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原则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原则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由此,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本研究认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切实体现学校办学的哲学思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时代,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从学生培养的层面来说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必须基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切实遵循发展性教育教学理念,在最近发展区内多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潜力。因而首要遵循的是《课标》,以作为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准绳。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管理三级体系的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材观到课程观的转变,实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综合发展。这里所要把握的是教师的课程标准依据,改变只有教学大纲,只有教材现实中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文本解读式教学,而走向培养核心准则的多样化选材。因而,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需要。从当前的发展现实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其体现的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

事实上,学校教育教学中一直都很重视音乐对学生的教育性作用,除了国家规定的音乐课程之外,还有其他的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电台、广播、文艺活动等,形成现实性的音乐教学现实,一种更多指向政治权力活动化的音乐教育作用,虽然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但实质上是背离音乐教育教学的本真目的,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音乐审美感或者说音乐律动感。反思这样一种现实,就是没有将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形成体系。其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进一步可以明确认为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对学校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进行选择、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由此,为了推动音乐教育的最大育人目的,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首先实现将分散的教育实践活动做系统性的课程化体系构建,围绕着核心教育目标建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将其停留在实践活动层面或者是音乐课程资源选择层面,而应确实按照课程的开发程序实现规范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学校在评估学生需求、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方面也尤为重要。

三、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也是人具有的社会属性,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的,传统的文化衍生过程是人的复杂性所在。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其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持续发展创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营养,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发展,正如“读史使人明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涵盖内容繁杂,无法做到一一兼顾,而音乐校本课程正起到了补充作用,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化体系的开发,从而促使有效学习。传统音乐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流行音乐中有一股中国风的潮流,正是在现代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从而使音乐呈现出新的文化取向。同时,传统音乐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存在的土壤,与现代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互相汲取营养,方能找到新的市场环境。因而,在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和关怀传统音乐、民族历史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探讨其与现代音乐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

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质是以精英化发展为主流,很多课程设置特别是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而是为少部分学生服务的,或者是为了音乐而音乐,或者是为了某种活动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显示某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质上,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其成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让人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基础,而非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软性冲突焦虑。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是在弥补国家音乐课程上的不足,过于偏重课程的学科性意味和强烈的音乐知识渗透,忽略了音乐作为人生活需要本能性对美追求的自觉性,从而失去了音乐该有的创造性培养功能。同时,各种为了完成学校或社会赋予的表演性群体练习或组织参与给音乐课程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技能训练的意味,而失去了本身的音乐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更致使形成了虚假繁荣下的伪精英化发展路线,而作为培养具有普遍音乐律动感的课程窄化了,非主动功能性需求的精英化发展在音乐的创新发展上也差强人意。所以,从课程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调节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协调。其一,国家课程也需要在发展目标上趋向不同天赋需求的学生提供基础音乐平台,由此,在具体的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国家音乐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提出了要求;其二,正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也不同,所以丰富的音乐课程领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对培养相同能力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架构,从而为学生基础音乐素养培养提供可能;其三,对于音乐天赋出众的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选修,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从而实现音乐精英人才的发展。

五、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需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卡西尔也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而符号的体现就是文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融合、相互尊重的社会,各种文化都应受到应有的适应社会的尊重和有效的传承。音乐作为传承久远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中要体现“理解多元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较为重视多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国外音乐文化等等。甚至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几乎是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如,钢琴、五线谱、小提琴、吉他等等,而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聚变的社会中越发失去生存的土壤,更别说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和“冷”音乐了。可喜的是,在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逐渐重视起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音乐传承,如厦门地区就有学校将闽南地区的童谣、南音等开发为校本课程。然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经验中的地方音乐文化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也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交融的可能。因此,如何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发掘多样性的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经验性成长提供可能。

六、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

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是当前关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课标》中提出学校音乐课程要“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鼓励音乐创造”。不管是音乐审美、唱歌、演奏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课程,都强调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在活动化课程中让学生培养兴趣、体验音乐情感、掌握音乐感知能力等,同时在活动化的探索中有助于学生培养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具有较大的自,因此课程灵活性较强,从本质上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中学习或者游戏中学习无疑是愉快的,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实现活动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首先根据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设计活动式音乐实践活动,目前的各种学生音乐社团、合唱队、管弦乐队等都是基础形式;进而发展到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初步整理形成主题式课程资源包,为教学提供辅支持;最后再过渡到音乐校本课程化过程中。从综合影响或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和多元的学生个性化需求角度来实现逐步音乐课程体系。综合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助于将音乐情感、知识、技能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以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来进行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下,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42.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32.

