三块糖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要充分发掘我们的爱心和智慧,探索育人艺术和技巧,尽量使我们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多一些阳光、少一些乌云。只有我们教师的心态阳光了,学生的心态才不至于冷漠。阳光的教师肯定能教出阳光的学生,阳光的学生自然不会去欺凌他人。

学校发展务求多样

近年,河南省提出了学校发展多样化的战略思想,并推出了十大示范校,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对于普通中学来讲,由于学校定位的原因,整体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走向多样化,但丰富学生在校生活,使学生日常生活多样化,应是遏制校园欺凌的良策之一。在抓好学生学习、确保其成绩稳定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学生有充实感、幸福感。例如,“阳光大课间”“五分钟展示”“周末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学校开放日、校园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家”的感觉,对团队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学生如果能在充实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进步,精神充实、丰富了,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名之火,也就不会无事生非、随意欺凌他人了。

学校管理务求精细

有些学校强调精细化管理,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安排精细到时、分,每个时段都有充实的内容,都有落实主体和监督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节奏、有秩序。虽然这种精细化管理颇受诟病,但确有实效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学生每个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和严格的要求,也就无暇去实施欺凌行为了。例如,林州一中《学生日常管理制度43条》极为精细,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之内,学生时时都有必做的事和必守的规矩。这看似“严酷”,却杜绝了可能发生的欺凌现象,也最终造就了这所豫北名校。

自主管理务求创新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总想摆脱大人的管束。针对这种特点,我们要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使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大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可以完全交由学生来组织实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处理也可让学生参与。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的志愿者队伍。一方面,志愿者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欺凌的讯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有效预防、化解校园欺凌事件;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定班规、自定违纪惩戒方式、相互间交心互助、定期组织家访、推出和培养不同类型的典型等,可以使班级充满凝聚力,把班级打造成令人留恋的大家庭。如此,校园欺凌现象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心理教育务求实效

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心态多有问题,性格也不健全,急需心理指导及矫治。当前,不少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配有心理指导教师,也经常请专家做专题报告。而事实上,有些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有些讲座往往过于“高大上”,解决不了真正的难题。因此,我们的心理教育必须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其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以邀请有素质、有思想、有丰富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在家长会上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对问题学生进行开导、劝说。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二,培养“学生专家”。可以在学生中选拔一批有爱心、善思考、会沟通、有威信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培训,更好地发挥他们与学生天然亲近、易于沟通的优势,及时处理学生中的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工作如能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且长久坚持,定能收到那些“高大上”的心理教育所收不到的效果。

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范文6

一、问题阐述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有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最生气的就是被欺凌。欺凌行为让孩子头痛,家长心烦,教师也忧心忡忡,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多数孩子在学校受到辱骂、恐吓、嘲弄、勒索,排挤等欺凌后,选择独自承受,不敢让家长知道,也不愿向老师求助。一旦家长知道孩子在校园受到欺凌,父母都非常气愤和痛心。对此,有的父母会一味责骂自己的孩子懦弱无能,恨铁不成钢;有的父母会去责问班主任,要求学校立即处理欺凌他孩子的学生;还有的甚至会立即给孩子转学。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小林,初二学生。个子比较矮小,沉默寡言,读小学时成绩一直不好,做过智力测量,结果为“轻度智力障碍”。父母觉得有这样的儿子脸上没光彩,平时很少关心孩子。进入中学后,在同学中不受重视,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经常受到同学的热嘲冷讽。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后面。班里有一位恃强凌弱的男同学,长得比较高大,家境不太好,从初一开始就对他进行钱财勒索,不给他钱就扬言要揍他,不让其他同学跟他玩。小林非常害怕这位男同学,就经常偷父母的钱给他,直到有一次父母发现少了不少钱,此事才暴露。

案例二,小田,初一学生。长得很胖,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在班级从不惹事生非,可班级同学不知是何故总是排斥她。班级有不少的小群体,没有一个愿意接纳她,有时她主动接近她们,总是被她们找理由远离她,甚至还会听到一些难听的话,如:长得这么难看,像一头笨猪等。她越来越孤独,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她感觉在学校的每天都过得很痛苦,心情压抑,晚上也经常睡不好觉,她想离开这所学校不再念书了。

