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的栽培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虫草的栽培技术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1

关键词 蛹虫草;栽培;发菌;气生菌丝;子实体生长阶段

中图分类号 S567.35.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06-03

蛹虫草又名北冬虫夏草,也被称为虫草。蛹虫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起到缓解疲劳和衰老、预防肿瘤的作用,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野生虫草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区域中生长,因此其产量受到限制,加之人为长期采挖,导致野生虫草的数量不断减少,商场价格不断上涨。为了提高虫草产量,调节商场供求关系,增加药农收入,进行了野生虫草人工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蛹虫草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场所

蛹虫草栽培场所应选择周边清洁,无污染源,通风良好,且水、电、交通方便的最佳位置。厂房应配备合理的原料室、配料室、灭菌室、菌种室、接种室、发菌室、出草室、烘干储藏室等,有利于虫草大规模化生产,使操作人员各负其职,减少或防止虫草污染,提高栽培产量。

2 栽培季节

利用自然的气候条件栽培虫草,能节省大量的能源经费,有效提高虫草的经济效益。如湖南省秋、春2季栽培虫草,春季在2月至翌年的4月栽培,秋季在10―12月栽培。大面积建筑地下室、山洞,因气候冬暖夏凉,都是虫草栽培的好地方,夏季地下温度比地上温度平均低10 ℃左右,冬季地下温度比地上温度平均高10 ℃左右。如大规模虫草栽培基地通过人工气候环境调控,可以实现虫草工厂化生产。人工调控环境如安装控温设备,也可实现全年虫草栽培计划。

3 栽培方法

3.1 蛹虫草工艺流程

蛹虫草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2 母种扩繁

3.5 配料装瓶与封口

大米(代料)培养基:东北大米35 g加上述45 mL液体培养基,置500 mL、12 cm高的罐头瓶内摇匀即可,瓶口采用双层带过滤片的聚丙烯塑料封口膜,并用耐高温橡皮筋扎紧。过滤片有利于瓶内外气体交换,促进了虫草子实体快速生长。大米培养基经高温124 ℃,灭菌60 min,自然、冷却、备用。如灭菌时间过短,米饭很干(未熟)难以发菌,在10 d左右,发现瓶内有大量酵母菌产生,并且菌丝渐渐萎缩不明显,导致培养基变质污染。大米与液体培养基的比例十分关键,如液体培养基太多,灭菌后易造成通气性不好,阻止菌丝向下生长,在表面形成较多的气生菌丝,严重影响了虫草的收获产量;太少不利于菌丝生长发育,并且卧放时,瓶内材料易倾向一侧,导致出草不齐,影响虫草的产量[4]。

3.6 接种培养

大米培养基接种这个环节很关键,为防止菌种和培养基不受到污染,接种操作须在工作台无菌条件下进行,一般由2个人协同完成,在操作上可达到很好的接种效果。接种液按1∶1用无菌水稀释液体菌种浓度较为理想,如稀释液体菌种浓度高,易造成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影响出草产量。接种时用移液枪操作注入,每瓶接种3~5 mL,液体菌种在培养基表面分布越均匀,发菌效果就越好。接入菌种量要适宜。如果接入的菌种过多,培养基内的水分就多,菌丝生长和出草状况不良。如果接入的菌种过少,不能够盖住培养基的表面,发菌的速度不快。总之,要接种适量的菌丝,确保其生长正常[5-6]。

3.7 菌丝体营养阶段

3.7.1 发菌。发菌在发菌室进行。发菌室要求预先消毒、遮光。前期温度保持在15~18 ℃,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要根据菌丝的生长情况对温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培养基表面布满菌丝时,要适当将温度升高(一般升高至20~22 ℃),升温的时间一般维持15~20 d,就可转入蛹虫草的出草室进行见光培养。发菌先低温可有效抑制杂菌污染,还可使菌丝生长饱满。在接种5~6 d后,及时进行观察,确定菌丝是否接种良好。判断菌丝是否生长良好的标准是观察菌丝的颜色、均匀度、杂菌斑的生长状况、闻培养基的味道。如果菌丝的颜色雪白、生长均匀、无杂菌斑、培养基无异味,则表明其生长状况良好。如发现培养基表面长满较浓密的气生菌丝,在操作处理上既耗时又麻烦,可采取培养基翻转的方法,用无菌镊子在培养基的内壁交界处旋转1圈或几圈,把整块培养基旋松成底朝上,同样可起到较好的发菌效果。

