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学校要特色发展,校本课程是关键。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及超越自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课程开发宗旨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2.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
3.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课程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通过我们多途径、多层面的课程开发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张扬,丰富了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
二、课程开发措施
1.建立合作机制,多层面价值认可
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我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
2.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3.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①课外活动
我们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究活动,参加科技兴趣小组。
②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我们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校要不定期召开科技教育家长会,跟家长探讨科学素养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③社区环境教育
我校的课程开发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以社区为背景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社区环境污染的调查,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也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4.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科技模型大赛,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有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我校还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低、中、高年段,在课时上1-6年级每周1节科技教育课。各年级科技教育内容安排如下:一、二年级:科幻画、手工制作、智力拼图,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锻炼出灵巧的双手。三、四年级: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写作训练。五、六年级:废旧物利用、科学小实验、科技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和创造思维,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将科技教育课列入课表,使科技教育进入教学主渠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个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及指导老师,加大科技的含金量。
普及科技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为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县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小学;国学;意义;策略
一、引言
(一)“国学”的含义
广义的国学,即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 而在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国学”以“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论,包括古诗词、古代经典名著等等。
(二)“国学”研究的意义
深入了解小学国学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使国学教育在小学校园扎根发芽,从而提高国人传统文化素养。本研究综合提出了提高国学教育的策略,对小学国学教育步入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在我国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国学经典对小学教育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的发展
1.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积淀语感
国学的学习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地诵读浅显生动的国学经典,识字量绝对会远远超过只专攻教科书的学生,为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也更高难度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不断接触大量生字、生僻字的时候,大脑能受到良好的刺激,得到充分开发。最后,对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诵读,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韵味。学生们从中积累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有趣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能化为己用的文学涵养。
2.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慢慢出现了部分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历史故事、谚语民俗,这些都是小学生了解我们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例如夸父的不断追逐传递着要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学弈的故事蕴含着要专心致志的道理;草船借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等,这些故事无一不以其生动形象的语文形式向小学生传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3.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树立健全人生观
诵读国学经典是帮助孩子充实内心世界,提升品行修养的有效途径。里面各色以小见大的小故事生动有趣,打破传统说教的德育方式,浅显易懂又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能让学生熟读于口的同时也濡染于心。还有许多诗词歌赋、文化礼俗都交融着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如此浸染之下,何愁学生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呢?
(二) 促进教师的发展
1.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文化内涵,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尤其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国学的学习绝对是帮助教师吸取民族文化精华的绝佳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沉淀下的国人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之,能增加教师课堂的厚度。
2.促进儒家教学理念的形成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总结了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实现教育的八条目,既体现了实现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向和途径。这些国学经典中的文化营养被教师汲取后,不仅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其中蕴含着的儒家文化,更能让教师形成注重开发学生自身价值、能力和个性的教学理念,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生涯中保持着青春活力。
3.有助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是复杂性,除了工作上的繁琐复杂,需要处理的人及关系也十分复杂。国学中的人生哲学能引领教师的思想,净化其灵魂,并形成更高尚的人格、师德,并运用适宜的交往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个人魅力。
三、小学国学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举隅
(一)实施组织不够完善
国学是新兴的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上缺乏成熟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因此国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关于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更缺少相关的教育政策引领指导。
1.教材混乱,缺乏科学性
国学教材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编自印的《诗文选编》、老师在黑板上的随抄随背以及家长出资购买的教材。这样随意选择而没有经过科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混乱无序,教育效果的降低。
2.师资不足,缺乏保障性
师资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师资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目前专门的国学教师十分稀少,一般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其中以语文教师兼任较多。这些兼任的国学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教学素养,国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导致国学教育的开展得不到硬件的保障,声势浩大而后劲不足。
3.评价随意,缺乏规范性
教材的随意导致国学的教学评价也十分随意,一般由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判。但是这种竞赛活动只能由少数拔尖的学生参加,不仅影响其他一般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评判的检测方式缺少相关标准作为依据,随意而主观,会影响到国学教育的规范性。
4.政策模糊,缺乏支撑性
教育部门对国学课程的兴起一直持积极倡导的态度,但是关于国学教育的文件却迟迟没有出台。国学的教育目标、方针和原则都没有一致的明文规定,令国学校本课程陷入尴尬状态。一些有条件有兴趣而早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因此而苦苦摸索,前进艰难;偏远一些的学校则因为没有相关文件支撑,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甚至连开展的机会都没有。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1.枯燥无味
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大多集中在经典诵读方面,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慢慢消磨掉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低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痛苦和折磨,展现不出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更不要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涤荡了。
2.脱离现实
