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成效

近年来,丽水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创新改革,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一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设置率分别为94%、53%。二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82家,新建医疗用房3.1万平方米,修缮医疗用房1.5万平方米。三是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有新进展,现有乡镇卫技人员290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11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282人,村卫生室从业医生1114人。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新农合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目前人均筹资达到300元以上。去年以来,农村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分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总体降幅31%-49%,使群众普遍受益。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县为单位综合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77.37岁,比全省平均高0.67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城镇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显薄弱,农村人口健康水平差距明显,而且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在农村,总人口占80%以上,而卫生资源却不到10%,反差明显。丽水市区医疗卫生条件从全省整体看也不显落后,但广大农村地区差距就比较大。全市医疗卫生固定资产28亿元,农村仅占1.6亿元(原始名义价)。现有乡镇卫生院不少功能缺失,无法承担基本医疗服务。村级医疗卫生网底更为薄弱,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名不符实。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民医疗负担偏重,以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中用于农村的比重仅为27.6%,农民医疗实际自负7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患者自费比例达70%以上,因病致贫情况就会很高(5%以上)。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乡镇卫生院25%未配齐“新五件”,87%未配齐“新六件”。绝大多数村级和部分乡镇卫生机构仅限于“老三件”,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四是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素质偏低。乡镇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不到10%,无职称和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20%以上。同时,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收入偏低等原因,农村卫技人才外流严重。五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偏低,管理不尽人意,存在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明显反差。国际经验表明,医疗卫生资源利用量科学合理的结构应呈“金字塔”形。从国际看,60%~80%在基层机构,20%~40%在大医院和专科医院。而我们正好相反,呈“倒金字塔”形,从而加剧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部分地方对农村卫生存在认识偏差,改革推进不平衡,存在试点县全省典型与部分地方进展缓慢的明显反差。对新一轮农村医改,部分地方存在观望、畏难情绪,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改革推进不尽理想。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医改重大决策部署为主线,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构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做好“四个坚持”,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着力解决好“有地方看病”问题。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构筑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新基础,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着力解决好“有人看病”问题。围绕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大环节,深入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素质提升工程,基本满足“小病不出基层、大病不出县城”的医疗人才支撑要求。

坚持利民惠民,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新体系,着力解决好“看病贵”问题。着眼于转换“以药补医”的机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用药安全水平,从整体上降低群众药费负担。

坚持改革创新,基本建立“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好“有机制保障看病”问题。致力于促进政府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群众服务满意度双提升,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公益性定位,制定和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三定”政策。根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和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公益定位,落实人员定编政策,加快公益性改造,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定编契机,推进农村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农村卫生人员必须在编制核定总量内逐步调整充实,注意把更多的适用人才、优秀人才吸引到基层,防止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等现象出现,必须以“保人员工资待遇、保机构正常运行经费”为原则,从有利于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补偿制度,加强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基础,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实施和保障力度。在继续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乡村两级网络标准化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有一个质的飞跃。一是加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适度超

前、严格标准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鼓励以改扩建为主,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建设,加强危旧房改造,确保所有建设项目达到国家和省定建设标准。二是认真实施“村卫生室补网工程”。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的原则要求,搞好村卫生室建设的规划布局,并采取“巩固提升一批、新建规范一批、补充设站一批”的办法,夯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多个投资主体的作用,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类型,实行“乡镇和卫生牵头、村里出地、财政补助、多元投入”的方式。三是着力提升功能水平。重点落实好乡镇卫生院“新六件”和村卫生室“七小件”的配置要求,完善功能、提升水平。