[3]谢燕慧.复旦二附中“中国打击乐”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2

【关键词】作文校本课程必要性作文课程的失误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各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都在积极地进行着。那么,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作文课是否也有开发的必要和可能呢?我在课改实践中认识到,作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大有必要,而且操作性强。

人们都知道,写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学生的写作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观察生活、积淀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写作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而生动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经历社会、认识人生,才能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为他们写作打好真切感人的情感基础;只有让学生开阔视野,触摸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为他们写作活动供给充足的精神食粮;只有让学生放飞思维,张扬自我、释放个性、大胆想象,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写作活动点燃创新的火花。

但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好多语文教师急于求成,对学生作文要求过于高、严,导致学生生编硬造,甚至抄袭,不仅没有达到逐级训练的目的,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些教师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目标,简单地把对物质世界问题的方法嫁接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这一做法不但背离了作文教学的特点,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抑制了很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只是理论解说,缺乏活生生的例子和有效的指导,形式主义仍然存在。

另外,学生生活空间的单一,内容的枯燥,阅读面的狭窄造成了作文的空洞虚诞。瞎编乱造作文现象既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更妨碍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评价。客观地说,作文带有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生活背景、知识层次、主观体验、情感阅历、感悟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同样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应该尊重并张扬学生的“独特”性,而不是否定或扼杀它。我们提倡文有新意,但是,我们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悟、思想、情感的形成又提供了多少可资利用的原料呢?我们只批评他们内容空洞,缺乏真情,没有思想,或者一味地大谈观察、积累、思想的理论,却很少提供让他们直接感受的对象。这难道不是我们作文课程的失误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完全有必要开发作文校本课程。

开发作文校本课程,弥补课堂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充分、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学到更生动、更广泛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扩大视野,增强感情,加深认识,为创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校本课程可资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笔者以为,观赏影视片是作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影视剧片的创作为作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资源。从内容上看,有反映社会人生的,有展示自然科学的,有揭示世界奥秘的,有表现社会矛盾的,纷杂的内容可让学生从多个层面接触生活,多个角度地观察人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奠定厚实的信息来源。如电视剧《水浒传》、《三国演义》看历史,辨是非,明事理,思前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挑战人生;《阿凡提的故事》智慧人生,巧言妙语,无不浓缩着生活的角落,在嬉笑怒骂中看人生百态,在乖张内敛中窥人物个性。活生生的影像、活生生的空间为写作提供了无限的资源。从形式上看,有纪录片,有电影、电视片,有动画片……适合不同年龄的人们自主选择,情文并茂,音画结合,令人赏心悦目。

其次,观赏影剧片,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欣赏需求。青少年往往喜欢直观、新奇的、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东西。很多影视片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有孩子的家庭,都会发现,每天下午的动画节目,孩子必看,雷打不动,即使中学生,观看者也大有人在。尽管家长千方百计限制阻挠,仍然不能抑制他们观看的欲望。予其阻止,不如放开,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创设条件,满足他们的欣赏要求,让他们在观赏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扩大学习。

新课标要求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注重新知识、新概念的渗透。现代学生大多生活内容单一,空间狭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少。影视剧可以带领他们进入世界各国各地饱览名山大川,尽享美景风光;也可使他们领略人生百态,感悟社会现象,在虚拟情境下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人与自然》、《科技博览》、《军事天地》等节目又将科技成果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3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体育校本课程;矛盾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1-03

Thinking of sportsbased curriculum

JI Xiaojing1,WANG jian1,HUANG Haohao1,WANG Wei2,JIA Ping1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Jiangs u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 14000,Jiangsu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 ou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sportsbased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principl 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ough the reunderst anding of the concept. It also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 n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oncept of schoolbase curriculum; sportbased curriculum; contradictions and suggestions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即集权制“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 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具有强制性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脱节现象。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 形态。校本课程是我国国家管理体制变革的产物,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共同形成 了我国 “三级课程管理”的全新格局,以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力与责任的重新配置。其旨意 在于赋予学校应有的教育权力, 组建课程管理的民主共同体,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师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回归。所以,校本课程不 是静止的、一经开发就一劳永逸的成果,而是不断生成的,始终保持着对话的不断展开,从 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就是一种变革。

