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因校制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点击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和重建,是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虽然不是对传统高中课程的全盘否定,它依然要继承传统高中课程的优秀和积极成分,但其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与当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的,是与我国为实现大国崛起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一致的,是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到不改革不行的程度相一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且不可逆转的巨大变革,也是通过无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操作,并经历许多风雨,许多反复,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重建因应高中课程实验改革的实施已成为必然。

根据自己在教育战线36年的工作经历,深知我县大部分学校管理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区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没有人事自,学校实行的聘任制是一种走过场;人事管理制度老化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用人机制急需改建,如:学校解聘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制约,经人为的调配到舒适而轻松的岗位上,造成学校聘任制度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效能;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与原有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名族地区办学的有效途径,所以各项制度建设也要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而改建、创新,特别是滞后的学校人事制度必须创新和改建,以适应时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的,要采取对现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而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对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进行修改、创新、重建,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改建或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建、创新、重建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继承创新的原则。对于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调整、要改造、要创新,但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意图、发展摆在第一位,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规范发展的原则。改建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制度为目的,就是要让制度有激励性、促进性、导向性。使广大师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

第四、与法一致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改造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我们有不少学校对学生迟到、早退、旷勤、乱扔纸屑、违纪等行为予以罚款,这些制度必须剔除重建。

第五、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同的办学档次、办学水平的学校,其管理制度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刚刚起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师生实际,因此,改造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2

一、 国外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

国外高中课程设置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课程设置既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又与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路径相对应。围绕这样一个定位,英、美、法、德、俄、芬、日等国的高中设置了不同要求的选修课程,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 通过选修,要求保证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

1. 法国限定性地引导选修课程

法国高中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定向课程、非限定性选修课和个性化辅导。高一年级每周32.5~34小时,公共必修9门,每周23小时;定向课程在20门中选择2门,每周5~6小时;非强制性选修8门中选一门,每周2.5~3小时;个性化辅导2小时。随着年级的递增,必修课时间减少,定向课与选修课的时间增加。[2]2010年,法国的“新高中”将实行更自由的选课制度。

2. 俄罗斯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200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高年级阶段侧重性专业教学构想》,规定在普通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开始侧重专业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保证完全中等教育水平达标的前提下,为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做准备。俄罗斯的高中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基本课程、侧重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所占比例分别是5∶3∶2,选修课程占三类课程的20%,选修课程是根据教育内容中学习成分的教学计划确定的。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不定具体的侧重专业,而代之以大量的选修课程和侧重课程供学生选择。[3]

3. 德国实行限制性选修课程

根据2000年修订的《波恩协定》,德国的高中课程从12年级起被分为5个学科领域,这些课程又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选择哪些课程作为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德国在课程选择上的限制是:一般选择6门基础课程、2门特长课程,同时在学科领域至少选一门学科。这种限制性规定既防止了过早专业化,又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4]126~128

4. 芬兰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多样化有机结合

在保证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谋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结合方面,芬兰是世界上做得最出色的: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真正融合起来,“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和质量。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必修学程(compulsory courses)、专业选修学程(specialization courses)、应用学程(applied courses)。通过配套的“无年级制”(non-graded system),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必修学程,从而使必修学程有了选择。学校规定高中毕业需要的“最低学程数”“必修学程数”和“最低专业选修学程数”,至于在什么时间修习何种学程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通过限定专业选修学程的最低数量(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的最低数量,以及学生必选的最低数量),使选修课程有了规范。通过留出21%~27%的自主选择空间,适应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5]

5. 日本将选修课融入必修课中

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学生必修学科的学分为30~39分,而毕业时要求的必修学分为74分以上。因此,日本的高中学生有极大自主选课的机会。日本的高中在必修课中设置了程度不同的选修课。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大多数必修课目中都设置了难易不同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以及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些学科中有计划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学习的科目。[6]例如,数学包括数学基础、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A、数学B、数学C。

同时,日本选修课程主要设置在高三年级。进行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学校在高三年级段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学生未来出路的教育。

(二)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相关证书考试相对应

英国高中选修课的设置对应着不同的证书考试。根据英国“课程2000”,有两种代表性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是根据证书考试的科目设置,将课程分为三类:核心学习、普通学习和兴趣学习。这三类课程都是必选的,只是学生在选择时的比例要求不同。第二种模式是按不同学习领域设置课程,在每个领域都有选修课与必修课。学生的课程选择往往集中在少数证书课程上,同时,由于不同证书要求的课程不一样,学生还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选择课程。[4]97