内涵提升,加强人才队伍“四个一批”建设。卫技人员队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建设的核心。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多措并举,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培养招聘充实一批。本着留住人才目的,改进完善医技人员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灵活的政策和体制机制,重点引进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医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允许返聘临床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的退休老医生继续从医,继续实施定向培养,形成良性补充机制,逐步缓解人才紧缺问题。二是柔性流动支持一批。积极探索和实施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制度,鼓励采取柔性引进市内外医学专家、教授和引进智力的方式,增强整体实力,提高医疗水平。三是在岗培训提升一批。继续实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医技人员参加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参加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建立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与县级以上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制定乡镇医护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上挂县级以上医院轮岗培训培养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乡镇医护人员实践技能和服务水平。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看病的需要。四是保障待遇稳定一批。制订完善农村卫技人员在农村安心从医的政策机制,提高经济和政治待遇,优化人才环境,稳定队伍。同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医德。

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积极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和模式,努力形成“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统筹发展新机制。具体改革模式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以下四种方式:一是由县级以上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县乡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二是实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将执业资格符合要求、地点符合规划的村卫生室,分批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实行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五统一”管理,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建帐,分类核算,原乡村医生入伍不占编。三是实行松散型乡村一体化,对不能和不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采取下达公共卫生任务,经考核后给予经费补助的方式。四是通过设置流动巡回服务点。对村卫生室未覆盖到的行政村,由当地乡镇卫生院设立责任医生工作室,实行定时定人定点“三定”驻村巡回服务。

转换体制,全面实施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新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解决以药养医、降低群众医药负担、解决滥用药物、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策略,必须加快实施和完善。一是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规范运作制度。积极研究制定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相匹配的科学有效监管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规范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健全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机制,规范采购、筛选、配送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三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宣传,引导群众科学认识和使用基本药物,逐步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充分了解基本药物政策,掌握基本药物应用技能,正确使用。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2

【关键词】公共卫生;城乡一体化;现状;对策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1]。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昆山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财政收入6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工业总产值8200亿元。2012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27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30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3]。目前昆山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2012年九三学社昆山市基层委员会为了解昆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调研发现的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促进民生和谐的高度加以推进。

1.1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在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已经成立11个镇级预防保健所(增挂卫生监督分所牌子),承担辖区内的卫生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卫生监督分所主要开展餐饮业、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医政执法等卫生监督工作。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1.2医疗卫生设施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中心规划方案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审定,西部医疗中心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开发区长江和千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启用,陆家夏桥中心开始土建,新城域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线竣工并运行。加快建设了专科性、功能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会办医,花桥泰和绿地肿瘤专科医院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宗仁卿1500床位规划及复旦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设置获批。

1.3基层卫生队伍逐步壮大2011年编制总数从2900名增至6174名,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解决了护士不足和支援城乡基层医师编制问题。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596名,185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并取得了毕业证书,105名乡村医生通过了全国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市已定向资助昆山籍全科医学生164名,社区卫技人员占82.02%,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率达90%。卫生部门已组织500多名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社区,组织市级医学专家定期轮流坐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4卫生惠民政策不断扩大

1.4.1大力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化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社区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下降20%以上。

1.4.2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市镇两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35元的标准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量,足额预算安排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

1.4.3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认真落实“两癌”筛查、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上,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4.66/10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率分别为407.00/10万和6.47/10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1.4.4大力推进智慧卫生项目建设全市18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病历数据共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并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数据采集。

1.4.5大力加强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调整为95%。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存在问题

昆山市卫生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仍然存在卫生资源与人才在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过分集中,因而造成不少居民只信任城市大医院而不信任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不管患大病还是小病,都挤向城市大医院,这种局面导致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合理就医格局,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部分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后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市级医疗机构的恶性循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共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2.2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但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对策

3.1建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对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利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乡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长期照护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机构等)的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从而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

3.2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3.2.1卫生政策随着农民从自然村落向城镇的集中及全市交通道路框架的完善,亟需重新制定公共卫生考核指标体系,要以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30分钟急救医疗服务圈的角度进行布局,适当集中卫生服务站资源。推进医疗资源信息透明化,方便市民在有需要时快速了解各医院的床位、挂号响应时间等信息,缩短市民获得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参考上海[4]等地经验,适时推出网上挂号市级统一平台。

