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1

(①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南京 210000;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 210000)

(①Mingfa Binjiang Branch School of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Nanjing 210000,China;

②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摘要: 近年兴起的“校本”研究源于“教育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校本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了大量个案对校本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is fro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and oth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found that scholars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theor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research, etc. and has formed relatively ri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school-based education it has carried out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 校本;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Key words: school-based;quality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93-03

基金支持: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的案例研究》(B-b/2013/02/238;2014年南京市50项精品课题。

作者简介:李兆文(1970-),男,江苏南京人,高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邵然(199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校本研究兴起,尤其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三级课程政策后,有关校本方面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校本教育涉及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多方面,有关校本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1 理论基础

1.1 “教育本质”理念 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一直有所讨论,如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尊重人的价值、生命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取向,强调冲破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束缚。而校本研究正是顺着尊重教育本质的大方向开展起来的。

1.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以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型,关键要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目前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多集中在高校中,力图通过对高校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点很少放在基础教育上。但基础教育是基石,创新思维的培养需从娃娃抓起,而国外正是主要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其启发式教育为主,以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的师资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只是课标的执行者而是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性的发挥、素质教育的落实。

2 校本课程

2.1 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05年以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还多是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一些阐述,06年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类的硕士论文多了起来,对校本课程的讨论也变得更加具体和系统,并且实践方面研究不够的问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许多文章采取的都是理论加个案研究的模式。但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校本课程的内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上。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有对个案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但理论层面的有关校本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的大指导较少,不利于在开展实践前做好准备工作。

2.2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二位学者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学校教育品质所计划、开发的各种活动。国外学者在反思50、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中认为,课程改革亟需具有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情况的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以改变课程专家理论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也是大一统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革新。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政策;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此后,原本由中央主导的课程管理权力不断被下放至地方和学校,学校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它也可以作出课程相关的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何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融合专家课程和教师课程实践等新问题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校本课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3 校本课程的内涵 国外方面:菲吕马克(1973)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社区人士与学生,为提高学校的教育综合水平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斯基尔贝克(Skilbeck,197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

奥尔顿(Walton,1978)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原有教材的改编、选择或者是学校自己新编的教材。

国内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导师徐玉珍教授就曾在2005年发表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文中专门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解释:校本的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辨析[1],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即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

曹绍芳在对校本开发各种概念界定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者们间分歧很大。他总结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总的来说,可将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情况,由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区保障所制定的课程。

2.4 校本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石淑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李金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并能够为未开发地区提供借鉴。

另外,也有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职能分工,如:廖哲勋详细地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的不同职责。

2.5 校本课程实践层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未成熟,主要集中在体育、音乐、语文阅读、地理、历史等方面。其实施效果也需要不断得到监控以不断改进。许多校本课程研究的文章都有大篇幅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访谈、问卷、综合等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践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出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其中,鲁海波通过对上海市某中学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推行难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学生角色由服从者向参与者转变的建议。

杨赫也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总结,并个案研究了内蒙古两所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陈薇在《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对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访谈法总结出[2]: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认识不清,对校本课程开发重点的偏移,校本课程开发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欠缺,教学科研、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专家有效指导、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社区、家长支持;评价基础薄弱等桂林十六中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不少其他学校也可起到借鉴注意的作用。

3 校本培训

3.1 校本培训的必要性研究 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综述中可以发现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以及正确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自身意识和能力等,都会对课程产生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基于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学者们开始了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

3.2 校本培训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阅文献发现,04年以前,校本培训方面主要是一些概念解读以及对国外校本培训的研究,借此求得经验,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于建川(2003)在其硕士论文《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其启示》中认为,应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研究和实施我国的校本培训,以期实现《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3]。他对国外教师在职培训理论的三种视角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师训四模式,分析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发展历程,从产生到发展,阐述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终身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总结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在目标体系、协作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的经验,认为教师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

华中师范大学刘红(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主要对英国的校本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本培训在英国能够较早兴起的原因,从校本培训的结构、运行和保障三方面对英国的校本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全面剖析,并结合04年以前我国校本培训的研究状况,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有关校本培训实践理论研究,提出了包括统一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立足本校,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调整教师在职权利,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相互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内的几点建议。

