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课程设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是值得推广的语文教学活动。
1.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
1.1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1.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选择所不可缺少的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3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地域人文素养的传承发展。地域的人文素养需要不断地予以传承发展,而这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予以实现。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则担当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家乡之美,培养他们的爱家爱国情感。
2.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运用
2.1依据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编撰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文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学校应集思广益,编撰探寻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文本。不妨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拓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分级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对必修课程资源作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要求。
2.2优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语文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评判学校教学业绩的最主要参考依据。于是,各个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加大对必修课程的教学投入,正如许多教师所言,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境况势必对校本课程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校本课程只能是“束之高阁”。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地研究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例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家乡巨变”、“家乡特景”、“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入社会等。
2.3合理评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现成经验,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此,我们不妨借用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注意点
3.1注意体现地域课程的特色。新课程语文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我们应从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出发,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3.2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功效,帮助学生适应校本课程的学习。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2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校本建设 课程开发 价值考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培养“学术性人才”的普通高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才人的需求,以技术为主的职业院校则很好地分担了人才需求的压力,由于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职业院校教育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校本建设的价值考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和校本建设的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由于人力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蓝领的工资一般要高于普通白领。职业学院由于教育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因此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都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很大不同。其中课程的设置是实现职业学院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手段,更是决定职业学院教育质量的关键,关乎职业学院教育的成败,堪称职业学院的校本建设。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概述
由于职业学院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因此决定了职业学院校本教材建设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这里主要从校本建设的内涵、理念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
校本课程建设英文全称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源自于海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策略就已经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最早由学者麦克米伦和菲吕马克界定,后来许多学者又对校本课程开发增添了很多新枝叶,我国运用比较广泛的是学者吴刚平的定义:“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不管如果定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都是学校和教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专门指出了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模式的特征,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校本课程建设,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超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由此可见,职业学院校本建设要把校本课程开发和职业院校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在遵循国家有关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职业专业性、动态性、实践性等需求,自主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探索合适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学院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
职业学院校本建设有独特理念,主要体现在其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观,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既有个体差异又有主动性的学生观,以及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多层身份的教师观这几点上面。第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观,职业学院简单来说就是就业教育,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国职业学院的校本课程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教学和发展的脱节及学校和社会的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违背职业学院的教育目标。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职业分析、全面审视课程实施现状,发现不足并改变,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职业技能想结合起来,比如帮助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第二,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课程观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出发,职业学院应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所以校本课程必须强调教材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及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职业学院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巩固学生基础并注重学生的实践。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以“导”为主,引导学生在课程教材中自主构建知识、积蓄能量、学习技术。第四,既有个体差异又有主动性的学生观,学生有个体差异性,校本课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多层身份的教师观,因为职业学院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具备“双师”素质、既能开展教育教育活动又能从事行业实践活动、教学与专业的科研能力,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并进行后续反馈和评价。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特点
职业学院校本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校本化。因为职业学院的校本建设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的,是职业学院为了培养技术性人才,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自主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所以其教本课程以学院为基础、以学院场景为本位、以学院为阵地而进行开发。校本建设的全部要素,建立课程组织、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设计内容和建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互动全部都是在职业学院中自主完成。第二,特色化和个性化。校本课程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材课本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技术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而且校本课程为了体现自身特色,会专门发展其某一方面的优势以独树一帜,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会是特色化和个性化开发,以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个性化是职业技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显著特征和归结点。比如新东方烹饪学校和景德镇瓷器学院,其课程开发都带有学校优势的鲜明特色。第三,自主化。职业学院的校本建设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自主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优势和情况,为适应社会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师资资源和考虑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并设计内容和建立评价体系等。整个校本建设的课程开发过程都是学院自主的行为,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指导和命令。第四,动态化。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学校能自主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并由教师亲自实施,能从中发现不足并及时反馈,所以说校本建设有动态化的特点,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估和修改。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技术难题也在不断地被突破,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技术也在不停创新,永远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课程教也一样需要不断改进。其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性的过程,只有将开发和研究、评价改进相结合,才能保证自身优势不落后和被超越。
