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一定时代的文化内涵,被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等。因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积极开展,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类:音乐类、曲艺类、传统手工艺类和民俗类,包括鄂伦春族民歌、摩苏昆、桦皮狍皮制作、古伦木沓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合理开发鄂伦春族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动态保护作用,同时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对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文化囊括了人类经历的各个方面,是以人为载体而存在。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需要以人作为载体来传播和保护。旅游开发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让游客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来。既开发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又保护和传播了非物质文化,一举两得。所以,非物质文化必须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使其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我们采用昂特谱(RMTP)基本理论对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具体分为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在资源分析上,我们以主题提炼为核心,找出非物质文化的特色;在市场分析上,选择有创意的旅游开发主题,综合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设计旅游产品。
1.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鄂伦春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独特。凭借独特的自然和气候条件,鄂伦春族人以狩猎捕鱼为生。其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狩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鱼皮服饰、民俗风情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等,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有很好的文化基础。
2.非物质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火热,国人对非物质文化旅游形式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参与热情高涨。鄂伦春族以其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合理开发其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3.非物质文化旅游主题提炼和产品设计
主题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根据主题组织营销旅游产品。黑龙江非物质文化丰富,政府应大力支持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旅游”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即提供给游客的服务,有创意、内容新颖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游客的到来。鄂伦春族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据此,可以开发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配以特色旅游纪念品,让游客感受到其乐趣。从市场角度分析,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
三、非物质旅游的基本对策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方针,我们提出了非物质旅游的基本对策。
(一)科学合理定位设计:为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必须合理定位旅游开发的市场,确定旅游产品面向的对象,制定详细的旅游开发方案。
(二)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各地有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新颖别致的旅游,保持旅游项目的代表性,可以吸引游客,如鄂伦春族的“山文化”独有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品、歌舞表演。
(三)按照市场需要规划:旅游的开发必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针对国内、国外不同的游客,开展不同层次的旅游项目,可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
(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地居民的权益,确保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从政府保护上,可以由各地政府机构成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地方成立“鄂伦春族保护小组”,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由上到下,成立严格的管理团队负责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财政上政府必须给予补贴,尽量做到专款专用,并积极引导社会的开发资金利用到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2)在民间保护上,黑龙江省作为鄂伦春族居住地,在群众中间成立专门“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保护组织”,由上到下将宣传深入民间,使得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3)在法律保护上,对于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来说,充分发挥本民族的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保护法规”,通过该法规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不法现象的处罚力度。
(二)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1)确定旅游项目主题,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在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上,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应以本省特有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体验游、鄂伦春族手工艺品体验游等。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可进行鄂伦春族歌舞表演,通过音乐、曲艺,让游客体会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3]。与此同时让游客参与鄂伦春族得民俗表演,体验鄂伦春族工艺制作过程,这对黑龙江省旅游形式的创新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力。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丰富,尤以鄂伦春族独具特色。建设“鄂伦春族”品牌,整合黑龙江省已有的文化旅游项目,扩大鄂伦春族旅游影响力,不仅可以扩大鄂伦春族的旅游市场,并且刺激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3)加强对外交流,加强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随着我国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推广鄂伦春族旅游项目。在国际和国内之间的合作上,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城市符号,既可以很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又能很好的宣传了文化旅游业。
五、总结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2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上半年紧紧抓住旅游资源推介会、第七届国际旅游投资洽谈会暨××××年海峡()旅游产品交易会、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契机,开展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促销和招商引资活动。×月×日至日,由市人民政府和市农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旅游资源推介会,在农业展览馆隆重举行。我市旅游企业在农业展览馆共设展位个,原创:其中展位特装设计及各参展单位资源展示,获得了各位来宾和市民的好评。为期三天的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家参展单位在个展位上共散发画册、折页、风光片、书签、旅游线路报价表等各类宣传品万份,与家市旅行社签定组接团合同份,组团数个,组团人数人次,组团金额万元;与家市旅行社达成意向组团数个,意向人数万人次,意向金额万元。接待来访和旅行商及市民万人次。部分参展单位还在展销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促销活动。如艺术团每天在展馆进行多场茶艺表演。、等部分景区(点)还采取景点门票奖券(门票免费一日游)抽奖和旅游知识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吸引观众,活跃展台气氛,刺激市民到旅游。