3.7.2 转色及扫菌。在扫菌之前要进行转色。转色是指在适当的光照时间及强度、培养温度等条件下,蛹虫草菌丝由白色变为黄色的过程。一般转色时对光照的强度要求为150~250 lx,光照的时间要求为高于12 h,温度为20~22 ℃,相对湿度为75%,等黄色菌丝呈鱼鳞似的扭结状时,便可扫菌。清除培养基表面的橘黄色菌丝,这样可以遏制气生菌丝的生长而促进蛹虫草菌的生长。扫菌这个环节操作十分关键,在处理上必不可少,是提高蛹虫草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3.7.3 催芽。催芽的目的促进蛹虫草子实体的生长,保证除草均匀且出草速度快,同时还能够遏制气生菌丝的生长。催芽的关键措施是控制温度。为了确保催芽的顺利进行,要保证白天和晚上有10 ℃左右的温度差,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0~22 ℃,晚上的温度控制在10~12 ℃。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将晚上的温度降低到10~12 ℃,也要尽量保证温度低于15 ℃。催芽的时间一般为7~14 d。催芽后恢复正常培养温度20~22 ℃,出草初期出草室的湿度保持在8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如使用普通聚丙烯塑料封口膜,用75%酒精消毒牙签在膜上戳3~7个小孔,加大湿度至90%左右,每天早、中、晚通风3次,通风时间为30 min,每天进行12 h以上光照培养[7]。

3.8 子实体生长阶段

出草是小米粒逐渐长成成熟草的过程,这个阶段管理得当,能够确保蛹虫草的质量。此阶段应该进行通风透气,确保空气新鲜,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 ℃,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光照强度220~300 lx。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要对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温度不能超过26 ℃,湿度不能过大。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小,会造成气生菌丝生长过多,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同时还会导致培养基的水分含量下降,不利于生产。由于蛹虫草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子实体形成后,应根据生长情况,注意调整培养瓶与光源的相对方向,或调整室内光源方向,以保证子实体良好的生长形态,提高蛹虫草的产量[8]。

3.9 采收加工

从蛹虫草接种到子实体生长成熟需45~60 d,当子实体高度达到5 cm以上,长成上粗下细的棒状且表面出现粒状粉末时,表明子实体已经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时用长柄镊子或自制带弯头锋利的小铲,把子实体从基部切下,按大小质量分好等级,置于40 ℃以下干燥箱中烘干或晾干,并及时包装密封。短期保存置阴凉干燥处,长期保存可置低温冰柜中。子实体产品避免在阳光下曝晒,以保持产品鲜艳的橘红色。如虫草干燥不当,子实体呈深褐色或其他颜色,将导致昂贵的虫草实行降级销售。虫草的收后环节尤为重要,在处理加工上须由熟练的专技人员操作完成。

3.10 后期管理

一是二茬培养。头茬采收后,把蛹虫草继续培养,及时给培养基补充灭菌后的原始营养液(液体培养基),调整生长温度,二茬蛹虫草还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添加原始营养液可达到头茬产量的70%以上。把二茬蛹虫草生长温度调整为17~19 ℃,适宜偏低的温度可以延长二茬蛹虫草的生长周期,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如采用小麦作为培养基代料,头茬采收后,而小麦培养基还仍然具有密度低和透气透水二大优势特性,为二茬蛹虫草继续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生长条件,由于头茬收获经历了较长的生长期,但毕竟后期管理虫草出现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可尝试基内添加抑菌剂的措施,预防真菌和细菌的侵袭污染。二是废料利用。蛹虫草培养基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元素,若随便丢弃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保。如培养基经过一些工艺可以酿酒,粉碎后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等。在无条件加工的情况下,直接运往农田沤制处理,可改良土壤环境,效果甚佳,可达到增收产量和提高米质的目的。目前,对虫草废料的开发研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 结语

为提高虫草产量,应经常栽培留种,无条件留种的种植户,可购买优质菌种,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待有栽培经验和制种能力时,方可进行蛹虫草的制种和留种工作。在学习留种技术时,操作者应采取严格的操作方法,对分离的菌种须进行多次的纯化菌种,才能获得蛹虫草的优良菌种。

5 参考文献

[1] 赵占春,姜新良,杨兴国,等.北虫草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6(5):42-43.

[2] 李楠,龚长虹,张宏.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食用菌,2001(4):34-35.