三、校本建设的价值考量
校本建设的价值考量也就是校本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凸显了高职院校的特色,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展了学生个性,以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的特色
校本建设的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的,职业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前文从职业学院的涵义中可以得出职业学院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师资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院校自身特色,积极创造某一方面的优势,构建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比如蓝翔技校的挖掘机技术,五月花计算机学校等,这些职业院校都有自身鲜明的个性优势。
(二)有利于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资源的特色等,加快了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统一的国家课程体系由于过于狭隘,导致适应变化能力过低。职业学院的教本课程立足于地方经济特色,能及时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变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方区域发展需要,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比如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瓷器学院,就是为了促进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发展。
(三)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了顾全大局,难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而职业学院的校本课程则是为了满足特定学校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并且由于职业学院的校本课程主体是院校教师,教师在教学一线,最了解学生和学校的各项资源,因此在课程开发时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相应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所以说职业学院校本建设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传统高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是分离的,教师主要是实施者这一个身份,但是职业学院的校本建设中,教师有多层身份,既是研究者和设计者,又是实施者和评价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对课程理论知识、专业学科技能的学习,才能具备教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总结经验,深化已取得的教学成果,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点因材施教,在后续的反馈中进行评价,发现不足和改进,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教师能升华知识和经验,扩大心胸和视野,提高能力。
四、结语
职业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师资力量,自主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其校本建设在目标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与评价观等上都有独特理念,带有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自主化和动态化等特色。职业学院只有做好了校本建设,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凸显院校的特色,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余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32-133.
[3]李娜.论提高职业院校校本教材质量建设的途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07-108,110.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3
特别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校本课程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块,对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和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校本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发展也必将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共同向新课改所要求的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迈进。
【关键词】课程结构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和推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和教学品质专业化。而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其在宁夏育才中学开设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进一步说明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余年的数学。“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所以,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词汇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1、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加大校本研究
就实质而言,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众所周之,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微乎其微;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微乎其微的不足。出现了国家课备受关注,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的局面。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优化课程结构、促使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并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任务。
2、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相分离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往往成为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于研究的脱节,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更与新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锻炼并形成这种课程开发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3、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首先,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先立足于本校的基本校情之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学生的身边开始,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的的基础上还希望学到哪些内容,这样教师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并且了解了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有哪些问题,也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将校本研究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其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改进、深入。为此要积极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3]促进其不断更新,紧跟社会数学的发展,关注校情,勇于创新。通过探索和实验,找到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研究长效评价机制,并完善校本研究,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尝试研究校本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通识培训手册 [M].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7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建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12-03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产物的校本课程,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旗帜下,可谓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毋庸置疑,那些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校本课程,迎合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也存在着不少的乱象和误区,背离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扰乱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未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
