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参与主体;主体;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42-02

近年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整体上虽未显颓势,但在发展中却出现了瓶颈,如不少学校(地区)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校本课程,不思开发;即使开发,也是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做文字增删,基本没有新意;将国家体育课程中适合本校(当地)学生学习的内容束之高阁,而没有对两种课程加以糅合去使用。针对“瓶颈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谈如何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及主要作用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通常有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其他人员、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的参与,他们既是开发课程的特定主体,也是推进开发进程的实践主体。成熟的体育校本课程,应该融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丰富性及科学性于一体,而上述各个参与主体恰恰能发挥其应有的特色作用。

1.学校领导――体育校本课程教育性开发的决策主体

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一样,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需要突出教育性原则。学校领导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主体,除了亲自参与外,更要严格把关:(1)严把方向关。体育校本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作为根本所在。(2)严把态度关。要求各个参与主体必须牢记使命、恪守己任,千万不能让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的内容进入校本课程。(3)严把适用关。禁止不符合学校实际的照搬行为,杜绝不切合本校学情的照抄做法。(4)严把知识关。课程内容不能有主观臆断的分析、科学性的错误及没有根据的案例等。

2.体育教师――体育校本课程健康性开发的核心主体

健康性原则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主体。基于此,体育教师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中铭记“五个侧重”:(1)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消除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侧重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积极、主动、创新意识的开发。(2)助推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侧重对引领学生掌握技能及运用技能的开发。(3)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侧重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的开发。(4)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侧重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扶差异个体的开发。(5)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侧重对创设团结互助氛围、激励竞争进取意识的开发。

3.在校学生――体育校本课程兴趣性开发的关键主体

学生是检验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角,是实践校本课程的关键主体,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少不了学生的热衷参与,更离不开学生的作用发挥。由此,其他参与主体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的所思所行:(1)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遇到棘手问题、感到枯燥乏味时,教师要设法为其解疑、导趣。(2)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活动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强后盾。(3)关注学生的能力展示。在进行阶段性评价或总结时,教师要为学生打造展示成果的平台。(4)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学生的发现和发明,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协同学生进行甄别、提炼。

4.其他人员――体育校本课程发展性开发的服务主体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常态化保持、动态化运作,离不开服务工作,即离不开由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的校内人员及有关社区人员组成的服务主体的参与。服务主体的作用体现在“四提供”:(1)提供有用信息。各主体在开发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只要咨询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大量信息的服务主体,就有可能迎刃而解,避免耗时间、走弯路。(2)提供协调联络。各主体开发的进度快慢不一、效率高低不等,服务主体要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定时通报,促进后进主体的快速追赶。(3)提供互动平台。及时为课程开发小组全体成员提供沙龙活动、切磋交流的场所。(4)提供物质保障。及时为各参与主体提供课程开发的必须资料及物品等。

5.学生家长――体育校本课程丰富性开发的参谋主体

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别人无法超越;有远见的家长乐于见到孩子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家长不但希望孩子能够善始善终,而且会在关心、帮助中逐步演变为“四会”参谋:(1)会关注开发进程。从最初对孩子的提醒逐渐升格到对开发过程的监督。(2)会主动建言献策。主动发现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参与方案设计。(3)会无偿进行赞助。对于孩子交给的“任务”,会无条件的接受;缺少资料、需要器材,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购回。(4)会激励孩子进步。看到孩子因参与开发而活跃了思维、拓宽了视野,一定会激励其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状态及进步学习成绩等。

6.课程专家――体育校本课程科学性开发的评价主体

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相比,体育校本课程在严密性、层次性、条理性及系统性等方面,肯定会存在差距,这就要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必须聘请课程专家对其进行评价。课程专家的评价主要包括:(1)校本课程的原则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素质培养、参与性及全面性等;(2)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即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等;(3)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即对参与主体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学练效果评价等。课程专家的鉴定、甄别及把关,无疑会填补开发过程中的漏缺,使体育校本课程走向成熟、趋于优化。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经阶段及追求目标

按照正常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经过启动、推行、实施及成果四个阶段,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

1.启动阶段――广泛发动促参与

在启动阶段,学校领导应凭借智慧与勇气,承担起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角色与责任:(1)唤醒开发意识。要在师生中大力宣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意义及价值,消除他们对学校现有文化和习惯的迷恋,催化他们产生接受意识、追随行为;打消学生家长的顾虑,让他们摒弃抵触情绪和反对心理。(2)激发参与热情。要有序落实开发工作计划,组织有关教师参加深层次的校本培训,帮助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组织学生尝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他们体验成功感;组织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诱发他们提出意见与建议。

