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1
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
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
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
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2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旅游开发与保护;宝山石头城;纳西族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转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二、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俗,就没有传统,也就没有民族文化。民俗的传承,保证了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繁荣和长久性;民俗的变迁,是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民俗自身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在当代仍然有其极重要的价值,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作用。
(一)传承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载体
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民俗中得到存活和赓续。我们弘扬了民俗文化,也就使它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了延续。
(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
在民间,深藏着博大雄沉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无所不包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心理的密码,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民俗文化。
(三)维系民族团结,团结中华民族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寄托民众情感,调节大众心情
传统的民俗活动,常常融入了人们的各种情感,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如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等功能。
(五)现代产业利用的资源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早已为旅游业所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同时,它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三、我国目前民俗文化的现状
民俗变迁总的状况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一)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在民俗文化的变迁中,有一个现象特别需要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它包括无形文化的流失和有形文化的流失这两个方面。在无形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西方的这些节日,但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农历七月十四、重阳节等越来越冷淡。即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味道淡化和洋节越过越热闹。在有形方面主要表现在我们民俗文化的传统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消失了。这些传统活动有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些活动缺少兴趣,更不会参与,这样就造成这些活动后来无人。
(二)民俗文化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
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2.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
很多地方民俗文化被注册成商标并运用于商业操作。例如被称为“铜鼓之乡”的河池没有注册铜鼓商标,但远在北京、上海、广州就纷纷有人抢着注册铜鼓商标。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3.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
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4.粗俗文化遗毒未尽
有些地区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宝山石头城纳西族民俗文化资源
宝山石头城是全国不多见的建在石头上的城市,也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集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
纳西族的男人一般是汉人打扮,只是脚上穿的是马靴,但女人们穿的都是纳西族的典型服式――“披星戴月”。所谓“披星戴月”,就是头上带着七个手工缝制圆形垫子,代表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后背披一块羊皮,前面系围裙,加上各种颜色的花边修饰,华丽但不张扬。
宝山石头城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就东巴文化而言,东巴教有“四大派”之说,其中的一派就是“宝山派”,指如今丽江宝山、奉科、鸣音、大具这几个乡的东巴文化,因上述地区在历史上属于宝山州,因此称为“宝山派”。在这些区域里,很少受到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因此,“宝山派”对纳西族东巴教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50年以前,仅宝山行政村(今宝山村民委员会)就有40多个东巴祭司。
石头城的居民十分重视祭祖,一年祭祀两次,在农历六月的祭祀称为“塔补”,农历七月半举行的祭祀称为“波敬”。
除了祭天、祭大自然神“署”等这些纳西族传统的节日外,宝山石头城的纳西人还保留着一些丰富多彩的节庆,如“洗牛角”, “喊谷魂”等。
在石头城的夜晚,经常听到歌声,那是一种舞蹈伴奏音,而这种舞蹈,纳西语叫“打跳”,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舞蹈,以前主要是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而纳西族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也是通过“打跳”这样的方式相互认识甚至私定终生。现在有游客到村子观光旅游了,所以村民不定期地会自发组织到一起进行表演,作为一个旅游项目。
一块0.5平方公里的巨石承载着纳西族1300多年的历史。在风雨洗刷后,更清晰地表达着纳西族的点点滴滴。自纳西族先民在石头城聚居,完成了从游牧到畜牧农耕文化的转变,到经济发达、信息畅通的今天,石头城依然以它原始的面貌屹立于此。
五、宝山石头城纳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宝山石头城拥有丰富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资源,将成为政府重要的任务。
政府应该将民俗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实施总体规划时又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一落实,政府更加注重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来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使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迅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尊重民间文化传人,加强培训,建设好队伍,建立人才库。面对濒临失转的民俗文化,文化传人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被世界公认“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面临着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尴尬境界,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创建双语教学班并创建纳西东巴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纳西于东巴文化。
关注生态建设,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应在石头城周边建立宝山石头城纳西文化民族博物馆,建成以后成为云南纳西人民文化中心。建议在宝山石头城、丽江、玉龙等纳西人民聚居的地方建立“纳西族自然生态保护区”,对纳西族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式保护。
政府应该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宝山石头城实地考查,参加民俗文化发展规划,为石头城开发保护民俗文化献策献计。与大专院校(特别是民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基地,一方面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和记录,另一方面也对当地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扩大环江民俗文化在外界的影响。
结论
民俗文化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民俗文化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跟应该注重保护好我国的民俗文化,注重经济效应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效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好我国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保护有法可依,让民俗文化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及努力,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保护肯定做得很好!(沈阳师范大学2008级旅游英语;辽宁;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 高俊成.《民俗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 中国民族报.《长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转承模式启示》.2009年12月4日.总893期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百度百科
[4] 冯骥才《关于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的提案》.穿墙网
[5] 国家民委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
[6] 马树春《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第2期
[7] 中国民族报《民族地区文化亮点:探索转承保护新路》.2009年12月15日.总896期
