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意识 有效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它承载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有很大帮助,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学生鉴别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文化知识,以渗透文化意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笔者从如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指导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英语阅读中,语言知识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语言也需放于一定文化环境中,才可真正理解其内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一定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以充分把握篇章内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适机渗透文化意识。同时,也需指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如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美优秀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积累阅读中的各种文化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英语词汇内涵与外延,理解西方价值观、情感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1阅读过程中,把握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Christmas这一词汇时,需进一步了解其背景知识,可将其与中国的春节加以对比,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1.2在词汇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例如动物词汇:sheep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善良、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sheep有着较差的隐喻形象,比喻愚蠢之人,胆小之人,害羞之人,如a lost sheep,意为“误入歧途之人”;a black sheep,意为“害群之马”。
1.3由称呼、称谓、禁忌方面把握文化、民俗内涵
在英语中,一些称呼词汇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如aunt,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其称谓是“伯母”、“舅妈”、“姑妈”、“姨妈”等;其次,在英语交谈中,注重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等,在交谈中是需要避免的。另外,西方人也非常忌讳数字“13”,这与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二、强化教学活动,增强文化内涵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涵,把握其中隐含的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开巧妙渗透。在英语教材中,其内容十分丰富,选材也较为广泛,许多文章包含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教学,适当穿插文化知识,如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美国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课堂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进行信息互通,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书本中的文化内容或者最新的中西文化现象展开自由表达或者小组讨论。例如:学习Unit 5 Going shopping一文时,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的不同购物习惯、不同寒暄方式等,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角色扮演法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并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如教学Unit 4 Food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场景对话表演、角色扮演。如西方就餐情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教室看作西方餐厅,然后让学生展开就餐时的系列表演,如餐桌服务、点菜、付款等。当学生表演后,教师可适时点评,补充与改正学生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中西方的用餐文化差异。这样,通过模拟表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西方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多途径渗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电影电视、广播、英语角等,从而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3.1在课堂内外引入英语故事、英文歌曲、英语短诗等
例如:学习Unit 6 Detective stories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英语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学Unit 4 TV programmers,教师可介绍电视产生的背景,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电视节目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
3.2构建英语学习园地
在制作与编写板报、宣传栏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英语优美语句,英语小故事、英语俚语、习惯语等,通过这些学习园地来介绍英语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3.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
例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Forrest Gump》(阿甘正传)、《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还可适当提问思考,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准确的掌握跨文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实践的检验。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社会公众获得新思想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文化源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因为文化差异,阻碍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如何扫除这些障碍,使商务活动能够有效沟通和进行,最终取得商业活动的成功,这个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在商务活动中关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ICBC)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化差异根源、差异主要表现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跨文化商务交际冲突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一面临海、三面险阻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它使得中国与外界相隔绝,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陆性质的“大陆民族文化”。中国长期处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培养出老百姓仁爱善良,朴实平和的民族性格。但同时,自我封闭和天朝上国的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滞了中国文明进步的步伐。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其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农业为主的社会型文化、和谐统一型文化、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封建统治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帝王统治的,下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国人们的心中。这个也反映在商务活动中,总裁制定计划和制度。公司的员工只是遵守规定或是按章办事,创新意识被大大的减弱。
