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1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首批4个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立是医改的重要体现,对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将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文章探索新医改视角下构建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并为健全科学、合理产科质量管理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探索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首批4个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立也是医改的重要体现。

1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概念

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实施对本专业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组织。具体行政管理的特性,是行政主管部门与专家沟通的桥梁,能有效地将专家意见与领导决策相结合,制定的管理规范具有法规性。

2建立产科专业医质量控制中心的意义

2.1加强产科质量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生殖健康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1]。加强产科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对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将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2.2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新一轮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工作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原卫生部推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级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随之成立并发挥功用,取得一定效果,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

2.3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保障医疗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的重要基础,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3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为依托单位建立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优势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重在预防与保健,妇幼保健机构是中国妇幼保健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具有综合性医院不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妇幼保健院(所、站)为主要载体,针对妇女和儿童提供包括医疗、保健、预防等在内的卫生服务。产科专业医疗质量与妇幼预防保健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内无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较为分散,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较强,承担了较多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但综合医院产科床位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孕产妇的需要。大部分孕产妇仍集中在妇幼保健医院分娩,其比例也在逐年递增。省内妇幼保健院承担大部分孕产妇的工作,必须借助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控制妇幼保健院产科专业医疗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显得尤其重要。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51年,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年分娩量占合肥市总分娩量的1/3以上,在降低合肥市孕产妇死亡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牵头成立的安徽省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得到了医疗联合体内成员单位的认可,实现了双向转诊、危急重孕产妇转运、产科质量的统一质控作用,具备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功能。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以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对全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大力控制,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是专科医院,有别于综合性医院的特点是:可以集全院的力量办一件事。承担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的是提高整个安徽省内的产科诊疗水平,也是促进并提高整个安徽省的卫生事业及人口素质。因此,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集全院的力量力求做好“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4理顺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2015年10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被确定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首先对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3],主要理顺四方关系。

4.1省卫生计生委领导部门,具有决策权,负责制定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指导全省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对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4.2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受省卫生计生委委托,负责本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设立由全省若干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质量控制工作实施专业技术指导。

4.3依托单位对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具有监督、管理、支持和保障职能。(提供办公用房、设备、经费、专职人员、保障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

4.4质控对象主要是全省各级医院。

5质量控制工作三部曲

为做好省质量控制工作,拟定质量控制工作三部曲,见图1。第一步:省卫生计生委制定标准、规范、规定和意见,以行政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第二步: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培训和督查,建立医疗质量信息库,落实省卫生计生委的决定。第三步: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递交省卫生计生委,做到持续改进。

6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基本思路

一、充分认识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的双重特性,分别为:①专业的特性;②管理的特性。二、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三、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的内涵是对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抓好终末质量管理的同时抓好结构和过程管理。结构管理过程管理终末管理评估反馈持续改进。四、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抓好流程、规范、执行力、台账四项工作。制定学科建设管理规范,通过行政发文达到科室管理法规化。五、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建立信息系统,及时分析来自各医疗机构医疗安全和质量的信息,才能有助于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框架图、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产科质量持续改进框架图见图2、图3。

参考文献

[1]汪金鹏.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664-666.

[2]姚瑶,刘斌.妇幼保健院规模与妇幼保健水平的关系-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4):65-67.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2

摘要病患者对品牌的偏好,使品牌与非品牌在市场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谁先创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名牌,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而没有文化管理的品牌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近年来,河北省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医院创新开展的“家园文化”的引领与支撑。通过建设“职工发展的家园”“患者康复的家园”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职工凝聚力、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人本管理家园文化品牌建设

一、品牌建设、文化管理两者关系

目前,医疗界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并存,医院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单位,因此,医院更适合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开展文化管理。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河北省中医院通过打造“家园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建设“职工发展的家园”“患者康复的家园”。

文化管理包括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文化管理内容之一;

文化管理综合体现于品牌建设,如果能打造出医院品牌,就证明文化管理是成功的;没有文化管理的品牌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有抓好文化管理,品牌建设才能浩浩汤汤、欣欣向荣。

