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范文1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欺凌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凌。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欺凌定义: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根据校园欺凌的实施方式和表现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实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为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身体欺凌是指运用身体力量、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言语欺凌是运用语言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间接欺凌平时不易觉察,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持久,受欺凌者会体会到被孤立、不受人欢迎等。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关于校园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涉及校园欺凌的方式、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而且多数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多以排挤、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方式。从被欺凌者的性别来看,男生欺凌的对象不分性别,女生则一般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园欺凌的年龄及年级差异

一般来说,校园欺凌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即初中要比小学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变化,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为主,到高年级则多呈现出间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欺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三、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本身的因素

1.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处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种种这些都会推动他们将一些自卑、怯弱、不灵敏的孩子作为“出气筒”。

2.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体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动比较迟缓,智力低下;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种种这些都会使他们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明显不同,不受人欢迎,成为被欺凌的目标,而他们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多数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他们目睹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贫困等环境中的孩子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过度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的行为缺乏限制,导致对他人的欺凌行为。

(三)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欺凌之风。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泄漏学生隐私、取笑学生等,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导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记录

这是一个跟踪观察两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岁,男,体形肥胖,智力低下。从小学起,何某因为体形和智力原因就经常被同学欺凌,表现多为直接欺凌(打、踢、骂)。升入初中后,从初一到初二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何某的情绪调节越发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当有同学欺凌他的时候他就会情绪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闹,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这样情绪失控同学就越来欺凌他,以激怒他为乐,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了两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发生在2012年2月18日,课间时A同学叫B同学去帮忙打水,B同学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结果B同学就打骂何某,导致何某情绪失控,在上课的时候大哭大叫。经MTH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显示,何某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处在比较危险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欺凌现象并不少见。类似于何某这种体形与智力明显异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做出欺凌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了他人类似的行为。在对经常欺凌同学的一个孩子的心理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处在一个暴力家庭,母亲经常对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气撒到他人身上。对其进行MTH量表测量显示,其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启示

无论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他人者,其实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关注。特别是长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内心既自卑又恐惧。国内相关学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1.3%和6.2%。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地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情境,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训练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环境

在班级和校园中营造反欺凌氛围,对欺凌者具有教育意义,对旁观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国外的实践证明,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可以大大增加校园欺凌援助的针对性,及时给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专题网站或谈心室。

(三)挖掘、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潜能

要让家长和教师了解校园欺凌的一般知识,引导其认识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低估校园欺凌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所以要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注意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排斥状况,鼓励学生报告类似问题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校园反欺凌教育合力。

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范文2

【关键词】主题班会;形式;体验性;感悟记录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有效的系列主题班会对农村初中安全教育作用的研究》(编号:2016C208) 阶段性成果之一。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其职责范围不仅涉及课程学习与班级秩序维护,而且涉及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整体性教育,而这一教育在中学阶段多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呈现。以安全题材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只有从主题确定、形式适用、内容规划、主体参与和会后总结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完善才能够让主题班会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一、设定明确的核心班会主题

在班会召开中,一个明确的核心主题推动着整个班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班会的教育效果。因而,要想主题班会能够充分发挥效果,首先就需要确定班会主题。一般情况下,班会主题的确定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考虑。第一,依据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确定主题。班级是学校这一整体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对班级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班会是班级活动的重中之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能够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发展规划保持步调一致。第二,依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倾向性话题确定主题。要实现这一点,班主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习状态,与任课教师和家长多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中普遍关注、具有一定热度的话题或者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确定班会的主题。

例如在新时代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技术工具。中学生本身的鉴别能力不高。班主任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就是网络,诸如个人信息泄露、电脑病毒入侵、网络诈骗、系统崩溃等涉及网络安全的问题不在少数。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确定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预防性班会。班主任在该主题班会上向学生讲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预防应对措施,如通过使用防火墙,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加密应用等来保证网络应用的安全。

二、使用多样化的趣味班会形式

班会形式是表现班会主题的重要媒介,班会主题与班会形式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班会主题确定之后如果不能采用相适应的班会形式加以呈现,那么班会开展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同主题、不同教育目的的班会主题需要应用不同的班会形式才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班会情境,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启迪。此外,中学生的思想活跃,对于新颖的、丰富的活动形式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好,单一的班会形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沉闷而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班主任需要精心根据班会主题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班会形式,同时需要注意,一个班会主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辅助结合。例如以“地震逃生”为主题时,就需要使用讨论式、模拟型等班会形式,通过讨论总结地震逃生注意事项,并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掌握逃生技巧;以“校园欺凌”为主题时,就需要使用论理式、实践式班会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全面认识这一事件性质的基础上规束自身的校园行为。