我国高中课程的设置已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通过选择性课程来体现,但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设置不能完全涵盖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直接应对社会需求。因此,对即将走向社会或跨入高校大门的高中学生来说,课程的多样化仅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够,一定要与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紧密联系,否则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只是课程表中课程门类的增加,对学生和社会需求都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因此,选修课程对应证书考试、专业定位的方法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

(三) 通过选修课程,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联系

上述国家在设置选修课程时,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选修课的学习与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以及入学后的学习都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 选修课学习情况是高等学校的录取参考

英国高中毕业生想要进入理想的高等学校,必须按照高等学校要求研修课程,参加相应的考试并获得证书。法国大学在接受预注册的时候往往也会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然后提出选修建议。日本普通高中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目,这虽然在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科目之外,但大学录取学生时会参考“学习记录”,“学习记录”里涉及了学生选修课的情况。

美国综合高中的选修课比例较高,约占学分总数的25%~40%。与大学衔接的课程是美国高中选修课程极具特色的部分,主要体现为大学的AP课程和双学分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大学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双学分课程是高中、社区学院和大学共同合作的结果。[7]其中,AP课程和考试都致力于帮助学生向大学展示独特的自我,如自信、独立、沟通、合作以及决策等技巧与能力。这也是美国和其他国外名牌大学特别看重的能力。

2.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国家统一考试达成一致

日本考试中心针对必修课程提供了7门程度不同的选修课,在考试中设置了不同程度的相应考试科目。俄罗斯的侧重性学习和国家统一考试之间存在重要联系。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考试科目中体现侧重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考试标准是侧重性教学的评价依据。因此,11年级的学生要学好普通教育基础课程以应对国家统一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同时,也要学好侧重性专业课程,才能在专业课考试科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愿考取自己理想的高等院校和专业。

3. 选修课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大学学分

高中与大学学分共认以美国最具代表。美国AP课程的考试成绩就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资格,也可以在进入大学后直接计算学分。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双学分课程可以使高中学生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学分,并在进入大学后免修相关的学分。这克服了AP课程以追求卓越为唯一课程取向的弊端,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提高职业课程的比例,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学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在美国,双学分制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 国外高中选修课程的管理措施

在选修课程建设比较成熟的国家,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都建有相关的选修课管理措施。

(一) 重视学生的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

面对科目众多的选修课程,学生需要自定学习计划。例如,芬兰、英国、美国的普通高中都让学生在学期初始,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专业发展为自己制订一个课程表。

(二) 学校建立选课辅导制度

很多高中在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时,也建立了学生选课辅导制度。学生在选择课程与专业定向的过程中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比如,芬兰的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学生咨询人员”,负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些学校让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共同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咨询。法国的“班务委员会”和“个性化辅导时间”会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与课程选择上提供建议。国外的教育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是提高课程实施高效的基本保证。

(三) 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学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是为了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由此产生了学生课程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学校打破固定编班,实行按课建班、网络授课、个体辅导等管理制度。

学分制管理是选课制度顺利实施的保证。选修课程建设好的学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芬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高中选修课的总学分或学分比例都作了明确规定。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双学分课程都是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的。

(四) 选修课程可以获得财政支持与专业支持

对一些学校和老师来说,开出适合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与更多时间的投入。因此,国家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对选修课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美国对高中选修课程既提供财政支持又提供专业支持,各州都提高了双学分教师的资格要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8]例如,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CIS(college in the schools)项目为每位CIS项目中的中学教师提供免费教育资源下载账号,开展中学、大学教师团体讨论会,开通网络教师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专业发展服务。在课程开设上,美国也有要求:高中新教师第一年只能开一门课程,通过CIS项目委员会的审核,第二年才可以增加一门。美国各州给予了双学分课程有效的财政资助。例如,弗罗里达州1984年后实施对双学分课程全额资助,立法还规定州教育局可以从对每个学区的拨款中提取5%,用于奖励双学分课程开展成功的学区。

开设好选修课是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培养的重要保证,是体现学校特色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选修课程的开设、管理、评价等方面,我们的普通高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与困惑。期望上述西方国家在选修课程的开设、管理、支持措施、与大学建立联系等诸多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孔夏萌. 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09(11).