×月×日至日,由市人民政府和省旅游协会主办,市旅游局承办的旅游产品交易会,在酒店隆重举行。这次活动,共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名,其中:境外旅行商名,主要来自台湾、金门、马祖、香港、澳门等地;境内旅行商名,主要来自上海、江苏、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及本省。活动期间,在酒店共设立个展馆,参展单位主要来自新加坡、台湾、金门、广州、汕头及个县(市、区)旅游企业和旅游商品生产厂家。个展馆共展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种,其中境外种。现场销售额万元。签订旅游组接团合同份,组接团人数达人次,组接团金额万元人民币,其中家国际社分别与台湾、金门、香港旅行商签订组接团合同份,组接团人数人次,组接团金额万美元;为期天的活动,在个展馆共接待海内外来宾及市民人次,散发画册、折页、风光片、旅游线路报价等各种宣传品万余份。这场活动受到了与会来宾和广大市民的好评。这次旅游产品交易会,是历届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多、展示旅游风采最为强烈的一次。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省旅游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邀请的境外旅行商人数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二是第一次在投洽会期间布置旅游产品展馆,且规模一次性就达到多个,并有海峡两岸多家参展单位,携带近种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工艺品参加展销;三是活动期间接待来宾及市民近千人次,散发各种宣传品是历届投洽会的总和;四是第一次举办了座谈会,为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繁荣的旅游事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五是首次由我局独自在旅游产品交易会开幕式和欢迎晚宴上承办了二场文艺演出。
×月×日至×月×日,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旅游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在杭州市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根据国家、省旅游局统一布署,我市组成由市旅游局局长为团长的一行多人(含非正式代表,我市参团人数位居全省前列)的团,赴参加了这届规模浩大的旅游盛会。为期二天的旅交会,我市分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旅交会期间,参展的家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点)、旅游商品厂家、旅游汽车公司、机场、火车站等旅游单位,在个展台(其中市个、区个、市个)上共散发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折页、导游图、书签、年历卡、景区简介、招商计划书、茶叶等各种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多份。签订旅游组接团意向协议团队多个(其中自驾车团多个,多驾次;会议团个,多人次;旅游专列个,多人次),人数万多人次,意向组接团金额多万元。接待旅游业内人士、旅行团、杭州市民万多人次。今年我市旅游展台除设计新颖、内容充实、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外,还注重在实物展示上下功夫。由叉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电瓶车,一在展台上亮相,就吸引来了许多客户。展销期间共签订购买合同份,金额达多万元。旅交会期间,我们还积极与省内的兄弟地市和浙江、上海、江苏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局、旅行商、投资商进行沟通,向他们推介的特色旅游资源和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广泛吸引海内外宾客、旅行商、投资商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组织部分县(市、区)旅游管理部门、景区(点)负责人考察了浙江省的一些、级旅游区,着重了解景区(点)建设情况和管理经验。市还充分借助旅交会这一活动平台,原创:在会展前后以大篷车的形式,赴千岛湖、湖州、嘉兴、温州等地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并与当地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开展交流座谈,学习他们在景区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按照特色旅游线路,组织拍摄富有风情的《中国》电视风光推介片。编制反映主要景区(点)的《旅游个性化邮册》等旅游宣传资料。
三、抓好旅游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正在与北京连五洲集团洽谈景区整体经营权转让事宜。
四、认真抓好“春节”、“五一”二个旅游黄金周的统计、市场分析、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假日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六、积极参与市委办组织的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参与市人大组织的关于延平区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参与局组织的关于入境旅游市场的调研。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有关专家,完成《》和《》的评审,并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认真做好该《纲要》的修改工作。
二、积极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月份赴西北旅游促销活动。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3
(一)县域经济与县域旅游经济
县域旅游是旅游从大城市向县域深化的产物,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动向,是在以县级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内,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的各种社会与经济活动的集合,是较小尺度、特定的区域旅游,是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县域旅游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发挥旅游业的比较优势,以旅游带动或配合联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开放的、功能完备的特色区域经济。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增加县域居民收入、改善县域人居环境和促进县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用突出,旅游业也因其高贡献率在县域地方政府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旅游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二)民族县域旅游经济
民族县域是指少数民族自治,并与周围地区在民族构成上有较大差别的行政区域。广义的民族县域经济是指民族自治县经济及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自治区或自治州内少数民族人数占所在县域总人口数的30%以上的县域)经济。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则是以民族县域为区域范围的旅游经济系统。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而言,目前最亟待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我国整体县域经济的进步程度。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抑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就促使民族县域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由于大部分民族县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创造了较佳的条件。因此,基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先天不足的情况,旅游业常常被民族县域作为“活县”、“兴县”的重要手段。自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旅游业逐步成长为民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已被各方广泛关注。
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域旅游发展概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整个区域横跨河西五市,由三块不连片的地域构成,同甘肃、青海两省15个市县区接壤,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自然景观、历史古迹、民族风情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优势较明显。该县旅游业起步于1992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将“旅游活县”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培育。该县依托祁连山风光、石窟艺术、丹霞地貌、民族风情四大优势旅游资源,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产业融合,精心打造县域旅游精品。“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接待国外游客2.1万人次,国内游客221.67万人次,与“十五”期间相比,旅游综合收入与旅游人次分别增长了6.6%与7.3%。“十二五”期间该县将以建设旅游文化特色县为目标,继续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