谈到校本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者的关系。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课程可以分为共性的国家课程以及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有人认为应该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课程。但地方课程如果课程使用的范围较广,就明显具备了共性特征,其实施的路径也与国家课程相似,如果地方课程使用的范围较窄,那就可以与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为伍。所以总体上讲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级。然而具备共性特点的国家课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许多不同的特质,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一部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可以将其划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是纯校本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基于国家课程,而是完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及学校自身资源等因数,这些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纯校本课程两大块。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课程执行与开发过程中,国家课程无疑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程,国家之所以要规定学校必须统一开设的国家课程,而且规定所占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绝对多数比分(一般占到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考虑与论证的,所以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必须开齐开足,不折不扣加以执行。在国家课程开设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规定知识内容学习的共性化需求之外,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这些国家规定知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比如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相当感兴趣,而且也有志于未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物理学方面的拓展课程,对国家课程物理学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因此,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做好做精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两篇大文章的前提下,才是去考虑那些对学生发展尤其是未来发展的确有好处的所谓纯校本化的课程开设。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在国家课程的执行方面往往丢三落四,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也鲜有多大作为,反而在那些纯校本化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动足了脑筋。往往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十多门国家规定课程加上好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纯校本课程。这些名目繁多的纯校本课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似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校本课程群,不少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因为对学生来说,那些国家规定的课程有中高考的刚性要求,所以必须去学,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价值功能必须首先定位于有助于国家课程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有学好这些国家课程,才能拿到进入名校、高校大门的入场券,其次才是有助于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更何况那些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也必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要在如何真正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篇大文章方面花足工夫、下大力气。事实上中学生首选的校本课程往往也是那些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至于那些只是纯粹与学生兴趣爱好等相关的纯校本课程,可以有一些,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负担,必须在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而且还必须认真考量其实际的功能价值,确保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比如有学校开设的“沟通力的培养”、“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纯校本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而开设的,是许多学生本身所十分欠缺的且是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必须的。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精品化的课程,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品牌。曾看到有一所学校,开设了一门《三字经》选修课,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外,别无其它作为。《三字经》中所宣扬的东西在现在社会全都适用吗?其中内容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如此开设《三字经》选修课程肯定是有后患的,显然是不妥当的。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分清主次,要学会“弹钢琴”,千万不能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把校本课程盲目扩大,一味贪大求全,甚至认为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不知轻重缓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好坏不辨,良莠不分的现象。
论及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得不提一下与此相关联的学校特色建设和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关于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学校有什么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不少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北京的SY学校、上海的JP中学等,都把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办学的特色亮点予以渲染。必须承认,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群的确是展示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刚性评价与学校特色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尤其是那些纯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方面能否与中高考评价体制相融相生,如何避免它们之间的相抵相克,这还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们去剖析一些先进典型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实际上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破解之策。所以有学者有些过分地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尚未真正改变的情形下,所谓学校特色建设都是作秀而已。这里,我不敢评价那些全国名校的校本课程开设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作秀成分,但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设有没有作秀成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真的还不小。所以,如何把校本课程的开设真正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态,就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走班制。北京SY学校的走班制引来了无数基础教育人关注的目光,到实地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回到自己学校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东施效颦,怎一个“乱”字了得!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行走班制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各具特色的功能场馆和教室。具备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往往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对教室及场馆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其对场馆教室的要求就有明显区别。而且这些特色教室场馆与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室是分开的,一般不要兼用,也不适合兼用。再有,投资一个功能化的特色教室与场馆所需的经费一般也不菲。试问目前有几个学校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推行走班制,这必然会破坏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每到选修课开设的时候,学生的逃课旷课现象十分严重,整个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学校必须要加快与校本课程开设相匹配的有关硬件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甚至一刀切地搞所谓的走班制,其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完全可以想见。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5
一、教师课程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学校对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狭义上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然而,或是先入为主,或是急于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常被理解为后一种形态,其开发过程也被看成是课程编制,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等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活动。“专家指导”“校长领导”“精英教师主导”的开发小组完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工作,这一过程开始于学者专家和少数“精英”教师对问题的研究,然后是开发解决方案,终点是解决方案在大量使用者中的传播。大多数教师实际上还是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扮演着忠实地实施由少数人开发的既定课程的角色。再加之此类校本课程通常都要持续一学期以上,但又不在教育评价范围之内,校本课程非但没有实现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预期,反而导致部分教师的本能抵抗。
二、微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学习方式更灵活更有针对性
微课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让学生时刻学习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3.小步子快跑,让学生跑的更快更稳
研究者认为,在实施大规模课程改革时,“小步子快跑”是一条比“跨越式前进”更为可取的策略:将宏伟的改革蓝图转化为一系列小幅度的、时间分配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能够逐步而迅速地实现改革目标。微课正是“小步子快跑”的一种具体而合理的载体,教师通过开发各种微型课程,在一次又一次由“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构成的螺旋型研究中提升自主决策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微课开发中实现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微课教学是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一般课的基本环节都具备,微课的教学时间也较短,做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选环节,精炼语言,才能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录制成教学视频。这一准备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教学设计、思考、以及成长的过程。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片段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四、评估与反思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