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规划转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快速城市化发展在带给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引导方向的城市规划也需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后,慢慢城市发展的目光已从加快城市发展,拉大城市格局的增量型发展过渡到追求如何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引入更适宜的城市功能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平衡利益主体及如何实施规划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功能片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多工业园区都有产业增长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诸多问题。该类型区域的规划方法应顺应调整的趋势变化,从只重视空间形态上的布局规划向指导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城联动,完善公服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多方面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其规划类型也应从增长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型。

2 社会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类型杂且定位不明

工业园区的发展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在产业招商时放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产业选择目的性较弱,造成园区产业类型混杂,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形成核心产业,工业园区定位不明朗,进而对后续招商产业恶性循环,发展受阻。

2.2 土地开发利用低效且无序

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吸引企业入驻,一般以低廉的土地成本作为招商筹码,往往形成粗放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而且也由于园区管理机制及经验的不足,对企业土地需求监管不严格,造成出让土地规模远超出实际企业需要,企业对用地开发利用极低,形成大量闲置土地,降低了园区综合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初期开发迁就于企业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的喜好及愿意来确定企业选址,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按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布局的管理执行力,导致土地开发无序增长。

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城市关联性差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借助城市现有服务功能设施较为不便,而且园区建设更重视工业产业的生产需求,忽视对生活需求,通常只能靠企业内部自行解决,从而形成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工业园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往往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产业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未能配套,导致园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2.4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园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的扩张发展后,用地供量日渐缩小,而随着园区产业升级改造、产城互融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对用地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园区低效、混在的用地利用方式及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园区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的迫切需求。

2.5 园区建设形象低端无特色

由于园区开发初期重点出让用地为工业用地,企业通常是大圈地、小开发,加之工业企业厂房建设标准较低,造成园区整体建设形象低端,大多为沿路围墙,内部一两层的厂房。同时也没有重视内部绿化开敞空间及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园区后续产业升级及招商都存在不利影响。

3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的策略转变

在产业转型需求及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方式及功能设置上愈发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以期实现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1 策略一: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

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的产业主导型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遵循主导产业的生产及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拓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提出产业整体化发展思路,进而对园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3.2 策略二: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

针对园区用地开发强度低、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建设标准低、园区形象较差的现状,先整合再优化。确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换、哪些用地优化改造,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整合现状较为零散的工业用地,紧凑化布局。同时针对置换出来的用地,根据规划发展需要,重新确定用途,腾笼换鸟。

3.3 策略三: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工业园区应从单纯的产业组团往产业新城过渡,结合周边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设置,统筹思考,统一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产城共融的目标。

4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策略的应用

笔者主持参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调研、交流和规划实践中,对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存量型规划的理念策略有了初浅的探索。本文以《规划》为例,针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存量型规划策略,以期探索出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4.1 产业主导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在产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产业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围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但体系内部高新科技产业规模有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园区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凌乱,难以符合市场竞争力和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诉求。产业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类型较为混杂,相似产业类型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分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未充分体现,产业辐射作用不明显。同时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缺乏,各类服务设施水平有限,难以对园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此,建议园区以“自我配套,主动提升”为发展原则,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出效率为抓手,一方面根据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子分析、产业优化路径选择及产业体现构建,最终确定围绕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配置园区产业链升级,建立有效的产业关联机制。延伸、扩宽、做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房地产业等,同时,有针对性的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在更高层面完善的功能关联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在大范围内构建产城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

最后,形成“3+4”的产业发展层次,即三大主导产业(群),四条配套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结构清晰、抓手有力、相互支撑、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4.2 集约调整型策略应用

在土地资源不足的开发区,如何将土地利用最佳优化,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关键问题。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存在建设开发密度过低,大占地小开发的现象严重。②开发区内企业类型多样,大量存在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类型不适宜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现状的产业类型、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效益等级等方面来整理园区用地,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

4.2.1 占地企业产品门类分析

依据规模集聚、近地分布、尊重现实基础三大产业发展原则,开发区构筑“两大产业集群,四大功能板块”的产业布局框架,即机械加工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行政商务、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国际物流(陆港)四大功能板块,构筑产城一体的空间分布模式。