3.3 校本培训研究趋势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走出对校本课程“块状”、“点状”角度单一的研究模式,多以理论加个案等对校本培训进行纵深化研究。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百艳(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就通过档案分析、访谈、案例观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J中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战略目标,现实资源等的分析,结合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构建“基于对话管理”的校本培训模式。

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同样是校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目前它也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个新亮点。上个世纪6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关注。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提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成为行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

校本研究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需要教师的参与,同时研究点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校本教研对于新课改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内的校本教研存在教研意识不足、教研能力有限、流于形式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敏霞(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美在校本教研产生背景、概念与内涵;机构设置和管理;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流程与开展模式;方法与指导策略;评价;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比较中,提出了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在传统组织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组织功能;通过政策支持,以优促薄弱;帮助教师求助网络等建议。[4]

近年来,校本教研主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联,研究重点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的新课改。

5 结束语

校本教育在遵循国家教育目标大方向的基础上突出了学校特色,因校制宜,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区等大集合的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中最主要的一块,校本课程强调教师的参与,这就发展了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可以想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今后校本研究的重点。在生本化的趋势下,已经趋于成熟的校本教育研究开始转向班本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曹绍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石林一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杨赫.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以“生态中国教肓行动”内蒙古两所项目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2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两所,初中3所。

2.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是,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一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语》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

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别为14%、30.9%和12%。(本调查是请有关课程专家、中学教研员和相关校本课程负责人共37人对88门课程三个维度取向比例打分统计获得的平均数。)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1.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

2.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

学校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一定的运行程序和功能规定。我们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建设、现状分析、课程结构的配置、开发与评价四部分。

(1)建立高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的组织结构和互动方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研究机构,为本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课程开发研究机构要探讨课程开发工作程序,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提供基本的业务支持和课程开发指导。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体现和包含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是不同的。在分科课程中,知识的安排将通过一系列完全分割的科目等级而得到系统的组织和分配,从而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垂直性的等级结构,其有效的管理系统是垂直式的“集权式统治”。而在校本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且强调的是知识的整合,所以教师的交往将更多的是水平性的,权力的分配和调控也应是水平性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机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学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骨干,同时,组成人员不应是单一学科背景,而应是多学科的。这样既利于校本课程多元化、综合化的开发,也利于校本课程更加有效的管理。

(2)进行学校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弄清学校发展方向、特点,具备的条件和限制,如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所能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学校的发展规划、特点,学生的素质和已有经验等。学校现状分析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ennethR.Andrews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管理、经济、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便于把握机遇,发挥学校优势,避免障碍,从而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计划、方案及对策。在此,我们提供依据SWOT方法的校本课程现状分析框架(见表)。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3)构建课程开发合理结构,实现学生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的延伸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系统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延伸,即延伸的是国家课程未能涉及的或涉及不深的知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开发了学科“延深”课和学科奥赛课。另一种理解是从课程目标角度看拓展,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现有课程内容实践性、情感性体现不足的弥补,即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体现了国家设立校本课程的应有之意,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大特性: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

校本课程按其性质可从三个维度划分:“学科――经验”“分化――统整”“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有两个极向,一个极向是学科、分化和理论;另一极向是经验、统整和实践。经验性是指课程设计以学生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为中心,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学生的经验性问题组成的,遵循的是问题逻辑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统整性是指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课题从多种学科收集组织的,学科边界模糊。实践性是强调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讲授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即不同维度、不同极向的校本课程应在彼此的数量与课时比例合理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资源的领域科目、课程材料、组织形式以及编制课程方案。从校本课程定位和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经验、统整、实践类取向课程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4)校本课程的开发、自检与自评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3

【论文摘 要】要实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目标,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努力打造有本地地域特色和本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搞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和建设,则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被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项目实施三年来,我们在学校课程(习惯上称“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也为此研究出了很多对策。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

1.由于课程领导层理论水平不高,专业指导不力,课程的开发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课程管理也缺乏预见性。

2.在办学规模大、平行班多、班额大的学校,由于选课指导不力,报课时学生扎堆现象比较突出,加上受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限制,教学组织和管理就会存在不少的困难。