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域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旅游市场营销是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速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引擎。虽然肃南县域旅游经济不论是在管理水平、旅游市场拓展,还是在项目建设、产业规模上,都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目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旅游市场营销层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肃南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营销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肃南县近年来已认识到旅游市场营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以往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方式从不同程度营销四大县域旅游精品,尝试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在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对肃南县域旅游业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该水平较以往有较大进步,但客源市场依然培育不足,与丝绸之路、兰州及全国旅游大市场的旅游市场联动不够,在外界缺少知名度,与已形成的旅游产品品质应发挥的效应相比,仍处于较低营销水平。且与邻近区县市营销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张掖市乃至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县域旅游市场细分、定位欠佳
任何一个旅游地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细分市场的规模与发展潜力。就肃南县而言,部分景区(点)资源品位相对较高,但多处于祁连山腹地,交通不便、“旅长游短”,加之受到配套设施与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肃南县旅游营销缺乏对县域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需求的认真研究,不能很好地从旅游市场需求中细分出各级旅游目标市场,对旅游市场的准确定位欠缺,因此较难把握对旅游市场采取适销对路的营销,难以取得卓有成效的营销效益。
(三)旅游促销手段与力度有限
目前,肃南县已强化了新闻媒体宣传,已在《张掖日报》、酒泉和嘉峪关电视台等媒体定期刊登、播放旅游宣传信息,并更新制作了《魅力肃南•裕固花乡》旅游专题宣传片,修编了《肃南旅游景区导游词》,形成一定的媒体造势。同时,整合资金扩大广告宣传力度,印制发放了旅游宣传画册、折页,并在兰州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等公共场所设置了大型广告宣传牌。同时借助“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等节会平台推介肃南旅游。但是,肃南县网络促销工作比较滞后,虽然设有旅游门户网,但管理水平不高,网站内容相对单一,虽然将旅游六要素融入在内,但未能及时更新与管理,且无电子商店、旅游网络互动等新兴系统;虽然举办或承办了一些节事活动,但活动规模较小,组织水平有待大幅提升,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促销力度。
(四)旅游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功能要素不配套
目前,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肃南县旅游资源仍然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县域旅游正在转型升级。精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地将肃南独有的山川、河流、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与民族特色、历史遗存等人文景观有机整合。产品间缺乏紧密联系,难以形成合力。如对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境内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较少等。同时,各大旅游生产要素配套不足,尚未形成高效能的产业结构与高延伸度的产业链,未能延伸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与相配套的旅游功能,致使人均消费低,对推动农牧区经济和增加农牧民收益效果不明显。综合而言,旅游产品、产业结构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五)缺乏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理念
由于肃南县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旅游发展不成熟,且受到交通、信息等资源的限制,对旅游市场营销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甚至出现短视行为,旅游市场营销理念仍停留在传统营销理念上,对随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催生的现念理解不透彻,不能贯穿于实际营销之中。例如旅游生态营销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旅游服务营销理念、旅游关系营销理念、旅游知识营销理念等。因此,目前肃南县在县域旅游市场营销中思维不开阔、手段不灵活,不能很好地适应商品经济与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
四、民族县域旅游视野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市场营销对策
针对肃南县域旅游市场营销现状,笔者认为应以民族县域旅游经济为突破口,结合该县县域旅游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县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期促进该县县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县域旅游特色品牌
旅游产品是旅游营销的基础,其设计与开发关系到营销的成败。合力整合并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产品,打造品牌旅游产品是肃南县域旅游营销中的重要环节。基于肃南县域旅市场分析及旅游产品现状,该县应积极探索特色化、精品化的产品开发之路,实施多元化、有重点的开发战略。培育和形成一批有特色、互补性强、高质量的民族县域旅游精品,以精品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最终打造“山水肃南•裕固家园”这一县域旅游品牌,凸显县域生态地位,宣传中国裕固族,借助品牌效应,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具体而言,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丝绸之路文化、裕固文化、祁连玉文化等三大文化主题,融合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科考、探险等旅游形式于一体,包装一批独具肃南民族特色与县域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积极筹划节、会、赛、展、演等特色旅游活动,打造一系列精品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并整合提升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祁连玉文化产业园、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文殊寺风景区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景区。二要借助祁连雪山、沙漠、丹霞地貌奇观、绿洲草原等能够代表地域景观特色及具有垄断性的自然资源,整合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红色旅游等特种旅游形态,融入并突出体验性,设计开发具有肃南县域特色的集生态、民俗风情、体育、探险于一体的体验旅游项目,如积极探索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展漂流、沙漠探密、祁连主峰探险、峡谷攀岩、自行车越野、野外骑马骑牛、山地滑雪、滑草、滑翔等活动,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复合体验旅游转型升级,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二)做精市场细分,准确市场定位
旅游市场特别是细分市场是旅游业的生命力,开展肃南县域旅游市场细分调查、做好目标市场选择、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在旅游市场营销中颇具重要性。就肃南县域旅游发展现状而言,目前其国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为兰州、嘉峪关、金昌、玉门、张掖、武威、酒泉等省内周边城市,主要为河西走廊所在县市;二级客源市场为省内其他地区及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周边省份、西部地区;三级客源市场为省外其他城市与地区,主要为东部沿海地区;入境游的一级客源市场为香港、澳门、台湾、匈牙利;二级客源市场为日本、韩国、欧美国家;三级客源市场为东南亚国家。肃南县应综合考虑县域旅游自身实力及整个河西走廊的市场定位,重点巩固与发展一级市场,积极开发与保持二级市场,逐步拓展三级市场。应突出祁连山美景、裕固风情与石窟艺术三位一体的独特资源优势,以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的石窟绝品,肃南独有的裕固风情大力拓展日、韩、美文化旅游市场;将匈牙利、中亚作为突破口以带动欧洲旅游市场;依托壮美的祁连山风光、草原美景、丹霞地貌激活兰州、金昌、武威、嘉峪关、玉门、酒泉、张掖等周边区域的度假避暑和冬季市场;省际过境市场则可作为主要目标市场的补充。此外,还需认真分析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宗教朝觐、生态宜居等专项市场需求,同时加大对份额不断扩大的自驾游市场的关注度。
