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1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150-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并且再次强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进而改善农村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社会要稳定,关键在农村,农村要发展,主体是农民,农民要提高,关键靠教育[1]。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教育在响应政策文件的同时,“催化”城乡公共发展服务建设统筹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推动作用,引领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 公共发展服务是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和动力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构建全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生存服务、公共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独立的子系统,公共发展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基本生存服务的范围。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三个方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基本需求基础上,会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公共发展服务是在基本生存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其中公共医疗卫生主要关乎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公共发展服务体系的基础;公共文化体育在服务城乡居民强身健体的同时,向精神文化建设迈进了一步;而义务教育则主要关注的是城乡居民的未来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2],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3]。通过农民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持;可以用文化引领实践,培养公民和谐理念,传播和谐文化;可以推动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2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要求通过农民教育达到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培养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引导农民强身健体的作用。

2.1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要求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公共发展服务体系的教育政策上,“城市偏好”的特点很明显,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没能得到公平分配,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相比于城市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在适龄儿童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在办学条件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倡导的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实现,而且会导致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供给不平衡。

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教师政策等已成为困扰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两大瓶颈。就硬件建设与利用来看,一些乡镇中心学校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很多初中必备的仪器室、实验室都没有,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也因为用不起电、请不起老师,设备经常处于闲置中。就软件建设与服务效果来看,农村教师由于信息比较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教师有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的山村,农村老师不仅一个人要带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均教),还要带不同年级的同一门课,其课程内容远远超出了“术业有专攻”的城市教师,周课时自然也就比城市教师多很多,有的甚至超出近1倍,而每个月的工资却比城市教师少许多。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反差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一些在乡镇或农村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自然地流向城市,农村的师资力量因此更加薄弱。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转变乡村教师的农民身份能够完全扭转的,而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教育资源无法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义务教育的不均等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差异,更决定了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水平。

2.2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要求培养基层公共服务人才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医院8 874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为解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乡公共医疗卫生带来的问题,2009年4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明确了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等五项重点任务,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2010年4月国务院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见,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的发展目标已非常明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需要大批服务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的这只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需求,这就为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农民教育提出了大力培养公共服务人才的迫切要求。

2.3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要求适时引导农民强心健体

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对于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公共文化体育实施的区域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和农村公共文化体育两个部分。长期以来,城市(县)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总体情况良好,也在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很大一部分不知道自己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一员,有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权利,更不熟悉该如何使用这些设施,这为引导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近年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建起了与本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广场和影剧院,村里建起了与党建、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相结合的“一室多用”综合文化室,这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和健身休闲场所、增加集镇的文化含量、提升集镇的整体形象和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总体上还是落后许多,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尚无法满足乡镇所辖地的农民需求。一方面是农民还没有养成合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按统一标准提供的文化体育服务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些既为引导农民使用公共文化体育用品提出了要求,也为教育科研部门提出了切实调查研究农民的真正需求所在的新课题。

3 农民教育服务于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民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加强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可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可以提高城乡医卫人员职业技能;通过培养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人才,可以引领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3.1 加强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对农村教育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相对薄弱的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方面,将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把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结合,让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由教育部门规划设计,各级财政配套投资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师生创设快捷获取信息的畅通渠道,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4]。

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要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农村和城市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选派城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定期到农村进行交流,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学校进修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师双向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接受与城市同等的高质量教育。最后,要采取措施将农村优秀教师资源留在农村,在工资、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方面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同等待遇,确保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激发广大农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2 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提高基层医卫人员职业技能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全国人民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服务于城乡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城乡居民人人享有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瓶颈”。为此,从教育角度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公共医疗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认识水平,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识。

第二,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加强教育系统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比如定向为基层培养医疗服务人才,此项工作虽已起步,但需扩大并长期坚持。

第三,提供服务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特别是合格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

第四,加强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传帮带,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对口支援县医院并到基层服务,与此同时,畅通县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培训的渠道,通过双向交流学习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人员的技能,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卫队伍,更好地服务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3.3 培养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人才,引领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而言,农民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服务。