3.家长不重视或者不理解学校的有些工作。

(二)教师层面

1.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和特色认识不清。大多数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也有教师直接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一些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而不能把校本课程开发上升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高度。

2.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不强烈。受现有编制制约,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本身就已经足够了,担任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必然会加大他们的工作量。

3.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具体困难:一是缺乏图片、音像、现成的课程设计等相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备课往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很大心血;二是缺乏专业指导,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相对不足,也使得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少的误区。

(三)学生层面

1.大多数学生比较钟情于文体活动类如篮球、乒乓球、器乐、绘画等,动手操作型的如科技制作、摄影等。兴趣爱好是学生们选课的主要出发点,能够活动活动、轻松轻松也是他们大多数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有些教师课堂组织形式太刻板,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校本课程开设的科目如果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就不大,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校本课程周课时少,受到老师的指导就自然比较少,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二、思考与对策

(一)学校管理层面

首先,学校要重视培训,理清开发思路。培训内容侧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流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关系、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以增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预见性,扫清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培训形式上要注重实效性,实现“四个结合”,即: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开卷测试与写学习心得相结合。

其次,学校要强化课程管理,以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学校要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细则》,《细则》必须详细规定课程的申报与遴选、课程的与开设、课程考核与评估、奖励和惩处,以规范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为加强课程监管,还应把校本课程实施纳入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考核当中。

再次,学校要很好地向家长和社会做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二)教师层面

首先,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的工作量问题,同等对待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工作量。学校还要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在评优选先时优先考虑,以提高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们打造课程开发的平台。

再次,学校还要定期组织调研,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必要的评估,查找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开发的深浅,学生实行跑课制带来的管理、考核等方面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学校还应及时召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课程开发的阶段成果。

(三)学生层面

首先,课程的开发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其次,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不能太刻板,要以竞赛、动手操作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组织载体,要最大体现活动性的组织要求。

再次,在课程检测的方式宜采用实地考核、佳作展评、考勤统计、pk制等形式,而不宜采用国家课程检测常使用的闭卷考试的形式。

总之,要实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目标,需要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努力打造有本地地域特色和本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纪60年代末,美英等发达国家推动了校本课程开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有关教育法规也做出了一些规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是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仍处于初步阶段。

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初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王嘉烨指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开发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十分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例如牛津大学的“复合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麻省理工大学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计划”;筑波大学的“学科综合课程实施方案”等,这些都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这些著名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就是通过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形成大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我国许多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优势,于2005年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锅庄舞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湖南吉首大学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称赞“吉首大学是湘西人的骄傲”;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重点建设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民族医学与方剂学、民族医学与内科、儿科、妇科等,为右江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基层医疗卫生专门人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炼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总体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极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多是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缺乏集体的合作与科学调整,质量低下,难以保证需求。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不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

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随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也就致使理论体系的构建还需较长一段时期,这无疑会给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系统性,且各阶段都存在不足之处

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跟开发过程缺乏系统性有着直接关系。目前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缺少计划性,缺乏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开发过程中,主要针对教材开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应是多方位多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价。

(三)高等学校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开发知识以及相关的培训,而高等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正是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三、相关建议及对策研究

在高校扩招之后,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大量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高等学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开的质量,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国家需加强对课程专家的重视与培养,鼓励课程专家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论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况且就我国目前而言,有关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明显的建树。

(二)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应逐步完善课程开发体系

第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重视课程专家及社会同行人员的参与。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而课程建设知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员的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至少应该包括该学科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课程专家和社会同行人员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师资状况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成败。为此,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除了校外培训外,应有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可以启动经济杠杆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唱好重头戏。

第三,对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条件进行评估。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的需求就成为开发过程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发展的需求及将来的就业需求等。同时,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不对学校自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和条件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话,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王舒.草原文化与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内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5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实验学校,历来重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已经开设了开心农场、鼓号队、航模队、民乐队等多个兴趣组和社团。为进一步满足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使课程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结合《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学校决定从2015年9月起实施自主体验个性化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尝试选课走班的探索实践。为使这一课改尝试稳步科学地推进,学校作了前期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本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率为95.1%。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形式,从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编制问卷。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二、课程开发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解决当前课程的哪些问题?

