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特征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1

1.1色彩艺术特征

目前的室内设计主要通过色彩这一视觉特征来表现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觉效果,尤其在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述以及氛围表达这一方面,大多都是采用色彩这一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材料自身具有的色彩首先能够体现出颜色的独特性,当出现光照的环境下,一般来说人们都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到材料的颜色信息。例如,白色的材料其自身能够体现出一种视觉的扩张特点,而黑色的材料自然能使得人感受到收缩中视觉。另外,色彩除了能够改变人们的视觉感觉,还能够通过它自身的颜色特点来影响观众的心情和心境。例如,黄色是一种暖色,人们看到黄色能够感觉到一种温暖和阳光的感觉;而绿色则能够刺激人们的心理,使其感受到一种激励感,表现出一种使人充满活力而且不断积极向上的感觉;人们看到灰色则会感觉到一种沉稳以及神秘的感觉。一般说来深色都会使得人们感受到的部分厚重感,而浅色则刺激人们感觉到灵活轻巧的氛围。而作为设计人员,要是可以充分合理结合这些色彩的规律,就能够通过颜色明显地体现出一种空间上的立体感,人们就会充分地感觉到一种色彩的魅力。

1.2质感艺术特征

一般人们认为质地就是说装饰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结构以及组织特征,这是一种自然的属性,质地不能离开质感,而质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的装饰材料充分的融入而给人们的一种视觉上的感知。但是这里要注意,材料的表面质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可能会根据温度或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关于质感,它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其他方面。而一种室内设计的方案是否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就是依靠其质感,这样不仅使人们能够欣赏,而且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材料的自身,这样也能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不同的装饰材料肯定是具备不同质感的,而不同的质感必然决定着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区别,在设计时要充分融入每一种装饰材料的特点,这样就能产生明显的心理差异。例如,金属能够体现出现代气息;而石材则使人们体会到凝重以及深沉;另外,木材不仅使人们体会到大自然,而且同时木材还能够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促使人充满活力。

1.3肌理艺术特征

一般肌理就是说的是装饰材料其表面所含有的各类现象,这其中包括人类知道以及不知道的内容,是物体表面体现的多种现象。肌理是在装饰材料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特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通过肌理能够了解到材料,这是一种与材料进行充分沟通的特殊渠道,可以称之为语言。肌理有利于连接人的视觉与装饰材料属性。另外,肌理也是一种促进人们感知环境细节的关键途径。一般来讲,装饰材料的肌理包括两种:分别是人工性肌理和自然性肌理,人工肌理是由人们进行创造和制作的。而自然性肌理则自身具备自然天然的特点。这有利于设计师可以充分自由地结合材料自身的肌理特点来研究材料纹理组织,以至于体现出具有实际情况的创新设计。肌理的存在默默无闻的就帮助了设计师的设计空间方式,而且人们还能够根据肌理的观察结果体会不同的触觉,也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创新差距。

2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容

尽管室内空间设计由于不同的功能自然存在明显不同的设计方案,同时也具有不同的设计重点。例如,一般歌舞厅的室内设计要特点着重设计灯光以及色彩,而对于体育馆以及博物馆,室内设计要看重结构设计,还要注重室内的内含物。但总的来说,关于室内艺术设计都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2.1分割空间以及处理界面

关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中的分割空间以及处理界面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室内环境进行完善、调整和创造的阶段,这需要充分理解原来的建筑设计的意图,在进行设计时要依据室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相关客观环境等因素以及自身主观的感受。对室内的空间进行分割一般都是着眼于实现人们居住心理的需求。例如,室内的空间层次要更清晰,环境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而且更可以保护一定的个人隐私等。一般分割室内空间都是在公共的办公空间以及个人的居住空间。关于分割这一类的室内空间,不仅仅符合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利于人们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在进行室内空间的分割时要注意到软装饰的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更易实现。

2.2设计光照以及色彩

一般上光照以及色彩都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也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方面,它不仅可以对人的视觉有强烈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到人的生活以及工作情况,所以说,关于设计室内的光照以及色彩需要注意到同步设计的原则。我们都知道,室内光源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自然光,其是借助窗户、门等路径进入到室内。另外的就是来自室内的照明设施而出现的光,属于人造光。不管是自然光与否,光源都可以活跃室内空间的环境气氛,起到烘托室内环境的效果。另外色彩作为室内艺术设计中的活跃因素,其能够形成一定的室内色调,而且还能够塑造室内环境的艺术特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3选择室内装饰物