2.推行阶段――精心扶持促推动

在所有的参与主体中,不同主体、不同个体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在开发的过程中,知觉有先后,认识有高低,理解有深浅。鉴于此,学校领导要及时进行指导,随时予以扶持:(1)发挥研培效应。以培训为载体,在进行工作提醒的同时,工作指南,助推各个个体主动投入;以研讨为契机,放大经验介绍与交流的效应,促进每一个成员亮化角色。(2)全力进行扶持。学校领导要勉励每一个主体、每一个成员,遇到疑难问题不用急,出了问题不要怕;对于“疑难杂症”,要积极思考、协同参与,必要时请教专家,扶他们上马,送他们一程。

3.实施阶段――引领实践促提升

随着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让参与者感到无所适从、无力调和。面对这一暂时僵局,学校领导要及时进行协调,不断加以促进:(1)强化责任意识。告诫每一位参与者,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除了将此引向深入,别无选择;努力寻找化解矛盾的突破口,造福莘莘学子,惠及教育事业。(2)夯实督查举措。对于开发工作进程较慢、力度不大的参与主体或个体,要帮助他们树立赶超的全局观;对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想法、滞后行为,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其转化。

4.成果阶段――科学评价促推广

进入成果阶段,可谓大功告成,值得每一位参与者去回味、品味。然而,任务的完成并不等于目标的达成,学校领导要冷静加以总结,力求获得认同:(1)科学进行评价。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体育校本课程使用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价参与者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过程。(2)积极加以推广。成熟的校本课程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校领导要借此进行宣传,让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要摒弃保守意识,努力让“体育校本课程”走出校园,从而获得其他学校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金燕,季浏,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研[J].体育学刊,2007,(7):126-128.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77.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校本课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3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它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智能、体力,使学生各方面的体育才能得到富有个性的充分发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任务。现在体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保证体育活动课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是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出勤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体育活动课是全年级的学生同时由一个教师来上课,学生人数少则200人,多则达400人以上,由于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又无考核成绩,尽管上课时间由教师安排,但学生非常自由,犹如一盘散沙。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顾及不上,而那些本来就觉得体育成绩稍差并不影响升学的学生,会乘机溜走。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各个场地活动,具体少了哪些学生,教师很难统计。这种课很难说会有什么好质量。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项。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3.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体育校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另外,还对学生在具体选班时定出两个规定:一是体育锻炼达标不合格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必须到基础班,得到上课教师认定合格后方可参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学生,若在定期身体素质抽查中,不合格的则必须回到基础班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作业。因此,有些学生还在课外进行自我锻炼,并时常向教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学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锻炼”变成“我要做”“我要锻炼”的行动,表明体育校本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项、选班,由专职教师授课,其关键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3

12年的联合办学,双方交流、合作、互让、互谅,学校受益师生,企业普惠民众,达到共赢,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探索了一个成功可行的共建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探究了普通高色办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探究了学校和社区共享资源,联合办学的可行模式;探究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教育的新途径;开创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新途径,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体系做了创新性的实践与研究。

1 兰大附中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背景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为学校游泳课程的开设提出新的要求。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实施课程改革,在教育界掀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2001年,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健康的三位观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5个领域目标中进一步明晰界定,特别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999年,高中逐年扩招,人数多、场地小、教材单一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校师生体育教学活动,学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重要的素质逐年衰退。面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逐步衰退和中小学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的尴尬局面,国家先后出台支持学校有效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进行办学的政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抓住此次契机,在办学过程尝试开设一定的校本课程,构建并补充学校课程,拓展延伸国家课程。兰大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基于这种课改的历史背景,积极思考论证,利用毗邻的兰海游泳馆开设游泳校本课程。2000年商讨合作开课事宜,经过一年的考察、计划与学习论证,2001年秋季在兰大附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尝试开设游泳课。至今12年,在西北特殊的地理与经济背景下,6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游泳基础教学,5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游泳,涌现出侯蓉、叶孟来等一批达到国家二级、一级标准的游泳运动员,举办了7届师生游泳运动会。

2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

游泳校本课是响应国家课程地方化与校本化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在实现国家课程规定水平之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有能力上升的空间,也有广泛的兴趣得以满足的空间[1]。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在西北城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的实践研究。

2.1 探究西北城市地区开设游泳课的可行性

兰州地处甘肃省中心地,在西北属于较发达城市。北上广等发达的一线大都市的中小学大多没有开设游泳课,在兰州这样一个不算发达的城市开设游泳课的可行性如何,是不是能被广大的师生和家长接受,是第一个难题。

