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1
9.6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社区随访干预;社会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5.108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by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for holergasia CHENG Yan-li, KONG Fan-cun. Zaozhuang C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Zaozhuang 27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for holergasia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ommunity holergasia patients all received 1-year follow-up intervention,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support, medication guidance, health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 (WHOQOL-BREF)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d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before and in 1 year after follow-up intervention. MRSS and WHOQOL-BREF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 year of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had factor scores of dependence degree, social competence, action capacity, current symptoms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MRSS respectively as (16.28±9.76), (23.95±10.73), (21.36±6.82) and (12.07±8.46) points, which were all lower than (19.53±11.04), (26.89±11.83), (25.34±7.63) and (14.67±9.65) point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olergasia; Community follow-up intervention; Social function
重性精神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1]。重性精神病患者, 病情稳定后, 需长期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因此, 社区的随访干预可巩固治疗效果, 防止病情复发。尤其是社会功能康复指导, 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有固定居所, 并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 并在精神卫生医疗专科机构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筛选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部符合CCMD-3诊断标准[2]。②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纳入社区管理。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40.9±19.7)岁。其中, 精神分裂症62例, 分裂情感13例, 偏执性精神病10例, 双相障碍25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4例。
1. 2 方法 120例社^重性精神病患者, 均进行1年的随访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基本内容:①签署知情同意书:签定网络知情同意书, 同意加入社区服务管理, 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和康复指导。②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个人信息表及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记录表。③随访形式:电话随访、门诊预约随访、入户随访, 以入户随访为主。④随访频率:每2周电话随访一次, 病情稳定者3个月入户随访1次, 病情基本稳定者1个月入户随访1次。
1. 2. 2 随访内容:①心理支持:每次随访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沟通, 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动态。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帮助患者分析有关发病因素, 指导其对疾病正确的认识能力。消除患者和家属自卑、悲观的思想, 增强自信心和乐观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工作各方面的困难,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长期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重要协同作用。②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定期举办重性精神病讲座与咨询, 发放自主编制的防治手册。每次随访, 根据患者病情, 有针对性健康教育。③用药指导:掌握精神药物治疗的原则,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服药必要性的认识, 是解决依从性差的有效手段[3]。社区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说服解释工作。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间断用药、频繁换药等。注意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④康复指导:包括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社区医生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协商制定日常生活训练计划, 指导患者自我照顾。克服生活上的懒散, 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鼓励其参加适当社会活动, 如参观展览、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等。增进社交技能, 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商讨适合患者的学习方式, 如读书、看报、音乐、绘画、外出购物、不同场合社交礼仪等, 文化知识教育和一般技能指导。对恢复期患者, 尽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避免过闲。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爱好、特长等针对性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患者善于处理和应付各种实际问题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MRSS量表[4]和WHOQOL-BREF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状态进行评分[5]。MRSS共有4个分量表, 包括28个项目, 各项0~7分, 0分为正常, 评分越高, 表示依赖程度越高, 社交能力不足, 活动能力缺乏及精神症状明显。WHOQOL-BREF共26项, 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因子。每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5级(1~5级),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MRSS评分比较 干预后1年, 患者MRSS量表依赖程度、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各因子评分分别为(16.28±9.76)、(23.95±10.73)、(21.36±6.82)、(12.07±8.46)分, 均低于干预前的(19.53±11.04)、(26.89±
11.83)、(25.34±7.63)、(14.67±9.6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干预1年后, 患者WHOQOL-BREF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国也将重性精神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社区是精神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
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服药依从性差, 自知力缺乏和复发率高等问题[6]。社区医务人员, 通过健康宣教, 用药指导, 心理支持等讲解精神病防治知识,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 消除自卑、悲观、恐惧心理, 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 主动自觉服药, 巩固药物疗效, 改善精神症状, 减少病情复发。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1年后, 患者的精神症状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康复训练有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早日回归社会。出院后, 只给予单纯药物维持治疗, 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 院方应兼顾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7]。通过1年随访干预后, MRSS的依赖程度、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分值逐步下降。WHOQOL-BREF的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分值逐步提高。说明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综上所述, 社区通过定期随访干预, 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 运用综合护理, 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心理支持、日常生活、社交、学习、工作等康复指导。巩固药物疗效, 改善了患者精神症状, 稳定了病情。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乐观情绪。患者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 生活能够自理、独立, 学习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社会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 达到真正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秦怀金, 陈博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8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9-61.
[3] 郝伟.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9.
[4] 张明园, 朱紫青, 王善澄, 等. 评估方法和量表应用//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81-298.