小学的国学教育中往往容易出现五种错误的倾向:泥古不跟新、孤立不融汇、深僻不易懂、守旧不变通和只学不致用。而这五种倾向实际也就是国学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所致。任何与现实相剥离的理论都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效用,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力量过于单一
众多研究表明,学校与家庭两股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融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家长往往会受自己经验的限制,或者与学校缺乏沟通,从而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产生质疑。家庭的反对意见会让学生感到可以放松学习,给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四、提高小学国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 优化实施国学的组织策略
1.筛选国学经典教材
选取恰当的国学经典篇目是在小学校园中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前提保证,国学虽然是古人历经千年后流传下来的精髓,里面也有不少内容还不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在选择时体现经典性,使选取的教材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作用,又符合当今教师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注意切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强调知行合一。
2.提升国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了,才能提高小学国学的教学质量。在国学课程出现后,很多老师选择了自学来增加国学方面的知识,买本相关资料书,或者上网查找一些资料,但关门造车能带来的提高空间实在有限。其实要提高老师的国学水平其实有很多途径,例如:集体学习研讨、专家讲座学习、网络平台辅助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3.改进国学评价模式
在国学教学评价模式中,激励性的学生评价和反思性的教师评价能让学生和教师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前进的动力,既从过程中感到紧张,又能从结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4.出台促进国学的相关政策
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政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倡导,还要以相关的文件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国学教育在小学中的实施。小学国学教育有了政策的指向,有据可依,便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未来。
(二)改进实施国学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在国学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保障其教育实效。低年级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喜爱的动画和经典故事相融,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大道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有效吸收,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精华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学以致用
国学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但却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国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传统的珍视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能以这些认知来指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还需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比较难以理解的国学时其实是一知半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材料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语言描述、直观的图像把文字展现出来。课堂讲解要联系现实,课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国学中各种各类的素材,细心观察周边的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 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
1.创建国学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国学渗透力
在小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在学校橱窗、黑板报里展现以“国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习心得和文学典故;在走廊上、教室墙壁上挂上古代圣贤的画像、名言警句;课间和午间的广播时间播放国学里的经典小故事和广为传颂的经典佳句;开展诸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和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通通是国学精髓,在充盈着国学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日复一日地浸染着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2.营造国学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家庭氛围对于国学教育的开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开设国学这一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和家长们达成共识,争取到家长对此的支持。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国学评价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增加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教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引导方法,例如亲子共读,定期抽查,鼓励评价等,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家庭氛围。
五、Y语
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也同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确保小学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家长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只有充分意识到国学对小学教育的意义,唤起教育实践者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才能让国学教育在小学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本研究通过阅读参考大量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资料,厘清了国学对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国学的实施组织、教学方式和教育力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研究最大亮点在于:看到了家庭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以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的实施策略,结合前人的成果,为国学教育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 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188-189.
[3] 杨凤.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与感悟[J].中国农村教育,2011(8):52-53.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3
1.准确认识科教工作,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明确提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确立了“转变观念,学习提高;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科研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以科技活动、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四大板块为主阵地,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科学有效管理体制,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发展。
2.加大科教工作投入,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学校在科教工作的管理上,狠抓 “以人为本,加强科教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优化条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的投入和管理,优化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营造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氛围。
3.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科技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技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即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2.科普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4.重视常规,落实科普教育工作。
(1)学校经常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意主题活动、科普宣讲活动,通过活动大家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也在活动中提高了科技意识。
(3)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小哥白尼科普知识竞赛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因地制宜,抓好各项目建设。
(1)在科普活动方面,每年都要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学生喜欢,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今年,学校组织了科技创新设计及科技小制作展评活动,科技小报比赛,科技黑板报评比等科技系列竞赛活动,学生的参赛率达到 100%。
(2)学校举行的各类科技比赛中,我们始终做到有布置、有发动、有评比、有表彰,从而使每次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并力争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3)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兴趣小组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科技项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4
一、更新观念,家校合作的前提