2.2 游泳校本课在西北地区开设的必要性

在有条件的西北城市地区开设游泳课的必要性,这一研究目标是课程开设实施的重点。

2.3 探索利用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办学的模式

教育资源在学校与社区的共享共建,既是国家所倡导,也是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海游泳馆距兰大附中300米,学生整队到馆内更衣需20分钟。课时的设置,场内教学用地的保有量,出行往返及教学过程中的安全等,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一办学模式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兰大附中与兰海游泳馆能不能合作、发展、共赢,是课程开始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课程开设的第一个目标。

2.4 游泳课程的开设对家庭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影响与帮助

西北地区民族较多,很多信仰伊斯兰教义,开设游泳课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家长的认同、社会的支持。游泳课的开设究竟能获得家长的支持,能不能带动家庭体育理念的转变,能不能为社区体育带来帮助,能不能为兰州地区市民的终身体育理念给予影响,也是课程开设的一项研究课题与目标。

2.5 游泳校本课程目标的研究与构建

游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课程构架上能不能完成课程的整体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在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和课外体育业余训练目标上能不能齐头并进,整体推进,也是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之一。

2.6 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教学相长。这一教育原则与教育规律,能不能在兰大附中很好地实施,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能不能统一思想、静心修业,接受并胜任这一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对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也是一项课题。

3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调查问卷法

按照研究目标中的假设,通过对在校和毕业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归纳、总结课题实践的过程,

3.2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建设与研究的重点方法,预诊课程开设的诸多问题;计划课程实施所需的支撑;实施课程的过程,在过程中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考察学习优化行动方案与计划;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下一次的行动提供有利的保障。

3.3 实践研究法

重点研究游泳校本课程学生的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

3.4 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室、资料室收集本课题的资料,对近年来出版的课改理论书籍和杂志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作比较研究,在对这些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可借鉴的经验,以课题实验行动加以验证,并补充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

4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4.1 开设游泳校本课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北家庭逐渐富足,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在逐步变化,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希望大学教育能接受异地教育,希望接受南方与沿海人文地理环境的熏陶与教育的观念逐步增强。兰大附中是首批省属重点高中,很多的学生有到南方和沿海城市读书的愿望,而游泳是南方和沿海发达城市的优势项目,在南方大学均有普修和选修课。面对课改的需要,面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学校发展的需要,游泳校本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历届抽样调查,学生和家长的认同达的90%以上。

4.2 游泳校本课程目标

1)体育教学目标: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弥补校内场地器材的限制,拓展延伸国家课程;游泳课特殊的技能教学和场景与情境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校内和其他内容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着装,社区游泳馆面向大众的场地场景,面对同学和社会的直观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从容、坦诚、大方得体的品质与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与行为,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课外活动目标:课内学习知识与技能,课外出成绩与能力,校本的开设既优化校内的课程建设,又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与平台。课余时间,兰海游泳馆为师生的优惠照顾,使师生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修炼游泳技能。调查结果显示,2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因课程的开设一起游泳,为家庭亲子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3)业余训练目标:课程的开设也促进了游泳业余训练的建设,学校成立的游泳代表队利用兰海游泳馆有利资源进行日常训练,先后培养出侯蓉和叶孟来等优秀游泳运动员。其中,叶孟来于2008年代表兰州在唐山参加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在100米蝶泳比赛中破赛会记录,以58.68秒的优异成绩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被广西大学特招。

4)游泳运动会——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2001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7届师生游泳运动会,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既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又促进师生交流,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4.3 在实践中研究适合兰州地区的初级游泳校本课程设置

1)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一种基础泳姿——蛙泳。

2)教学对象:2001年至今的在校学生,经过12年的组织调整,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在2004年以后趋于稳定。

3)教学时间:2005年以前每周一节,2005年以后每周0.5节即两周1节课,每节课时间1.5~2小时。

4)教学方法:在探索中不断修正提炼。首先,为学生解读游泳课的锻炼价值与锻炼效果;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反复播放蛙泳的基础知识与练习内容;第三,进入泳池男女分组学习,由分解练习——整体练习,每节课留出0.5小时自由讲练,针对个体错误动作因材施教,教授个别学生参加比赛时的跳水技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平时在校内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做一些蛙泳技术的分解练习,为学生进入泳池做好准备。

5)教学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综合出勤、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过程,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计入年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成绩。在2012年甘肃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将游泳课纳入体育教学的模块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评价。

6)校本教材:游泳课程的学习价值;熟悉水性的练习方法;蛙泳的基本教法与学法;自由泳、仰泳和蝶泳的简单介绍;游泳比赛跳水动作与练习方法;游泳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4.4 实施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相长”,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确立目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展现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测评的教学理念。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均是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在专业生涯里没有游泳专业的学习经历,兰海游泳馆37米的长度都不能一次游至终点,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课程建设问题。