[5] 方积乾, 郝元涛.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2001, 10(1):67.
[6] 张雪静, 李伟丽, 刘惠卿, 等. 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1):4-6.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2
【关键词】妇科肿瘤;深静脉血栓;诊治及预防
妇科肿瘤在进行手术之后,很容易有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产生,尤其是恶性肿瘤经手术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1]。据调查,在进行过恶性肿瘤或其他妇科病的手术之后,DVT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大概在7%到45%之间。手术之后并发症的产生容易引发肺栓塞而导致死亡。本院针对于DV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妇科肿瘤手术之后患有DVT的女性患者,其中患DVT的有12例,有DVT倾向的患者有16例。患DVT组的患者年龄为38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岁;有9例患有恶性肿瘤,其中有4例患有子宫内膜癌,有3例患有卵巢癌,有1例患有葡萄胎,有4例是患有良性肿瘤。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无动脉搏动;表皮温度较低等。有DVT倾向组的患者年龄为31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有16例患恶性肿瘤,其中有8例患子宫内膜癌,有7例患卵巢癌,只有1例患良性肿瘤;两组患者都没有患DVT的临床症状。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临床症状的DVT倾向患者,若有难以确诊的患者可对其进行同位素Tc扫描或是利用静脉管造影的方式来诊断[2]。诊断标准:B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有实性低回声现象;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既没有彩色的血流信号,也没有频谱信号;在对静脉施加压力以后管腔不会塌陷;血管里无血流,管腔内也没有实体;静脉血管造影:在阻塞的位置能看到充盈缺损的阴影,周围有增生的侧支循环的血管阴影。
1.2.2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确认后可开始实施抗凝治疗。利用4000IU的低分子肝素(LMWH)[3]进行抗凝治疗,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进行2次,治疗周期为1周,同时给予患者口服华法令,一天1次,1次的量为5mg,一个疗程时间为3个月。治疗期间要对患者出现凝血酶的原时间进行监测。
1.2.3预防并发症方法在手术完成后的头一天要用4000IU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进行1次,一个疗程时间为7天。
1.2.4观察指标患者的侧下肢周径、表皮温度、色泽等进行观察,采用多普勒定期对患者的血流变化进行观察,看其是否有新血栓产生;在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以及治疗后的第15天,要对患者的抗凝血因子Xa(抗-FXa)、APTT和凝血酶的原时间进行观察。
1.2.5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对方差及X2进行检验及分析。
2结果
2.1容易引发DVT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在进行肿瘤手术后有DVT并发症产生的妇科疾病患者 其平均年龄是55.8岁,其中体重高于65kg患者的占有率为68.5%;引发并发症产生的病因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占有率为82.5%。由此可见,DVT并发症容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龄过高、体重超标及患者患有盆腔恶性肿瘤。
2.2对DVT进行诊断及治疗用彩超对DVT进行诊断的患者有8例,其有95.6%的准确率。进行手术之后,有1例将栓子取出,进行抗凝治疗的有20例,无患者产生新血栓及肺栓塞,临床效果显著,超声显示已建立侧支循环,治疗周期在2到3个月之间。
3讨论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术后更易并发DVT。DVT的产生主要是在手术进行后,患者的活动量减少导致血流缓慢形成血栓,手术部位的静脉血管管壁受到损伤,恶性肿瘤处的血液高度凝滞。DVT并发症多表现为子宫内膜癌[4]。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是诊断DVT的主要方法,其临床症状为: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用于辅助诊断的最好方法,有需要的话还可利用造影及核素显像等方式。若患者有血栓则前期要用彩超血流显像进行筛选。
治疗DVT的主要方式是采用抗凝治疗,患者要卧床休息,并抬高病患部位。若患者有恶性肿瘤则在手术前后都要给予相应预防措施,尤其是针对肥胖的老年人,要加强其下肢的运动量,让下肢静脉的血液能尽快回流,为避免产生静脉炎,不能给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输液。用于预防DVT并发症产生的抗凝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庚辰.探讨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
[2]王守军.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18).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老年;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可持久的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1]。对老年患者,本病皮损愈合后,仍多遗留这种神经痛疼。且时间长短不一。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在预防有并发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PHN中的作用,我们在2005年~2010年,对128例患者进行了常规治疗和加用糖皮质激素预防PHN的对照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5~2010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3±13.5岁;病程2-14天。所以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临床表现典型,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所有患者病前都至少有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收缩压≤100 mmHg)、胃溃疡或慢性胃炎(有相关病史或胃镜检查及服药史)或糖尿病(其中一种。其中合并一种病者有85例,合两种者29例,合并三种者8例。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明显低下、严重高血压、活动型消化道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保证所有病例都能按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前向所有患者(包括患病7天内和7~14天患者)说明了本治疗有加重原并发症并引起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可能。但能不同程度的减轻PHN,患者均表示理解并接受。
1.2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8例入选患者分为强的松组和对照组。其中强的松组65例,对照组6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皮疹侵犯部位和疼痛程度上均无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静滴阿昔洛韦,同时服用维生素B1片, TID,维生素E片,有感染患者服用相关抗生素,有胃溃疡和胃炎患者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护胃,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予以相关降糖降压治疗(其治疗剂量则根据年龄,体重进行相应的调整。疗程5~10天。强的松组除上述治疗外,加口服强的松片10mg,TID.疗程5~10天。
1.3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后2天,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三次随访。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仍有疼痛,但减轻;无效:明显疼痛无改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如发疹后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确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愈率+显效率为有效率;PHN发生率为有效率+无效率。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
2结果
