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1

第一章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存在的观点,阐述了四种主流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

第二章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和做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第三章对如何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又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都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存在的观点

大卫•里卡多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当时是针对农业土地产出的研究,后来被学者借鉴到城镇建设的领域,出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城市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学者把这套理论借鉴到城镇建设的领域,出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目前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展开了很多研究。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方面,虽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是大概可以分成四类观点。

一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即在现有的土地上追加成本要素的投入,并以 “集约度”进行衡量。如马克伟主编的《土地大辞典》中对“土地集约经营”词条的解释是:“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在建筑业中, 集约经营则是通过对单位土地面积多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建筑物层数, 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

二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便是追求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以城市土地上的经济产出进行衡量。如毕保德认为,“所谓集约度, 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入资本和劳动越多, 则集约度越高; 反之, 则越低。人们在谈到土地集约经营时, 往往是指耕地, 言及非农用地的很少。非农用地的效益可分为两类: 用于住宅建设的是所建房屋的面积; 用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在于所获经营利润。前一类是实物性的, 后一类是价值性的。但两者集约经营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

三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多维的利用城市的土地。如肖梦认为:“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 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 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

四是认为强调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 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例如,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在1996 年土地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城市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潜力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人均占地有潜力可挖; 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潜力可挖; 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

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为例)

2.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评价方法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统一,因此评价方法成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国一些学者在西方国家常用的一些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另外有些学者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确定一个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后,然后采取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比较分析,最终取得评价成果。还有一些专家将定量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及模型运用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上。以上这些做法逐渐完善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

作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迫在眉睫,为此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了一个标准。

2.2 南通市崇川经济开发区概况

崇川区作为沿海开发城市南通市的主城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功能区域: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和沿江经济带。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是五个功能区域其中之一。这里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磁场的强辐射区,长三角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在2006年中国地交会上,崇川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活力投资区域”。

下面笔者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和做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2.3 程度评价方法

2.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构建了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

2.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因素的权重是度量评价因素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程度大小的指标,评价因素对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影响力越大,权重越大。

指标权重采用特尔斐法确定: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

………………………………………………(1)

式中: ― 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

― 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

n― 专家总数。

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相关指标的权重值。

2.3.3 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

对各指标具体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在明确各指标相关因素因子取值口径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各指标现状值。

2.3.4 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

理想值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取值的标准,是本次评价中最关键的技术要点。因此,我们将理想值定义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达到的水平。

理想值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目标逼近法、挖潜法、先进经验逼近法、发展趋势估计法等。

目标值法是根据国家、区域、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目标,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有关用地标准、行业政策等,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确定理想值的一种方法。

(1)参考规划用地目标,确定用地结构指标理想值

对于评价中涉及的土地开发率、工业用地率,主要是参考《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确定其理想值。

(2)以区域较高水平为依据确定理想值

江苏省经过对各开发区指标现状值进行测算,以区域内较优水平为依据,确定了三大区域各指标理想值的参考方案。这里结合该参考方案,同时,依据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趋势,向同区域内较优开发区水平看齐,以此来确定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指标的理想值。

(3)以管理工作要求确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理想值

土地管理部门对到期用地和闲置土地必须及时发现、及时认定、及时处置。因此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这两项指标理想值确定为100%。

开发区土地开发率现状水平已达到83.17%,随着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提高,开发区土地开发率能够达到95%,因此以此作为理想值。对于土地供应率,根据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均不能达到100%,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经济技术区还存在未供应的土地,在未来几年内由于受到工业用地招拍挂等相关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剩余土地未必能全部供应;二是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开发区内项目引进速度,因此,确定土地供应率理想值为100.00%。

对于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两项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指标,由于开发区土地仅剩70.53公顷土地尚可供应,全部为尚可有偿使用土地69.52公顷。根据开发区未来用地趋势,确定了土地有偿使用率的理想值为100.00%,土地招拍挂率的理想值为100.00%。

2.3.5 指标标准化

为了方便各项指标的数据的比较,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0,100%〕的无量纲数据。本文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即各项指标与同类指标理想值的比值作为该指标的实现度分值,按公式(2)进行计算:

(2)

式中: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

评价指标实现度分值应在0-100之间,当大于100时,该项指标的实现度分值计为100。

按公式(3)进行计算后,得到各评价指标实现度分值。

2.3.6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

以上述计算出的指标实现度分值与指标权重值,按公式(3)计算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

(3)

式中: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

―指标个数。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目标分值按照公式(4)计算

(4)

式中: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

―子指标个数。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的计算采用指标现状分值加权求和的方法,公式如下:

(5)

式中: ―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

―目标个数。

经计算,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F= 88.46。

3 程度评价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88.46,为总体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尤其在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方面的指标分值均在95以上,体现出了较强的集约用地思路。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认为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高综合容积率、建筑系数水平,以更好地集约利用土地。本次评价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综合容积率的分值为91.10,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分值为71.86,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投入产出效益方面,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应向苏南等发达地区更高的标准看齐,因此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值为73.9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值为93.36。

通过对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分析可以看出,崇川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水平不够高,并固定资产投入并不算很强,产出效益也并非很高效,应以最小的土地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水平,减少对土地的新增需求,从而更合理地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笔者认为,作为长三角最具活力投资区域的崇川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如下:

3.1 严格控制城市土地供应总量,提高企业用地的效率

城市土地供应要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实施。按照控制指标建立一个用地投资强度的标准制度,在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行业的规定、用地投资强度的标准制度及总体投资强度等因素来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同时,要坚决严惩一些假借项目建设名义进行圈占土地的企业,发现一例,处理一例,绝不姑息。

3.2 加大批后土地的监管力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城市的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大土地执法检查的力度,加强对供应后建设用地的监督和管理的强度,建立常态化追踪制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实施项目建设,以防土地批而不用,多批少用。在城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定期巡查土地清查工作,一旦发现有企业土地闲置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无故闲置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的,要征收相应土地闲置费;闲置未用满两年的,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重新供应给其它企业;同时,对一些投资强度偏低的项目,不能达到预定投资强度的企业,要求限期追加投资,尽快达到预期投资强度。

3.3 加大进企业的筛选力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优质的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招商引资时,要实现批量盲目引进转变到优质的有选择地引进,以质量为重。一些低科技含量项目坚决不予引、有污染的项目要慎重考虑后决定是否引进,以免对土地利用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现在企业的监管工作,对于一些生产效率不高,投资强度不大,占地面积较多的企业,努力进行调整、置换,争取腾笼换鸟,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用地要求高的产业,着重发展占地少、高科技的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土地大辞典.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1.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产业园区;发展质量;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121-07