(三)加强宣传促销,促进旅游形象对外传播
就目前旅游营销态势而言,宣传、促销依然是让大众了解旅游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尤其是目前肃南县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受众面狭窄、客源市场不足,强有力的宣传促销不可或缺,但需要在传统促销方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采用电视、电台、报纸、宣教资料、广告牌等传统方式开展促销外,肃南县亟需拓展并强化如下促销方式:一是节事促销。一方面,要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兰洽会、深圳文博会、西安旅交会、甘肃省旅游纪念品展销会等大型节会活动,借助大平台推介肃南县域旅游;另一方面,要办好中国裕固族民族风情节暨国际祁连玉文化旅游博览会、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各类宗教文化节会以及各乡镇旅游文化艺术节等各类节会,以节事活动促进旅游宣传推介。二是网络促销。要借助网络平台,完善肃南旅游门户网,并与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对接,推进资源共享与效益优化。三是人员促销。每一位肃南本地居民以及到过肃南的旅游者均是肃南县域旅游最生动的促销者,要高度重视口碑营销。总之,要按照“面向全国、重在周边”的思路,整合新闻宣传、广告投放、展览推介、节事活动、电子商务等宣传促销手段,联合县域旅游各行业、各部门,强化集约营销力度,建立并形成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机制,扩大市场覆盖面。
(四)构建县域旅游营销信息平台,全方位服务于受众
旅游营销信息平台是建立旅游业各组成要素联系的桥梁,是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形象宣传和产品促销有效的现代化手段。肃南县要在智慧旅游大背景下,构建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系统,以互联网为平台、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宣传、咨询服务、交易等营销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咨询系统、网上预订服务系统、电子货币交易系统、可视图文系统、救援系统、网上广告宣传、旅游电子商店、网上旅游推介会、网上招商、旅游微博(博客)互动系统等。要尽快统一营销系统,以科技的力量提升县域旅游整体形象,构建全国性的旅游信息化营销网络,形成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提升肃南县域旅游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综合运用各类营销理念,顺应转型需求
在转型时期的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肃南县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的旅游营销理念及方式。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综合考虑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特点,从营销1.0、2.0层次向更高层次升级,引入新的各级营销理念。诸如,引入旅游关系营销,县域旅游企业要强调尽力满足旅游者需求,并与之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跟踪策略,建立完善及时的市场反馈机制,提高旅游者忠诚度;引入旅游体验营销,通过塑造感官及思维、情感体验,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引起其共鸣与思维认同,为旅游者创造全面的体验,为旅游产品找到新的附加值与生存空间;引入旅游生态营销,旅游企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努力创建县域旅游绿色品牌,树立绿色形象,实施绿色服务等,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创造绿色企业与社会。
(六)加强区域联合,发挥联动效应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4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很多体育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更将2004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旅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体育旅游的概述
2.1体育旅游的内涵。体育旅游可以广义地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2体育旅游的内容。体育旅游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从体育旅游资源角度分析,可把体育旅游分为5种类型。⑴度假型;⑵娱乐休闲型;⑶观光型;⑷会展型;⑸民俗型。
2.3体育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现代旅游方式,具有与传统旅游及其他特色旅游不同的特征:⑴具有健身性、多样性、挑战性等;⑵旅游者以入境游客及城市人口为主,由于经济条件、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然资源特征等缘故,体育旅游的游客,以国外游客及国内城市游客为主。
2.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3.1体育旅游市场。各种体育项目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有些体育项目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可以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磨练人的意志。
3.2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体育旅游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旅游项目。在英国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行高尔夫球旅游,这些人打高尔夫球的地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德国组织自行车旅游的旅行社就有200多家;在美国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去欧洲进行自行车旅游;日本也是体育旅游大户,他们主要是到世界各地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比如去欧洲看、足球冰球比赛,去美国看篮球、棒球比赛。
一个国家是否富强、进步,当今社会不仅仅是看工业、农业发展的情况,更多的则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旅游业更是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领头行业。我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时间越来越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丰富。一方面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必将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身体健康,以便在工作之余调剂这种紧张、繁忙、单调、枯燥的工作节奏,因而借助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是人们的共同要求和社会的时尚。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开始重休闲、重享受、重自我发展。特别是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以及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3.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想开阔自己的眼界,想更多地欣赏自然和人文风光,其中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只是欣赏,而是想参与进来,想溶入其中,在领略美好风光的同时可以真正的放松身心,人们的这些要求就给一些地区的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开设一些体育旅游机构。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所以,我国的体育旅游分布广泛,各地区均有所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决定了我们的休闲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具有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巨大机遇,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寻求着更加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体育旅游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一种现代生活的消费方式,由于它具有旅游活动的娱乐休闲性,又具有体育活动的参与健身性,受到体育旅游消费者广泛欢迎,从而形成相当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这就为体育旅游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体育旅游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刘晓:《我国假日经济与促进体育消费关系之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创意营销项目