[3] 王升厚,王尊生,宋玉宏.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的改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2):144-147.

[4] 潘新法.江苏蛹虫草的人工培育[J].中国食用菌,1995(2):28.

[5]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6] 高平.蛹虫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5-17.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48-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常规水稻栽植相比,亩产增幅在10%以上,增产的潜力巨大。从栽植到管理还能节约成本,可以为农民增产增收。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亟待推广应用的水稻栽植技术。

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可以使水稻植株的分蘖增多,增加有效穗,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增产增收。

1.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内容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培育壮秧、小苗移栽、单株稀植、定量控苗、浅湿灌溉、控氮增钾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幼苗的培育之初,就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种子以保证培育出健壮的幼苗;小苗移栽能够提高成活率,并且能够促进秧苗提前分蘖;单株稀植可以为秧苗的分蘖提供足够的空间;定量控苗可以降低成本;浅湿灌溉有利于防止杂草丛生;综合防治病虫草为水稻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1.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点

1.2.1 分蘖数多,潜力巨大 所谓高产水稻,就是早期秧苗分蘖多,收获时穗多、穗大、粒大。小苗移栽能够促进秧苗较早较快的分蘖,管理得当,秧苗可以像灌木丛一样生长。如果土壤疏松,透气性好,肥力适当,每株秧苗的分蘖可达80以上,最后的成穗也可达70多个。所以水稻的高产技术运用可以挖掘出秧苗的巨大潜力。

1.2.2 生长旺盛,病虫害轻 单株稀植,地下根系生长空间大,秧苗的生长态势旺盛,增强了抗病能力,能够有效抵抗分蘖期的纹枯病和稻瘟病。采用浅湿灌溉,还可以有效防治杂草的生长,可以避免杂草与秧苗争肥夺水的现象。

1.2.3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小苗移栽,减短育苗周期,降低育苗成本;单株稀植,减少秧苗的用量,也可以节约人力,同时秧苗生长旺盛,提高了抗病能力。能抗病就能节约农药,改善稻米的质量;浅湿灌溉减少灌溉的次数,多靠自然降水调节,有利于节约水源。所以,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不但能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向无公害稻米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2.1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依据

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01年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了中国。其理论依据就是“小苗早栽,超稀植为核心”。早栽可以早分蘖,促生长;超稀植有利于根系的发达,根健苗壮,当然就可以增产。经过试验比对表明,运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亩产增幅在10%以上。

2.2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

经过试验比对,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应用于水稻种植户,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核心技术归纳为“小苗移栽、单株稀植、浅湿灌溉、增施基肥以及病虫草的综合防治”。下面将具体阐述本项研究成果。

2.2.1 小苗移栽 小苗移栽不但能够提高成活率还可以实现秧苗的低节位分蘖,充分发挥秧苗的分蘖优势。低节位分蘖容易形成大穗,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水稻强化栽培的移栽时间最好是秧龄在12~16天为宜。秧苗从2叶起就可以移栽,根据实验比对得出,4叶时移栽,产量最高,之后随着叶龄的增加,产量在不断下降。当然秧苗的移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天气晴热温暖,则应该尽量早栽;如果气温较低,秧苗的生长较慢,不利于早发分蘖,则可以适当延长移栽时间。

因为秧苗较小,移栽时尽量带土,减少对秧苗的伤害。移栽时还需注意不能栽植过深,免得影响低节位的分蘖。

2.2.2 单株稀植 稀植可以保证单株肥力的供给,以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系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实验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水稻的分蘖能力明显加强,还可以延长分蘖期。

通过实验高产水稻强化栽培的栽植密度为25cm×25cm,每亩1.07万丛(每丛一株)。当然栽植的密度还要根据品种和叶龄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杂交籼稻分蘖能力强,穗形较大,栽植的密度在0.8~1.1万丛为宜;杂交粳稻分蘖能力较弱,穗形也较小,栽植的密度应相应提高,在1.0~1.2万丛为宜。叶龄越小,栽植后的分蘖能力越强,应适当稀植;叶龄越大,栽植时就要适当密植。栽植时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合理为标准。

2.2.3 浅湿灌溉 浅湿灌溉有利于保持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浅湿灌溉的要求是尽量选择平整的田面栽植,方便排灌,便于农事操作。