与中国文化相反的是,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和希腊半岛,它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一种较开放的“蓝色文明”。人们注重与外部联系,向外扩展,强调竞争和个人主义,具有较强的冒险和创新精神。西方文化有别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宗教,基督教在西方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人们有很强的,“人生来就有罪”这一思想意识一直存在于他们脑中。因此,他们渴望被救赎,渴望灵魂得到拯救,祈求来世幸福。宗教文化上的不同,也影响到商务活动中,尤其是很强的国家,我们在同其交际中,要格外注意。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人们普遍把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uward Hall)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霍尔在这本书中,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思想时会产生差异。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冲突,提到文化差异的表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分类,荷兰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国家文化维度模型,他从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以及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五个方面分析了各国文化。我国学者吴为善和严慧仙在编写的《跨文化交际概论》一书中,从五个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是语言行为差异、精神文化差异、制度文化差异、行为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差异。参考了前人的观点和理论,本人认为,至少有几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当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语言的差异往往是商务活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通过本族文化与其他各族文化的比较。在差异中找到特点,从而掌握它。在当今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词汇,我们在掌握不同语言交际和和交流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的沟通。中国向来是一个崇尚个人内在修养的民族,不喜欢咄咄逼人的雄辩,表达语言时,以委婉、简约、含蓄为常,不轻易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异议和不满,肢体语言也较少。而西方人强调拼搏,鼓励独立思考,在语言表达时,多为精确、直接、单刀直入,肢体语言也较为丰富,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双方反感的词句,注意避免西方人忌讳的事物和表达。在交谈中,要体现出真诚和自信。
充分地了解西方国家的,不但可以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而且方便人们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
(二)社会规范差异
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一定区域内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约定俗成的。风俗、道德、法律、宗教条文等都是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中华民族的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传统的家族观念使中国人有明显的长幼尊卑意识。中国人崇尚和谐、与人为善、礼貌待人、重视亲情。在商务交际中,喜欢礼尚往来,古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说法。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人喜欢自由和冒险,崇尚个人主义。在国际商务交际中变现尤其明显。他们喜欢直接进入主题,经济利益方面,他们尤为关注近期利益。而中国人比较喜欢运用关系,更看重长远的利益。
(三)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各个民族的知识、观念、思维意识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思维受地理环境和长期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产生出一种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求稳、保守及求得统一的观念,强调整体。不像西方游牧民族和海洋文化那样,具有冒险性和扩张性,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取得了一点成绩,总会说:“在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成员的努力配合下,才取得这点成绩。”这些话都表现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力量,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不忘强调别人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这在西方人听起来好像取得的成绩不在自己而在别人,很是迷惑不解。同时中国文化中也反映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就有“物生有两、一阴一阳”的辩证思想。例如,汉语中有“今天死活完成不了”的说法。这里的“死活”外国人很是费解,又是死又是活,事情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了吗?外国人不理解,这里的“死活”是一种程度,是表达“无论如何”的意思。
(四)价值观差异
提到价值观,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如时间观、金钱观、隐私观、宗教观、个人集体观和社会观等,这些价值观念都是在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下形成的。中国人的价值观还体现出了古代儒学的中庸之道,无论办什么事情都不走极端,采取一种平衡的做法。在时间上,一次商务活动中,外商问中国代表,“你晚上九点能来我房间一下?”中方代表回答说:
“不一定,看情况再说吧。”这就体现出中国人既是又不是的价值观,倾向于否定,但话里留有余地,没有说死。在个人集体价值观方面,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的是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潜力的发挥、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和谐,集体努力达到共同目标。价值观是某种文化中所蕴涵的无形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各种文化中的商务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获得成功,不是单一处理好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问题,而是要综合的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从总体上把握。
三、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应对策略