3.2.2医保政策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管理的一体化、保险筹资的一体化以及补偿机制的一体化。在管理一体化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淡化城乡差异,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目前昆山的医保已经产生了缺口,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医疗救助的对象进一步增多,医保“僧多粥少”“入不敷出”的现象将更严重。要体现医保的“基本性”和“均等化”,在不降低报销比例的前提下,对各病种的治疗路径和药品要有较为明确的约束,防止出现一少部分人消耗光所有资源。

3.2.3财政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公共卫生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5]。要加大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人才培养、设备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2.4价格政策适当拉开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的价差,促进患者的合理分流,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项目。

3.2.5人事政策适当增加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在收入和发展机会上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的收入,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合格的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定向培养的基层和农村全科医师,应严格依据入学前协定分配到社区就业。

参考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政府认同的百强县评价机构).2012-12-10.

[2]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单.福布斯中文网.2012-09-26.

[3]撤县设市.中国昆山网.2011-07-07.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3

医改方案或将近期公布

奥运结束后,我们明显感觉到医改进程在加速:8.28、9.1两日,卫生部长陈竺及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分别发表讲话,对医改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进行阐述;9.9日邵明立副部长赴粤滇实地调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情况;09.10日主持审议医改方案再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系列举动既表明了高层对医改的决心,也表明了医改的脚步渐渐临近。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新医改再次征求意见稿》可能近期公示。新方案将延续以往的改革方案,围绕“广覆盖、低水平”和“大病保障”两个重点,对医药研发领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具体措施有:

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要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重大疾病防治,落实扩大国家传染病免疫规划范围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免费治疗力度。加强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防治。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

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

普药将是直接受益者

我们判断,此次医改普药是最大受益者,理由如下:

一 、市场份额的扩大。国家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要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我们预计此项改革国家将投入1000 亿元左右的资金,这将直接刺激对普药的需求。此外,由于药价多年来虚高不下,使得部分低收入人群不愿买药或买不起药,从而压抑了对药品的需求。此次医改后,由于国家补贴的增加及报销比例的加大使得这一部分需求也将被释放出来。

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的建立。此次国家将对基本药品目录进行较大调整,入选药物由2000 余种将为500 种左右,调入一些疗效确切的品种。调整后社区医院及新农合用药将全部出自次目录,医院采购比例不低于30%。因此,入围药品的生产企业将直接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及市场需求的增加,未入围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三、普药定点生产制度的建立。为了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国家将建立普药定点生产方式。本次定点生产政策主要内容有:“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优先使用”。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定点生产企业毛利率;统一价格。定点生产产品

不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供医疗机构采购。我们认为该制度的实施,将极大改变市场格局,普药生产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国家会保证入围企业的利润,但不会太高,从而稳定药价及控制产品质量。未中标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将被淘汰出局,这将有利于普药市场的集中,最终形成少数几家大型普药生产企业竞争的格局。

综上,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及主打产品有望进入医保目录的企业。如:双鹤药业、华北制药、亚宝药业(主打产品丁桂儿脐贴)、天士力(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等。

医疗器械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医改方案明确表示将推进城乡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格局。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于我国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基本医疗器械严重短缺,因此,政府将在短期内将大量采购相关器材,这将对相关医疗器械行业形成直接需求。但我们判断该行业将在医改后的2-3年内达到饱和,且国内上市公司产品大多定位为中低端,进入门槛较低,主要靠价格取胜,因此,相关行业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提醒投资者把握阶段性投资机会。相关企业有新华医疗、鱼跃医疗等。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4

党的十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集预防、保健、医疗、急救、卫生应急、健康教育于一体,旨在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健康屏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健康屏障。

1.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升新农合整体绩效的迫切需要。由于制度设计的初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农村,也服务于农村,构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配合与支持,两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新农合的制度效能发挥,主要依赖于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来实现,其实现程度受制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服务递送能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因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对粗糙,新农合实施的整体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2.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卫生事业、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使命,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农业生产力的保护,构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3.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以卫生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内在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政府责任践履的展示,是政府形象的窗口,是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广大农民群众往往通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评判政府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程度,评判社会和谐与公平的实现程度。卫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实质性重塑城乡二元医疗格局,实现卫生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以赣州为样本的调查