1)统一思想,与时俱进,不耻下问,以生为师,教学相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谁能与时俱进,谁能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谁就能担当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舵手,被学校、学生和家长认同与尊重。面对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机遇与挑战,校领导协同6名体育教师统一思想,厘清目标,共同探索。6名体育教师敬业好学,勤学苦练,闭门造车,应用图书、视频等多种教学设备在学校进行专项游泳课的教研活动;不耻下问,以生为师,边学边教;学校聘请省队退役的游泳运动员为6名教师教授游泳的基本技能。2002年,6名体育教师全部学会并掌握了蛙、自、蝶、仰4种泳姿,重点研究游泳的基础泳姿——蛙泳的教学方法,突破游泳比赛跳水的技能方法。

2)学以致用,成就个人,受益师生。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2001—2002年前后的孙奕和侯蓉等学生是双重角色,课上是学生,课下成为教师游泳项目的指导教师。经过一年的辛苦修学,附中体育教师的游泳专业自修得到社会的称赞与认同。2002年6月,兰州市教科文卫工会举办全市游泳比赛,6名体育教师在蛙泳和自由泳项目中均闯进前5名。附中教师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

4.5 学校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办学的模式探究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从学校所在社区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可学性和有效性。此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学校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逐渐发现办学的突破口,进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办学特色[2]。基于此种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教育理念,附中与兰海游泳馆联手开设游泳校本课12年,这12年的游泳课已经成为附中办学的亮点和特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最主要的原则是安全、共赢,并能彰显游泳教材的教育价值与魅力。

4.6 游泳课程的开设对终身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影响

游泳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一项特殊技能,因为水的特殊性,游泳的锻炼价值优于其他体育项目。游泳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肺机能提高、形体塑造和情感意志培养均有特殊的锻炼效果和价值。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一项特殊技能,青少年时期学习掌握游泳之后,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也为家庭教育的传承做了有益的铺垫,一个家庭体育习惯会逐渐渗透影响到社区体育。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朗格朗竭力提倡的终身教育思想演化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立法高度把构建和完善符合基本国情和时代需要的终身体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认识是指人生在各个时期不间断地接受体育,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从现实意义看,它能引领体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增强体育意识,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健身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3]。

5 兰大附中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结果与建议

兰大附中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至今已12年,用12年的实践研究游泳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课程建设与研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建议。

5.1 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的结果

1)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的教育价值主要是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和发展人际关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价值;体育的精神价值主要是体育的思想文化、体育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和体育对人的价值[4]。利用社区资源的场景与特殊的情境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游泳校本课对学生的游泳技能、合作精神、社会公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都很大,尤其已毕业的学生对游泳校本课的认同度更高(注:毕业的学生均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

2)探究了普通高色办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2003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评选首批全国100所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学校,兰州大学附属中学是其中一所;2009年,中央教科所评选全国首批100所普通高色学校建设,甘肃省仅2所,兰大附中是其中一所;2012年,兰大附中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课改样本校。其中,游泳校本课的开设与坚持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也是附中的一项课题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赞誉和认同。

3)实践研究了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的途径,探究了学校和社区共享资源、联合办学的可行模式。通过12年的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建设,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目标、课时、内容与方法,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和活动的开设与实施等方面,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12年的联合办学,双方交流、合作、互让、互谅。学校受益师生,企业普惠民众,达到共赢,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探索了一个成功可行的共建模式。

4)探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创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教育的新途径。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附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纽带,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带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表4统计数据说明,游泳校本课的开设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对家庭进行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一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使社区、家庭乃至社会体育教育相互影响,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教育体系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5)开创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新途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均是在师生的有效交流中完成的。兰大附中利用社区特殊的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使师生和家庭在游泳这一特殊的运动项目搭建的平台上,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了部分家庭的体育习惯,培养了教师、学生乃至家庭的体育教育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师生互动与交流探索了一种新的途径,开创了新局面。

6)开展阳关体育的新途径。游泳课的开设使学生、教师和家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社会去学习与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广大师生和家长全面参与,开创了新途径。

5.2 兰大附中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课的反思与建议

1)实践反思:师资的专业培训与梯队建设,尤其女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亟待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更新需要继续求索;利用社区资源办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课程评价需要进一步细化。

2)研究建议:学校和社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办学,联合办学,普惠大众;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下,学校借助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特色是可行的;12年的课程开设与研究,值得兰州乃至西北有条件的城镇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华.校本课程: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1(11):4-6.

[2]龚冬梅.利用社区资源开发需求主导型校本课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58.