移栽前一天排除田里的水,实行无水层栽植。秧苗栽植后如果是烈日炎炎,则要灌深为1厘米的水层护苗。在分蘖期,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有效分蘖。抽穗时要灌溉浅水养穗,此时还要根据秧苗的长势可以并施水肥。稻穗灌浆到成熟期,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调节,遇到特殊干旱天气,可以补浇水。

2.2.4 增施穗肥 施肥时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基肥要选择腐熟的有机肥,多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秧苗根系的生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还可以促进土壤生物的活动,如蚯蚓的活动,可以增强土壤转化养分的能力。有机肥的肥效期比较长,施足基肥,分蘖期都不用补肥。

根据秧苗的分蘖和生长的情况巧补穗肥。这对后期的粒重和产量的影响都比较大。水稻从抽穗到成熟,所需的钾肥比较多,几乎占全生长期的四分之一,所以有穗期“控氮增钾”的说法。正常生长状态的稻田,每亩补施5~8公斤的硫酸钾,即可保证穗期的肥效。当然,穗肥的使用还要根据品种、气候、土壤以及秧苗的生长状况合理施肥,以提高结实率。

2.2.5 病虫草综合防治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培养出的秧苗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单株稀植有利于秧苗根系的发达,秧苗生长迅速,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强化栽培技术要求耘田除草。有试验表明耘田一次,每平方米的杂草为23株,而耘田两次以后,每平方米的杂草就降至8株,再配上化学除草剂,杂草即可清除。

强化栽培技术施行浅湿灌溉,可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效防止秧苗生长期的稻瘟病和纹枯病。对于稻飞虱、卷叶螟、稻苞虫等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补”的原则,及时有效的防止虫害的发生。

3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转化养料的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我站利用多种手段对本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农民接受高产水稻的强化栽培技术,以满足增产增收的需要。

3.1 做好宣传,广造舆论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首先要让农民了解强化栽培的效果。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信息不够灵通,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而且习惯了传统的耕作经验,对于水稻的强化栽培技术不够信任,不敢拿一季的作物作为“试验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渠道给农民做好宣传。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都是宣传的渠道,当然农民由不信任到信任是需要过程的,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人员比较集中的集市上,给农民讲解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取得的成果。可以把常规种植的产量和利用强化栽培技术种植的产量做对比,让农民从看得见的数据中找到信任并接受的点,激发其学习新技术的热情。

3.2 做好指导,培训到位

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利用农闲时间,以村为单位办好培训班,让农民从理论上先接受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农民一旦开始接受种植水稻的新技术,技术人员就应该有问必答。尤其是对操作要求要细致指导,像小苗移栽、浅湿灌溉这些与传统种植不同的地方更要反复讲解。

水稻的种植季节,技术人员应该包村蹲点,深入田间地头,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环节,都要亲自为农民做细致指导。以保证高产水稻强化技术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4 结语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够因地制宜,积极组织试验,并推广应用。各乡镇基层农业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使之能够熟练地掌握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郭翔.水稻强化栽培适宜秧龄及旱育秧临界移栽秧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J].杂交水稻,2001年04期.

[3] 李旭毅.水稻强化栽培相关技术的比较及多目标模糊优选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3

关键词 粳稻―小麦;周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2;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052-02

2013―2015年,泰兴市实施了“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自2012年秋播以来,在泰兴市3年累计推广6.18万hm2,占粳稻―小麦种植面积的51.5%,小麦平均产量6 789 kg/hm2,比对照增产658.5 kg/hm2,增幅10.7%,共增产小麦40 695 t;水稻平均产量10 138.5 kg/hm2,比对照增产804 kg/hm2,增幅8.6%,共增产稻谷49 687 t,累计增产粮食90 382 t。3年新增纯收益30 503.8万元,总经济效益19 163.3万元。通过该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稻麦周年产量增加1 462.5 kg/hm2,泰兴市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水稻、小麦协调增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的基本情况

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泰兴市张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分界镇、河失镇等16个乡镇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农户总数31 500户,种植面积为:2013年1.2万hm2,2014年2.2万hm2,2015年2.8万hm2。种植品种小麦为宁麦13,水稻为武运粳24。3年来项目实施建立了13个区域试验点和23个生产示范点,试验区域和示范片情况如下。