[8] 大河网-河南日报――《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之根》
[9] 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29卷第5期
[10] 南国早报――《警惕“民俗”被“低俗”化》
[11] 天添资源网――《反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3
关键词:民俗体育;新农村;文化价值;对策
一、前言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产生并流传于广大农村,具有传统性、健身性、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的特点,历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和深受喜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高原,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8万,以藏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0%以上,是四川主要藏族聚居区之一和全国主要羌族聚居区。勤劳智慧的藏、羌等少数民族,他们在“雪域高原”上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存在与发展还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文化大繁荣,相信极具魅力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充分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将会生机蓬勃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带动民俗体育的发展,为民俗体育文化拓展了受众和传播空间。如何开发、利用民俗体育,推动和谐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民俗体育的特点
1.民族性和地域l生。民俗体育反映了地域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育文化模式和行为,每个民族的民俗体育都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通过这些体育特点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性格。我国地域辽阔,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附于该文化之上的体育文化,由于它们的交往而使其具有共同特征,即共同地域传统。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民间文化中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汶川和茂县,这个全国羌族人口最集中和羌文化积淀极深厚的地区,每年的羌历新年、转山会期问,可以领受到神秘的古羌文化,如舞蹈:“沙朗”、“皮鼓舞”、“跳盔甲”等。
2.传承性和融合性。民俗体育是在民间风俗、民间习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既定的、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民俗体育具有传承的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体现垂直式的民俗体育文化联系,是后人对前人所刨造的民俗体育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推进。一定历史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系统的形成是各种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不同民族和地域地民俗体育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的现实关系。尽管人文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但因为大致相同的起源,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却可以有很多相通之处。
3.参与性与娱乐性。民俗体育本身就带有娱乐和游戏色彩,这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之时就具有的特性。反映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娱乐和游戏的特性就更为突出,即使是宗教活动,也离不开娱乐。羌族传统体育游戏娱乐行很强,羌族的抱蛋,羌语称“蛾捉”,这种游戏通常围观者甚多,热闹非凡,给羌寨增加了喜庆气氛。还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羌族传统体育表演,如推杆、骑射、扭棍子、射击、摔跤、溜索、抱蛋、荡秋千等。群众参与面比较广的体育舞蹈,尤以羌族锅庄最为常见,跳锅庄大多在室内锅庄旁,现在主要在广场、操场、草坪等比较宽阔的平地进行,它与流行藏族锅庄舞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点,舞时众人拉手而跳,载歌载舞。用木杆进行的推、拉、扭在羌区非常盛行,“推杆”运动最具代表性,是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颇受羌族同胞青睐。
三、民俗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
1.活跃和满足新农村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而体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食粮,完善时代的新风尚,丰富农民的生活质量,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民俗体育对运动设施、器材、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农村开展民俗体育项目,既经济又有实效。
2.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民俗”具有娱乐性,另一方面“体育”又具有健身性,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民俗体育还是加强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抵制社会上的精神污染,防止和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民俗体育是民间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民俗体育作为一个媒介,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发挥了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可以在促进农民交往、沟通农民人际关系、培养和巩固农民情感、增强农民凝聚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农民的凝聚力是极为有效的。
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新农村发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民俗体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作用,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普遍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陈规陋习、封建思想还存在。据调查:现在的许多农村,农闲时间人们整天沉溺于赌桌和酒桌,不光对自身的身体有害,也给社会治安和家庭和睦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民俗体育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俗节日开展有益的民俗体育活动,把农民从赌桌和酒桌带入到活动中,这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治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俗体育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提升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
4.民俗体育的开发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加上农民健身意识的淡薄,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患病率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民俗体育可以保护和增强农村
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次,可以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也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5.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都始源于民俗文化之中。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民族地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民俗体育是羌族人民用来记录其日常事务、民族传说、习俗礼仪、历史事件等的重要方式。而体育作为羌族人民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自然扮演着传承羌族文化的载体角色,其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分别体现着羌族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文化。推杆、骑射、摔跤等体现着羌族人民军事生活上的文化特征;皮鼓舞、跳盔甲等特有的歌舞表演和祭祀方式体现着羌族人民的宗教文化;锅庄、推杆、耍龙灯等记录了羌族人民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抱蛋、丢窝窝等又反映着羌族人民传统的娱乐休闲方式。
四、民俗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施对策
1.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自身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差异性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下的农村体育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求一个进度。因此,从农民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按农民的意愿去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可根据一些地区的风俗、节俗,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锅庄、推杆等,突出健身娱乐是关键。要想提高农民对农村体育自揽悟,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可通过典型示范、奖励突出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对新农村需求下农村体育的建设。
2.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开发。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当中的文化资源就必须积极地挖掘、整理、改革、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加强民俗体育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增进民俗体育存在形式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拓展推广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深入人心。