产业园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林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商贸加工物流区以及各种具体的产业功能区如文化产业园区等。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对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产业园区特别是工业园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湖北省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为湖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是,湖北省在未来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型增长向内生型增长转变,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大发展,并且应该重点提升产业园区发展的质量。

一、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1.全省产业园区的分布特点

(1)全省产业园区重点分布在武汉、宜昌、襄阳、孝感、荆州、黄冈等6个地区。截止2011年底,湖北省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认定保留名单共141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8家、省级开发区90家、县(市区)级开发区43家。其在全省的地区分布状况,见表1、图1。其中武汉、宜昌、襄阳、孝感、荆州、黄冈均超过了12家,所占比例均超过9%,合计分别占全省的86家和61%,成为全省产业园区的重点分布地区。

(2)全省产业园区重点分布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和湖北省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将全省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省级生态型限制开发区、省级农业型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湖北省141家开发区(产业园区)在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分布状况,见表2、图2。其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均超过了35家,所占比例均超过25%,二者合计分别占全省的83家和61%,成为全省产业园区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分布地区。全省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重点开发区。说明全省产业园区的分布基本上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3)全省产业园区均衡分布在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从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来看,湖北省141家开发区(产业园区)在全省的地区分布状况为武汉城市圈71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70家。它说明全省产业园区在发展战略区域中的分布也是基本平衡的。

2.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湖北省产业园区在全省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对于拉动或者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10年全省产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开发强度和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园区成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GDP、税收、就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来源(见表3)。全省产业园区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省产业园区成为全省GDP的最大来源。2010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15967.67亿元,其中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生产总值为6183.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72%。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1623.12亿元,其中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3483.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36%。

(2)全省产业园区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强,是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主力。2010年湖北省总从业人员为3645万人,其中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从业人数为296.4万人,占全省总从业人员的8.13%。

(3)全省产业园区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区。湖北省产业园区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对全省其他地区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有较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0年湖北省各级各类产业园区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29个。在全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二、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全省产业园区高技术企业(1329个)占园区工业企业数(19030个)的比例仅为7%。这说明,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来自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技术的支撑还不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有待大幅度提高。

经过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湖北省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管理)乱、(技术)低”,园区发展质量在总体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

1.产业园区占用耕地多,开发强度偏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高

一方面,全省每个市(县、区)甚至有的乡镇都设立和建设产业园区,各个产业园区在开发前一般都是农村耕地甚至为良田。在规划为开发区后征用耕地,并建设开发区,形成开发区建设热潮。产业园区大面积地占用农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多数产业园区侧重数量增长或者规模扩张,开发强度偏低,全省各经济开发区的建成区占开发区总规划面积的比例较低,单位土地产出较低。2010年,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批准的规划总面积为1825.6平方公里,实际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仅占总规划面积的60.8%。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管理范围19217平方公里,其中102平方公里为新开发区域,然而建成区仅为40平方公里,只占开发区总面积的21%。2010年全省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483.2亿元,实际单位开发面积(平方公里)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21亿元,与上海、北京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实际单位开发面积(平方公里)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60.1亿元、464亿元相比,湖北产业园区的开发强度和产出效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开发面积、税收/实际开发面积)明显偏低(见表4)。

2.产业园区分布散乱

全省141个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分布于全省各市县州,全省17个市州都有国家、省级或市县区级的开发区,全省开发区呈现星罗棋布的分散分布状况。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武汉市有18家各级各类开发区,宜昌市、襄阳市、孝感市、黄冈市均有14家开发区,平均每个市的开发区数量为8.3家。在全省范围内大量设立各级各类开发区,甚至在不具有条件设立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地区如鄂西南鄂西北的山区、三峡库区等生态型限制开发区也批准建设开发区。使经济开发区呈现较为散乱的分布状况。这说明全省经济开发区建设缺乏有序的总体规划,它不利于全省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有一部分经济开发区设立在农业型或者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内。这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要求相冲突。根据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在限制型开发区范围内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然而,表2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在湖北省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内有28家经济开发区,省级限制开发区内有27家经济开发区,在限制开发区内设立的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占全省开发区总量的41%,比例明显偏高。一些山区县在缺乏成片建设经济开发区的条件下,将批设的经济开发区办成“一区多园”,将工业分散到各个乡镇,形成“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的状况。

3.产业园区人才缺乏,高技能劳动力明显不足

湖北省科教、人才、智力资源在全国有较大比较优势,特别是武汉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湖北省各类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失却非常严重。形成了教育大省、科技大省反而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湖北省人事厅抽样调查显示。2005-2010年间全省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分别是引进的6.45倍和4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骨干力量因此而减少了50%。这使湖北省产业园区长期面临着人才缺乏、高技能劳动力明显不足的困境。

4.产业园区的产业技术含量较低

从总体来看,湖北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电子通信、机械制造、汽车、食品饮料、物流、包装、生物医药、旅游等产业。这说明全省经济开发区中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而需要大幅度提高。从产值和企业数量来看,全省经济开发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占比均较低。2010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7%,部分市州的比例仅为3%。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工业大省,在全国产业转移进程中承接了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从行业门类看,不仅有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纺织业、服装鞋帽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有化学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虽然承接转移的产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大部分承接转移产业还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承接转移的少数高技术产业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部门或者环节,研发等核心部门并未转移到湖北省。例如,2011年“富士康”落户武汉,建立了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引进大量生产线,但是其研发中心仍然设立在北京,武汉地区并无研发中心。这使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成为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组装园而非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业园。

此外,部分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了与园区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产业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进入工业园区,不可避免地给湖北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的负担,成为产业园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阻碍。

5.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湖北省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总体上是较弱的,多数经济开发区均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产业园区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量占全省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7%。二是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外,全省产业园区中的多数企业缺乏或者不具有研发能力,少数企业虽然掌握了创新技术,但是其专利成果和创新技术未能与生产紧密结合,未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例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所创造出的产值,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大。湖北省产业园区内企业申请的专利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能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并形成有效的研发队伍的企业很少,这使得湖北省产业园区内的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能够依靠低廉价格、薄利多销的策略而不是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取得市场份额。