[2] 刘敏. 法国高中分科定向及会考制度发展解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3] 赵伟. 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区别化教学――俄罗斯普通教育高年级侧重性教学改革评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4] 李其龙,张德伟.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6~128.

[5] 张华. 世界普通高中课程发展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3(9).

[6] 李润华. 日本普通高中分科教育教学模式[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3

学校科技教育始终坚持“普及―创新”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由校长挂帅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八中科技教育办公室和八中科技教育专兼职导师团队;各教研组均设科技教育联络人。近年来,还建立了专兼职科技教师聘任制度、科技教育项目专项专人管理制度、科技教师科技教育工作的评价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科技教师是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教育效果的好坏。我校由专门主管科技的领导负责科技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管理,目前有专兼职科技教师156名,其中骨干兼职科技教师37名,校外聘任的科技教师30余名,科技教师的学历水平都在大学本科以上。

学校在高质量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开设了数十门选修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创设了科技英语、科技数学和科技体育等多门类、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领域,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学校对科技教育的教学质量确定了导向性、激励性、综合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通过定期检查科技教师活动计划、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效果,定期召开学生、家长、科技教师的座谈会等方式来量化科技教师的工作,提高了科技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科技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4

一、加强领导,转变管理方式,保障高中新课程实施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为了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能在较高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课程实施工作;教研室——提出新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课程实施搞好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教务处——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课程计划安排,搞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德育处和团委——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总务处——负责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各科室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高中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新课程运行机制,使新课程实施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

2.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制定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如:《精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精河县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开展规范而有序,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做到了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3.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全员参与机制

针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生源结构等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有利形势,学校进一步下放年级管理自,实行了年级主任负责制的基层管理模式。年级管理以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核心,各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分工准备集中研讨,再根据班级差异和学生差异,在授课方式上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形成了优质高效的学科教研机制。

4.实行了学段循环的全程推进机制

高一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强化师生对新教材、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认同,严格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将实践新课程新理念和落实高考目标并重。年级组、备课组和各科任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严格评定学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高二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专业选修方向,加强模块教学,严格学分认定;另一方面,对照新课程下的高考考纲和考试方案,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读,把课程实践与高考目标对接。高三年级阶段以新课程目标为方向,以高考备考为支点,将知识系统化。关注优秀生、薄弱生以及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等。

二、加强培训,转变理念,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

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原则、要求、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因此,学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层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积极选送教师到疆外、乌市等地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与“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后,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后续过程培训。我校校长、分管校长、教研主任、教务主任参加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组织的各类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并及时将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传达给全校教职工。学校先后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自治州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回来后就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校本培训。

三、狠抓常规教学,积极推动新课程亮点,强化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

开发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重点指导必修、选修等课程编排与开设,在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和高考新方案接轨。

2.加强教学常规落实的指导

在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开放周、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骨干教师辅导讲座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4.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

我校按照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选修。高二下学期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实施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对三类学校的要求,开足了各种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各种常规课程在我校得以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新学习课程也全面开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高三每周又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重视教案编写

要求教师教案编写科学规范,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养;既有教法的设计,又有学法的指导。要求有教学反思。学校对教案定期检查,并向全体教师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与完善。

7.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

校领导、教研室、教务处负责人经常推门听课,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向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要求与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被接纳性。

8.重视对学生作业效率的监控

学校随时抽查家庭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向学生公布投诉电话,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对科任教师做批阅情况的问卷调查,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超量的巩固练习,或毫无针对性地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现象。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面临的困惑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依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进一步完善“轻负担、高效益”的学校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如何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提升教案和学案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多维目标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全国上下都强调校园安全和校园责任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活动、探究如何突破学校围墙走向社会,如何有效利用开发校外资源,这是目前大家都非常关切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3.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目前班容量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师生的准确定位?如何实现整体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教研力量薄弱,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等专业支持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

4.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大瓶颈。由于新课程对学校教室、实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走班制需要更多的教室,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式实验需要更多的实验装备,通用技术需要设备和教室。这些方面亟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能达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5.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自增大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更灵活了,但是文、理分科后,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功利性选课,与高考无关的基本不选;课改的味道越来越淡,应试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加工、整合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力求把教材变成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2.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更重要的是课堂操作层面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以学法、教法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3.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