1 校本课程

世界教育领域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源于对50和 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校本课程”,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 ,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 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校本课程理论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 念和一个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1.1 校本课程定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 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 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 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的课程发展过 程与结果。

1.2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再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理论问题,是指校本课程 开发并不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特别技术,它有着超出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忽略这些理念或 假定往往会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说它是实践问题,是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 种“落实”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知识是境域化的,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也是师生共同 构建的。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理念和观点来自实践的总结,反过来,理清理念与观点则可使 实践方向正确,少走弯路。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观点,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精辟的论述,但这些论述有不少 是即时性的,缺乏一致的逻辑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一书中,将校本课程开 发理念归纳为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草根式民主的理念;文化回归理念;学校重构理念;给 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6个方面。从理论上的革新落实 到具体的各个学校教育现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归纳和反思 ,而这种变革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了地方与国家课程差异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理 念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是对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 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理论基石与指路灯。

2 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及实施中的矛盾

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课程的必要且重要补充。我国幅员 辽阔,南北东西地理及

投稿日期:2009-11-17

作者简介:季晓静,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气候差异显著,如果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那势必不能满足不同 省市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 成部分,体育主要是由身体练习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及特殊性,加上它对场地器材及天 气气候等环境的依赖等,因此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就显得更为迫切。

体育校本课程定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为达成学校体育目的 或解决学校体育问题,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 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 态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体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分支,其开发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在各 级学校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 够、体育教师紧缺等现象,这些方面在高校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设施与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现代学生个性十足,追求新奇与冒险,传 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激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与内容重复使得学生 和老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如此多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校想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解决以上 问题,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得到了国家的确 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如“素质教育”一样,成 为基础教育的响亮口号。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依然是个新生事物,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的分析,我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并对现实操作与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若干问题指出实际操作与贯彻原则之间的矛盾。

2.1 科学决策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是学校,即学校享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 任。根据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安排,学校课程以国家为主,国家、地方和学校 分别享有不同层面的课程开发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 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套细致的开发计划并重新构建体育课程实施的原有机构如教导处 、教研组、备课组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 充分审视自身学校的特点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才是体育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科学决策与完善的理论准备是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

矛盾与建议:虽然国家课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的地域性,但国家课程有容易集中各 方面人员和力量,拥有专业的课程编制人员,保证学术质量的优势。校本课程给了地方一定 的自主性,但不是盲目的。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校本课程,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 程过程中却摒弃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味追求响应教育改革的表面现象,在国家号召下的校 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根本的教育宗旨。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知半解,出现了 匆匆开发,草草收场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层面出现“教材编写热”,国家赋予的这种权利 是为了更好的为校本课程服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其特殊性,不同的学校适合不同的开 发内容,而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过早的编写教材只能束缚开发者的 思想,而教材本身也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在课程开发完善之前盲目编写教材只能造成资源 的浪费。

2.2 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地域性这一原则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国家课程虽能 保证学校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好地把握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 同使得很难在同一课程纲要下在体育课程目标上达到同一水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保证 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学校的特 点和环境资源,引入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轮滑运动,沿江地区可开展划 龙舟运动,少数民族可以将民族特有的舞蹈与游戏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中来,在保证达到课 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势。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充分重视了各地区、各校的差异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千校一貌,千生一面” 的弊端,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带动了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开 展。