1.1 区域试验

1.1.1 粳稻产量。2013年3个点次平均产量10 080 kg/hm2,比对照增产795 kg/hm2;2014年5个点次平均产量10 177.5 kg/hm2,比对照增产877.5 kg/hm2;2015年5个点次平均产量10 222.5 kg/hm2,比对照增产855 kg/hm2。加权平均后,比对照稻谷增产850.5 kg/hm2,增幅9.1%(表1)。

1.1.2 小麦产量。2013年3个点次平均产量6 720 kg/hm2,比对照增产630 kg/hm2;2014年5个点次平均产量6 780 kg/hm2,比对照增产630 kg/hm2;2015年5个点次平均产量7 005 kg/hm2,比对照增产840 kg/hm2。加权平均后,比对照小麦增产718.5 kg/hm2,增幅11.7%。

1.2 生产示范

根据近3年在泰兴市的张桥镇、分界镇、黄桥镇、珊瑚镇等乡镇23个生产示范点统计,水稻加权平均产量为10 120.5 kg/hm2,比对照增产780 kg/hm2,增幅8.4%;小麦加权平均产量为6 751.5 kg/hm2,比对照增622.5 kg/hm2,增幅10.2%(表2)。

1.3 加权平均增产量

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粳稻平均产量10 138.5 kg/hm2,比对照增产804 kg/hm2,增幅8.6%;小麦平均产量 6 789 kg/hm2,比对照增产658.5 kg/hm2,增幅10.7%(表3)。

2 推广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产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13年经省农委组织验收泰兴市分界镇沿界村、分界村宁麦13产量达到7 689 kg/hm2,水稻武运粳24实测单产达到11 080.5 kg/hm2,粳稻―小麦周年实产达到18 769.5 kg/hm2。2014年经泰州市农委组织专家验收,张桥镇镇西村水稻实测产量达到11 074.5 kg/hm2,珊瑚镇二河村实测水稻产量达到10 974 kg/hm2。2015年泰兴市农委组织专家验收小麦实产达

到7 780.5 kg/hm2,水稻实产达到11 139 kg/hm2。3年来,通过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应用,泰兴市粳稻―小麦周年产量为16 927.5 kg/hm2,增加9.51%,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泰兴市粮食生产水平。

2.2 籽粒品质得到了保证

针对宁麦13品种和武运粳24的生产特性,技术应用指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技术培训,开展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区域积极推广平衡施肥调优栽培、秸秆全量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群体质量栽培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一些列技术,使项目区在高产的情况下稻麦品质提高也得到了保证。

2.3 种粮效益得到了提升

该技术推广在单位面积投入方面没有增加,通过推广应用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该技术体系在不增加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明显提高,促进了粳稻、小麦协调增产,其副产品稻麦秸秆基本以全量还田方式进行利用。平均省工6.15个/hm2,节约成本307.5元/hm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节约农本705元/hm2,增加纯效益4 935.9元/hm2。3年增加新增纯收益30 891.5万元、总经济效益19 407.3万元。

2.4 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加强

由于推广区域实施了各项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很受粮食收购和加工企业的欢迎。另外,为了方便农户出售小麦,推广区域实施镇的涉农部门配合三零面粉集团在项目区专门设立小麦收购点,收购价比其他非项目区高0.05元/kg。水稻品质也有所提高,收购价提高0.04元/kg。

2.5 农户种植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为了这项技术的顺利实施,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竖立技术展示标牌、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典型带动、样板田块的展示等一些措施,引导广大农户科学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农户学科技、用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带动周边村组农户科学生产。

2.6 专业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了提高推广区域技术措施的到位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达到高产增效的目的。在项目实施中,整合高产创建项目、科技入户项目等,利用项目资金补贴、物化补助激发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性,在小麦的播种阶段、水稻栽插、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服务,提高了播种质量,降低了病虫草害的危害。纹枯病、赤霉病发生率远低于非示范片,农业专业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同。

3 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主要栽培技术

3.1 核心技术

3.1.1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机械化轻简种植模式。以机械化轻简种植方式、品种、接茬、密度、肥水运筹等优化为重点,以“迟熟中粳与早熟晚粳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春性中弱筋小麦少耕机条播或带状机摆播”为主体的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1]。

3.1.2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主体种植模式适用稻麦品种。通过品种生产力比较与筛选,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南粳49等,小麦品种为扬麦16、宁麦13等。

3.1.3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主体种植模式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高产高效和适时腾茬为核心,以机械化、轻简化、精确化手段,重点应用水稻钵苗机插与有序抛摆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旱育化控壮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少耕半精量机条播或带状机摆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3]。