赣州市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区域,也被称为赣南苏区,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如下:

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滞后。截至2011年,赣州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的目标,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个重要指标来看,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4岁)、孕产妇死亡率(13.9/10万)、婴儿死亡率(7.06‰)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然而,现行农村卫生网络的服务能力提升滞后: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略显粗糙。2011年全市有老年人109万、儿童205万,但没有专门的老年病医院和儿童医院,很多患者需到外地诊治。二是卫生基础设施比较粗陋。全市每年约12万产妇,但妇幼保健医院产科病床仅640张;2011年全市县级医院总床位数8777张,平均每所医院床位仅有115.49张,难以满足农民“大病不出县”的要求;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基本依托乡村医生的家,且村卫生室的主要诊疗设备依然是“老三件”(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还有297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和固定村医。

2.卫生投入快速增长,但卫生资源总量依然短缺。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加大卫生投入,2011年全市财政决算卫生经费由2002年的11563万元、2010年的238052万元增加到320721万元,为2002年的27倍。然而,由于战争创伤、自然禀赋、经济落后等因素制约,加之人口多、底子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卫生资源总量仍然短缺。2011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49张,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3.81)的65.35%,全省平均水平(2.72)的91.54%,湖南郴州市平均值(3.9)的63.84%,东邻福建龙岩市平均值(4.78)的52.09%。

3.运行管理机制及人事制度渐趋灵活,但卫生技术人才依旧紧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下,赣州初步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全员聘”的用人机制;重新核定了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8220个,比医改前增加了1338个;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管理干部轮训实现经常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实现机制化;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医务人员福利待遇与绩效钩挂实现常态化,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依旧紧缺。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9人,分别是全国(4.8人)、全省(3.99人)平均水平的62.29%、74.93%。二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县级医院高级职称人数仅占总人员的4.19%,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高级职称人员。三是乡镇卫生院大多缺乏周转住房、生活条件较差、发展空间不足,对医学人才的吸附能力弱。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虽已草创成型,但毕竟其网络还比较粗糙、卫生设施还比较粗陋。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除了要继续完成打基础“、铺摊子”的遗留任务外,要更加注重卫生资源的积累,更加注重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1.继续增加卫生投入,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倾斜力度。农村卫生事业是一项重大卫生惠民工程,理应加大“民生财政”的惠泽力度。卫生事业经费或专项建设是一种投入,政策倾斜也是一种投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筹资渠道、补偿机制以确保其公益性的彰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医疗设备的添置及更新换代,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等等,都需要增加资金与政策的投入,也需要启动更多的专项建设来带动。除了希冀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外,国家和省级政府尤其要对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提高投入效率,实行投入力度与卫生机构的服务效能挂钩,确保有限的卫生经费适得其所。

2.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和强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实现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积极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考核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促进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严格临床路径管理,促进诊疗过程规范化。总之,通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来达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目的。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5

关键词:卫生经济 公立医院 卫生规划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71-02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重要力量。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医疗保健体制上参照前苏联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但市场化的运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偏离公益性。新一轮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增加政府投入,综合配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数据,阐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对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 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比较

1.1 卫生经费的筹措和支出比较

2007年统计的193个国家,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4.3%(2009年为5.13%),世界排名149位;人均卫生费用排名为125位,人均卫生费用比较美国是中国的67倍,法国是中国的42倍,日本是中国的25倍。相比美国医疗服务市场化运行,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用较少的社会资源投入,实现了卫生服务的高产出,其经验可以借鉴学习。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日本、英国高达81%,法国79%,中国和美国相当,均为45%。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9.9%,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1.2 卫生人力资源比较