矛盾与建议:从我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随着现在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倡导,校本课程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学校也 想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学校现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 已 有不少,造成了一些学校的盲目学习,将别人的开发模式运用到自己身上,忽视了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的地域性原则。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高校中开展了定向运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比较发达城市的某些高校也要将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的话可能就会困难重重,效果不好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这其中涉及了地方资源问题:城 市较小,高校校区多且都紧密相连,校园面积大环境优美,周围公园河流多,为小范围开展 定向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一般发达城市面积较大,现代建筑物多且密,人流车流 量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向运动的开展。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内 容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定,可以借鉴学习开展成功的学校的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随开发 一样的模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这样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很注重学校自己资源的开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比如充分开发学 校的自然资源与教师资源等,这些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因素,但对一些无形资源如 当地的人文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人士的参与。想要开发 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和需要的成功课程,就不能闭关不出,要多与其他的学校交流经验,毕 竟一个学校的师资、经验有限,集思广益,通过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可以使得对 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校本课程认识更加深刻,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可能使得开发出来的 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教育者的质疑,或开发出来的课程没有可发展性,不能被普及 推广。

2.3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能更好的贯彻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 课的学习过程中能获得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和体育技能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健 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体育课程由“育体”向“育人”的转变,给体育课程的构建提 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沿袭了很多年,学生对之很难提起兴趣,体育课 上表现不积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这些现象都严重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虽然体育校本课程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 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课程的最终目的是 让学生在体育校本课程中更好的获得体育学习的效果,实现“健康”这一宗旨。背弃了这一 宗旨的体育校本课程将失去任何意义。

矛盾与建议: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几条原则和标准就能说的清楚 ,在国家鼓励校本课程的洪潮中,一些学校盲目追求自身学校资源的利用,在缺少场地和器 材的情况下,“放羊式”教学成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学生多喜欢呆 在一起聊天,看书,甚至回教室睡觉,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学校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如何在学校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贯彻健康第一的宗旨是体育校 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曲解体育校本课程意义的“放羊式”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 ,选择合理的开发内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解决体育课上遇到的这些问题, 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体育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性的原则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们参加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 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校本课 程开发也是和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相吻合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其 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发不同的课程,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由于人的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 同,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矛盾与建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学生、社会人士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开发一 个好的能被学生接受的体育校本课程,就不能忽略学生这一重要因素。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过程中出现学校、教师注重自身学校特色和资源,忽视学生需求的状况,虽然课程开发 解决了校现存的一些问题,但课程的开发满足不了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反而使得 教学质量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与 学生多交流,给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和安排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课程必须 面向所有学生,其范围相当广泛,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己有的经验组织学习 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忽略了体育 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时代,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其对新潮运动 如“滑板”、“轮滑”等的渴望,但体育课程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和需达到的标准,不能为了 一味满足学生兴趣就摒弃了一些传统体育内容如体操、体育基本技能走、跑、跳、投的学习 。

2.5 赋予教师参与制定和实施课程权利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 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 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 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最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体 育校本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大一统的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制度观;教育是一种造 就人的事业,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体育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增进健康,强身 健体,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师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挥;教 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 者和评价者。

矛盾和建议: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在参与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不愿转变角色;教师拒绝合作,不愿改 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教师不愿为体本课程开发付出大量的精力;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 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教师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本身素养的缺失 ;传统教育体制下形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教 师对管理形不适应;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的缺乏;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 所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应对做好教师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提 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 践;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是体育教师有效地参与校 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本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注重寻求校内外支持,与校内 外各方加强合作;形成民主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 开发积极性。

3 结 语

校本课程开发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既给我国教育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机遇,也使 得我们在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概念和理论的成功与否不是纸上谈 兵,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完善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 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体育教 学现存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许多地方层次的学校在体育校本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借鉴开发成功学校的经验,也要充分深刻的认识开 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在保证基本理论基石坚实的基础上,用开 发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勒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

[2] 王杰峰,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实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8.

[3] 霍俊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

[4] 孙冬青.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9.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领导;中小学校长;功能和策略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生事物,中小学教师仍然苦于理论知识匮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从课程领导角度来看,校长则是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

校本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不同层次校本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最终都落实到中小学校层次上来。校本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在学校层面上,主要的校本课程领导者是校长。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其中,决策职能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核心。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组织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营造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作用区域主要是课程和教学,被领导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发展是中小学校长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目标是达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品质的提升。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校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衔接;规划学校“最适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设计学校课程开发规划。

第二,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校本课程。为了使操作和交流变得简单,应将校本课程适度结构化。

第三,决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组织审定教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内容和组织校本课程内容的原则、方式。组织课程的修订和改革。