强的松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56,P
表1 不同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强的松组不同时间治疗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皮肤和神经常同时受累,常好发于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发生率逐渐增高,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文献报告有的可长达16年[2]。病人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因此早期预防PHN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有争论,多认为及早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减轻背根后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3]。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多认为应在7天以内。而本组实验患者在7~14天内服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显著疗效。对比之下,强的松组在服药后2天疼痛已有明显改善,而常规组在疗程结束后效果才开始显现,与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 能缓解早期神经水肿,后期瘢痕形成,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1]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病程长,瘢痕形成时间相对延长,所以7天~14
天内应用糖皮质激素也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明显但有轻度并发症的老年患者,虽然激素副作用大,但是剂量小,短期应用,可有效降低PHN的发生率,同样也能缓解疼痛结束以后麻木瘙痒感。对于其副作用临床密切观察,短期内虽有一定波动,但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及疾病加重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形成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越高,相比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数月至数年,使用糖皮质激素仍然利大于弊。本研究因为观察病例有限,如并发结核,精神病的患者尚未遇见,今后仍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4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 要】目的:进行社区干预可有效提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其。方法:通过对辖区内建档登记的72 例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相关的措施及干预,并且对社区干预前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社区干预后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社区干预前。结论:社区干预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社区干预;重性精神疾病;生活质量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1]。据相关研究显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合计在1% 左右[2],复发率处于40%-50%之间。许多重性精神病人没有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患者复发率高,病情不稳定,精神病防治效果不佳[3]。仅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社区干预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支持。本文着重选取社区这个社会角度,从社区干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并且对社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社区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就职于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办公室(686项目办),对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的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本文以辖区内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在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这段时间总共登记了72 名重性精神病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7-6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 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有52 例,双相障碍患者有13 例,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有4 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有3 例。
1.2 方法
对辖区内登记的72 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管理,对这些患者每季度由社区专干进行一次随访,到社区做一次化验检查,每月到686 项目办取药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其给予指导或者干预等,一般会给予服药维持治疗、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措施。社区干预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技术指导小组、②成立社区管理小组、③药物维持治疗、④心理干预、⑤应急处置。
1.3 调查项目及测量工具
首先要调查了解每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病情、躯体健康程度、劳动能力、社区采取的干预措施等等一系列因素。通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GQOLI-74),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GQOLI-74 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进行评定,每个维度项目采取5 级(1 ~ 5 级),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高。维度评分主要是由重性精神病医务人员在社区干预前后进行评定。
1.4 统计
对上述维度项目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计算t 值。
2 结果
进行社区干预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GQOLI-74 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干预前(GQOLI-74)。见表1。
3 讨论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的治疗方面,人们一般都是把希望寄托于精神病医院或者是医疗技术,但是仅仅依靠医疗措施是远远不够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实现医疗计划的同时,还必须要依靠社会环境这个背景,通过综合性防治进行康复治疗,这样才能促进患者实现社会功能的康复。然而,精神病院是很难做到这些的,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很多家庭都负担不了基本的费用。这也是精神病医疗患者走向社区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进行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数据有明显的变化,干预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显著高于社区干预前,这也与郑宏强、江厚勤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说明了社区进行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大作用。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主要是以社区为主,综合精神病院、家庭力量以及社会力量等,对精神病患者开展生理、心理、社会康复。患者的疾病防治不仅与药物预防有关,也与家庭、社会等各界对其的态度有关。社区干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表明社区干预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社区干预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S].2012.