一、营销现状分析
湖南湘西州地区目前旅游业在蓬勃发展中,其中以凤凰县的旅游发展最为迅速,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呈直线上涨,一跃成为湘西州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幅度自“十”后不断加大,在税收、资金借贷、投资贷款等方面给予重大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但在繁荣的背后,危机也在浮现,当前湘西州较多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来发展旅游地区的市场,看似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往下深究却可以看出当前旅游市场传统商家买卖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集群性差品牌营销不足、传统营销手段缺乏针对性市场营销等问题。
1.传统商家买卖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湘西州凤凰古镇、里耶古城的内部商业化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店铺数量众多但地域特色不明显且种类少,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其包装也少有能体现民俗文化。纪念品缺乏凤凰味道,竞争力较低。古镇内商铺与顾客之间只有被动的产品销售关系,互动性较差,缺乏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项目,土苗风情传播传承范围小,缺乏文化底蕴,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
2.产品集群性差、品牌营销不足
湘西州的旅游产品集群性差,旅游项目分散不集中,使游客所花费的体力成本较大。如:岩洞苗寨、亭子关、山江等都是州内凤凰县招牌的周边古寨,风土人情浓郁,但是由于其离古镇城内中心旅游区较远,其售票宣传也大多由当地民宿、酒店为其并宣传,政府未重视,致使虽到旅游旺季古寨总体人流相对于中心景区大量减小。
3.传统营销手段缺乏针对性市场营销
湘西州当前的营销策略还是由政府为主宣传,虽然有线上旅游局网站,但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更新速度极慢。在平面媒体中也很少见到湘西州旅游的宣传,大多都是靠旅行社的宣传与推广。而在当今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不能适应潮流,便只能落后于市场,于未来发展不利。湘西州古称“三苗之地”、“荒蛮之地”,千百年来,沉淀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流,与巴文化、汉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奇异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湘特的民俗景观。但现有的市场营销策略未针对市场进行细分,受众不明,没有针对性市场与这对性消费者。
故湘西州虽有凤凰县颇有名气,但据调研及问卷结果显示很多游客在进行一次游玩之后,满意度较低,很少愿意做回头客再次光临。
二、细分市场分析
(一)国际市场
据凤凰接待统计数据来看,凤凰的魅力不仅局限于国内游客,国际市场也是凤凰所要面对的大市场。有很多外来游客喜欢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他们遍布于世界各国,和各个年龄层次,无法从年纪于国别来区分市场,但是要抓住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要满足其对少数民族的好奇心。由(国外的原创手工艺品销售网站)的成功与火爆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小众的手工艺品在国外的市场是非常大的。好奇心对商品的市场有很大的帮助,民族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无论是它的特色性还是神秘感都足够引起人的好奇心。
(二)国内市场
凤凰旅游的火爆来源于沈从文的《边城》,然后在以土家族苗族风土人情作为旅游亮点来打造旅游城市。国内市场主要分为南部湖南周边地区与距旅游地区较远的地方。针对南部周边地区,这些人对于民族风情与体验更有兴趣,亲身感受少数民族风情。针对较远的地方,对于手工艺品能留下更长久的印象更有吸引力。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网站涌现,网上手工艺品销售的发展趋势也在稳步上升。
(三)省内市场
民俗产品对当地人的神秘感会大打折扣,他们在旅游景点对民俗产品的参与度也会降低,并且他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旅游景点就在那,他们想什么时候去就能什么时候去,因此想要扩展省内市场只能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比如可以在特殊的时间适当的开展民俗活动,在宣传推广时,要时时更新,像天气预报一般提前预告少数民族节庆,邀请全省居民共享盛举。
三、产品分析
本项目分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及手工艺品DIY,民族风情体验和土苗体育竞技。
1.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及手工艺品DIY:凤凰土苗特色手工艺品众多,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湘西竹编、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的蜡染,传统而独特的扎染技术,象征苗族男女青年爱情纽带的苗族花带,兼具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土家织锦……但是这些本应该流传在民间商铺的特色商品却被埋没在林林总总的银饰和牛角梳中,致使凤凰手工艺纪念品与其他旅游地无异。凤凰特色的手工艺品不仅样式精美,而且能够被消费者所学会,进行自己制作,如竹编,对于负责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可以进行自主包装制作。所以在手工艺纪念品销售环节,我们会将传统手工艺技术传承出来,摆出样式繁多的凤凰特色的手工艺品,鼓励消费者自主参与纪念品的制作,增加纪念品价值意义,对于没有时间进行制作的消费者,我们也提供成品供他们进行选择。
2.民族风情体验:凤凰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民间说唱、传统戏剧和民族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音乐、舞蹈、叙事三位合体的苗鼓说唱,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的苗族民歌,结合了宗教、艺术、娱人娱神的傩愿戏,传播苗族风情文化的苗剧,结合舞蹈艺术、体育健身为一体的苗族摆手舞,具有中国舞蹈、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茅古斯舞……凤凰古镇土苗文化不浓厚,游客如果想要切身体会原汁原味的土苗风情,必须去到20、30公里外的土苗古寨里去,十分麻烦。在少数民族风情体验项目中,我们把古寨的艺人搬到了古镇的舞台上,让游客更方便更切身地体验到土苗风情。并且在表演民族风情时,曲目都采取能够让顾客参与的,如摆手舞,尽力烘托气氛。
3.土苗民族体育竞技:射箭、高脚马、打禾鸡等都是以前土苗人自己的竞技娱乐项目。但是如今的凤凰古镇,只有少数一两家射箭体验店,其他的竞技项目一律没有看到。即便如此,射箭体验店铺仍然门庭若市。所以,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充分利用这块市场空白,重现土苗的民族竞技项目,满足顾客想要更深入了解土苗风情的需要。在这一块,顾客进行体育竞技体验是一条龙服务的,在进入体育竞技体验区前就一次把费用结清,进区之后不需要二次缴费,并且如果顾客竞技赢得胜利,如射箭中靶心将会赢得额外奖品。
四、营销组合分析
1.产品组合销售:不断丰富三个模块内容,鼓励手工艺者和表演者根据消费者的爱好进行产品的创新,让项目时刻保持在消费者喜爱的前沿。在消费时使用一张套票做到风情体验和竞技项目全体验的一条龙式消费(但是,如果顾客需要也同意单个项目分开售票)。在淡季把销售手工艺品做为增加店铺营业额的主要推动力,在旺季,吸引顾客进行三模块的全体验。因为凤凰拥有一个分界明显的淡旺季,如果一味一成不变进行三个项目结合,只会导致资源浪费,最终导致店铺经营不善而倒闭,所以,我们选择在淡季将手工艺品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批发、零售,进行资源整合,在旺季进行原本的一条龙服务,最大化利用资源。
2.选择合适中间渠道:据数据报告,现在的游客了解旅游信息主要通过新型的媒介传播――网络,网上的蜂鸣营销和网下的口碑营销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针对这一特点,对于旅游的宣传也要跟上时代。具体措施:
①建立属于自己的门户网站,给予消费者所想要的一切信息。
②在大型网站上做好宣传,如蜂窝旅行、去哪儿网等。
③做好微信微博等新兴手段宣传。
④多形式广告进行宣传,如在凤凰地图上打上广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广告。
3.合理地价格定位。根据凤凰整体的旅游消费、凤凰物价做出标准的价格区间。根据凤凰淡旺季人流差异情况,做出更符合实际的两种价格。根据线下与旅游团、旅店、旅游大巴等的合作销售,制定出几种增加利润的票价。根据线上美团、百度地图宣传等,制定出几种吸引顾客的价格。动态进行价格定位。
4.大力度的促销活动:
①在店铺新开张的一段时间内,必须通过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增加顾客认知。通过朋友圈点赞送门票,好评回复减票价、团购价更低等优惠形式扩张知名度。在店铺成长成熟阶段,注意培养顾客偏好,通过优惠券、满减等方式增加顾客美誉度。
②通过名人效应进行宣传。不定时邀请当地著名的表演家进行少数民族风情表演。对于比较著名的草根旅游者进行更加优惠的促销,帮助进行宣传。
③向政府进行宣传,资助政府的活动。
五、盈利可行性分析
1、销量方面
(1)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消费者市场为基点进行创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填补了市场空白,在企业进军初期,由于缺乏竞争者,可以大力占有市场。在企业成熟期,当竞争者进入市场时,以成熟的经营方式正面迎接挑战。