树立大教育观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家校合作中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合作极其重要。有种说法是“5+2=0”,说的是如果老师在学校的教育和家长在家里的教育不一致,再好的学校教育都起不到效果。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与学校达成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做得好的话是完全可以达到“5+2≥7”的功效。
小学家校合作主要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联合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的一种教育互动活动。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家长参与孩子培养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全纳孩子,家校合作的关键
好关系就是好老师。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师爱就是师魂,对老师来说,爱心最重要。爱是教师教育学生、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感情基础,学生、家长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1. 关注全部学生,了解个体差异。生态教育即是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的成长,让每一生命的天性都得以舒展。爱学生就要关注每一位孩子,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世界上都是唯一的,不但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同,能力也有差异。每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拥有不同的才能,任何一种才能都重要,不分主次、贵贱。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且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2. 全纳每一位,接受不完美。爱学生就要全纳孩子,不但要接受全部的孩子,还要接受孩子的全部,包括他们的缺点,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各个领域需要的才能和智慧也是不一样的。也许有的孩子调皮好动,没有纪律观念,但是他喜欢劳动,乐于助人;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是他喜欢画画,而且作品充满想象力;有的见人羞涩,说话不流利,但是他热爱读书,比同龄的孩子知识面广……特别是要厚爱后进生,真心地营造班级人际氛围,带动同学们宽容地接纳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时时激发后进生有努力就有进步的自信心。教师对后进生的呵护不但会让他们的家长发自内心地感激不尽,还会令所有其他家长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三、形式多样,家校合作的根本
有效沟通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1. 沟通形式多样化。沟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用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之外,现在最普遍的电话、校讯通更直接、及时。在信息时代的当下,通过网络建立博客、班级网页、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形式全方位的促进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共同探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2. 家校合作制度化。成立学校和各班家长委员会,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和相关工作制度,真正发挥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家委会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家校沟通与合作。“家长委员会”是很多学校都有的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其成员也多是当地一些有影响力(相对自由、胸怀大爱、能力强)的家长,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协调家校关系,促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家校合作活动化。学校作为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奠定了家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把讲座授课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家长学校既以授课为主,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在活动中落实家校的有效沟通。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5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不知是因为这温晴的天气,还是泉水的润气,真想探个究竟。来到济南,记者穿行在特色各异的学校中。看细微处,满眼都是“阳光”,耳中又装满了笑,好像这里的人们连说话都含着笑。把这些拂去,剩下了感受――不急躁、不功利,恍然明白,这应该就是济南德育的共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访学校的第一站,南上山街小学。
还未走到近前,远远看到一座四层楼房,虽然结构简单,但嫩绿色的墙体在周遭灰暗建筑中尤为醒目。果然,它就是南上山街小学。走进教学楼,独具匠心的民族装饰随处可见,“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诉说了这所小学的办学理念。
王红林的幼儿园和小学时光都是在南上山街小学度过的,1985年毕业以后,她再次踏上这方充满回忆的沃土,在这里教学,当了第十任校长,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这份至深笃厚的感情被她形容为“绿叶对根的情意”。在王红林的心里,一所传统老校,犹如一棵大树,只有厚实了它的文化根基,赋予它独有的办学理念,它才能在改革发展中拔节,在特色与创新中繁茂。“植根”,成为师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一步。她把这个“根”定位为传统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根和现代文明之根,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
立校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树魂。为使办学理念在每一个师生的身上进一步内化,学校非常注重引领师生的修养品格,“一个人只要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才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正心’的境界”。据此,学校提炼出“养浩然之气,正民族之心”的校训。
一棵大树成长为参天之材,其终极价值便是成为薪火,为世间付出光与热。教育是传薪的事业,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2003年,学校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探索出课程实施的三条途径: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
回顾走过的路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德育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单从校本课程的探索来看,南上山街小学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会什么,开发什么。主要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入手,挖掘教师的潜力,焕发教师的热情,使他们的特长不仅成为课程资源,而且激活他们的学习力、反思力、合作力和创造力,主动成为开发者和研究者。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
第二阶段,社会上有什么,开发什么。调动社会资源,拓展课程渠道。京剧大师、书法家、画家、民间艺人等各界人士纷纷走进校园,学生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社会参与,共筑特色。
第三阶段,学生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从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着眼,使学生社团成为生力军,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社团体系:天工、天籁、天香、天心、天翼、天骄六大类,六十多个学生社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人发展,生生不息。2011年,南上山街小学“梦想科技社”在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从全国各省市近二百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参加总决赛,获得全球第十五名的好成绩。
“民俗文化”特色打开了学校对外开放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校长王红林对此非常感慨:“在交流中,我们体会到学校文化只有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所小学,我们也看到了这份自信。
不言之教,天下希及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鼓励,仅仅一个微笑就足以使其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致。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为,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从营东小学的“感动明星”,到三十四中的激励教育,我们都能看到“不言之教”的正向影响。
说到“感动明星”,营东小学校长房彩霞马上想起一个叫李靖丽的女孩,这个女孩在一周之内连续给了她两次感动。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李靖丽手里拿着一条美国白蛾的幼虫来到校长办公室,着急地说:“校长,东院已经发现美国白蛾了,您得抓紧时间想办法了!”说这番话时,她一脸的认真劲儿。接下来正好是每周一的全体老师例会,听了这件事情,老师们都被这个孩子强烈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中午,房彩霞又在校园里遇到了李靖丽,看到她正在专注地为一个受伤的小树枝包扎――先找一些泥巴糊在断裂的小树枝的接口上,然后用绳子把它绑好。女孩的善良让房彩霞肃然起敬,“草木有情,也许那根小树枝最终将会枯死离去,但它一定不会忘记身边这位叫李婧丽的女孩,为挽救它的生命曾经付出的努力……”李靖丽出现在全校表彰的晨会上,成了“感动明星”。榜样教育无需言传,校园中爱护花草树木的身影多了起来,课间出现了一幅幅学生们主动为花草浇水的画面。
在营东小学,每位教师,包括保安师傅、保洁阿姨每周都有两个“笑脸”标志,用以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学生荣获十次“笑脸”或者有较为突出的事迹即可晋级“感动明星”,得到全校表彰的机会,这种笑脸评价机制正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天天向上、不断进取,让学生“有心,更要有行动”。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需要真情实感的触动,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先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这样才能“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房彩霞谈到这些感动的瞬间,眼圈又红了。她说:“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许,在您的心中,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不过是一些点滴小事。但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高贵品质不正是这些点滴小事的积累与升华吗?我坚信,只要坚持‘不因善小而不为’,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感动他人的人!”