第四,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在教学层面上,教师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中小学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最核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有:①制定沟通目标:领导者会参考教师意见,制定符合学校特性的教学目标,就教学目标与学校成员进行沟通,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能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②管理课程教学:领导者会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保证教师的教学时间,并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活动。③视导评鉴教学:领导者会观察及评鉴教师的教学,协助教师改进教学,解决教师的教学困难,掌握整体教学的品质。④促进专业成长:领导者会鼓励教师进修,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高度的期待,协助辅导新教师的教学。⑤督促学习进步:领导者对学生学习成效有高度期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奖励学生学习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⑥营造支持环境:领导者会建立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与家长及社区保持良好关系。[1]

第五,校本课程评价的组织与指导。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决定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指标、方式。校本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评价体系由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学校发展的评价组成。指导教师开展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第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协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二、中小学校长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策略

(一)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的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校本课程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说来,长期规划通常10年以上;中期规划通常为2~7年;短期规划通常为1年。

中小学校长要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在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时,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

(二)再造与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结构是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2]“课程改革不仅只是将一个课程元素代替另一个课程元素,这种新的元素也需要相符合的组织结构才能维持下去。不改变革新方案赖以生存的环境脉络,课程改革将是短命的。”[3]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专业人物;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专职人员;非专业的市民代表;学生。[4]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的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多元的权力结构。

中小学校长要设计与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等机构;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主任委员。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

(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没有理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盲目的实践。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段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带”,课程专家是引领第一线教师把校本课程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

中小学校长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研究,及时指导并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可创办校本课程开发网站,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5]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相比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6]加之,长期以来,教师的课程活动徘徊于“机械化的知识传播”状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受到压抑和损伤、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缺少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7]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通常要经历个人实验、交流观点、寻求信息、最低责任参与、主动参与、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六个阶段。[8]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9]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发展。因此,着力引导教师从低一阶段向高一级阶段迈进,增强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广泛发动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提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鼓励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高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校本课程人力资源领导的实现是通过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质量导向的工作环境来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

中小学校长一是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二是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高素质的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有: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本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若干学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三是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长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六)把好校本课程内容质量关,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纲要》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人或合作小组对任教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它是该门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指南。

中小学校长一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二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课程资源是否具备。未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定的《课程纲要》,不得组织课程实施。

(七)“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尝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八)评价与监控学生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小学校长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本身、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其次,要定向,即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再次,要校正,即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施行为。最后,要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

(九)重建学校文化,营造校本课程发展环境

加拿大学者富兰认为: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向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10]课程领导最根本的目的是试图改造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合作分享的组织文化,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可分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虽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形成,也就反过来以隐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塑造和改变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大多数学校文化成为考试文化、应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像学校获得课程自主权那么简单,需要学校以异于以往的组织、运作、态度及知能来从事,这会波及各部门各人员的权责、利益、习性、互动方式及价值观,不只是一种文化的改造与重塑。[12]校本课程需要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那种把校本课程嵌入旧课程文化的做法,只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入手,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第一,营造校本课程的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会对校本课程的推行造成阻碍。因而校长要着力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反思,寻找校本课程发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二,营造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文化。重视营造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校本课程实施文化。

第三,营造校本课程的学生文化。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学生文化。“从小教育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进行探索和学习,无论事情做对做错都能对结果负责。”[13]

(十)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对话渠道,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支持难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而且涉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教育主体的教育意识,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操作与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由观念、制度、操作和物质四个层面构成。这四个功能各异而密切联系的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校长要着力建立学校—社区、学校—家长的对话、合作机制,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发展校本课程公共关系;广泛宣传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更新教职工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组织教职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导向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督评机制,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和任务,自主制定开发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碧娟.校长教学领导之理论与实施[M].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改革与转型──领导角色.师资培育.伙伴关系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C].2000.

[2]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New York:Th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

[3]欧用生,杨慧文.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岸的观点[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84.

[4]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5]顾书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6]教师教育课程严重滞后改革时间表初步确定[N].新闻晨报,20051026.

[7]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8]Marsh C,Day C,Hannay L,McCutcheon 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Z].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57.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应用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10]Fullan,M(with Stiegelbauer,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 Chang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ss,1991.169.