4.2.2 占地企业升级改造主观意愿条件分析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内部众多企业面临自身发展调整的问题,在政府推行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动提出改造意愿。同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项目过程中,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土地产出效益,针对工业项目设置门槛管理制度,使之原有企业中污染较大、产业能级较低的在新的要求条件下,成为重点集约调整改造的对象。

4.3 产城融合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与银川市西夏区相接,但两区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布局,在规划中各成系统。在两区相接地带有诸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景观风貌等许多问题。同时开发区工作人员生活所需的餐饮、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无法在周边地区解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解决开发区产城分离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开发区定位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新兴产业园区。使开发区在关注产业本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开发区形象的建设,推动产城平衡发展的区域。

在区域协同策略上,将西夏区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作为上位规划进行响应。沿黄河路两侧将重点打造商业轴带和居住设施,与规划区的渗透联系趋势显著。

(2)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两轴串两片、一环连多心的规划结构。两轴:以文昌路为主的园区景观轴、以宝湖路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两片:东片区以升级换代为主的传统产业区、西片区为创新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区;一环:围绕园区的绿化水系生态环;多心:门户形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多个邻里单元所构筑的空间网络。

(3)在功能服务配置方面,形成多层次公建配套体系。以创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形象和吸引力。按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类构建多层级的公建体系,创造园区充满活力的宜人生活品质。规划“一环三心多点”的公建配套体系,形成均好化、网络化的布局特征。

5 结语

从当前的社会和产业园发展的时间看,工业园区的升级换代已是必然,同时所涉及的规划方法也随着变化。针对工业园区存量空间的“存量型”规划是目前热点问题,但缺乏相关系统的技术及方法。在此,笔者借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案例对“存量型”规划方法做一初浅探索,是对传统规划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针对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2】石爱华.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J】城市规划,2011,(8)

【3】徐忠平. 聚集规划评估【J】城市规划,2012,(12)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策略

一、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概述

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其目的是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繁荣。过去,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主要是借助优质生产要素如土地、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等吸引外部资本。如今,随着体制的完善和要素成本的增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成为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能否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目前经开区招商引资的主要做法有:首先需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并培育产业集群,以此打造出特色园区,发挥集群效应,从而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其次,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办法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吸引外部投资;最后,要组织开展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对外宣传国家级经开区的特点、优势等等,在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同时完成国家级经开区与外来投资者的对接。

二、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的策略

(一)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机制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机制是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的常见策略,通过实施该机制,入园项目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可得到一定程度解决,换言之,就是国家级开区在招商引资时通过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机制,可将部分资质不足的项目直接排除。在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机制时,需着重注意: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着项目准入评价机制的能效能否正常发挥,因此,在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机制时,可借助更加专业的第三方力量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从项目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多个维度入手,对项目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然后参考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将项目引入国家级经开区,从而减少盲目招商现象。

(二)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通过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提前针对新兴项目作出布局、结合地方优势优化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夕阳产业的拖累、促进国家级开发区产业欣欣向荣。关于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在编制产业目录时要结合我国发展形势,优先考虑本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等,然后根据目录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第二,在空间规划时,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来促进目标产业落户,并为目标产业后续发展预留出一定空间,例如,为提高经开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在空间规划时可重视集聚功能区的规划;第三,通过出台配套引导措施来吸引企业,此时可从软、硬两面同时入手,例如,可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从“硬条件”上吸引企业,或通过开放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办法从“软条件”上吸引企业。

(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都会关注营商环境,简单来讲,营商环境越好,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往往越大。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经开区内打造健康高效的“生态环境”,例如由经开区管委会组织成立专项引导基金、在国务院文件指导下简化审批环节、做好企业落户及后续服务、设立信用中心等等。另一方面,构建并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要加大跨区域平台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二是要使经开区产业具有特色,例如,在经开区空间规划时便有计划地对整个经开区空间进行划分,使经开区内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园区,例如软件园区、高端制造业园区。