二、抓好六个环节,建设家园文化

(一)总结提炼价值观,明确文化核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统一价值观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但是统一价值观产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人心齐,泰山移。总结提炼价值观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发展和升华。医院必须要有继承,不能割断历史,也必须着眼于发展,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内生和导入的关系。医院文化具有内生性,但这并不妨碍导入,导入新观念恰恰是医院文化成功的重要保证;三是管理层和职工的关系。必须在事先评估、搞好引导的基础上,做到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不要把总结提炼价值观仅仅理解为院长提出,职工认同、遵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文化建设的无效劳动。

(二)制定发展战略

一个组织要进行文化管理,必须要思考三个问题。组织为什么?组织到哪里去?组织怎么去?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文化管理目的。河北省中医院通过制定三年倍增计划、五年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

(三)制定规章制度

出台《职工奖惩办法》,对于模范执行者予以奖励,对于违反者予以处罚,进行正强化和负强化。制度与价值观一致,制度就有力量。制度是医院文化的骨架,必须强制执行。制度管行为,文化管思想,最终影响行为,达到最佳管理效能。

(四)评选英模人物

价值观是理念,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记忆。英模人物可以完美地展现价值观。英模人物的评选可以实现医院价值观的人格化,易于为全体职工所把握。

(五)举办典礼仪式

借助于典礼仪式,可以使价值观情境化,给人以真情实感,促进职工对医院价值观的认同。

三、打造“家园”品牌,实施品牌带动

(一)打造职工发展的家园

职工发展的家园,含义就是职工在医院安心地工作,一方面为医院发展做贡献,一方面享受医院发展成果,随医院发展而发展。为什么要把职工发展的家园写在前面?因为没有满意的职工,就没有满意的病患者。

1.创建学习型医院,实现医院和职工可持续发展。领导班子学习:成立学习中心组,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规范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创建学习型医院带好头;处科室学习:建立处、科室学习制度,利用处、科务会形式,采取“轮流讲课”等多种方法,学习行业政策和专业技术;职工自学:鼓励全体干部职工结合岗位加强自学,进一步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建立“赛马不相马”机制,给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提供舞台。职工发展的家园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把静态变为动态,把相马变为赛马,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并且每个层次的人才都应接受监督,压力与动力并存,方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出台《中层干部动态管理办法》《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加强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管理。创新中层干部任期届满聘任工作,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施展的舞台。

(二)打造患者康复的家园

一是倡导“精益医疗”理念,打造重点专科、优势病种,看病才是硬道理,治愈率有效率才是硬道理;二是实施“优质护理”计划,给患者贴心护理;三是实施“优质服务”计划,让患者宾至如归。

通过打造职工发展的家园、患者康复的家园,医院品牌知名度逐步上升,香港艾力彼的《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排名100强》中,河北省中医院位列第35位。国家、省有关部门和外宾、同行到多次到医院调研、访问,医院品牌美誉度逐步提高。

(三)实施品牌带动,“一体两翼”发展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3

1实施初期面临的问题

1.1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涉及目录遴选、生产供应、招标配送、定价、使用、报销、补偿、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但有关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依然不够完善,地方配套文件也较为滞后,缺乏指导性的具体规范和实施细则,例如如何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如何规范省级招标采购、如何引导和管理配送企业、如何保障补偿到位、如何加强监督管理等尚需中央和地方尽快采取相关举措,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实施。同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环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人员绩效工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等各项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当前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的完善程度也将影响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能否顺利实施。

1.2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机制尚不健全

调研中,一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反映,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该地区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询价采购联合体的方式进行招标采购,即6~7位乡镇卫生院院长组成一组,一位院长任组长,其余几位任组员,在区县内实行询价采购。凡是具有资质的供应企业都可投标,价格最低者中标。乡镇卫生院联合体按照中标的价格实施网上采购,通过药品采购软件报送药品采购计划,由供应商或配送商确认后直接配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该地区由省集中招标采购,30个乡镇卫生院与省招标的15家配送企业签约,15家配送企业实施分工,负责不同种类的基本药物的配送。通过比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发现,该地区的307种基本药物中,有186种基本药物价格不降反升。另外,调研的另一省2个乡镇卫生院反映,省内成立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办公室,负责推进全省基本药物的“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零差率’销售”。但是该省选择的配送企业数量有限,一般1家配送企业负责1个县的配送任务,配送费用仅占配送药品价值的5%。由于这2个乡镇卫生院地处边远山区,路途崎岖,配送难度较大,加之人口居住分散,药品所需数量较少,有的村卫生室1次仅配送200元的药品,造成配送成本较高、配送周期较长(一般3~7天),且配送种类不齐全,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甚至给群众看病造成困难。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省没有统一、具体的招标采购细则和配套文件,也没有明确的招标采购数量,许多企业为了能够中标,一味的压低价格,结果既没有量的优势,也没有利润保障,中标企业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最终影响规模效应的形成,也影响基本药物的供应和配送。二是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各省都有药厂和配送企业,鉴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招标的生产和配送企业都是本地企业,同时1个县由1家配送企业负责,容易形成垄断,缺乏公平竞争,也影响了配送效率的提高。三是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于一些基本药物由于成本高、利润低而不生产的“废标”现象和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尚需加强监督管理和实施奖惩机制。