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和表现,我们就可以有目的的提高涉外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对此,我建议采取一下策略:首先。我们应对各国文化的差异持乐观的态度,树立多元文化概念。其实各国的基本文化概念是可以共享的,比如责任、荣誉、爱、公平、公正等等。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可以使我们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商务活动策略,而且让我们的举止更得体。其次,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各国的文化都有其民族特色在里面,我们要相互理解,避免产生冲突。最后,对于那些国际商务恬动中的涉外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制度法规,聘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官员对其进行商务方面的专业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交际问题的产生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果我们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就很容易出现摩擦。因此,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跨文化商务交际,多元文化概念等很是必要。交际在从事跨国商务活动时,应当了解、重视、研究各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商务活动最后获得成功,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新华出版社,2002.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4
论文摘 要:自古以来,动物词汇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本论文着重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比较,体现出它们独特的内涵意义,并最后总结出翻译这些动物词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引言
中国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开始就有图腾文化,图腾信仰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龙便是很好的图腾崇拜的代表。但是龙的形象在英语文化中则全然不是这样的象征意义,龙在西方表示邪恶和丑陋的意思,其形象在两部动画—《怪物史莱克》和《花木兰》里就有很好的诠释。
因此“a dragon of woman”是“凶悍的女人”的意思,而不表示“龙女人”。词的人文涵义往往能折射出该民族特定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如妇女的地位和种族歧视等(戴 2001: 1)。英语中的动物类词语用来指女性时,贬义词多于褒义词或中性词,在美国俚语中就更加突出了。如“cat”指“心地恶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等,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人文性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了对女性的鄙视,反映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胡 2004:64)。鉴于东西方民族人文心理等各种差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处理,照顾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要翻译成“four tigers”, 而不能翻译成“four dragons”。
二.中英文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比较
(一)文化内涵基本对等
在中西方两种民族文化中,猪都有“脏,丑的”涵义,所以肥的像猪可以翻译成为对应的英语“as fat as a pig”; 而云雀都有快乐活泼的意思,所以有“as happy as a lark”和其完全对应的中文“像百灵鸟一样快乐”;猴子在两种文化中都是调皮的玩物,所以“拿别人当猴耍”可以翻译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
(二)不对等现象或文化缺省现象
众所周知的龙在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还有狗等。狗在西方表示“友谊”,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其褒寓意如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ucky dog(幸运儿)等。但是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往往带有贬义,所以有很多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如果你在中国也用you are a lucky dog就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当汉语的 “走狗”译成running dog,西方人感觉这狗很好而且很可爱,活蹦乱跳的。an old dog likes him never barks in vain. 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rse句中的“an old dog”“老狗”,汉语中是骂人的词,而英语中却指“年事已高,却经验丰富的人”,故为“行家老手”之意,对应过来就像汉语中的“老马识途”中的“老马”。故这句英语译成“像他这样的行家老手,从来不会随便发表意见,一旦发表,总有高见”。
三.翻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翻译中英文有关动物的文化内涵词时,有以下几种情况:1. 甲乙语言中有相同的喻意但是设喻形式或喻体略异。2. 甲乙语言中喻意相同,但是喻体相异,即意合而“形离”。3. 甲语言中喻体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乙语言中只存在与之有相同喻义的表达法(卢 2006:297)。
(一)直译
对于中西方文化对等的动物内涵,我们尽量采用中英文中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翻译, 这样既没有歧义,又易拉近中西方人的距离。如前面提到的中英文基本对等的动物词语天鹅,猪,鸭子等等。天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优美,所以翻译是就直接可以说“as graceful as a swan”, 在形容人的姿态笨拙的时候就可以说“as clumsy as a duck”。
(二)意译或取其比喻义
虽然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表达,文化内涵意义相同的地方也时常碰到,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大多数的文化内涵是不相似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内涵不同或者相反的词语,要异译或直接取其比喻意。例如,虎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动物之王, 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狐假虎威”等都表示虎的权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虎恐怕要退居二线,让位于狮子了。所以在翻译这些的时候一定要做相应的调整,如“the lion—king of animals.”翻译成中文则是“老虎—山中霸王”。 “深入虎穴 ”翻译为 “ beard a lion in his den”。有些英语短语在中文中很难找出对应的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动物名称时就要去其动物名称的词语,灵活得取其比喻义,如“as merry as a cricket”,“as cunning as a dead pig”, 要分别翻译成“非常快活”,“十分狡猾”。
四.结论
本论文从比较分析了动物词汇在中英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内涵,结论得出:文化内涵相等或极大相似的文化内涵词可直译;而对于具有相似内涵的动物文化词,翻译时要做相应调整;最后对于中英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词,要意译或取其比喻义。
但是就翻译时是否要考虑受众心理的问题,在我和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家交谈的时候,他曾经在提到美国作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时,非常不解甚至是愤慨。他认为杨宪益的译文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而霍克斯预想将中国文化变成西方人的东西,反而弄巧成拙,既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原有韵味,也不是完全的西方人的红楼一梦。这位法国作家进一步解释说,古典的东西就是原本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而读书的期望就是要吸收原本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翻译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不要随意篡改原本的东西;即使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也不行。所以对待这些不同内涵词,翻译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审慎处理。
参考文献:
[1] 戴水姣.《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j] 外语教学16期