班会形式的确定并不局限于班主任这一主体。为了增强学生对班会的参与感,班主任可以将确定班会形式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共同完成,充分信任、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围绕班会主题设计出具有创意又能够让学生受益的班会形式。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班会形式实际的安排与掌控才能为学生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班会形式,需要学生在可供选择的班会形式之外加入具有新意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学生正处于成熟与幼稚的过渡期,心理上表现出相对的冲突与盲目,正是让这一阶段的学生所好奇的东西,严禁接触、吸食就成为新时代班会安全教育的重要题材内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驾驭能力,班主任可以提供辩论式、竞赛式、论理性等几种班会形式供学生选择。这几种方式将知识与趣味、竞争与合作相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如果班会召开的时间恰好是6月26日(国际戒毒日),班主任还能够利用这一时间的契合采用纪念式班会形式进行远离的安全教育。总而言之,多样化、趣味性与契合性的班会形式有助于班会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地位

主题班会的召开虽然需要班主任进行引导,但最重要的主体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主题班会存在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品性培养。所以提升学生在班会当中的地位,确定学生在班会中的中心价值对提高班会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能力予以信任和支持,给学生足够的自信进行大胆尝试,无论是班会主题确定、形式适用、内容规划等各个环节都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对班会的组织放任不管,班主任应当从旁提供适当的指导,既不能让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也要避免学生的班会组织偏离既定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班会组织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将班干部召集起来向其传达学生工作开展的具体规划内容,立足班级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大致设计出该学期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内容,保证每一次班会的开展都能够分配到每个人。由3~4人组成一个小组具体负责每一次班会,小组共同合作对班会开展的主题、目的、活动内容、意义、实际负责人与参与人、班会重点强调事项、班会内容记录、同学班会反馈评价等进行确定和整理,归总草拟出详细的班会策划书交给班主任审核把关。班主任对小组提交的策划内容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完善,以此来为班会的高效开展提供基本的流程。每一次班会的负责小组可以寻求其他班干部和同学的帮助,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会的筹备过程中。在特定班会结束之后,班主任召集班会筹备参与者对班会召开的整个过程进行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保证下一次班会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充分增强学生对班会的参与感。学生在这样一个草拟、调整、落实与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与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能够提升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能力,深化从班会中获得的感悟。

四、侧重班会内容的体验性

主题班会的内容不是个人观点阐述的总结,主题班会涉及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主体,因而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班主任与学生两个立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习课本知识内容是学生主要的任务,因而在班会中渗透课程内容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达到学科教育与主题教育的效果;从W生的角度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思想活跃,喜欢多姿多彩的事物,那些抽象乏味的说理性内容和单一空洞的活动并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综合教师与学生两个身份立场,班会内容的规划应当体现重视体验且适当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在“地震逃生”的主题班会中,针对高楼层的逃生教育,学生在无法安全离开楼层的情况下可以躲在墙角。对于这一班会教育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体验当高空落物发生时在教学楼内部的哪个区域相对安全。学生经过实际体验与模拟,最终得出“躲在墙角相对安全”的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这一几何原理,这就等于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教育。突出实际体验并以课程学习相辅助的主题班会内容不同于纯粹的文本说教,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班会教育内容的吸收理解水平会大大提升,突出了主题班会的教育意义。

五、有效跟踪班会的感悟记录

班会是从谈论主题的确定开始,而结束则延伸至跟踪对记录班会开展情况的感悟。学生对特定班会开展情况的感悟一方面呈现了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所学所得,另一方面暴露了班会的亮点和不足,能够为之后的班会召开提供重要的、真实的、客观的参考信息。班主任可以统一为学生定制班会感悟本,由学生参与感悟本的修饰性设计。在每次主题班会结束之后,学生将个人对这次班会开展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内容或者某一位同学的发言等记录下来,并针对记录的内容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观点。班主任定期对班会感悟本进行集中查阅,对感悟内容进行批注,并将其中有关班会的建设性意见摘取下来为下一次班会的完善提供方向。

从客观角度来说,不同的学生对召开的特定主题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每一位学生从中获得的感悟也会因人而异,其中不乏积极正面的感悟,同时也存在消极负面的观点。教师对于积极的感悟应当加以鼓励并适当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对于消极观点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学习有关,班主任可以与任课教师多沟通,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家庭有关,班主任则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对学生给予关怀。

六、结束语

主题班会的召开要想充分发挥教育效果,首先要保证主题的明确,在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体验化、主体的参与性和感悟的跟踪记录,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努力促进主题班会教育效果的提升。要注意的是,主题班会的召开不是最终目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改良学生的思想才是班会召开的核心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德旭.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以主题班会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活动案例研究[J].中华少年,2017(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