6.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有待调整

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兴起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政策的强力推动,各类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使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政策的作用超过了规划的作用,规划原则往往屈从于政策目标而使规划约束力逐步递减或者规划科学性下降。一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与湖北省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全相容,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济开发区设立在限制型主体功能开发区内。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限制开发区内需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的保护。以工业发展、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与整体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相悖。需要调整相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二是产业园区的现有规划落后,缺乏战略规划,产业配套、制度配套及机制配套工作还不够细致。一些产业园区在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求,这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大阻碍。

7.产业园区体制机制不完善

湖北省各地产业园区的管理,一般是将传统行政体制移植到产业园区,建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为政府对园区的直接派出机构或者全权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使园区管理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机构膨胀、人员增多、职能细化等现象,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产业园区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管理体制离产业园区“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有距离;管理机制所形成的“强政府、弱市场”导致园区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园区产业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此外。产业园区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园区投资政策、融资政策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支持力度稍显欠缺;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劳动力流失较大,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成为湖北省各个产业园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基本思路

湖北大跨越需要大园区、大产业、大企业的支撑,更需要强园区、强产业、强企业的支撑。建设强园区,重点是促进园区由追求规模、速度的外延增长向追求结构、效益的内涵发展转变。着力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

1.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来实现湖北省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有助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助于推进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求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因而,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2.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化的要求

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化强调要坚持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湖北省明确提出了力争5年内实现金省工业规模和效益翻番,工业增加值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而实现转化的关键在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是园区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园区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化必然要求产业园区超前实现由数量型园区向质量型园区转变,要求产业园区的发展超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需要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因而,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化的基本途径。

3.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途径

湖北省政府提出要把“两圈一带”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来部署,作为一个系统来推动,促进两圈互动、圈带融合。湖北省的发展规划提出需要加快“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促进武汉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荆州振兴崛起;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山区城镇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各地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途径。

4.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要想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由大产业支点和强园区支点共同组成。这必然要求湖北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主动参与或者主导武汉、长沙、南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构建,重点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支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全面推进与湘赣城市群的对接。其重要途径是湖北加强与湘赣的产业对接和园区对接,努力建设中部崛起的大产业支点和强园区支点,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然,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作为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湖北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主要建议

1.严格控制现有产业园区开发面积。加大工业园区开发力度,提高开发强度

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提高产业园区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园区提高发展质量。

一方面,要明确规划开发区的合理规模。严格控制现有产业园区的开发面积。近年来,湖北省出现了“开发区热”,各地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成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最大原因。一些地方为了突破原有的开发区土地规划,采取各种不合理甚至非法途径圈占耕地。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要从规模扩张和速度冒进转向质量型发展,就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证基本农田面积。现阶段,除了重大工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之外,在全省范围内应该暂时停止增加经济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减缓“圈地”进程,不能让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占用更多农用耕地。

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园区开发力度,提高园区开发强度,保证园区单位土地开发面积上的投资和产出有较大幅的提高。严格执行园区投资密度和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并逐步提高该类指标标准,同时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和有实力投资商,加大土地开发强度。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各类政策支持,改善园区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园区企业技术创新,保证单位土地开发面积上的产出的有效增长。

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加大对开发区用地的清理整顿。促使各地开发区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对在规定时间未能开工建设的一般工业项目进行审查,坚决采取收回土地的措施,促使园区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制定开发区厂房建设规范,要求园区兴建多层厂房,鼓励中小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以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2.鼓励园区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园区自主创新,建立园区健全的创新体系,促进园区实现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引导园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和高技术企业集群,大幅度提高园区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引进或者推动园区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推动高技术的产业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资金主要流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加大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政策引导力度,放大“高地效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高技术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对于产业园区的新上高新技术项目。要在研发资金、人力资源支持、项目融资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壮大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集聚到园区配套产业链上。第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转化科技成果,加快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和品牌产品。第四,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以园区骨干企业为核心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湖北地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发能力。

3.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只有产业园区成为人才集聚区、创业区,才能使园区成为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从而使园区成为创新区。这要求湖北省各地加大产业园区科技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园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创新要素。关键是要创造优质的投资创业环境,为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型、创业型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创业和安居条件,例如为园区科技型创业给予有力度的资金支持。第二,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和天使计划基金,为新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帮助高端人才设立实验室、技术检验机构。第三,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科技队伍、管理队伍、职工队伍的建设,形成尊重和重视人才的氛围,形成各类人才的集聚效应。

4.引导和增强产业园区之间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战略交流与合作

湖北省产业园区之间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在空间上包括三个层次:湖北省内各个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与(鄂湘赣)“中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按照产业链、资本链、技术链、企业组织链要求,加强项目、科技、人才、管理合作,有利于合作方产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武汉“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战略合作、正在规划中的荆门(屈家岭)“中国农谷”将与美国加州纳帕谷的合作,将促进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开放,推进园区的国际化。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从湖北省内来看,增强产业园区之间的战略合作。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建立合作园区的互动机制。由直接合作(协作)双方(多方)的园区政府牵头,动员双方(多方)园区管理机构,共同建立湖北省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联动机制。鼓励双方(多方)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的长期或者短期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要鼓励和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对省级开发区、县(市区)级开发区的技术、人才援助,提高国家级开发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辐射与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综合优势,引导其加强对湖北省重点产业园区的科学建设与现代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湖北省鼓励全省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进行企业(资金或者股权)联合、技术转让、管理援助、联合研发、产品定向采购、服务承包、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第三,需要建立合作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可以按照“离岸”和“飞地”原则,建立“离园”、“离区”,鼓励在全省产业园区之间相互建立各自工业园区的分园。为了鼓励国家级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引智向省市级开发区流动,各个园区分园的工业产值在园区生产总值核算时划归其原来所在的工业园区所有,其税收依共享原则按照一定比例在主分园区之间进行分享。

5.促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职能

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湖北省各地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职位的复归主要表现为应补充具体职权,如增加或强化管理委员会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战略管理、综合协调、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加快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一,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对产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调整和完善现有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理顺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职责,构建授权到位、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其二,在机制方面,主要创新产业园区融资机制,将产业园区资金来源由政府资金、政府引资为主转变为市场化资金为主。这要求园区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园区开发资金,例如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及开拓金融租赁渠道;同时,发挥产业园区政府在融资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定期组织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园区企业沟通合作,为银行和园区企业搭建银企战略合作平台。

6.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修改“经济开发区条例”