针对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强过程性评价,强化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行政、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我们将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教研的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5.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新课程实施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经费投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办学条件是新课程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课程理念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大胆开放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方法、有能力、有品质的新时期的中学生。

(一)过去的有效探索

在历年办学中,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养成教育和“三色”教育(“红色”激励教育、“绿色”成长教育、“黑色”警示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1.着力建立创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各班团支部为中心,每班成立1个科技制作小组、4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学校每期都要举办一至两次科技制作竞赛、课外知识抢答赛和学生论文答辩会,学生参与率达100%。

2.着力建立实践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暑假开展“10+1+1”活动,即要求每位学生下田间地头连续劳动10天,做一项有价值的社会调查,读一部优秀的中外名著,并写好劳动感受、社会调查报告和读书心得。开学以后,将学生交来的文章进行评选,把优秀社会实践习作编成专辑。

3.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大比拼、元旦晚会等,每学期都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和各类球赛;文学社、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武术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开展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我校形成了“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有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个性化课程组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校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1.立足课改,认识到位。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给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定位是:统筹兼顾,稳步前行。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积极主动推进新课程改革,又要让学生满意,让家长高兴,让社会认同。

2.为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我校重点抓住工作中的“新”字。①课程建设新特色:加强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研究,充分保证其教学需要;以选修课程的开设弘扬我校办学特色,把养成教育、“三色”教育、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这几项我校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成为《二中德育》、《在激励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集》等书籍作为必选校本课程,把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体育特长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作为定选校本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按课程的规范与标准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②课堂教学新举措: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落实新课改的实施,通过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专题论坛、名师示范、课题研究、竞赛评优等形式,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组长还将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情况认真反思,编写了《反思课改》和《课改案例》等小册子,以供交流。③学校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班的管理与研究,摸索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发展、拓宽、强化教师职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发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管教又引导,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三)课改准备工作思路清晰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协调与保障;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由学科负责人、学术专家、学校领导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负责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与课程审核;成立课程实验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就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修订并完善了实施新课程的各项配套制度,汇编成《隆回二中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了《新课程选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等具体实施方案。

3.加强教师五方面培训。一是要求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主要内容,加强教学研究;二是狠抓高一年级教师的跟进培训,做到例会研讨,专题研究;三是要求骨干教师指导和承担新课程示范课,突出例案研究;四是把相关教师尤其是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送出去培训,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培训和研讨;五是实施远程教育教学。

(四)课程推进顺利

1.课程开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我校将选修I课程分为两类:规定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根据高考方案和学生的文理分科意向进行分类设置。我校将选修II课程分为三类:必选课程、定向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必选课程和定向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形成和凸现办学特色。在课程编排方面,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对体育、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实行分项选修。高二年级开齐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各学科分学段(或学期)开设不少于2个模块(或专题)供学生选择,实行教学班管理。高三年级以高考课程为主。

2.课程的开发与实施。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作为学生必选的选修II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有义务劳动和爱心活动两大社区活动系列,有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敬老院五项社会实践活动,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个人发展、现代科学五项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在学分设置上,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按国家规定认定学分。在课时安排上,研究性学习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学生自行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行学校集中安排和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②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中最具灵活性的课程,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按照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分必选课程、定向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不同的形式。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理念,将养成教育、“三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操风教育、军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等课程列为必选课程。同时学校制定了《校本研究方案》,在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08个课题,供教师选题研究,并实行阶段性验收、成果奖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保证艺体特长生和学科奥赛尖子的发展,将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特长专业课程、文学教育、各种社团活动等课程列为定向选修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校本课程中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四类学习领域中至少三个领域的校本课程修习任务。

3.课程的评价。①学分管理。学分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的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印《隆回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对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学分认定程序、学分与学籍管理以及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②尝试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自己选择的最能反映学习进步和成长历程的重要资料或作品。如学籍表、获奖证书、优秀作品、音像材料、证明、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完成和保管,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展示平台。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我校将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编制出《隆回二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评价项目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①学生管理的调整。实行教学班为主、辅导班为辅的教学管理方式。行政班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教学班级以教师管理为主,辅导班的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学生导师制。导师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知识现状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选课和协调与同学、教师、社会的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指导和协调学生做好成长记录袋工作,协调并配合班主任工作。导师的选择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校指派,原则上保持高中三年不变。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30人,由教务处负责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协调。②教师管理的调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奖励方案、工资方案),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其中,为新课改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③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除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外,对学校各级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学日常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研究,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宣传工作;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备课组主要负责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④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我校排课、查堂、考试、档案、学生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这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教与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保障。