1.3基本药物利用尚不充分

调研发现,目前西部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同居一堂的现象。究其原因,国家规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和省(区、市)增补的药物品种基本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是目前基本药物品种的结构,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利用。据一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反映,约有1/3的原有居民常用药没有覆盖在基本药物目录内,如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吴太感康、乌鸡白凤丸等;约有1/3的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几乎没有被使用,如抗寄生虫病药、精神病治疗药等。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对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真正理解,并且在目前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药品收入依然影响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居民用药习惯难以改变,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某品牌的药品,如果更换成其他药品,一时难以接受。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稍高,一些居民宁愿不报销也愿意去药店买到自己认可的常用药。同时,基本药物的实施也因各种原因正逐渐激化医务人员和居民的矛盾。

1.4国家基本药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达80%~85%,药品的利润率高达28%[2]。如果政府按15%的药品加成率给予补贴,与基层医疗机构原有的药品利润相差甚远,因此补偿机制的完善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拟采取3条途径来补偿:一是增设药事服务费。目前,我国对药事服务费的定性以及药事服务费的收费模式和标准也都没有具体的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药事服务费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药事服务费是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居民收取的费用,因此居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药品加成费用,抵触情绪将会增加,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3]。二是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高、精、尖技术服务较少,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因此调整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显得不甚合理。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开展绩效考核。调研地区基本药物补贴主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按照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7∶3的比例,支付在编人员工资,绩效部分按照年终考核统一支付。据反映,实施绩效工资后,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有所下降,对此有些不满;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较小,似乎出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现象,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乡镇卫生院负债严重,原来依靠拖欠配送企业的药品回款维持运转,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尚未中标的企业开始追要债务,出现了“对簿公堂”的局面;配送回款周期较短,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药品周转资金困难的现象。

2针对实施初期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政策制度,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

农村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是当前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各方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的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就医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利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管网,规范农村医药市场,统一农村药品购销渠道,坚决打击贩卖假药的“游医”,平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周边零售药店的价格,减少不公平竞争,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三是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定价、使用、报销、补偿、监督和奖惩等相关政策制度,使得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营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政策环境。

2.2利用现代医药物流手段,规范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

2.2.1由国家部委牵头建立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的全国标准建议综合各方意见,制定标准,精简招标程序,并制定出统一、具体的招标采购细则和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细则中应包含价格、配送周期、报价周期、采购的品种和数量等内容,企业在知道用量有多大的情况下,根据利润率进行报价,使价格体系更趋于合理。同时有标准可依,可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减少权力寻租、商业贿赂[4]。同时,招标过程中,不能“唯价是取”,将价格作为中标的唯一标准,应该充分考虑药品质量和配送实力。

2.2.2利用现代物流手段,提高基本药物配送能力现代医药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流通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应配送环节中的过程,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现代医药物流通过全国性医药物流配送的网络信息化平台,达到对药品流通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5]。当前,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路途崎岖,药品需求量小,可以试点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与配送企业联合配送,承担距离较远、份额较小的基本药物配送;也可试点由配送企业在县或乡建立中转站的方式,解决配送周期较长的难题。当然,目前西部农村地区5%的配送费用较低,配送企业积极性不高,一般配送费用为5%~10%,可以根据配送成本适当调高配送费用,由政府给予补贴。