首先,发挥教育宣传部门的引导作用,利用农民赶集或国家节假日在县城、乡镇聚集的时机,向广大农民宣传规范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正确利用设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杜绝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不良行为,防止错误利用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有利于延长设施使用的寿命,为更多的城乡居民提供服务。

其次,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应以解决农民急需的文化体育服务问题为己任,通过课题研究和“三下乡”活动把握农民对公共文化体育的基本需求,及时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做好服务农民的前期工作。

再次,利用各级院校的资源优势,为农村培养“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的放映和演出队伍,一要提高他们遴选优秀电影影片和剧目的能力,为农民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片(剧目)和农村科教片(剧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服务;二要提高他们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水平和演出水平,确保各村镇巡回放映(演出)的质量。三要提高他们主动关爱农民的感情,将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与村镇重大活动、节庆日、大型宣传活动、参军入伍、学生升学、老人祝寿等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的综合效应。

最后,为农村培养一批文化体育比赛活动的裁判员。通过相关比赛活动公正的评判,可以提高村民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也能够推进村民公平意识的形成,促进村镇文化体育活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达到服务农民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冬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培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16-121.

[2] 徐大胜,韦泰旭,许亚东,等.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J].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5(1):1-6.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3

孙志刚是新医改的亲历者。他在担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期间,组织实施了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孙志刚的主导下,仅在基本药物制度领域,安徽就引发了两场革命:一是推动基层综合改革,二是创新了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安徽打出的这套“组合拳”,通过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推动基层综合改革,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基层医改“安徽模式”。

2010年底,孙志刚调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2011年,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8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县、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基层医务人员、患者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

经过艰苦的“攻坚战”,中国医改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成效。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左右提高到70%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标准大幅提升。从2009年全国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95亿元。投入的标准城乡统一、逐年提高,实现质的飞跃。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受惠人群持续扩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基层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破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

这“四提高、一降低”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已经从基层开始“消融”。

《财经国家周刊》:这一轮医改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你如何看待这一原则?

孙志刚:“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推进医疗改革,但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路子也千差万别,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模式。”孙志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薄弱,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这些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趟出适合自身的改革路子。

出于上述考虑,新一轮医改提出了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调从保基本起步,优先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等需求;从强基层入手,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从建机制着眼,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符合国情、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医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多,全国有五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医改三年来,在基层医疗投入和改革的总体情况怎样?在基层是如何构筑“底网”,又如何保证“底网”不破?

孙志刚:基层是近三年财政着力投入的重点,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举。经过三年的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已初步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这三年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在农村,三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并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在城市,中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可及性不断提高。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本次医改在全国层面推行的一项全新制度,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制度框架和主要任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以来,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127个基地建设,安排3.6万多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主要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得到推广,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辖区内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根据基层医改的实际,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意见》,及时下拨乡村医生和基层化债补助资金,既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筑牢了网底,也卸掉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包袱,确保了综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经过三年的强基固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也开始转变,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从提供专科服务为主转变到专科和全科诊疗并重,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主动上门服务。为促进上述转变,政府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在人员编制上充实队伍特别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得到明显加强,由原来每个机构1-2人增加到4-5人。许多村医有一半的时间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的转变,将有效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应有的功能定位,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有人担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果“只能输血,不能造血”,改革的成效将很难持续。因此,打破了原来“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机制的建立情况如何?

孙志刚:新医改不仅仅是加大了投入,更主要的是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保障百姓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始终注重把增加投入与建立机制、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而不是固化旧有机制的利益格局。

“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

目前,基本药物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得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不能靠卖药赚钱,一下切掉了以药补医的链条。切断这个利益链以后,乡镇卫生院若要想运行,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才能够使得基本药物制度落实。

2011年2月,副总理在全国医改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以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为抓手,把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2011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卫生部召开加快推进基层医改动员大会,要求各地力争在同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吹响了基层医改总攻的号角。

找到了突破口,改革迅速推进。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2011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并主要建立了五大运行新机制。

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政府在投入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得到落实,医务人员编制比改革前增加了60多万。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用人新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机制,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改革前后相比,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六方面创新举措,规范药品招标采购秩序,大幅降低了基层药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明确为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两个渠道,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新机制的建立对整个医改有哪方面的影响?