[2] 胡林英. 精神病患者的权利保护与完善立法[J]. 医学与哲学,2014(01):92-94.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5
1.1调查工具
1.1.1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问卷进行测量[7]。此问卷为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主要来源于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8]。根据正确的参考答案评分,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不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1.1.2病例测验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病例测验问卷进行测量[7]。共有5个病例问卷,本研究只对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2个核心问卷进行测验。共有9道题,其中第1、2题是知识问题,第3题至第9题不是知识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反应对特定精神疾病的观点及态度。1.1.3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测量[7]。此问卷为1至5级评分,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
1.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自填方式完成。调查对象当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对于因视力及文化程度较低等填表有困难的调查对象,可以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念出问卷,记录答案。调查员对整个知识问卷不作任何解释。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EpiData3.0,数据转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朱紫青[9]等制定的知晓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知晓率的计算方法为:将问卷中的可统计项作为分母,正确率=回答正确的项目/总的统计项目×100%。得分≥60%为知晓合格。然后计算知晓率=知晓合格人数/抽样人数×100%。在病例测验问卷调查中,知晓率=正确回答该条目的样本数/抽样人数×100%。
2、结果
2.1城市与农村普通人群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
比较城市人群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80.0%;农村人群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64.6%。两组比较(χ2=27.0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城市与农村精神疾病有关态度调查的比较
城市与农村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3±6.54)vs.(32.83±7.76),t=4.82,P<0.001]。同时从各个条目的比较来看,条目1、2、3、4、5、8、10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城市与农村抑郁症及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知晓率及有关态度的比较
共有1205名被试完成抑郁症病例的测验,抑郁症知晓率为32.4%(390/1205),城市知晓率高于农村(37.8%vs.29.5%,χ2=13.73,P<0.001),在给出建议及是否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317名被试完成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例测验,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知晓率为35.8%(472/1317),城市和农村知晓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vs.37.2%,χ2=3.18,P=0.080),在给出建议及判断有无伤害性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6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普查与线索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全县6镇8乡159个行政村常住居民行为异常人员作为疑似病例线索调查对象,以及《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登录的龙里县既往经过确诊的病例均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乡、村卫生人员和乡、村干部使用2009版《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规范》中的《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表和《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采取分片包干,按照“镇不漏村、街不漏巷、村不漏户”进行普查。
1.3诊断标准
由精神专科医师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对每例疑似病例和既往确诊的患者进行诊断与诊断复核。
1.4分析
利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及EpiInfo3.5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对2011~2013年龙里县筛查检出的重性精神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龙里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辖6镇8乡,15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242766人。全县拥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乡镇级15个(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143个,民营医院2家。截至2013年12月31日,龙里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共确诊544例,建立个人档案544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即同意纳入网络管理,并且享受国家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福利政策)患者544例,根据龙里县2013年人口数据,龙里县重性精神病患病率2.43‰,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11‰。
2.2病情分类情况
6类重性精神疾病病情分类:精神分裂症病例220例,占总病例40.4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293例,占总病例53.86%,两类病情构成比占94.30%,双相(情感)障碍和分裂情感最少,各占0.37%。
2.3时间分布
龙里县2011年以前由于未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累计报告确诊的精神疾病病例较少,只有24例,2011年,随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开展,各年度重性精神疾病检出率逐年成倍上升,2013年检出339例,是2012年以前累计数的2倍以上,检出率为151.16/10万,年度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208.34P<0.00001)。
2.4重性精神疾病
乡镇分布全县6镇8乡均有重性精神疾病检出,检出率最高乡镇为湾寨乡3.42‰,其次为巴江乡3.15‰,但各乡镇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2.5性别特征
在确诊的544例患者中,男性342例,患病率133.5/10万,与女性202例患病率90.69/10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4P<0.0000019)。
2.6年龄特征
在545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年龄为77岁,男性平均年龄为40岁,女性平均年龄为38岁;30~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多,共发病305例,占总病例的56.06%,高于其他年龄段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7职业分布特征
在544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农村居民505人,占92.83%,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极少,职业之间患病有显著性意义(x2=25.48,P<0.0000001)。
2.8文化程度
在544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以文盲主,占69.12%,其次为小学文化18.75%,大专以上人群无,由此可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文化水平普遍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2.9婚姻状况
在544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未婚304人,占55.88%,已婚218人,占40.08%,丧偶11人,占2.02%,离婚11人,占2.02%;民族分类:汉族335人,占65.86%,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184人,占34.14%。
2.1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家族史情况否认家族史531人占97.6%,承认有家族史13人,占2.40%。
2.11经济状况及社会功能分类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贫困425人,其中享受低保159人,精神残疾144人,有劳动能力者仅140人,无劳动能力者404人。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