湖北省各个产业园区规划应根据“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立足各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合理的园区发展定位,修改和完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各园区应该客观分析园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劣势,立足各自的经济社会环境。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各园区在发展中要明确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壮大和延长。应在全省范围内引导各地产业园区制定各自主导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整体考虑不同园区规划方向,尽量实现资源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促使各个园区产业发展与“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规划相配套。

同时,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全省产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从单一性、专业型向多元化、综合型转变,结合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的思路。推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促使园区发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是1996年公布实施的,因而有必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进行适当修改。开发区应当将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未来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开发区的发展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为此。“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应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即在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内设立的产业园区,应该符合该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在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经济或现代农业经济,严格禁止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进入,对已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进行改造或者淘汰或者外迁。对于不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应该按照该类型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调整园区产业结构,重点转移或者淘汰不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大力引进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通过修改完善“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引导园区的产业发展和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促进园区所在区域实现其主体功能的主要推手。

7.修改完善开发区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合理引导开发区注重发展质量

《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是各个开发区管理工作的“指挥棒”。但是该“指挥棒”与建设质量型园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需要尽快修订完善。主要通过对《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中有关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修改完善,合理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由注重发展规模转向注重发展质量。主要建议包括:

第一,将《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第四条中有关四个发展目标(“经济规模”、“发展质量”、“速度效益”、“投资环境”)的“权重比值为5:2:2:1”调整为“权重比值为3:3:2:2”,即更强调发展质量和投资环境指标的权重。

第二,建议对《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具体修改的权数和指标,见表5所示。

8.加强对全省产业园区的宏观管理,促进开发区提升发展质量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3

编制《市“十二五”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工业平台空间布局现状,结合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产业优势,统筹考虑全市环境承载能力,有效配置资源要素,使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层次化,更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有利于集约节约工业用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基础与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工业平台布局现状

至“十一五”末,全市共设立各类工业平台17个,其中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园1个、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15个。各平台分别位于全市16个乡镇街道,且主要分布于以320、330国道、杭新景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沿途区域,横贯东西,东起钦堂、乾潭工业功能区,中段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经济开发区,西至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基本形成了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主的工业空间框架。

2、工业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末,全市17个工业平台已开发面积约28596亩,累计开发投入约23.6亿元。入区企业共701家,入区企业总面积约18471亩,其中竣工投产企业564家,属规上企业33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0.8%。2010年入区投产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约25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50%。“十一五”期间,投产企业亩均销售产值214万元,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75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向工业平台集聚的势头日益强劲,块状特征和集群化趋势逐渐明显,工业平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凸显。主要体现在:

(1)工业平台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平台。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区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总量的44.3%、46.37%和50.4%。2007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100多亿元,到位外资近2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平台实际到位内资和外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和50%以上。

(2)工业平台对全市城镇化进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街道及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向城镇集中,拉开了城镇总体框架,促进了新城形成,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如经济开发区通过扩容提升,带动了寿昌新城发展,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平台;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梅城、下涯等乡镇跨江发展,促使大城东新城的形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间布局散,规模难以做大

目前,市工业平台仍按乡镇(街道)属地设置,主要分布于全市各乡镇(街道),呈现出“散而全、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不利于全市工业集聚发展以及做大做强。

(2)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功能弱

除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之外,其它各工业平台之间产业混居、产业同构、产品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错位发展不明显;单个工业平台内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集群效应差,特色不明显,以区域经济特色和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工业平台未成气候。

(二)工业平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1)大经济圈的构建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为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主城区着力打造都市经济,加大“退二进三”的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为市承接市产业梯度转移,做大做强工业平台创造良好条件。

(2)区域交通运输格局改善

随着杭黄高铁、杭建衢铁路、临金高速、新安江—富春江—兰江航道疏浚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现,有利于市对接、温州、金华和衢州等周边经济圈,接受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入驻市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3)“工业强市”战略持续贯彻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工业主导地位,明确提出到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为做大做强工业平台赋予新的重任,提出更高要求。

2、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先天不良后天不足

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建设用地资源先天匮乏。工业平台建设受丘陵地貌土地分散这一自然特点制约,在空间拓展上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土地指标紧缺,土地执法趋严,对工业空间布局和平台扩容提出严峻的挑战,土地供求矛盾在“十二五”期间会更加明显。

(2)环境承载严格受控,产业调整压力巨大

市地处钱塘江流域上游,属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承担为下游群众提供优质水源的重任。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产业导向,工业项目可选范围缩小。“十一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内入驻企业主要以能耗高污染大的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严重,“十二五”期间,市必然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3)周边县市快速发展,工业增长相对严峻

目前,市工业平台无论是区域规模、投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与省、市要求以及周边兄弟县市对比,差距较大,所处排位相对偏后,现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同级开发区中名列末位。“十二五”期间,市要加快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预留足够的工业发展空间。

三、规划依据

1.市城市总体规划;

2.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市市域总体规划;

4.市生态功能区规划;

5.市沿高速公路产业带发展规划;

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8.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9.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10.市“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

11.市各街道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各街道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建设大平台、扶持大产业、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抓手,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整合“一区一园四区块”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要素,努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区域联动发展、基础配套完善的工业空间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平台集群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注重衔接,统筹协调。加强与省、市以及市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统筹协调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建设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等问题,妥善解决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使全市工业与其他产业、城镇社会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2、突出重点,完善配套。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工业空间布局重点区域,集中土地、资金等有限资源要素向重点平台倾斜,在全市搭建产业布局合理、地位主次分明、建设规划有序的工业空间结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工业平台;同时,充分考虑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需求,培育提升具有潜在发展力的工业平台。

3、生态优先,集约用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集聚区域。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坚持挖掘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缓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加强亩均产出、投资强度、容积率等企业用地指标考核,提高土地、水、矿产、电力等资源的利用率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4、彰显特色,错位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化园区,推动各园区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关系,避免产业“同构”现象,在全市逐步形成既统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产业层次分明呈梯度化发展的工业网络体系,增强工业平台的产业集聚集群能力和全市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通过工业平台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工业用地空间。“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工业用地不少于1100公顷(即16500亩);新增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新增入区企业200家以上,其中至少新增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达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争取工业平台销售产值突破7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70%以上,亩均销售产值不低于380万元。