[2]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
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西方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新常态
一、引言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新常态。高职英语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其成功与否影响到高职人才的素质,乃至职业教育的成败。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着手处理好文化教学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写照。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大学英语“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对学生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灌输,“秒杀”海量语法词汇习题,却忽视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内容的导入。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即使掌握了熟练的语言知识技能,却由于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无法与英语native speaker充分交流。这些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应试高手”,在职场交际实践中却表现不足。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导入英语国家背景的文化教学。
三、正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兼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尤其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运用问候、称呼、致谢、致歉、委婉、禁忌、谚语等语言行为,以及语调、声音、手势、体态等非语言行为时,甚至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述,如中国人的握手、英美人的拥抱和接吻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有些词汇中文与英文的比喻也会大相径庭。如《职业综合英语1》Unit 4 Industrial Design中关于“令人厌烦的人或事物”就在英语表述为“a pain in the neck”。在英语文化里,人们对有些动物的偏爱也同样令为我国学生难以理解,如“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drink like a fish(牛饮)”;“a lucky dog(幸运儿)”等。在中国文化里,“龙”是瑞兽,人们普遍认为象征着“正义”“吉祥”,而转译为英语“dragon”则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形象凶恶的怪物,是恶魔的象征。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价值观、世界观认识上的变化,甚至产生完全对立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必对自己祖国的文化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也不必对西方文化媚俗随行。另一方面,要特别防止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常识缺失的现象。在英语交际实践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尽管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功底尚且不错,但偏偏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如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历史地理、民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以至于在跟英美人交流谈及中国文化话题时,便一时语塞或言不由衷,令英美人愕然不解。
四、恰当把握文化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倡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导入文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地进行文化渗透,甚至在课堂中喧宾夺主,旁征博引地给学生奉上所谓的“文化大餐”,而是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文化导入的广度与深度。要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所侧重,并紧密结合教材对文化导入的内容有所取舍,确保文化导入的内容与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如在讲授《职业综合英语1》Unit 1 Google 时,若授课对象是IT专业的学生,不妨多介绍美国硅谷的创新文化理念及成功案例;讲授Unit 2 Secretaries 与Unit 3 Deals Over Meals时,面向文秘专业的学生时,就可详细导入英语国家的礼仪文化、风俗习惯,包括接听电话、安排约会、赴宴就餐、商务谈判等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教学导入只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理性弘扬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
高职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将来职场中实现高效得体的语言交际的实用能力,就必须注重英语文化教学中的正能量的传播。比如,英美人交谈时很重视“眼神交流(eye contact)”、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办事绅士风度、乘车主动排队、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等。由于高职学生刚进入大学,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仍具可塑性,观念、价值认知难免错位倾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西方价值观,弘扬英语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同时,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甄别英语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自觉传播正能量。否则,经典文化就得不到传承,反而沾染一些另类的文化糟粕并据为新潮时尚。
六、兼顾课内导入课外拓展文化知识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固然应当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时导入文化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必要的文化知识,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和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接受文化输入后文化输出的反馈,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演示或演讲,体验职场实践中的语言交际,从中发现学生交际实践中的文化错误并加以纠正。如在讲授《职业综合英语1》Unit 2 Secretaries时,就可让学生进行模拟接听电话、安排约会、赴宴就餐等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的文化导入就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自己的英语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借助年轻人钟情的网络多媒体手段,广泛阅读英文报纸杂志、观看经典的英美原版电影或时尚流行的“美剧”,从而潜移默化地积累有关英语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关的专题文化沙龙讲座;鼓励学生选修《英美国家文化概况》《英美国家地理》《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览》等课程;条件许可时,让学生积极参加当地的国际会议展览志愿者活动,以便学生亲临英语交际场景,更全方位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断提高英语涉外交际的能力。
七、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藩篱,坚持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教学的导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