(五)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根据我们对全国四个实验省区的实施情况的了解,高中课改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担心影响高考成绩的疑虑普遍存在,应试模式仍是主流。因此,目前大力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定位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研究应对高考的策略。

2.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目前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课程意识不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化。二是教师数量按现有的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3.课程资源的保障问题。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估,难以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实用价值评估和经费保障,导致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力,资源的整合程度低,效益不高。在教学经费方面,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材、场地设施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培训等等方面,导致教学成本大为增加,加上高中学校普遍负债运行的状况,争取政策上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6

一、美国高中课程制度的特点

1.在限定领域学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选修

美国高中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鼓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学校一般规定学生4年学习的基础学分要求和各领域的最低学分,体现对学生学术发展能力、应用能力与体育艺术素养的全面要求,学生按要求在各领域丰富的课程中选课。

考虑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差异,学校设置多个选择机会。如在英语课程学习上学生有3种选择:一是从“英语9(美国9年级英语课程名称)”到“英语12”阶梯式的英语基础课程中,学生可分层选修;二是学校开设文学、戏剧、写作、新闻等方面的英语课程,学生可在多种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深入学习;三是学校开设大学认可的先修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高难度学习。同样8学分的英语课程,不同学生选择和学习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学生可在感兴趣的领域中选修到更多的学分。

美国全州统一测验的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底线。印第安纳州(以下简称印州)要求高中生必须通过的测验有“英语10”“代数1/2”和“生物1”。如果这样看的话,印州高中基础文凭(CORE 40)限定的具有完全意义的必修课只有8学分:英语4学分,数学2学分,生物2学分。这或许让人不禁想,这是否代表了印州高中生的学业水平呢?

实际上大可不必担心,在美国高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会选择荣誉课程(Honors Course)和难度大、进度快且有拓展可能的课程来学习。印州学术高中甚至为学生预备了线性代数、多元微积分和微分方程等课程,这是统一标准的课程体系所望尘莫及的。在一所相对优质的高中,每届约370名学生,其中约100名学生学过“初级微积分”,约60名学生学过“微积分Ⅰ”,不同年级,会有10~30名学生学过更难一些的“微积分Ⅱ”。这充分证明了美国高中课程制度的显著特点——有限的共同基础,无限的发展可能。

限定领域学分的自主选修制度,既保证了合格学生的知能结构,又尊重了学生的基础差异。它对学生共同基础的要求不高,但给予学生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很大。因为课程学习基本由学生自主选择,所以,再深再难的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未必是负担。美国不强制学习,他们以选择学习的机制促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强调的是用兴趣与愿望来化解学习进程中的艰苦感受。

2.以多种文凭、成绩记录表与平均绩点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业水平

美国高中采用“一校多证”的方式,通过有层次差异或方向区别的多种毕业文凭和学生个人的成绩记录表,客观描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情况与学业发展水平。

譬如,北中心高中提供5类毕业文凭:Core40证书、Core40技术荣誉文凭、Core40学术荣誉文凭、北中心高中荣誉文凭、IB课程文凭。其中,Core40是最基础的高中文凭。Core40技术荣誉文凭是具职业倾向的学生的挑战性文凭。Core40学术荣誉文凭与北中心高中荣誉文凭是具学术倾向的高层次的文凭(后者以前者为基础)。IB课程文凭是通过国际通用测验来认证,显示学生学术水平的国际预科证书。5种文凭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修方案。所以,4年下来,几乎没有两个高中生拿的是完全相同的课程学习清单。

美国大学录取时,要求高中生提供完整的成绩记录表,全面客观地呈现学生课程学习目录与学习质量。成绩记录表上有每门课程的平均绩点(GPA,Grade Point Average),这是根据学生随堂测验、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度、单元测验与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表现,汇总课程总分后换算而得的。