3.积极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要素,对于异地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大开发的政策环境优势,来促进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羌族的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吸引大批民众和游客参加。既促进经贸交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互动双赢的效果。抓住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以民族节日为依托,采取建立民族体育文化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业等,把观光旅游资源与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各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民族体育文化要发展,要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把这些潜在的资源财富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互动效应。策划羌族特色浓郁的民俗体育活动,利用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使羌族人民真正意识到羌族传统体育对其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对其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羌族传统文化才能谈上真正的繁荣和复兴。
4.民俗体育大众化,提升竞技性与技巧性。竞技性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共性,体育运动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主要通过比赛双方的竞技形式来实现,有些项目如拔河,它可以两人或更多人进行,在集体进行时气氛异常热烈,健身娱乐性都较强,但因受体重影响较大、如果缺乏竞技与技巧,运动员几乎没什么发挥的空间,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结果多样性的需求。更多的项目要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大众化应该是体育的主流,国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不在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多好,而在于大众体育的发展程度。因此在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传承发展时,但更要侧重于大众,植根实践,对其练习方法和组织教法综合创新,使其能适合大众老百姓身心发展的普遍要求。
5.突破传统观念,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让一些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去充实学校体育的内容,走民间民俗体育校本化之路。学校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学校是普及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基地。民族体育放在学校中开展,将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目前,阿坝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杆、摔跤、锅庄、珍珠球、高脚竞速等项目不断规范、成熟,应该抓住国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与教育部门合作,从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人手,使民间易于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保持优势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走进学校,在州内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展,大力培养民族体育人才。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4
关键词:理科课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整合;价值诉求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集少、边、穷、山于一体,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尽管经济基础薄弱, 文化教育落后。但铜仁市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与适切程度强的特点,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水平地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在理科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整合这些资源有何价值,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升华理科教学价值
(一)实现课程三维目标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理科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实现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和调查”等,学生通过学习理科课程,可以满足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理科课程的整合,还可以实现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如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同反科学和伪科学做斗争” 等方面的教育。[1]
(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
叶澜先生曾说过:“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和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2]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价值观等民族文化精髓更多就是通过周围整体环境的熏陶与浸染而形成的。为此,学校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更多地关注周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建构以环境为依托的隐性课程,以让学生全面感受和体验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学会关心并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寻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间的合理调和,从而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从某个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理科课程的整合,有助于进一步拓宽理科教育的视野。在文化的视野中,理科教育其实是先进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主流文化形态的彰显,在理科教育过程中,整合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文化传播、灌输和渗透手段,最终可以把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和人的文化品位提升到一定高度。
(四)以师生幸福为根本旨趣
教学活动是以幸福为终极取向的。幸福是人生基本的、普遍的权利,是人生目的 或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生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幸福才有资格作绝对最后的目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3]教学活动不仅以知识掌握、能力获得为重要指向,更是以师生幸福为根本旨趣。教学生活所追求的幸福包括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利他幸福与利己幸福等不同形态。
二、丰富理科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专家编写的教材往往着眼于教学的共性,着眼的是学生的整体水平,无法顾及个性需要。因而课程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教材资源的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重组、加工和活用,提升其文本资源价值。
学生毕业后,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理科的教材内容大多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关,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实践性是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增补,这是实现理科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应依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增加教材内容,使其适时、适用。在学习“水”这一课题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锦江”这一水资源进行教学;在学习“金属材料”这一课题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铜仁市的锰、汞、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进行教学。这些课外实践活动, 将大大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加深学生对科学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拓展理科教学方式
(一)以科学探究为引领
义务教育理科课程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件供教师参考。为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参观、资料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又是理科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铜仁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有自身的特色蕴藏其中,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而这些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而,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获取资源,结合理科教材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二)以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平台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与理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可能。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而是使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次上回归学生的本性。这样,既可以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