2.2.3建立招标配送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药品招标配送是药品流通市场的命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大对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中标而不生产药品的企业征收违约金并取消其参加药品招投标的资格;对能积极提供基本药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对于配送不及时、配送周期过长的企业吊销配送资格;对配送能力较强、配送手段先进且配送积极性较高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2.3适当调整药品目录,促进基本药物有效利用

2.3.1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药品目录基本药物遴选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权威专家和知名医师的投票决定,应该结合不同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赋予地方一定的权限,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促进基本药物科学、合理利用。

2.3.2建立监督机制,规范基层医疗服务用药行为首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对于非基本药物的撤柜行动制定时间表,明确截止时期。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考核,对于逾期仍销售非基本药物的机构,减少政府财政补贴。其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基本药物的补贴,引导农村居民利用基本药物。再次,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基本药物目录,改变处方习惯,用基本药物逐步替代非基本药物。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4

农信社金融创新现状

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农信社的金融创新“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二是金融技术创新有限,金融工具创新能力不强。农信社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 观念落后, 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 导致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创新产品普遍存在额度小、期限短等特点,难以满足“三农”发展需要。四是创新理念淡薄,机制不健全,存在重复投入、各自为战的情况。目前,金融创新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内部管理、信息科技协调支持、考核激励、客户效用监测及利益保护、人才引进维护等重要机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五是对金融创新认识不到位,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度较大。此外,由于农信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金融创新原则与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一)农信社金融创新原则

围绕客户原则。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和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日益融合的趋势。对此,农信社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别化、人性化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效益最大化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农信社在金融创新中要始终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要通过金融创新,在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风险可控原则。在产品和业务创新中,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操作风险、营销风险、声誉风险等时有发生。农信社在金融创新中要更加注意风险防范,审慎稳健开展金融创新。

依法合规原则。从国际银行产品和业务创新实践经验来看,金融创新的外在动力之一是规避法律管制,但是,规避法律管制不是违反现有法规,金融创新必须依法合规。

(二)农信社新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新产品开发是农信社金融创新的重要活动内容。除了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一般的战略外,还有以下战略类型。

根据新产品创新程度,产品开发战略包括全新型开发战略、换代型开发战略、改进型开发战略、仿制型开发战略和组合型战略。以上五种产品开发战略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本、技术条件。根据SWOT分析法,新产品开发战略有保守型、进取型、冒险型战略可供选择。根据企业市场地位,新产品开发战略可选择市场领导者、挑战者和追随者战略。市场领导者战略强调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上的领先性,战略目标是谋取产品的市场主导地位;挑战者战略以赶超市场领导者为战略目标;追随者战略是采用模仿、改进等创新模式,迅速开发竞争者已成功上市的新产品的战略。

加快农信社金融创新对策性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各项基本管理制度。尽快制订创新研发管理办法、创新委员会工作规则、创新奖评选奖励办法等基本制度,逐步完善产品标准化管理制度。

发挥省联社相关职能,成立省联社金融创新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省农信社金融创新工作,并对重要创新项目进行论证与决策。同时,加强创新研发部部门建设。

明确分工,形成创新研发联动机制。省联社各专业部室对口负责本专业产品研发,并设置本专业产品人员,定期参加有关产品培训学习和创新研发部牵头的产品会议,使各专业部室产品人员保持高度统一的产品理念和较强的产品研发技能。创新研发部应配备具有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类产品、管理流程、国际业务、产品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等专业开发经验的人员与各专业部室对口联系。

加强新产品跟踪监测,形成持续改进的产品维护机制。通过对产品推广应用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测,可以发现和纠正新产品在流程设计、风险防范措施以及推广单位对产品理解操作等方面的疏漏或不足,有利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防范风险。

(二)打造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平台

现阶段应结合当前农信社省、县(个别市设有市级法人)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特点,打造既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结的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平台。

以省联社为主体的金融创新平台。在省级联社利用资源、人才优势,打造全省农信社的金融创新平台。成立创新研发部,专业从事新产品研发和产品管理加快形成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

以多家县级联社的横向联合体为主体的金融创新平台。在省级联社的协调支持下,可以就单一或多个金融创新项目成立联合体,共同投资,联合设计开发,成果共享,达到资源有效组合、降低成本的目的。

以单一县级联社为主体的金融创新平台。县级联社应设置独立的产品部门或产品人员,由专门人员专业从事产品、流程、客户和市场的研究,循序渐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三)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