案例三,小文,初二学生,性格比较直率,脾气比较急,有点大大咧咧,成绩中等。在班级担任副班长一职,负责记录班级同学上课纪律情况,班级有一帮不爱学习的同学,上课经常讲话,常抄袭作业,经常被小文记下名字交给班主任。这帮同学受到处罚后,就将怨恨转到小文身上。他们采取的是通过贴吧、QQ群、手机等方式发帖谩骂,造谣中伤她。这些给她带了很大的困恼,让她伤心落泪,情绪低落,心理压力很大。她不想让父母知道,也怕告诉老师后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只好辞去班干部一职。

三、案例分析

欺凌是指任何故意在肢体、语言或心理上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推撞、辱骂、恐吓以及嘲弄,到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有的孩子还通过排挤孤立和散播谣言来欺负他人。还有些孩子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消息、社交网站和短信来嘲弄奚落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感情。上述三个案例都属于校园欺凌现象,主要原因有:

1.被欺凌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因素。易被欺凌的群体,情况各异,但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懦弱、孤僻、不合群、过分敏感、胆怯、缺乏安全感。受到欺凌害怕对方报复,也不敢将发生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及时告知,进而助长歪风邪气。有的是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不善表达,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被同学排挤,在学校中十分孤单。还有的是因身体障碍和智力障碍产生自卑心理,受到欺凌后,大多独自忍受,缺乏反抗意识。

2.实施欺凌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因素。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如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有些易使孩子趋于冒险与探究、反应强度比较激烈,易形成好动、好斗、好欺负的性格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极易受影视作品、游戏等中的暴力行为的感染,模仿暴力行为。同时和实施欺凌者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养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与行为方式影响极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明确指出,“身教重于言传”。有些家长习惯以棍棒与辱骂手段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同学之间的问题,认为谁能骂过别人或打过别人,谁就是强者。

3.青春期心理发展因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逢自主性的发展,在心理上独立感增强,经常会尝试一些冒险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渴望自己变得强大而呈现出疏远家长和老师,有些学生爱在学校做“老大”,出现抱团等现象,一旦出现被欺凌现象都不愿告诉家长和老师。同时处于青春的孩子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很在乎自己是否被同伴接纳,一旦出现被欺凌现象,常采取默默忍受,希望自己能解决的方式。加之目前学校比较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做人的道德培养教育力度不够,对班级和谐文化的营造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欺凌现象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法律教育流于形式。

四、对策建议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侵害,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有的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现象。更有甚者可能导致严重危及生命后果的。当欺凌发生时,孩子们需要父母和学校的支持,并且要尽快介入。

1.细心观察,主动了解原因。孩子受到欺凌后总会有一些迹象,如不明原因的瘀斑、撕裂的衣服、丢失东西,如书籍、电子产品和财物,以及在饮食习惯上发生显著的变化等。如果你注意到了孩子的行为变化,如以前快乐的孩子现在似乎常常愠怒、愤怒和不安,甚至拒绝上学,一定要问问发生了什么事。一般到中学时期的孩子是不愿父母过多地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知道你很高兴他(她)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表明你很愿意告诉孩子应该做些什么以尽量减少被欺凌情况。并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任何难以抗拒的事情,你都愿意站出来帮助他。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留意孩子的变化,及早了解孩子受欺凌的真正原因。

2.积极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受欺凌后,不能一味指责孩子,也不能暴跳如雷要找对方算账。父母要积极和孩子沟通,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做好一个倾听者,让孩子将自己经历的一切告诉你,了解欺凌的严重性如何,看看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到孩子。问题不严重的话,家长可以提供一些解决冲突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你希望介入找老师谈时,先问孩子:“希望妈妈怎么做?”了解在整个学校系统中,孩子觉得谁是真正可以帮他的人?进学校前,先找学校心理老师讨论一下会更好,可以针对孩子的状况给予客观评估与建议,父母也可先借助心理老师的专业技术,处理好自己的愤怒和情绪。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如果家长不管孩子的想法,强行介入恐怕会使问题会更严重,孩子在学校更加孤立。就算决定帮孩子转学,也应适当处理后再转。这表示我们不是无计可施逃到另一个学校,而是去面对、处理后做了另一个选择,这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