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1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局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应急小组,小组成员由分管领导、市场管理科、产业发展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公共服务科、文化遗产科组成。
主要职责:
1、组织协调行业职能,对分管的旅行社、旅游景点、歌厅、网吧、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开放场所不定时进行检查督查,严控外来人员登记。
2、各个人员密集的开放场所制定相应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
3、强化值班值宿,每天安排领导带班,同时加派业务骨干,有突况,能在第一时间有效上报解决。
4、做好兄弟单位的协调沟通,及时互通有无,加强联系,能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做到不扩散,稳控制。
二、应对方式
1、从现在开始,各分管领导带领分管人员马上深入一线,及时调度,广泛宣传,避免人员情绪恐慌,做到心中有数,台账明细,登记信息真实,处理方式透明,让群众有事心不慌,从容应对各种突况。
2、对封闭场所进行管控,例如图书馆即日起闭馆,主要为了强化对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体情况弱的管控。
3、联系相关部门对体育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进行消毒处理。
4、市场管理科对全市各个旅游景点进行监管,在不影响旅游工作的情况下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备查。
5、市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娱乐场所进行不公开检查,主要针对外来人员,尤其是武汉人员的登记检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三、建立报告制度和值班制度
1、每天值班领导负责调度各个场所的检查情况,同时调取相关负责检查同志的情况,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如遇突发事件,严禁缓报、瞒报和漏报。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2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利用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是与各种恶劣的疾病、传染病打交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非常强。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如果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达标,会直接影响档案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开展,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口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者数量稀缺,一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只能“将就”或是由其他职位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达标,水平良莠不齐,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导致行业混乱的关键因素。(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做出规范化的要求,没能建立起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混乱,档案资料梳理不清晰,归档不仔细。在需要调取使用档案的时候,往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用于寻找档案,效率低下。另外,档案的制作规程不够规范统一,很容易出现前几年和近几年的制作标准不一,装订规则不一,给档案的装订保存造成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应当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存档,梳理档案条例,方便进行永久保存和随时调取,这样不仅减小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尝试建立起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但是系统适应性差,功能不健全,使用起来束手束脚,一直难以发挥预期作用。所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是迫在眉睫的。(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行业。但是,作为医疗卫生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疾病防治工作,却没有得到多少资金支持。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和建设一直十分缓慢,而且,在一些小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十分简陋,各种基础设施不达标,开展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优先聘用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首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的部门,招聘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同时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在业务技能提升的同时,让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保密性等多重特点,所以在招聘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时,一定要严格把关,重视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一旦发现合适的人才,不要吝惜,给出较好的待遇,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将精力集中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离职几率,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二)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建立起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以我国的《档案法》为核心,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制定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的制作和归档工作,制定统一的检索条例,方便档案的检索和调取使用。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定期对档案书里情况进行检查,用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适应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专门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建设完整的电子档案信息库。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进行梳理,积极与档案管理系统的编制人员进行沟通,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完备,更加切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根据各种查询需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提高查询效率,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四)加大对疾病防控工作的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是医疗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力度,增加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设施,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档案管理可以为疾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依据,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档案使用的效率,对于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余惠红 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君英.疾控中心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3).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3
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必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既有各种规章制度,也有统计数据、研究报告,还包括卫生监督相关资料,其管理的规范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信息公开期望的增强,这种规范化管理将为信息的公开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各种法规制度的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法规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规范其管理,既可以便于政府决策者、相关监督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查阅,而且这种系统性的存档可以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提供参考,从而便于制度法规得到执行。
1.2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中包含大量的调查报告、统计资料以及疾病材料,这些调查报告与材料既包含对以往数据的一种统计,可以发现各种疾病预防事件的发展规律,从而便于人们从规律中得到启示,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尽可能的推动疾病预防与控制,也包含当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可以为类似疾病出现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1.3有利于强化卫生监督与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还包含对学校、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监督资料,截止2012年,全国被监督学校达到22.4万所,78.2%的学校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这些档案的管理对于预防疾病控制,推动卫生监督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推动其应用开发,必须把握好其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规范化管理与利用水平。但从实践来看,目前这种开发应用还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档案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作用尚未得到全面的发挥,这为未来进一步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方向。