(四)大力培育落户企业大力培育落户企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拓展利用外资方式,提升利用外资质量,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可依法、合规在外商投资项目前期准备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二,经开区还可从金融方面入手对本地企业予以一定支持,例如可成立产业扶持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第三,经开区可为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创造良好条件,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企业找准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第四,支持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来补充政府功能上的不足,使企业形成统一战线抱团取暖并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与引导下,企业间可优缺势互补、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抓住发展机遇。

(五)加强区域间合作开展错位竞争加强区域间合作开展错位竞争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规避相同类型的产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二是为了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在加强区域间合作开展错位竞争时,可采取的做法如下:第一,重视并促进资源互补与共享,例如,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可参考“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乘着上合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加强我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第二,为规避恶性竞争,国家级经开区在推进功能区建设时要加强重要功能区之间的合作,且尽量避免功能区之间出现大幅度功能重合。

(六)优化招商职能部门建设优化招商职能部门建设可有效减少过度行使权力造成的恶性招商竞争现象。在优化招商职能部门建设时,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来进行筛选与资源调配,例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只发挥主导作用,不过度参与或干预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市场来保证有序竞争,通过招商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第二,实施统筹管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减少业务雷同部门并整合办事机构,以此来优化招商职能部门建设,避免信息及权力混乱,从而提高部门整体工作效率及效果。

(七)制定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保障措施制定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保障措施是经开区招商引资策略之一,有效的保障措施不仅可促进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且对经开区的后续发展也极为有利。在制定经开区招商引资保障措施时,可从以下五点入手:第一,制定中长期产业扶持政策;第二,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第三,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综合管理制度;第四,构建招商引资法治保障体系;第五,强化招商人才队伍建设。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二、实施范围

主要范围指城市建成区,具体为二环以内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瑶海经济开发区(含新站综合试验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指原龙岗开发区)定界范围。

三、转型方式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原则,主要采取异地搬迁、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自行改造、依法关闭破产等五种方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

(一)异地搬迁。对发展潜力大而发展空间受限的、存在安全生产和环保隐患的、影响铁路道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因城市功能规划调整需要征收拆迁的企业,有序向市域其它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搬迁。

(二)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对低效高耗、就地难发展、无能力外迁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就地转型发展。

(三)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小而散、单位用地产出低的企业,进行空间整合调整,鼓励其入驻开发园区建设的多层标准化厂房。

(四)企业升级改造。对利用原有用地扩大生产的企业,鼓励利用现有厂房加层改造提高容积率,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依法关闭破产。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破产。

四、主要任务

(一)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思路,制定中心城区和各区、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四规衔接”,统筹产业、城市、生态等空间布局,形成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优化、集聚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晰各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引导企业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迁建。

(三)调整城区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将发展都市型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异地搬迁和已进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其原有土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出让,或原址保留工业用地性质,依托中心城区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四)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引导迁建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技术升级。企业迁建到开发园区的,要符合园区的投资强度、税收标准以及节能减排等规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市经信委、城乡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环保局、人社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和有关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各成员单位明确专门人员参与,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各区、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参照市里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大推进力度。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制定各自区域“十二五”工业转型发展规划和年度转型发展计划,报市领导小组审批。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负责组织实施的相关牵头工作。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国土、规划等部门,对异地搬迁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国土局牵头,会同规划、经信委等部门,对就地转型(退二进三)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国土局牵头,会同规划、经信委等部门,对自行改造升级和入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经信委牵头,会同企业所在辖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环保、财政、人社等部门,对依法关闭破产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一、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一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全市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到2020年,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尤其是产业链配套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鼓励全市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发展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抓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三)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各类开发区,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机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切实搞好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专业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作用。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四)规范开发区的规划决策程序。各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报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由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市政府或省政府审批。开发区详

细规划,以及功能布局和产业建设规划等,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五)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配套合理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开放环境为依托,成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完备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单一特色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完整、具备园区品牌的企业集中功能区域。