3.2 配套技术

3.2.1 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配套技术。通过机械收获时,开动机械切碎与分散装置,做到秸秆切碎(5~8 cm),全田均匀分散,并用较大功率拖拉机旋耕埋没秸秆[4-6]。

3.2.2 测土配方与精确施肥技术。以土定肥,科学确定N、P、K及微肥合理比例;以产定肥,精确确定肥料用量与前后使用比例。统筹稻麦2季肥料使用[7-9]。

3.2.3 病虫草绿色防治技术。根据稻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开展无公害综合防治,并实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危害。

4 参考文献

[1] 王龙俊,蒋小忠,吴中华,等.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3(5):1-6.

[2] 杜永.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 龚金龙,张洪程,常勇,等.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11(6):629-638.

[4] 杨建昌,杜永,刘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08(6):1611-1621.

[5] 周国勤,宋世枝,祁玉良,等.豫南粳稻/小麦两季高产机理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5(5):1035-1037.

[6] 陈兵,李文博.江苏开创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N].农民日报,2014-05-24(001).

[7] 郭九信,冯绪猛,胡香玉,等. 氮肥用量及钾肥施用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3(12):2262-2271.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4

关键词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北方寒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34-01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的用途广,稻谷大米营养价值高,食味好,易消化,是人民喜欢食用的粮食;稻草可用于打草绳、草苫子,也可用作饲料和有机肥;米糠可用于提取维生素和调制酱油、味精等。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平均产量最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水稻产量高、品质好,满足人们对稻米的食味要求。但是在水稻生产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因此,掌握科学的水稻优质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稳产,提高稻米品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东丰县水稻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优质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

1 选择优质高产品种

适宜选择在东丰县8月5日能够安全出穗,≥10 ℃积温2 650~2 750 ℃,生育期135~140 d,抗性强,米质优,商品率高,丰产性好的中熟品种和中晚熟优质品种,不适于选择种植生育期140 d以上的晚熟品种。

2 培育壮秧

采用先进的育苗方式,科学管理秧田,是培育水稻壮苗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水稻育苗过程中,必须采用合理的育苗方式,适时播种,加强苗床管理,才能提高秧苗的素质,培育出水稻壮秧。壮秧的标准:秧龄35~45 d,叶龄4.5~5.0叶,苗高15~17 cm,根数13~15条,百株地上干重3.0 g以上,20%的秧苗带1~2个分蘖,叶色绿中带黄,根系盘结好,返青快[1]。

2.1 育苗方式

在水稻育苗方式上,适宜采用大棚育苗或中、小棚扣膜保温育苗方式。采用透气膜、无纺布、平铺膜等育苗方式,苗床保温效果低,昼夜温差大,出苗慢,出苗不齐,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特别是遇到低温、霜冻等不良天气时,秧苗容易出现冻害现象。因此,在东丰县水稻生产上不宜采用透气膜、无纺布、平铺膜等方式进行水稻育苗。

2.2 苗床准备

苗床地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地块。苗床地最好在秋天进行浅翻,秋天做床。春季做床,可于早春解冻10 cm时开始细做床。结合做床施入腐熟农家肥和苗床调制剂,施后用耙子均匀平铺在床面上。

2.3 适时播种

水稻发芽最低温为10~12 ℃,因此当气温稳定通过5~6 ℃时,应采用弓棚农膜覆盖育苗的方式适时进行播种,做到适期早播种。东丰县一般在4月8—15日集中播种。播种时应严格控制播种量,旱育苗的播种量一般控制在100~150 g/m2,简塑盘每盘50~60 g,隔离层育苗200 g/m2,稀播培育壮秧[2]。

3 精细早整地

翻耕整地要求:土地平整,耙碎耙细,每个田面内高低差不过寸,有利于水稻抛、摆秧。翻耕整地越早越好,秋翻好于春翻,早翻好于晚翻。因为秋翻冬冻春化,冻融作用,土块细碎,草籽、病菌和害虫冻死,减少病虫草的危害。翻地深度秋翻地要求20~25 cm,春翻要求15~18 cm,冷浆地深些,砂土地可浅一些,要求扣垡严,不漏耕,精细整地,水找平,达到寸水不露泥为止。