五、空间布局

(一)总体框架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以经济开发区和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由白沙—更楼、乾潭、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共同组成的“一区一园四区块”的工业空间布局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各类工业平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初步建成产业层次分明、特色彰显、联动协作的工业空间格局,有效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二)发展路径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以产业链、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顺应现有“一纵两点”的产业格局,全面实施“中优、东融、西拓、南延”策略,引导产业加快向“一区一园四区块”集聚集群,做大做强主平台大平台,做精做专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市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一纵:以境内320国道为主线,加速提升该线中心段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优化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积极拓展东西两端的乾潭和大同工业功能区,培育挖掘杨村桥工业功能区空间潜力,沿该线向东、西两端扩展,分别与乾潭、下涯工业功能区相衔接,初步形成连片发展的态势,建构一条“纵向”的工业分布带。

两点:分别沿330国道和规划中的临金高速公路两条短横线,重点打造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助推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建构市西南部和东南部两个工业分布“点”。

中优——优化“一纵”的中段区域,该区域包括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白沙—更楼、洋溪及航头工业功能区,属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高地,成为体现产业优势,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经济增长极。

以新安江主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的城市新型工业;航头工业功能区向东扩展逐步融入经济开发区,加大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积极落实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规划,形成开发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市工业主平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

东融——深化“一纵”的东端乾潭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为承载市产业梯度转移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做好杨村桥工业功能区扩容规划工作,沿320国道逐步向东发展,初步形成与乾潭工业功能区衔接一体的态势。

西拓——推进“一纵”西端大同工业功能区的扩容进度,成为西部工业大平台,对接温金衢经济圈。

南延——延伸西南和东南“两点”,建立与金华商圈联动的纽带关系。利用临近义乌经济圈优势,加快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市西南部工业发展的主阵地。抓住临金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契机,做好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预备打造东南工业发展新领地。

六、发展重点

根据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及策略,优化整合全市17个工业平台。将整个工业空间划分为三大层次:一是重点提升平台,即“一区一园四区块”。这类平台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加快推进空间扩容,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工业主平台形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培育开发平台,即杨村桥、航头、大洋工业功能区。这类平台空间发展潜力大,在“十二五”期间作为培育对象,是着眼于市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为后续工业经济增长提供空间保障;三是一般发展平台,即梅城、下涯、洋溪、三都、钦堂、李家、莲花工业功能区。原则上对这类平台不作空间扩容要求,以现有产业为主,强调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重点完善园区配套建设,美化园区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各层次空间建设规划如下表所示:

“十二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分类及建设重点规划一览表

园区类别园区名称功能定位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十二五”建设重点总规划面积

(公顷)其中:

工业

用地

(公顷)“十二五”新增工业用地(公顷)涉及地域基础设施投入

(亿元)2015年入区企业累计数

(家)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

一、重点提升类(6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机械)制造、日用轻工、建材冶金53601167300寿昌镇、更楼街道和航头镇部分区域1010080园区主干道、青田畈主干道、110KV卜家蓬变、铁路货运站迁建工程、寿昌江和童家溪整治工程、滩下路、机场路、江滨路改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卜家蓬及青田畈区块建设马南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国家级试点基地(拓展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电器、轻工制造、生物工程1352592220马目、五马洲、南峰10100220建设8公里主次干道、五马洲大桥、110KV马目变及到园区企业专线、五马洲污水厂二期、工业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白沙—更楼功能区新安江区都市工业集聚区、水产业基地水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8026740新蓬、朱家埠13530有机硅区块三期和水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主干道、水、电、污管建设,环境绿化提升。更楼区91072540后塘、湖岑畈、黄岙、新市、张家(于合)12825调整相应区块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园区控制性详规,完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10KV更楼变建设。乾潭功能区东部窗口工业主战场、机械制造及五金工具特色园区轻工机械、五金工具、家纺667533133新程村、万龙村、乾一村、陵上新村、沛市村、后山村220090五金工业功能区扩容500亩,城中工业区扩容4392亩。自来水厂主干道延伸工程及绿化和路灯安装;各区内道路工程、绿化、路灯、管网建设。大同功能区西部工业发展大平台碳酸钙、农产品深加工350300120草坪山26050“三横三纵”园区路网建设约6800米,并配套自来水、雨水、污水管网6800米;园区绿化约200亩。大慈岩功能区西南部工业发展主阵地建材、粉末治金、轻工机械630417120湖塘、檀村25030完成园区内道路建设,总长3500米;完成石柱源水厂及供水工程,管网长12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长10公里;完成园区给排水、污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站和排污管道)、通信、燃气、照明、河道改造等等

二、培育开发类(3个)杨村桥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和新兴区机械制造、家纺、水产业33222060绪塘村、上山村、官路村、杨村桥、岭源村、十里埠0.85040建设园区道路2600米、排污管网3000至5000米,防洪坝1000米、桥梁一座。大洋功能区化工产业拓展区精细化工、家纺53014616大洋村、胡店、三河0.253040新建园区道路1000米,路面硬化1500米,自来水、污水管网各500米,路灯安装。航头功能区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先进机械制造13711533大店口、彭家0.253027大店口区块2000米道路建设;排污及供水管道延伸,污水处理站建设。

三、一般发展类(7个)梅城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低压电器、家纺150080033顾家、龙溪0.33025征地和平整300亩,道路500米,及排水排污管道500米下涯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化工、建材、橡胶、低压电器、印刷1501500下涯、乌驹市、春秋村0.350100区内道路、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完善洋溪功能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发、文创、农副产品深加工20014720友谊村0.94030农产品园区杆线迁移,自来水工程建设,堤坝建设1000米;新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道路3650米。三都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钢铁铸造、电器开关、家具家纺、食品加工、伞架加工1331336松口村0.25020园区内水、电、污管网建设、环境绿化提升钦堂功能区碳酸钙产业基地碳酸钙、PVC管材1209010谢田村蒲田村和大溪边0.16015征地和平整150亩,道路300米,石坎800米,排水排污1500米,高压电缆300米李家功能区轻质碳酸钙基地碳酸钙、建材100833上前山0.12018道路硬化600米,排污管道400米,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等莲花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家纺50503昂畈村、莲花村、戴家村0.1405莲花村功能区内盛华路至莲花溪的道路建设、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合计128015935115731.3973845注:规划范围中的“总规划面积”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是指各级各类工业园区长远性规划面积,不是指“十二五”期间的规划面积。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充分认识工业平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改、经发、外经、国土、建设、环保、林业等部门各负其职,做好入区项目立项报批审核和选址引导等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防止无序布局。财政负责监督市级财政投入和融资资金,建设、环保、交通、供电负责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抓好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工作,凡新建项目一律按照空间布局规划定点选址。