(2)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将会促进销售量的增加。电子商务平台的宣传比起传统宣传方式,其宣传辐射面广,更容易让当今消费者接受,其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宣传方式。据报道,能够展现多种宣传形式的电子商务平台会促进销量的增加。
(3)商誉(品牌效应):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式营销使消费者的满足度上升,更有利于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知名度,增加企业的内部价值。消费者对店铺的认知和信任,有助于形成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度,进而促进消费者接受各类隐性或显性的广告以及店铺中纪念品销售部分,并参与到营销活动中。给店铺增加人流量的同时刺激了顾客的需求。
2、成本方面
(1)管理模式创新降低成本,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在旅游市场中的店铺都将会面临淡季和旺季的问题,在游客量锐减的旅游业淡季,若依旧进行旺季时的经营模式,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对此在淡旺季变换店铺管理模式中,让所雇用的员工角色在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进行转换:旺季员工多作为服务人员,淡季员工作为技术人员(在店铺内生产制作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将店铺的使用率得到了尽可能的提升。
(2)新型线上宣传方式将有利于宣传成本的降低。
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微商方式宣传销售,极大地降低的了宣传成本同时将有利于市场的打开。当前利用互联网微商降低宣传成本的甚至做到“零”宣传成本的不占少数。
六、结语
关注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与民族风情纪念物是当今少数民族旅游市场的一个重点。拒绝同质化,做出特色,差异化地占据市场是当今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点。但是,由于市场上出现饱和状态,旅游地区店铺林林总总,店铺的选址和大规模的改革市场将是企业进军市场的最大难点。(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项目名称: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与创意营销
项目编号:S201510656088
特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54—04
多年来,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0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50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5.3亿美元增加到13.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从6860万人次增加到1.3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30亿元增加到100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旅游界“千亿元俱乐部”中为数不多的成员之一。这与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大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充分说明了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功效。
一、政府职能在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回顾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政府的扶持下,旅游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获得了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云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实施,在旅游发展前期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行业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制定和完善旅游政策法规
政府通过制订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工商管理、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和鼓励旅游业优先、快速、可持续地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建设“云南特色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试验区”框架方案》、《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意见》、《进一步推进全省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分析国内外和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势,提出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部署具体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政府在依法治旅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制定旅游法令法规,建立行业管理体系,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云南省旅游执法总队),规范了旅游市场交易行为。目前云南省已经制定的旅游行业法规主要有《云南省旅游条例》、《云南省导游人员管理规定》、《云南省导游服务规则》、《云南省旅行社门市部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反应预案》等。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对旅游业实行监督管理,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编制和执行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政府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并与云南省旅游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州市先后编制了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县市区及重点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州、县市四个层次的旅游规划体系。在具有宏观意识、科学精神与发展步骤的旅游规划指引下,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塑造旅游形象,突出各地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总体优势,使云南旅游业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发展。
(三)支持和加强旅游基本建设
多年来,云南省把加快旅游基本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改善、旅游接待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的兴建,都是依靠地方政府强大的行政职能来完成的。对于一个山区省份来说,交通是制约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云南省建成并投入使用机场12个,基本形成连接省际、省内区域出入通道的高速公路网,加快了国省干线的二级公路改造和乡村硬化路的建设,加大澜沧江等内河水运建设力度,初步建成公路、水路、航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从1994年起,省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线路的建设,这在当时是全国力度最大的,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各重点景区间的通达性。此外,通信、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全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保障和增加财政投入资金
云南省各级政府有效发挥了在旅游投资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提高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旅游开发建设的比例,在政府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增加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比重。“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完成旅游投资近620亿元,共建成60个旅游重大项目。同时,加大对旅游开发建设的金融信贷支持,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旅游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予以贴息补助等。云南最大的旅游购物中心“七彩云南”就是由政府贴息贷款1.3亿元建成的。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外部资本投入,促进旅游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成立了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全省每年有1.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在迪庆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中,政府就投入了大量的旅游发展基金。