2.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包括档案的建立、档案的保存、档案的查阅以及外借管理、档案的销毁等内容,其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三条。首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即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情况,制定细化的、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档案管理的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执行。其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在实践当中,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要规范,如档案的存档要有责任人签字审核后依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存档,在档案的借阅中要有负责人的签字才能查阅,如果要外借必须履行完善的手续。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推动管理的规范化。再次,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即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电子档案等方式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以更好的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同时这种电子化管理还可以为档案查询等提供便利。
2.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包括供卫生、疾控部门利用,还包括供研究者、统计单位利用,其规范化的利用途径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档案数据的开发利用,通过统计软件或者统计手段,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找出疾病预防控制的内部规律、发展态势,从而为相关个体提供参考。其次,对疾病预防控制经验的对比总结,通过对同类疾病不同预防控制方案的比较,对不同疾病应对方案的比较,可以发现各方案的优劣,从而便于形成一套完善的应对方案,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再次,对疾病预防控制问题的查摆,通过对档案的查询,可以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3.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思考
疾病预防控制不仅事关政府部门各项工作,而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规范其档案管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实践当中,要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以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档案利用的创新为导向,积极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1完善基础设施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奠定基础
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做为保障,首先,要积极构建档案管理场所,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办公场地开设专门的档案室,并购买档案架、档案袋等配套设施,通过设施的完备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其次,要积极开发各种软件设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通过与档案管理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出符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实际的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实现档案数据的查询与管理。特别是,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通过将纸质档案进行编码,并与电子档案相对应,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模式。
3.2创新渠道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档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根据档案管理信息化等要求,制定出台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如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信息归档制度等,以此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其次,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模式,在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分级管理体系下,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明确归档信息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避免由于工作衔接失误导致信息失真。再次,要创新性引入档案管理新理念,将服务等理念贯穿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4
关键词 生态甲鱼;养殖;氨氮;亚硝态氮;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85-01
安徽蓝田特种龟鳖责任有限公司在系列化的甲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常年偏高,夏季蓝藻旺发,一直困扰养殖生产,为探索经济适用的控制方法,2010—2012年商品甲鱼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结合微孔底增氧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培育优质的单细胞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氨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优势的单细胞藻类是滤食性鱼类的优质饵料,并能抑制蓝藻生成,从而达到控制水体中无机“三氮”预防疾病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甲鱼种的放养
甲鱼种是2010年7月繁殖经温室养殖至2011年4月底,规格0.4~0.6 kg/只,水泥池放养4只/m2,土塘放养2只/m2,池塘中搭配投放规格100 g/尾的白鲢2 250尾/hm2、花鲢300尾/hm2,规格60 g/尾的鲫鱼1 500尾/hm2。池水深度1.8 m,商品饲料蛋白源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为主,精细制作,使用时一般以人工配合饲料为基础,添加比为50%~80%,适当添加包括肉联厂分离的动物内脏、各种冰冻海鲜、低值淡水鱼类,添加量20%~50%。
1.2 微孔增氧设施的配备
水面配备动力0.11 kW微孔增氧设备、PVC送气主管、支管尾塑料软管、锥形曝气盘(直径80 cm)、罗茨风机送气。在甲鱼生长旺季,每天夜间开机8 h左右,水体尤其是底层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0 mg/L以上。
1.3 使用微生态制剂
养殖过程中每7~15 d使用1次微生态制剂,主要品种为EM菌、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每次30 kg/hm2,晴天施放,针对不同养殖水体、不同生产季节和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微生物品种和用量。对底泥较深的老塘口,每7~10 d使用1次。饲料中也可以添加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2 kg/t,随用随加。
1.4 培养有益藻类
养殖甲鱼的池塘中,由于投喂含高蛋白的饲料,加上代谢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及腐败,极易引起水质恶化。对氮和磷吸收效果最好的藻体是螺旋藻、小球藻、栅藻、颤藻、栅列藻等,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强,利用微孔增氧设备和微生态制剂调水,促进滤食性鱼类优质天然饵料的藻类生长,如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在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被藻细胞吸收的同时,也抑制了蓝藻的旺发[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养殖的商品甲鱼陆续上市,平均规格1.05 kg/只,最大个体规格为1.6 kg/只,5月对水泥池、土池收获情况进行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水泥池和土池单产较往年分别提高12 345、5 580 kg/hm2,品质明显提高,体色、口感等指标均优于往年。
2.2 水质检测结果
整个养殖期间对水质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见表2。往年水质的检测结果,高峰值NH4+达到4.2 mg/L,NO2-达到0.51 mg/L,相比较,采用技术措施后(2011年),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较低水平。
2.3 疾病发生情况
往年甲鱼的出血病、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穿孔病、腐皮病等发生较为严重,养殖甲鱼成活率75%左右,2011年水泥池养殖平均成活率86.6%,土池养殖平均成活率达91.4%,表明采用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在养殖水体零交换的情况下,能将氨氮、亚硝态氮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疾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1)养殖甲鱼使用的都是高蛋白饲料,由于大量投饵而留下的残饵及水体中水生动物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导致水质恶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高温与碱性环境下,离子氨离解成分子氨。亚硝酸盐、离子氨的毒性通过鳃渗进水生生物体内,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水体溶氧量愈低,毒性也就愈强烈。研究证明,氨氮、亚硝态氮的存在水平与水生动物疾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分别将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0.5、0.2 mg/L以下对于减少其毒害与预防疾病发生非常重要。
(2)藻类是光能自养生物,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藻体氨基酸、蛋白质及叶绿素等含氮物质。藻类的生长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养殖水体中培养有益藻类,当其形成优势群体时,可抑制有害藻类(如微囊藻)生长,既可起到除氮产氧的作用,又能为滤食性鱼类增饵,是甲鱼养殖生产中水体调控的好方法。
(3)微孔底增氧,能直接提高底层水体溶氧量,促进上下水层对流;消除池塘水体的温跃层﹑氧跃层﹑水密度层,保持水体高溶氧,以促进微生物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抑制氨氮尤其是分子态的氨和亚硝态氮的生成,有利于养殖动物生长,增加单位水体产量。
(4)生态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制剂,能调节水产养殖生物环境,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或增进养殖水生动物健康水平[3-4]。池塘高产养殖水体底部常常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和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往往导致水质败坏,诱发水生动物病害。微生态制剂中的微生物具有氧化﹑氢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将上述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能为单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有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从而促进滤食鱼类生长[5-6]。
4 参考文献
[1] 张庆,李卓佳,陈康德.复合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1):32-34.