日本、新加坡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其居民健康水平并不低,决定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除了和医师数量有关,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效率也是重要因素。我国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士数量偏少,医护比例、床护比例不合理。医护比例日本最高1:4.5,美国为1:3.6,而中国仅为1:0.7。床护比例美国1:3.2,新加坡1:1.4,日本1:0.7,中国仅为1:0.3。我国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比较明显,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体现更多人文关怀。

1.3居民健康水平比较

2008年,日本居民的期望寿命最高(84岁),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74岁,世界排名61位(排名有并列);孕产妇死亡率45/10万,(62位);新生儿死亡率11/10万,(87位)。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世界排名149位,我国卫生投入产出效率较高。

2 国内卫生事业发展的比较

2.1 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

1978年卫生总费用110.21亿元。2009年卫生总费用17204.81亿元。三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倍,人均GDP增长65倍,财政收入增长59倍,卫生总费用增长155倍,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0%增加到2009年的5.1%。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诊疗设备药物的问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我国药物生产缺乏创新能力,大型医用设备国产化率低,都是导致医药费用增长的因素。

2.2 公立医院难以实现公益化运行

1984年,卫生体系提出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1992年以后随经济体制的改革,“靠政府建设,靠自己吃饭”,医疗卫生体系倾向市场化改革,政府弱化了自己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政府支出在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财政补助占综合医院总收入的7.4%,医院业务收入占综合医院总收入的92.3%,药品收入占综合医院收入的42.2%。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靠创收,靠药品收入维持自身的运行和发展。

2.3 卫生事业发展的区域性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地区间、城乡间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1)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中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高于农村。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高于农村,差距逐步增大,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5.7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0元,城镇是农村的1.4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56.4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87.5元,城镇是农村的3.0倍。

(2)地区之间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比较,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地区差别明显。门诊病人、出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也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差异。

3 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政策思考

3.1 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医疗卫生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存在市场失灵,美国为代表的医疗服务市场化运行高投入、低产出,缺乏公平性就是典型。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回归公益性。整合资源,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尤其是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药品研发审批和价格管理,使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趋于合理。明确各级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的责任,在中央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性,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 科学合理整合区域卫生资源

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改革,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竞争打破了原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协作机制,医疗服务难以实现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制度,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纵观日本2007年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进行重组,进行网络化联营。通过对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撤制或重组,提高经营效率,建立转诊制度。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对卫生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大型综合医院为基础,组建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站为基础,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两种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满足居民不同层级的医疗保健需求。

3.3 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国外在医学教育上采取长学制,高标准,规范化的教育模式,医学教育不仅重视学历教育,更注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国内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医学院校顺利进行专升本,同时也成立很多新的医学院校,医学学历教育的质量有待于严格的审查评估。国内对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教育,研究开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在完善政策法规、教学体系、规范培训内容、严格考核标准,需大力推进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4 注重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公平

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受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健康观念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就医行为存在一定差距。卫生政策的投入在保持宏观布局的基础上,更应该向农村、向边远地区有所倾斜。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同时,重视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普及医疗科普知识,倡导新的卫生理念,改变居民的健康行为,保证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编辑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6

抓发展,出思路,谋跨越,解放思想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找准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善民生、科学跨越"的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要找准定位。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后者永远大于前者"。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对一个部门而言,首要的是要清醒地认识部门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牢牢把握好部门的工作定位。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为我们更好地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新的平台和新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对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卫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围绕"一个目标"、"两个坚持"、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努力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四大体系,就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二、要凝聚合力。解放思想既要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科学决策,提高领导能力;又要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激发活力。继续解放思想,领导干部是重点。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在卫生部门的贯彻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市委的要求,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统领工作,树立战略目光,培养战略思维;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善于引导班子成员总结经验和寻找差距,自觉把自己放进去加以思考;善于组织力量,推动解决突出问题,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解放思想,根基在群众。当前,要以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一方面发动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积极参与;一方面引导干部职工拓宽视野,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保二争一"战略目标上来。通过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把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系统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