GPA= ∑每门课程的成绩学分

总学分

学校会依据GPA的高低对全年级学生进行排名,描述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学生获得的不同文凭种类、个人的成绩记录表、平均绩点GPA,以及学生在年级中的排名都是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

3.便于选课走班的、单调重复的个性化日课表

在我国高中,师生拿的都是周课表。每周同时开设10多门课程,不同课程的课时数并不相同。而在美国,师生手上拿的却是不同的日课表(教师日课表通常就是教室日课表)。每名学生一个学期只能修7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每一天都重复着同样的7节课,每周所有课程的课时数都是5节,学生每天的同一时间都会去同一个教室去见同一位教师。

美国高中将教室分配给教师,通常一位教师的所有授课都在同一教室。学校就像一个“课程超市”。在这个大“商场”中,教室像一个个“柜台”,“同类商品的柜台”排在一起,组成“数学系”或“世界语言系”。教师就像柜台里的“售货员”,他们在一学期中每天的同一时间段,面对同一批“顾客”,这就是美国高中课程组织的通常模式。

4.教学组织安排的基本模式与学校的自主调整

美国高中生一般上午7点到校,下午3点完成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的一般模式是,一天分为8段时间(每段45~50分钟,课间6~7分钟),安排7节课和1次午餐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课表,可以在第4、5、6段时间安排1次午餐)。不同学校会在一般模式上进行个性化调整:有的高中缩短午餐时间,增加教学时间;有的缩短周五的每节课的时间,半天完成全天的课程,腾出下午时间组织其他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有的为提高课程密度,减少或合并课程,采用两节连上的方式,把1个学期分成2个学期,半学期完成3~4门课程;也有的高中走中间路线,部分学科改成两节连上,避免思维中断,部分课程保持原状,防止过度疲劳;也有一些11~12年级的学生,半天在公立高中上课,半天前往职业中心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这些多样变化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的自主性。

二、思考与建议

在美国高中实地考察之后,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都认识到课程选修制度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但结合我国实际,大家对课程选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又有所顾虑。制约课程选修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有无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是课程建设的问题;二是学生能否合理地选择,这需要加强生涯教育与学业指导;三是如何在机制层面持续促进自由选修,这便会触及高校招生制度。

1.要克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间的尊卑偏见,防止选修课程为必修课程服务的错误倾向

“有限的共同基础,无限的发展可能”是美国高中课程制度的概括。美国高中有必修课程、建议学习的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的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很少,建议学习的选修课程也不多。减少必修课程,为学生的自由选修预留了极大的空间和提供了可能性。所以,美国排名在前1/3的高中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深入,比我国高中生更为接近大学专业教育的起点期待,这正是选修课程的价值所在。而我国的许多优秀高中生则在以必修课程为中心的教学中原地踏步。

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思想分歧,在于对必修课程的定位与认识。必修课程是“基础”还是“核心”?有的学校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视为重要课程与次要课程,所以坚守必修课程来表征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业水平。但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承担不同功能的两类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意义不是整体减负,而是减少统一内容,鼓励学生提早进行专业启蒙与专业深入。

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结构调整之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先厘清。

一是减少必修课程是否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水平?笔者的这一担忧在美国没有出现。相反,因为美国高中规定了学生课程选修的总量与结构,又将课程的选择权给予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在自由选择基础上的更有动力的学习。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腾出来的时间投向了何处?有迹象表明,我国有些基层学校可能以知识拓展选修课的名义,加强必修内容的分块复习,将必修课的某章内容变身为一门新的选修课。如果这种让选修课服务于必修课的倾向蔓延开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会被“蚕食”。选修课程不是为了“五彩缤纷”的场面,而是为了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为了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我国现行的必修课程都是学生必需的吗?因为我们目前还坚持以必修课程为高考范围,所以必修课程的界定成了纷繁立场的争论焦点。我国高中可否允许学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外语领域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可否允许数学的内圆再小一点,设置基础数学与高级数学两个层级?我们的课程今天之所以不再减了,是因为还有一些因素在纠葛。

2.加强应用教育并以应用类课程为选修课程建设的重点

美国高中课程可以分为学术类、应用类和艺术体育类三大板块。

学术类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世界语言等领域。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各领域包括核心主干课程和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分支课程,课程分化用学科谱系图(Flowchart)来描述;第二,主干课程一般提供多层次的课程(预备级课程、普通课程、荣誉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允许学生根据基础,分层选课;第三,课程与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序列关系。