[2] 高政权,孟春晓.微藻与水环境修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30-33.
[3] 王斌,康白.微生态调节剂对鲤鱼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1):32-35.
[4]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4):63-65.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5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卫生学评价、公共卫生监测、卫生检验检测、健康促进与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真实地记载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活动,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收集归档齐全完整
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及党政工团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原始记录,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直接来源。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管理对象,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取得档案的重要手段。随着《档案法》的贯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因重视不够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不全,一些人把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当作“家底”据为己有,不愿归档;因归档制度不明确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不及时;因整理不及时而导致文件材料移交归档不规范等。这些在日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因此,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档案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业务素质,明确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责任。将档案意识根植于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头脑中,使领导和有关人员把对档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落实在行动上,要像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那样抓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二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以保证归档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三要按时归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的规范整理。按照《档案法》,文件材料应当由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归档,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移交目录。
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室藏量的丰富和优化与否起决定作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接收与征集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力争做到档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化,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档案室,以便对归档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
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
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广泛开展档案的征集工作,想方设法收集散存于领导和个人手中的资料,以增大室藏档案的时间跨度,增大所藏档案的信息量,弥补所藏档案资料的不足。另外,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一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自身权益意识,不能只注重开发而忽视档案资源的流失,还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感,将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提到认识的高度上来。二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严格审查制度,利用机密档案要逐级审批。三要加强法律意识,档案工作人员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坚决遏止有意流失档案资源的不正当行为。
四、拓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的服务范围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要有效地开发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就必须转变旧的观念,确立全新的观念。一要树立主动服务观念。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属性,只有确立服务的观念才能产生自觉的服务行动,要变被动为主动,将利用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为利用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服务。同时,在日常查档接待中,要注意了解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耐心听取利用者对利用工作的看法、建议,及时调整利用工作的内容和方向,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开发与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要树立开放观念。档案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主动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增强应变能力,有效地提供开发和传递信息的职能;三要树立竞争观念。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广泛开展竞争,要从竞争中产生开发提供档案信息的强大动力;四要树立协作观念。现代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确立协作观念,走整体化协调发展之路。