(六)积极促进产业聚集。今后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市内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都要布局到相应的开发区。鼓励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龙头骨干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城市搬迁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三、大力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七)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区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电力、燃气、供热、通讯、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供气、供电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开发区的需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要对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出对策措施。加快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开发区。积极推进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安全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九)努力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容积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区内的生产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进入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开发区内建设多层建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创造一流的开发区服务环境。市、区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简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可享受地方同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除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市、区县有关部门到开发区的检查,都必须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并由开发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统一安排。未经批准的检查,各开发区和企业有权拒绝。

(十一)加强开发区智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开发区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走产学研联合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开发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高创中心,其他开发区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开发区“聚焦”。今后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向开发区倾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对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分市内、市外,不论经济成份,优惠政策一视同仁。

(十三)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对于进入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用地、财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办法,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证开发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除首先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外,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全年用地计划,研究确定全市开发区用地切块指标,切实保证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开发区进行土地整合,各区县通过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集中。

(十五)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招商、考核奖励等,区县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项目用地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专项支出外,按照50%返还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开发区规划区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为基数,在“十三五”时期,超收的50%留在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滚动发展。高新区的财政政策仍按照原规定执行。

(十六)加大对开发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五、切实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十七)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平。各区县、高新区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确定招商目标,瞄准重点地区和国家,集中力量引进带动开发区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十八)加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各开发区都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有条件的开发区,可以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奖励标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招商。

(十九)积极创新开发区招商方式。各开发区要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潜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围绕开发区内的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招商,提高区内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招商。

六、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市、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原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要尽快完善机构、规范运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封闭运作体制。要建立区划、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作体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责明确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开发区与相应的行政区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区划的开发区,有条件的要适时对区划加以调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开发区的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财政预备费的动用,以及财政收支计划的调整方案,须经同级政府和人大批准后执行。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出台增加新的人员支出项目;公用经费可在同级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5%。

(二十三)建立开发区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各开发区要设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经济发展信息,并对所有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七、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作为国家第一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区产业水平,实现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秦皇岛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数据产业,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中国“数谷”,确立了以发展数据产业作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龙头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们还将部分依赖制造业企业的收入来支撑数据产业的发展,但是基地优先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端数据服务业、数据挖掘业以及软件研发、感知硬件制造制造、创意文化产业的策略不会改变,而且这些数字产业的收入正在逐年增加。”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扈秋宁对记者说。

园区建设寻求突破

作为带动秦皇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27年来,秦皇岛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了基础建设、起步发展、扩区开发、二次创业、跨越式发展等几个阶段,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现在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从一般制造业向数据产业转移,硬件向软件转移,产品向服务转移。”扈秋宁表示。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56.72平方公里,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开发区内投资置业,其中不乏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

尽管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秦皇岛发展的重点。但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产业结构来看,最初入区的企业大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缺乏高端产业、优质或高附加值产业。”在扈秋宁看来,如果没有高端产业的引领,不能建设符合区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为了改变现状,2008年,秦皇岛开发区与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等行业机构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提出了发展数据产业,谋划打造生态型、园林型、人文化、高科技的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中国“数谷”的理念,并确立了以数据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经过28年的发展,秦皇岛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已经有了转移,转型势在必行。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为主,我们开发区也提出,从原有产业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数据产业、云计算、物联网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秦皇岛3D软件园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告诉记者,在转型过程中,开发区领导考虑到秦皇岛当地各方面的基础,包括地域条件、海陆运输,以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等,都比较适合建立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因此,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成立了秦皇岛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以数据产业研究为主题的专业研究院,重点开展三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数据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并提供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与孵化、市场信息与情报系统、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与合作。研究院由开发区管委投入、IBM技术支持、燕山大学软件中心运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新的运行模式。

目前数据产业基地聚集了北方云计算中心、新线云计算、IBM技术支持的物联网技术中心、星通联华物联网研究院、康泰医学、前景广电等云计算和物联网企业,以及北京大学(秦皇岛)科技产业园、中国动漫集团(秦皇岛)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新兴科技园区。另外,开发区还建设了软件服务外包平台、软件交付平台、三维互联网技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投入,促进了企业发展。