(五)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
云南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致力于通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云南旅游市场的多样性。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加深了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合作,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金四角旅游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旅游合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国内,云南先后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西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等合作协议,在打造旅游品牌、宣传促销、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旅游线路、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加深与四川、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达到互补、互利、互动、共赢的效果。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相对成熟的云南,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首选的旅游合作伙伴。
(六)策划和宣传旅游形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省在旅游形象策划、塑造与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发挥“云南旅游媒体联盟”的牵头和带动作用,集中策划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实施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工程,目前已培育了石林、世博园、民族村、大理三塔、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腾冲地热火山、罗平九龙瀑群、陆良彩色沙林、抚仙湖水都、元阳哈尼梯田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云南)国际花卉展和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展示云南旅游形象,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云南各级政府在争取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与配合,协调和加强旅游与公安、计划、交通、工商、物价、园林等众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育一种和谐、健康、舒适的旅游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职能。
二、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政府凭藉其崇高的社会威望、强大的管辖能力与雄厚的财政实力,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角色错位
政府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用倾斜性政策扶植相关大型旅游集团,甚至投资兴办骨干旅游企业并直接管理,政府、企业和市场在分工上不清,把“政府”的意志强加于企业和市场,严重影响市场主体的培育,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有序和健康发展。同时,政府既经营又管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弱化了监督、保护资源的职能,反而导致政府微观运作的低效率。
(二)管理缺位
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封闭性,导致省级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施,宏观调控失效。有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对破坏性开发、资源浪费、企业负盈不负亏等现象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眼前利益,固守门户之见,各自为政,实行地方保护,宁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进行区域联合经营,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云南,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可以看到相近似的民族歌舞表演,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遍地开花,一些著名景区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也随处可见。
(三)职能越位
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投资决策等方面统包统揽,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从目标确定、人员配置、使用经费到开发及计划供给的数量和类型等方面,政府全权负责,热衷于直接管钱、管物、管项目,出现了职能越位的现象,致使旅游企业丧失了发展旅游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的干预,遍及旅游产业领域的每一个角落。政府并不是天生的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直接干涉具体产业活动,即使是好的动机也多是越俎代庖、事倍功半。不仅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反而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经是旅游业发展的误导,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四)协调不畅
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或旅游景区,根据其性质不同而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辖,“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属于林业厅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隶属文物局,“江河湖泊”和“水利交通”归口于交通、水利部门等。往往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涉及旅游、林业、建设、文物、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条块分割、分头多管等出现各种矛盾冲突,难以协调,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由于管理关系复杂,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争功诿过,相互扯皮,权利分配不均,责任主体不明,而与其平级的旅游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督,形成管理空白,严重制约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云南省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发展方式得到显著转变。伴随云南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变,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与云南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培育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相适应,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对其自身在旅游产业中的位置作出重新定位,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抓大放小,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放权于市场,使政府成为保护良性市场环境的灯塔,构建“小政府、大市场”的旅游业生态系统。政府应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还企业,不再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将职能主要集中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规、协调关系、引导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政府要从长远、战略的高度,以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云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在行使职能的属性上,转向以公共服务为主
政府必须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转变职能,切实把政府的主要职能由行政审批型转向公共服务型,为旅游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带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发挥旅游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旅游资源开发资格审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调节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要强化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构建集旅游咨询、旅游预订、旅游集散、旅游医疗、旅游公共信息、旅游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旅游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行使职能的方式上,转向以监督管理为主