当前室内的装饰物有很多的种类。例如,可以有家居家具、陈设、灯具灯饰以及绿色植物等装饰,这些室内的装饰物不仅仅是简单的一般装饰物品,而且还是有具体功能的实用物品,这些在室内环境中都可以起到各种各样的效果,一般这些装饰物品都是放置在室内的视觉中心位置上,家居家具、陈设、灯具灯饰以及绿色植物等可以衬托室内气氛,突出室内的设计风格,也就是说室内的装饰物在一般的室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创新

当我们进行室内设计时,要着眼于装饰材料能够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并且对其不断创新,要注意表现出整个空间的艺术感以及空间上的感觉。通过对其更新以及设计来增加室内的魅力,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审美要求。

3.1在装饰材料的色彩方面创新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敢于大胆不断尝试各种色彩,不断进行尝试色彩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疲劳程度,让人们的生活拥有激情。坚持创新设计的原则,要坚持创造改变一切的规则来促使材料装饰满足设计的要求,大胆打破常规的方法,使得室内的空间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以及魅力,使其符合个性化审美要求。

3.2在装饰材料的形状组合方面创新

在设计时,要敢于运用材料所体现出的固有肌理的特征,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进行图形的组合创新方式来进行探索,不断营造材料所具有的图形艺术特性,由于采用夸张对比的创新方式更容易表现出图形所具有的结构变化特点,满足一种新型结构组合方式。这样有利于打破设计时固有的形状,通过采用全新的组合方式也能够破坏装饰材料自身固有的形状特点,使得人能够感受到全新的视觉再造感。另外,结合装饰材料的不同肌理,可以体现出新的表面图形变化,结合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采取大小变化形式,这样能够明显改变一种呆板的艺术感觉,一定程度上使得空间充满了活力,而且这样的形状表达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线条感以及运动感。

3.3装饰材料的质感转换方面创新设计

装饰材料所固有的质感特征非常重要,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特别的真实感受。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意及时的把握其自身固有的质感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新设计能够明显突破事物本身固有质感特征,这样在本质上出现反差性的现象,能够轻松打破常规的固化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质感,这样在根本上可以刺激形成固有的审美价值。另外,在质感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强力提升材料的艺术特征,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材料所具有的属性,从这个角度方便实践创新时可以给予装饰材料一定的感情,视觉方面自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对于竹子我们通过改变其常规的自身属性;对于塑料或金属,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制造使其不仅保留自身的形态以及色彩特征,而且还能够改变其质感以及属性。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仅带给人们一种新颖的时尚感,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新的视觉冲击,使得人们的艺术欣赏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张力效果。

4结语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KIBS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3―04

一、引言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对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下简称KIBS企业)社会网络角度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以及知识转移在KIBS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则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社会网络特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

Wiik(2008)认为:企业社会网络为知识获取提供平台,其作用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本文对KIBS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分析采用“关系一位置”分析方法,将社会网络特征分解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并进一步从联结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来分析结构维度,而从联结强度、互动频率来分析关系维度。

1 社会网络特征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Granovetter(1992)的网络结构观。他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心度是关于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测量概念,以此区别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更可能得到知识。Burt(1992)认为结构洞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理念、资源的流动,进而会提高知识获取、消化吸收的可能性。结构洞即当存在甲与乙存在联系,乙与丙存在联系,而甲与丙之间无联系的情况时,甲、乙、丙之间有着非冗余的联系,也就是甲、乙、丙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乙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中间人,乙在这一关系中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H1:网络中心性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H2:联结密度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H3:KIBS企业在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节点位置对其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2 社会网络特征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KIBS企业的特点决定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大多数KIBS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类企业可以称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剧烈,不容易建立关系紧密的强关系,更多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弱关系。一方面,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信息,员工之间的弱关系决定着个体的异质性强,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网络成员间的交流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产生亲密信任的氛围。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联结强度与KIBS企业知识转移负相关;

H5:互动频率对KIBS企业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二)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Miles等(1995)将KIBS企业定义为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是KIBS企业的核心。一方面,企业除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外,发现、获取并使用企业外部的知识,也成为企业创新性资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转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资源,是企业将知识整合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知识转移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KIBS企业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越中心,与周围的联系越多,越占据有利的位置,其在网络中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通过交流和分享,进而使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知识转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KIBS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大胆提出假设,验证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中起中介作用,即:

H7: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本文对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1份,占回收问卷的75%,占总发放问卷的22.75%。

2 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信度检验,判断不同题项是否能准确反映观察变量的特性,CITC相关系数全部都大于0.30,Cronbachseα系数都大于0.70即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被接受。在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的KMO系数都处在较好水平,所有变量量表的KMO系数均高于0.7,均通过了Bartlett's检验,证明本研究量表结构效度非常良好。

(二)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考察变量是否相互影响,初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呈现显著水平为0.01水平上的负相关,研究将以此资料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验证

(1)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将网络特征的五个层面:网络中心度、联结密度、结构洞、联结强度、互动频率逐一带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模型一检验网络中心度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显著,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R方调整为0.230,说明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1成立。

模型二加入自变量联结密度后,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424,说明联结密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2成立。

模型三加入自变量结构洞,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542,说明拥有越多结构洞的组织,知识转移效率就越高,即假设H3成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在社会网络特征的5个指标中,结构洞对模型的贡献最大。

模型四加入自变量联结强度,结果表明强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强关系带来的是知识的重复,即假设H4成立。

模型五加入自变量互动频率,结果表明互动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H5成立。

(2)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8,即假设H6成立。

(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知识转移在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本文对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加入知识转移后,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以断定,在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关系中,知识转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7部分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91家KIBS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网络特征的五个特征中,除联结强度外,与知识转移均有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与KIBS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而假设H1、H2、H3、H4、H5、H6、H7均得到支持。

(二)提升KIBS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KIBS企业通过社会网络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为KIBS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KIBS企业决策者应积极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3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counselo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ust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make positive efforts in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d combined with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cultivation platform discusses the work of counselor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辅导员;研究生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counselor;graduat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8-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任务[1]。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2]。从人的发展历程来说,思维最敏捷、吸收知识最迅速、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青年时期,而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处在这一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锻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首先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成果,而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滋生环境。在研究生培养中一般强调导师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导师科研任务的日渐繁重,研究生基本处于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状态中,其创新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关注,缺乏或丧失创新的原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影响者、中介者和呵护者,最为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愿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该更加投入、全面地围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至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工作。

1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

1.1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即缺少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功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另一方面,创新性思想的产生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只有感性或理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3]。创新也需要研究生们勤于实践,如果没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很难遇到困难和新问题,没有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经历,就很难树立起自信心,不敢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干也不敢想,即便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流产夭折。提出创新论点尤其是原创性思想,通常要向传统理论或权威提出挑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心。

所以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想法的基础上,而应更深层次地挖掘能够支持创新灵感和愿望实现的内在原因,将该内在条件的培养和激励也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一部分,比如启发其加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长期积累,培养其创新所必须的知识量、自信心和坦然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等。

1.2 对辅导员创新意识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无法直接接触研究生的科研,更不能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直接培养,但可以借助学校整体培养研究生的大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为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等的高度有组织的、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4]。豪托拉斯列举了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①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②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③率直的共同感受;④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⑤不是为了支配学生;⑥创造性地宽容学生;⑦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⑧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⑨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1.3 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分析只有明确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1.3.1 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活动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1.3.2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研究生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5]。

1.3.3 人格结构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学生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行动的思想基础。

对创新意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辅导员从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入手,有针对性地寻求能更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工作方法。

2研究生创新的优势特征和薄弱环节

2.1优势特征

2.1.1 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又具有本科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学实验经验,因而是处在从事各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研究生的思维联想流畅、灵活、开阔。在创新过程中,思维联想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有些研究生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2.1.2 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趋向成熟,性格鲜明,锋芒毕露。他们往往不惧学术权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研究生没有派系之争,没有声名之累,可以无所畏惧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2.1.3 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研究生不但能够运用知识来思考和解答学术或论文中的难题,而且能够进行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2.2 薄弱环节

2.2.1 兴趣动力欠持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说过:“兴趣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其聪明才智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报考研究生,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本应是原始意义上的上进动机。但有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升职发展,给未来增加一个筹码,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何在,因此不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创新了。

2.2.2 缺乏合作精神目前,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 知识结构欠合理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2.2.4 忽视实践环节研究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能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从社会需求中获得进一步创新的灵感,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看到了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特征,针对薄弱环节来开展工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实验流程规范化,数据结论标准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不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展示新发现的权利,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创新生态环境,使研究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除导师之外辅导员也同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1 了解学生的创新愿望,重视情感教育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6]。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必须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普通的认知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需要爱护和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应该支持学生的探索行为,活跃学生的日常科研和生活,极大地激励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2 尊重创新结果,增强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获得学位和成就的荣誉感、自豪感、被尊重感,以及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原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因此辅导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引导和鼓励,尤其要做好一些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工作中有政策倾向性地对这类同学进行鼓励。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创新是一种求异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气馁,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