农信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金融创新工作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

首先,大力开展资产业务创新。农信社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充分考虑农村市场需求,开拓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使贷款品种多样化, 以适应广大农民、中小企业等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面向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需求,积极开发“打工贷款”、“农民教育培训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担保资源而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拓展和开发大联保体贷款、保理贷款、保险贷款、仓单质押贷款、项目贷款等业务品种。适应消费需求,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

其次,积极开展负债业务创新。围绕满足增加客户收益、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需要,开发对公司和个人业务通存通兑、可转让存单、自动转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综合账户、个人退休账户等业务品种。适应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探索教育储蓄、养老储蓄等专项储蓄业务品种。根据农民需求现状,开办农户养老储蓄、医疗保险储蓄、子女教育和婚嫁储蓄等新的业务。

再次,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创新。因地制宜,有重点、分阶段、有层次、分步骤地及时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特征、有市场前景的中间业务品种,培育中间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发和拓展新兴中间业务品种,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购买应收账款等。开发新的金融工具, 逐步推出多功能借记卡、信用卡等金融工具。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科技含量,开发应用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加快研发与股票、债券、期货相关的金融衍生和对冲产品,开办风险低、收益固定的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和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本外币投资理财产品。

(四)加快科技创新

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适用性、原创性与吸纳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业务创新。大力实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畅通工程”,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支付结算产品,打造功能完善、快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重视电子银行研发,大力推进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开发集自助语音服务与人工服务于一体、具有呼出营销服务功能的客户服务中心,构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5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努力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深化医改的必然趋势,也是2014年十大卫生惠民项目之一,必须主动攻坚,积极谋划,全力推进。以取消“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改革范围、合理确定调价规模、合理落实补偿政策。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落实合理的补偿政策。在积极稳妥推进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改革经验,梳理提炼工作亮点与创新举措,注意培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继续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行医疗资源联合体模式试点。二级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对口支援体系,拓展对口支援内涵,畅通双向转诊渠道。

(三)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以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为核心,探索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建立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加大人事分配自,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对改革进度与成效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监督与综合评价,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二、着力改进医院服务

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重点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促进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针对门急诊服务、住院服务、围手术期关怀、出院服务等,通过预约挂号、简化门急诊和入院、出院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和结算服务、导医服务等,促进服务流程的顺畅便捷。创新服务模式评价机制,促进流程优化再造,对候诊时间、服务态度、诊疗环境和操作规范等开展全程式体验,重视“患者体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预约诊疗开展情况的监测与管理,提高预约诊疗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014年,二级医院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直连上线,专家门诊就诊率、患者预约率进一步提高。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4年,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9天左右。

(五)广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延长门诊时间。继续开展医务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开展“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农村、社区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打造科普志愿者服务品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下级机构认可上级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分级分流和引导病人优先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加强全市各二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组织高年资医师每月二次的送医下乡活动,做好送医上门活动,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血糖、B超、心电图等检查。丰富“健康大讲堂”内容。进一步做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周活动。继续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

(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丰富护理服务内涵。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着力搭建护理管理平台,动态反映护理人员工作指标轨迹,逐步提高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护士岗位管理试点,人民医院、中医院要进一步细化岗位管理实施方案,促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改革专科护士市级培训资格选拔方式,完善各类培训方案,持续改进培训质量;改革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方式,促进临床护理专科建设发展。开展专项检查和年轻护士能力考核。加强医疗机构护理队伍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培训,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切实改善服务质量。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模式试点,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2014年,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保持在85%以上,其中A类病房数不低于上一年度。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七)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实行各类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常态管理,建立健全重症病例病情评估、紧急会诊抢救、重点病例巡诊、远程会诊、特殊病例高级专家坐镇指导等各项制度,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规范院前急救医疗行为,开展院前急救技能比武和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推进院前急救提档升级。完善院前急救网点,做好为民实事工程。创新院前移动急救系统,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急救半径,提升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加快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统一受理、统一调度、就近抢救和快速反应能力。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规范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患有上述两种疾病且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救治的患者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水平。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八)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布局区域医疗机构,促进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延伸。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公立医院不得新举债建设。2014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比例力争达18%左右。推进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检查检验中心、临床会诊中心等医疗资源集约化试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