应用类课程主要指美国高中校内开设的应用科学课程和由地区设置的、多校合用的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提供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前者主要包括商业、技术、家政、生涯。它们一般分列在“家庭与消费科学”与“商业或技术教育”(不同学校的提法大同小异)两个领域中。“职业中心模式”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职业中心是面向11~12年级的高中生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基地。中心提供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与服务、建筑、制造、医护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课程。

艺术体育类课程包含体育与健康、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三大领域。其特点有:第一,专业与完备的功能教室和教学设施,使开设丰富而有选择的课程有了可能;第二,课程分化非常专业与精细,不同学校的课程组织线索不尽相同;第三,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许多学生在下午3点放学后,还留校参加艺术和体育的社团活动。

以北中心高中为例,2012学年共开设140门课程,提供339个课程选项。其中学术类59门,208个选项(其中外语84项)(包括学术类课程中的应用性学习);应用类48门,68个选项(其中校内17门23项);艺术体育类33门,63个选项。如不包括职业中心提供的课程,3类课程之比为11:3:6。再从普通高中生的4年学习规划看,前两年学术类占6成,后两年学术类占4成,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可能投放在应用类与体艺类课程。从供、需两方都能看到美国对应用类课程的高度重视。

从应用科学到技术应用活动,再到职业技能训练,应用类课程的涉及面非常宽广。随着学生生涯发展方向的逐步明确,选修应用类课程的学生会逐渐增多。在自由选择课程中,应用类课程与艺术体育类课程共同构筑了课程的多样性图景。

职业技能课程只是应用类课程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为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商科教育等奠基的应用科学或技术应用课程。因为对应用教育的重视,美国学生有着更强的应用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浙江省来说,如果把“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改成“技术应用类”选修课,可能会有利于重点高中在这一领域的介入,降低在无设施条件下课程开发的难度。普通高中可以依托技术教研组,建立应用教育教研室,将“技术设计”课程分化展开,开设家政、食品营养、工艺品设计、商业基础、市场营销、职业调查与生涯规划等课程。各地职教中心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服务机制也要作相应的变化,要把为普通高中学生开设职业训练课程纳入其职责。相关部门在建设规划职教中心时应统筹考虑。要鼓励高校仿照PTLW(“工程引路”项目课程)模式介入或帮助普通高中开展应用教育,拉近高校应用专业与基础教育的距离。

3.高校招生的专业方向要与高中课程选修挂钩,切实支持高中课程的自由选修

美国大学招生录取要参考学生8个方面的情况:学术成就测试SAT的成绩;高中成绩记录表(课程学习目录与成绩)、平均绩点GPA和校内排名;选修的AP课程及成绩;学生的自荐信;学校推荐信;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体育艺术特长;面试评价。美国各所大学的招生制度、录取方式和招生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高中很难功利地迎合,唯有落实好核心课程,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专业方向与高中课程的相关性是支持课程选修的关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初稿已有规划,这将成为鼓励学生进行课程选修的重要动力。高中生将来会报考不同的专业,高中选修课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

目前浙江省高考分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等类别,可先增设工科、商科、医科等,分别规定相应的考试科目组合,迫使学校提供选择性的课程,减少共同课程,鼓励个性化选修。待条件成熟,再区分建筑、机械等方向,设置更多的科目与科目组合。也可尝试“一科多卷”,不以必修课程为统一高考的命题范围,减少优秀学生“原地踏步”式的学习。

我国自选模块的考试可否参照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模式?即每年安排几次考试,由学生选考,考试成绩合格可作为重点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不计入总分,但考试科目与录取专业挂钩。高校招生要逐步从“分数决定”走向“兴趣决定”,要与学生高中阶段的课程选修相联系。

4.改进区域教育质量管理,降低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

一是指导各地政府停止过度聚焦高端竞争的教育质量管理,不以一本升学数、顶尖高校录取数等为依据来评价区域与学校的教学质量。二是客观看待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毕业就业现实,停止用高低分层的眼光评价本科升学率与高职升学率。三是采取社会化报名,避免考生信息与学校的强关联。四是只公布本科线,取消一本线,减少社会及媒体的关注度。