“笑脸”只是激励教育的一种载体,如果教育者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量身定做的评价,就会使其闪光之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张萌萌是济南市第三十四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几年前,她随父母从聊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来到济南,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城乡差距的冲击,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变得不爱说话,也没有了在老家聊城上学的笑容。自从初中升入三十四中学,她参加了学校京剧小社团,并成为《小快枪》节目的主演,经常参加社区表演、电视台节目录制,在这样的激励下,张萌萌经常露出笑脸,她还告诉妈妈:“我在台上表演,同学的掌声非常热烈,还说我是学校的明星呢!老师说,如果学习能有这样的自信,我照样也能成为学习的明星。”
“走入三十四我是好样的,走出三十四我是最棒的”,充满激励和自信的学校精神把学生放在了主置,因为学校精神的践行、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学生。在三十四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总数的54%,学校从细微处入手,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激励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爱的和谐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家校合作,为了同一个心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者,二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五,广受欢迎的“爸爸妈妈大讲堂”就开讲了。这是新苑小学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自2008年开设的“心愿”合力课程。
张倩是新苑小学家委会成员,在市中区税务局工作,热心教育,认真尽职,她那一对才艺俱佳的双胞胎女儿――男和炫弟都在新苑小学就读。在“爸爸妈妈大讲堂”活动中,张倩主动承担教课任务,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法知识。下班后,她就到处查找资料,准备了两万多字的教学素材,学习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教案三易其稿,精益求精,她想要呈献给孩子最好的一堂课。
正式授课那天,张倩穿着笔挺的制服,佩戴着税务徽章,化了淡妆,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由于准备充分,她丝毫不紧张,课堂以学生表演的形式为主,课件上的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示所讲内容,而且还根据学生数学课所学,穿插“算算家长收入税”“买房、买车税多少”等内容,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其他班的老师听完课后,纷纷邀请张倩去班上讲课。
在“爸爸妈妈大讲堂”上,孩子们沉浸其中,领悟知识,经历过程,动手实践,其乐融融。气象局的家长讲气象知识,公安分局的家长讲“拒绝校园暴力,保护自己”,下岗职工做“从头再来”的创业励志报告……这些迥别于平常课本的知识鲜活、有趣、实用,丰富了学生的生命经验,点燃每一位家长的心灵之灯。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为新苑学子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走进课堂,让每位家长有序参加教学活动,是新苑小学一直坚持的做法,家长到学校来已经成为习惯。2010年,新苑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来校做“心愿校长”,通过参加学校的校务会、进课堂、与教师座谈等形式,较为全面地参与学校工作,开辟了一条家长近距离、多层次了解学校,接触学校的有效途径。
学校为了感谢家长的鼎力支持,往往在举行重大的校园节日庆祝的时候,隆重颁发以“新苑杯”命名的各种奖项,如“感动新苑十佳家长”“书香家庭”“才艺家庭”“最佳合作伙伴”等。学校不再是孤岛。我们相信,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教育一定能够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楼道里摆放着两种颜色的垃圾桶,蓝色的用来丢可回收垃圾,黑色的用来丢不可回收垃圾。每个班里,也都放着两个类似的垃圾桶。副校长杜海峰笑言自己已成“垃圾控”,每次走进教室,都要直奔垃圾桶查看是否分类有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督促中化为自觉,化作修养。
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范文6
一、充分认识紧迫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1]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反映出历代中国人民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及至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与重视。
如今,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已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这意味着跨国界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间的碰撞与冲突、交流与融合。在这种时代境遇下,中小学德育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2]
爱国是个体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德性与所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现代公民的首要美德,是调整公民与国家关系,满足公民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德需要。[3]在校园内弘扬家国情怀,培养“没有国,哪有家?”的国家归属意识,就是要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现状与未来的认知,强化爱国之情,激发爱国之志,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和谐、健全发展。通过对学生个体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在我们反思未成年人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的同时,更应拷问学校德育的责任,直面教育过程中的偏失。
第一,德育内容上的偏失。现实表明,作为学校德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节。我们多年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对微观层面的日常行为缺乏明确的引导,导致学生知与行间的脱离,最终流于空洞低效的说教。学生面对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等霸权文化的强势渗透,充满好奇,在缺乏全面理解与引导的情况下极易陷入盲目崇拜而贬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德育目标上的偏失。多年来,我们比较注重学生认知的提升与行为的规范,而忽视学生态度的转变与情感的共鸣。德育过程虽然必定伴随着道德认知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4]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多以对学生灌输爱国知识为主,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体验不足,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唤醒。比如我们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戴红领巾等活动,而身心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多数时候只是按规定行事,并未理解行为准则背后深层的家国理念,很难引起学生态度系统的转变,更难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思考、反思自身的行为。