4 适时早插秧

插秧时的温度,一般情况下水稻生长最低温度14 ℃,泥温13.7 ℃,叶片生长温度是13 ℃。东丰县一般在5月18—25日集中插(摆)秧,坚决做到不插6月秧。插秧或摆秧密度为30 cm×(20~27)cm,每穴插基本苗2~3根。采用抛秧技术,抛秧密度严格控制在12~20穴/m2。

5 肥水管理

5.1 科学配方施肥

在水稻施肥技术上,要做到农肥与化肥相结合,氮、磷、钾等多种元素肥料相结合,配施微量元素,确保水稻正常生育。根据东丰县水稻田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施纯氮110~130 kg/hm2、纯磷75 kg/hm2、纯钾100 kg/hm2。其施用方法:一是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在水田整地前把水稻复混肥一次性施入,利用机械翻耕或旋耕作用,将农肥和复混肥一次性均匀地施入耕层中,达到全层施肥的目的[3]。二是分期施肥法。将水稻复混肥分期施入水田中,即70%的复混肥在水田翻地、旋耕或耙地前施入,作为复混肥全层施肥。剩余30%的复混肥,在水稻插秧返青后及时追施,以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三是化肥施用方法。磷肥全部作底肥施用,钾肥2/3作底肥耙地时施用,1/3作第1次穗肥施用,氮肥以底肥、分蘖肥、补肥、穗肥、粒肥按20∶20∶30∶25∶5的比例施用。

5.2 合理灌溉

用水管理上,适宜采用浅水分蘖、湿润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即水稻返青阶段灌3~4 cm深水护苗;水稻分蘖阶段灌2~3 cm浅水,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分蘖;水稻分蘖末期至成熟期采取间断灌溉的方式,每隔3~5 d灌1次跑马水,至黄熟期排水,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活力,保证后期成熟[4]。

6 病虫草害防治

及时防治病虫害,全面实行化学药剂除草,保证水稻正常生育。

7 参考文献

[1] 王丽红,柴洪燕.高寒冷凉山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32.

[2] 周丽芳,毛盛河,王小明,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115-117.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5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栽培配套技术;应用效果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化学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解决了人类吃饭问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稻米的质量,直接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进行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1-2]。本试验研究了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对水稻病虫草调控效果及有机质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完善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丰县顺河镇齐庙村,试区无污染,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空气清新,农田灌溉用水纯净且沟系配套、独立排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水稻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和抗病虫及抗逆性强的宁粳4号品种,种植5 000 m2,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

1.2试验方法

1.2.1虫害防治。一是物理防治。根据害虫趋光性特点,在地里安装1盏25 w黑光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在稻飞虱或稻蓟马发生田块,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或用捕虫器捕杀稻蓟马。二是生物防治。保护利用稻田天敌(青蛙、蜘蛛等)。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控制试验选用无公害杀虫剂,即8 000 iu/mg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70 g/kg皂素·烟碱及化学农药180 g/kg杀虫双水剂,于害虫1~2龄幼(若)虫期喷施。三是化学防治。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治小田保大田。稻飞虱和叶蝉可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

1.2.2病害防治。水稻纹枯病控制试验选用无公害杀菌剂,即浓度为125 g/kg井·蜡芽、200 g/kg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叶瘟发生初期和水稻初穗、齐穗期,用生物农药2%春雷霉素水剂或2%灭瘟素乳油对水进行喷雾,也可用化学农药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

1.2.3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为:施纯氮170 kg/hm2,基肥施尿素2 550 kg/hm2、钙镁磷肥3 750 kg/hm2和氯化钾1 125 kg/hm2,追肥施尿素、氯化钾均为1 125 kg/hm2作对照,选择经堆沤腐熟的猪粪、豆饼和水稻专用生物有机肥进行不同配方试验。

1.2.4收获。水稻收获时于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区内随机抽取稻谷,检测其农药、重金属等有毒害物质残留量。

2结果与分析

2.1无公害措施对病虫的控制效果

物理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黑光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可降低害虫产卵量。井·蜡芽、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优于三唑酮。苏云金杆菌、皂素·烟碱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优于杀虫双,对稻纵卷叶螟防效与杀虫双相同,调查显示这几种无公害农药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天敌均较安全。

2.2施用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田施用水稻专用生物有机肥后,水稻前期生长发育较快,增强光合效应,促进籽粒饱满,增加穗重,分蘖多且叶色青绿,有明显直观效果;后期植株生长稳健、挺立,穗型长相好,产量增加。沼液肥效快但易挥发,其他农家肥肥效长但肥效慢,分蘖少且难形成大穗。禁止使用硝态氮肥(硝酸铵)以及用硝态氮肥生产的复(混)合肥作追肥,大力推广微肥、生物钾肥、有机液肥和科学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2.3无公害水稻栽培配套技术效益