(二)树立全局观念,加快空间布局调整

各乡镇(街道)树立全局观念,探索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减少“散、小”工业区块数量,加速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调整。既扩大市工业平台总体规模,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又降低工业平台建设成本。

(三)落实扶持政策,保障资源要素供给

制定和完善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财力、人力、地力等资源要素供给,支撑工业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在节能技改、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土地指标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开发区;大企业;产业倍增

一、河北省开发区现状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河北省已建成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56家,其中包括两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建成100个产业聚集区,其中中心城市25个、县城58个、特色镇17个。从商务厅获悉,2013年1-3月全省开发区(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再创新高。工业增加值1245.14亿元,同比增长30.6%;工业总产值4458.04亿元,同比增长36.5%;财政收入213.17亿元,同比增长7.5%;外贸进出口4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出口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同比增长3%;引进省外资金386.5亿元,同比增长9.7%;基础设施投入113.08亿元,同比增长126.8%;固定资产投资842.17亿元,同比增长4.8%。

(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根据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第一条规定:“为实施科教兴冀战略,促进和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建设,推进高新区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因此,不同地区的各类开发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将各类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如2012年12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四家升级开发区(园区),即:元氏经济开发区、灵寿经济开发区、高邑经济开发区和井陉经济开发区。这新增的这4家省级开发区中,元氏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为化工 、机械制造与加工、轻工、仓储物流,正在形成循环化工、精密机械特色产业聚集;灵寿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形成了轻工服装纺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仓储物流四个功能聚集区;高邑经济开发区包括城东工业园区和凤凰山开发区两部分,正在形成新型建筑陶瓷、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聚集;井陉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为煤炭洗选配、仓储交易、物流等。

(三)大企业聚集

河北省开发区在吸引企业入驻方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即:在执行现行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贡献,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河北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项目提供企业创新发展资金支持;在土地、税收、通关、结汇、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在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乃至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供一条龙服务。

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聚集了我国最大的齿轮轴、凸轮轴毛坯制造基地,楔横轧企业中建设最早、质量最优、规模最大的河北东安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制药工业50 强的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自主创新能力最强、产品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专业生产的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档纱线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中国规模最大的金刚石工具制造企业的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国际GMP标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现代化模块式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基地的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液晶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的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我国目前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骨干研究所之一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二、河北省开发区发展研究

开发区作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顺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应紧紧抓住国际产业优化升级的趋势,依靠自主创新的力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开发区产业竞争力,努力成为引领河北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因此,应分期分批有侧重的实施发展计划。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开发区应大力发展总部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业。加快各地开发区建设商务区的规划,集中培育发展总部经济,起到辐射和带动效应。另外,还应鼓励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总部楼宇,积极引进企业设立总部,推动开发区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快建设物流基地建设,搭建集内河集装箱码头、仓储、保税、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平台。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引进的力度,完善金融网点布局,优化信贷结构,扶持发展各类金融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

与此同时,开发区也应优化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生活业。如重点建设商业综合体、商业特色街、精品城等项目,加快商贸配套建设,发展连锁商业模式。另外,开发区应配套的培育发展会展会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等创新业。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开发区发展的重点。如:包括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风电装备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新能源产业;包括特种纤维制造、新型化工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等的新材料产业;包括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服务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和网络及运营服务等的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实施开发区经济总量倍增计划,河北省科技厅,2013年03月25日

[2]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河北省科学技术厅,2002年3月30日

[3]中国开发区网,http://.cn/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5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中心城区重大产业推进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着力打造全国“机械工业城”的总体目标,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机电企业集团和与其相配套的企业群体,建成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机电产品生产经营集散地,形成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电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工作思路

鉴于20*年7月,经省经贸委批准,授予*经济开发区为省级机电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已将开发区建设工作重点放在机电产业上。今年,我们工作重心将在建设省级机电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提升到着力打造全国“机械工业城”的目标上,切实加大机电产业推进工作力度,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呈现出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新局面。

1.注重机电项目的招商引资。从“招商引资”转为“招商选资”,组建机电专业招商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产业招商。同时,在引进机电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落户时,重视带动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随之跟进。

2.采取有效措施做强做大现有机电企业。近期内,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深入到中心城区的机电企业调查摸底、建档造册。然后制定措施,分类帮扶。一是对生产经营较正常机电企业,帮助其增实力、抗风险、求发展。二是对停产半停产企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诊断”,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将其激活。从各方面创造条件,让开发区的“土壤”和环境促成企业快速发展的效果日益凸显。

3.打造全国“机械工业城”。在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机械工业城。

三、工作任务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推进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按照“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积极跟进一批项目、精心策划一批项目”的要求,集中精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打好新上项目的争夺战。近期,重点办好以下机电项目的落户筹建工作:

(1)*港华车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美元,生产折叠式旅行车。

(2)江西亿丰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总投资1.1亿元,第一期工程投资3200万元,生产为机电企业相配套的精密铸铁件。

(3)江西丰蓄电子科技园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生产电子产品。

(4)*龙腾机械电气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生产机械电气产品。

(5)宝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生产数码相机。

(6)深圳市东维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生产电子产品。

(7)星际集团,计划投资1亿元,生产警用器材。

(8)组织11支专业招商小分队,计划引进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项。

2.打好激活现有企业的攻坚战。促进现有机电企业的发展,是产业推进工作主体,激活现有企业,是我们开展产业推进工作的主战场。

(1)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宜工、先锋、长青、风动等大中型机电企业资产存量,使其生产要素逐渐发挥应有的效能。力争盘活现有资产3亿元以上。

(2)增强现有企业活力。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大型骨干机电企业。当前重点扶持江特公司、六和电子、三龙电器等分别形成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

(3)开展项目的分析论证和策划包装,建立完善机电项目库,组织一批优质项目开展招商。

3.打好经济开发区规模扩张战。

(1)做好产业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按照《意见》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对原有的《机电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更加明确,使其更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拟定“全国机械工业城”的建设方案。采取外出考察机械工业城建设经验、主动争取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组织专家论证等方法,力求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3)抓紧办理经济开发区新增用地的征用和建设,确保新上项目的实际用地需求。

四、工作要求

机电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务必形成共识,创新思维,完善举措,合力推进,务求实效。