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造就新型档案人才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6
关键词:空调安装工程; 风管安装 ; 常见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B49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通风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通风工程施工工艺的不断提高,通风系统对风管制作和安装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还是存在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存在。下面谈谈通风空调风管安装方法以及常见的质量通病与应对措施。
1.风管施工流程
2.风管安装施工方法
2.1风管支吊架制作安装
(1)风管支、吊架的安装要做到牢固、可靠,支吊架的间距按规范执行;支吊架位置按风管中心线确定,其标高要由风管设计的标高来确定,支吊架不得设在系统风口、风阀、栓视门和测定孔等部位。
(2)定位、测量和制作加工指定专人负责,既要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又要与水电管支吊架协调配合、互不防碍。
(3)风管支、吊架制作前,首先要对型钢进行矫正,矫正的方法有冷桥和热桥两种;小型钢材一般采用冷矫正,较大的型钢须加热到900℃左右后进行矫正。矫正的顺序为先矫正扭曲后矫正弯曲。
(4)风管支、吊架的型式、材质、加工尺寸、安装间距、制作精度、焊接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更改,开孔必须采用台钻或手电钻,不得用氧乙炔焰开孔。
(5)支、吊架的焊接应外观整洁,要保证焊透、焊牢,不得有漏焊、欠焊、裂纹、咬肉等缺陷。
(6)吊杆圆钢应根据风管安装标高适当截取。套丝不宜过长,丝扣末端不宜超出托架最低点,不应妨碍装饰吊顶的施工。
(7)风管支、吊架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支、吊架的形式和规格宜按本标准或有关标准图集与规范选用,直径大于2m 或边长大于2.5m 的超宽、超重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规定。
B.支、吊架的下料宜采用机械加工,采用气焊切割口应进行打磨处理。不应采用电气焊开孔或扩孔。
C.吊杆应平直,螺纹应完整、光洁。吊杆加长可采用以下方法拼接:
D.采用搭接双侧连续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吊杆直径的6倍;
E.采用螺纹连接时,拧入螺母的螺杆长度应大于吊杆直径,并有防松动措施。
(8)法兰夹安装
法兰夹的安装间距一般为150mm-200mm,安装时应尽量使螺栓朝向和间距一致,并注意使法兰夹平整,减少法兰的变形。严格按规范规定的要求拆模,严禁为抢工期、节约材料而提前拆模。
2.2风管安装
风管安装无特殊要求,可采用与角钢法兰风管相似的安装方法,风管可在地面组装后规模吊装。由于这种形式的风管容易变形,需在安装前后对风管进行调整。
2.3阀门安装
如需在复合板法兰风管中安装角钢法兰的阀门,可直接在复合板法兰上配孔,用螺栓连接;如果阀门也为复合板法兰形式,则可直接用法兰夹相连。由于复合板法兰强度不如角钢法兰,因此较重的阀门需单独悬吊,如防排烟阀等;一般的手动对开多叶调节阀可选择另加一副吊架。
2.管配件安装
(1)风帽安装
A.风帽安装高度超过屋面1.5mm,应设拉索固定,拉索的数量不应少于3 根,且设置均匀、牢固。
B.不连接风管的筒形风帽,可用法兰直接固定在混凝土或木版底座上。当排送湿度较大的气体时,应在底座设置滴水盘并有排水措施。
(2)风口安装
A.各类风口安装应横平、竖直、严密、牢固,表面平整。
B.带风量调节阀的风口安装时,应先安装调节阀框,后安装风口的叶片框。同一方向的风口,其调节装置应设在同一侧。
C.散流器风口安装时,应注意风口预留孔洞要比喉口尺寸大,留出扩散板的安装位置。
D.洁净系统的风口安装前,应将风口擦拭干净,其风口边框与洁净室的顶棚或墙面之间应采用密封胶或密封垫料封堵严密,不能漏风。
E.球型旋转风口连接应牢固,球型旋转头要灵活,不得空阔晃动。
F.排烟口与送风口的安装部位应符合设计要求,与风管或混凝土风道的连接应牢固、严密。
2.5风阀安装
(1)风阀安装前应检查框架结构是否牢固,调节、制动、定位等装置是否准确灵活。
(2)风阀的安装同风管的安装,将其法兰与风管或设备的法兰对正,加上密封垫片,上紧螺栓,使其与风管或设备连接牢固、严密。
(3)风阀安装时,应使阀件的操纵装置便于人工操作。其安装方向应与阀体外壳标注的方向一致。
(4)安装完的风阀,应在阀体外壳上有明显和准确的开启方向、开启程度的标志。
(5)防火阀的易熔片应安装在风管的迎风侧,其熔点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风管制安质量通病与防治
3.1 材料不符合质量要求
(1)板材表面不平整,厚度不均匀,有明显的压痕、裂纹、砂眼、结疤和锈蚀等情况;风管平面下沉,侧面向外凸起,有明显的变形。材料不符合要求系统运行时,风管漏风,造成不应有的空调负荷损失,并且影响风管的使用寿命,风管表面颤动,产生噪声等。造成此原因是因为制作风管前,没有对所用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没有测量钢板厚度。
(2)防治措施
先检查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和材料质量证明,检查材料外观,测量钢板厚度。
3.2 风管翘角、扭曲及弯头角度不准确
(1)矩形风管两相对平面不平行、两端面不平行;折角不平直;对角线不相等;咬口不严,导致风管连接受力不均匀,安装后的风管不平直,法兰盘垫片不严密,系统漏风,造成空调负荷损失,并且缩短使用寿命;影响风管、风口安装位置的准确。造成此原因主要因为是分板下料放样不准确,风管两两平行,相对面的板料长度和宽度不相等;风管的四角处咬口宽度不相等;咬口缝设置部位不对,手工咬口缝用力大小不一样;未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2)防治措施
展开下料时,应该对板料严格角方,对每片板料的长度、宽度以及检验对角线,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下料后的板料,应该将风管相对面的两片板料重合起来,检验尺寸的准确性;板料咬口预留尺寸必须正确,以保证咬口宽度一致;咬口缝设在四角部位,手工咬口合缝时,用木锤先将咬口两端中心部位打紧,再沿全长均匀打实;执行国标《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