水稻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示范区全面开展稻草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减量精播培育壮苗,节水灌溉早促分蘖,提早搁田控制无效蘖,全面应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有利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且抑制病虫草发生,使农田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水、土、空气等农业环境质量良好的条件下,开展作物健身栽培,应用配方专用肥,推广无公害生物、植物源农药,必要时控制使用部分高效、低毒、低(无)残留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等农业措施,进行水稻无公害栽培,生产无污染优质稻谷是可行的,为今后大面积绿色大米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而且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显著,为大面积推广无公害稻米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3-6]。

4参考文献

[1] 夏有龙.更新观念加速水稻质量栽培技术应用[j].江苏作物通讯,1998(2):19-21.

[2] 茅弼华.优质水稻的应用及其优化栽培[j].江苏农业,2000(4):2-3.

[3] 金京德,全成哲.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2,27(4):8-12.

[4] 蒋祖明.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2000(3):35.

虫草的栽培技术范文6

1水稻栽培技术规程

2004-2006年,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省市区农业部门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参数,结合本镇生产特点,进行了品种、秧龄、密度试验示范,经筛选,确立了“南充市嘉陵区集凤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集成技术方案”。

1.1选用适宜品种

选用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耐肥力高、生长旺盛、穗型偏大的高产杂交稻。2006年以来,共选用了Ⅱ优7号、602、冈优188、富优1号、4号、优质的宜香2115、川优6203、川香优系列、Q优系列等。

1.2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一般用种量1.5kg/667m2),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移栽冬(囤)水田的在3月10左右育秧,移栽2季田的于3月底育秧。

1.3适时早栽,促进分蘖

早生快发冬水田或早熟蔬菜田,一般移栽秧龄25~30d,叶龄2.5~4叶的中小苗。油-稻或麦-稻两季田,移栽秧龄35~50d、叶龄4~7叶的中大苗。

1.4稀植强化栽培

在秧龄25~35d(3~4叶时,拉绳定距,采用三角形强化栽培:较低肥力、中等肥力和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分别以(25~30)cm×(25~30)cm、30cm×30cm和(30~50)cm×(30~50)cm的移栽密度,每窝3苗呈三角形栽培(株距6~10cm)。

1.5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是前促、中控、保后,根据稻田肥力确定施肥量。一般情况下,全生育期总施纯氮12~16kg/667m2,氮、磷、钾按2∶1∶2配置。施肥方式:底肥多用有机肥(一般2000kg/667m2),化学氮肥施用方法是底肥∶分蘖肥∶穗=7∶2∶1,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8∶2比例施用。

1.6节水灌溉

采用浅水灌溉方式。移栽返青期浅水层灌溉(不超过3cm);分蘖期保持湿润管理,“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达到15万~18万苗/667m2时排水晒田,但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在全田总苗数达到12万~15万苗/667m2时开沟晒田;幼穗分化及抽穗期间歇性地建立薄水层;灌浆期到蜡熟期维持跑马水,采用干湿交替管水方式持续至水稻黄熟。

1.7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频振杀虫灯、性诱剂、春雷霉素、阿维菌素、BT乳剂、井冈霉素、井·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或按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化学农药;并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1~2次人工除草,或前作收获及移栽返青成活后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剂等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2.1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14年,9a全镇累计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1578hm2,平均单产653kg/667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3kg,增产18.7%,每kg稻谷单价按2014年国家定的最低收购价2.7元计算,则每667m2净增产值278.1元,共增产值658.26万元。其中,6hm2高产攻关田单产达726kg/667m2,比常规栽培增产176kg,增产32.0%,每667m2净增产值475.2元。

2.2节约生产成本

应用超高产强化水稻栽培技术,虽然在施肥、灌水和除草环节增加了一点劳力投入,但在其他环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一是省种30%,省膜40%;二是节约农药投入品费用25%;三是整个生产过程节约用水50%,节省费用30%。据测算,此3方面节省费用减去新增投入费用,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至少30元。9a共节省费用71.01万元。

2.3社会效益显著

超高产强化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全镇水稻和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水稻和粮食产量连续11a增产,并多次创历史新高,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4生态效益显著