[3]王燕妮.游泳运动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20):34.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4

邱如梅(1983-),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体育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摘要: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不断进展,校本课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几次改革,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校本课程;必要性

1.前言: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种模式化教学,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学大纲和全国几乎相同的教材来对学生进行讲授,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照搬教材和参考书。整个教学的过程缺乏创新和课程的意识,更谈不上课程的开发能力,所以这就限制了一些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上得不到施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给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但是我国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育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当代教育改革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要求教师很好的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能让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开发出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然后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2.1校本课程的概念

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学者们各抒己见,但是综合看来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前提下,通过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开发出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而体育校本课程,董翠香等认为“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在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

2.2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应该通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开发出更适应于社会、学生的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更多的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加强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如,近些年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近视眼和肥胖的学生不断增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置出能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课程供选择。通过体育课的实践能使大学生身体素质、个人素质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2.3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学校体育才能不断的进步。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项目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个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不断的研究认真的分析问题,要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和总结,经过这个过程能够丰富教师的见识和专业知识,让体育教师获得了相应的主导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让教师能够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有助于体育教师全面的发展。

2.4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课程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统一,整个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达到同一教育素质的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知识增长结构,但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实现各个学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然一些地方课程设立对国家课程有一些补充,但是只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的内容的补充,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及特定的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设置出符合发展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课的同时,更积极更全面的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从实际出发,不断的彰显学生的个人魅力,突出创新创造的能力,促进整个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

2.5有助于学校形成自己办学特色

教育的实施机构是学校,正是在学校里使得教育影响学生、学生产生经验,所以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从学校抓起,在实践中和学校的具体特点及实际条件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目标,否则只是空谈或者事倍功半。

由于每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各不相同,并且各个地方的课程内容、结构、资源、学校的教育理念等都存在着差异,这一切都决定了,校本体育理论课程的深入研究要形成与学生、地域及学校相吻合的办学特色。同时,这些办学特色,也就形成了学校长期的活力的钥匙。在校本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发融入学校本身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族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及特色,这样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与研究成果。

2.6有助于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国一直是强调普遍性和统一性,忽视地方特色和学生个性,长期以来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来开发课程。再加上对于开发中忽视思想上的认知,以及课程内容的陈旧,这一切使得体育课程教育进步缓慢,甚至处于落后,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同时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相矛盾,为了弥补不足,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目标,就需要加大力度开发校本体育理论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课程开的不足这一矛盾。(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赵吉峰.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埠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36页

[3]梁建中.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M].当代教育科学,2004(1):56-57

[4]董翠香、周登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52页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43-01

当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科学理念,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支撑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和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教育部多次强调课程要回归学校,要以校为本。如何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根据本地方、本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的特点,办出学校特色,这是学校领导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以科研为先导,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科研水平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一面镜子,教育科研是培养科研型校长、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平台和载体,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潜力所在。教育科研工作要始终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站在素质教育的前列,引领师生超前思考,争当教育科研工作的排头兵。基于多年来我校语文课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们把“课题带教研,教研促质量,形成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外活动特色”定为特色学校创建的主题,并以“创建语文学科特色,辐射带动其他学科”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开始我们以古诗文诵读、小作家作文辅导、语文教师下水作文、书法练习等形式展现特色。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开始向多元模式转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了书法、写作、体育、音乐、美术、制作等10大类21门校本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更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二、教研成特色,转化教科研成果为校本课程

科研成果要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之初,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了校长一主管教科研副校长一教研室一任课教师为主的管理体系,学校统一制订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预期目标。开始阶段各班可挑选几名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参加,由少数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导处把校本课程纳入总课表统一安排,严格管理。在大胆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理论成果,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

我校先后编写了《百味人生——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介》《古诗文诵读及诗词鉴赏读本》《文海导航——教师作文选编》《文海拾贝——学生发表作品集萃》四本校本教材。由于校本课程来源于实践,符合本地区实际,在推广中取得了喜人成绩,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进行的优秀书法作品展览、书法现场创作、美文诗歌诵读以及器乐演奏比赛中,学生踊跃参加。学生的作文书画作品经常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

三、拓宽校本开发推广领域,提升学校特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初步成功后,经过广泛调研,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去,开发的真正日的就没达到。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了全面摸底,进行了梳理归类,并根据自愿报名的原则,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到10大类27项,内容包括篆刻、国学诵读、主持与演讲、管弦乐、书法等。在具体实施中,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校本课程,采用“走班上课”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校本课程时间里,按照自己所报的兴趣班到相应的教室上课,使全校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校本课程的学习巾,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普遍欢迎。

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6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