[11]林一钢,何强.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本科高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现代企业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又要具有产品设计与改进能力。因此,开发高校自身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为例,具体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民族本科高校构建《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指的是高校自主开发与实行的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的一种课程,其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等共同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民族本科高校构建《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高校特色的形成,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国家课程,很少有高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学生的知识也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其思维僵化,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来说,学生往往只认识电路图中的各种电子符号,而不认识实际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和电感等;学生能够按照书本公式对基本电路进行分析,但却不能分析实际的应用电路;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指导完成设计好的实验,却不能正确使用测量仪表,也不能对实际电路进行检测。因此,开发民族本科高校自身的《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二、《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指导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为目标,而在校本课程的模仿阶段、独立完成、设计创新阶段,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决定权;(2)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选题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难度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设计出合格的电子产品;(3)互助合作原则;教师要站在合作者的角度和学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4)创新性原则;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开发潜能。

三、《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刚接触校本课程时,要以模仿和探究为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protel软件,掌握各种焊接要领以及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安装调试的方式等。例如在讲解可控硅调光器时,教师可以先分析调光器电路,制作可控硅调光器PCB示范板,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制,最后将制作好的可控硅调光器装在塑料盒中,并检查调光效果,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就是将电子元器件的原理图转化为实际应用电路,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印刷版的设计和电路监测,从而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子设计与制作基础后,可由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电路图,要求学生选择某个进行制作,例如红外线遥控开关、微型调频收音机、音乐彩灯控制器以及报警器等,这一阶段的制作强调探究型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并查找资料进行解决;最后,学生在具备电子产品开发能力后,可结合单片机、PLC、EDA等所学知识并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编写程序,设计电路。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各种电子设计比赛,激发学生设计与制作的热情。

四、《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其评价方法也与传统课程不同。教师要根据设计制作情况、文字报告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依据校本课程三个阶段,对学生电子元器件制作的水平、电路实用性以及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具体的评分可由各个阶段的制作水平、文字报告等组成。这样,《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作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而言之,民族本科高校校本课程具有重意义,在具体实施时要遵循实施原则,结合三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并注意创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蔚,黄清华,胡微.高职《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吴国辉,付丽苑,李彩云,游雨云,胡洪波.推动高职电信类专业教改探讨――以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培训为平台[J].技术与市场,2011(5)

校本课程原则范文6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而自主开设的地方性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练志,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住乒乓球特色,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调查分析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把教师与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运动为中心,辐射到书法、版画、文艺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

1.良好的历史背景

自1991年以来,乒乓球运动在我校蓬勃开展,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已经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

我校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案共24副,适合课堂教学及训练。

3.教练队伍合理

我校建设有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训练教练员梯队,有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教练员机制,组建有合理的师生陪练队伍。

4.社会支持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社会乒乓球资源的利用和吸收。

5.家长认可

大部分家长能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以及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为少部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乒乓球运动奠定基础,让大部分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五、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灵活开放性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广泛化。

3.整体优化性原则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我校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

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

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践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六、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

1.基本知识

乒乓球历史、乒乓球常识。

2.基本技能训练

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

3.技战术训练

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

七、开发校本课程后的实施

1.营造良好的乒乓球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创设有浓厚乒乓内涵的校园文化。学校投资购进室外乒乓球案60余副,师生做到人手一拍、一球,让学生走出教室就能开展乒乓球运动,将乒乓球的基本动作练习,作为课外活动的基本活动项目,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2.强化师资培训力量

学校现有体育教师四名,其中乒乓球专业一名,学校也加大了对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力争使体育教师掌握基础的、规范的乒乓球技能,以满足今后教学的需要。培训一批喜欢这项运动的老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以赛代训,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乒乓球赛事的裁判工作,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其乒乓球理论技能。

3.开发实用的乒乓球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已经编撰出了乒乓球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但是还不够全面,我们将采取边学习边操作的方式,持续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乒乓球实用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使之走进课堂。一方面普及乒乓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重点传授乒乓球操作技能,以达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目标。

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取得的成果

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以来,学校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了我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营造出了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练志,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住乒乓球运动特色,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品牌。学校乒乓球队也获得新郑市乒乓球比赛男女团体冠军。目前,我们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我们将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以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铸造我们学校特色教学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