3.3 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一个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差别。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大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报告活动是学习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好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大有裨益。听学术报告,并积极启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无形当中,在学科专家们科研精神和成功经历的鞭策下,研究生可以逐渐地树立起时刻注意创新的意识。

讲座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的课堂[7],充分重视讨论环节,使枯燥的讲座变成学生与学术泰斗、学科前沿专家的对话。可以将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式,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专家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会场里没有讲台,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从而使会场真正成为专家和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也没有人正襟危坐,气氛活泼而热烈,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专家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交流是启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观念的产生,不会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是与同行交流的结果。在交流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加强与周围学者及教师的思想交流。学生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学生自己的专业学术讲座,也可以进行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辩论式,完全由研究生自主进行,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问题研讨会。可以请专业教师参加,但教师不是以权威或知识的主宰者的身份来传授知识,而是问题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获得研究结论的协调人。

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应当注意开展多方位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 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刊),116-119.

[2]孟卫东等.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0.

[3]赵耿,郑雪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5]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35―01

幼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任何一个幼儿,只要发育健康,都会具有对大千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为满足这种好奇心进行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讲,可以说创新是人的一种天赋。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续,完全取决于幼儿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熏陶与鼓励。从某种角度讲,在人的发展中,幼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指向的鲜明性的强弱,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幼儿早期教育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幼教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

前面提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赋。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指向的鲜明性的强弱,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幼儿早期教育作用的结果。

我国幼教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虽变化很大,但严格来说,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培养目标等关键问题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比较一致的做法是简单的禁止和否定。“不行”、“不对”、“错了”、“死脑筋”、“笨孩子”等等的语言不绝于耳。幼儿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对未来的幻想与憧憬,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都在这一次次声色俱厉的判定声中慢慢消失与泯灭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也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家庭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启蒙之地

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条件。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发展。因此,每个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主动调整家庭教育的目标,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并以自身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行为去支持、配合、鼓励、激励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实践证明,父母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会对孩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欲望的培养起巨大的榜样作用,父母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都会感染和带动孩子。

三、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有研究显示,幼儿的“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应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形成整个幼儿园宽松、活泼的园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土壤”、“气候”。所以,把创设幼儿“心理自由”作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摒弃一些传统幼儿教育中条条框框的束缚,营造适宜于幼儿轻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力度,创造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层次等,以满足幼儿多种多样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有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在时间上,有较多的时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思考、感触、体验;在教学方法上,把启发式、诱引式、导学式、开动式等贯穿其中;在教育环境上,要创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氛围,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参加。同时,对那些思维反应慢、生理上有缺陷的幼儿,要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为他们配备导师,积极鼓励他们融入群体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5

一、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我用温和的、带有激励性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请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以下几种推导方法:其一,转化为长方形;其二,转化为三角形;其三,转化为梯形。

二、引导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们的思维会活跃起来,就能增强他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我在开讲时先出了这么一道数学趣题:一位老爷爷,他出生后,到1980年2月底,只过了18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这时老爷爷是多少岁?学生听了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地“开动机器”,都急于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入新课,着重进行了平年和闰年的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就发现,这位老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刚过完第18个生日,应是72岁。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来的结果的确是一种创新,也充分反映出:孩子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开创新的思维空间,智力的潜能是巨大的。

三、利用激励评价,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可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例如,我在一次家庭作业中布置了这样一道题:“908100÷900”,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部分同学是根据商不变性质做的,即:

908100÷900

=(908100÷100)÷(900÷100)

=9081÷9

=1009

可有一位学生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他把908100看成是900000和8100这两个数的和,把这两个数分别去除以900,再把它们的商相加,结果也是1009。算式过程是:

908100÷900

=(900000+8100)÷900

=900000÷900+8100÷900

=1000+9

=1009

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这个简单算法。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触类旁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67-01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创新的新世纪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数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

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4 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讲多练,优化练习设计,创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1 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同一问题能够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应鼓励学生思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事先预设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予以鼓励,至于回答正确与否放到第二,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清理。提倡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4.2 设计探索、开放性的练习。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开放题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探求的结论广泛、灵活,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