5.完整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分工建设选修课程

美国高中的大部分课程是各州定标准,专业机构(包括高校、社团组织、出版社等)进行开发,经各州(或学区)审查推荐后由学校选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不多,主要是一些综合性、体验性、研究性的学习项目。美国高中确实非常重视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课程,有的与高校合作开发课程,有的利用博物馆等社会文化设施开展课程,还有的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课程。一些专业组织依托公共考试,开发了旨在促进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项目课程),但要经州教育部的认可方能准入。对于以社会机构为开发主体、面向高中生的课程,州教育部有管理审批程序。对于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美国丰富的课程供给,却未出现“课程开潮”。这是因为200年来,大部分学术类课程和内容确定的应用类课程已成熟积淀下来,除了时代感很强的新鲜课程与生成性较强的项目学习还在兴起与补充外,大部分美国高中课程已处在稳定的使用完善阶段。

这一现象与我国推动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是否存在矛盾呢?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别看待学校课程建设与区域课程建设不同的工作重点。

(1)区域层面要加强学术类选修课程的规划与建设

对于内容确定、结构关系明确的课程,我国高中没有必要自下而上地建设。区域层面应以国家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为基础,研究学科谱系图,规划发展高中学术类选修课程,开发受众较为广泛的应用类选修课程,供学校选用、开设。

(2)区域层面要建立和健全选修课程的征集与积累机制

面对基层热火朝天的课程开发,区域管理部门应及时搭建平台,收集、筛选、积累、推广选修课程。要鼓励基层学校的课程创造力,但不可以课程多少论英雄,要以专业力量促进那些分散专题课程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物化。高中精品课程征集与评选、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正是在这个方面的探索。

(3)学校课程建设活动要落实在课程的二次开发

学校层面自主开发课程不多,并不表示学校没有课程建设活动。在学校层面,课程有引进、改良与创生之分。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而是在于课程的开设与发展,它是课程标准的学习化设计与适应性调整,是学习方案与学习资源的积累与整合。

(4)学校课程建设应以开发应用类课程和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为重点

随着区域性的课程积淀,今后我国高中的课程开发内容,将集中于生成性的、体现应用意义的、项目式的学习活动。以知识补充、领域拓展为特点的选修课程建设应由区域统筹。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主要关注以“应用”“生成”“体验”“探究”等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广泛实践中发现新意义的学习。

6.调整学校资源配置模式,启动“教室的专业化建设”

对比中美高中硬件环境,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学生有固定教室,教师走班上课,而美国是教师固定教室,学生走班上课。这对学校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这又是选课走班机制的重要条件。

针对当前学校教学设施与资源集中管理,便于维护,不便于使用的现状,笔者建议对课程资源进行学科性重组,让校内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地靠近课堂、靠近教学、靠近师生,并交由学科教师管理。实验科学领域的课程可以先行启动“教室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与使用。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体现。

7.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尝试推广学科部管理模式

建议我国高中将教研组升格为学科部,由学科部全面负责相应领域的课程建设与教师管理。学科部主任可作为中层干部,参加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研究与决策,提高教学改革行动的策划力和执行力。

科学规划课程建设是学科部的重要职责。当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的模式,将促使原先对教师统一的共性要求转变为在共同基础上的分工特长发展。不要求教师熟谙本科目所有模块的教学,但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必修课程,主持开设一两个选修模块。所以,学校要以领域或科目为单位,进行课程建设的规划分工,这需要学科层面有更强的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要通过选修课程本身的“积淀”,形成良性的“选课走班”局面。

8.建立学生指导工作体系,全面开展生涯发展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生涯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学生出现分化不可避免。选择学术发展或职业发展并无尊卑之分。尊重学生的自然分化,顺其自然地开展兼具“学术发展”与“职业准备”两种取向的生涯教育指导,是课程选修系统的重要支持。

要尽快制订《高中学生指导工作纲要》和《高中学生指导工作的发展规划》。高中学校可以将政教处转型为学生指导中心,开展选课、学业、人际、价值观、生涯发展等方面的辅导。要转变工作风格,变“管教”为辅导。区域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生涯教育与学生指导工作的研究指导体系。

要加强专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制定《“指导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开通职评系列,引导有志向的教师向“指导师”方向发展;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师”队伍;师范院校要探索开设专业或课程方向,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引入这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