(九)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对周期内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动态考核。建立完善动态考核机制,努力提高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鼓励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医院积极创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病)诊疗中心。大力发展儿科、急救医疗、康复、传染、精神等薄弱临床专科,制定并落实专科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促进护理、老年医学、康复等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十)加快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加快卫生信息化二期建设,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强势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区域业务协同,加快推动应用居民健康卡,尽早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不断完善卫生信息网络,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协同化、便利化,构建智能、惠民、便民、高效的卫生信息体系,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十一)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按照政府规划引导、行业提供支持、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护理延伸服务体系建设,适度放宽规划限制,加快扶持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局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转型等形式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重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养老服务的支撑,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融合的协作机制,加强业务协作,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继续转型建设老年护理院。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加快促进医院转型发展,在天汾西宁、东元、向阳、聚南、寅阳建设老年护理院(因病托老病区)基础上,拓展服务,增加床位。

(十二)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健全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对接机制,实施对口支援目标管理。重点加强以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人员、技术、管理为重点的城乡对口支援工作。二级医院要落实定期下派任务,结合受援单位特点,重点加强“科室对科室”帮扶,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鼓励二级医院建立整合型医疗团队,探索建立以疾病或系统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覆盖、无缝隙”对接。按照既定的对接关系,选择2个以上特色专科,派出相应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使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二级医院要强化对基层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派院长、骨干医师制度,实行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着力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严格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落实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规范实施医院等级评审,促进持续改进。

(十三)强化医疗机构准入与日常监管。严格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管理。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校验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日常监管,修订完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记分管理制度,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加强医疗机构信息数据报送管理,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提高数据查询利用效率,推进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十四)强化执业医师和护士准入与管理。依法加强执业医师和护士管理。严肃查处医师、护士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强医师资格考试、注册、执业、定期考核全程管理,逐步实现全程管理信息化。完善医师注册管理,加强动态监管。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启动医师执业行为记录记分管理。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严格护士执业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落实各种身份性质执业护士同岗同酬制度。

(十五)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医疗技术的准入、退出和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专项检查。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准入管理。严格实施手术分级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查工作。加强质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市质控各专业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质控和监管力度。完善质控指标体系,加强质控信息的反馈,完善质控信息系统,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

(十六)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切入点,落实“三合理规范”,扩大管理覆盖面、专业及病种。二级公立医院要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药占比,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临床路径信息上报制度,开展临床路径应用情况评价,提高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和水平。

(十七)持续加大基础管理力度。以落实核心制度、基本规范、“三基”训练为重点,狠抓医疗机构基础管理。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每季度不少于1次,并及时通报。继续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处方质量检查,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强化基本制度、规范落实。开展医嘱处方、病历、影像等诊疗行为的公开点评,每季度不少于1次。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检查,加强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盲区。

(十八)加强医疗机构药事和临床检验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辅助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药的临床应用管理。大力推进临床药师制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训,提高临床药师能力和水平。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建设管理。切实加强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管理。加强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突出重点科室,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高值医用耗材的管理使用更加规范。强化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室间质评,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督查;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进一步细化互认要求,扩大互认项目;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减少和杜绝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十九)规范实施医院评审评价。健全医院评审员库,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化、规范化、同质化市级医院评审员队伍。全面、规范开展医院评审和复核工作。建立等级医院评审跟踪点评机制,对评审周期内医院运营与管理情况开展实时评价,加大日常考核成绩在医院评审得分中的比重,努力杜绝评审前突击、评审后松懈的情况出现,确保医院规范管理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每个环节,做到长效管理,持续改进。

(二十)实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管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完善目标性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开展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的明查暗访,严格医疗废弃物分类、暂贮、收集、运输等全程管理规范,落实集中处置规定,严防流入非法渠道,规范未经污染的塑料输液瓶等耗材管理。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组织开展岗位培训、中青年骨干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落实《省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机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模式。