孙志刚:经过三年的建设和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定位发生很大变化,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基层医改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锻炼了队伍。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4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展县乡镇(街道)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驻村医生巡回医疗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立“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每万名农村居民根据省定标准配备医生,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生不少于2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基本建立“数字化卫生”。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双向转诊等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三基’”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把握基层基础基本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创优”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原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做强龙头医院、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细驻村医生制度”,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加强肿瘤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并力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力创三级乙等中医院。两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储血点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快我县“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的推进和落实,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南岩、镜岭镇、新林乡、巧英乡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计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中医药治疗,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4.做细驻村医生制度。实行驻村包片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实行“定时、定人、定点”的驻村医生巡回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按照省编办《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性质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按上级规定列入财政预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按规划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2.开展县乡托管试点。沙溪镇卫生院和东茗乡卫生院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变,财政补助政策不变。实行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管理,并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设备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被托管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功能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外科、产科等医疗资源逐步纵向整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全而不强。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性医院检验、影像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柔性流动。

4.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

5.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时将急、危、重病人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后进行康复时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乡镇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6.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培训,委托定向培养临床大专社区医生10名以上。开展基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每3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1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年培训1次。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乡镇卫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新招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分专业安排在县级医院规范化轮训一年,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对城乡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要转岗分流,解除聘用关系。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半年以上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骨干到县级医院培训制度。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

3.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县级医院要在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医院各方面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每家县级医院与2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准备部署、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部署阶段(今年3-5月):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今年5-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今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按规定配置标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主要负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业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经常性收入补偿;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根据省定标准在建设初期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4.县级医院补助。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政府合理安排对县级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对中医、妇幼保健事业予以倾斜。

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今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5

这次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王荣禄同志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全市2011年卫生工作,对2012年卫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会上还对2011年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各县(区)递交了2012年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要再接再厉,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和目标责任制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下面,根据我市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实际,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卫生工作者辛苦努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我市跨入了省级卫生城行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稳步发展,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手足口病、布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对食用“三鹿”等劣质奶粉的婴幼儿进行了全面筛查和科学救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医疗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卫生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仍然滞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能力和补偿能力还不高,社区卫生还不适应医疗服务的需要,财政投入在卫生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公益性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充分看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拉动内需的大环境,关注民生的大政策,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和全社会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因此,我们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来审视卫生事业、谋划卫生事业,抓住机遇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推进卫生体制改革,用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1月2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意见》和《方案》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措施、目标都阐述的非常清楚。我们在2012年工作中要认真抓好《意见》和《方案》的落实工作,并结合卫生发展实际,加快改革步伐,用改革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搞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意见》和《方案》的精神实质,牢牢把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按照《意见》和《方案》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就是要始终体现“三个坚持”。一是要始终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医疗卫生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商业产品,具有公益和产业双重属性。多年来,由于各级财政用于卫生支出较少,造成了公益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鼓励创收,以药养医,过度商业化,客观上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使一部分家庭有病不医,因病至贫,因病返贫,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在医疗上缺乏支持能力的公民,政府有义务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一定的制度,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方面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体现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意见》和《方案》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制度体系、政策措施等方面,始终贯彻了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我们要在卫生工作中牢牢把握住这条主线。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政府不能把本该承担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向市场,必须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不是排拆市场机制,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归政府的归政府,该归市场的归市场,政府保障公平,市场确保效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能包办、不能垄断,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政府更不能只管不办,要继续加强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有一支强大的公益性医疗卫生队伍,实施强有力的救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政府不可推御的责任,对这一点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三是要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照《意见》和《方案》要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公益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下,任何公民,无论年龄、职业、地域、支付能力,都享有同等权利,充分体现“公平享有”。我上述所讲的“三个坚持”,在今后卫生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好,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坚持”,谋化卫生事业发展,搞好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抓好2012年卫生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要用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才能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就卫生事业发展全局性的重点问题我强调几点。