1.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深化对《意见》的认识。深刻理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果断决定建立*中心城区重大产业推进机制,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发展推进机电产区,是加速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发展推进产业的工作中做到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2.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工作组的成员单位在努力完成本身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和工作组临时布置的任务外,还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能,做好产业发展推进的有关工作。具体要求是:

市委统战部:负责做好广纳客商,以商招商和产业招商的宣传工作。

市国资委:负责做好激活现有机电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和机电企业的融资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企业所需员工的推介、培训;及时调解劳资纠纷;维护投资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工作。

市民营企业局:负责做好对有关产业法规的宣传监管和企业发展的相关促进工作。

市外经贸委:负责指导企业产品出口、设备引进;为企业提供机电产品的内外贸易信息;培育壮大一批出口支柱企业等工作。

市政府驻上海、厦门、深圳、南昌办事处:负责收集、传递相关产业发展的信息;协助办理本市部门、企业在所驻城市开展的经济活动。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做好机电产业发展推进的牵头工作,负责工作组办公室的组建与主持日常工作。

袁州区政府:负责配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做好机电产业发展推进的牵头工作和协调、服务工作。

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6

悉数祖国大好河山,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溪池潭湾比比皆是。而以“潭”闻名的无外乎南北两潭,南即日月潭,北则净月潭。净月潭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首处,更精确地说它正是那雄鸡炯炯有神的“明眸”,一泓潭水折射的是大千世界,深蕴其中的更是别有洞天。因有净月潭,才有开发区。因潭而得名的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恰像那波光粼粼的潭水充满无限生机,在四季交替、时空转换中精彩演绎时代的乐章。

一组不能不看的“快跑级”数字――349亿

“净月潭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结构体系,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如是说。

国家环保总局曾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肯定,认为它在“生态是创立旅游经济的根基和资本;环保是发展旅游经济的运行规范和标志;效益是验证旅游经济成果和质量的标准”三个理论体系支撑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之路。

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要为长春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承担经济发展的“领跑”任务,担负东南部新城区建设职能,履行壮大旅游主导产业职责,完成优化城区高质量生态核心区的使命,创建发展区域农业科技基地,成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先导。

截至2004年底,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共引进建设项目510项,实际利用内外资190亿元人民币;大专院校和重点科研所发展到18家,承担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61个,省市级科研项目46个;旅游地产构筑了长春市房地产业的“东南板块”。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亿元人民币,全口径财政收入22.5亿元人民币。开发区经济在过去9年间年均递增51%。

2004年末,全区企业发展到1262户,其中规模以上102户,上缴税金占工商税收总额的70.3%。在全省44个省级开发区中,主要经济指标均列首位;与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7位,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3位。

从经济构成看,2004年末三个产业比重为5:31:64,与1995年的20:64:16相比,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不可同日而语。对于经济发展起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旅游休闲业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6.8%,文化教育科研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高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9%、19.2%、12.2%、11.4%。

旅游休闲产业作载体,科教文化产业提品味,房地产业聚人气,高端产业创效益。四大产业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使上面这些略显枯燥的数字生动起来。

变“快走”为“快跑”,使净月开发区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确定的目标,设想的发展速度是20%到30%,实际上经济年均增长51%,财政年均增长64%。地区生产总值由原来的2.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去年的100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由原来6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去年的6亿元人民币。

一支不能不夸的“优秀级”团队――发展局

“净月开发区就是市里派几个机关干部,领着一帮农民在建设山水型新区。”开发区成立之初,时任长春市长的李述幽默地描述开发区队伍。当初,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是由主任和4名50岁以上的机关干部为班底组成的干部队伍,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格局,即:“三农”管理型干部多,城市规范建设管理型干部少;行政管理型干部多,经济管理(特别是懂资本运营)型干部少;专业单一型干部多,适应全面开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少。然而,1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区看到的分明是一支年轻、精干、专业、务实、高效、创新、诚信的新型管理团队。工作人员181人,平均年龄37.1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0.9%。

发展才是硬道理。净月开发区的机构设置有一个特点,都叫“发展局”,不叫“管理局”,现在,所有开发区的干部都没有公务员身份,也不算事业单位编制,统称工作人员,全是聘用制,工资和绩效挂钩,收入能多能少,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他们几年间不惜花费2000多万元对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新进人员,实行“逢晋必考”。干部晋升也要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体制创新方面,提出“内部管理企业化,外部管理社会化”;机构设置上,坚持“两少三高”原则,即机构少、人员少,文化素质高、工作效率高、工资待遇相对高。

随着开发建设的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考验着开发区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近几年,开发区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

“对农民的安置,不能仅仅局限于土地、房屋拆迁的安置补偿费用。”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表示,“一般一个农民得到的安置费充其量也就保证十几年的生活费用,坐吃山空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为此,开发区从建区以来,就一直加大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投入,探索安置途径,拓宽安置渠道。迄今为止,整个开发区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人次,促进自谋职业1.5万人次,介绍外出打工1.5万人次,另外还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1.2万人次。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局,采取各种办法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仅2005年就安置农民就业8347人次,其中劳务输出4069人次。

在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开发区人大量辛勤的劳动。据统计,在需要安置的人员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6%,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更是只有1.1%,92.4%的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同时,长期以来,开发区所辖乡镇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区各级劳动部门上下齐心,逐步形成了“依托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制度,强化三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这种严格、系统的管理,开发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自1999年以来,连续六年被长春市人民政府评为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开发区不仅是在搞经济建设,更是在创建新的政治文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家组对开发区考察后,曾作如此评价。

一处不能不赏的“桃园级”仙境――净月潭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34年,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景区已通过ISO9002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南部,占地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风景区内潭水碧透,林海莽莽,山岭纵横。

净月潭地处长白山麓向西部草原的过度地带,地貌呈低山丘陵状,有山峰119座,横跨长白山、内蒙古、华北三个植物区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起伏的群山绵延成纵横的山谷,将一潭形似弯月的碧水环绕其中。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与山、水、林相依的生态景象,构成了净月潭四季变幻的风情长卷。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分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贸服务、生态保护等区域。森林深处开辟的“森林浴场”,由于林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市区的400倍,每年都吸引大批的观光游客来此享受“天然氧吧”。净月潭风景区内有长为1316米、落差88米的空中索道,有1616米的世界最长的六管式滑道,已经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36个打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由美国JMP公司著名设计师马克设计、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森林山地形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之中。2005年末,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总长度7200米的高尔夫主球场,以及配套的会馆和别墅区已全部完成,是广大高尔夫球爱好者和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占地5万平方米的初、中、高级越野雪道4条。乘索道看松涛拍浪,坐滑道穿茫茫林海,挥杆享受森林高尔夫,踏雪板在雪原中飞旋驰骋,人们在大自然中纵情挥洒,好不惬意!