1. 当前课程的覆盖面不广

对于“你喜欢参加学校兴趣组吗?你是否参加了兴趣组?”这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96.1%的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但实际参加兴趣组的只占了学生总人数的45.3%。说明当前的兴趣课程门类较少,课时量也过少,导致覆盖面不广,近半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个性化优质教育。

图1 当前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情况

2. 当前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窄

当前学校已开发的兴趣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知识拓展、体艺兴趣拓展)和探究课程。其中拓展课程占总数的86.4%,而探究课程只占了总数的7.2%。在拓展课程中有64.6%的课程属于体艺兴趣课程,例如田径、乒乓球、舞蹈、绘画、书法、鼓号、班级器乐训练等;学科知识拓展占拓展课程的35.4%,例如数学、小记者、阅读、科学实验等。调查表明,兴趣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缺乏本地的特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兴趣组”和“特长班”的水平上,探究类、思维培养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3. 当前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访谈中显示,学生普遍对生活技能、科学探究、思维培养、艺术熏陶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这说明现行的某些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观念能很快转变吗?能较快适应吗?

1.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待加强

对于“你觉得校本课程是什么样的课?”这个问题,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见图2),46.8%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改编、选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2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与兴趣课,只有24.8%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上,97.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只有2.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对于“校本课程由谁来开发比较合适?”这一问题,2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43.9%的教师认为由教研组集体开发比较好,26.1%的教师觉得应该让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去开发,还有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应该由专家开发。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对开发的主体存在着差异,但大多能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有待加强。

2.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间、精力将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缺少专家指导等困难。其中73.5%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缺乏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技能,缺少相应的培训;57.4%的教师觉得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进度;4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25.6%的教师则认为课程开发的硬件设施和经费至关重要。还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导致课程开发不能深入进行。这说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佳,停留于请专家来校作课程开发培训或研发编写教材,自己则简单执行的误区中。

图3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

(三)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实施?

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部分已有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表明,66%的课程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课程开发计划和管理制度的课程占了总课程的13%;只有21%的学科有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9%课程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这说明目前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四)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以学生之间互评为辅,两项比例分别为62.3%和30.9%,其余为“专家”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在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上,“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分别为93.6%和72.3%。这说明目前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上,缺少对校本课程本身的总体评价。

在开展课程评价过程中,超过80%的教师认为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模式和理论支撑,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这说明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关注学生需求,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科学地设置校本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是:以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校本课程设置时我们注重课程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体验中学习;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创新;注重课程的特色性和针对性,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确定了“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校本课程理念,并将课程划分为六个综合素质课程模块:A. 多彩艺术课程:含合唱、器乐、书法、美术、国画、舞蹈、古筝、陶瓷等。B. 活力运动课程: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竞走俱乐部、阳光测向等。C. 生活技能课程:含美食制作、发饰DIY、十字绣、编织等。D. 科学探究课程:含科学实验、科学创新、航模箭模、科学小巧手等。E. 经典朗读课程:含三字经、儿童诗、英语朗诵、美文欣赏等。F. 思维素养课程:含翻转数学、数独游戏、思维训练、程序设计等。

我们将校本拓展课程集中安排于每周四下午,每个学生在半天内完成两个时段两个自选项目的学习。

在新的校本课程设置中,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系统,设定课程参与人数上限,创设公平选择机会。采用“走班”模式,一、二年级在年段内跨班级组班,三、四、五年级跨年段组班,六年级以原班为单位开展语数学科拓展活动。

在师资配备上,鼓励本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第二课程。如黄露旦老师曾在浙江省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佳绩,根据她的特长,学校鼓励其开设《阳光测向》校本课程。同时,结合“除了学校的老师,你还想让谁来上你喜欢的课?”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聘请、邀请学校职工、社会人士和家长义工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群。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定位从“甄别人才”转向了“人人成才”,从“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转向了“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从“补短式”的教育转向了“扬长式”的教育。如果教师未能转变教育观念,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教育折腾”。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教师只需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师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起课程编制者、组织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意识与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使校本课程真正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成为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委员会下设项目开发小组、项目审核小组及项目监理小组。教导处作为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传达,如教师的选定落实,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学校还尝试着制定相关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专用教室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期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范文6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