(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快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方案》明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这一重大机遇,认真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要科学规划,竭尽全力争取资金,千方百计用好政策,建设好项目。这次会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改革发展问题,尽快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二)要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当前,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完善提高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一是要提高筹资标准。按照国家要求,2012年,我省“新农合”筹资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每人补助40元,省以下财政每人补助40人,参合农民个人缴费20元。各县(区)要认真做好预算安排,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广泛动员,提高农民参合率。目前,我市农民参合率还不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动员,提高农民参合意识,努力提高农民参合率。三是要科学测算、合理调整补偿方案。重点在提高报销补偿比例、扩大门诊大额慢性病补偿病种、完善门诊统筹补偿办法和住院病人大病二次补偿机制等方面,做好科学调整。现在实行门诊家庭账户模式的县(区),要抓紧向门诊统筹过渡,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四是要保障基金运行安全。“新农合”基金是农民的保命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基金财会管理,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基金使用审核和监管,要在保障基金不透支的前提下,年度基金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新农合”基金使用公示制度、资金跟踪管理及年度审计制度,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五是要强化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诊疗和操作规程,健全医疗费用监测和信息公示制度,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努力防范和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要以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点,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在农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努力争取国家项目,加大对县、乡、村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和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乡镇卫生院建设要突出内部管理,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城市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加快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格局。要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互动机制,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执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四)要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开展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流感、狂犬、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管理,确保我市无重大传染病发生。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甲状腺等地方病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方病的发生和发展。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搞好卫生综合执法,进一步打击非法行医。加强血液安全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血安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重点加强餐饮业、学校食堂、农村食品卫生和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督执法,保障食品安全。

(五)要以促进医患和谐为重点,努力提高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总的要求是:增加政府投入,落实财政保障政策,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体现医疗服务公平。今后公立医院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重视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要突出解决好“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突出优势,打造品牌,靠优势巩固地位,靠特色开拓医疗市场。要狠抓公立医院内涵建设,推进技术升级、服务和管理升级,逐步向“低成本、高效率”的质量型转变。要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探索建立以质量、效率、费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治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制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动卫生事业深入发展

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任务比较繁重,遇到的困难也很多,这就需要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狠抓落实,竭尽全力推动卫生事业深入发展。

(一)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卫生每项工作都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把卫生工作作为民生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要在工作中真正承担起主导责任,应该政府办的事情,要千方百计办好,不要推给市场,推给社会。特别是在卫生投入上,要充分体现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确保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解决好卫生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把关系民生的卫生事业做好。

(二)要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医疗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制约因素多,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卫生部门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善于协调,主动协调,努力拓展卫生发展渠道。发改部门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卫生基本建设的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健全卫生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到位。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人事、劳动保障、科技、计划生育、价格监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6

在自治区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纷纷建议,通过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不足与基础设施薄弱等方法,让卫生资源布局适度向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倾斜。

政协委员、宁夏卫生厅副厅长马秀珍在分组讨论会上提出了在全区推广建立“免费防病、省钱看病”服务模式,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提议引起会场内的激烈讨论,会后,马秀珍接受采访,并对这一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

针对目前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马秀珍分析道:“我区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个人高负担、费用高增长的医疗卫生发展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宁夏只有625万人口,应该率先在全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改革目标,包括在‘十二五’期间把个人的卫生费用自付比例降到30%以下。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式,探索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迫切愿望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据了解,2009年,我区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在盐池县、海原县实施以改革支付制度为切入点的“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的医改试点项目,实行大小病同保,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同时提供,取得明显的成效,尤其是患者的自付比例大幅度降低。这一项目的核心内容就是减少疾病、预防为主、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在此基础上,马秀珍提出了加大力度在全区推广建立“免费防病、省钱看病”服务模式的建议。

马秀珍表示,为建立推广这一服务模式,可先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合理的分级医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疾病预防和承担基本医疗。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力争农村90%的住院由县以下医疗机构承担,95%的门诊在乡、村就诊,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症到大医院及专科医院”分级医疗服务目标。在城市,提高社区就医的比例,从现在不到10%上升到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