自然赋予净月美的色彩,净月为自然梳理情之神韵。随着净月潭冰雪旅游区、嬉水娱乐区、野生动物园、科普教育区、森林休闲区的建设,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冰雪的理想去处。

经过10年努力,净月潭的生态旅游也已成为长春市、吉林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一张名片。2004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6.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区GDP的26.8%。 预计200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可实现37亿元人民币。

一个不能不信的“神话级”传奇――大发展

其实,净月潭的旅游资源从1980年就开始开发,并成立了净月潭风景旅游区。1992年又成立了净月潭森林旅游城。当时长春经济是想靠“两城两区”四轮驱动,就是汽车贸易城、森林旅游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到1995年8月,旅游城几乎没什么起色,这主要是当时体制不顺:森林归林业局管,水资源归水利局管,土地归郊区地方政府管,他们各自为政。1995年8月,市里出台了20号文件,决定撤销森林旅游城,成立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用开发区体制来发展长春的旅游经济。1995年,全国还没有人提出旅游经济的概念。当时,长春市委研究室花了3个多月时间,到全国几十个地方搞调研,就是没发现“旅游经济开发区”。事实证明,开发区的体制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10年来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10年后的今天,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独特发展模式,先后引起了国家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曾专门组织课题组开展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专题研究,认为该开发区不只是圆满完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而且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上有创新。

“他们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示范区的创建,变成了全方位的生态政治文明变革,通过这场变革,不仅探索了旅游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组成体系,而且还初步建立了一个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命名树立了坐标,为开发区实现自己的使命确立了立区之本,为把旅游变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找到了载体。”课题组的专家这样评价道。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在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后,通过四点结论盛赞开发区取得的成绩:规划先行,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开创了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效整合长春市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产业地位;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大胆创新,善用激励手段,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务实肯干的开发区管理团队;成功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创立了和谐社会的典范。

2005年5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研究员余斌考察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之后指出:在新形势下,国家要求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他说,从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0年来的实践看,其定位可以说是非常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顺应了整个开发区发展大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并且为下一步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森林和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区外得到了合理开发;基本形成了规划中的现代服务产业布局;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190亿元,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

一句不能不赞美的“誓言级”承诺――先进性

开发区建设初期,当时恐怕国内没有一个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会如黄文华那样尴尬:市领导最明确的要求是对开发区“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第一”,最简单的理解,保护就是不动,还要花钱;开发则意味着动,甚至是大动、快动,而且要挣钱。同时有人对开发区的前途心里没底,区内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悲观情绪。

究竟如何下手?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首先确立了“牺牲一代人”的精神,同时请来“外脑”,用2年多时间,先后请了7批专家考察、讨论、论证、规划,从思路上解开了这一“死结”,即: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突出“东部求名,西部求利”原则,以净月大街为界,东部风景区以保护为主,西部新城区以开发建设为主,利用东部的旅游项目吸引人气,利用西部的经济收益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建设,实现东西联动,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上,突出“旅游为主,它业为辅”原则,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在实现“快跑”的同时,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摒弃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片面思想,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关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是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四是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用创新、务实的办法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处理好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循环经济、劳务经济、汽车衍生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农业经济、社区服务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提高经济创新能力,丰富经济增长点。

而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除了正常工作外,每人还要重点联系一个相对贫困或落后的单位和几个重点大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廉政建设方面,开发区通过严格规范制度、公开决策及审批程序,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为各级干部设立了“防火墙”。

目前《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8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实现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翻两番;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4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1.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0亿元人民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由6.5%上升到13%以上。

一座不能不建的“历史级”丰碑――山水城

相传,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被王母娘娘强召回天庭时,对人间依依不舍,禁不住掉下两滴伤心的眼泪。其一滴落在中国台湾,而成著名的日月潭;另一滴落在中国长春,而成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的净月潭。

昨日古老的传说变成了今天净月人只争朝夕的现代传奇。

在过去的10年中,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始终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结合”,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实现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以每年1平方公里速度在扩大,水的积蓄量每年递增300万立方米,园内污染项目几乎全部取缔,旅游资源得到科学、系统整合。

经过10年打磨,净月人已经初步具备了四种精神――一是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二是科学苦干的务实精神,三是践诺守约的诚信精神,四是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开发区将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注重引进符合开发区产业定位、投资强度大、单位产出高、富民型和税源型项目,扩展产业链,培育竞争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为重点方向,力争更多地引进大公司、发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目前,香港和记黄埔、中信集团、深圳万科、清华同方、中国海外集团等著名企业已经开始了在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投资。“一汽”启明软件园、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等一系列高端产业项目已经启动。“十一五”期间,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将着力建设完善净月潭森林公园、皇宫博物院、汽车文化园、长影世纪城、汽车运动休闲公园、华春现代农业展示观光区、新立湖水利风景区、莲花山旅游分区等“景区”,在净月潭重点建设文化艺术城堡、野生动物园、医学健康城、民俗风情园、休闲度假区、生态会议中心、中高级接待服务区、假日酒店等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继续倾力打造旅游购物、休闲度假、生态冰雪、观光农业、健身旅游等五大体系。

22岁的王小姐是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导游。她没有去过日月潭,但曾有来自台湾的游客告诉她,净月潭真的比日月潭还要美,至少日月潭周边没有那么大的一片林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区域已形成亚洲最大的近百平方公里的人工森林,形成特色鲜明的人工生态系统。

绿树抱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随着长春南部新城区开发建设,市中心相应南移,净月潭正逐渐成为长春市中心的一片“肺叶”,是绝好的城市空气净化器,将为优化长春市大气质量做出重大贡献。

没有净月潭开发区,就没有今天的长春旅游业。

如今,开发区提出“五个百亿工程”构想,即旅游休闲业收入过百亿,高端产业产值过百亿,现代农业综合产出过百亿,房地产销售及相关社区服务经济收入过百亿,民营经济产值过百亿。

届时,开发区将真正“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以旅游经济产业为主导产业、其他相关新型产业为辅助产业的集约化新兴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态平衡、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长春市山水型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