政府应从直接“办旅游”的角色中退出来,运用行政直接手段、法律强制手段以及经济问接手段,对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实行动态监督和管理。构建旅游监督与预警系统,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者的经济行为,监督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审计与会计制度,科学监督旅游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确保其保值增值。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检查,实现旅游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在行使职能的角色定位上,转向以协调者为主
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的特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从“大旅游”的角度,正确处理旅游部门管理与农业、林业、城建、财政、交通、文物、国土、工商、税收、环卫等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建立“大管理”的机制。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逐步由规制者转向协调者。各部门要在立足自身职能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政出一门,行业协作,产业联动的施政格局。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政府在更广泛的地区间、部门间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间组织协调,理顺管理关系,使旅游业发展从无序开发、规模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效益型的有序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此外,应充分认识到,旅游发展的利益协调绝不只是协调当代人的利益,它还包含对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相应制度时,要注意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一)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决定旅游者体验的满意程度。良好的旅游环境能够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优化云南省的旅游环境,首先要树立和推广良好的政府形象,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要具备良好的行政作风和行政执行效率,加强旅游调研和评估工作,探讨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旅游扶持政策意见;其次,解决和改善云南旅游在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行社、餐饮业、饭店业和服务要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推行旅游标准化管理和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第三,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保持云南原有广泛接纳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态度,传承淳朴、和谐的人文文化精髓,提升整个云南的人文素质。把优化旅游环境作为一个着力点,“软硬”兼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全力营造一个安全便捷、文明舒适、宽松和谐的旅游环境。
(二)创新旅游产品,重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目前,云南省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资源类型的多,高层次的、文化提升型的相对较少。产品供给只能满足初级化、大众化市场,个性化、舒适性明显不足,成为影响云南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高层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势在必行。
要创新旅游产品,首先,政府与旅游企业要共同努力,进行市场分析,根据旅游市场新的发展动向来培育新的旅游产品,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对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打造新的旅游业态,如温泉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探险旅游、高尔夫球旅游等,推进云南旅游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型转向休闲度假型;其次,整合传统观光型旅游资源,深度挖掘资源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旅游区,鼓励社会资金以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三)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它的发展要与许多产业相互融合,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脱离或独立于其他产业自行发展。加快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可以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延伸产业链,形成新型产业集群。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旅游与农业、文化、商务、信息、交通、金融、环保、体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加快发展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航运、旅游金融、旅游健身、旅游专业服务等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形成新兴的交叉优势产业。
(四)推进科技兴旅战略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寻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探讨以科技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首先,建立和完善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兴旅的组织和指导,培养高科技人才,引导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基地从事旅游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工作;其次,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强化技术引进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推动云南旅游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用现代科技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第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重视在旅游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活动过程中及时申报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第四,创办科技兴旅示范区,与高科技企业、高科技基地沟通协调,使更多的企业走向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
(五)完善云南旅游产业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疾病传播、金融危机等事件的爆发,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破坏旅游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并严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性。
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安全保障体系,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旅游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首先,要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把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火灾防控、消防安全检查和交通工具安全检查等多个专项工作常规化,构建旅游安全预警系统,设立专门的危机风险储备金,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作出迅速的反应;其次,建立机动灵活的救援系统,政府要及时快速应对危机事件,控制危机影响的范围,合理配置应对危机所需资源,力争将危机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第三,重视危机过后的心理干预、形象宣传和设施修复工作,对危机带来的损失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为应对以后类似的危机做好准备,力争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