(三)以成就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为目标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第一,组织生活实际问题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与理科学科有关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比如,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从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与本地社会生活生产有关的科学信息和科学资料。例如:让学生收集与科学有关的侗族文化。银饰是侗族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最后进行汇总及加工处理,形成电子文本、图片展板、调查报告等活动成果。
第三,进行调查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理解科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等关系。梵净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近几年铜仁市的热门话题, 该市的中学可以以这个课题内容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调查梵净山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梵净山旅游文化开发利用现状》等等。这些都是将铜仁教育资源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整合的体现,这些课外实践活动, 将大大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加深学生对科学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落实理科教学多元化评价
(一)运用学习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促发展”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以不断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理科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理科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民族工艺知识、生产生活知识等。
学习档案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轨迹, 包括该学生的疑问、兴趣爱好、所想所感、体验与活动、观察调查的结果、访谈录、信息收集的汇总、老师与同学的忠告、自己的学结、作品等等。学生在这里是名副其实地作为“学习的建构者”、“ 活动的探究者” 来描绘学习的过程与轨迹的[5]。
(二)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如,对“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性目标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收集的汞、锰、铅、锌等矿产资料,编辑有关的墙报,就“金属材料的利与弊”开展的讨论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理科中考试题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可以尝试以本地资源情况为背景出题。纸笔测验可以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比如,以“如何利用梵净山这一生态资源为铜仁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为问题情景设置考试题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核,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有利于体现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Z(#郑长龙,梁佩君. 论理科课程的价值[],化学教育,2000,(4).
[2] 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之思考[],教育改革,1996,(10).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尼可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11.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5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范畴与特性
民俗文化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并且随着精神生活的丰富而不断进行着各种演化与动态发展,逐步延伸出特有的文化现象,融合着多元化的历史元素,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意识符号,因为载体的多元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进而形成独特的符号视觉系统。应该说各地的民俗风情积淀着某一地域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历史情感,具有普遍性以及约定俗成的效应,满足着特定时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中国民俗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贴春联、祭门神以祈祷平安,挂蒿草、舞龙狮来消灾降福,年画、剪纸、刺绣以及衣食住用行的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孕育出形式多样的民俗艺术文化并得以延续下来。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性,了解了这些特性才能在平面设计中将二者进行更好的结合。一是历史继承性。民俗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历史传统经验与丰富经历的凝聚。比如每年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在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二是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这些规则对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了有效的界定,有很多都是具有道德约束价值的,有利于良好文化生态的构建与意义的生成;三是伴有审美特性。很多地方的民俗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延伸出的其他元素形态上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族与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平面设计中,将会带来清新且极具个性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延伸价值
1.商业价值“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在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应用在平面设计当中,一方面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选择一种民俗文化来契合时代的发展,是关乎企业形象的关键。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在于其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这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降低不可控因素对于设计宣传的干扰。首先,选择契合实际的民俗文化可以缩短受众对于产品的文化认知时间,降低企业宣传成本;第二,平面设计的元素可以有效借鉴民俗文化的部分元素,缩短设计的时间维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的文化认同度,有效提升企业形象。
2.文化价值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不断发展交融的态势。如何在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保留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提升文化发展的创新性,是当前关乎文化发展的关键。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文化,其包罗万象的呈现形式,体现了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其文化价值在于传承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民众对于社会存在的认同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得到极大的发扬,各民俗文化的发展逐渐趋同。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在于提升民众对民俗文化认知度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提高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人是最基本的单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加强彼此了解及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与人之间个性的不同,从本质上也说明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宣传的过程中,要将民俗文化的差异性有效融合到平面设计当中。
3.美学价值“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从其侧面来讲,是各地区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受任何形式元素的限制,其发展带有充分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其美学价值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自由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美。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民俗文化”的美学元素,从深层次来讲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影像,增加人们的文化认知和品牌认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元素,能够迎合中国民众对于自身文化认识的内在性特点,降低品牌宣传的成本,提升企业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化理解的不同深度,更重要的是使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民俗文化逐渐趋同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延伸路径