据悉,未来10年开发区数据产业发展方向是要将数据产业培育成为开发区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数据产业集群。到2020年,数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520亿元,基本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竞争力突出的数据产业体系,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数据产业基地。

三维打造产业新热点

6月29日,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

据了解,早在2009年6月,开发区就与IBM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期望通过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应用,实现区域数据产业发展能力的突破。为了完善数据产业基地的服务功能,帮助中小企业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在软、硬件方面的进入门槛和投入成本,开发区决定与IBM共同建设世界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

“研究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针对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进行了完善的科研工作。”秦皇岛3D软件园数据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贾大苗介绍,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关于三维模型实时加载与传输技术。目前这套平台采用的是场景模型一次性加点技术,这样对于大规模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院正在研究实时加载动态传输的算法,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资源,降低客户端资源的占用,对网络的要求也会有所降低。同时,研究院正在开发动态实时传输技术,实现虚拟旅游,让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更流畅、更舒服。

二是关于动态交互实施理念的生成算法研究。现在这个平台里的水面效果已经做得很漂亮、很逼真,但是它的交互能力差了一些,缺少实时的、交互性的响应。目前这个算法已经基本成形,在其他虚拟现实环境里得到验证,现在正在往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加载。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我们瞄准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定位,始终紧紧抓住抓好规划这个建设之纲、发展之龙头。按照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定位,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开发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以及分片区控制性详规等一系列规划,基本实现了不同层面的区域规划全覆盖。为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生态园区中的导向效应,我们坚持从源头抓起,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生态元素,力求打造一个具有“生态、滨海、和谐”特色的新型城区。同时,坚持将生态规划作为全区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编制完成了中心区、宋跳高新区、大浦工业区、出口加工区等环评和环保规划;临港产业区环保规划正在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审批。此外,我们还本着“环保优先”的原则,编制了《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将全区划分为台北东片区、台北西片区、大浦一宋跳片区、中云片区、朝阳片区五个产业片区,分别明确鼓励类、允许类、控制类和禁止类产业,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分类,来引导项目进区入驻。由于始终坚持把生态规划作为开发建设的刚性前提.有力地保证了园区的生态指向。

在园区开发中强化生态建设

为了真正发挥好规划的生态导向效应,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城市总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布局为指导,以投入强度作控制,以环境标准作限制”的生态开发理念,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管理同步跟进”的开发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全力加快生态型开发园区建设。为了贯彻落实好一流的规划理念,我们十分注重微观层面的设计工作。近几年来,无论是市政建筑设计,还是绿化景观设计,乃至一处喷泉、一片亮化,都力求不干则已,干则一流。我们十分注重对河滨、湿地的保护性开发,努力保留原临港产业区内大部分水道和大片水面,并利用主要河流着力构建具有海滨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了大浦湖景观公园等12大绿化景观工程。克服盐碱地上植树成活率低的困难,三年先后投入近5亿元,共新增绿化面积近560万平方米。我们还十分注重“环保优先”,不断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对园区内所有新建道路全部同步铺设了污水管网,正在建设晨兴环保热电厂、排淡河污水截流工程,东区污水处理厂和5座污水泵站也已基本完工。

与此同时,我们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实行好项目优先、大项目优先、推进快的项目优先的“三优先”项目选址供地原则,提高了项目:人区门槛,坚决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进区建设,从土地供应“闸门”上严控污染项目进区落户。此外。我们还在已通过IS0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大力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区,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充满魅力和活力的一流生态园区。

在项目引进上强化生态招商

为了避免产业冲突、二次搬迁、先污染后治理,我们在招商中,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把连云港开发区建成苏北地区产业层次最高的开发区”的要求,坚持“绿色招商”,注重彰显生态特色,将引资和选资相结合,把自己的产业定位为“一主导、三新型、两促进”,即: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着力培育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新”产业,促进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打造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都市型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