第三,德育理念上的偏失。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间存在脱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信仰冲突与困惑。家国情怀的培养,理应从小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然而,我国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多聚焦于孩子的物质条件与智力发展,相对忽视其精神需求与思想道德品质。父母的行为有时与学校倡导的德育理念相悖,这便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正面功效。[5]学校德育对社会生活中真实案例剖析的不足,对学生具体行为引导的欠缺,使得学生常常面临信仰困惑。我们要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主战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而社会则是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的最佳场所,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唯有三者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实施影响和教育。
三、理性思考改进办法
基于上述对当前家国情怀教育偏失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辅之以合理的家庭引导与浓厚的社会熏染,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体改进对策如下。
(一)理念革新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强国才能保家”“富国才能安家”的核心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尽管当前多元价值理念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我国传统的文化权威与价值标准,消解着大众的民族身份与国家意识。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对传统精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以及未来走向的高度凝练,满足了人们在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诉求,学校德育亟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理念来引导学生的价值体系。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祖国、对家庭强烈和真挚的情感,是一种立足于热爱家庭,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的稳定情感,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它是一种为祖国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是一种自觉维护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纽带,这种情感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团结也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鲜明特征。几千年来,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之下,中华民族保持了高度的稳定而没有分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走向成熟与辉煌的重要引领力量。家国情怀教育,无疑是要立足于引导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基础之上。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之中,将个体道德与社会理念、国家精神进行有机融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爱国不应当是抽象的,更不应只停留于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其中的“责”,正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应尽的义务。责任就是担当,担当是人的脊梁,是人立于天地间的支柱,家国情怀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责任在个体道德实践上的具体要求。推进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就要注重学生日常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激发学生秉承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吸收学校的先进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注重对孩子心理与情感的关注,注重对孩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的塑造,以从小家到社区再到国家的顺序,渐近地引导孩子的家国情结。
(二)内容拓展
围绕民族精神,开发融合式、开放式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小学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应当把握爱祖国与爱世界、牢记历史与展望未来、提升认知与升华情感的辩证统一,培育学生理性、开放、自觉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其核心就在于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不仅弘扬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增添了新成分,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涉及历史、文化、伦理、政治和经济等多学科,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民族精神为目的。[6]
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应围绕民族精神开发融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层次分明、实效性较强的校本课程体系。融传统的京剧、书法等国粹于语文、思想品德教学之中;融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科学家的民族气节、科学界的新发现于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中;融中国的对外政策、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发展趋势于历史教学中;融日常用语、社区的文化遗产于英语教学中;融传统民歌、时代主流歌曲于音乐教学中;融国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于美术、劳动教学中;融中国武术、体操、排球、围棋等于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中真实地感受祖国的精髓、民族的神圣。
学校德育还有责任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教师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落实到课内外教学,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渗透意识与能力,充分保证教学课时的充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纳入对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中。
(三)方法改进
学校德育课在认知教学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体验式、感悟式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普遍化。家国情怀作为主体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归依,必须由主体自我去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只是单向度的灌输,而必须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生活实践中使学生经验、感受、体悟爱国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虚伪的爱国。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逐级预设一些个体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间该如何抉择的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做出道德判断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