中国民俗文化在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延伸中想要发挥出最大价值,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注重深层意义上的融合和迁移,同时不失对自身民族个性的传承。
1.挖掘有意味的民俗形式民俗文化应用于平面设计主要是能够挖掘出跟现代平面设计有机契合起来的有意味的民俗形式。可以说有意蕴并具有广泛传播价值是艺术品最重要的性质,否则艺术品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的价值。平面设计作为设计艺术品更是要在符号形式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意义阐释,从而使民俗文化与平面设计产生内在的联系。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知道形式和意味是一个整体,形式通过图形、文字以及民俗文化元素的组合表达出一定的符号意味,给受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和最贴切的解读。比如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图腾具有丰富的象征力和独特的宇宙观,使置身其中的受众感受到真实与虚空的对接,超脱而厚重的历史印记使人们产生膜拜,神秘而精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鸟图形台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凤鸟“喜相逢”的意味,体现现代媒体的多元变幻意境,彰显出和谐、平衡、力度。当然有意味的民俗形式能被挖掘的前提是平面设计师对相关民俗艺术的深度认知和理解,能够通过民俗文化元素的嵌入延伸出一定的文化意境,从而激发出创意灵感和精神内涵,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中国民俗艺术符号。
2.促进创意转化、意义生成设计师在进行民俗文化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中,不能只是自说自话或者传达出表面意思即可,还应注意对民俗文化元素中的符号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意义构建,让受众进行自我反思与解读,且不同的受众从不同的方面能够读出不同的意蕴,达到在意境中引发多元思考的效果。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编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转化成便于大众解读的创意,让平面设计的主题因为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在作品中无限度延伸。一是要从大的格局上,敢于采取大破大立的态度去丰富创作素材的内涵并移植到平面设计作品中,符合大众对于作品的定位和审美需求。艺术具有无限的想象力空间,如果囿于思维局限,不敢将原有的传统进行延伸变化,将最终走向虚无的形而上学;二是保持文化意蕴又不能随意变幻,从文化中去寻找与现代设计结合的突破口,少一些商业气息,多一些民俗的亲和力和凝聚性,取其最能深入人心的意义。比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是盘长纹的变形,佛家意义上的形式已经逐步淡化,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促成了无限沟通的内涵,象征着联通公司的通信能够畅通有序。
3.体现文化认同、民族个性中国民俗文化在应用平面设计时也不是无限延伸的,还应该注意保持“天人合一”的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一是重视文化认同,只有受众在看到作品时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这件作品才能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效应,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代表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公司要给人们带来平安祥和的信条,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对航空事业的期待;二是设计的作品要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当代一些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作品,能够将民族特质与视觉传达诉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自然流露出民族的个性化色彩,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借助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特点,将文字、篆刻和书法杂糅起来传达中国艺术和东方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中所彰显的力量,正是平面设计所要寻求的灵感,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淡化文化或者弱化作品效果,还会因为文化的延伸而增强作品的生命周期和传播力度。
现代优秀的平面设计绝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文化竞争的体现,而无限变大的设计格局,也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延伸提供了多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尝试对多种结合形式的本土化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中国民俗文化与平面设计作品的有效结合点,在现代化形式中凸显民族个性,使中国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璐.中国民俗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4).
[3]陈奕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民俗文化价值范文6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
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 最朴素、 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3]鲁芊在提出民俗的内部属性大体上显示出三个特征:即民族的区别、阶级或阶层的差异、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6]尹伊君,王国武总结出,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形象性五大特征。[7]杨静如认为民俗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丰富、雅俗共赏性、独特性的特征。[5]
综合来讲,许多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从各个角度都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其中所言,可简单概括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民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
3.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之后,文化建设的新正在涌起。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并开发文化产业等等,无一能离开民俗文化。[7]民俗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还具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城市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1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共同遵守和具有的规范,民俗起到了维系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6]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无形中扩大了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覆盖率,间接地增强人民文化的认同感。
3.2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张月婷认为民俗文化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源依据,是一种地方文化价值,能转化出新的价值。[2]杨静如提出,民俗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旅游考察,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5]
3.3对国家经济有促进作用
谢科提出,民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8]曹瑞琴强调,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9]
4.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4.1民俗文化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
4.1.1在影视传媒业中的运用
在《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广告业,许多广告商通过在重要的传统节庆前夕推出广告和在广告中运用民俗吉祥图案以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表现广告主题、提高视觉效果。[10]“功夫”和“熊猫”两个民俗文化符号被外国人拿去后,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市场化运作,使《功夫熊猫2》获得了市场的青睐。[11]
4.1.2在餐饮业中的运用
餐饮业也利用节庆做营销活动。许多饭店还将民俗技艺融入饭店营销当中,推出传统的曲艺表演项目,如木偶戏、皮影戏等。[12]
4.1.3与旅游业相结合
这其中结合的最好的当属旅游业,无论是民俗主题公园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俨然已形成产业。董祖斌,冉红芳提出在全国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13]
4.2主要问题
我国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且在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与民俗文化本身的保护也产生了冲突。
4.2.1市场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产业化运作
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学者强调,我国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三点问题: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民俗产业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市场机制不成熟,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度不足,缺乏文化创新与内涵提炼。[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