(二十一)加大医疗广告管理力度。加强医疗广告的监督检查。完善医疗广告监测制度,强化广告审批回访跟踪制度,建立医疗机构不诚信“黑名单”。加强与工商、宣传、公安等部门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并公示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查处信息,形成监管合力。继续组织开展打击违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违法医疗广告,及时公开查处信息,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十二)严格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无偿献血,完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机制,动员全社会支持并参与无偿献血工作。拓展无偿献血招募模式。组织开展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相关人员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闻舆论引导和临床合理用血培训。开展无偿献血宣传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强化血液安全管理,落实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稳步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采供血机构核酸检测目标管理。进一步规范互助献血工作,严厉打击利用互助献血组织非法献血的行为。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输血科能力建设,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开展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血专项治理活动,力争全市医院临床用血总量与上年持平。

(二十三)开展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大力弘扬“崇德敬业,守信笃行”无红包精神。完善长效机制,加大“红包”行为惩戒力度。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禁医务人员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接受企业捐赠资助外出旅游,严禁开单提成,严禁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坚决查处乱收费、大处方、开单提成、因不负责任导致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事故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广泛开展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调查结果与医院管理评价相融合。规范院务公开内容,加强科学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患者的监督。

五、着力深化平安医院建设

平安的医疗环境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的期待,要通过平安医院创建,在全社会传播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护人员的正能量,促进医患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推动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

(二十四)开展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加强医疗机构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完善警医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制度防“四位一体”建设,提高医院安全应急防范能力。加强坚决打击“医闹”行为。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医院内部安全管理调研督查,提高医疗机构安保技能,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避免伤害医务人员事件发生。

(二十五)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继续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专题培训,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运行机制,提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调解成功率。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万元的,必须引导至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创新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沟通谈话室建设,组织开展沟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制作沟通技能视频指南读本,提高医务人员沟通处置能力。

(二十六)进一步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医疗风险基金制度,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在参与医疗责任保险的同时,投保医疗场所公众责任险、医务人员意外伤害险等其它险种,提高医疗责任保险的抗风险能力。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指导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工作。充分发挥医疗纠纷处置专家讨论分析机制,对经医疗鉴定、专家分析确实存在管理及质量问题的医院和相关人员,落实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及告诫谈话制度,充分吸取教训,确保质量安全。

六、着力推进其他医政工作

(二十七)加强干部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工作的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干部保健规章制度,建立跟踪服务、电话回访、信息提醒等便捷服务举措,不断促进各类健康体检机构设备、人员、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提高定点干部保健机构科学保健、健康管理水平。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征兵体检、招生体检等工作,规范开展医务人员技能培训,确保体检工作质量。加大对医疗机构体检工作的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医疗机构体检质量抽查评估,健全完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6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作为“概念”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里,是个新的提法;把社会建设列为党代会报告的一个独立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还是第一次,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目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广大劳动人民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和中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消灭阶级,人们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即我们常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目的都是为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改善民生也是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可以看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必须遵循,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善民生还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突出,奢侈腐败还比较严重,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党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改善民生,考验执政能力!拷问执政能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重视解决社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七大对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建设提出了要关注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好办法。2007年,我省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八件实事,收到了很好成效。就业状况好转,连续四年的全面创业促就业活动,带动近80万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全省劳务输出保持年增长50万人的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平均水平由731.7元,调整到821.2元;城市居民低保由80元提高到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000元;截止到三季度末,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4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受此影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达34%。群众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任务两年完成,累计改造棚户区2600万平方米;15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吉林农民从此告别了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城乡教育失衡等问题得到缓解,社保体系、城乡救助体系继续完善。要结合我省实际,认真落实十七大的部署,进一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每年办几件关系民生的实事,切实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注意根据新的情况,调整社会政策。十七大提出,坚持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最近温总理指出,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这些都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问题,这对于改善民生有重大意义。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96年到2005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97.2%下降到59.4%,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2.9%降为2006年的11%。这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消费水平,也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要想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劳动收入花不完、用不尽,剩余部分才会转化为财产。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无可争辨的常识,马克思讲过,“劳动是生产的重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条件”,“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十七大关于教育、卫生、分配、住房等政策的出台,必将会从更高层面上、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民生难题?这里存在着一个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就是是否做到了发展成果共享。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过去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如分配不公问题,必须用新的办法新的制度接续。这两方面都要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十七大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包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我国现在的发展正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和组织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十七大提出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都做出了明确部署。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平安吉林建设,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大解决问题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强化安全生产和价格监管,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防范打击跨国犯罪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